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两天看完了这部两个半小时的剧,第一天看了20来分钟,第二天一口气看完,到底是莎翁的故事,剧情跌宕起伏,人物不多但各个鲜明有特色,基本每个主要角色都是闪光独白的场面,就是台词无论是听还是看字幕都有费劲的地方。
看完之后无论是故事主角的性格特色还是抖森自身的洛基加乘再加上我本身的“超英脑”,感觉这部剧真的很像一部精彩的超级英雄的故事。
从一开始独胆英雄一般的成名,然后被人类簇拥成统治阶级,然后由于自身超人一等的设定被赶走,然后联合反派反攻之后却又被内心人类脆弱的一面而反悔,最后被反派结束生命,这个故事框架可以套用到很多超级英雄电影故事里,尤其是《蝙蝠侠大战超人》里刻画的超人,被强行捧上神坛又在人类操纵之下被唾弃,最后用生命换来大众真正的尊敬,幸好超人的父母不是本剧主角的母亲那样的性格,或者将来可以编一部类似故事的超人版?
抖森在这部话剧里真是燃烧生命一般的演绎,而且居然有很多看似危险的舞台表现,比如爬高高的梯子,身上的血液效果,当场冲水洗澡,被倒吊甚至旋转,还有场对打复杂的动作戏,而且刀剑貌似是金属的而非塑料或木制品,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演绎这些效果感觉危险性很大。
眼泪也是说流就流,不过正因为抖森很多看着很“温柔”“谦虚”的表演,比如和家人和将军的戏份,反而有些弱化了主角自身的“高人一等”般的神性和傲慢,要不是有台词剧情加成,抖森这个角色还是更像一个悲天悯人的英雄,而非一个视人民如蝼蚁的统治者,说白了就是抖森看着不像坏人哈哈其他角色也各有特色,马克的看似油嘴滑舌但对主角却束手无策的贵族,两个护民官的私欲和阴险的小动作,易受操作的群演(循环利用太妙了),对主角如儿子般的将军(这是我本剧第二喜欢的角色),还有算是塑造了主角性格的对待荣誉和地位比自己儿子生命还重要的母亲,台词戏份不多但每场都有冲击力的主角妻子,对主角充满基情却还是嫉贤妒能的反派,真的是人间百态,而且这么看来主角更像一个被这些漩涡中来回冲击的棋子,命运完全被他人所左右。
后来查了下这剧貌似讲的是意大利”内战“,后来我也从中国人角度想了想这剧在中国历史上会怎么演,发现中国历史里这种英雄如果被本国流放往往都是因为上层阶级的内部政治斗争,而非本剧那样被“人民”所抛弃,所以主角将来带领帝国反攻之时也不太会被家人劝阻,很可能家人反而会高兴主角回国”重掌大权“,当然家人们如果也顽固不化也可能劝说主角不要助纣为虐,当然下场可能和本剧也类似,最后还是会被敌国干掉。
另外剧名的意思是”科里奥利的征服者“,换成中国的城市的话比如我家就是”石家庄征服者“嗯。。。
后来回顾了下,发现红框是小朋友画的,而审判位的黑框是护民官之一画的,这安排也是绝妙。
莎士比亚不太为人知的作品,改编的影视或者话剧都不常见,却也是一部非常优秀,让人思考很多的作品,关于阶级斗争,关于政治手段,关于什么是优秀的领导者,关于他是不是罗马的英雄。
莎士比亚是不是预言家,还是说几百年来人类始终都没有进步?
为什么剧本里的阶级矛盾现在都还存在,为什么能从中看到好多现实社会的缩影?
就好像中场休息时候导演说的,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时期来进行改编,多少有着时代意义。
关于人民,往往大多数人民是沉默的,然而总有些人始终愤怒始终激进始终愿意站出来表达,于是一些民众被煽动了被拉拢了被劝服了,于是大多数人被代表了,然而(看上去的)大多数人的选择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精英治国是个不错的想法,但也必须伴随着关键的评判、审查和监督,还需要始终审视执政的正确性。
科利奥兰纳斯,是个战士,在战场上他战无不胜,但要他搞政治,为了权利去讨好民众,他做不到的,因为他高傲自负,他战斗从来不是为了人民,但这又有什么不对?
为什么要一个高高在上的他接地气呢?
一个拿生命保护这座城的人,又怎么能苛求他保持谦逊的性格呢,凭什么要求他?
说他是法西斯的鼻祖,可能吧,如果他上台执政,以他蔑视民众的个性和粗暴的性格,可能会引起专制。
但其实,优秀的战士和睿智的执政者,所需要的品质本来就不相通,所谓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啊。
就让他充当善于打仗的工具人不好吗?
一场洗澡的戏一场割脖子的戏,实在是太好看了,虽然知道血是假的,可演员真的很会演,看着都觉得好可怕,更何况距离那么近的现场观众,甚至都可以被洒到的感觉,羡慕了。
小剧场是真的好。
这是一出一个英雄人物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他自己,他母亲,政客,人民,敌人,可能都有吧,只是注定了这不可能是happy ending的。
2020.06.07-06.09 nt live B站限免
那些荒谬的细节,谁说就不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呢?
马歇斯是悲剧。
他是战场上的英雄,视保家卫国为最崇高的使命,不惜性命,冲锋在前;蔑视退缩的展示,身染鲜血鼓舞士气;战争获胜,功高无量,却不邀功不骄傲。
但他同时自视高傲又尊贵,不愿低头,忠于自己的内心。
他看清了民众狭窄的眼界和容易被左右的情绪,因此蔑视人民,却也因此被人民唾弃。
在人民眼里,马歇斯是狂妄自大的,是看不起人民的。
这是实话。
马歇斯的阶级主义也是导致他悲剧一生的主要导火索。
但这能全归咎于马歇斯吗?
我觉得,马歇斯的母亲才是亲手将自己优秀的儿子推进深渊的人。
马歇斯的母亲是将一切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妇人。
她一心想要孩子成为光荣的人,战争时的伤口是荣耀的见证。
在母亲的影响下,马歇斯深信在战场上的拼命是光荣的,深信自己是高贵的;而明知马歇斯对人民的蔑视,母亲仍旧为了孩子在政治上同样拥有建树,又软硬兼施逼孩子去讨取来自人民的选票。
马歇斯被人民放逐,母亲反过头来对人民破口大骂。
当最后马歇斯想要进攻报仇了,母亲再次道德绑架,带上孙子,请马歇斯放弃进攻。
自始至终,她真的站在马歇斯的角度想过他适合什么定位,需要什么,又受到过什么吗?
她直到最后可能也不知道给马歇斯施加了多大的负担。
她可能只会疑惑,自己那优秀的、高贵的儿子,为什么英年早逝。
在自己的内心和母亲的要求之间挣扎的马歇斯,一直蔑视人民。
他不相信民主,他认定人民是不值得信任的,觉得人民该由自己的阶层领导。
也正因为此,虽然马歇斯为了保卫国家不惜献出生命,人民仍把马歇斯看做敌人。
你们是一群不值得信任的人,不是。
就如冰上的火炭,太阳里的雹块一样。
谁伟大尊贵,谁就会被你们所痛恨,你们的喜好就如同病人的胃口。
谁要是得靠着你们的喜爱,他就如用铅做的鳍游泳,用灯芯草去砍伐橡树。
该死的,相信你们?
你们每分钟都在改变着心意,你们会称颂你们刚才所痛恨的人,你们会唾骂你们刚才所赞美的人。
人民是真的愚昧吗,无知吗,是天生被领导吗?
不一定吧。
人民其实很简单。
他们需要直接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在被他人关切。
所以他们要求看马歇斯身上的伤口,所以他们很容易被执民官的话语煽动。
但眼界狭窄、易被诱导,这能怪人民吗?
我觉得这是人的本性罢了,在没有条件看向更远的地方的时候优先考虑自己生存的本性。
我们当然不愿意承认,但放到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都是目光短浅的人。
刘慈欣的《三体》中也描写了人们意见转变随着局势改变的情节。
能够站出来做领导者的人是很伟大的,不光要有能力带领着人们走向更好的地方,也承担着责任。
执民官是人民的代表,也利用着人民的愚昧实现自己的私心。
他们努力想要在政治上拥有一定地位,他们深知自己的成功建立在笼络人心上。
所以他们费力煽动人民的情绪,搞阶级对立,享受着短暂成功之后来自邻居的崇拜,也在失败之后惊慌失措。
就像导演说的,马歇斯在自尊、对母亲的尊敬以及来自外界的压力之中挣扎,这也许是他悲剧一生的缘由。
但这个悲剧,除了马歇斯自己的性格,母亲的逼迫,人民的压力,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马歇斯原本有出色的才能,是不合适的引导,让马歇斯在不合适的地方做了不合适的事情。
但凡这些不合适中有一个没有出现,悲剧就不会发生。
看完话剧,只希望我们能够尽量消灭这些不合适,让有才能的人发挥才能,每个人都能活在自己适合的位置上。
“也许是因为他一帆风顺的命运,使他变得骄傲,损坏了他的人格;也许因为他本性难移,以治军的态度来处理政事……” 他军功卓越、本性善良,却视底层民众卑贱,不愿卑躬屈膝换取选票;民众狂暴愚昧、狭隘无知、易被煽动,竟把保卫国家的勇士逐出城外……看至中段,还以为悲剧是马歇斯征服罗马后被狡诈的伏尔斯人杀害;但看到意念坚如磐石的战士被求情的母亲妻儿击中软肋同意缔造合约时,猝不及防的转折就像是对注定的悲剧奏响的沉重哀歌——杀他之时,塔勒斯都已无力愤怒,只为他感到深深的悲哀。
这何尝不是一个悲哀的故事呢。
从马歇斯自己,他的母亲妻子朋友,到民众,乃至塔勒斯,又有哪个是赢家?
马歇斯的性格是悲剧结局的重要的根源之一:不屑于也不会同人民打交道,却偏要做执政者;被逐出后一定有仇必报,要转而攻打自己曾捍卫的城市;战友朋友求情都不为所动,却在母亲妻儿的泪水下放弃曾要坚定守护誓言……母亲为了让儿子活成自己所想,为了自己看重的荣誉、城邦,强加个人意志于儿子,更不惜进行道德绑架——若她知儿子的最终结局,不知是否会再掉一滴眼泪,或者也许仅会觉得自己以此换来城邦和平更显伟大吧。
强势的母亲带来的成长环境和价值观灌输,使得马歇斯的性格是偏执的、难以变通的,同样也是愚孝的(妈宝男),而缄默可怜的妻子更为悲剧增添凄凉。
在塔勒斯把刀伸向马歇斯的结局时刻,回想他曾经迎接对方到来时的欣喜和激动相拥,又何尝不是一种嘲讽……————抖森演技也太棒了吧!
最后二十分钟简直震撼。
更不用提从头到尾都在散发的强劲雄性荷尔蒙。
肉排的气势也完全不输,好想知道抖森贴面他的络腮胡是什么感觉(真不愧是腐国)。
节奏紧凑、台词华丽,舞台很小能看到观众的影子,现场代入感一定超棒!
羡慕。
有很可爱的笑点,总体节奏蛮好,演员也都超敬业,真是佩服。
我的两位学长曾经在16年于一个北京的小剧场中重排过这部莎士比亚的《科利奥兰纳斯》,他们当时组成了一个剧社,名叫创不动。
演出现场我因故没有能去,但是我对这个戏还是挺关注的。
尹云辉(我们叫他大辉)等试图将这个戏从三个部分进行解构,一个是从罗马时期贵族与平民阶层的形成来解构(次),一个是从莎士比亚写作时期新型资产阶级绅士与农民的关系进行解构,还有一个就是从当下的中国现实来进行解构。
如果没有这第三块,自然他们的这次重排就会失去很大的意义。
现在说回中戏,大辉、阿深这一届当时是很受到布莱希特等的影响的(布莱希特烨在柏林剧院重新排演过这出戏),比如赵志勇老师就是中戏新左派里面很重要的一个人物。
那个时候我自己也对新左、新自由主义的一些观念(比如清华的王晖还有英国的哈耶克)很感兴趣。
我这两天与阿深再聊到这个戏,他对新左产生了新的看法——
越来越觉得莎士比亚是被构建的文化符号,是一代代天才渐进式创新的产物,像荷马史诗和诗经那样,把这伟大安在一个人身上无法让人信服。
每次看莎翁的剧,都被天才般令人窒息的长句和故事结构惊叹到,总结起来其中的妙处,大概是:1、无与伦比的通感和信手拈来的比喻;2、万物有灵,莎翁博物学一定很牛,万物都可以是主人公的情绪;3、扩大场景,每个人物的言语都是活历史;4、自嘲;5、夸张。
这长句幻化成镜头前无与伦比的美感,人声最动听。
故事也是好故事,魅力四射的抖森,一个高傲的贵族战士,为罗马立下赫赫战功。
被推选为执政官,却因为蔑视庸众,又被堆笑的、虚伪的、煽动民意的护民官拉下台、流放。
对罗马幻灭后,联合曾经的敌人想要毁灭祖国,最终死于敌人之手。
全程高能。
天才的高傲让他不愿于大众同伍,但他信奉的战功和荣誉,却又是民众给的。
这种拧巴,当代天才想开了,一边贵族奉献精神一边谦逊,明哲保身。
可爱的抖森想不明白,才可爱。
大爱抖森半裸身材、血腥臂膀,不愧是诡计之神
#B站限免观剧 杰作,太棒了,真滴只有赞叹。
仓库剧院本身就很有创意,舞台设计更是极佳。
每个scene内部非常简洁,没有多余的道具和配乐,而换场灯光、音乐非常带感,很好渲染了政治斗争纷乱紧张的气氛。
作为现代改编,涂鸦背景墙大概是最能体现出现代特质的元素。
一个最印象深刻的运用是护民官流放马歇斯的时候大大打出IT SHALL BE SO然后逐渐变小变多。
开头在采访舞台设计的时候讲到,看了世界各地很多抗争政治的影像资料,决定把背景墙靠近地面的几英尺都涂成鲜红色,暗示罗马人民时刻被挑动的紧张和战争气氛。
主题其实很丰富,最核心的当然是精英政治和民主,主演对马歇斯的评价是法西斯hhh。
但是人物实在是charming,这就叫卡里斯玛权威吗(?
)。
最瞩目的两个场景,战争胜利和死亡都是满头带血。
妻子始终话少,感觉很扁平,除了哭就是亲吻。
作用是啥,kiss抖森的时候告诉全世界观众woc这个演员是真的sexy吗(此处应配微信捂嘴摇手流泪bqb)。
母亲很出彩,但是这版改编所希望阐述的科里奥兰纳斯深受母亲操纵似乎表现得也不是那么突出吧。
仇敌 Aufidius 气质有点像红毒蛇?
“I will be you champion”(我在联想什么?
)幕间采访导演,两个很有意思的点。
其一是,这部剧是莎翁最不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导演提到有个好处是观众可以期待结尾是怎样的,因为不像哈姆雷特,提前不知道233。
其二是主持人提到的,抖森是某评选的全世界最sexy男演员。
well,我之前真的没有看过这位颇有名的演员的作品(正如第一次看到本尼的作品是在ntlive版哈姆雷特?
),但是观感是,此言非虚!
(此处又应配微信捂嘴摇手流泪bqb)(……)哪怕本剧其它部分再差一点,仅靠演员个人魅力也能拉满五星了!
幕间采访提到本版票卖很好,本尼版哈姆雷特票也卖的很好,想必一个道理。
不过说到哈姆雷特,Andrew Scott的伦敦西区版我更爱啊。
后来才发现还是伦敦生活第二季的演员,动心了,看完西部世界我就看fleabag。
这一版的Coriolanus啥时候影院上映我必重看。
抖森的其它影视作品也可以安排上了。
朋友的冲动加之我的冲动(抖森颜值的诱惑)之下就去看了这部剧(录播),事前了解甚少。
整体印象:这不是传统的罗马勇士的故事,看着反而更像是高中历史中学到的雅典小国寡民直接民主治下的执政官/将军与民众的矛盾。
对罗马历史知之不多,作为法科生,对其印象更多是其辉煌的法律成就,(从共和国时期《十二铜表法》到帝国时期《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以及更多超越时代的法律思想,无不体现着其先进性),剧中其实也有体现,如护民官即是以人民的名义运用法律对马歇斯进行审判。
马歇斯的形象联系当下,会让我忍不住想到已落幕的美剧,某种程度上,他像是希拉里与川普的集合体:他在军事上的成就与他对普通民众的思想皆体现着精英主义,功勋卓著;而他在政治上的表现则像一个化外之民,纯粹诚实、不愿妥协。
他的个性注定其不能成为一个执政官,他不会对民众谄媚即使他所做是为了国家和平也是为了民众的安宁生活。
当他选择了流放,是对自我的一种解脱,但是当他走上了国家的对立面,就注定了悲剧。
如果他坚持战争并胜利,他在故国被征服后也很难作为征服者立足,毕竟他是罗马人;如果战争失败,他只会被罗马执政者与民众处死;他在母亲的劝说下止战,但是此时已不能和平,伏尔斯人没有道理花费人力物力财力最后成全一个被流放的敌人回国与家人团聚,他在与母亲的道别即是诀别。
马歇斯的悲剧里,罗马的平民是不是推手呢?
这里面的民众反复无常、懦弱愚蠢,似乎有些面目可憎,但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经典名句犹在耳畔“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现在的“文明社会”下,民众仍然容易被舆论煽动情绪,因此似乎没有什么理由可以鄙视那个时代的人。
在那个出身与命运有着几乎必然性联系的时候,马歇斯对平民的嘲讽足以说明他内心缺少包容,更不用谈悲悯。
他的英勇不是为了元帅的赞扬不是为了给民众展示伤疤,他只是被母亲教育得如此,他的国民身份贵族身份、他的男性气概与内心的征服欲望让他愿意为国奋战,或许与其说他心中有国家无国民,不如说他更多的是只有自己。
护民官这种人物,可能是最令人讨厌的,利用民众制造舆论以扳倒政敌,面对战争又满是怯懦不能承担重任。
剧场的舞台很小,演员的爆发力都聚集在小小一方天地,故事本身带来更多的思考。
我太難受了。
因為接觸人性而煎熬。
因為矛盾而煎熬。
很痛苦。
權力該歸於誰?
精英主義和民粹主義應該更偏向哪邊?
我們可以認為它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也可以將它看作一個 isolated 的故事,無論對它作何評判,都不要有負擔,我們怎麼想是自由的。
它值得從各種角度去感受去分析。
且看得出作者有他自己的偏向。
在這裡看到詞條的時候,才意識到原來很久之前就標記了想看,卻完全是因為抖森。
現在對演員失去了興趣,看劇就更能跟自己冷靜的想法走了。
而不只是花痴。
其實要看這劇是因為朋友近來的持續安利,不過我看了簡介便不想看了。
我最近實在疲於思考,可還是看了。
對於一切探討上述問題及有關內容的東西,影/視/劇/歌,我其實都不想再接觸了。
因為之前看完總要強迫自己給出一個立場,也不知道是安慰誰。
我不想看,是因為不想討論,因為討論必須給一個立場或意見。
而我不想有立場或意見。
我唯一能確定的是:I hate people. 無論他們是什麼身份什麼地位。
是啊,我以前很愛接觸一切可公共討論的藝術作品,但現在一點都不想了,一點都不想了。
我們沒那個環境。
《科利奥兰纳斯》是莎翁晚年所著的一部古罗马历史悲剧。
主题是英雄和民众的关系。
马歇斯(后因立下战功被称为科利奥兰纳斯)在战场上一位伟大的勇士,但在处理与国家民众之间的关系时却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
他本身因为出身贵族,自幼按照贵族的传统行事和思维,认为自己理应处于领导阶层,底层民众生来就是该被统治的。
马歇斯身上也有很多优秀的品质,他注重荣誉,却不爱夸耀自己。
骁勇善战,以一挡百为罗马立下赫赫战功,在选举执政的时候,却不愿把身上的伤痕展示给群众或者用描述自己的战绩来换取权力。
他高傲,却也高傲的太纯粹,以至于他的不愿邀功在罗马人的眼里变成了居功自傲,他对民众冷漠的姿态在挑唆者的曲解下变成了对人民的仇视。
于是马歇斯在罗马城内的荣誉和权力在尚未稳固之时就开始坍塌。
他的对手奥菲狄乌斯有一段讲述科利奥兰纳斯的话一针见血:“也许因为他一帆风顺的命运,使他沾上骄傲的习气,损坏了他完善的人格;也许因为他见事不明,不善于利用自己的机会;也许因为他本性难移,只适宜于顶蓝披甲,不适宜于雍容揖让,刚毅严肃本是治军的正道,他却用来对待和平时期的民众。
这几重原因他虽然并不完全犯着,可是每一种都犯几分,只要犯了其中之一,就可以使他为人民所畏惧,因而被他们憎恨以至于放逐。
”罗马的民众在戏中的形象是无知而可鄙的,攻打科利奥里城之时罗马很多士兵都怕死畏惧不前,只有马歇斯孤身奋战力挽狂澜。
他浑身是血杀出重围时,罗马人敬他爱他,转而却愚蠢的受护民官的蛊惑背弃了马歇斯。
护民官害怕马歇斯掌权之后他们的权力被大大削弱,于是无休止的放大马歇斯对人民恶劣的态度,煽动民众违背自己先前的意愿去反对他执政。
罗马人驱逐了科利奥兰纳斯,无异于把自己最强有力的盾牌拱手让与了敌人。
而在知晓马歇斯被敌军伏尔斯人收容,并且赋予军权势要把罗马攻下时,罗马城内的民众和护民官无不开始对曾经所驱逐的人摇尾乞怜。
奥菲狄乌斯在战场上作为对手,和科利奥兰纳斯势同水火,但是作为双方军队的核心人物,都是令敌军闻风丧胆的神勇战将,在战场之下也难免会惺惺相惜。
马歇斯被罗马驱逐之后到安息城投靠伏尔斯人,奥菲狄乌斯能够放下之前的仇恨,欣然接受他,一方面是英雄相惜,另一方面也是要利用这位战争机器去实现自己攻下罗马的夙愿。
之后马歇斯因战功而在伏尔斯人中威望日渐壮大,奥菲狄乌斯又生妒忌。
于是在马歇斯家人劝说他回心转意不再攻打罗马时,奥菲狄乌斯必定是要将他除之而后快了。
英国演员在舞台剧尤其是莎士比亚戏剧的历练之后,演技的功底一直被演艺界称道,这次有幸见识,真是有被震惊到。
从第一幕众人刚出场时,演员强大的气场和讲台词时深厚的底气就已经把我震慑住了。
众配角中饰演马歇斯母亲的演员受到的好评最多,无论是马歇斯被驱逐的戏还是最后劝说他回心转意的段落,她将一个母亲为了拯救儿子恨不得与全天下为敌的情感十分充沛的表现了出来,令人动容。
汤姆希德勒斯顿饰演主角科利奥兰纳斯,终于看到了他演的莎翁戏剧,他在戏中所展现出来的强大演技和过硬的台词功底完全刷新了我的记忆。
他在几场戏里的台词都有大段大段的独白,在议会上和众人对峙、被驱逐时对护民官的控诉的两个段落里,他的演技爆发力十足,愤怒的情感也完全迸发着,从特写镜头中都能看到脸上因怒火暴起出的青筋。
而在最后一场被劝说的戏,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里他的悔恨的眼泪始终没有停过,与家人痛哭的拥抱在一起,实在是太令人感动。
感谢资料馆带来这么精彩的放映活动,能够在大银幕上欣赏到如此出色的演员们演绎的莎士比亚戏剧,真的是非常有幸。
NTLive at 猫悦。贵族沦陷于庸众,翻转过来就是暴君统治平民,权力,总是在人身上创造它的神话与末日,人性的叵测,不仅在于墙头草的党同伐异,更在于noble与rule的不可兼得,拥有天神的力量,拥有荣誉的勋章,就是厄运的开始。在这个一切都可以阐释的时代,听到那句石破天惊的I banish you! 让人感到英雄时代那种纯粹的狂怒,来自一个浑然的、不可解析的意志。PS我觉得莎士比亚时代似乎有一种对愚昧的焦虑,但语言的触角又是如此发达,以至于智慧无法在语言之外存在。
我发现我对莎翁的剧好像都不是特别感冒。。古英语(是吗?)实在是太难follow了有点影响观影体验。不过要为超级敬业投入的各位话剧演员们和软软萌萌的肉排点赞!
In your face的血腥暴力。宇宙的尽头是鸡妈。最后一幕为啥搞那么诗意,我想要戛然而止的暴力。我其实没怎么看过抖森演戏…这是第一次意识到他还蛮高大壮的…
这部莎翁我站主题,群氓与英雄各暴其短的较量,足见历史深刻,当然抖森的跋扈、屈尊和柔情演的都蛮好(开始觉得有点太自带光环后来扪英雄泪就瞬间路转粉了),让最后的结局很有爆发力。依稀记得当年看人艺林兆华版,舞美有相似处。就拍摄而言不太赞同老是给小舞台大俯拍,然后洛克的访谈决定以后都避走
打动我的地方很少……感觉这个人物的价值观很混乱……也许是我不懂莎士比亚
老婆长得好像Billie姐【抖森请不要再祸害你偶像了接点别的剧吧谢谢
震撼!
他不会展示“光荣的伤口”,他拒绝虚情假意和夸夸其谈,他不会博取欢心,他蔑视庸众。他是乌合之众眼里的毒瘤,人民的叛徒,他是被讪笑的“高贵的人”。他是健忘的好人,被假以亲情绑架的人质,是悲剧收场的英雄。
反差很大的角色,抖森诠释及格了
(15/06/14 大剧院) 上半部分明显没有下半部分精彩嘛! 各种高能 情节又紧凑 抖森真是为这个角色平添了一份戾气和顽皮啊 不容易 但我觉得他反叛时候各种犹豫.这个妈真的是继猫姨之后再次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然后灭亡全家的案例了 阿姨喊的太勤 听着声嘶力竭啊...老婆真是除了亲亲不会干其他事情了好么
看拉尔夫范恩斯(就是演伏地魔那个)的电影版,我总觉得科里奥兰纳斯不是啥好人,看了抖森版的话剧,忽然觉得科里奥兰纳斯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了( ̄y▽ ̄)~*因为抖森长得比较正义吗
b站限免。大将军寇流兰。四百年了,人们从来没有改变过。
抖森你长得太秀气了,我还是站伏地魔费因斯版(我理解人物的切入口)。台词有前后调整。女人饰演原作里的男性配角,完美体现最毒妇人心……此版结局SM指数堪比《莎乐美》
4
看到肉排强吻抖森那一幕,总觉得拉面瞬间哭昏在厕所。。。。
看到一个pure的灵魂,一个从高傲的战神,变为无情的复仇者,最后又变成脆弱的孩童这样跌宕起伏的一生的故事。 站在上帝视角的我,看到Coriolanus,会敬佩他杀敌之勇猛,怜惜他回到故乡被流放的失意,感慨他在复仇即将成功之际因为母亲的措辞而退守为一个脆弱的孩童。 他的一生际遇似乎是与他的母亲密切相关的,尽管他战功卓越,但他仍活在母亲的羽翼之下,在家庭小世界里,母亲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她既可以是仁慈的,又可以无比强硬,用最尖锐讽刺的语气来打击自己的子嗣。 此外,随风倒向一边的民意也很耐人寻味,护民官有如今日的大众媒体,有意煽动民众情绪,所谓的民意只不过是狂热的表达,真正有待注视的还藏在别处。
上半场比下半场好太多。如导演所说,上半场的现实意义永不过时,强性把观众带入军阀视角,去轻蔑平民主义的盲目无知和反复无常,用英雄主义稀释主角的傲慢专断。下半场回归经典莎翁结构,有些乏味。抖森真的挺不错的,但是他剧中老婆的角色功能就只有吻戏吗?
莎士比亚影像展
说不清到底是坚定不移的Coriolanus 呢还是犹豫善变的Marius ……明星演员抖森粉丝滤镜太强悍,个人感觉倒是很平淡乏力……
@江苏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