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来之不易,战争英雄应该铭记,铭记历史!
跨过鸭绿江,讲述了抗美援朝的长津湖战役,上甘岭战役,仁川战役…成千上万名伟大的中国志愿军战士马革裹尸,去往极寒的北朝鲜抗美援朝,他们打出了中国军队的气势,也打出了中国的和平!
致敬英雄黄继光,毛岸英等千千万万名英雄,烈士!!!
这剧很好看,在家一直看,看了好几遍了。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昨天看电影《跨过鸭绿江》 挺好看的 比长某湖好看它更像一部纪录片 以时间轴展开 逐段讲述了五次战役 其中也穿插着小人物的刻画 节奏并不拖沓没有刻意煽情的剧情 没有虚假的慢镜头 不会让人觉得尴尬或者 想快进演员的演技真的很厉害 饰演的彭德怀在片中的两次哭泣 一次刘秘书牺牲 一次五十军军长汇报战况 都让人非常动容 就抗美援朝战争来说 真是太惨了 😭我一直想 太多人牺牲了 太多烈士了 放眼望去 决战后战场上竟没剩几个人 那后来他们被送回来了吗 这么多烈士 战线拉了这么长 他们还能被找到吗看的时候就不能细想 细想就觉得很难过没想到结尾处有接烈士们回国的片段 一下子就泪目了 还好 其中一部分的他们回来了“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永垂不朽记一个印象深刻的情节 :彭德怀在一次激烈的战斗后写的“三十八军万岁”的表扬电报 送去战场念报文人的声音 在一片死寂的战场上格外突兀: “彭主席表扬我们了!
兄弟们!
他说三十八军万岁!
”可是回应他们的只有尸横遍野…那个团已经没有几个人能听到这份嘉奖了…还有五十军军长回报战况那段 致敬当时义无反顾的先烈们
之前在某网站写了一篇影评,说某部大片让我大失所望,然后被人扣帽子说我不爱国,说我精美。
其实我只是想,能不能有人把那段历史不要夹带私货不要搞什么审美寓意就认认真真的讲出来。
那些先烈英雄们的事,只要能好好的拍出来,就足够了。
还好,我等到了这部电影。
作为电影,当然会有瑕疵,会有一些缺点,会有显得比较出戏的地方。
我不是不能接受这些,我不能接受的是自以为是的夹带和乱改。
还好,这部佳作没有。
而且,还有一些欣喜,让我看到了还是有一些艺术创作者,是怀着对他们的敬意在用心的制作。
首先,这是一部关于抗美援朝的完整的史诗故事线,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细节太多,所以难免会有一些细节一笔带过,比如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英雄,孙占元、黄继光、邱少云、胡修道,都只是一个镜头片段,包括长津湖的冰雕连,也都是几个镜头。
但是这不是某片那种突兀加入的镜头,而是有语境有前后承接的,所以,即使一闪而过,我也会瞬间被催泪。
很简单,每个英雄的故事,都是有背景的,这个背景的讲述,就足够让人动容。
杨根思给战士发土豆,让战士穿好衣服,然后到后来叫这位战士收起唯一能用的机枪撤下阵地,几处交代之后,再看他誓与阵地共存亡的选择之后,就只能是眼含热泪的满腔敬意。
这就是我们这支英雄部队的基层军官,这样的人带兵,怎么可能有败仗。
就好像我一直说《功勋》里讲的李延年老人的事迹,让人动容,让人信服,让人相信,这样的基层领袖,是这支部队的铮铮铁骨。
另外,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国内的抗美援朝作品提到了因为作战指挥失误而陷入重重包围被俘的180师,我们不再对这支部队讳莫如深,他们同样是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同样是值得尊敬的英雄。
能提到他们,是我们这个民族真正的自信,我们的战士也是人,也会有正常的选择。
这是一次失误,但并不是耻辱。
还有,这是难得的把对手放在了一个实事求是的位置上做展现的作品。
马修*李奇微将军是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优秀指挥官,作为军人,他是一个值得尊重和重视的对手,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这部电影里,李奇微的笔墨颇多,这在其他作品里并不常见。
事实上,正视和反应敌人和对手的强大,才会让我们的胜利具有应该享有的历史价值。
即使是李奇微这样的优秀军人,战争艺术堪称顶级,仍然没有在兵员和武备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取得胜利,可想而知,我们的部队指战员是多么的优秀。
他们面对的可是在装备上领先不止一个级别的对手,他们的战斗素养和指挥艺术,抹平了这个差距,而且取得了胜利,这才让我们这些后辈真的相信,我们的指战员的素养,远远超过对手。
当然,事实本就如此。
至于我每次都会含泪看完的,早已熟悉的那些经典,在这部电影里也做了清楚完整的再现,不是多大的场面,而是清楚的故事交代。
我们知道了为什么113师要长途奔袭跑赢了美国人的汽车,提前了5分钟像一颗钉子一样牢牢的截住了美军撤退的路线,又为什么凭借血肉之躯扛住了松骨峰的狂轰滥炸和近身肉搏,这是梁兴初军长带领的38军能被称为万岁军的立威之战;我们知道了曾经被一位我非常喜欢的博主点名写过的那支神一样的部队,他们在国民党治下连战连败,最后起义。
同样的一批兵员被带入朝鲜后,接到断后的任务,硬生生的扛在追击的美军之前完成了阻击,更神的是,超额完成任务后,50军仍然有章有法的顺利撤出战场。
曾泽生军长的部队,完美的诠释了为什么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才是战斗力的保证;我们知道了是在什么样的危急情况下,傅崇碧军长的63军临危受命打的铁原阻击,又付出了多么惨烈的代价才保证了大部队的顺利后撤;我们也知道了秦基伟军长的15军是在什么大局下打的著名的上甘岭,这一仗对一贯对优势装备和超强火力自信满满的美国人,又是什么样的信心打击。
和友人聊天的时候我总说,如果没有长津湖和上甘岭,我们的军队不会有“火力不足恐惧症”,这是我们的国防事业的原动力。
每次听到那句“保证完成任务”,每次听到那几首脍炙人口让人热血冲冠的旋律,我都会想流泪。
我心疼那些先辈,他们也是人,也会疼也会怕,可是他们还是做了那样的选择。
同样,我也很为自己是他们的后辈而自豪,这是一支前没有古人,后也不会有来者的部队,这是这个地球上浩瀚的人类历史里,绝无仅有的轻步兵之王。
这是最能打的队伍,没有之一。
电影非常成功,领略了艺术创作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原则和“艺术真实源于生活真实,又高于生活真实”的效果。
看的全过程始终身临其境一般,为塑造的英雄群象而感动,为志愿军第三十八军英雄而自豪!
电影艺术效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这部影片不失为具有国际水准的电影大片,一定会超过长津湖取得更广泛长远影响!
向他们祝贺和致敬!
最近,电影版的《跨过鸭绿江》,大家看了没呢?
这部电影,我强烈建议大家先去看电视剧版,因为这部电影版本阉割了不少的剧情线,使得整部电影看起来不是那么完善,不过,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我们今天要说的是这部电影本身的事情,剧中志愿军和美军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可能是因为这部电影大幅度压缩了剧情,使得我们看不出来,事实上,在原版的剧情里面,就更加能体现当时志愿军打得有多艰难了,因为我们面对的敌人美帝国主义,可不是什么弱鸡对手,更不可能是印度的阿三,而是标准的美式机械化部队,装备先进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所以,当年美军是相当难对付的。
我们从电影里面就可以看出来了,当时的志愿军几乎没有任何的制空权,美军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在志愿军的后方可以用融入无人之境来形容,美军的战斗机甚至飞得特别低,美军对志愿军的后勤供应造成了特别大的压力,美军无时无刻各种狂轰滥炸,导致前线的志愿军本就脆弱的补给线,更加雪上加霜了。
不仅在志愿军后方猛攻,在攻击志愿军阵地时,也是利用了空军先行轰炸,而且,轰炸完了,大炮接着轰,最后,才派遣地面部队开始攻击,地面部队在攻击时,还有坦克开路,他们的部队只要乖乖躲在坦克后面,就可以对志愿军展开攻势了,足以看出来那会的美军有多难对付了。
而且他们的火炮可以用不计成本来形容,美军在朝鲜战争中,就发明过一个战术,叫做范佛力特弹药量,利用不计其数的炮灰准备,对志愿军的阵地倾斜炮弹,所以,我们解放军的火力不足恐惧症是怎么来的,相信不用我多说了,以至于因为过于消耗炮弹的原因,发明这项战术的范佛力特还因此去了国会接受质询。
这些都可以看出来,美军当时的装备几乎碾压志愿军,我们的志愿军,除了苏联的空军在鸭绿江附近支援外,进入朝鲜的部队没有任何空中力量,部队手里面的反坦克武器更是少得可怜,只能靠美军“送给”我们,甚至火炮更是连美军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但即便这样了,美帝国主义的军队却还是被我们平推回了三八线,这或许才是志愿军强大的原因所在。
《跨过鸭绿江》把将近3年的战争浓缩到2个半小时里,非常不容易。
泪点真的很多,从头哭到尾。
电影有所取舍,着重讲了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以及首次开城停战谈判前决定战局的五大战役,从彭德怀的视角、从战略高度去讲述这场战争,辅以激烈的战斗场面、我们熟知那些冰天雪地和炮火连天里感人的故事!
决策过程非常艰难,阻力重重,关乎几十万战士的生死和国家的存亡,毛主席的内心有坚定有纠结,电影虽然列出了现实的困难,但是把毛主席艰难的决策的过程拍的略微有点胸有成竹。
对于战术的讲解配以生动的图示,特别直观,让观众不仅从每个人身上去理解战争,更深一层了解志愿军指挥将领的智慧。
浓缩的电影中列举了很多震撼人心的数字:看到什么样的速度才能一夜行军140里!
什么样的勇气和信念才能3万人对抗9万装备精良的美军猛攻,坚守阵地13天!
什么样的视死如归能让黄继光毫不犹豫地堵枪眼!
什么样的纪律能成就冰雕连!
在“饥无食 寒无衣”的条件下,战士们以坚强的意志一次次以少胜多,不辱使命!
电影最后战士们的遗骸被接回家,入朝作战的志愿军部队番号一个个从荧幕上飞逝,泪水止不住!
作为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多看看记载过去的历史画面,让那段历史再现,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这一代从小到大看的正剧很多,可以说无论男女均有爱国主义情怀,民族振兴、人民安居乐业一直是我们的底线和高压线,希望年青一代能够继承和发展老一辈的光荣传统,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重要目标去实现-。
一看这名字就不是我爱看的题材,但还是推荐年满18的都看看。
40集电视剧精剪成2.5小时虽然少了电影的质感,但作为记录片演绎没有太多煽情和戏剧化,每个人名和事件都真实可考。
节奏紧凑时间跨度长,把历史的来龙去脉交代的明明白白。
小时候总是不太理解为什么要抗美援朝,近一年也接触过88岁经历过5次战役的老革命(15岁参加第一次战役)。
作为不能太多感同身受的80后非常需要这部电影了解真实的历史。
除了美军给冻死在长津湖战士敬礼这个环节有待考证,整体没有硬伤,是好看的,也是需要看的。
我只是太难过战士不是死在敌人的炮火下而是死在供给不足上,战争,从来都是综合国力的博弈。
只可惜票房惨淡,吃了题材的亏。
但我以后一定会给孩子们看,让他们了解历史敬畏历史,让他们知道在50年代初,我们的先辈多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是他们的英勇牺牲换来了今天的繁荣。
荣获“万岁军”称号的38军,曾是国民党旧部的50军,邱少云,黄继光,还有到死都隐姓埋名的“刘参谋长”毛岸英。。
都值得后人铭记!
“二营长,这不是车轮战啊!
这是轮流牺牲”“对,就是轮流牺牲,但可以耗住美军,值!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电影《跨过鸭绿江》,大家都看完了没?
这部电影是从电视剧版本里面剪辑过来的,我个人是比较建议大家先去看一下电视剧版本的,因为那个版本里面的剧情比较丰富,不过,今天我们要聊的是电影里面提到的一件事情,这个事情便是沃克中将翻车事件,可以说,他绝对是朝鲜战争中最倒霉的美军将军了。
首先,就是他阵亡的原因,很奇葩,当时,他所在的部队在清川江战役,遭到了志愿军的猛攻,他只能被迫后撤,于是,人家便坐着汽车准备去三八线进行重整,可能是因为跑得太快了点,在撤退的过程中,车辆出现了故障,翻车直接把他给摔死了,就这样领盒饭了,他可以说是相当倒霉的。
当然,这还不是他最倒霉的地方,最倒霉的是他死后的抚恤金,因为美国阵亡士兵的抚恤金是非常夸张的,甚至高到足够让家属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特别是像沃克这样一个中将军衔的将军,那抚恤金更是一笔非常大的巨款,可问题是沃克中将并不是阵亡死的,而是因为车祸事故死亡的。
因为沃克中将死亡的原因是车祸导致的,所以,在美军中,不能将其定义为阵亡将士,只能算是意外事故死亡,并不属于阵亡士兵的范畴,因此,沃克的家属是拿不到阵亡将士的巨额抚恤金的,只能拿到意外死亡的待遇,所以,不管怎么看,沃克中将都是一个满悲催的存在。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我们的沃克中将要车祸嗝屁之前,当时的杜鲁门刚刚向国会打算提拔人家成为四星上将,结果,一个没留意神,人家嗝屁了,还是翻车死的,杜鲁门估计都傻眼了,更伤感的是他死后,杜鲁门考虑到问题,给了人家一个上将的军衔,让他以上将的牌子安葬在了阿灵顿国家公墓里面。
当然,更有意思的是什么呢?
我在查资料时,发现了一件事情,当时,攻击沃克所在部队的志愿军,居然就是在电影《长津湖》里面出现的七连所在的部队,这就更有意思了,不过,从战争的角度来说,沃克的车祸,对于志愿军来说,可能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新来的将军,志愿军需要花很长时间熟悉他的战法和战术思维。
我说为什么会有电视电影的感觉呢,原来真的是从电视剧剪成的电影,我没看过电视剧,电影既然是独立存在的,评价电影也就不必看过电视剧。
电影在战略、战术、战斗方面都有所呈现,战略和战术上讲得比较清楚,这是优点。
缺点也很多:1.部分素材的画面质量和整体相比有很大差距,起初我还以为用的是历史素材,后来发现这种镜头至少大多数都不是历史素材,是不是因为后期没钱或者没时间了,就像《暴裂无声》里山体塌陷那个镜头;2.有些地方追求慢镜头的感觉,但拍摄的时候没有升格呀;3.轰炸汉城的镜头非常明显是用微缩模型做的,模型本身非常逼真,但尺寸太小,镜头横移的时候前后景中房屋的遮挡关系变化跟正常拍摄是明显不一样的,给人一种移轴摄影的感觉;4.前半部分的近身肉搏动作实在太假,根本没法看,拿来跟手撕鬼子电视剧相比的话确实有点过分了,但就是让我产生了这种联想;5.大多数情况下,好的配乐不应该让观众意识到它的存在,但这部电影大多数音乐起得都很突兀,音量有时候干扰台词,另外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声源定位在左侧,虽然我在银幕正中间偏左一两个的座位,也不应该听起来只有左声道有配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