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年轻的教宗,趁着记忆还深刻的时候,在两天内看完了新教宗。
深深叹服从第二集开始的绵密的诗意,在古建筑里用丝滑的镜头运动展现古典之美,然后听John感叹“there is little room for poetry in this world.” Adam和John,新Pope和老Pope,以及介于right and left之间的middle way,索伦蒂诺依旧没有放过双亡的双亲,依旧聚焦于原生家庭带给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也要用一生来解读这个课题。
问题交给John,把他变成焦点的同时,也不忘基督化Lenny,将其变成ultimate solution,说和做当年耶稣的神迹奇事。
最终能坚挺做The Pope的人,是再无软弱的人:Lenny送走精神的双亲+寻得肉体的双亲;John选择接受软弱变成瓷娃娃和Sophie遁入温柔乡;Voiello在脑瘫男孩去世后终于再无软弱;想必也是索伦蒂诺的宗教观,即使他自言并无信仰。
但诗意之外,感觉这一季的处理有些放松了,并不像上一季那么严谨且拥有严丝合缝的大框架结构。
表达的维度太多,平行发生的故事线最终没有非常完美地整合到一个母题里,而是变成了Lenny在用不同维度的宗教观来逐个解题,那就失去了关乎宗教的高明的感觉,尤其又是以将Lenny神化为背景,这种落差感就凸显出来了。
同时,多线叙事没法统合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作为观众很难共情任何一条叙事线上的人物,因为他们在叙事的大环境里,时隐时现。
大胆,庄重,古老严肃,激进现代。
似乎从来没有一个剧让我们对现在的宗教如此亲近。
这位意大利导演和裘德洛还有约翰马尔科维奇一起联手创作了一件无可厚非的艺术品。
是的,电视剧拍成了艺术品,语言,宗教,爱,秘密,秩序,探索古老与现代之争。
我们怎么去看待爱,当把性本能绑在十字架上时,我们如何去承认它,而使任何一种热爱都不会变的畸形。
只有你否认爱,爱才会变的畸形。
现在是个复杂的社会,我们还是需要宗教,需要圣人,需要信仰。
为什么?
因为在精神的藏污纳垢里我们无处可躲。
钱,我们理解的很多,而,爱,理解的却越来越浅薄。
A true politician makes compromises, his decisions are not all just for interests but sometimes emotional or irrational for the interest of others, this is because he has faith in something bigger than himself. In this case, the cardinals and pope are true politicians, because they believe in something bigger than themselves. God’s first announced death breaks out an old circle but also traps us in another that is yet to be broken with the birth of faith once again.
其实这部剧看完之后每个人物都有一个小小的明确的表签。
Lenny代表的,就是信仰。
疯狂的善意不能取代信仰,自我救赎畏畏缩缩也无法代替信仰。
信仰,即使没落的纯粹的信仰仍拥有强大力量,但却不能总是让事情变好。
生命来源随着思潮走向威尼斯,而教会的母性力量终归纯粹的慈善。
信仰死亡后,只有善意的世俗主义能够代替他的位置,因为信仰在死前拥抱祝福了每一个信徒。
愤怒,我看完以后的感觉唯有愤怒。
Lenny死亡不是悲剧,狗尾续貂才是巨大悲剧。
《年轻的教宗》主线是探讨人(Lenny)和神,《新教宗》探讨的是人和人们。
天然地,《新教宗》就失去了对神和哲学的思考,而集中于人和人群的弱点。
失去了哲学上的思考,确实会削弱其魅力,但要命的是失去了整体的把控。
配角衍生出了很多枝枝蔓蔓,花哨而不必要。
比如Sofia丈夫的地下俱乐部,有必要吗?
背景展示让人视觉冲击的NP,很震撼,但把Sofia丈夫虚化到只留背影就行,这个人删了都行,因为他根本对任何情节都没有必要存在。
《年轻的教宗》主题上观众视角是跟着Lenny走的。
《新教宗》是群戏,多个着眼点并行,但这些人群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Voiello和John和Esther之间,有什么关联吗?
他们的故事线,要统一上升到同一主题,形成回响吗?
可这个主题是什么都说不清。
更惨的是,想刻画的人物多了,分给各个角色的时间自然就少,局促的戏份令个体的塑造失去了说服力,新教宗John,则是一个并不新鲜的人物角色。
或者说,出现的每一任新教宗,作为一个最高权力代表,都没有什么出人意料的新鲜设定。
有庇护十三世年轻却极度保守的复杂体珠玉在前,难免显得继任的角色一个个都缺乏雕琢,粗制滥造。
彻底奉献的殉道者新鲜吗?
争权夺利的野心家新鲜吗?
迎合大众社交媒体的领导人,还算新鲜,但是他的复杂多面都没能阐述好。
Sofia和John的爱情,来得莫名其妙,甚至无法打动人。
John的小盒子这种级别的隐喻,作为一个普通影视剧的隐喻展现人物,算可以,但是经过了《年轻的教宗》第一集Lenny的梦境(孩童堆积的山下爬出来)、基督倒悬、袋鼠这种级别的隐喻之后,《新教宗》的隐喻可以说粗浅直白到无聊。
人物多而分散,主题松散不明确,显得故弄玄虚。
Lenny下线好久后又上线时,从意气风发胜券在握到发现自己出了大错,于是对John谦卑地吻手——这个塑造还能更敷衍一点吗?
直白的前倨后恭,这个粗浅的、省时省力的表达,令人失望至极。
Lenny不是没有出过错,《年轻的教宗》他出的错还少吗?
索伦蒂诺是怎么细腻描绘他的内心转变的?
结局Lenny承认错误后还毫无内心描绘地就接受世人并成圣死亡了。
Lenny线连详略得当都做不到,在威尼斯耽搁了那么长的时间,却在该给他内心世界的时候恍恍惚惚地跳过去了。
结尾,结尾简直烂俗,恶俗,俗到自甘堕落。
情景喜剧摩登家庭玩梗《闪灵》是会心一笑,《新教宗》一个探讨宗教和人的黑色现实大杂烩,你为什么要致敬经典恐怖片?
索伦蒂诺,你就这么瞧不起自己?
你我皆凡人!
当有一日,你发现你是这世界上最成功的故事“宗教”的主角,那么你就不会满足于文学、电影、音乐等这些“不重要”的娱乐消遣中。
如何叙述这个故事的主角?
作为凡人,这个奥义是:宗教即“人的本相”。
——Sir John Brannox (约翰爵士)
唱诗班的虚无空灵,配上《2° Coro Delle Lavandaie》脚踏实地的动感,众神肃穆,如厕的音效又让你回到人间(开篇即把观众留在座位上) 保罗·索伦蒂诺的作品总不会让人失望,不仅编剧和台词一流,其摄影和配乐更让人惊艳。
于是《新教宗》开篇,被他过于大胆表达所刺激了,时刻在华丽恢弘与世俗粗鄙,敬神与渎神之间切换,肃然起敬之后又不禁嗤鼻。
对“宗教”这样严肃厚重的题材,导演的表达看起来过于激情冲动、肆无忌惮,在我看来,是种隐喻的探讨,让两个世界、新&旧文明予以碰撞,理所当然要你感受其中被撕扯的“痛感”。
开场画面始于“年轻的教宗-莱尼(庇护十三世)”的病床前,这位“频死”的偶像已经因心脏病昏迷一年之久。
却时不时以“圣人”的姿态,出现在粉丝们的臆想和媒体宣传中,狂热的粉丝们席地而坐,明为祈祷,实则震慑着病房里的“阴谋”。
于是,选举“新教宗"是教会当前最重要的课题:“教宗不新立,教众不凝聚”。
但是选谁呢,这是个问题?
故事开始对新教宗,即本剧“人设”的探讨。
主教们奉献自己的同时,又要为自己的利益祈祷,使得“新教宗”是自己的父、代言人或傀儡,要平衡这一切很不容易,需要阵营间要对峙、平衡及妥协。
导演用一个有趣的、可视化的方式来表达“第一次选举“的局面:两大候选人“赫尔南德斯(Hernandez)和瓦埃洛(Voiello)长得几乎一模一样,除了脸上的“痣”(这被瓦埃洛笑称另一个大脑)由此可见他们谁也不会成功获选!
第一任教宗选举,隐形候选人-维利耶蒂渔翁得利,成为方济各二世。
显然,他本人并未意识到自己胜出的原因在于赤身裸体、无所仰仗。
如果诚惶诚恐的接过权棒也就罢了,可惜在鸟(隐喻天意)叼走了他的《演讲稿》逼他自己说话后,触发了他对“权利”的觉察。
魔盒一旦打开便再难关上,维利耶蒂站在教会所有人及人性的对立面。
(要求所有主教奉献金银饰品,赤裸裸的掠夺和控制)
方济各二世出身贫穷,将其视为圣洁,要求所有主教奉献金银饰品,接过权棒后即开始掠夺 不明所以就为所欲为,方济各二世注定活不过一集。
在他猝死前两大阵营已就继任候选人(约翰爵士)达成一致,可见是“枉死”。
鉴于任何人都有作案动机,他死谁手将永远是谜。
| 权利即重罪!
有些人兴高采烈,自欺欺人的以为可以打破牢不可破的联系,那是上帝悄悄布设,许多人尝试,最终都过时了...——瓦埃洛(Voiello)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反观贵族出身的第二任新教宗约翰·保罗三世很清楚自己要面临什么。
诚如主教Cardinal Gutierrez所言“新教宗作为(伟大的)庇护十三世和(枉死的)方济各二的后继者,要背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危险,堪同殉道”。
约翰爵士知道不了解全局的信息,注定会以悲剧收场,在成为候选人的那刻起,就开始了各方观察与试探,背调势力派系,为自己的决策输入信息。
“你觉得我是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是我?
)”这是他的第一个问题。
初见约翰他还是个画着烟熏妆,玩世不恭的歪卧着(不能正视) 这个问题透漏出至少两个信息:一方面是梵蒂冈预期和定位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透漏出深深的自我怀疑。
对外而言,约翰爵士的出身及成就堪称卓越,家中庄园的面积是梵蒂冈的20倍,发展大批圣公会教众改信天主教,畅销书《中庸之道》簇拥者众多。
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可能只是源于出身、人脉、挥霍、享乐和盗窃(《中庸之道》实为胞弟亚当的著作)“躺赢”的人总是对“拥有”持有深刻的怀疑。
通过自问:我想成长吗?
我想活着吗?
通过调研另一阵营主脑赫尔南德斯也是贵族出身,更正重要的问题:“你觉得父母会在电视里看我吗?
”最终,他接受了邀请。
毕竟当前处境也好不到哪去,英国脱欧(去基督化)让他倍感焦虑,终日忙碌于俗世琐碎让他倍感无趣(英国皇室数小时穿衣指导电话可窥一斑)。
“方济各二世是怎么去世的?
”约翰又又又问, 梵蒂冈肆无忌惮的过分简化让他很是担忧。
纵使梵蒂冈四面楚歌,内有淫乱丑闻和修女罢工,外有意大利的《千分之八》减税法案财务危机和恐怖主义,他依然拿出心力亲自前往方济各二世的墓地调查死因。
约翰·保罗三世在继任后无法解决任何具象化的问题。
当人问“你对这教廷接下来的规划是什么”他反问“你认为教廷接下来要做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 。
除了诗情画意的宽慰自己,他最明智的决策莫过于推迟决意到这届政府垮塌,亦或啃家族财阀的老本。
面对恐怖分子的挑衅和攻击,他的方案是喊口号:“NO!
”用一个单词,来对抗暴行美曰其名为“平衡宗教和人性”,其实是另一种妥协与退让。
也许,他真的就像是“瓷器”。
你知道这无尽权力斗争的可怕之处吗?
就是一点诗意也没有——瓦埃洛(Voiello)庇护十三世苏醒在即,所有人都在屏息听着庇护三十教宗的“呼吸声”。
人们高呼的“希望”对约翰·保罗三世而言说同“末日“,脆弱如他将在“永恒的头衔”较量中败下阵来。
于是不再接见明星和偶像们,他选择去滑雪度假,说是”避世”,不如说“溯源”。
他去见迷失的自我,回忆胞弟亚当之死并袒露心声:我一辈子背负着深深的孤独感,已是一具躯壳。
(对Sofia说的话,是为了与自己和解)。
“世界因扭曲的爱而蒙受苦难”——约翰·保罗三世
约翰再也不用抱着亚当的宠物盒睡觉了 既然“光有上帝是不够的”所以再次入世就显得理所当然。
他终意识到:“我的脆弱就是最大的力量,我决定实现人生最大的抱负:就是被遗忘”!
教宗约翰·保罗三世辞职了,他看似逃避,实则是对自由的自愿抽离,免受了这场教宗偶像游戏的悖论“假设圣人复活,则代表着过去对未来的胜利,不会有任何惊奇。
”
回归自我后,素颜对镜,敢于直面 很多粉丝都在因古典美丽的“裘·德洛”戏份太少而感到遗憾,我也是!
然而就本剧所传递的内核来说又再合适不过,原本庇护十三世也不是“新”教宗的一员,他像是一个楔子为下文故事情节做铺垫,他代表了“过去”,就在他被众人以“圣人”相称时人们的注意力便放在了他已终结的“神迹”即过去上。
所以,赢得头衔获得“永恒”的人早已离场。
(对该人设应结合《年轻的教宗》整体来探讨)分别的时刻来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我去死, 而你们继续活着, 哪一条路更好, 只有神才知道。
——《申辩》柏拉图
上帝视角,俯瞰众生 Ps.宗教偶像化让教众的狂热及由此导致的后果,在本剧中已充分表达了,如果大家觉得不够充分请移步:如何看待韩国民众不顾疫情禁令举行大型集会,首尔市长劝市民解散遭围攻?
新冠肺炎在海外为何难以引起重视?
梵蒂冈的影子杀手Bauer正在路上 最后,第三任新教宗——瓦埃洛(Voiello)由于他不是 “为永生的头衔而战”的游戏参赛者,所以他的名号并不重要!
我们姑且称瓦埃洛为某某某教宗,他唯一的目的即阻止宗教游戏的结束,让参与者一直参加,避开任何结果并对未来保持开放。
(参考《有限与无线的游戏》)下面请看瓦埃洛(Voiello)的述职报告:
好矮 【第一次述职】:身体健康《体检报告》-(减分 ; 原因参考历届教宗选举现实案例)空降提拔助手-减分;主打循规蹈矩和平庸,拒绝离经叛道-减分。
鸟粪浇身暗喻天意如此,结果是失败!
其中有一个重大转折点“ 吉罗拉莫之死”, 预示了瓦埃洛从虔诚的“侍奉者”变身独裁“主父”。
他对吉罗拉莫的悼词让人动容:他(吉罗拉莫)是受苦的世界,是善良和美德,是道德指南,是我们无法成为的一切。
我们想成为他,因为他知道如何真正的爱,怎么当一个真正的朋友,他是苦难之痛苦,是牺牲之美;
更矮了【第二述职报告】:以史为鉴教会需要“平庸”+加分;我虔诚的服侍你们,解决无数请求,平衡各方势力,让这个故事永远是最成功的 +加分结果:成功!
俯视“小朋友”的某某某教宗
这是一个好的续集,但是它对我来说可能没有这么好第二季和第一季让我惊艳的一样,画面、构图、故事本身都足够让人吹嘘。
从第一季起就觉得导演敢拍编剧敢写,乃至到了第二季的开场修女蹦迪的时候,也让人有一种“果然如此”的感觉。
我是说,如果不是这个开场,那么又应该是什么开场呢?
之后就是熟悉的开场和熟悉的故事。
第一季的悬念遗留让人不自觉地对第二季抱有厚望。
事实上我最开始的时候,哪怕觉得故事节奏稍缓,也还是能快乐的觉得编剧是真的敢写。
是敢写吗?
是真的。
但是这种敢写又未必不是一种炫技。
虽然我很喜欢他的炫技。
教皇的轮换夹杂着各种权力观政治观的轮番登场,带出了更深的阶级矛盾。
方济各二世的死有权力斗争的一面,但是本质来说依旧是阶级的对立。
人只有在涉及到自身的时候才会反抗,人之本性。
接着就是轮换,约翰爵士真的是个好教宗吗?
他从最开始展露出来的中庸和脆弱以及人性的自私都让人觉得和莱尼是两种人。
极端的权力使人狂热,使人失去自我。
所以在片外我也依旧在期待莱尼。
然后就是很生气很生气很生气气死了!!!!
虽然现在冷静下来能说虽然这个结局让我很生气但是不失为一部好片子,但是还是记得最开始看结局那种气到心塞的感觉。
有种莱尼就是为了出来把事情解决了然后就可以去见上帝了的感觉。
虽然一直开玩笑说莱尼是上帝小号,但是他身上带着的神性在这一段里面反倒让我觉得他变成了一个人了,变成一个偶尔也会自私的人了。
最后上帝回到人间,与众人亲吻,又重归天堂。
是一个轮回,一个循环。
感觉应该是不会再有第三季了
看了第二季一直觉得剧情不连贯,重新看了第一季,突然想到,第二季里国务卿一直担心的就是大众偶像化了教皇。
那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大众是不是也偶像化了裘花饰演的教皇?
所以这一季里裘花一直昏迷,也是去偶像化的过程。
第二季里少了裘花,凸显了国务卿的角色,精彩,机关算尽为了教会,真是幕后的男人。
特别是离职之前的各种安排,真是精彩又温馨。
看完了最后一集,真的是emmmm感觉导演是想表达无效沟通的后果??
John说要回归自我,于是辞职回家,结果他父母终于见他了。
猜测一下,父母一辈子不理他是觉得当神父是Adam的梦想,所以生John的气???
那就不能好好沟通吗???
一辈子互不搭理最后老了白发苍苍了终于和解了……那一辈子是不是都蹉跎了。
Ester 也是想见Lenny见不到,最后误入极端组织下狱。
Voielle还是看的明白,why people have to fall in love (大意)。
穿白衣得Voielle很违和。
感觉九集看完就回到原点。
那早点voielle动用手段当上pope,那真是半集就完。
宗教的影响有什么呢?
我觉得要看,宗教的神性,宗教的传播,宗教的教义和宗教的世界观。
其实大部分的宗教都是从一小部分人之间的故事开始的。
无外乎就是看到民间疾苦得到顿悟或者指引,说我们要如何如何做才能得到解脱,一小部分人的口口相传,让宗教的初始状态得到了稳定传播。
接下来就是神性的展示,神性就不赘述了,无论是复活的,显灵的,无往不胜的,只有这样,宗教才能在取得部分民众基础上,在往后的发展中,在基于人们对神性的向往和不可思议的态度,得到炸裂的信仰扩散。
之后就是逐渐在教义的修订完善中确认本教的世界观价值观。
大部分宗教都是劝人向善,做好事上天堂做坏事下地狱。
中庸无聊却一点错都挑不出来。
于是我们看到同样的信仰本质,在不同民族文化地域政治意识形态改良的基础上,各种各样的宗教种类。
但我们总会忽略一件事情,就是神性虽然利于宗教的传播,却不是宗教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宗教可以愚民,也可以令信众获得心灵上的慰藉,这要看教义与此时的宗教领袖所采取的态度与所宣扬的内容。
某些极端的宗教,比如XXX(大家心里知道),就是反例。
那么在展现圣迹并且拥有miracle力量的Pius XIII,该如何做?
这一集里,Pius看到大夫老婆那身患数病,躺在床上佝偻的不像人的儿子,他跪在地上,虔诚的祷告,恳求上帝make him the man,但miracle却没有降临。
其实Pius说的对,某些神迹只是在非常巧合的某些机遇下,他碰上了他赶上了。
神性/Miracle可以为你锦上添花,但你却不能依靠它做一个合格的pope。
在我看来,宗教领袖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对于信众的引导。
上亿信众的世界观价值观所在地所接触的文化政治意识形态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的人生性善良有的人天生邪恶,但一旦他们成为你的信众,成为该宗教的信众,那么领袖就需要将上亿人的思维和想法,一起向同一个方向去引导,一起向属于本教教义的那个方向去引导,或者向你所理解的本教的样子去引导。
pius先开始认为宗教需要神秘,我们不能伸手就要来自god的安慰和解脱,我们要受苦,于是他不露面,他严厉的发表演说,信众们被引导,大家不愿来梵蒂冈朝拜,是因为信众在被引导到一个方向,“如果你无法suffer,那你也无法承受来自上帝的解脱,信仰不该被几次的严苛就对其丧失原本的信念(这是我对上一季的理解)”,但之后我们pius学会和自己和解了,于是love letter一出,他引导着我们的信众学会寻找爱。
瞧,这就是引导的力量。
这一季,我们的new pope是个脆弱的瘾君子,他有秘密,他不被父母原谅,他缺爱,他希望得到爱。
面对恐怖事件,他的演说是say no,信众和媒体被引导,让我们看到了强硬的教会态度和上下一心的坚决。
他坚信中庸之道,which 他认为这是最容易最简单最容易达成的一个小小的宗教目标。
却不知道,其实中庸的爱也会有正态分布中的两个极值,狂热的爱和冷静的爱并不是-100与+100相加后的0.所以神性在此时失效了,pius的起死回生这看起来是一个神迹的事情,最终被闹来闹去成为了杀死无辜牧师的刽子手。
最后pius的演说里面提到,其实中庸的爱不是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宗教,或者说pius认为此刻的天主教,爱就是大义。
虽然我们有问题有困惑,但最终上帝会知道答案的。
最终,神性的解释权被交还给了上帝。
神性需要被引导,john paul,我们的新教宗,那位脆弱的陶瓷片或许并没有想清楚,神性的引导不仅需要所谓的神迹,而首先需要一个可以正视自己脆弱的教宗,当自己一切的错误和秘密都能被合理的接受、解释与释然,那么这个人就已经具备了常人所无法拥有的力量。
pius最后明白了,神性或许终究需要被正面引导,就像是当我问你,请你不要去想那根铅笔,你脑子里一定不停的在回荡“我要想那根铅笔,那根铅笔怎么了?
”一样,suffer first一定会让信众产生疑问,而正确的love all却可以让每个人得到心灵解放。
写这一部的影评显然比第一部容易。
如果说the young pope的关键词是loss,那么the new pope的关键词是No. Lenny和John都有father issue. Lenny问题在于Loss:他是孤儿,嬉皮士父母为了去梵蒂冈遗弃了他,尽管他们爱他。
John的问题在于No:他是弃子,父母宁可整日守在他双胞胎兄弟的墓前,也不愿看他一眼。
所以,Lenny的终极目标是追溯根源,而John的首要目的是寻求认可。
天使,魔鬼?
谁是天使呢?
我们的Lenny看起来是最接近天使的。
虔诚: all he cares about is church; 神圣:让垂死之人复活;智慧:能够玩转Voiello的,全剧其实只有Lenny了。
当然,还有英俊,就像Voiello恭维的那样:Holy father, you are as handsome as Jesus.
那我们的Lenny怎么回答的呢?
纵观新约旧约,只有一个人会说自己比圣子基督更英俊:长天使Lucifer.
Lucifer长天使Lucifer正义完美,因为不能与圣子平起平坐,愤而率领三分之一的天使坠落。
从此以后有了新的名字:撒旦。
Lenny对Tommaso说:I don't believe God can save me from myself. 这点隐喻就很明显了:Lenny无比自信,乃至于自信到不相信上帝。
Lenny是个彻头彻尾的教旨主义者。
他反对堕胎,反对同性恋。
这些刚愎自用的举措造成了一系列的悲剧:无辜男孩自杀,好友横尸荒野。
基督未完待续,以下是昨天写的:第一集,第二集笑话一样的弗朗西斯二世,或是墓地一样的公爵府邸,都无关紧要。
前两集的内容无非是布景。
唯一重要的信息是,梵蒂冈想复制Lenny的神话,并将其解读为middle way. 于是,英国贵族John便成了这条middle way的最佳人选。
第三集,第四集,第五集所以,John Sir是否符合这个要求呢?
看起来是的。
请看他对大主教们的演讲,正是middle way的体现:How are we to love? With tenderness, without passion. Christian humility is frugal. love is an abstraction like intelligence. Our judgement is beclouded by the ardent passion that consume us. We give love a dangerous concreteness, which calls pains for ourselves and for others. Replace that concrete love with tenderness. avoid passionBeautiful Words. 但至少于我而言,这有些本末倒置:将目的扭曲为手段。
tenderness,或者说,middle way(中庸),应该是智者的终点,是理智透视的必然结果:“一切都会在透视的眼睛下消融:激情、不懈的执著、狂热,通通都是头脑简单的人所具有的特色,他们对他人和自己都保持着一贯的忠诚。
” 而不是原则。
不应成为清规戒律。
任何清规戒律,都是精神生活衰老的起点。
老贵族John的华服之下,是一颗脆弱的心。
John相信诗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并不了解肮脏的神力。
为此,John任命了功利得毫不掩饰的主教做助手。
Holy spirit 在该主教的嘴里无非是perfume of spirit: 香水的诞生,总是为了掩盖恶臭,但却不能改变任何本质。
可怜的John,真的是尚未长大。
他想取悦所有人,去掩饰自我的缺失(I've missed myself)这一季多次强调family,大概是因为:children can fill that void. 而John本身,当然是优美的。
这种优美在我看来正是来自于fragile. 善良是表象,fragile才可靠的。
John的weakness正是他的强大之处。
他了解,他不行动,他承认接受,一切。
And if you were reading, my dear, my friend, you may understand why I treat your confession, your doubt towards your soul, as treasure, as gift. 一点笑话一位高贵的女士访问John. 提出对教会反对同性婚姻的质疑:can the bible be upgraded?
John回答:no. bible is not a iphone. 但事实上,John本身就是这样的upgrade: a door opened to all possible love. easter生活窘迫,peter离开以后,钟表修理师成了新的可能。
然而希望很快就破灭了。
她希望他是天使,可事实证明,他是毒蛇,他给她带来新的sin:出卖自己的肉体。
对象是富有的卡西莫多。
15000欧元一次。
当easter爱上了卡西莫多,哪怕不再收一分钱,也愿意继续来看他,卡西莫多的母亲却立即制止了她:sex lives and dies at present, but love looks into future. 因为母亲并不想除了自己以外,有别人去爱她的儿子。
easter突然像着了魔一样想掐死卡西莫多的母亲,唯有向Lenny祈祷才能阻止她。
那么,如果Lenny不在了呢?
我是说,当她再也看不见他的时候呢?
第六集到第九集很快,这一幕发生了。
Lenny醒了,但跪在广场上的人群却以为他死了,因为Easter说:They killed him, I can feel it. 又让我想到在费城博物馆看到的那句话:Blessed are the pure in heart, for they shall see God. 他没有死,只是她不再能感受到他。
当Easter失去了bless,牧师和孩子遭到了绑架,全世界都以为是穆斯林干的。
但实际上,却是Lenny最忠实的拥护者,包括Easter. 我花了三个小时看完了这几集,没有太多想法。
印象深刻的,是Lenny最后演讲的头两句:Our mouth is filled with word “love”, but I, before anyone else, don’t know how to define it. Our mouth is filled with word “beauty”, but I, before anyone else, don’t know how to receive it. Of course, it is touching. Because they are my words. John终于得到了幸福,作为人。
Lenny终于回到了天堂,作为神。
Where is the middle way, where is the way, for me?To be OR not to be?
我们以什么制造奇迹?我在想,如果这个剧时空穿梭到基督诞生以前并向当时所有人播放的话。
依然不在乎剧情,就看镜头画面,片头分了两个阶段,乱舞和裘德洛回归,五六集已经觉得没有新意跳不下去了,果然第七集就换画风了
喜欢john!哈哈哈看了三集弃,最终没等到我们煤球醒过来
这个结尾,真是,感觉是导演被逼营业后对观众的报复:看吧,上一季就终结就好啦。和第一季的自然洒脱相比,本季矫情散乱,靠华丽的秀来掩饰剧情的尴尬,卖卖肉,卖卖萌,卖卖腐。被庇护十三世吊着胃口,只能说上一季作为教皇,他成功公关了观众。在焦灼的等待中,他不负众望地醒来,结果呢,他的存在成了问题本身。
这季就是因为上一季太成功了才重启的,感觉索伦蒂诺有点被逼,毕竟发行方和剧迷的期待都很高,不好操作啊,前四集整个宫廷内斗,太剧情太drama太大众化了,没有内味儿,直到裘花复活后才恢复了那种欧陆文艺属性。威尼斯医生夫妇散步那场戏拍的非常舞台剧,妻子户外走秀整个画面都亮了,这才是索伦蒂诺最吸引人的地方。总觉得埃斯塔有抹大拉的玛丽亚属性,对这角色的结局有点不解。新教宗本身是个脆弱的人,所以把爱的定义放大了。爱意味着放弃自我,爱神和爱人,殊途同归吧。
精美的推轨镜头和故作深奥的哲理台词是索伦蒂诺电影的标志,而这种个人印记在拍摄剧集的时候得以被他进一步的宣扬。《新教宗》的视听语言将这种“高级感”挥洒到了毫无节制的地步,但是作为最终季,剧情上的羸弱反而显现了出来,虽然有约翰·马尔科维奇的加盟,但最后的结局还是有些让人失望。
这分就是一堆花痴刷上去的
没有裘大爷,S3看个球
我只能说:混乱不堪,胡乱表达!太让人失望了!!!!!
4.5吧,非者名那不勒斯球迷好棒!7-9单独拆开情节也许是OK的,但节奏的确是被打乱了。Sir John的角色魅力很大一部分归功于马尔科维奇。
没有裘花的教廷感觉没有灵魂了,虽然Sir John也有他的个人魅力吧。另外,这季相比第一季太难懂了。
第二季开头两集感受到了一种丧气,再没有第一季那种睥睨一切的感觉。
很难看,1星给第九集,1星给Voiello最后上位教宗,8集都划水没主题浪费时间,第9集又是一个普度众生的演讲,莫名其妙没剧情线拍下来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只剩下几个方方正正的镜头,没什么其他可回味的。
虽然这季有不少乐子(第一集方济会当道xswl),但比起第一季逊色太多且多了不少show off,索伦蒂诺还是收收自己的ego吧
The saint whispers heaven to a dying son, while John finally gets his Sofia. And me longing for your thinking my God.
“我突然感到一阵寂寞。”“如果我今晚让你进来,我们以后会感到更多的寂寞。”—翻出泪花又消化了许久的动容。
金句频出,但不如第一部
just love john malkovich even more 就为他的台词可能会二刷
一部对人类现实的伟大隐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