只能说还行。
不能说没有亮点:小外孙和外公的拌嘴、礼堂里“三国汉语”的激情宣传、天桥下滥竽充数的卖艺人等桥段,都让人印象深刻。
可是,全片情节松散、故事老套生硬,实在让人提不起精神,从贾科长被打以后,基本全程都是尿点。
尤其是雪花中的五人谈心片段,太刻意而冗长。
只能说过了及格线。
电影温柔如水,确实没有什么大的戏剧冲突,唯一有些紧张的大概也就是陈赫去西藏洗涤心灵,结果遭遇雪崩这件事,当然,这件事也都是在叙述中慢慢解决的,并不是跌宕起伏的叙事。
可是,这大概就是生活真正的样子吧,生活它本身并没有那么多的大起大落,平淡中各式各样的无奈,才是生活的样子。
既然是一部写家庭的片子,就着重说一下父子关系好了。
这部电影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其实应该是父亲拼命走近孩子生活的努力吧。
如果说对姚晨孩子的纵容还有溺爱的成分,那么对窦骁创业的理解的转变,对叶一云放弃舞蹈乃至选择同性伴侣的理解将父亲的这种努力推向了高潮。
而和陈赫的戏份则是这种感情在电影中的尾声,陈赫坦承自己过得不是很好,父亲拿来从前的照片与子女交心,使得父子的感情达到了妥协,我认为也是最好的父子感情的范本吧。
影片中张国立最初对于回忆录的追寻,应该是一种对于从前父子感情的怀念,这种追寻也可以看作是父亲对于自己在孩子小时候的缺位的弥补。
这种缺位恐怕每个父亲都有,前些日子大火的《老炮儿》也有。
不同的是,老炮儿里为了人物塑造,最终选择的是父亲坚持自己的正确,所谓的达成和解是儿子接受了父亲的价值,接受了一个在孩子成长中长期缺位却依旧我行我素的父亲的价值,这种接受我看来,同化的成分居多。
而生活中更常见的,是张国立的那种走近。
所以,单单从父子关系的刻画上,我更喜欢《一切都好》。
讲情节,这部电影也确实没有什么惊天动地,但还是能够触动和父母日渐疏远的长大的孩子的内心。
平淡的温柔,是这部电影从宣传就采用的主旋律,无论是报喜不报忧,还是报喜又报忧,作为孩子总不该疏远了自己的父母吧。
最后,希望所有的父母孩子,一切都好。
看片的时候,《一念天堂》的感觉还留在我心里,所以看到《一切都好》的时候,觉得眼睛被拯救了。
无论这个片子怎么样,至少眼睛看起来很舒服,各种电影语言的应用,感觉也都很到位。
整个片子感觉像是一首叙事诗,很多让人会心一笑,也有些许动人的地方。
只是……故事的主题很好理解,套用张爱玲的话来说就是: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只是,为什么总有种奇怪的感觉?
这种感觉,就是这个片子虽然认认真真给人展示了各种美好的画面和镜头,也像模像样的展现了生活看起来美好实际上艰难这个事实,但是,为什么感觉这么平淡呢?
回来以后一查,原来改编自托纳托雷的《天伦之旅》(其实原本的片名翻译出来也叫做一切都好)。
作为我曾经最爱的导演,赶紧把原版看了一遍。
不对比还好,对比以后,原来如此。
不知道导演为什么要把原片做这样的改编?
原版里面主角的孩子所遇到的困难,要真实得多,现实得多。
而在张猛版里面,表面上看去孩子们都过的有各自的不好,但是其实比许多人都要过的好。
我就记得陈郝作为小儿子,从西藏那边回来以后看起来一脸苦笑的穿着黄色T恤,坐着电动轮椅移动向他爸,说出那句:“爸,我其实混得很不好”。
不好——什么叫做不好?
你有一个摄影工作室,你有满工作室的各种镜头,你有钱弄电动轮椅,觉得孤独的时候,还可以去西藏。
我真的想问,你说你过得不好,到底是你真的过得不好,还是你不知道这个世界过得不好的人,是怎么过的?
是不是导演和制片方觉得,这种隔靴搔痒的矫情,只要搭配上经典的镜头和结构,就可以了呢?
原版里面有各种真实的意大利,远远不像想象中美丽。
而中国版却似乎在刻意回避中国的不美之处,恨不得把整个中国拍成世界花园。
既然如此,这个主题又怎么体现呢?
你要表现生活实际上不美好,但是人们用美好的愿望来看待生活这个主题的话,就要表现生活的不美好。
你一边用镜头来表现生活的各种美好,却用剧本让主角不停的说,我好痛苦啊,我好痛苦。
这怎么能让人相信呢?
这种纠结之处,确实是让人有点想不通。
我总觉得张猛肯定能看透这些,问题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是他自己也不信这个主题,只是因为翻拍经典,不得不按照原来的主题;二是为了迎合市场,毕竟是假期档,谁也不想看个悲伤的片子?
按照张猛的实力,我更愿意相信是后者,但是后者的逻辑是错的。
主题、故事、影音需要一致,才会讲出一个可信的故事。
而不可信的故事观众绝不会买账的。
前些年古装大片票房好,接着爱情喜剧票房好,后来青春校园票房好,最近喜剧片票房好,有人说中国观众进电影院的心情是因为避难,也不无道理。
于是好多年了,没有一部真正具有商业属性的亲情电影出现在大陆的银幕上。
独生子女一代不知何谓手足之谊,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口迁移,也让父母变成了故事的背景色。
甚至在太多的都市电影里,主人公都是孙悟空转世,对原生家庭只字不提,遇到的问题与挫折就算是性格所致也是凭空而来。
在当下国产电影的叙事中,亲情,成了一种久违的情感。
《剩者为王》中,金士杰饰演的老父亲一段6分钟的独白成了好多观众为这部电影叫好的理由,对于一部爱情电影来说虽然有点违背初衷,但好演员只要将人人都明白的亲情表达出来,不用费力,一击即中。
沉浸在这样的段落里,虽然悲伤,也有一种心灵被抚摸的温暖。
亲情让每个个体知道自己是被牵挂,被爱的,在喷涌而出的情绪中其实有一种慰藉,感受到踏实的力量,比起没心没肺的哈哈大笑,更沉浸也更有力。
《一切都好》由曾拍摄《钢的琴》的导演张猛执导,讲述老父亲管志国,辗转全国各地去看望自己四个子女的故事。
这个故事结构是珍珠项链型的,旅途上遇到各种小情节,每一个孩子又组成单另的闭合结构,每个闭合结构中需要迅速地完成相见——隔膜——理解的过程。
由于亲情关系是假定的深度认知,儿女的成长与社会的剧变给老一辈人带来的是打破认知,调整认知;同样,父亲的到来给儿女带来的是一次对话的机遇,是选择直面还是逃避或者隐瞒,也需要感情上的互动与推力。
于是,对于这样的结构,剧本和表演是电影的重中之重,铺垫不够难免会觉得生硬。
编剧将老父亲设置为一个“地质工作者”,年轻时常常不在孩子身边,对错过孩子们的成长心怀愧疚。
这个人物设置对于大部分中国家庭中的父亲缺失建立了广泛的共鸣,很多中国人回想起自己的童年,父亲的面貌都模糊不清,这是一种社会情感,于是近些年关注“爸爸在家庭中作用”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聚集了极高的人气。
回想整部电影的剧情设计有因商业性需求存在的不合理之处,但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部少见的双向观察的电影:四个孩子在现实世界的生活状态有父亲缺席带来的因素;而缺席的父亲也因为在孩子成长期时的疏离,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亲生儿女,这也留出空间构建了一个孩子童年时的模样与垂垂老矣的父亲对话的梦幻情景。
这条主线之外的电影空间,非常漂亮,尤其是天真无邪的孩子面无表情地说出成人生活隐痛的段落简直令人叫绝;再加上终不能逾越的时代差异,两代人的对话更显得生涩与丰富。
离婚、创业、性向、寻找自我,这些与现代社会呼吸与共的词汇出现在电影的核心故事中,急剧变化的社会令年青一代无法从自己的长辈身上获得珍贵的经验值,亲情在大部分时刻显得爱莫能助,这是电影描述的现实,也是激起观影者共鸣之所在。
于是在寻找之后,父亲愈发孤独,一个萍水相逢大姐的几句劝慰反而弥足珍贵。
儿女们听到父亲回忆录里自己成长的点滴,就像一次回眸,对现实更多出几分反思。
张译饰演的离婚丈夫与姚晨饰演的大女儿一起陪父亲吃火锅的一场戏,令我潸然泪下,粉饰的现实与父亲回忆录中岁月深处的美好两相对比,心知肚明的父亲不忍揭穿的温情在言语动作中皆有体现,三个演员细腻的表演令人过目难忘。
现代生活像一列疾驰的火车,将奋斗的年轻人带入他们自己尚且应接不暇的生存中,然而在站台上的父母,只有“举目远望”这一个动作来表示爱意和关心。
那些迫不得已的谎言不是隐瞒,是无法切身体会的缓冲带;那些令人尴尬的真相不是触目惊心,是新的生存法则;那些不能再重演的亲密无间,是父母之爱的本质。
当看清了这些之后,两代人之间的沟通与爱,真的是,一切都好!
每个人的心思和想法都不一样,虽是同个父母生的,但各有各的活法。
老大管清(姚晨 饰)虽然在职场上叱咤风云,但婚姻失败。
老二管全为了创业付出一切,甚至卖掉父母帮他买的房子。
老三管楚身在异国他乡,心中怀揣着跳芭蕾舞的美好梦想,无奈现实苍白残酷,她只能在餐厅做服务生来维持生计,而且老父亲发现她还是个同性恋。
老四管好,是自由摄影师,却陷入了对于人生的迷惘之中。
小学六年,中学三年,十四年里,朝夕相见。
高中后终于去寄宿学校,两周回一次家,然后念大学,三千多公里,飞机是三个半小时+7个小时的车程,半年一回。
后来回到北京。
没有比在外念书更理所应当的流浪了,流浪,是一个自私且傻逼的词。
我过得并不好,因为自己。
现在每天回家,再也不会像儿时那样说说成绩,谈谈同学。
只是硬着吃完饭就回房间了。
我才知道,我们这是长大了。
我不舍的说谎,于是用沉默代替了所有的委屈。
我能够承受,不能够承受的,都自己承受着。
坦白说,还是想走,走更远。
可是我生在北京没法漂,而其他的决定更难以实现。
我拖着一副空且沉重的身体游走着,却并不快乐。
我不说我很好,不说挺好的,只是在你问话的时候沉默不语。
一切都好,一切都会好的。
影片伴着画外音和管国治四合院里的狗、猫、鹦鹉、鱼缸展开故事,给人一种挺安逸的感觉。
接着伴随演员字幕表打磨钥匙的情节特写给我挺深的印象,还以为这是片中主人公的职业,不过到后来可知这一片段的重要性。
细致展现钥匙的打磨过程,包含着管治国对孩子们回家的期待,生怕孩子们回家进不了门。
老管一大早出去买菜这一情节挺常见,要么是老年人安逸的日常;要么是期盼已久的孩子们要回来了。
老管在家择菜这一片段更是让人觉得他这老年生活不错嘛!
可是,这一俗套日常怎么能少呢——孩子们统统有时不能回来大团聚了,不过这不仅仅是我们所猜测的孩子们忙,还因为管好发生了意外(管治国的小儿子)。
由于孩子们都不回来了,老管就决定自己去看望没时间回来的孩子们,还挺矫情,说是补全记忆断层,后来让我们知道其实人人都活的不容易。
坐在高铁上他本想跟对面的父子客气一下,结果人家小孩儿毫不客气一把拿走了他的饼干。
说是小孩却完全看不出来,说是因为吃激素食品太多了。
也是,现在过度肥胖的人可不少,食品问题也是一次次爆出令人乍舌的新闻。
老管先是来到天津小儿子家,他是个摄影师。
老管在他家门口一直等到晚上儿子也没有回来,手机关机。
其中老关把儿子从墙上垂下的照片粘好这一细节,也预示着管好遭遇雪崩。
老管看到了小时候的孩子们,这样的片段在片中多次出现。
一方面是因为在四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一直处于缺席状态,与家人的联系就基于和妻子的一次次的通信。
所以他对孩子可能会有一种愧疚感。
特别是当他来到管全的创业基地发现儿子已经辞职,还卖了房子。
这时他提到了妻子,管全气愤的不让他提母亲还有后来管全告诉老管自己离家出走的原因。
以及老管问为什么管楚不告诉他自己的遭遇,管楚说妈妈就是这样报喜不报忧。
都说明在孩子们的心中父亲的缺席给他们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影响。
另一方面,当子女不在身边时父母总会回忆起孩子小时候发生的种种,其实就是对孩子们的思念,这就特别贴合现实生活了。
大女儿管清可以说是位女强人。
工作顺心,但是家庭就很俗套了——老公喜欢的是医院里崇拜他的小护士而不是她这样的女强人,老管以为他们只是关系僵硬,其实她们已经离婚了。
这点其实我有点小吃惊咧,不过我觉得这样的设置更好。
在现实中也是这样,与其在一起别别扭扭不如干净利落的分开。
毕竟电影还是有示范作用的嘛。
管全本来是一名留英的英语老师,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创业梦,这就跟现实中的很多人一样了,他们虽然也用一份安稳的工作,但总有一个创业梦。
他们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气:辞去工作,没有收入来源;卖掉自己不多的仅有的家产;每天过着迷茫失落的日子;对自己、对家人没有任何负责的能力。
管楚在父亲心中就是一个天生的舞者,老关以为她在澳门跳舞。
但其实管楚早就“不跳了”。
她为了生存在餐厅的橱窗里跳舞来吸引大街上的人进来吃饭,看她表演的不再是她的观众。
她不是艺术家,只是取乐与客人的表演者。
在我们身边不知道会有多少对自己的梦想依然已经撑不下去了的人。
管好之所以去西藏是他觉得自己太孤独了,他迷茫、不知所措。
想想我们自己,我们孤独吗?
我觉得会有很多肯定的回答。
社会在发展,人也在变。
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孤独。
管好去西藏洗涤心灵,但这也如同他自己说的一样——其实去西藏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去西藏只是意味着对现实的逃避,对问题的回避。
但我觉得我们可以暂时把自己遇到的问题放一放,先让心灵轻松片刻。
影片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中规中矩吧!
但还可以。
(补充一点,《一切都还》改编自意大利电影《天伦之旅》,我还没看过,但看一下很有必要) 一切都好,正如影片一样。
我们会有自己的挫折,但总有一天它会过去的。
每个人都不会一直很好,但最后一切终究会好的。
平平淡淡简简单单。
非常细腻的小人物的刻画,有些沉重。
从一个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的家庭入手,逐步掀开,孩子们都长大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却在现实中被磨灭,老人家说看不懂现在人的生活,其实每个人都看不懂,都是被大潮流涌进来了,不知道在为什么活着。
老人家出发前,脑子里想得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就是为了弥补之前无法陪伴孩子们的时光里发生的小片段,这么简单的愿望在现实中却没能实现,孩子们报喜不报忧,“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的悲凉感。
看完后才知道是张猛导演的,感觉这风格不太像他。
王千源客串一下,演技很好。
姚晨和张译演的也很好。
张国立老师演这种角色绰绰有余,一个退休丧偶的老头,自己在北京的清闲日子不过去看四个孩子,孩子们有自己的生活和喜怒哀乐,通过老人一路的见闻体现当今社会老年人尤其是丧偶的老年人生活现状。
演员选择上一般,姚晨演这种角色也是比较容易,一个女强人的角色,生活不易但是太强势也是让人诟病,四个故事都一般,教外国人汉语有着浓浓的李阳英语的味道,汉语言的环境和英文不通啊,这种创业估计还是不行的。
陈赫这个角色就是打酱油,其实也没有多少戏份。
电影整体上讲了一个老人+四个故事,五星
<图片1> 我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人,前一秒还在对文章、陈赫的行为翻白眼,下一秒就连看了两人的两部电影。
文章参演的《美人鱼》之前已经谈论过,不赘述,且容我谈谈新看的陈赫参演的电影《一起都好》。
《一切都好》讲述的是父亲和四个子女的故事,影片很温暖,是我这段时间最喜欢的电影类型。
电影中,张国立饰演的老父亲是个性子特别慢的人,一个人独在住在大大的院子里,每天就盼望着四个子女能得空回家见见他。
说好的周末一家团圆最终没能实现,四个子女一个都没能回家,张国立这个老父亲也就此踏上了探望之旅,挨个看看这四个漂泊在异地的孩子。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他们对自己的父亲或多或少是有些抱怨的。
而作为伟大的地质工作者,张国立在孩子们的童年里缺席了太长时间,即便他想通过写回忆录的方式来填补记忆空白,但是每一个子女都对这样的做法有不同的看法。
因为有四个子女,所以在线性叙事的过程中,很多细节都要重新把握,避免表达方式的雷同。
在这一点上,印象深刻的细节表达有两处,第一处是电影开头四个子女分别打电话说不回家的情节处理上,每个人都说类似的话语,但是镜头表现上却不显得累赘,第二处是捧读张国立已经写了一部分的家庭回忆录,每个子女读回忆录的方式都不同,这些细节的处理让我感到了导演的用心。
“和孩子住一起就烦,孩子不在身边又想念。
”絮絮叨叨的张国立就这样带着思念离开了自己的大院子,踏上了探访儿子女儿的旅途。
小儿子陈赫失联,大女儿姚晨遭遇婚姻危机,大儿子窦骁在创业中蹉跎,小女儿叶一云则在澳门迷失,不知道是继续坚守,还是换一个梦想。
四个子女都报喜不报忧,甚至见了面还用谎言来遮掩自己的不堪,如此笨拙的父子表达,让人唏嘘,却也足够真实。
每一个人都在和自己妥协,都在和祖辈、父辈的交流中寻找最舒服的方法。
即便之前的梳理注定要用陪伴和沟通来填补,但是有太多时候你会发现,每个人都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尽管名义是“为你好”,但是有些“好”真的无福消受。
两代人甚至三代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他们看待生活的方式如此不同,终究是难以尽善尽美。
我越来越不愿意说话,不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努力地去迎合所有人,特别是我认为重要的人。
到头来却发现,很多事情无论多么努力,都达不到预想的结果。
不要误会,我说的只是亲情和友情。
《一切都好》没有逃避生活中的难题,用最大的包容力展现了回归家庭的美好。
没有人会按照你的要求去生活,不要去试图去改变别人,有时候微微改变自己,生活的美好便纷至沓来。
私货太多,自以为煽情,自以为温暖,自以为翻拍只是把故事背景换一换,更像一部高铁宣传片
喜欢张国立的戏
总的来说还算可以,故事平淡的真实,年迈的父亲想要弥补孩子的童年。去了解他们现在的生活吗,而孩子们善意的谎言却不想让父亲伤心。可能现在的很多人都会觉得父亲是吃饱了撑的,但可能当你们老了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这份沉重的爱吧
父母想要的是孩子常回家看看,一切都好就好
结局太假
额。。。。
”照史实来,就是抹黑。“范伟真会埋汰自己。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会演戏了。
很有感触的一部电影。生活原本就是那个样子,你不需要去塑造它,评判它。你只需要接受它,迁就它。那么便“一切都好”了。怎么过都是一辈子,谁也不会长生不老。正是因为如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瞎乐呵得了,别较真,别拧巴。感谢电影频道。
1992年,一位老人南巡到海边,画了一个圆。1/4个世纪后,又一位老人从皇城根出发南巡,发现孩子们都被市场经济折磨得不成人样了不说,还都学会了阳奉阴违。当然,影片的结尾依然是“一个春天”。现实关怀值得肯定,思考浅了点,剧情略显拖沓。
很温情,子女在外报喜不报忧也是人之常情,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7分
中国电影不仅像电视剧,更像公益广告
整个旅途就像那个所谓的回忆录一样,听上去言之有物、情感丰富,实际上就只是一堆流水账而已。本土化的细节做得太差了,一个北京土著有着那么大一套房子,儿女非得跑其他城市实在是不现实,最后难免沦为心灵鸡汤的混合产品。
这老爸当得够失败,我觉得两代人有隔阂还是爸妈原因较大
离家在外的人,总是要掉眼泪的。如意不如意。都会过去。
粗制滥造
张猛《一切都好》,8/10。我应该不是第一个看出张猛个贾樟柯风格类似的人把?没想到这部贾樟柯直接特别出演了,正合我意!张猛好像特别擅长塑造锁匠、父亲的角色?这部通过几个孩子的故事把父亲的角色塑造的越来越饱满,特别好。
一直以为邬君梅只能演些开口闭口sandwich English的贵妇,高管~ 没想到Cos 重口音农妇毫无违和感。片子拍得太蠢,导演想表达得太多,可惜面面俱到等于面面不到。
催泪弹。
虽然不赞同那句“父母在,不远游,可是”当我们跻身于这个物欲很流的·社会里努力挣扎的同时,知道为父母报一声平安是远远不够的,相知相守,你知他们就应该守护他们
为什么我半夜三更跑去电影院看两集电视剧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