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昌浩从房顶上一跃而下的时候,姐姐在医院的手术室里不断呼喊着他的名字。
医生出来跟爷爷说,你不是说她是哑巴吗?
搞错了吧?
姐姐很美,很善良。
那个脱北者吃饱喝足之后,听到她打开的电视机里传来了“金将军永远在我们心中”的声音,跑过来痛哭流涕,颓然跪下,脸因为喝了半瓶酒而变得通红。
姐姐过去拉着他的肩膀,想把他扶起来。
他的头转了过来,眼睛放光,停了几秒后猛然扑了过去。
这是整个片子中最让人不适的片段。
昌浩跳下去的原因,是因为从朝鲜跑过来的男孩要被警察带走,无法帮他们村的球队参加比赛。
两年没有赢过球,这大概是昌浩心中最在意的事情,甚至不惜从房顶上跳下,尽管这也不能阻止那个男孩被带走。
警察的到来,是接到了另一个男孩的举报,那是昌浩的好朋友。
忘了他的名字,只知道他的爸爸在村子里开杂货店,有一台货车,时不时会在货车里带一些朝鲜人过来,给他们一些衣服,让他们远离那个饥荒的国度。
这当然是非法的,于是最后他被警察带走了。
从江那边过来的人越来越多,村子里有人羊丢了,有人挂在屋外的明太鱼没了,但最让孩子们愤怒的还是亲人们因为这些人而受到的伤害。
昌浩拿着棒子走到江边,给爬上岸来的人一头一棒,他们闷声倒下。
废弃的房子里有一些逃过来的小孩,这边的孩子会给他们东西吃,带他们踢球,昌浩和郑真便是这么认识的。
但在一系列事情发生之后,招待他们的便变成了砖头和木棒。
然而,昌浩和郑真的友谊并没有破裂。
人性的善念是如此复杂,却又如此顺理成章。
电影的情节发生在一个很小的村庄,折射出来的却是两个仅有一江之隔却完全不同的世界。
感同身受的理解应该是不可能,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而这种事情别人或许没有经历过,或许经历了,也不能百分百还原当事人的心情。
我们所谓的理解,总是建立在自己的价值观取向上,一旦面对的人超出了自己的价值观,或者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
那么这种仅凭着自己的主观意识建立起来的理解也就不复存在了。
虽然,很多时候打破这种相互理解的往往是一小撮人。
还有就是大人们的理解和小孩子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小孩子更愿意用对错来衡量自己看待某一件事情的标准,而大人们想要看到的更多的是利弊。
这样的不同视角也造就了一种常态化下的差异,这种差异通常是难以弥补的。
而这个时候的不理解,往往会铸就更大的灾难性时刻。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就是一个面对闯入者,人们展现出来的不同的的态度的故事。
靠近朝鲜的国内一个边陲小村,因为经常有偷偷渡江过来的朝鲜人求助村民帮助。
村民们大都是善良的,他们对于这些人往往施以援手,给吃的,或者让借宿等等。
一直以来,村民们和这些人保持着一个非常和谐的关系。
但是这种关系却被一次偶然事件给打破了。
村里的一个小孩遇见了一个朝鲜过来的小孩,两人结下了友谊,并且很坚固,与此同时,某一天夜里,一个北朝鲜过来的陌生男人走进了这个小孩的家里求助。
小孩家妈妈去了韩国打工赚钱,此时只有爷爷和哑巴姐姐在。
爷爷好心让这个男人借住了一宿,第二天带着小男孩早早的就去市里给妈妈寄包裹去了。
姐姐做了早饭,叫这个男人吃饭,但是之后却发生了一件非常让人不舒服的事情。
这个人恩将仇报的侮辱了姐姐,而且在之后的日子里,村里发生了严重的盗窃案,毫无疑问,这些从朝鲜渡江过来的人们中间,自然有着一些鸡鸣狗盗之人。
于是,村里人对于这些“人”的态度变了。
就连孩子们们也争先恐后地用大棒敲打这些朝鲜来的人,只有那个小孩依旧是与她的“朋友”保持友谊,因为他有一个愿望,希望这个朋友能帮助他们赢得今年的足球赛。
但是结局总是事与愿违,那个朋友被人告发后带走了,即使是小孩用跳楼的方式想要挽回,但结果还是显得那么的无力。
整个村子在经历了一场浩劫之后,再次陷入到寂静当中。
这是一部压抑的电影,我发现很多类型的故事片大都喜欢将故事设定在一个被肃杀了的冬天,远远看去白雪皑皑的冬天是多么的美好,但太阳出来后,洁白的雪融化后,地上却满是污水横流。
冬天可以掩盖各种各样的污浊,但是最终有暴露出来的时候。
这是很多此类型电影的共同点。
在这个点之后,我们显而易见的是人性迷茫与黑暗。
任何试探人性的测试,最终都会以失败而告终,这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如此。
抹黑一个群体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这个群体中的某一个人具备鸡鸣狗盗的属性,当他具备了这个属性之后,所有人会被不自觉地冠以同样的属性。
感染或者是扩散的力量从来都是惊人的。
深夜造访的那个男人就是整个北朝鲜渡江过来的人中的黑点,我们理解他的所有行为,因为人性本来就是无法被刺探的,但是当我们面对这种难以估量结果的人性的时候,依旧是用一种善良去对待,这已经分不清谁对谁错了。
普遍意义上的观点认为,那个男人一定是应该受到惩罚的,但是,原本善良的人们面对邪恶的时候却是无力的。
为什么要设置一个爷爷与孙子孙女居住在一起的故事,试想一下,如果换成一个健壮的父亲,那么惨剧可能并不会发生,如果大家一开始就以一种男人的视角去看待这些朝鲜过来的人,那么一切虽然处理起来冰冷,但是却可以为自己的小家赢得生存。
爷爷这种形象虽然依旧是男人,但是已经失去了热血,已经失去了一种非常清晰的辨别能力。
模糊了辨别的边界之后,对待那些人,就会迷惑了。
而小孩虽然有着自己的价值观,但是却是容易动摇的价值观,就像片中那个告密的小孩一样,因为自己的父亲被带走,所以才有了接下来的一幕,而最终用自己的身体阻挡警察带走朝鲜小孩的孩子,虽然有着明确的观点,但是却没有一个强大的力量来改变现实。
冬天是一个肃杀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即使是有人打破了这个宁静,但终归大家还都会回归到新的宁静当中,因为对所有人而言,你可以熬过一个冬天的夜晚,但是却熬不过整个冬天。
奈保尔在《康拉德的黑暗我的黑暗》中写到:“对于他们而言,印度是一个词。
在质疑自我的时刻,这个词可能会暗示泰姬陵和古代文明。
但更多的的时候,它通常暗示着其他看上去很可怕的词,“饥荒”、“上百万移动人口”。
对于许多人来说,印度只是有关一段几日前才在特立尼达幸存的令人绝望的乡村记忆。
”对于脱北者而言,奈保尔所写与熨帖的很,他们空间中的异乡人,又是空间的逃离者,他们是异乡人,是村长的母亲,他们从图们江去北朝而至异国,他们始终是异乡人,这是他们记忆中的文化空间身。
空间的逃离者,是昌浩爷爷收留的北朝鲜来的脱北者,当顺姬打开的的电视播放的北朝鲜的虚假新闻时,这脱北者是歇斯底里,是崩溃,他之于北朝的记忆是克制的是饥饿的是逃离。
顺姬是模糊的文化身份的失语者,是哀恸的。
这是隔着两个世界的黑暗!
电影《豆满江》描述了从朝鲜偷渡图们江来到中国边境小村庄(吉林省图们市江沿乡新田村)的少年脱北者的故事。
豆满江,在中国被称为图们江,位于中朝边界。
影片主人公是12岁的少年昌浩,他有个哑巴姐姐顺熙、年迈的爷爷以及远在韩国挣钱的母亲,父亲则在当年为救落水的姐姐而在豆满江里丧生。
昌浩与一位过河而来的热爱足球的朝鲜少年郑真成了朋友。
最近看了一些延边相关的电影。
尤其是看了这部《图们江》后,非常让我感到真实和亲切。
影片的场景和人物描写非常真实。
可以分为几类人:1.脱北者。
一日,我在三合碰到一个金毛老外老头,有些意外,就和他操练起了英文。
他说他是《南华早报》的记者,他是第一个报道朝鲜饥荒的人,据说当时朝鲜是2000万人,饿死十分之一。
外媒在此之前对此一点也不知情,因为朝方一直在隐瞒饿死人和人吃人的情况。
在他报道后,才开始了对朝鲜的人道主义援助。
但他没法进入朝鲜,他只能在口岸一带观察。
历来,图们江两岸的朝族人,交流是非常多的,很多人是两岸的亲戚。
朝鲜在六十年代发展的还是不错的,比中国要好。
但后来,就是朝鲜下滑,而中国发展的特别好了。
当时有些中国人还留在了朝鲜,但此一时彼一时。
20世纪后期,只有那些背景好的朝鲜人能捞到到吉林省这边工作的机会。
没背景的只能是偷偷渡江或在冬天时候跑过来了。
完全放弃朝鲜的人才叫脱北者吧,在两岸来回走动的,主要是给家人从中国这边带些粮食回去。
也有能正规走边贸拉回一车粮食回去。
脱北者,一旦被抓回命运是非常惨的,估计大家有所耳闻。
有些朝鲜人嫁给中国人都生了孩子,还是被抓了回去。
曾经去过清津游玩一次,好像到了非洲,美丽的景区外不远望去是又黑又瘦的朝鲜人,还以为是到了非洲。
真希望朝鲜早日开放,回归世界主流的生活。
2.国内朝族人。
影片对吉林省的朝族人对朝鲜同胞的复杂感情描写很多。
一方面都是一个民族的人,他们惺惺相惜;另一个方面,中国的村民又对偷渡的肌饿的朝鲜人偷东西和干的坏事又不能接受。
2.1昌浩是的儿童,就搞不清了自己和对面来的孩子之间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关系,所以他有时候给他们吃的,又因他们偷东西而打他们,最后因对方被抓而跳房子舍生取义。
2.2姐姐最惨,因可怜一个朝鲜汉子而被强奸。
父亲因为救她而死,失语的她却能在自己感觉最崩溃的时候还想着自己的弟弟,而大喊昌浩啦。
2.3爷爷是最同情朝鲜人的。
他无论何时都对朝鲜同胞相敬如宾。
朝族人的礼节确实让汉族人敬佩,但礼仪无法当饭吃,当人无法吃饱时,哪来的礼节,只有野性的贪婪。
2.4 妈妈从来没有镜头。
但延边的留守儿童问题,似乎没有被任何人提起过。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家庭几乎都有父母去韩国打工。
在韩国发生了什么,似乎没人表白过。
表白的只有他们带回来的钱,这些钱占延边州收入的大头,造成了延边是一个吃喝穿玩的水准能排在国内前列的现象。
虚荣和留守儿童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这些儿童很多已经长大,他们的人生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3.朝族人能歌善舞,而且非常喜欢饮酒。
酒是我最受不了的地方。
我深刻的领教了什么叫延边三高中的高精神障碍和高肝炎率,另一个高据说是学历比例高。
我是受不了那种长年累月醉酒的感觉,真不知朝族朋友们是怎么熬过来的,或者是他们很喜欢酒?
我是能对上什么样的人是酒精中毒。
更看到朝鲜学生可以在火车上连着喝十个小时的壮观景象(或是酒精滥用吧)。
始终无法对酒产生好感。
他们纵情与麻醉状态是文化,还是成瘾无法解脱?
电影看完后,我好似又重新体会了一次当时的生活。
这是一部少有的对延边生活描写的佳作。
感谢导演。
晚上熬夜看完了这部一直列在片单里的电影。
明白因为自己强烈的好奇心和向往才会让自己一直关注这个导演和关于朝鲜族与朝鲜半岛的题材的电影。
评论里说“朝鲜族导演张律为中国电影的多元性做出了贡献”“杰出的中/韩语导演”。
导演的身份之特殊,给了观影者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看生活在中朝边境,生活去截然不同的一族同胞。
电影中把这些在冬天走过冰冻的图们江来中国边境村庄乞食避难的脱北者们描绘成可怜又可恨的形象。
“人要是饿极了,连亲爹娘都能不认的。
”仓廪实而知礼节,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只求活下去又何谈什么道义呢。
电影开头几个相伴的脱北小孩中有一个倒下了,同伴也只是查看一下就不管不顾地走了;顺姬给了男人饭食他进而还想喝酒;郑真始终信守承诺来参加球赛,之前还给昌浩带来了礼物。
这些矛盾点在脱北者身上充斥着。
我想我不能轻易的去评价他们,或者只是很容易的归咎于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
我从来不在他们的鞋子里,只能尽可能的了解。
这一直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如今的世界氛围下,依旧是最动荡的地区之一。
而担负这一切的始终是老百姓们。
中国的朝鲜族纷纷去韩国打工赚外快,去一直被韩国社会排斥,对于韩国人民来说,他们只不过是和自己说着一样语言使用同一种文字的别国人;而朝鲜一边的民众心怀领袖的同时依旧忍饥挨饿,平壤内外生活差别如同天堂地狱,穷兵黩武的政策带来的是三八线南北同族人的不安,乃至整个半岛和东北亚地区。
百姓从来想要的很简单,不过和平富足的小日子,很难想象他们看过同族人过着的不同生活是怎样的感受。
说一下导演的镜头运用。
长镜头和固定镜头很多,不动声色地展示边境小村的荒芜孤寂。
化不掉的雪,宽阔的江面,片尾虚幻的链接两岸的桥。
以及片中多次唱到的朝鲜族歌曲,听得出导演的乡愁。
导演的虚实结合在《庆州》里也有运用,让电影有种意犹未尽的诗感。
他就是很安静又有力地讲自己民族的故事,我很喜欢。
看这部片子时不禁想到的锡兰的《远方》。
张律导演的镜头虽没有锡兰拍摄土耳其的冬天所带来的惊艳,但干净明澈,看着非常舒服。
夜间的暗和雪景的白的突然切换,转过晃动的镜头出现的两个孩子,都带来了惊喜。
小镇地处中朝边境,冬天在图们江冻上以后,就有饥寒交迫的朝鲜人偷渡过来。
当地人们同情他们,给他们吃喝,帮助他们偷渡,不然,他们就会饿死。
但其实,当地人的生活也并不好过,人们去韩国打工赚钱,很辛苦,药也要从当地寄到韩国,因为那里的药太贵。
当地人是善良的,朝鲜人其实也是善良的,但就像片中的小孩所说的:“因为饥饿,连父母都会不认。
”好心救助的朝鲜人一边磕头,一边对顺熙下毒手,看到电视里,朝鲜媒体宣扬人民生活幸福抱头痛哭,画面中,金主席微笑着挥手,人们热烈鼓掌,而他们濒临饿死,多么讽刺。
做豆腐的女人和村长私 通,却又照顾父亲被抓走的孩子。
昌浩和朝鲜来的郑真成了好朋友,因为朝鲜人扰乱当地生活又打他,又和好,然而因为好友的告发,偷渡的郑真要被抓走。
昌浩想救好友,从房顶上跳下。
事实上,我们很难说谁错了。
为了活下去,朝鲜人偷渡。
为了当地治安,公安抓脱北者。
因为父亲帮助脱北者被抓,孩子作为报复告发朝鲜人郑真。
一切的起因,都是饥饿。
个人认为导演有指责朝鲜政府之意,若是他们能使人们吃饱,那人们也不用冒着冻死的风险渡江。
总想回到北边的老年痴呆的奶奶,幻想着有一座桥,从上面返回。
而现实中,无数人度过图们江,到中国求生路。
作为朝鲜族导演,张律关注着被大众忽视的家乡。
一方面,当地有工业化,一方面,人们又守着传统。
唱歌,晒明太鱼,这是这个地方独有的风景。
顺熙真是干净啊,像是《雪国》中的叶子,忧伤,善良,不染一丝尘埃。
那穿着红色衬衫,粉色毛衣的身影,是如同天使般的模样。
朝鲜语的豆满江就是图们江,它发源于中朝边境长白山山脉,江水由南向北流经中国境内的四个县市,其中珲春与朝鲜隔江相望。
故事就发生在江边的村落里,讲述作为同宗同源的北逃者与中国境内朝鲜族之间的故事。
此片为小成本的作者电影。
一开篇,空镜与人物渐进的长镜头就明确的表达了作者意图,孤独阴郁感凸显了影片的美学风格。
这种风格与情节的展开形成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汹涌的对立。
对立保持于全片,呈现了统一连续性的整体。
看作者性如此强的电影,本身就容易产生偏见,因为作者论(auteurism)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抛弃结构主义,打破规则重建系统,观看者个人的喜好容易凌驾在松动的标准之上,左右着电影的评价。
所以我就单纯且主观的说说喜欢它的原因吧。
我喜欢影片的那种撕裂感。
什么是撕裂感?
这是一种有可能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的状态。
表示物质之间并没有分离,却已经变了形态,就好像塑料的折痕,抹不掉也回不去。
如果作用于人,那么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疼痛。
影片通篇给予我的正是这种疼痛,无论是大到民族意识与国家层面,还是小到个体的人性与道德的描写,都做到了让人在精神上产生类似生理疼痛的臆想。
片中重复出现的仓库,时常与景框形成封闭空间,由此只能由空窗望向风景,限定了观众的视域。
这可以被解读为片中人物的内心,所谓残垣断壁不禁风雨。
这也是导演深层思想的自述,观众无法将这撕裂感进行缝合,便实实在在感受着又与之共情。
其实回想,说到底《豆满江》主要想呈现的是阴暗与无奈,但它也没有忽略人性的闪光。
影片给观众出了一道大题,随着解题不断产生出有关于人的反思。
像结尾处昌浩的屋顶坠落,面对众人的冷淡,让人看到的是孩子的仗义、刚烈。
但同时带来的情绪又是那么的绝望,少年竟然以如此直观的方式进行反抗。
克制的收尾拍摄手法没有让结局戛然而止,反而来的更加讽刺、残酷。
对影片深入辨析,不难发现作者鲜明的态度,面对时间与空间,面对欲望与恐惧,很难将人性分出界限,所谓的审判,可能无力也无用。
人的复杂性被准确的诠释出来,赋予了电影自身多层次的表意。
影片的摄影与情节相互平衡形成基点,使叙事性的写实能够贯穿其中。
节奏异于常规,缓慢中稍带变奏。
人物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表演,很难演,也确实演的不行,像是说话没有音调又拉长了音,明明结束了还显出未尽之感。
所谓“豆满江”乃是延边地区的一条中朝边界线,我国又称之为图们江。
江水两岸一边住的是我国朝鲜族人民,另一边住的是北朝鲜人民。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朝鲜族是由朝鲜半岛陆续迁入定居东北的跨界民族,所以,两岸民众之间在语言、文化方面具有非常微妙的联系。
基于这种联系,当饥荒爆发,面对大批偷渡入境、前来投奔的脱北逃荒者,朝鲜族人民在理性与情感之间做着艰难抉择。
电影《豆满江》讲得便是朝鲜族人民冒险收留脱北逃荒者所发生的一段平凡无奇,却又非常深刻的小故事。
如果我是那位姐姐我会和整个世界对立的,更别说以礼对待弟弟的朋友给他饭吃。
被脱北者接连的破坏村子安宁的村民们孩子们,和江对面的贫穷的声名狼藉的朝鲜,他们在各自的环境下有各自的典型人性,而这场破坏过后,村里的孩子出卖了朝鲜孩子,朝鲜孩子却一直珍惜着他的友情并信守承诺。
吃不饱饭的时候什么事都敢做,但那位朝鲜孩子就是一直保存着他人性的美好部分。
虽然承认在特定的环境下,多数人会有特定的人性,就像如果生在金三角可能卖着毒品视人命为草芥如果是巴黎的贵族可能会在咖啡厅喝咖啡时留下几杯预留咖啡。
所谓的残忍与仁慈有时候只是自己所生活的特定环境下被要求的正常反应。
却还是会有很多意外的例子,金三角也可能出现预留咖啡,巴黎也有藐视人类的残酷杀手。
有时候抛开地域黑,看看眼前的人,才能拥有一段真正的情谊。
苍白而凛冽。
不好看 感觉缺少了力量 比较空洞 叙事有很多缺口。。可能因为我是低端影迷 看不懂吧
1.最后的长镜头是老奶奶在“理想中”的友谊桥上走了2分半钟;2.原本是哑巴的姐姐在昌浩[死]后,超现实般从画外不停呼唤他的名字;3.昌浩的纵身一挑表明他的不满与反抗意识,个人觉得略显生硬,角色此刻彻底沦为导演意识的工具,失去了故事对角色的塑造;4.妈妈与哑巴姐姐的通话,彼此默契,一方叮嘱道歉,一方默默聆听答应,懂事得令人难过;5.特定地域的故事,让不了解的观众进入,皑皑白雪,尽是落在这片土地上的哀伤。
边境朋友和我讲过类似的故事,但朝鲜过来的人恩将仇报,强奸哑女的事儿还是震惊了我!20250412
莫名其妙
看不动,张律排斥症。满屏好评直接看的懵逼,再一次证明我是低端影迷吧。
回看张律老片,这次感到了格外的匠气,取景看似空旷简洁,情节和行动对画面时间的利用效率却高得可怕,脱北者和边缘人两条线上悬挂的叙事钩子满满当当。姐弟的遭遇和几个老人的死与执念形成人生只此凄凉的寓言,但姐姐这个角色的纯洁性却非常诡异,她是一块华丽的花纹,把一切衬托得像场事先张扬的谋杀案(一股谋子味,#谋系电影#?),或者是白雪公主必定吃下毒苹果的塑料灾难。语言在姐姐身上也是一个过于现实主义的工具,这种占有全部的企图,配合脱北者痛哭的电视机画面,像是打造了一具庄严肃穆、声色俱全的盆景。
失望
具有很强的影像人类学/社会学价值,一个注定在主流语境里根本不可能被谈及的题材。摄影极赞,真正拍出了东北边境农村冬日的荒凉萧瑟,而这冷与片中人们的生存境遇又是吻合的。从浅显的角度看,电影说的是延边朝鲜族尴尬的处境——于江那边的人而言,他们是富庶的,但是于线那边的人而言,他们又是低贱的,而在这个国家,他们则是边缘的,这种看似有家实则无家的荒谬感是如此真实,而继续深入探讨,电影说的则是民族与国家孰轻孰重的问题,村里的人们笃信着血浓于水这样的简单道理,若不是那一道人为划出的疆界,原本一切都不会发生。而即便饥饿让北人失去了人性最基本的温良,他们依然愿意相信与帮助对方,这正是主体民族最为恐惧的。而那素朴的基于人性善的观念在国家高于民族的反复教育面前,显得又是如此不堪一击。
赞同热评对于国产电影里女性遭遇的吐槽……生活那么苦,她除了被强暴就没别的能表现了吗?
评分:★★★☆很认同其他观众影评中的这一段:“只拍摄无关事物的留白不能饱满人物的情感,显得空洞无意义,姐姐身体成为男性的泄欲工具和怀孕的圣母情结,以及昌浩结尾的殉道体现了观念的公式化。”是大篇留白无法聚焦的痛与麻木。
Artificiellement mis en scène pour ne pas dire grandes choses. La maladresse et la nativité sont omniprésentes
#Mac,通过从近期作品往前回顾看张律的大部分作品,对创作轨迹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别说他像是贾樟柯(更真诚),金基德(免谈),洪尚秀(更大气)的混体,中韩导演中一定要找相似的,倒是李沧东(更有温度),每一部作品像是《薄荷糖》的一个时间段,加起来构造一部长篇巨作。觉得《豆满江》时的张律更像是哈内克和马尔克斯的混体,克制犀利如《白丝带》,魔幻如东北亚版的《百年孤独》。到了近期的《咏鹅》的台词量和人物刻画程度又像是迈克李,丰富的笑点和作品中不变的关注群(伍迪不断讲纽约客,张律不断讲朝鲜族/边缘人物)让人联想到伍迪艾伦,从此以后是最让人期待的导演之一。不是在吹,顶多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如果不是某国干涉内政,韩国早就统一了。四减一因为政治性无法弥补艺术性。
开场画面不动我还以为碟子卡死了,看见时间正常跳动才知道没卡,顿时意识到这是一部沉闷的电影,果然有大量走路日常生活琐事等不知所谓的镜头,快进看完了,看之前以为是韩国电影,看完根本不像,再看导演果然是中国导演。
同一民族,一江之隔,却无奈手足相残。而那些脱北者没有道德枷锁,不过是鲁莽野兽。电影呈现得非常克制、隐忍。
很没怎么看进去,状态问题+脸盲。是那种类型的文艺片,肃穆冷镜头少对话断裂生活场景拼接叙事纪录片感和突然的暴力,侯孝贤那种。
匠气略重,人物刻板,剧情设计老套
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张律都是目前最牛逼的华/韩语导演
脱北题材,情感很克制,不过失去了闲梦和瞎逛的张律电影更像命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