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屠夫是三十年前的被害者的孩子,就是第一集刚开始目睹杀人的那个孩子。
2.大鹏的爸爸和二利,是当年的凶手。
一个看见了,一个把这件事传出去了。
所以一个被割了舌头,一个被挖了眼睛。
应该杀完人焚尸了,造成森林起火,阴差阳错、还被当作第一时间举报着火的人记了一功。
3.屠夫给冰姐提供肉 顺便问那个男人的病,是在套话。
屠夫和当年的这帮老双城人肯定有仇。
有点儿太侮辱警察的办案能力了,特别是涉枪、命案、还有那个女孩儿竟然说很刺激,完了有机会走不回家,跟屠夫回屠宰场!!!
还有可都是刑警队的队长,绑架案涉枪,还死人,现实里让匪徒跑了早歇菜了,更别说还3个人组团去搞笑枪战了……武警都睡着了?
这编剧太好笑了吧,演员很卖力,编剧是硬伤!!!
导演想排出文艺片的感觉,还有那个双探的另外一个,大棚扮演的周,命案尸体咋能让殡仪馆的人先接触?
不是搞笑的么……
极具“烟火气”和“侠气”的北京刑警李慧炎(段奕宏 饰),因一起绑架案来到东北边境小城双塔,机缘巧合下与前来寻找杀父仇人的冷面入殓师周游(大鹏 饰)相识。
东北的冬天,大雪和黑夜似乎没有尽头,人类的理智渐渐让位于原始的本能。
二人对真相的追寻将会把他们引向何方,他们又将为真相本身付出怎样的代价呢?
从《双探》的预告片和前三集,大致可以总结出这样的故事框架。
这个框架本身比较常见,算是犯罪故事的常客了。
不过预告片和前三集一路看下来,这部剧故事的三要素:环境、人物和情节,还是有颇多可圈可点之处。
一、环境:文明的边疆《双探》的首版预告片里,有一幕吸引了我的注意:一条公路延伸向远方白雪皑皑的群山,路边是冻土和荒草,整个画面蒙着阴冷的青灰色滤镜,令人格外压抑。
一辆拉着牲畜的货车呼啸而过,镜头定格在他经过的一块路碑上,萧瑟的口哨一般的音乐响起,只见路碑上写着:双塔(下面是朝鲜文翻译),1998。
这一幕很值得人回味,因为它充满了现代东北的文化符号:不仅仅是白雪、群山、冻土、荒草,还包括那块石碑。
从这块石碑的式样看,它不是标准的中国公路里程碑,更像是某种剧情提示道具,告诉观众前面就是一座名为“双塔”的小城了。
朝鲜文翻译暗示着这座虚拟的小城位于吉林,因为吉林有着最多的朝鲜族人口,和最长的中朝边境。
“1998”大概指的是石碑所立年份,但这个年份同样也会勾起东北人一些独有的记忆。
这些细节让我觉得这个剧集对故事所处的环境还是有一定的了解,让这个故事有了比较坚实的社会基础。
比起很多发生在辨不出东西南北、全员都讲普通话的城市的故事,这个发生在吉林边境小城的故事更让人信服。
预告片中这辆卡车向远方的群山驶去,给人一种感觉,仿佛这辆卡车已经来到了文明的边疆。
东北某种程度上确实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文明的边疆,天然适合发生这种又黑又冷的肃杀犯罪故事。
不仅仅是因为东北天儿冷,更是因为它的历史与文化。
预告片中还出现过的视觉效果非常出众的一幕:漆黑的街巷里,霓虹闪烁,一场群殴在霓虹间爆发。
这一幕被处理得有点赛博朋克式的颓废美,但它背后冰冷的社会现实是:在东北的支柱产业衰退以后,政府逐渐失能,基础设施随之瓦解,所以产生了漆黑的街巷;失业的工人们只能进入第三产业,所以遍地是闪烁的霓虹;政府失能同样吸引了其他权力形态填补其空白,导致了社会治安动荡。
我相信,接下来的故事,一定会对这样的社会环境做更多探讨。
二、人物:殊途与同归如果说《双探》故事环境的设置有一点文学性、社会性在里面,那么这一故事的其他两要素——人物和情节——的设置,则更多是出于娱乐性的考虑,这也保证了这部剧是“好看”的。
《双探》是典型的双男主设置:先登场的男主是北京刑警李慧炎,这个人物是典型的外圆内方,表面上看似没个正形,但实际上内心正义感十足,有自己的生活智慧。
平日里他借同事钱不还、挖沟坑邻居的缺德事儿没少干,但遇到案子却是死了也要破,而且坚决不收家属的“好处费”。
这就是所谓的“刀子嘴豆腐心”吧
后登场的男主是北漂入殓师周游,这个人物其实要比李慧炎更复杂一些。
他表面上是冷静克制、极富专业性的,以至于一登场收尸就识破了一桩隐瞒过失杀人的案件。
但实际上这种冷静克制却是因童年受父亲喜怒无常的苛责而产生的一种病态。
这种人设产生了丰富的故事层次:第一个层次,两个人物本身都是矛盾的,这个从他们的人设里就能看出来。
不过,李慧炎是矛盾但稳定的,观众知道他的矛盾不过是丰富人物形象的一种手段;周游是矛盾且不稳定的,观众不知道他究竟是“在沉默中爆发”,还是“在沉默中灭亡”。
第二个层次,两个人物互相是矛盾而统一的。
先说统一的一面。
两个人有着共同的目标,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都不那么循规蹈矩,这从李慧炎挖沟坑邻居、周游孤身追凶就能看出来。
由于二人有着统一的一面,他们在剧中发展出了惺惺相惜的友谊。
再说矛盾的一面。
两个人的矛盾在于,第一,李慧炎的外在常态是活跃、有趣,而周游的外在常态是冷漠淡薄,这俩人如果在现实生活中认识,可能唠嗑都唠不到一起去;第二,李慧炎本质是一个极富正义感的人,周游本质上却很不稳定、很复杂。
两个人外在常态的矛盾可能只是给两个人的友谊增添一些笑料,两个人本质上的矛盾却可能引发这种友谊的崩塌,这也是未来情节的一大看点。
在双男主之外,剧集还有两个反派,一个是黑帮老大吴德水,一个是连环杀手白石舟,这两个反派分别像是两个男主的镜像,尤其是周游与白石舟,他们二人之间的相似性似乎还要大过周游与李慧炎之间的相似性。
以这样的“四角关系”为支点展开的情节,真的是非常有趣。
三、情节:悬念与节奏说到犯罪故事的情节,就不能不谈到悬念。
前面说人物的时候,已经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悬念:为什么周游的父亲周平原明明很关心自己的儿子,却时常言语行为粗暴呢?
另外,周游小时候目睹的凶杀案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悬念最终也将指向最终的谜底。
至于这个谜底的内容是什么,作为一部16集体量的电视剧,我想在开头几集当然不会透露给观众太多。
作为观众,看这样一个故事,要先从浅一点的悬念展开来看——故事分两条情节线:身患绝症的吴德水派人绑了能与他配型的小女孩,李慧炎要找到小女孩,那么他要怎么击败一手遮天的吴德水呢?
白石舟杀了周游的父亲,周游要找到凶手,那么白石舟为什么要杀他父亲呢?
更重要的是,这两条情节线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能让两位男主相遇呢?
正式这些悬念的不断抛出,让人有观看的欲望。
这些悬念抛出的节奏也是比较快的,前三集就全部抛完,然后就开始顺藤摸瓜解决悬念,辅以一些比较惊险的追逐、躲藏和动作戏。
文戏武戏张弛有度,并不会让人觉得沉闷。
四、结语最后,还是再提一个无伤大雅的小小的穿帮吧:生活工作在北京二环内胡同里的警察们,出发去西北六环外的昌平区抓人,开车却经过了东五环外朝阳区的管庄路。
看见熟悉的场景以这种方式组合在一起,还挺逗的。
总的来说,前几集剧情,留给我的期待值是很高的,悬念感也非常强烈,是作为悬疑犯罪题材的忠实受众一定要追下去的一部剧。
故事很好,其实剧本也是可以的,只是一些涉及司法流程和警察办案的细节没有得到普通观众的认可——觉得那个冷冻车怎么没人管、警察怎么那么笨——专业的事我们不懂,就别瞎说了。
这是一部制作非常、非常好的戏——编导演、服化道、置景配乐剪辑…….都很好,制作上应该算是顶尖5%国产剧的级别。
为什么说是小题大做了,因为剧情很简单——哥仨因为挣钱杀人灭迹,死者幸存的儿子为父报仇,跨度几十年,逐一歼灭,大仇得报——但是段奕宏却请来这么多高手,做得又这么精良。
有人为这么好的团队却拍了这么一个小戏而感到可惜,我也一样,总觉得浪费粮食——这些资源完全可以拍一个大片,至少也是大题材、大阵仗的戏。
可是,段奕宏没这么干——这应该是他监制的第一个戏吧,我孤陋怪闻,说错莫怪。
其实想一想就明白了——齐白石牛X吧,不就是画画萝卜白菜小鱼小虾,没有大山大水没有鸿篇巨制,但是谁能说他格局小呢?
说虚一点——治大国如烹小鲜——段奕宏拍小戏用宰牛刀,难道不值得尊敬吗?
把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做到最好,这是影视界该有的品德,任何行业都应该这样。
《双探》里所有的演员都在线(虽然那个林场护林员姑娘的戏有点多余)、所有的画面都可以定格当桌面,尤其是冰天雪地的戏,应该是有史以来国产片雪景戏最牛的了吧,不服来战!
我不懂后期技术,反正我看上去都是真刀真枪的实景演出,冷是真的、冰雪是真的、泡冰窟窿也是真的——《悬崖之上》的张艺谋曾经为他的雪戏骄傲不已,但看看《双探》的冰雪戏,他应该请段奕宏喝一杯。
我们讲题材讲情怀讲格局讲得太多了,很多戏很多导演都折在这个事上——总觉得自己牛皮,总想拍得宏大拍得深刻拍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越这样越傻缺,最后落得一地鸡毛、奚落无数。
换个思路你们就明白了——只要保持这样的创作精神、保持这样的专业团队、保持这样的制作水准不变,那么只要换一个更好的剧本,段奕宏是不是一样牛皮、而且会更牛皮?
你吐槽半天,都是剧本的事,还能有其他问题吗?
大鹏的表现是很好的,他从一个草根团体到自己做屌丝男士到自己拍电影,成长过程一目了然,如今他在《双探》的表现就是突破了原来的自己,为什么还要苛责他呢?
天赋、情怀、技巧——我认为好演员是要具备这三个要素的,你们对比一下,就知道我所言不谬。
大鹏天赋不高,但是他是有情怀的,还努力,这已经比很多同行都敬业了。
段奕宏是好演员,毋庸置疑。
市场上有多少演员是在背台词、说假话,以挣钱为第一诉求的,这也无可厚非,因为有土壤、因为有我们。
但你看段奕宏的戏,他说人话、做人事,表演真诚而自然,尽量在努力不设计、不表演。
当然,不能否认他有光环压力、有自恋成分,所以最后一集他和张国强在剧场分别的那场戏他的表现不如国强,他最后的大笑还是有太多的表演设计了。
但至少,他能监制这样一部戏,很值得尊敬。
张国强的表演非常非常牛,非常!
这个戏里最大的表演亮点就在他身上。
你不觉得你在看到他的戏的时候如同纪录片吗?
那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他对台词的处理、他对人物的理解、他与对手的配合,太牛了!
他没有到一线,真是命苦,就差一个好剧本了。
整部戏从表演来说,最好看的就是段奕宏和张国强的对手戏,很过瘾、很舒服、很值得砸嚒——我们身边都会有那么一个像张国强的好朋友,一起喝酒聊天一起说点正事,不用虚头巴脑不用转弯抹角,很放松很舒服。
张国强的表演太厉害了,你可以说他本色演出,也可以说他演技超群——段奕宏有这样的哥们和对手一起演戏,真是老天在帮忙。
回到正题。
很简单的故事,拍了这么16集,很多朋友觉得拖沓,我也是,好多空镜头我也在快进,也在骂街,总觉得是杀鸡用了宰牛刀。
但是,我们都冷静地想想——国产剧之所以骂声一片、精品寥寥,为什么?
段奕宏这个团队把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拍得如此郑重其事、如此赏心悦目,不就是因为热爱、因为当回事、因为想做好吗?
如果每个剧组每个团队都能像他们这样拍戏,我们这群观众幸莫大焉啊——不要吃了折罗之后就一直为泔水鼓掌——垃圾吃多了,会伤脑子。
非常值得尊敬的一部戏,小题大做。
剧没上之前,宣传做的很到位。
宣传片质感、氛围铺的都不错。
各路稿子称上限超《白夜追凶》,下限也是个《法医秦明》。
看了7集。
好习惯,先说结论:摄影、老段演技7分,剧本、导演等其他,3分。
综合5分,不及格。
整体观感就是导演美滋滋转着圈拿小棍捅咕你:你看我那设计的巧不?
就那,对,我估计你可能没注意,你要看不懂再看一遍,要不我给你解释解释,你看我前边还放了伏笔。。。
挠头。
满篇子刻意和小心思,实际是一碗没放盐的煮下水,平白无趣,且无味。
首先,我极其反感买水军无脑吹的,剧一上,各处媒体自媒体都快把片子捧上天了。
一旦有个说剧一般的文章,底下一水儿留言在喷。
没记错的话,大鹏就爱用这套,懂得都懂,不知道的也不用杠,不重要。
说说我对这个剧的体会。
幸好近期豆瓣不能留言,万幸。
一、用儿童演员推进剧情,很冒险。
《隐秘的角落》极难复制。
一方面绝大多数小演员演技有限,就算包容,也只能说比同龄的强;其次儿童的剧本不好设计,限制很多,拿本剧来说,暗戳戳点着俩孩子早恋、女孩被绑架后在屠夫那来例假,这些与主线支线都没毛关系的恶趣味看不出任何出现的理由。
徒增反感。
包括花篇幅拍女孩子一早跟妈妈耍贫,顺手偷钱,咋,想说因果循环,报应不爽,被绑活该?
二、剧情不合理的地方太多1)老段住西城的胡同,二环里,以本剧背景时间,天网工程早就布完了,第一时间看到孩子被绑架且记下车牌号且打电话布了控,能跑出北京城,本身就是个笑话。
不夸张的讲,以北京的交通状况,孩子放学回家那个点儿,配合北京的治安水准,绑匪能跑上五环都算他牛掰。
以本人多年北漂经历,真心告诉大家,北京治安真的很棒,路也真的很堵。
2)绑匪恰恰就跑了,中途还偷辆拉鸡的箱货,原司机是被鸭货贿赂傻了吗?
车没了不报警,箱货就瞬移了?
到查车关卡那还没接到通知呢?
一路开到双塔?
其中一个还挨了一枪,也不治疗,特么都2021年了,这种情况在北京堵车时候这哥们就该死了呀。
你当90年代枪战片呢?
3)跑就跑了吧,在丛林木屋遭遇战,绑匪开枪就干。。
大哥,这不是美剧——绑架判5年,杀警察呢?
你把地点放东北这边就不知道杀人偿命杀警察更是死定了是吗?
你骂谁法盲呢?
你学学《无人区》也行啊。
好像到了双塔,就穿越到解放前全是土匪是吗?
另外,刑警配枪出任务,尤其是跨省,不是抬屁股就走,更不可能直奔目的地Duang Duang就开枪,So Crazy!
大哥你找个警察局的查查制度也行啊。
4)大boss渲染的跟住在大蛇丸地窨子似的,躺那等佐助来救命。
咋地家里停电交不起电费啊,暗红色灯光下,黑乎乎的大哥嘶吼着:我要吃肉。。
啐!
网上的剧透说什么小女孩熊猫血,我勒个去,这狗血的设定30年前就用烂了好吗,大哥有能力在北京放个眼线知道女孩抽血化验是匹配血型,还能千里迢迢绑回来,花点钱去北京找个好医院不行吗?
真没想到导演还是个火影迷。
5)小姑娘出胡同就是派出所,巧遇老七,这种巧合,设计的能再白痴点吗?
转过头白石舟轻描淡写就把老七弄死了,动机呢?
孩子抢回来,把老七绑了扔一边就得了,他是敢报警还是怎么着?
就算告诉了邢佳栋,也算合理推进,毕竟白石舟是个屠夫不是先知+特种兵吧?
这时候还不知道女孩和仇家关系呢,弄死老七图啥?
不是没把白石舟设计成精神病吗?
还有那条被兽夹子打伤的腿,一会说干活碰的,一会说夹的,有区别吗?
跟守林子姑娘那么熟,大大方方说,我路过林子踩夹子了,还怕姑娘心疼夹子啊?
很多细节设计的太刻意且没价值。
三、无用镜头太多吉林的雪景是好看,拍的也真好看,光看航拍还以为是《权力的游戏》,浓浓的美剧风。
问题是,景和剧情割裂,景就是景,动不动就是个空镜头。
再比如小女孩糖纸里有逃跑地图啊?
吃一颗拍几十秒,隔三差五吃;老段在雪里爬呀爬,加片头片尾爬了十来分钟,都知道他死不了,那就别放个熊了呗,还有弹幕在解释冬天熊也可以不冬眠。
真熊假熊又如何,无非是导演文艺病又犯了,又在秀那一点不高明的小手腕,蹲一边美滋滋看着网友争论,你说是真熊,我告诉你那是幻觉,代表了老段当时XXXX的内心,你说是假的,导演说那也可能是真的,你看妙不妙。。。
然并卵,对整个剧情没丁点儿作用。
这点真可以学学小宋佳在《悬崖》雪地那段,那才叫节奏。
四、关于演员段奕宏依旧很稳,大鹏也算中规中矩,虽不喜欢他面瘫的“演技”,但在这部剧里算不上主要背锅的。
其他角色太单薄了,一群工具人,守林人姑娘大家都说好,可她跟着大鹏走南闯北的动机在哪?
一见钟情啊?
就算工作不忙人美心善,可不合乎常理逻辑呀。
搭把手帮个陌生人,送到地方就得了,谁还跟着跑前跑后啊,还去殡仪馆,不忌讳吗?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也不是缺心眼啊。
总共16集,演一半了,一堆脸谱纸片人。
不怪演员,剧本和导演的锅,白瞎这阵容。
五、总结《白夜追凶》我看了两遍,第一遍没快进,偶尔得倒回来看,第二遍过渡剧情1.5X,大多数还是没快进。
这个被称为燃爆九月的爆款剧,我右手大拇指按着2X都快按抽筋了,后来降清晰度,按着3X看,有剧情停下来,没直接拖拽,就这样,更新8集,看到第七集就看不下去了。
总之,编剧就是个美剧迷+老港片迷;导演是个张艺谋迷+火影迷。
最后,那些不幸看到这篇文,想要说:不爱看别看;不爱看还写这么多字;收多少钱这么黑;你行你写你拍;看不懂瞎哔哔的,省省力气去别处喷。
我既不是水军,也不是谁的黑粉,冲着段奕宏张国强邢家栋来的,看到《理想之城》里的汪炀也在还曾有点期待的,结果啥也没看到的一段愤慨罢了。
另外,剧荒,求推荐。
偶然在知乎看到了段亦宏先生关于电视剧《双探》的评价,主要讲述了故事背景及创作方向,包括为了力求真实在北方天寒地冻的环境中,演员如何克服严寒力求真实完成了这样一部犯罪剧集,而他亦首次担任了本剧的监制,算是为该剧品质保驾护航吧。
看完介绍,我自动脑补本剧会不会是仿美剧《真探》第一季那样的双警探案题材类型,因为凡事以探为关键词命名的影视剧主要会以主角的探案视角出发,层层剥开故事真相,参见《盲探》、《神探》、《真探》等等,而段先生主演的犯罪题材的警察形象也是有口皆碑了,高光之作——《烈日灼心》,保卫科长的《暴雪将至》。
接下来我点开了本剧,(目前只看到前8集,以下内容会有剧透,请谨慎阅读)刚一打开直接进入故事,设定在90年代,以一个小男孩亲眼目睹了暴力凶杀场面,接着男孩被父亲带离了此地。
接着进入序幕浓厚的老东北大烟囱冒出阵阵浓烟以及凋敝的城市面貌、韩语路牌标示、高空俯拍下的密林,配合冷冽的画面风格,故事发生在东北跟朝鲜接壤处没错了,应该是吉林延边,交代的很准确,以后每集开始都会引入一个剧情片段,引人遐想,此种方式是致敬还是抄袭我就不好说了,懂的自然懂。
接下来就大致聊一下本剧带来的观感体验和一些逻辑问题。
通过镜头,李慧炎是一个生活在北京二环内住在大杂院的人民警察,中年单身父亲,没有交代老婆是离了还是去世了,目前正为平房里添置一个抽水马桶犯愁,交通工具是一辆老式自行车,excuse me?
因为没有再交代年份,我就默认为还是在90年代,但画面色彩风格与片头明显差异以及随处可见的汽车提醒我又不像是上个世纪,接着进入办公场景,看样子像在辖区派出所,也是大院里,刑警队里还有3个同事,他的地位应该排第三,仅仅比小白警察好一点,属于单位里存在感偏弱的老警察了。
接着一次出警,和大鹏主演的殡仪馆工作人员——周游相识,经过交谈,李警官对周游的法医鉴定能力比较认可,双探男主都出场了打了个照面,周游主要工作抬尸体,给遗体化妆,职业自称入殓师。
好奇这个名词是舶来词还是我国也以此为称,因为我直到看了奥斯卡获奖电影《入殓师》才知道这个职业名词。
接下来剧情进入快速模式,几乎同一天,李警官儿子的女同学——范小媛回家途中被歹徒开车绑走,而同时李警官的儿子毫发无损,呆立原地,后来我明白此处绑匪仁慈的设计,是为了让骑单车的李警官去追歹徒,且认下车牌号。
直到车链子断掉李sir拿出智能手机报警我才意识到故事发生在当下啊,这一点让我颇为颠覆。
北京的土著警察,别问为啥是土著,一般人还有不起大院房子,从其刻意的老北京方言、住大杂院儿且亲切和睦的邻里关系都不觉得违和,就这样愣是没有一套像样的商品房,且为家里安一个抽水马桶犯愁不已,找人施工还借不到钱,按理说不买房应该不用还房贷、他也没有体现烧钱的不良嗜好,交通工具老式自行车,只是养一个儿子不至于过成这样,帝都的人民警警察待遇如此之低让人不禁怀疑。
接下里就进入更不能理解的剧情,第2天队长通过交通网络查到了绑匪藏匿地点,一处废弃暖瓶厂,就临时通知李警官、一行四人出发去抓人,直到这里派出所所长、或分局长都未出现制定抓捕行动,也未向武警寻求帮助,只能说队长自信能力超强,绑架案在哪出现都会当大案处理,更别说是在北京,绝不是一个小队长他们想咋办就咋办。
可以参见吴若普绑架案,以及以此为原型的拍摄的《绑架吾先生》。
不出意料地行动以失败告终,队长跟队里老二负伤挂彩,其中一个歹徒受伤,并顺利带着孩子驾车出逃。
就这样,分局长仍未出现指导工作,就这样,李警官跟新兵和一个刚调来的警察3人在受伤的队长安排下踏上千里追凶之路。
紧接着绑匪要出城,偷货车设计也太儿戏,是觉得太沉闷刻意增加笑点吗?
我承认那个胖胖的司机很可爱。
但可爱不代表没智商啊,车被偷了不报警吗?
沿路高速都不用设点,收费站都能拦下来。
追凶3人组明知道歹徒目的地,也不向沿线高速交管通知沿路设卡就直奔目的地——双塔,故事一定要在那里发生,双塔这个名字很牛,我乍一听,第一反应是指环王的建筑怎么引用到这来了,然后一下明白,双塔对应双探,这名字很好记,很讨巧。
说起来故事的另外一条线周游也同时启动,就在绑架案发生的当晚,他的父亲被谋杀,杀手杀人后从容地留下一个碑文线索快速逃离现场,也踏上了去往双塔的长途汽车,法医潦草地看完现场就把尸体交给了周游?
这是什么处理?
这案子发生不在李警官辖区,所以他压根不知,周游发现父亲被杀疑点重重也不向办案警察说明情况,而是自己第二天也往故事交汇地双塔进发。
看明白了吗?
之所以让绑匪、杀手、双探男主顺利去往目的地,北京及沿线的交通管网监控统统失灵,警察也集体降智。
就这样,绑匪遇到设卡警察也轻松逃脱。
一路轻松地开到了东北,这里不得不说秒啊。
而快到双塔的时候,杀手、绑匪、双塔男主都选择先不进城,要到深山密林当中走一趟,绑匪老大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愣是带着人质女孩和一个兄弟熬到了守林人的驻扎地、而此地早有人接应准备,接着李警官3人也摸到了守林人营地,在双方都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表明身份的情况下,在房门口就爆发了一场枪战,只能说歹徒太硬核了,2个歹徒被击毙杀死。
而绑匪主犯再次带着女孩子顺利逃脱。
说个题外话此处如果设计成李警官3人以过路人的身份打听问路进去屋子里后,双方发现不对后再爆发枪战是不更合理,奈何歹徒不答应啊,不问青红皂白就开枪。
主犯又跑了,李警官两位同事受伤,孤勇警察上身,雪地中展开追击,几乎冻死时偶遇守林人和大鹏开车经过,捡回条命,与此同时女孩求生欲爆棚,逃脱控制独自往密林更深处跑去,与绑匪玩起了捉迷藏。
再说杀手一路前行,不小心夹到捕兽夹,跟女孩不期而遇,也没更好选择,跟着杀手回到雪地中的一个地窨子中过了一宿,第2天清晨出去想下山,中间匪徒来到地窨子后得知女孩来过再次出去找未果。
傍晚时分女孩再次来到这里,等杀手带她下山......,你们这捉迷藏玩得秒啊,再说一句女孩很抗冻,匪徒二人因联系不到上家,死了两个接头的,也找不着人质,有点儿倒霉,选择下山从长计议。
李警官经历双塔严寒捡回条命,也终于下山跟本地警方搭上,周游搭上佛系守林人也坚持认定双塔就是要揭开父亲被杀秘密的地方。
之后的剧情开始混搭,进入慢节奏,周游总是莫名其妙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跟男主李警官有意无意聊两句,彼此走开,各忙各的。
因为守林人和双塔地下情报网头目——冰姐认识,自告奋勇帮忙找关键人丁永利,由此揭开了一场二三十年前的一场双塔前尘往事......,主线剧情中绑架案的主谋开始浮出水面,绑架女孩时为了给自己续命?
我只能理解需要女孩的器官还是血液?
仅仅因为全中国只有这一人跟他匹配?
冰姐、杀手、罗和尚、丁永利、周游父亲及幕后主谋,几大人物线索混乱交织起来,只看到这里了。
表示已经很难看下去了,只说人物主线吧,李慧炎和周游,两人都信誓旦旦要在双塔查出个究竟,李的主要目的应是解救人质,时儿孤勇、时儿窝囊,就是没有表现出一点探案作风,也就是没有一点能够推测歹徒下一步行动,总是哪里有情况就奔向哪里,很多明面线索已经摆出来,反倒不急不慢地过起刑警日常,就拿绑匪被抓后供出老七是中间人,都不去想办法抓捕,直到老七被冻死在冻库才想起来去找,而冻死后被点破死因是急冻,也反应不出自己曾经调查过的一处杀手屠夫的冻库,而作为刑警,一点处理案发现场的能力都不具备,很多关键信息都要通过周游口中才能知道。
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双男主互动?
而其办案方式跟他的老式自行车一样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处理绑架不从关键人物入手,居然去张贴起了寻人启事。
周游也是边旅游边查案,总之就像李慧炎讲的一样,哪都有你。
双塔真的很小,小到关键人物横的竖的说起来都认识,双探男主线直到剧情过半仍未看出何为“双探”,接下里的剧情走向何处我已不想了解,就此打住吧。
本剧看得出来想拍出那种黑暗、冷峻、压抑的犯罪故事,又想故作高级的玩起多线叙事,通过回忆、记忆展现这个小城尘封的秘密,后期出场人物逐渐增多,彼此互相联系,造成一种迷局,但观感真的很差,总是这一榔头那一棒子,一条线没讲明白,再叉一条线进来,再说演员表演,看得出来段亦宏确实是身先士卒为体现东北极寒之低,也确实吃了不少苦头,演技、表演方法和《暴雪将至》里的落寞边缘保卫科长十分接近,但智商还不及他,另一主演大鹏,恕我对他不了解,只看过其曾经演的段子喜剧——DS男士,据说后来转型了,开始拍严肃现实题材,就说这部戏里的表演我觉得是不及格的,几大情绪点都未演绎到位,跟段奕宏的对手以也是四平八稳毫无变化,如果板起面孔带上黑框不讲段子就算严肃,我觉得做个所谓喜剧演员更适合他。
最后,我想说这部戏在犯罪类型的尝试是不OK的,较高期望引起了更大的失望,这个题材好好打磨下剧本,贴近下现实,其实可以做的更好。
中国都市悬浮偶像剧的毛病总是主角生活在收入和工作严重不相符的地方,造成观感的撕裂,完全无法代入,而本剧中的主角为了表现平民化,生活与现实严重脱节,办案方式也像是在上个世纪,给观众一种年代很迷惑的感觉,剧集问题更多的是编导部分的多线交叉叙事不清晰,强行制造各种巧合,严重造成故事的诸多不合理。
这是本剧最大败笔,毕竟不是人人都是昆汀或者宁浩
看了结局,这剧在侮辱我的智商……看了好多五星好评,都是在说取景好色调好演员演的好巴拉巴拉。
但这剧是悬疑剧啊,剧情逻辑不是最重要的吗?
到处是bug逻辑经不起推敲人物塑造上还无比矛盾。
警察、大鹏和小女孩的行为都令人费解。
刑警查案时那么明显的图都没怀疑?
去东北查案不通知当地警方协助,不安排布控,地理环境啥都不熟直接就上?
大鹏演那个就算自己想查案,但你发现的线索是不是得知会警方一声?
他跟警方也不是仇人,没有吞吞吐吐的道理啊,真是为了悬疑而悬疑。
还有那个小姑娘,被绑了九死一生看着警察和歹徒搏斗,结果来了句很刺激?
和屠夫一起搭车的时候怎么不求助司机?
被屠夫送到警察局门口就算你感谢屠夫,但被拐了这么多天都不想着立马找警察悠悠达达散步呢这是?
那么多成年人只是从传销逃出来都是拼命跑到警察那里拽着警察不撒手的,小女孩这算是不知者无畏?
剧节奏倒是不错,但混乱的逻辑太容易让人纠结。
段奕宏演技一如既往的没问题,但大鹏在这部剧的演技不尽人意。
本来以为是个好看的剧,结果水平一路直线下降,最后六集已经开始明显注水,到了最后两集,就是1%的剧情加上99%的水了。
原本以为超过20集的国产电视剧都是水份太多,没想到16集的网剧也如此水!
看完连吐槽剧情bug的想法都没有了,何必浪费力气呢,就当是自己识剧不善,认栽了呗!
剩下的只是为了凑字数,因为不想为了一个剧去假如什么破小组。
剧本要是像营销这么给力就好了段奕宏、大鹏领衔主演的《双探》,故事主要发生在东北的边疆小城。
东北已经成为很多犯罪悬疑作品的取景地,这里的地理、气候、人文等特色,让东北自带“故事感”,甚至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东北美学”。
《双探》海报从《白日焰火》到《无证之罪》,再到这一回《双探》,罪恶都发生在东北冰天雪地之时,阴暗的天空、苍茫的雪原、落魄的工业基地、萧瑟的氛围、挑战人体极限的寒冷,让试图寻找案件突破口的主人公时刻感到步履维艰,生理上的煎熬与不适,很容易转变为心理上的无助无望。
这种情绪也能直抵观众,迅速将观众拉扯到剧情的语境中。
《双探》有着一流的摄影。
导演费聿竹是从FIRST青年电影展走出的文艺型导演,另外一位导演陈宙飞是搞摄影出身的,《李米的猜想》《影》《悬崖之上》都是他参与的作品。
在两个导演的合作下,剧中的东北雪景不仅仅是美,不少空镜的延宕让景物也成为叙事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种不疾不徐、叙事充满抒情性的特色,将“东北美学”拍出了很强烈的文艺腔调。
摄影真的很美《双探》是段奕宏首次担任监制的作品,他的确是很用心在雕琢这部作品。
剧集10天拍摄一集的工作进程,在国内的剧集拍摄里堪称“奢侈”。
总之,《双探》制作上是下了功夫的。
当然,“文艺腔调”本身无法单独成为一种优点,关键得看它是否与故事相匹配,如果故事拉胯了,文艺腔调再高级也可能是买椟还珠。
《双探》采用双线叙事。
2017年的北京,不惑之年的刑警李慧炎(段奕宏 饰),接手一个绑架案,被绑架的女孩是他儿子的同学。
迹象表明,劫匪已逃至东北的边疆小城双塔,李慧炎跟两个同事北上追捕。
李慧炎(段奕宏 饰)另一条叙事线上,北京某殡仪馆入殓师周游(大鹏 饰),也是一名兼职法医。
他与父亲周平原关系紧张,父亲无法理解周游为何不肯去大医院工作。
某一日,周游正常出任务,不料死者竟然是父亲。
父亲被毒杀,死后还惨遭割舌头。
凶手疑似在现场留下一张拓写的碑文,碑文的文字来自双塔市的南塔石碑。
儿时周游与父亲就生活在双塔市。
为调查父亲命案,周游亦回双塔。
周游(大鹏 饰)两条线在双塔汇合,共同牵涉到一段发生在1991年双塔的林场往事。
简单地说,1991年的命案,导致了2017年命案的发生,《双探》的内核是复仇。
固然《双探》一开篇的绑架案和凶杀案,都是重大案件,但不少观众丝毫不觉得它有紧张感,戏剧张力严重不够。
这首先可能是主创者的有意为之。
他们没有太迷恋于强情节、强冲突,而更着力于表现一种“日常性”,即一个很普通的警察突然就遇到了一个很不普通的案件。
因此,叙事上他们追求一种“松弛感”,除了案件以外还想表现出日常的随性。
这是文艺型导演和文艺型监制的偏好。
这当然并无不可。
只是,并不是所有的日常都值得“入戏”,判别标准就在于,它是否作用于人物塑造、氛围营销或主题烘托,否则它只是无关紧要的情节,是流水账,是拖沓、懒散与冗长,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废戏”。
就像剧情一开篇,李慧炎倒夜壶以及和邻居聊天,北京胡同里老百姓的生活味儿倒是体现出来的,营销号几乎是一片夸。
我倒觉得这是一种创作迷思,好像日常了就“高级”了,问题是,这段戏体现出李慧炎的职业属性和能力吗?
如果说是为了交代基层民警的生活条件和经济状况,装个马桶就能落到向同事借钱的地步,那警察遇到骗子同样无能为力是暗示后面为啥会几次被绑匪痛打吗?
《双探》还有不少类似的日常戏展现李慧炎。
他到了办公室就跟同事闲聊几句;孩子被绑架了还没着落呢,他先去医院看望同事,闲聊几句;回办公室跟同事接着闲聊几句,看到被绑架女孩的父母坐在露天院子里等消息,他才表情凝重起来;打算去东北前他先回家给儿子包饺子,单亲父亲不容易啊,先安顿好自家孩子才有功夫找别人家孩子不是……这个剧时常让你忘记这可是在2017年的北京啊。
暂且不论破案过程中的种种bug,比如四个警察包抄两个劫匪(还带着一个女孩),结果警车大摇大摆开过去,好像在提醒劫匪赶紧逃,最后也是警察被打晕,劫匪逃之夭夭;再比如监控系统如此发达,人贩子轻松就逃到东北……单单这个绑架案发生后,警察的反应就颇为“失真”。
一个孩子光天化日之下被绑架,结果拍得像是钱包被偷了一样,警察的专业严谨哪里去了?
紧张感和戏剧张力从何而来?
看过关于派出所的纪录片吗,警察抓违法施工都先布控呢。
戏份来到东北,“东北美学”是营造出来了,但悬疑推理的智商依然掉线。
三个北京警察到东北地界办案,不等当地警察,人生地不熟直接深入茫茫雪原。
这是为制造困境而制造困境。
警方锁定屠夫白石舟有杀人嫌疑、也有绑架孩子的嫌疑,警方予以拘留,他们有24小时的审讯时间。
结果呢,警方不查白石舟的冷冻车、不去他的屠宰场和冷库做详细取证(已得知死者是被急冻而死的),镜头全在拍李慧炎与白石舟的“对话”,对话玄之又玄、废话连篇地你来我往,但几乎没有智力角逐与心理搏斗。
和嫌犯拉家常而就在警察没什么信息增量地尬聊时,孩子在白石舟的冷藏车里冻着。
被关在冷藏车里的小女孩李慧炎与白石舟的对话都快成了“废戏”。
《双探》有不少类似的戏码。
不少实力派演员到剧中客串,但角色可有可无。
从李乃文、陈明昊到张国强、邢佳栋莫不是如此。
曾美慧孜也有点被浪费了。
剧中出乎意料、扣人心弦的强逻辑推理几乎没有,案件的搭建只能靠巧合。
就比如小女孩就那么凑巧被老七给碰上了——这得是几十万分之一的概率吧。
更不必提大结局了,熬了16集,但悬念揭晓疲软无力。
周游说出我的内心想法我很认同网友的一句调侃:“这案子要让《重案六组》季洁来办,估计也就一集破案。
”在悬疑短剧受捧的背景下,《双探》的创作路径需要更多“检讨”:文艺腔调不代表就是高级了,大量拍摄吃饭聊天的闲散戏码也不代表就是“日常”、就有格调,一个扎实的故事才是悬疑剧的根本。
《双探》在豆瓣虽然营销用力,但超点大结局后,16集总共1.3亿的总播放量(包括各种预告、花絮等),代表了普通观众的态度。
——首发澎湃新闻·有戏,豆瓣版略有调整——
一直喜欢段奕宏,已经两年没追国产剧了,为了他看了双探。
看了前两集,这是一部近年少见的真诚之作,但剧本的硬伤只是在重复国产剧一直存在的逻辑问题,“我想表达一种感触,一种情绪,一种意境,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冰冷的质感,京城的随性。
” 但没有强大的逻辑思维,很难将这种感觉用故事真正表达出来,即使从段奕宏的脸上能捕捉到一丝丝的执着,但,这远远不够,逻辑,逻辑永远比情绪感觉更重要。
比如段奕宏的开篇人设,日常有了,困境也有,虽然还不足,但专业显然没立起来,和职业特点相符的推理,行动都没有,甚至可以说愚蠢和闲散。
再说两个开场发生的绑架案和死亡案,不管是为了第一集呈现惊艳的双炸弹效果,还是为了以后漫长案件追踪的起点,这两个案子的发生高潮不足,代入不够,观众的心没有揪起来,因为铺垫不足,呈现的细节不够,因此扔出来的两颗炸弹都成了哑弹。
逻辑,逻辑,还是逻辑!
为什么是逻辑问题?
你有足够的细节给到警察局的各种调侃,却没有关于事件人物针对性的细节铺垫,甚至连人物的出场年代都没交代清楚,留下什么样的细节,放弃什么,真实是需要时空,专业,行动,铺垫这些细节带来的,需要取舍,不是靠感觉,随性这些情绪化的东西,真正的编剧技巧都隐藏在看不见的背后,不是靠几十个策划制片人捕捉一些时髦的元素,网感,概念开会讨论出来的,当然这几十人里真正干活的不多,关系户估计太多。
段奕宏很敬业,也演的不错,但是以段的能力和他特有的执着,我认为他值得更优秀的剧作。
最后一集的剪辑有点胡来了吧
角色生活化的行为让整部剧显得更加接地气,平添了一层“真实”的滤镜,但模仿古文复仇杀人桥段又显得那么不平常,“追寻生死未卜的孩子”和日常生活化节奏也不匹配,造成了观感一定程度的割裂。尤其白石舟被困24小时的剧情,太磨叽了,倒计时并没有起到加速观众紧张情绪的作用,却起了反效果。作为和“延边”相似的边境地点,设置那么多韩文结果纯背景。摄影和剪辑琐碎且故弄玄虚,很多不明不白的冲突制造与解决,造成人物形象塑造得突兀、不完整,白白浪费演技。
看到《士兵突击》或者说《我的团》的半壁人马就很欣慰……双探,双探,双峰加真探?别说,国产刑侦剧要这么曲径通幽的发展下去比绿藤市系列强多了
一星都不想多给的尴尬
看了一集都没看懂是哪个年代,你说是现在发生的故事吧,还在住平房用公厕,你说是90年代的故事吧,人民币都是新版的,手机都是智能的。禽流感年代也不戴口罩?东北老铁下车不拔车钥匙,警察追捕去送人头,被绑架的小女孩居然一点求救意识都没有,第一集简直是集体降智,后续都不想看了。
剧情拖沓,无聊,不好看
千疮百孔的剧本,炉火纯青的演技、回天无力的导演。凭良心说导演不弱,编剧的局部处理的也可以,就是基础情节没夯实导致整体坍塌。
曾美慧孜是我初中学妹……演技真好
剧情太扯了,小女孩只身冰天雪地的夜晚丢林子了,警察第二天不忙着找,压根儿就跟没这回事是的,这作风,正义能不迟到么。
凶手有一种古之侠者的悲情气质
就东北旮旯的这种冷色调,也太契合悬疑剧的设定了吧!从开头的回忆开始就把人带入了悬疑氛围当中,很快就又迎来一个又一个故事节点,节奏真的非常符合本悬疑向爱好者的胃口,丝毫不会感觉拖拖拉拉的~
看了前六集了,目前看不错,虽然也有些bug,越往后看越好看。看全实力派演戏是舒服,我的团长我的团和大秦赋团建来了,几方势力缠斗,最后几集交汇应该会很精彩,期待。(前面部分警察表现太莽撞和没准备了,这点一度有些跳脱)/看完全部,人保戏的一部,如果不是这批演员,也许成绩就很差了。剧本bug太多,巧合不够自然,前期的警察莽撞表现已经不太符合实际。后期警察不查车也是不符合办案实际的。另外王家那个案子,很容易发现是谋杀,火灾原因调查也会知道有问题。要当是怀疑失踪的孩子干的有点扯。人保戏了,大家演技很好。优点是摄影不错,实拍,大尺度,动作戏好,演员戏好,生活化表现还不错。
一开头就挺高能,李慧炎在雪地里爬的那个状态,绝~当然,还得是配上咱东北特有的冷色调,氛围感拉足。从绑架案开始,就一环扣一环的,悬疑感有,整个节奏感把握不错,后面稳住,看的完全停不下来~喜欢东北写实风,多来东北拍戏啊
老段和大鹏,真是个奇妙的组合。比无证之罪更具有冰血暴的气质。
2.5星,槽多无口……
片头大片质感,只有开头凶案是1991年,不要纠结为啥有苹果6了。第一集警察就团灭,真的没光环,这一条龙的犯罪分子很专业啊。悬疑剧的气氛有,老段演技没话说。偶尔会有被吓一跳的时候,不太多,胆小的也能看
感觉有点被吹的过了,绑架的小孩乖乖的让绑架,然后去营救的时候还不哭不闹心甘情愿的态度🤪🤪
2.8!画面很好,叙事很差。从夏天看到冬天,整一出《范晓媛受难记》《天选之女范晓媛》《范晓媛东北奇遇记》很多人物没有立起来,甚至不知道他们意义何在。。(曾美慧孜??)故事很薄弱,心倒是很大。宁愿看老张和老段耍贫嘴。
…………………………… 神到不行
有段奕宏的镜头和没段奕宏的镜头那就不是一部剧,完美的划分开。这男人太迷人,和他始终如一的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