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写影评了,手都生了其实,这部电视剧啊,要是去掉感情线,就讲战犯改造的故事感觉会更好。
说实话演这些国民党战犯的演员演得比较好,老头子们才是本剧的亮点,“你大爷还是你大爷”,他们抓住了历史原型人物的精华,这么说吧,我姥爷从中间看的,一看就说这个是王耀武、那个是杜聿明,就说他们塑造的人物形象十分符合历史人物原本的形象。
还有那个不太招人喜欢的周养浩,上网一搜原来的人你就知道这个剧中人物和现实的有多像了,那个下巴,那小眼睛,那一肚子坏水。
细节很值得一看,你看这些国民党顽固分子唱歌,天天唱的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还有他们这些人在功德林都不团结,还搞事,还用语言讥讽,还互殴,这不正是国民党派系斗争激烈的小缩影吗。
老头们有些台词和细节刻画还是相当不错的。
总之去掉感情线就更好看了。
●王耀武(1904年—1968年),字佐民,汉族,山东泰安人。
抗日革命家、抗日名将!
蒋介石称赞王耀武“善于带兵,有指挥才能”。
时人有“宁碰阎王,莫碰老王”之谓。
⭐王耀武原型跟剧中相差不大,现实中他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也是抗日名将,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投入到抗日战争,承担多个重要职位,蒋介石对他赞赏有加,而且王耀武有令对手闻风丧胆的能力,那时流传了一句话是“宁碰阎王,莫碰老王”,可见王耀武在战场上的影响力还是很强悍的。
王耀武有较高的军事能力,好像专门为战场而生的,他被中共高级将领称为“明白人,即使他为国民党效力,但是共产党还是很佩服他的为人,主要王耀武有军事素养,跟其他国民党高级将领有很大的不同。
王耀武被共产党俘虏后接受了长时间的改造,他深受管理所工作人员的影响,1959年王耀武成为第一批特赦战犯,这都是他通过坚持和努力得来的。
8月份看了《特赦1959》,最近又在看《伟大的转折》,突然发觉最近几年的主旋律电视剧有一个特点,就是几乎“无意”去吸引观众。
无论是布景、服装,还是镜头语言、剪辑方式,还是人物形象、台词设置,乃至整体的剧本安排,都相当的佛系。
不会像其他电影、电视剧一样,从开头到结尾都写着:“快来看我!
快来看我!
”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守旧、落后。
诚然,与其他作品相比,有时甚至显得幼稚,但是2001年播出的《长征》也很有谋篇布局,并不似现在这样。
可以换个角度理解。
看《大军师司马懿》这样的电视剧,人物是鲜明的,矛盾是巨大的,心情是激动的。
缺点也很显著,那就是对历史极度简化,将复杂的历史局面人为分割为相互斗争的两派。
看《大明王朝1566》这样的电视剧,心情也是激动的,一则是演员功力深厚,二则是展现了广阔宏大而纠缠混杂的历史局面。
相应地,它讨论的事件集中,历经的时间很短。
那么,如果要进行长河式的叙述,同时又试图保持历史的复杂面貌,应该如何呢?
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命题,成功案例极少。
历史都是叙事,与历史相关的叙事作品就更毫无疑义的是叙事,只要是叙事就一定需要人为地设置一条逻辑线,设置一个开头和结尾,蕴含某种意图。
赛义德说,历史并没有一个“起源”,而是有许许多多的“开端”(beginnings)。
但是当出现作品中时,则不得不从中选择一个,把它放在线头的位置,发挥应有的作用。
然而,在《特赦1959》中,的确有一个开头:叶立三在树林里逃跑,制造了一丝紧张氛围,王英光很快抓住了他。
开头的镜头表现,与整部剧的大部分镜头都不太一样,情节之间缺乏相关性,叶立三也不算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有象征意义的人物。
它也的确有一个结尾:第一批战犯获得特赦,见到了同样被特赦的溥仪,与领导相谈甚欢,未来生活一片光明。
这自然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只不过溥仪的出现稍显突兀,整个结尾与先前的故事相比也缺乏力度和高度。
也就是说,《特赦》的结构是离散的,而非整一的,中间的故事也没有明显的段落划分,甚至也很少从头到尾把一件事、一个矛盾讲清楚,往往是不断的插叙,不断的延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它遵循的基本上只是时间顺序,某一段时间里(比如抗美援朝)有时会存在一个主题,但是并不绝对,编剧从来不担心离题,因为他考虑的只是历史的前进。
这是一种坏的结构吗?
或许。
但是也可能是一种相当有趣的结构。
王耀武在剧中给学院宿舍写了一副春联:早进来晚进来早晚进来先出去后出去先后出去横批:全都来了人生无非如此。
历史无非如此。
全都来了,再加一句全都走了。
人来人往,潮起潮落,并不会留下一条可追寻的清晰的线,大多数时候,只是偶然相遇,又偶然离别。
从这个角度来看,《特赦》也未必不是表现了一种耐人寻味的历史观。
当然,不可忽视的是,《特赦》在结构上虽然没有贯穿始终的东西,但是在思想层面,它的主题是非常明确的,甚至不需要看这部剧,也能知道它的主题是什么。
问题在于,在剧中,这个主题也面临着一丝危险。
从共产党这一方面来看,人物的设置,无论是王英光,贺春年,胡大树,梁冬芳,身世过往、性格特点、矛盾纠葛,都是非常老套的,几乎一目了然。
唯独吸引我的,居然是王英光这个角色,非常深刻地展现了什么叫做“理解政策能力强”,什么叫做一种好的领导方式。
而梁冬芳则依然是纯洁的天使形象,增添了一些革命女性对革命事业的追求,前后有不一致的地方,并没有什么突破。
这样的安排本身无功无过,不过与国民党人相比较起来,就有了很大的问题。
无论王英光、徐高平有多少感情戏,他们的形象都没有杜聿明、王耀武、黄维、康泽、刘安国、蔡守元等人丰富、立体。
这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不得不如此。
因为剧中并没有实际表现任何国民党残害共产党的画面,所以的追责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真实出现的战犯从一开始就是受难者、失败者的形象,不免会引人同情。
甚至连周养浩这样的特务,在脱离具体语境之后,也只是一个戴着小眼镜到处晃悠的聪明人,当他失去了危险性,心理感受很快发生变化。
陈瑞章夫人来探视,几位戎马一生的高级将领穿着蓝布袄子在隔壁房间唱起了爱情小调,眼神落魄而哀伤。
全剧最动人的或许就是此处,甚至可以说最有历史感慨的也是此处。
随着对政策的理解加深,随着对他们每个人性格特点的认识加深,随着对历史局面复杂程度的了解加深,战犯们越来越成为“自己人”,越来越被人接受,于是矛盾消解了。
从历史上看,矛盾消失是好事,从作品中看,矛盾消失就有可能会引发对主题思想的反省和怀疑。
王耀武成天把马列主义、毛主席挂在口边,本身就是一副滑稽图景。
当他对着陈赓说你威名远播海内外,建立了无上功勋的时候,他已经不只是擅长左右逢源了,而是会让人对他的人品产生质疑。
相比之下,黄维的固执、天真,倒显得真实、可爱、有情有义。
人固然往往贪生怕死,但是死未必是最可怕的。
思想上的改造,其残忍性也未必比不上身体的折磨。
而究竟改造了没有,是真信仰还是假信仰,几乎是无法判断的。
以千秋论,心甘情愿走向胜利的一方,是明智的选择,也是正义的选择;而以百年论,如果不计较这一身的荣辱得失,又何必改换门庭、改宗明义?
在电视剧中,主旋律一路凯歌,唱到了最后,这是意料之中的。
引人注目的,是在其离散的结构之中,在其还原历史的尝试之下,许多潜藏的东西,矛盾的东西,不合理的东西,都或多或少探出头来。
主流之下,潜流也生机勃勃。
不能说这是编剧的失败,我想这本身并不是编剧有意为之。
不过,为文本提供“多义性”,提供多元阐释的可能,或许正是编剧“无意”的胜利。
本片gmd方面的人物塑造的都很不错,之所以选军统三剑客,是因为读过沈醉回忆录。
谈军统三剑客之前,必须说明的一点是沈醉、徐远举、周养浩在昆明关着的时候就已经闹掰了。
三剑客以及宋希濂等人是1956年才到功德林,本片显然对军统三剑客的关系做了改编。
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沈醉和徐远举交待问题是比较彻底的,因为他们认为要是根据过去的行为来判罪,杀一个是死罪,杀一百个还是死罪,不如痛痛快快全部交待。
周养浩是学法律的,交待问题的时候就非常喜欢推卸责任,反而给自己添了不少麻烦。
就改造而言,沈醉和徐远举都是较为积极的,周养浩就差一点了,由于他不老实交待问题,还喜欢摆出律师派头和提审人员争辩,管理人员认为他坚持反动立场,后来周养浩干脆破罐破摔,不求特赦,随别人怎么讲。
估计,周养浩是万万没想到自己居然有刑满释放的一天。
他被释放后,反而主动找媒体交待清楚了过去的罪行,比如杨虎城将军被害始末。
值得注意的是,特殊时期(wenge),在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威逼利诱下,他们并没有陷害他人的举动。
可能有不少人以为关在功德林里面反而好,可以躲过劫难。
这样想就图样图森破了,事实上功德林同样受到冲击。
通常,我们想起功德林最顽固的战犯,一般会想起黄维。
其实比黄维还固执的,大有人在。
比如,杨文瑔,73年死的时候还大呼蒋介石万岁呢。
还有更过分的,比如段克文。
此人被特赦后,赴美生活,出书污蔑战犯政策。
当时,在美国定居的周养浩主动站出来澄清事实,反驳段克文(周养浩在美国低调生活,一向是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因为当时美国媒体找上门来大部分是不怀好意想要抹黑中gong)所以,虽然三剑客改造效果各有不同,但总体上是成功的。
———————————————————————————————————————首先谈谈本剧沈醉。
沈醉是三人中心态最好的一个,刚刚到白公馆的时候,他和徐远举一起大发感慨,怀古伤今。
但当宋希濂出现的时候,沈醉迅速的收拾好了心情迎来上去,又是敬礼又是问好。
从宋希濂的反应,可以看出他根本没认出沈醉,但是伸手不打笑脸人,宋希濂也就顺着沈醉的话往下说。
这个时候徐远举和周养浩在干啥呢?
周养浩自顾自躺着,徐远举虽然站在沈醉旁边,但是整个人木木愣愣。
沈醉则是又帮宋希濂提箱子又招呼他坐下。
之后两天,周和徐一个哭一个睡。
沈醉已经从宋希濂口中得到了有用的情报。
一是gcd不会杀战犯,二是重要战犯要押送功德林。
到了功德林,周徐二人依然木楞,沈醉已然放正态度。
他到了功德林就向所方申诉起义情况,此处与陈长捷形成鲜明对比,面对冤情,沈醉始终保持冷静,应对自如。
陈长捷则是怨声载道。
沈醉的申诉固然有澄清冤情,期望释放的因素存在。
但是更多的是要向所方表明自己的投共亲共态度。
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沈醉的诚恳态度,就算没刷到所长和政委的好感,也绝不会给他们留下坏印象。
这里的坏印象指的是特务,特务是非常招人恨的职业,容易给人不好的第一印象。
比如,胡大树一听来的大多数军统特务就觉得这些人不老实。
押送的小战士也表示一路上严防死守,幸亏没出事儿。
特务在那个时代是非常招人恨的职业。
除了表现合作态度外,沈醉还特别擅长抓住机会。
陈长捷闹绝食,所长指定杜建时去劝。
但是沈醉中间横插一杠子,成功的在所长和政委那里刷到了好感,所以,当所长要求会议记录时,沈醉站出来承担工作,所长表示就以你的记录为准,这是一种信任的体现。
沈醉还借此还和陈长捷搞好了关系。
李仙洲被气跑,他也跟上去安慰。
蔡守元安排接待名单里面没有沈醉,这件事其实老蔡做的有点不地道,沈醉和陈瑞章是老乡,关系一向很好,陈夫人没死的消息也是沈醉带来的。
沈醉想要列席迎接陈夫人,主要是想打听一下自己夫人的情况,因为老婆是和陈夫人一起去的香港。
探视名单里没他,还被人diss是因为特务身份。
所以不能出席,沈醉气的掉头就走,但当徐远举和老蔡发生冲突的时候,他还是站出来拦着徐远举,事后还帮忙看护老蔡。
当时屋子里一共四个人,沈醉很轻松的摆脱了气晕老蔡的嫌疑,完全没给所方和同学留下坏印象,黄维找人算账找的也是周养浩和徐远举,所方在意的也是徐远举的举报。
30集所方召集同学给蔡守元治病,沈醉也位列其中,这充分说明所方和同学并不认为沈醉涉嫌气病蔡守元。
宋希濂是黄埔一期生,国共双方均有交情,和陈赓关系特好。
陈长捷虽然被傅作义坑了,但是老傅在外头可没少为他奔走说话。
李仙洲也是黄埔一期生,虽然作战不利落埋怨,人缘可不差。
蔡守元和黄埔同学关系好,西南解放还立过功,和所方关系好。
从履历来看,和这些人打好关系是绝对不会吃亏的。
除了以上这些人,王耀武、陈瑞章等人和沈醉以前就有较好的关系,沈醉过去人缘就不错。
反观一下周养浩和徐远举,嘴里吃着陈赓送的苹果,居然还在宋希濂面前咒陈赓被美国飞机打下来,这不是作死嘛。
现在说说周养浩和徐远举,周养浩阴险,徐远举暴躁。
得知gcd的战犯政策,这俩人满血复活,不再是一开始浑浑噩噩的样子。
行为模式恢复到特务状态,鬼鬼祟祟,听个军情分析都探头探脑。
人家沈醉和康泽可是光明正大坐在那里听的,也没见将军们赶人。
将军们为什么讨厌特务。
因为他们情报工作做不好,报喜不报忧,提供不了有用情报,共谍都潜伏到国防部了,他们还蒙在鼓里。
他们最擅长的不是情报分析,而是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煽风点火。
周养浩抱怨功德林同学分三六九等,他们特务是最下流的。
徐远举抱怨别人不把他们当人看。
反正怪天怪地怪空气,就是不怪自己。
其实将军们也没那么排斥特务,比如沈醉,将军们可以和他一起做美军材料,一起做炒面。
康泽被排斥,主要是因为他成天阴沉着脸,别人给他提意见他就瞪眼,对志愿军取得的成绩不以为然。
但是,他没有鬼鬼祟祟的特务行径,所以王耀武愿意劝他改恶从善,叶立三拉他一起为灯泡厂做贡献。
但是,周养浩和徐远举呢?
周养浩是唯一一个所长和政委一致觉得,这人需要另行关押,清算罪行。
他们行事准则是:我不好,你们也别想好。
这样的报社心态显然是不受欢迎。
所以基本上好事儿轮不到他们,坏事儿大家第一时间就想起他们。
做人做到这份上也是够可以了。
其实,政工系统和特务系统。
例如,刘安国、沈醉、康泽、周养浩、徐远举。
他们都已经认识到军事系统的人将来肯定能出去,但是都觉得自己将来可能要老死在这里了。
面对这种情况,他们的应对方案各不相同。
沈醉积极改造,和同学打好关系,即便将来真的出不去,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帮他在功德林里混的如鱼得水。
虽然,沈醉注重和军事系统同学搞好关系,但他并没有因此和特务系统成员撇清关系。
第一,出身是难以改变的,万一将来真要老死功德林。
陪他到最后的搞不好就是这些特务系统成员,31集末,他与康泽聊天时顺口说出“要是将来你们都出去了,就留我和康泽在这儿过”这句话说明了沈醉是完全有这个心理准备。
第二,长期干特务,彼此都清楚底细,不能闹得太僵,以免周徐破罐破摔,翻旧账。
仔细论起来,gmd不少将军可都是干过一些不地道的事情。
比如黄维使用毒气弹突围,陈长捷下令烧毁民房等等。
抛开剧不谈,在真实情况中,沈醉虽然和周徐闹掰了,但也尽量不招惹他们。
康泽态度正在发生转变。
他是真觉得自己要老死功德林,所以态度消极。
但是遇到转机,他还是愿意做出改变的。
周养浩和徐远举被动改造,他们其实也在参加劳动和学习。
但属于被环境影响那种。
刘安国四处挑事儿扎心,主要是他身份特殊。
有叛徒嫌疑,实际上,刘安国是所有人里内心最不安惶恐的。
—————————————————————————————————————————————2019年8月21日更新老蔡事件老蔡事件一开始给人的感觉是徐远举诬陷,比如胡大树就是这么想的。
然而,后续剧情告诉我们这还真不是徐远举瞎编,而是确有其事。
剧里设定老蔡的上峰是何应钦。
何应钦与脚盆签订《 塘沽协定 》《 何梅协定 》,gmd在和脚盆妥协方面可谓是非常熟练。
抗战胜利后,常凯申还雇佣岗村宁次、 富田直亮 等人帮助他打仗。
白团大家可以自行百度。
军统在搞军事分析方面虽然不行,但是搞暗杀是很在行。
抗战时期,三剑客负责组织锄奸工作,杀掉不少汉奸。
所以,特务四人组一听就来劲了。
刘安国要徐远举说清楚情况,徐远举说明了时间、地点以及协议内容。
因为鬼子没有上将军衔,但是汪伪政府有。
刘安国是误以为老蔡要投身汪伪政府了,所以他认为老蔡的行为是十足的汉奸。
这里补充一下,刘安国的原型表弟,抗战时期负责对伪军的策反工作,曾经遭到伪军情报机构追捕,参与过对日作战,并成功策反日伪军队。
另外,表弟还曾经负责预防军队可能出现的投日倾向,但是这支军队依然投日了,表弟差点因此死掉。
此处,刘安国一听老蔡是汉奸,反应最大,是较为合理的。
周养浩初听挺激动,很快就冷静下来,反问“你怎么知道的呀”?
这一方面是质疑情报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就是在怀疑徐远举了,因为徐远举这条情报太详细了,时间、地点、连秘密协议的内容都一清二楚。
当时,军统叛变投靠脚盆的人不少,有些人虽然明着没有投敌,暗地里却和汪伪勾勾搭搭,给军统造成严重伤害。
虽然,老蔡的事情的确是个把柄,但是周养浩并不想搞出汉奸举报汉奸的情况。
于是,徐远举补述了情报来源。
第一,他当时负责苏北情报,第二,他有内线。
沈醉听完情报来源质疑徐远举为什么不上报,既然知道的这么清楚,不上报就太奇怪了。
沈醉的话其实就是再问徐远举,这个情报有没有经过核实,内线提供的情报是真是假?
情报工作不能听风就是雨,老蔡虽然是杂牌部队,但大小也是统领一军的人。
不能随便就认定他是汉奸。
徐远举又说明了不上报的原因。
第一,日本投降。
第二,戴笠意外去世,军统局权力交接的混乱时刻。
周养浩和沈醉的发问实际上是从情报的来源、情报的核实两方面来质疑老蔡是否是汉奸。
徐远举均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因此,周养浩听到这里认为蔡守元和鬼子签订秘密协定,所以他绝对是汉奸。
送粮送菜不一定有记录,但是签秘密协定是会有存档备份的,的确可以作为证据。
换言之,这个事情确实存在,有搞头。
周养浩和徐远举向所方承认的错误是言语失当,口无遮拦,而不是签秘密协议这事儿从不存在。
所方调查的结果是同样也是秘密协议存在,只是主要责任人不是老蔡。
所以,所长虽然很生周养浩和徐远举的气,但是也没办法更一步处理他们了。
周养浩所料不差。
gmd内部派系林立,就是是军统局内部也是同样存在派系。
所以徐远举不清楚蔡守元是受命而为,是非常正常的情况。
当时不清楚,现在估计也都猜到老蔡是受命而为。
所以沈醉一言不发,周养浩劝徐远举向所方认错,后来听到蔡守元大喊我不是汉奸徐远举也没有特别惊讶。
他们或多或少都猜到老蔡只是个背锅的。
—————————————————————————————————————————————2019年9月1日更新沈醉的另一面从大部分剧情来看,沈醉已经成功打入军事体系成员内部,和他们相处融洽。
但是,有几件事却显示出沈醉的小心思。
第一件事:军统三剑客一唱一和的嘲讽军事系统成员。
这件事起因是叶立三怼徐远举,当徐远举向周沈抱怨叶立三等人看不起他们时。
沈醉表示“他会说,他打的败仗就是因为你的情报工作没搞好”沈醉和军官们混的很熟,对叶立三等人的观点非常了解,当他碍于情面没法光明正大的怼回去,说给徐周听,一方面是发泄一下压抑的情绪,另一方面也是在给自己找平衡感。
军官们把战败的锅甩给情报人员,沈醉其实心里非常反感,不好明着发作,但是可以暗地里说给徐周听,借他们的反击给自己出口气。
第二件事:周养浩威胁叶立三这件事起因是三剑客看见黄维撕掉材料,周养浩嘲讽黄维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引得沈徐发笑。
沈醉发笑证明他认同周养浩的观点,内心对黄维受挫挺高兴的。
当他笑过后随即又提醒徐周少说两句,小心些检查。
这说明他意识到嘲讽黄维写美军材料,无论有用与否都是支持志愿军的体现,嘲讽黄维搞不好会被人认为是幸灾乐祸。
周养浩去捡纸的时候,沈醉并未阻止。
沈醉觉得黄维写这么多,撕掉非常可惜。
周养浩于是决定把这些东西拼起来。
这一举动引起了叶立三等人的警觉。
在二人的冲突过程中,沈醉一直在外围望风,周养浩说出叶立三害了几个重要干部的时候,徐远举得意的笑了,沈醉也有偷笑的表情。
这说明沈醉对于周养浩能压叶立三一头觉得非常解气。
当胡大树出现的时候,沈醉迅速收起了笑容。
当黄维来找他们算账,沈醉对周养浩说“那天你去捡纸,我就告诉过你小心写检查”。
这纯属事后诸葛亮,沈醉提醒徐周小心写检查是为了让他俩少说两句,周养浩去捡纸的时候,他可什么都没说。
周养浩听了他这番话,身体姿势没有变化,眼神快速扫过沈醉,直到沈醉离开,哼了一声,才和徐远举说话。
心理学上,如果在谈话中被激怒了,一个常见的下意识动作就是快速扫过对方。
这说明周养浩对沈醉这种事后诸葛亮的行为很不以为然,但是他不想和沈醉纠缠,所以只是不以为然的哼了一声。
然后,周养浩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他们眼里功德林的同学分三六九等”。
这个他们是把沈醉包括进去的。
然后,他看了一眼黄维和沈醉离开的方向,又说“他们黄埔的,是最高级的”说到说到这里,他指着徐远举说“当然你例外,你和我们一样,都是最下流的”。
这里补充一个知识点,徐远举是黄埔第七期。
康泽和徐远举的情况有点类似,他们都是黄埔出身,但是从事情报工作。
康泽念念不忘强调自己的军官出身,黄埔出身。
徐远举从没主动提起黄埔出身,他在意的是被骂特务。
这里徐远举听到周养浩说起黄埔出身最高级,明显想要反驳。
当周养浩把他例外出去时,他低下头叹气,然后表示“他看不起我们。
我们还看不起他呢”。
徐远举低下头叹气,说明他心里也很无奈。
虽然,他是黄埔出身,但是一直从事情报工作,不像康泽,至少还带过兵。
第三件事:木工坊失火事件其实,沈醉是清楚知道邱行湘锁门的,作为情报人员,他记忆力出众,在管理人员问起他是否知道起火原因时,沈醉一推三五六。
其实,他完全可以站出来证明邱行湘确实锁门了。
不过,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沈醉只能确定锁门,无法确定门内的情况,他的明哲保身并不算过分,事后,他也有安慰邱行湘。
关于三剑客捡纸拼图事件的小猜想。
一开始,我的猜想是抄袭,周养浩打算抄袭黄维的材料。
但是,这一类军事材料都是有底稿的,整个写作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贸贸然抄袭绝对讨不了好。
然后,我又觉得他们可能是想粘起来嘲讽黄维,但是要嘲讽黄维,直接拿出那些碎纸就可以了,没必要全部拼起来,如果真是为了嘲讽黄维,沈醉不太可能一言不发。
现在回顾一下整个事件。
沈醉觉得黄维写这么多撕了怪可惜的,徐远举提议拼起来,周养浩主动承担了这项任务,又回忆了曾经的工作经历。
当胡大树要求他交出碎纸的时候,周养浩明显不情愿,临走的时候还不忘撇一眼碎纸。
所以,基本能排除周养浩打算粘好上交的可能。
综上所述,周养浩拼图的初衷可能真的是好奇,属于他的职业习惯。
黄维写材料的时候,周养浩就围观过,曾经把材料拿在手中,后被黄维夺回。
本来还挺期待会拍成什么样子,太让人失望了,把人民军队拍的土匪气质,增加莫名其妙的突兀故事分线,看到第二集居然在北京一天驴车范围内会有国民党残军?
编剧要么是脑子不好,要么是是导演压根没看剧本,最重要的是为什么要掩盖黄维使用化学武器的罪证,制作组是果粉?
求求你们快点放过那些可笑的民国浪漫吧,要拍正史剧就好好研究研究历史吧,一些剧情甚至直接照搬老前辈的创意,我猜猜你们又要说什么,“致敬”?
你们的创意难道和你们的马桶一样都堵住了吗?
全剧充斥着各种莫名其妙匪夷所思的奇葩逻辑,还有你们那创新的爱情故事快拿到别的题材讲吧,别来霍霍这些已经写在历史书上的人了,求求编剧收了神通吧😅
破冰——是的;忽略——在的;遮掩——有的;那你了解这段事实吗?你足够客观吗?
请问,功在何,过在何?
你认为这段历史的战犯问题与改造战犯,是全然的功?
还是全然都是过?
然后——提出问题,Q:全部是事实吗?
A:不是,不尽然是事实,有文学创作的虚构人物部分;也有素材的选取,不深入,或不选用;——存在吗,详略问题与现实原因考虑,还有史料问题;自然是有的。
Q:全部不是事实吗?A:也不是,难道因为现实的经济政治等问题,现在展现的历史是无法挣扎的,被任人打扮了吗?
那么本剧拍摄出来,即这部剧不存在任何史实?
或者不要隐隐约约的,就直白点,这部剧全然是因为现实的某些需要,展示的是被编辑的历史,历史是个被强奸的小姑娘。
因为过审问题与现实需要,文学虚构-艺术作品的加工,略过了,或如何没展现出全部史实——不假,该是有的。
那么就是这不可说的方向是错的?
那其论的是本剧的史实选取,还是自己的偏见呢?那么我要问了——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
那你怎么有“非胜利者”的渠道了解失败者的呢?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这不假,通常,失败者没有机会记录历史;前朝的事,必然是本朝修的——这是官史,即“二十四史”加清史稿,云云。
失败者纵然修史,由于其客观最后的失败结局,其影响力,也必然没有胜利者撰写的历史影响力大了。
而且,史料的公布,无论胜利者也好,失败者也罢;都是能公布史料的,这做不了假。
——而且历史是在变的,历史也不等于是事实;历史亦然存在错的地方,无论哪个方面(含倾向)发现与书写。
毫无疑问,事实一般是这样;而且,也确实是这样。
逻辑是存在问题,认为问题更多;因而没有问题者,也有问题了。
是的,现实存在很多问题,直白点,官僚,贪污腐化,特权,现在关于曾经的历史问题目前的定论争论与批判,还有不能言的部分;胜利者的忽略问题,那么忽略了哪些?
胜利者不关注问题,那么以上的问题是全然的被忽略?
——胜利者是遮掩与略过了问题,还是的确是黑白颠倒了问题?
功是功,过是过。
存在的事实能被全部一笔勾销吗?
而且,存在的事实还是客观存在的吗?
我想是的。
事实就在那,是或选择性失明呢,还是厌恶选择性失明,但却同样的选择性失明的——全盘否定呢?
还是功是功,过是过?
战犯,生活,改造,功德林;或抗拒或接受,事实都在那,功德林的历史也在那;本剧也在那,展示了也好,没展示也罢;问题有,事实也有;而且要功其功,过其过。
最后附短评: 想了又想,说的多还是少,隐晦还是直白粗俗,讽刺还是歌颂; 一句话足以,功是功,过是过。
这句话展现的道理,想想吧。
劝告:不顾、不知、双标事实的人,不管立场,都是可耻的、无耻的愚蠢的失败者。
题材出众又特别,史实详实,年代跨度大,涉及人物众多,重大事件纷繁复杂,最重要的是言之凿凿地确证了GMD在抗战中做出的贡献和牺牲。
演员们一个比一个有戏,甚至在某些大景别镜头里,我觉得这就是历史人物应有的样子。
杜聿明得知蒋介石对他在战败后的一系列骚操作后,靠在架子上黯然神伤的那段戏,败军之将在遭到军事政治情感上的多维打击后的无奈感喷薄而出。
从这些点来说,这部剧是好看的。
但是对于个体关照地缺失是我们的主旋律题材一直以来存在的弊病,缺失了个体关照,历史事件就成了空洞地价值观叙事。
我方人物高大全、被改造者从开始的十恶不赦到最后忏悔认罪,整个过程唯一的推动力就是公式化的口号和概念宣传。
多好的题材啊,可惜编剧和导演却当成了套公式的数学题去创作,被拍成了宣传画。
叙事生硬,缺乏逻辑,敌方高官大将的智力设置也不过学龄前儿童水准,台词都象是从会议报告中扒拉下来的,王陵基沈醉廖耀湘慷慨激昂的发表罪己演说,用力过大。
潜在的居高临下的俯视者视角。
王耀武儿子自杀之后的段落处理是败笔中的败笔。
还有能不能少点画蛇添足的感情戏啊喂 我们只想看杜聿明王耀武黄维之辈学习马列主义。
一个一个人,金戈铁马,硝烟烽火都在历史中消散了,史书中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血泪和枯骨,更多的活生生的人连史书中一笔一划都没机会留下。
唯有口号是永恒的,唯有斗争不会终止。
人类没有进步,战马嘶鸣变成了机械混响,宫阙万间起起落落,渺小的蚂蚁们义无反顾地冲进死亡中。
人类发展史是白骨搭起的,上面盖着一层文明的幌子。
N年前沪上某高校喜迎新校区建成,如此盛事自然少不了追忆往昔峥嵘岁月,列下知名校友。
尽管血缘不算很近,沪上法律系那几个老牌的其实托院系调整和后期法律系的关停的福,大家彼此追根溯源都差不多,比如圣约翰大家都沾点边,上海学院就是上海法科大学前身就是上海法学院,倒可以算是这所高校的前身;其实也有异议,因为若干年后沪上某知名高校曾在上海法学院的地界设立分校,之后就并入了上海大学,总之就是一本烂帐。
言归正传,喜迎新校区建成,于是洋洋洒洒追忆了民国期间的诸多校友,翻档案列了不少,大概是周养浩本名实在是太普通,没有记忆点,加之当年对这些人也不是资料很多,也被列了上去;幸好当年互联网也已经比较常见,谷歌还能用,再加上本身也是文科类院校,再怎么不济也有人知道军统三剑客,后来定稿里当然没有周养浩……其实进了功德林,连知名校友都当不上这也是赤果果的歧视,周养浩本人长的没有剧中那么阴险,学业也相当不错,搁现在也能混个政法系统公务员做做,当然进京有点难,现在和国难时的平台自然不一样,继续老本行可能性也很大。
不客气的说,比现在他的绝大多数校友们好得多。
他和沈醉徐远举之间的恩恩怨怨就不说了,从他最后替tg骂了段克文来看,他还是很有原则一人,沈醉这人反倒可能人品上是有亏的。
我相信他们当年都有救亡图存的想法,但是时势也好信仰也好个人利益也好,他们最终没有实现他们投笔从戎的最终目的。
或者因他们的失败而达到了他们的奋斗目标,这无疑是人生最大的戏谑
七分真实,三分虚构,这是过往革命题材历史正剧惯常的做法。
毕竟拍电视剧不是做纪录片,如果完全按照史实,就无法讲故事,戏剧冲突也构建不起来,角色刻画更是无法树立。
本剧在虚构部分角色的时候,看得出其原型,大体上是集合了好几个真实人物的经历与特征。
基于这些虚构角色,剧情推进的重任就几乎全落在他们头上,或与其有关。
这些虚构角色的转变,也比较容易进行宣扬和教化,完成主旋律叙事的功能。
虽然题为特赦,但电视剧并没有把视角完全集中在管理所和战犯身上。
徐高平这条线的设计,很值得玩味。
从角色背景来看,徐高平大概率是新华社元老级人物。
做战地记者时,在最前线和部队首长一起蹲过战壕,新中国时期也奔波在建设的第一线,甚至还给老舍先生创作龙须沟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这样一个特殊职业背景的角色,他的经历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代表了人民对内战和新政权的态度,正好同功德林内发生的变化遥相呼应。
直到最后,内外两条线产生了关联,才得以理解这种戏剧创作的用意。
说起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笔者大概有二十年没有看过了。
但笔者这一代人,其实是在这类影视作品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那个时候的革命题材和战争题材,不像今日过于神剧化和娱乐化,大体上还是严肃与沉重的。
我们这代人虽然总是被嘲讽为垮掉的一代,但从小接触这些主旋律叙事,基本上都形成了朴素的阶级价值观和爱国情怀。
我们这代人是电视媒体时代的人,那个时候靠正大综艺和正大剧场,看了很多外国的影视作品,还有后面电影频道的佳片有约之类的介绍外国优秀作品的栏目。
虽然接触世界的手段有限,但凭借越来越丰富的电视节目,以及录像厅,音像店,租碟店,我们与世界流行文化并未脱轨。
但严格来说,我们也是最早的网络用户,见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
一时兴起,重又看起了新时代的主旋律电视剧,发现不少话题比当初要放的更开一些,但也有一些过去能演绎的内容现在避而不谈了。
不知道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倒退,或许每个时期自有其禁忌。
但剧是新的,看剧的心情却是旧的,越看越怀念当年那个自己,也怀念那个无忧无虑,可以肆意吸收各种思潮的年华。
人还真的是越活越回去,新的东西吸收的越多,反而越容易老气横秋。
这都是真实事件经过,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喷子,里面绝大部分人都活到了九几年甚至更久,一个人是的回忆是假的一堆人都假的?
就杜聿明来说一堆要命的病进的功德林,全部是共产党治疗好的,他儿子在美国老蒋贷款担保人都不愿意最后舆论过不下去了,贷了五百美金,看杜儿子都绝望的自杀了,王耀武这是抓方志敏,寻淮安居民州的人,杀的红军还少啊,宋希濂那是亲自杀了瞿秋白的,都是第一批特赦的,这都是真实事件,
爷爷国产剧
要说教育意义的话,还是以前那部说功德林的片子好看。这部,呵呵,都改编得不敢用“战犯”真名了。
作品力求重现近70年前的一段重要历史,主要历史事实得到尊重,对实名人物的经历与心理刻画基本依据本人和其他当时亲身经历了战犯改造的回忆。虽然对虚构人物的塑造仍有缺憾(例如女护士长和胖记者),仍值得给四星半。
很垃圾的一部电视剧,虽说里面都是被俘的,但大部分在抗日时期铁骨铮铮。台词动不动就一个败军之将怎么怎么滴,把看守人演的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一群指挥几十万军队的人,在军事上还需要一个看守所的人点播。
里面的人各个是人才,哈哈哈
改造战俘真牛
反讽意味这么强烈的剧,咋就能在中央一上呢
女主角塑造得好没必要,每次一开始一堆人夸她我就跳过,好尴尬的处理。里面一些学员的想法甚至依旧流行在70年后的今天,而所长教育他们的话语也依旧适合现在跟网络上一些人沟通。
“我 爱 老 大 哥!” @2019-10-28 20:01:34
果粉们嘴上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如果打开他们的脑子,会发现里面是空的,他们从来不会想,胜利者为什么会胜利。补充:抗战时对日本战俘的,以及建国后对国民党及伪满洲国战犯的改造,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改造,那段历史打满分也实在太少。但就此片而言,实在糟蹋了这个题材,创作人员还停留在抗日神剧的思路上,男主依然有一份不凡的背景,还是十年前网络小白文中不上课就能考满分的天才,穿西装打领带和老婆组成特工情侣,虽然给男主的家庭设定是北京普通居民,但怎么看都依然是民国戏的富家公子设定,违和感实在过强。又自以为是地加入完全没有作用的女角色和不知所以感情戏,这种设定拍抗日神剧没问题,但用在这种严肃的历史题才上,实在太拉胯。男主设定减一,女角色减一,感情戏减一。
主旋律电视剧脸谱化严重主要是事实依据不清随便一看吧
评论里有些人把反对政治正确当做了新的政治正确。
这个题材很特别。
算不错的了 很多地方很写实 期待某一天可以解密更多功德林的档案
绝对好剧。
得跳着看。
剧情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记录下看到这部电视剧时前后发生事情给我的感慨:小时候老师教育我们要诚实守信、说到做到,长大后现实社会人有时却要我们学会撒谎、隐瞒事实、言不由衷、言行不一……
不够注重还原历史,但是居然国方的人物刻画的灵活生动,我方人员一个个死板说教也算是重大突破了,至少拍了
角色太脸谱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