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芳:在布鲁塞尔市中心参加了《下海》的首映礼,感触颇深。
《下海》以法国巴黎美丽城的站街女为原型,讲述中国女性从家庭出发,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远走法国打工的故事,种种无奈下最后从事了站街这个行业,最后解决了家庭经济问题之后最后又回归了一个家庭的故事。
有几个感悟很深,一是中国女性对家庭的付出,即使在丈夫不太支持的情况下,却想让家庭变得更好执意远走到法国,担起了家庭重任。
二是别人夸他丈夫很好的时候,她骄傲的说“那可不是吗,人堆里挑出来的”,也没有提半点其中的苦涩,从心底里的骄傲。
三是慢慢的女主慢慢的,从不吸烟,开始了吸烟,当回归家庭的时候,确定了家里四处都没有人以后,点上了一根烟。
大概就是即使回归家庭,这段经历还是会留下些痕迹的。
影片拍的很细腻,有很多小细节都引发了思考,从女主个人,到家庭,到巴黎美丽城华人社区到东北重工业破产那个年代的思考。
很值得多看几部的电影。
王晨璐:看电影之前,第一次看到海报的时候会觉得这部电影的基调会十分的沉重。
看完电影之后,沉重的感觉并没有太强烈,或许是这个话题离我的生活很遥远,第一次让我知道生活的城市中有那么一群人,她们为生活所迫做那些世人不能苟同的工作。
肯定会有很多人不屑她们这个群体,甚至带有色眼镜看待她们,就像电影中的丈夫们一样。
但是女主却并没有因为这样而觉得自己可怜或者因此放弃自己,她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也是为了家庭,只是在那个当下不是她能够选择的方式。
或许在我们看来她们很可怜,但她们却不需要接受我们的可怜。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无可奈何。
想起了之前看过一部电影中的一句话 ‘ Be kind, for everyone is fighting a hard battle. ‘ 就是这个道理。
Fiona:和@比利时吃喝玩乐的小伙伴们看了电影《下海》(Bitter Flowers)。
一批从东北到巴黎“下海”的女性的故事。
电影开始时女二一句“都是给逼的”实在是恶趣味的可以又让人唏嘘不已。
最后导演Oliver说的非常好,其实这部影片的意义不在于关注所谓prostitution这一行业以及从事这一行业的女性,而在于中国国内这种认为出国一定能赚大钱的病态,错误的观念。
作为留学僧的我们其实是可以体会这种明明每天各种挣扎在due与due之间,却还要在别人问你一句how‘s going的时候回答一句going well,当然,不可否认影片中这群女性所要承受的这种身心压力是我们的几十倍几百倍。
最后,controversial idea, 反正我的朋友圈也知道我实在是feminist得可以的,所以应该不会惊讶我无法苟同影片的最后女主回国被丈夫发现在国外“卖”后竭力挽回出走的丈夫。
如果是我的话可能真的会甩一句,老娘他妈不伺候了,嫌脏你他妈把老娘赚的钱都吐出来啊,嫌脏你他妈找个不脏的过啊。
真的无法理解这种好像没有丈夫就活不下去的心态了,当然在那个年代的东北也是不算意外了。
不过总体而言还是值得观看的,可以找渠道看一下。
然后说一句齐溪小姐姐在台上紧张得跳脚吐舌头也可以说是十分可爱, 交传听不懂中文请让我去翻译谢谢。
王晨:Bitter flowers / 下海#太长不看版:电影很棒,全员演员演技在线,如果国内过审,推荐大家去看。
#啰里八嗦版:本来以为导演要像harlots一样拍个女权片出来,女主最后走向人生巅峰,叱咤巴黎,成为一个有故事的老鸨,没曾想一个外国人如此深谙中国套路不仅暗暗歌颂了女性和母亲的伟大,还给了个大团圆的结局。
女主不懂法语,不懂技术,憧憬着别人勾画的大饼来到巴黎,期待靠当保姆赚大钱,回国买房开店,给儿子和家庭一个更好的生活。
可惜巴黎的晚风吹醒了她的美梦,现实中做保姆不但生活环境恶劣,备受温州雇主欺凌,工资却只有500欧,不到想象的四分之一,连出国借的高利贷利息都不够还。
不甘心就此回国,又要生存下去,只好张开腿,想要的钱赚到了,寄回去了,家里的房也买了,店也盘了,甚至还有不明情况,不拿自己当外人的亲戚(丹丹)凑上来说我也要跟你一起干,结果发现真相后又哭哭啼啼缠着女主一起回国,还把事实捅了出来。
这个角色懦弱无能,拿所谓人情事故当自己挡箭牌,遇事只会哭,把自己希望寄托于别人身上,满足了皆大欢喜,不合我意,就横眉冷对,口口声声控诉对方斑斑错处。
这样的人讨厌吗?
当然。
生活里多吗?
比比皆是🙂看的全程中大概有一半时间我都保持着wtf脸,剧中很多价值观我都不认同,但我知道这些在我们的社会里真实存在,只是好奇这个外国导演是怎么消化这个剧本并且拍的如此到位的?
说实话初期我很喜欢女主的性格,认定了就去做,再无奈也自己承担,不吵不闹,吃得起苦,甩得了脸。
齐溪的脸冷淡,独立,倔强,大荧幕上看她抽烟,美得不可方物,这样的女人哪还需要什么男人,那样无能又凉薄的老公要了有何用?
预想的结局或是女主把盘下的店开的风风火火,独自把儿子抚养长大,或是回到巴黎,万万没想到,是带着儿子千里寻夫???
如果不是我多想,大概是导演的中文程度太好,最后一个镜头女主问男主,有蒜吗?
男主一指,end of story.蒜 = 算?
算了?
算了。
像吞了一只苍蝇一样难受。
本片女主齐溪为了改善生活,为了儿子,在老公耿乐劝阻无果后硬是去了法国,为此欠了一屁股债,到了法国发现当保姆根本赚不到钱后,她认识了大姐,大姐劝她回家,可她为了面子,为了一口气,硬是留了下来,慢慢走上了站街女的道路。
最后回到家乡,耿乐知道这件事后,选择了离开,他没有要任何的东西,只是接受不了老婆的行为。
曾美慧孜饰演齐溪的妯娌丹丹,她老公看到齐溪去法国赚到了钱,就逼着老婆也去。
曾美慧孜去了之后才知道齐溪原来做的不是保姆,她开始崩溃,但为了现实她还是做了,可没做几次她就受不了了,为了丹丹和自己,齐溪决定带着丹丹回国。
丹丹老公知道老婆做了这个之后,大发雷霆。
很多人看完本片痛斥男人是那个当女人上岸后不给披衣服的渣,是那个既骂老婆婊子又拿着老婆站街赚来的钱潇洒的渣。
有人说现在的社会笑贫不笑娼是三观不正,是道德有问题。
而我看完有些别的看法,我感觉不管是站街女这个角色,还是老公接不接受自己,都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耿乐不接受齐溪的回归是因为一切都是齐溪的执念,耿乐觉得自己没错,而齐溪也知道自己有错在先,如果她们安于原样,或许过得苦一点,但不会发生这一切。
丹丹的老公选择接受是因为整件事是他做的主导,如果不是他,丹丹也不会这样。
90年代,东北下岗潮,多少人因为穷而全家人一起自杀,因为穷而由老公踩着自行车送老婆去做那些事,还得在门口等着。
那么多的身不由己,不是一句三观,一句道德就结束的,对于他们错不在职业的贵与贱,只在于你所做出的选择自己能否承受后果。
这不是在大城市打工的你我一样样的嘛电影前半部分,处处可见女主付钱的场景,是很现实的表达,金钱社会,身处异国他乡,没有钱你是一刻都活不下去的!
女主满怀憧憬来到这里,以为靠着自己吃苦耐劳的性格,可以赚一笔钱,改变自己家人的生活,可是自己没有文化,没有技能最终被逼沦为站街女!
在大城市的你我,当初也像女主一样,怀着憧憬来到这里,以为只要自己肯吃苦、肯努力,可以赚个大钱,过上像城里人一样体面的生活,谁知干的是最底层的工作,住的是偏僻、最破旧的房子,顶着巨大的压力生活在城市,依旧买不起一间属于自己小小的窝!
话说片中的男人,都是窝囊废物,要自己没能力养家,老婆吃了多少哭,受了多少委屈,才赚到一点钱,自己一点都不去关心,一点也不想去了解!
反过来嫌弃自己的老婆,觉得这样自己的面子才能过得去,自己才算够男人。
啊,呸!
说白了就是那点破自尊给闹得,这样的男人还留着过年吗?
反观女主,那真是即干实事,又能忍让,放的下自己的身段,在老公面前又百般委屈求全!
话说自尊在生存面前真的是一文不值,有时还偏偏会害了人...好在女主最后还是赚到钱,买了新房子,自己都说值了!
但愿还在大城市拼搏的你我,以后不会太惨!
不管怎样,还是要努力鸭,打工人!
傻逼导演蒙谁呢,时空观还没搞清就敢拍,明明设定在九十年代,电视里跳出的现代词汇、街边的新款汽车就不说了,他妈的法国嫖客还拿着全面屏智能手机拍女主,合着是急着投奖没空琢磨呗。
另外,你一个欧洲导演,咋就突然对某发展中国家的 lay-off tide感兴趣了呢?拍点禁忌镜头就洞察人性、揭露时代遗憾了?看了四十分钟,没看出洞察啥人性和遗憾,只看到一只白种鸡居高临下的愚蠢偏见,我仿佛能透过屏幕听到这只鸡哼哼:瞧瞧我可把这低劣的民族、黑暗的国度曝光了,瞧瞧我悲天悯人的上帝视角,瞧瞧我现实主义的运镜手法,瞧瞧我横扫国际大奖的祖传老剧本:落后的国家、专制的政府、萧条的经济、善良的老鸨、走投无路的女主在异国他乡身不由己地走向糜烂和毁灭,当然,不用继续看就知道女人的丈夫抛弃之了,否则不够惨,不够阴暗,不够了解人性。
我可去你的吧,傻逼低成本三流色情西洋鸡导演,回家拍黄片吧,别玷污电影这门艺术。
昨天经过Strasboug Saint-Dennis的时候看到一群穿着紧身皮裤、头发是十年前发廊的发型、脚踩超高的高跟鞋、且目测都是40-60岁的站街女,和朋友说起才确认他们就是中国来的站街女,并且知道了这部电影。
其实经过这个地方几次都看过这些人,虽然有在怀疑是站街女但是总不敢肯定,一直看到的什么华人是移民里勤奋能干、收入较高的各种报道让我总觉得华人不至于沦落于此。
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巴黎有太多素质低下、收入较之当地人极度微薄的黑户华人。
看完电影有一瞬间感到同情但其实想想根本不值得同情。
虽然黑中介罪孽最深重,但是这些人铤而走险非法移民就是抱着挣easy money的想法。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巴黎,钱少一点也有少一点的过法,不是所有在国内家里的孩子都非得盖大房子上好学校的。
改善经济条件不是一定要通过违法出国打工的途径。
自私一点讲,经过他们的时候我非常不适,因为我觉得他们确实是拉低中国人在外形像的祸根之一。
之前去过法国当地非年轻人家里做客,他们没有接触过什么新一代留学生,所以言语中充满着对华人移民的不屑。
他们和中国人的接触大多是巴黎众多的廉价中国餐馆、美甲店、按摩店里素质低下的华人黑户,自然不会对这个群体有什么好感。
希望他们早日被法国警察一锅端遣返回去,回去有债务也是自己造过的孽。
|《bitter flowers》/《下海》 关于剧情 有影评人写得比我好 在此就不赘述了。
说说我的一点小发现吧 :“丽娜”刚来巴黎的时候 素面朝天 扎个马尾 有时候挽起来。
这样的“朴素”在她第一次出卖后消失。
头发开始披着 眉尾拉得长长的 嘴唇也抹得暗暗的的 让我想起黑色的曼陀罗 。
神奇的是 “丹丹”复制了“丽娜”一路的变化 初期的懵懂 后期的麻木 。
只不过“丹丹”更脆弱 被碾碎的自尊和现实的无奈让她崩溃。
“ 回国后她不小心袒露了真相 埋藏的地雷终于炸了 。
下海冷 ,上岸更冷 。
“都是被生活逼的 为了上大学的孩子 为了还没买房的儿子 为了还家里的高利贷 为了...为了...” 为了生存 灵魂将毫无重量。
贾樟柯说,不能因为整个国家都在跑步前进,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到的人。
1992年的温州街头一片祥和,出国的出国,赌博的赌博。
而同一年在黑龙江,几十万工人下岗,巴黎街头紧接着出现了第一批中国妓女——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东北。
成千上万的温州人顺着蛛丝爬上来,更多的东北人掉了下去。
一个人从蛛丝上掉下去,我们说他活该,可如果几百万人一起掉下去,那这一定不会是他们的责任。
最后 我很喜欢片尾的大提琴声。
沸腾的水声 绵延的琴声 “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 也没有彻头彻尾的绝望。
”
非常意难平,回想细节更让人唏嘘。
在那间上下床拥挤的小房间里,她们虽说是下海的女性,但都把这件事看做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印象深刻的是,里面的人有的是为了自己女儿上大学而赚钱,有的是为了自己儿子买房而远渡重洋做这份“高薪”工作,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已经到了有自己生存的能力,为什么要为他们而活呢?这背后是一个更大的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如此,社会的思维定式或者说在他们一代人的思维定式就是如此。
不处于当时的背景,不经历他人的人生,难以揣度他人的想法,纵使自己再多的不理解和无奈。
为了生存,灵魂只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在主角崩溃大哭的那一晚得到的安慰是“刚开始都是这样的”我不禁想,或许她们在开始的时候都是不愿意的吧,如果不是被逼无奈,谁会踏上这条路?长久过后,这样的生活已经是她们主要经济来源,人也难以抽离。
即使主角最后因此还清了债务,这段经历也毁了她往后的人生。
如果代入生活,一个现实中的女性中,难以想象的是究竟她需要遭到多少的身心摧残,该承受多大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即使上岸,也永远忘不掉吧。
我仍觉十分悲哀及心痛,她们也只是在边缘世界中迷失了自我的人罢了,在远洋外,没了生机、没了领略,更没了自己的人生。
“海水冷,岸上更冷”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于产业工人实行的是终身聘用制,俗称“铁饭碗”。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接连宣布破产。
紧接着,大量的国有企业选择了裁员,于是就产生了“下岗潮”。
而东北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和“中国工业的心脏”,在此之前拥有强大的重工业基础,在新中国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然,在这片黑土地上有着数以百万计的产业工业工人。
国家的经济改革使得东北的地位一落千丈,元气大伤,成为了“下岗潮”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大量的年轻人纷纷向外涌出。
借用吴晓波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忧伤》的评价:“他们没有犯过任何错误,却要承担完全不可能承受的改革代价。
”男人再不济能用劳力吃饭,女人呢,没办法的也只能操起皮肉生意,就像这部电影里展示的那样。
本片由比利时导演奥利维耶·梅斯执导。
奥利维耶是个中国通,他一共拍过两部电影,一部是记录北京前门拆迁改造过程的纪录片《前门前》(2008),另一部就是《下海》。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东北爆发大规模的下岗潮时,很多女人听说去法国当保姆能赚很多钱,便纷纷不惜举债出国。
但等她们到了巴黎之后才发现,保姆工资低又不好找,华人群体对东北人又有刻板印象,走投无路只能当“站街女”。
奥利维耶有一次在巴黎遇到了一群这样的女性,对她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找到国内导演王小帅做监制,共同拍出了《下海》,揭开了一段我们难以启齿的生活真相……说白了,这是一部讲失足妇女的电影。
失足女,作为灰色地带的边缘人士,常常成为中外影视剧关注的对象。
比如香港导演陈果拍的《榴莲飘飘》、《香港有个好莱坞》和《三夫》。
比如周星驰那部著名的《喜剧之王》。
说实话哈,人生艰难,各凭本事赚钱,都是下九流,谁也别看不起谁。
张丽娜,东北人,结了婚,有个孩子。
她想赚钱啊,太想了,一家三口挤在一间破房子里,憋屈死了。
再加上孩子眼看着就长个了,吞金兽的威力那可不是一般的大。
于是丽娜就动了去法国巴黎当保姆的心思。
听说啊,在那当保姆可赚钱了,一个月能赚2000欧,粗略估计那就是一个月两万,这数别说当时了,放现在很多人都拿不到。
有这等好事,谁听了不心动?
一开始丽娜她老公不同意,穷就穷点呗,跑那么远干啥。
但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丽娜想要更好的生活,她就是想去。
不就是当保姆嘛,多大点事啊,她整天在家里当保姆也没见拿到多少钱呢。
于是,丽娜硬着头皮抛下老公儿子,甚至还借了高利贷,拿着东拼西凑的钱去了法国。
这个打黑工在法国的操作是这样的哈:首先是报个去法国的旅行团,到了巴黎之后趁人不注意脱团自行离开,然后就滞留法国在当地打工赚钱。
但这样就产生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没有居留证打黑工加上不会法语,一般是没办法在当地人家里当保姆的。
何况法国已经有大量的移民了,本地根本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来吸收这么多人。
一开始丽娜不信邪,一家一家地打电话找保姆工作,结果报价越来越低,越来越低,很多连500欧都不到。
其实我们想想,500欧也差不多五千块了,在上世纪末也不算少了。
但这跟一开始说的两千欧差距过于巨大,丽娜碰壁了数次才接受了现实。
一开始,她好不容易找了个华人家庭当保姆,包吃包住,还行。
结果那家人女主人刻薄得要死,让丽娜睡杂物间(垃圾堆),要求一大堆。
这也没啥哈,毕竟也不是来享福的。
但过分的是,月底结工钱的时候那女的还克扣了丽娜一百欧。
为啥?
因为小孩打破了花瓶。
小孩打破为啥扣丽娜工钱,而且一个2欧就能买到的破瓶子还扣一百?
原因人家说了,说什么孩子打碎还不是因为丽娜没看好,而且她特喜欢这瓶子。
到底是东北姑娘,丽娜不受这气,当晚就收拾行李走人了。
走人容易,找工作难啊。
眼看着要走投无路了,结果她在一个华人小饭馆遇上了个东北老乡李玉梅。
玉梅人美心善,而且老热情了,看出丽娜的窘境就把她带回了家。
所谓的家,其实更像个宿舍,巴掌大点地方,住了五六个女人。
而且,一个比一个老。
但重点是,这地方便宜啊。
等缓过劲来,丽娜终于琢磨出这群女人的职业了——站街女。
一开始,丽娜看不起她们,觉得可丢人了。
她每天早出晚归地拼命找工作,晚上回家自己泡一碗泡面坐在自己床上吃,决不和她们一块儿吃饭。
但眼看着钱快花完了,工作没找到一个,丈夫还在家里催寄钱。
实在没办法了,总不能空着手回去面对那一屁股债。
绝不能。
很快,从绝望到麻木再到妥协,丽娜在生活的重压下再也无法顾及尊严。
最后,她散落着头发,涂着鲜艳的红唇站在街边,捕捉嫖客们细微的眼神,然后用手指偷偷比个价格,同意了便正式开工。
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丽娜承受着身体和心理双重攻击,在这场困境中挣扎着。
当站街女赚的钱,到底是比较多。
随着一张张汇款单,丽娜老公不仅在老家还清了贷款,买了新房子装修好了,还盘了一家店面热火朝天地准备开餐馆。
每次和老公视频的时候,丽娜总是会擦掉嘴上的口红,把头发利落地扎起来,然后在操着一口爽朗的东北话在异乡的网吧里和老公孩子讲话。
只有这个时候,她才是自己,是妻子,是母亲。
丽娜几乎没有好好看过巴黎,这个所谓的世界上最浪漫的城市,好像从来都不属于这群站街女。
跟着旅行团过来,一眼都没看风景就跑掉去找工作了,然后就是不停地想着赚钱。
这也是为什么《下海》中几乎没有什么浪漫场景的原因,甚至连埃菲尔铁塔在灰蒙蒙的天空下都显得毫无特色可言。
这是丽娜和她的同事们的巴黎,一个既不浪漫,也不优雅的地方,有的只有无尽的喘息和挣扎。
人生不如意,无心看风景。
中国人讲人情,家里人听说丽娜赚了好些钱,家里的表妹丹丹坐不住了,也要来巴黎打工,而且没等丽娜同意就急匆匆借了钱来了巴黎。
好嘛,这怎么办,丽娜烦的头疼,就直接对丹丹说出了自己在巴黎的职业。
丹丹一开始也是哭啊,不愿意啊,但还是做了一两单。
但到底是年轻沉不住气,哭着要回家。
不得不说,曾美慧孜演得真是好,那种傻乎乎沉不住气的样子,让人一看就知道事情要坏在她身上。
果然,在丽娜跟着她回东北的时候,丹丹说漏嘴了,两个人的老公都知道她们在法国做的啥了。
你看,人生就是这样,做了坏事就要承担被发现的风险。
而那群留在法国继续打拼的姐妹们,她们有的要供孩子上大学,有的要还房贷,有的要给孩子再攒点钱。
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在异乡遥望故乡?
过年,她们坐在一起包着饺子,喝白酒,一起唱着“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大姑娘走进青纱帐”。
看了令人落泪。
丽娜的老公得知真相后,先是崩溃大怒,然后离家出走,住在一个需要坐火车才能抵达的远方的破房子里。
丽娜带着孩子来找他,拥挤破旧的屋子里,锅里的开水咕噜咕噜地沸腾着。
她问,蒜呢?
他用手指了指旁边。
日子还是要过下去,过去的就算了吧,脱下的衣服再一件件穿回来。
“下海冷,别让岸上更冷。
”
在巴黎有一个名叫Belleville的地方,又叫做“美丽城”。
但其实这里并不美丽。
大量从中国来的女人就在这里谋着生活,她们背井离乡,语言不通,没有签证,所以,死了也没人知道。
即使有媒体报道,也是外媒的寥寥几笔。
而《下海》将镜头对准了她们,和她们眼中的巴黎。
什么尊严,好坏优劣留给后人评说。
这一刻,是生活将她们推向了那些阴暗的角落。
《下海》的几位主要演员齐溪、耿乐和曾美慧孜都是文艺片里的常客和实力派演员。
无论是从题材、演员还是从细节上看,这都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看完后劲很足。
不过它自然是没有机会上映的,看过的人也不多,但多一个人了解这种生活,便多一分宽容。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童云溪©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为了面子女主远涉千里来到法国淘金,可是这里的有钱华人并没有表现出对自己国人的怜悯和厚爱,反而表现出苛刻和刁难,让人愤懑。
一怒之下,拂袖而去,是东北人的真性情,当然也反应出到处受气后的爆发;为了面子,本可以回国去的,却放弃了,忍辱负重干起来自己本来根本瞧不起的勾当,挣扎过,绝望过,痛哭过,但是一想到高筑的债台,想要换个大房子的丈夫和孩子,她忍受了,坦然了;为了面子,她不愿说出自己的真实状况,报喜不报忧,从而让更多的人认为赚钱很轻松,收益又巨大,这让自己的好朋友又跳入了万劫不复的地狱。
耿乐扮演的丈夫更加面目可憎,在女主多次求职无果,正在万般苦恼,绝望无助时,他却又是要卖掉房子,又要干嘛的,几乎是逼迫女主去搞钱,变相地将女主推向火坑。
当知悉女主干的勾当后,又为了面子,一副划清界限的大男子主义嘴脸,女主当时的处境他有考虑嘛,他的急切威逼他有没有记起,到最后钱拿到了,又开始讲礼义廉耻,讲干净清白了,真是一个无耻之徒。
在举目无亲的陌生之地要找到合适又能赚到钱的工作,谈何容易。
女主的选择真是无奈之举,这也向所有的观影者反映出法国淘金女子的悲惨命运,她们何尝没有情感,不想高贵的活着,但是因为钱,她们只能咬着牙,流着泪,卑微地生活。
齐溪的表演可圈可点,一开始的满心希望,屡受打击后的悲观绝望,遇到老乡后的惊慌住下,对皮肉生意的嗤之以鼻,绝望中无可奈何,为了生存地冷漠麻木,失去清白后的害怕屈辱,回家后的狂喜,失去后的茫然,希望重新来过的渴望和忍让……每一段都非常到位,那种绝望的卑微,那种得而复失的无奈和彷徨,让她演绎得入木三分,以后一定大有可为。
最喜欢的是那个结尾。
两个人很是尴尬地煮着一碗面条。
所有的夫妻都经历过这样的场面,相互闹着别扭,但总是要找个场合当作出口,相互间打个马虎眼,再帮个手,事情就过去了。
影片就是用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场景结束了全剧,他们的矛盾最后还是要屈从于生活,因为生活还要继续……蒜在哪里?
那边。
剥开蒜,还不就这样“算”了,很有寓意,很有意思。
真实有且有力。
电影中人物角色从设定到表演都没有任何出戏和做作,故事如此真实。
无论我们生活在何处,总有人生活在另外一处,谁都不能评判对错,我不是别人,别人也不是我。
没有看到苦难,没有看到矫情。
批判或者赞扬,不适用于这部电影。
“没有难处,谁愿意做这行。
”有天晚上打车回家,和一位出租车司机瞎侃说到情色交易,他说了这么一句。
屎难吃,有人陷入自己的困境不得不吃,有人还有选择。
这归根到底,旁人说不清。
就算说清了,哪又能怎样。
关于剧情的评论很多,就不再写了。
这样的故事确确实实存在的与发生过,这是种重要的。
站街女,情色交易,贫富,边缘人群,国家,历史,道德,哲学。
这些词汇如果都扎进去讨论分析,到底是在做什么呢。
看世界,看人间,我只能承认这部电影给我留下这些。
其余的随它去吧,在生活里找到出口。
这样的故事发生了,与太多太多的因素有关。
只愿大家平安,健康,幸福。
女人下海铁定是不对,生活所迫什么的这个很难讲!给一次机会做非法生意能赚钱,这次机会没人会放弃!……导演是拍纪录片出身的,所以影片很生硬,但也有特点。女主特别像小区的抄表员。
像个中国导演的作品,节奏太快,可以再适当加长一点,结尾也仓促了一点,另外我宣布,2018年金马奖最佳女主角:齐溪!
平实的记录 最终都是要跟生活和解
电 丝
故事很平庸,题材很现实,齐溪付出很大,导演水平很水。
又见迷之巧合,同一天随机挑选的《花城》和《下海》,背景都是在法国,一部是布尔乔亚腔调,这部就很令人唏嘘了,有时代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太单纯,心太大。
太凄惨了,不过也很现实,东北为国家付出了那么多,结果……海水冷,岸上更冷,现实冰冷
和《榴莲飘飘》几乎同样的题材,东北女人的求生之道。齐溪的表演太有感觉了,浓妆站在巴黎街头都有种超模感。结尾也更加温和些。
无语,没有凝噎,徒留一声叹息
图什么呢 最后付出尊严不要面子的为了赚钱而牺牲 结果男人却吃着软饭端着架子
get到齐溪的美感。
形象不乏脸谱化,剧情不乏刻板想象,但很难得中国人的故事由一位外国人拍出来了。其实,论题材论风格,最佳人选还是娄烨。
后半段不行
剧情干巴巴,就像里面的几场床戏。拍得很幼稚,我还以为能从里面看出点儿对社会变迁的思考
虽然网上一直存在地域黑,但女性,大多数东北女性内心还是强者,她们不愿意一辈子围绕着孩子和家庭。所以迫不得已选择了牺牲,但是回来后,又不得不面对道德和伦理。谁活在人间不是一场炼狱,生而为人,我不必道歉。
阅
知道了一段新历史 也想起小时候看的那部保姆电视剧
Boring.过于强调角色地域性,有点刻意且无趣了不是?
不值得,不值得,她为了那样的老公和儿子并不值得。不喜欢这个故事,但这个题材确实值得四颗星。最脏的难道不是🐞和fw只出一张嘴的丈夫吗。女人们互助的线和一起包饺子唱歌是感动的,如果世界没有()。当然,现实里她们做这高危职业有可能是丧命了已经,电影里甚至过于"童话"
被逼的,当然是“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