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竹(女主角)、钱(前男友、医生)、李(丈夫、医生)、舞(情人、拉丁舞教练)情节:竹与情人遭遇车祸,醒来后失去三年的记忆,回到与钱分手与李相恋的时期。
于是爱她的男人们让一切重来。
特点:光的运用,细腻而充满灵性;音乐的选择,给人惊喜而宁静的感觉;男主角(李)的表演内敛却富有张力,独具光芒。
这是一部很独特的影片,西方观众认为是一部阐释女性爱情的影片;东方观众认为影片完全站在男人对爱的理解的角度;顾林在影片中看到了人性,人性的弱点与宽容;导演提到“退一步”,退一步海阔天空;而我看到的是爱,是女人对完整爱的追求、拥有与从未放弃,男人爱的残缺、自省与重来。
三个男人其实各自拥有三种单一的爱,钱——物质的,他装修豪华的家,求婚礼物红色轿车,都是这一特点的表现;李——生命的,竹选择他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三年前不会游泳的他第一个跳到湖里救落水的竹;舞——激情的,在舞蹈中展现爱的火焰,很外在的表现。
站在所谓传统的角度上有的人会评价说,哪一种爱庸俗,哪一种爱高尚,哪一种爱如何的不靠谱。
其实爱就是爱,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若说有,不过是划分者自己的主观感受罢了,没有人有权利去左右他人爱的感觉或是爱的表现。
可是爱是丰富的,物质、生命、激情,或有侧重,但缺一不可。
可惜的是男人们并没有发现自己爱的残缺,或者说从没有想要去了解原来爱也有完整与残缺之分。
只有女人——竹的爱是完整的,这就是三个男人都那么爱她的原因。
并且只有竹始终未停止地追求爱的完整,这大概就是西方观众认为这部影片以女性爱情为主题的原因。
颜丙燕的表演很好,可是会让人觉得还差一点,缺少一种人物拥有的闪光的东西。
整部影片只有一段,竹的光芒如彗星般闪过。
突然恢复记忆的竹站在路边,面前车来车往,她放声哭泣。
光与影的交错,动与静的落差,人物突然绽放的光彩让你有心动的惊讶。
只可惜这光芒很快就消失了,不见了。
早就有研究者说过,东方女子有女儿性、有母性,唯独没有妻性。
而许久以来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极少有跳出桎楛赋予女主角以爱的本真的。
其实在东西方的童话里都有类似题材的故事,英俊的农夫藏起美丽仙女的彩衣,于是她不能飞走,嫁为人妻,许久许久以后,无论是否儿女成群,当有一天仙女打开箱子发现箱底的彩衣——西方故事里,仙女内心会涌起强烈的渴望,穿起彩衣飞腾而去。
东方故事里,仙女当然会留下来,还会将彩衣裁剪一番送给女儿做嫁衣。
可是人性天生地长,何来你此我彼。
竹是西方故事里的仙女,对爱的追求来自内心的渴望,没有束缚。
在边城浪子里,古龙曾借叶开的口评价傅红雪对翠浓的爱,傅红雪没有想到他那么爱翠浓,这让他痛苦;可更让他痛苦,痛苦到无法活下去的是他认为应该像狗一样忠诚跟随他的翠浓会选择离开他。
所以当叶开听说翠浓重回傅红雪身边的时候,非常果断地判定,傅红雪一定会先抛弃翠浓,因为他宁愿忍受第一种痛苦而永远拒绝第二种痛苦。
东方男人面对爱情的懦弱鲜血淋漓。
而男人对于女人爱的无视,源于骨子里的男尊女卑。
东方男人并不吝于对爱的追求但永远缺乏对爱的自我反省,甚至无力集聚反省的勇气。
李是唯一积聚力量,在内心的煎熬中反省,并在真诚的反省中将爱推向完整,在爱的完整中让爱重来的男人。
李乃文的演绎于无戏中有戏,光芒四射。
这也许是东方观众认为这是一部男性爱情主题影片的原因。
奥斯卡发最佳导演奖给李安,颁奖理由曾提到,他将一个有可能被别人拍成庸俗肥皂剧的题材,拍出对人性的思索,对爱情本真的探寻,这是影片导演的功绩。
重来又何尝不是如此。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重要的是爱——完整的爱,你是否真的拥有过?
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会感到后悔,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习,后悔当初专业没选对,反思如果我不那么做事情会不会不一样,现在的情况会不会好一点。
这些大多数都是不满现在的遭遇所空想出来的。
如果一个人的性格没有改变,脾性没有改变,价值观念没有改变,周遭的环境没有改变,你觉得重来一次会不一样吗?
不是说重来一次就可以了,就变了一个样子了。
一个好吃懒做的人重来多少次,如果自身没有觉悟也是徒劳无功的。
像电影里的女主角,经历过一次 车祸,丧失了记忆,这算是重开的基础条件有了吧,可她依旧选择当初的那个戒指款式,当初的一模一样的礼服,一切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照着这个情况发展,你觉得她之后不会第二次背判自己的丈夫吗?
我心中已经有了答案,我相信你也是。
重来看似简单,其实很难。
文/满囤儿以往我们看到的国产电影,青春和残酷相连,中产与享乐为伴,而《重来》则是国内第一次以现实笔触,深刻地剖析当代都市中产阶级婚后情感生活如何走向疲倦、破灭和重建的电影作品。
《重来》通过一个高度戏剧化的故事,将白领普遍面临的情感困境进行了残酷的集中展现。
颜丙燕和李乃文深刻读解了剧本的创作意图,对于角色的境遇产生理解和同情,从而有与角色合为一体的浑然天成的表演,将他们面对困境抉择时的矛盾心态演绎得入木三分,引发观众共鸣。
一直以关注中国底层和边缘人著称,曾执导过《安阳婴儿》、《江城夏日》等影片的王超,此次在题材上有了根本转变,用高度戏剧化的叙事手法展现了一对都市中产阶级夫妻的情感困境。
《重来》并不像以往表现中产阶级的电影,只关注他们经济富裕、事业有成等光鲜的一面,而是把他们的平常生活往深里挖,把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对中产阶级婚姻、爱情、情感等的影响挖掘出来,对中产阶级所面临的那些难以启齿的困境、迷茫绝不闪躲。
09年的8月和12月,《重来》分别在法国的主流院线和艺术院线进行了两轮放映。
法国的媒体和当地观众,都对《重来》中所表现出来的“中产残酷物语”表示了广泛赞同和切身感触。
可见,本片的故事虽然高度戏剧化,但是其所揭露出的情感问题,却是全球普遍存在的。
演员很好地挖掘出了这种普遍性,也促进了本片得到国际上的认同。
影片能对中产夫妻的婚后情感困境揭露到怎样的境界,全依赖核心角色颜丙燕饰演的何丝竹。
提前遭遇“七年之痒”的何丝竹,一面是被事业所拖累而渐渐平淡的婚姻生活,另一面是新接触的充满激情的新刺激,究竟该何去何从。
一个不慎的选择,便会给本已飘摇的家庭构成致命的打击。
何丝竹对丈夫的背叛行为自有其可恨之处,可是当她因为失忆而拥有了一次重来的机会时,她自己看清了自己出轨的原因(自己看清自己犯错的原因才是最残酷的事情啊)。
这个“恍然大悟”令何丝竹痛苦万分,也让这个角色在可恨之外,体现出了“可怜之处”。
有一场戏最经典,就是失忆后的何丝竹发现自己以前熟悉的一个广场变成了施工工地,便给李询打电话询问怎么回事。
这场戏开拍后,颜丙燕迅速进入角色的心理状态,在看到自己曾经熟悉的场景一夜之间变了样的时候,颜丙燕突然感到了恐惧,一股承受不了的恐惧。
于是颜丙燕自然而然地蹲了下去,蹲着给李询打了电话。
据说这个下蹲的动作并非事先设计出来的,而是颜丙燕投入角色状态后的自然反应。
正是这些的自然反应,让观众看透了何丝竹,理解了何丝竹,明白了她为什么既可恨,又可怜。
其实并不是很喜欢,也达不到8分的水准,不过还是支持下国产的文艺片。
导演做了很多尝试,想用镜头讲故事不过很遗憾的是做的并不是很好,对白也没有特别的出彩,当然细看导演还是有想法的,总比无脑烂片强些。
不过这个题材倒是国产片挺罕见的,就谈谈内容吧。
影片主要围绕了“出轨”这一敏感的题材,很多片子里有这个内容,不过基本都没敢展开,更不敢深入讨论,其实这个题材是和很多人的生活相关的,国外电影也有非常多的涉及。
想说说女主出轨的原因和结局。
女主为什么出轨?
影片没有给出答案,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孤独。
现代社会好像是个人际很密切的社会,每个人都有无数的好友、无数的圈子,就像电影里的party一样热闹,但是其实热闹的表象下是孤独,真有人能进入你的内心吗?
就像女主一个人躲在卫生间里打电话一样,真正亲密的人也许寥寥。
而本该填补空白的爱人在哪里?
在一直忙工作。
后来他放下工作陪女主去恢复记忆,重复了当年恋爱时的事,连画面都明亮了起来。
也许女主并不是那么爱舞蹈老师,但是他是合适时间出现的合适的人,他给了女主丈夫没有给的东西,她顺理成章的出轨了。
看看女主的结局,影片也没有答案,但是却有着比较明显的暗示。
她和丈夫在去山顶的路上,他们又要走到一起去了。
其实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她和丈夫通过寻找记忆又找到了相爱时的感觉,丈夫也更加注重对她的陪伴,出轨已经没有必要了。
不过我一直想,在她午夜梦回的时候,是否还会想起和舞蹈老师一起激情热舞的感觉。
也许她也无法忘记吧。
那部电影的开头,安宁,疏淡,如微风拂过一帧静照的表面。
摄影机隔着凉亭,沉默注视:碧波之上,一叶扁舟。
三男坐于船中,一女立于船头。
时间似乎凝固的世界里,女生出奇不意地,直直斜入水中。
石破天惊。
故事,刚刚启幕。
敏感的女性,情感的不确定性,因人物失去记忆而产生的“重来”的可能性,及为挽回而付出的努力。
故事足够平淡内敛,影像足够含蓄静美,人物足够微妙丰富。
他们不喋喋不休,他们明了语言的局限性。
眼神,手势,身姿,处处都是情绪,如风动竹影,看得人、听得人,隐隐作痛。
一场车祸,揭晓一对怨偶,令人想起张婉婷电影《玻璃之城》(1998)。
男主人公轻拥一件衣衫,尽管已无爱人温度……在李安电影《断背山》(2005)中,也曾出现此情此景。
因失忆而迷惘的女生,看见墙上自己的影像,在有情人的摄像机面前,轻舒舞步,笑意嫣然……这,莫不是迈克尔·鲍威尔的《偷窥狂》(1960)?
只是,这不是惊悚结局,这是自我发觉的一刻,如梦初醒。
尽管后续如何,仍如盘山公路,未可预测——也许才是生活本来的模样。
信物点缀其间,冰蓝色发夹,浅蓝色男士手帕,盒中指环,腕上佛珠……随人物游走于南山路、北山路、天目山、千岛湖。
都是沉默的见证者。
这部电影,就是王超导演的《重来》(2011)。
冲着李乃文和惹人遐想(瞎想)的海报看的。
李乃文真的是一个魔性的人,他可以把老实本分和痞了痞气完美融合。
从「动什么别动感情」开始喜欢他,很爱看他在轻喜剧里耍贱搞笑。
这次的「重来」,内心沉重积极活动复杂的角色李乃文表现的游刃有余。
看他站在衣柜边拿着女主的裙子轻舞,让人心酸。
想到了《一个人的朝圣》,情感同样细腻真挚。
观影过程内心其实没有跌宕的波澜,只是平静的看了一段很真实的故事。
除了女主失去记忆,其他都很贴近生活。
男女主有可能是我们自己,是身边的人。
我们平静的生活日复一日,跟朋友聚会,学些感兴趣的课程,工作生活中润物无声的被人吸引也吸引着别人。
很多评论说男主犯贱之类。
这些话说说旁人是多么信手拈来。
出了车祸,人都会因为惯性继续向前冲个头破血流。
更何况是男主可以舍命相救的感情。
这时候的确痛苦难熬,但是放不下难道不是人之常情?
久久不能忘记的一句话是:你必须想起来,我可以忘。
很难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对错,但是惹人深思。
懂得珍惜的人一定会更幸福。
PS:说句题外话,李乃文的身材挺好的,裸露的上半身看起来结实Q弹,皮肤在昏暗里发着幽光,很是性感。
很长时间没有在豆瓣写影评了。
倒不是电影看得少了,而是看到短评功能使用得多了。
确切地说,是越来越懒了。
不过看到短评不能归类保留,想想还是来评一下吧。
这个片子也是去年买的。
这两年关于婚外情的片子不少,像《二次曝光》之类的。
此片肯定是较早的。
王超导演不熟悉,但《安阳婴儿》听说过。
此片是中法投资的,总体风格上也有点偏西化。
景致选择的是风景秀丽的杭州,内景也偏艺术化。
关于婚外恋的失忆以及恢复,丈夫因责任与爱参与痛心的恢复也不是太新的题材。
不过看起来还是引起了很多思考。
颜丙燕的演技还是比较出色的,另外这种文艺片的风格也符合我的偏好。
思考一,爱情是否存在?
容貌(性)、经济、面子(身份)往往是左右婚姻最主要的现实因素。
爱是什么?
应当是感情(来自于情感共鸣与异性相吸)为主的情感,但性在中间充当什么角色呢?
至少是基础吧!
按此逻辑,爱应当是情爱与性爱的综合体,情爱可能不太容易变化,尤其是日积月累甚至会演化为亲情;但性爱是容易变化的,因为见异思迁是人的本性。
那么,爱是否存在呢?
很早形成的观点至今未变,一见钟情可能是一种最纯粹的爱情,其余的都夹杂了其他的因素。
思考二,爱情为什么容易失去?
首先来自于性爱的动摇,尤其是很少有不花心的男人,环肥燕瘦,总是想尝一下的,所以婚姻是一种约束的形式,但当前的社会中诱惑实在是太多,包括女人在内的所有人的好奇心也在提升,因而不稳定因素在增多。
在中国还有一层特殊因素,性技巧的缺乏也是导致性爱容易很快产生疲劳的原因,所以普及性文化很有必要。
其次是生活的冲突,非真空的世界中,经济压力、生活琐事,都会使此前的风花雪月变得遥远。
人的资源无非是金钱、时间和人际,金钱与时间具有替代作用,金钱可以买到时间,例如请保姆;时间可以减弱金钱压力,例如有时间可以别人工作的时候购买打折机票去旅游,此外在很多事上具有可靠的人的支持也可以缓解时间的冲突,例如信不过外人时可以请父母带孩子。
但资源总是稀缺的,因而生活冲突总是存在的,这就需要生活的智慧和技巧。
最后,也是根本的,情趣相投可能会因地位、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丈夫当了市长妻子还是小学教师,原来的情趣相投可能也就不存在了,这里靠的要么是都与时俱进,要么还是婚姻、道德或习俗的约束。
假如没有经济压力和生活冲突,没有情趣相投的彻底终结,是否爱就不容易失去?
应当不是的。
性爱的动摇危险性也相当大,那么在婚姻的约束下,怎么保持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既然见异思迁是一种常态,所以设立红灯区是必要的,毕竟性爱的满足还是容易的,同时也是短暂的。
某种程度上看,娼妓的合法存在,会更有利于人们把爱情中追求感情的共鸣看得更重。
思考三,爱情是否可以重来?
本片中男主人公的参与记忆恢复,我想一是出于医生或者说人的责任感;二是感情(不一定是爱情)并未逝去。
但是破镜能够重圆吗?
能无怨无悔无恨无妒地长久下去吗?
我不太相信。
即使将来会持续下去,可能更是一种习惯。
如同谢霆锋离开张柏芝,从艳照门事件出现起,我就认为没有男人能够容忍自己老婆与他人性爱的视频流传于世,所以当时的应对只是一种策略而已。
唯一的一种重来的可能,就是男人深爱、女人忏悔,时间来把过去消磨掉。
在中国,上述三个问题有更好的答案吗?
我想,实际上更复杂、更不确定。
我的总体态度是悲观的。
婚前,经济性等因素作为基本约束条件使真正的情感苍白无力,很多所谓的相爱是因为“初恋时不懂爱情”,更多的是男女的本能冲动和感情空白的需要。
婚后,性技巧的缺乏使性爱基础并不牢固或者说并不持久,很多婚后的中国女人竟然没有几次性高潮而能生活很多年,这很可怜;而中国男人有钱就变坏成了普遍现象,这也很可悲。
但是,国外就好一点吗?
我不确定。
我想,即使真正能够使时光倒转重新体验,爱情依然如谜。
借用瓣友的一些评论,来结束吧,其中杭州的美景也唤起了一些回忆,岁月如梭呀!
——事实上,洞悉人心的杨德昌早已在《一一》里借简南俊之口给出答案——他在异地与旧情人相逢,却什么都没发生:“本来以为,我再活一次,会有什么不一样。
结果还是差不多,没什么不同。
只是突然觉得,再活一次的话,好像……真的没那个必要。
”(这点在娄烨的《圆明园》中也有体现,很多时候,相见不如怀念)——《重来》里的杭州,是爱情之都,人间天堂。
滨江和钱塘江大桥,城站和西湖隧道,北山路和曲院风荷,干净的马路和大声喊话的公交车……即便影响有限兼有做作之嫌,《重来》选择这座充满韵味的城市,我还是觉得弥足珍贵——— 毕竟光是这城市的气质,本身就说明了好些问题。
——导演说结尾是开放的。
但我的直觉告诉我他们在一起了,因为他们找到了新的结点那就是山顶。
正如影片的前端所展示的一样,夫妻在同一辆车里,谎言让他们心隔千里;而结尾即使不在同一个车里,但心却拴在了一起。
那个俯拍的长镜头,那个曲折的盘山路,那个意味深长的镜头喜欢的要死。
路被分成了三段,代表了前男友,老公和情人。
虽然情人的路伸向远方,但丈夫的那条路与情人的路交汇处充满了代表生命的绿树,于是乎在重新来过的时候,他们一起伸向了另一个远方……
在B站看的这个电影,此前并未认识电影的两个主角,因而纯粹的看电影剧情了,喜欢电影真实的质感,里面的人物和生活中的人都很像,穿着plor衫的中年男人,淡妆自然的中年女子,当然还是有所美化的,男人们没有啤酒肚和发福的脸,女人虽没有青春靓丽却也更显韵味。
电影抛开了生活的鸡毛蒜皮的影响因素,将视角仅仅聚焦于一个叫做丝竹的美丽女子身上的3段感情,她无疑是一个渴望且追求爱情的女子,不停地去开始爱,于是也不停地结束,开始和结束周而复始地重来。
电影在剧情和画面,甚至是物品上都是重复的,像是一种摄影上的聚焦,加重了这种重复的恍然感。
很多画面都是一个地点,比如电影开始的那个湖,旧故事和新故事都在这里上演。
丝竹送给他们的手链都是一样的。
丝竹是李询好兄弟的女友,故事的开始是这段感情收尾的阶段,丝竹在这片湖和当时的男友分手,选择了现任丈夫李询,因为她跳到湖里的时候,不会游泳的李询奋不顾身就跳了下去,于是丝竹决定爱李询,遂与李询的兄弟分手。
丝竹和李询结婚了,重复的循环却没有结束。
三年后,丝竹认识了一个舞蹈教练陈默,就像当时和李询背着兄弟相恋那样,丝竹背着李询和陈默确立了情人关系,甚至已经发展到怀孕。
如果不是因为一场车祸,伴随着丝竹地下恋情的火热发展,也许故事的走向也会重复类似和李询开始时候的结局:丝竹决定爱陈默。
遂与李询离婚。
但命运的编剧厌倦了重复的套路,于是它给了一个bug:丝竹和陈默在幽会的过程中出了车祸,并且失忆了:丢失了和李询在一起的三年的记忆,连同那个情人。
如果让丝竹恢复记忆,也就意味着丝竹也会想起情人,可能会离开他。
爱人出轨,放弃还是努力?
命运把选择权交给了李询。
李询选择了帮助丝竹恢复记忆,配合丝竹重演了关于他们爱情的开头。
对于失忆的丝竹来说,眼前的李询是敢不顾生命般爱她的人,正处于感情热恋的阶段,在听见李询说“我爱你”并拥吻了上去。
对于李询来说,这段感情已经过了三年,也许都已经记不起上一次拥吻是何时,心跳也许已经遗失许久了,重演一开始还有点不适应。
在丝竹的热情中,李询也许也找到了当日的感觉,热辣地回应了丝竹的吻。
两人去拍了婚纱照,丝竹依然是那样的笑容,而重来一次的李询,终于也不再那么严肃,伸手搂住爱人的腰,敢对着镜头露出牙齿的微笑。
李询甚至推掉工作去陪丝竹找回记忆,两人一起登山观光。
两个人回到当初的快乐,李询想要感情回到最初的美好。
当然,感情的选择权从来不在一边,爱和不爱都是单方面的,他可以选择对这段感情重启,丝竹也可以选择对这段感情关机,李询不敢想将来。
丝竹问:“你会离开我吗?
”这时候的丝竹无疑是非常爱李询的,所以她患得患失地问。
李询被击中了,他要如何说,是你要离开我,而且就在两年后,他只能抱住丝竹,眼中却泛起泪光。
也许李询相对命运说:为什么给我剧透这种剧情??
在丝竹因为失忆对工作和旧地址都茫然的情况下,李询只好告诉了丝竹她失忆的客观事实。
换位思考一下,在丝竹的视角里,你以为你会深爱的会和他过一辈子的男人,你想过也许对方会变心离开你,却从未想过在未来却是你背叛了他。
丝竹向他道歉,希望一切可以过去。
这个时候的丝竹还没有恢复记忆,没有记得和李询的感情是如何走向冷淡,也没有记得和情人的激情快乐,在她的记忆里,这份感情还是处于热恋快乐阶段呢,内心的内疚让她已不想想起情人,恨不得李询也别记得。
丝竹回家,看到李询在做饭,忍不住抱了上去:“你真好”。
不过也不必急着就给李询下“老实的好男人”定义,李询说了“我以前也不这样。
”从前面的剧情里可以推断丝竹失忆前面对的李询是一个默默行动却吝啬于表达感情的男人:他会戴着婚戒和她送的项链,却羞耻于赞美她送的手帕;在游览时他会替她背包陪她,却不敢在她陷入善感时给她一个结实的拥抱,哪怕在她直白地问出会不会离开她时也不敢直白地回应感情。
许多男人总是羞耻于表达热恋的爱,似乎这是一件不酷的卑微的事情,但是不要低估语言的力量,综艺《再见爱人》里说:“语言让争吵暂停,也让爱意冷却。
”语言带来的情绪价值。
汪国真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真诚地吐露芬芳。
”有人说,虽然不表达,但行动上证明。
但是,别忘了,语言也是行动的一部分。
丝竹是那样热烈而乐于表达感情的女子,没有显而易见的爱意地肯定的灌溉,便容易凋零。
丝竹怀孕了,这是她第二次怀孕,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重来」。
(第一次在车祸时候流产了但丝竹失忆了所以不记得。
)在医生告知她怀孕的时候,丝竹想起了一切,想起了她在车上和情人陈默说她怀孕了,也许是过于震惊而导致分神于是车祸了。
😡😡😡女性朋友们,千万不要在男人正在做不能分神的事情的时候说怀孕这件事好嘛!
饭可以乱吃,话要挑时机说啊!
丝竹恢复记忆,独自去了舞蹈工作室,墙上的投影仪在播放着情人陈默拍摄的镜头下她的样子,笑得那么开心快乐,绽放得那样美丽,在整个电影蓝色的冷色调里唯一的暖色调。
情人陈默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求医生一定要救她,瘸着腿也要赶紧去看她,再看这些录像带📼,可以想象九个月的快乐,这段拎出来也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然而生活没有单拎出来,总是环环相扣,被谴责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兄弟结婚,一群人在闹新郎新娘,李询默默看着这一切:也是这样一个喜气洋洋的氛围,热热闹闹的起哄里,他和丝竹也说过同样的结婚誓词。
誓言如果有用,要人在日子里的用心经营维护感情这么费事做什么呢?
也许结婚当日应该念着:「无论岁月变迁,我都会爱具体的你而不是完美的你,不吝啬表达对你赞美,感恩和支持,我会让你切实感受到,爱绝不是不过如此。
」
电影也到了尾声,恢复了记忆的丝竹会选择谁?
李询说:那也是她的缘分呐。
一段感情能够以祝福收尾,便也很好。
不必不甘心,不必埋怨那谁使你伤心,更不必抱怨谁抢走谁,只当路程有长短,缘分有深浅。
丝竹选择了告别过去,打电话给李询来接她。
成年人的世界,不说那么多解释:你懂了,你愿意,就来。
不愿意,便也不勉强。
电影最后的镜头就在一段弯曲的公路,也许他们接下来的感情也不会是一路直行,常有曲折蜿蜒。
我可太喜欢陷在爱情中幸福快乐的丝竹了,那么主动,那么灵动,直接心动💗。
电影并没有表达什么态度,只是像一个旁观者一样描述了一个出轨又回轨的故事,就给观众自己去思考。
有一个热评将丝竹的出轨归因为跳舞💃🏻,不知道是揶揄还是真的这么想,还成了热评,让我感觉中国成年人的情感教育成为现实课题。
但是想想,像丝竹这样的女子,大概率是瞧不上这样狭隘无知的男人的,他们只能在对莫须有的绿帽恐惧中,哀怨地望着丝竹美丽的背影,敲敲键盘给丝竹泼脏水了。
男人出轨已成为常态,他们视而不见也许内心还偷偷羡慕,女人出轨却被各种揣测,刻在DNA里的绿帽恐惧看着觉得真可怜。
男人偷得,女人偷不得?
电影里的两个女性角色,都不是传统影视里围着男人转的,丝竹就不用说了,有男人围着她转的魅力。
兄弟那一对恋人,第一次兄弟求婚,女友直接说礼物呢,兄弟送了一辆车,才博得佳人一笑;在结婚的时候,新郎在起哄中说着I do,女友却没有回答,笑笑带过。
丝竹追求激情的爱情,但换来的是一次次重来:心淡-心动-心淡。
因为激情只是爱情的表面,要长久地爱一个人,就要爱具体的ta而不是抽象的满足想象的ta,这样的爱注定是难以长久。
当然,如果爱情里收到的总是失望,变心也就在所难免,如果感情一个人维护就有用,那谈恋爱为什么要两个人呢?
情感参考综艺推荐《再见爱人》
这是一部现实的电影,尽管手法含蓄,但是内容却给人很真实的感觉,没有花哨的技巧,属于实力派。
题材用了“失忆”,但是角度新颖,而且没有废话。
整部影片偏“静”,场景也不夸张华丽,但是后发力很强。
对于剧情,有人会好奇,发生了这样的事,还能不能重来?
注重现实、不定性的这个女人,能不能回到温情中,重拾爱情,还是继续游走到下一个男人?
夫妇俩还能走到一起,但是过程是很痛苦的过程。
不知道为什么想到巴金的《寒夜》,不过这个片子是喜剧结局的,新女性和新男性在种种磨合后,重新难舍难分。
女主人公出轨,也许是因为追寻生活的激情,最后那个伦巴式的再见,也许并不是真的这样跟那个舞蹈教练再见的,教练也不是真的那样摆了个pose,问她愿不愿意重新变成情人,而是一种象征,十分优雅和决绝,没有对话。
这部片子有点中国影片的风格,给人物以特写,不注重交代故事背景,缓缓进入角色,只需要一两个细节,观众可以在看的时候心领神会,并且做出猜测,他突出表现人物的表情,以及心理活动,拍成一个故事,一部小说,只突出其中的一个片段,前尘和未来都尽在不言中。
妻子失忆后,丈夫陪着她去旅游,没有去参加工作的评定,在原始的自然中,说“我不想回去了”,只有这一个细节,大家就可以猜测,也许妻子出轨,是因为生活中与爱情无关的事情太多。
影片中有很多丈夫发现真相后,依然爱妻子的镜头,也是以一些细微的眼神,或者他去看妻子的舞服,试着和衣服跳舞这一两个小片段,来表现他开始有了愿望,加深对自己老婆的体会和了解,也许是因为他知道,现在失忆的妻子是属于他的,但是三年后,她将属于另外一个人。
如果知道三年后,将失去一个人,会不会倍加珍惜?
这一对夫妇和很多都市人很像,影片开头的妻子,充满了市侩的味道,但是在结束的时候,她慢慢的变得成熟,这种成熟不是变得更世俗,而是对生活的方向坚定起来,不再追寻单纯的刺激,开始懂得丈夫对自己的真情,身上有了温润的品质。
最后妻子说“在山上等你”,然后以一段盘山路结束,那是远离都市纷扰的象征,回到自己的本心。
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山路盘旋,但是每个人,都不要失去自己心中一块僻静天然的地方。
在这部片子中,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演员的表情,这种情感体现的手法很复古,也非常到位,所以看到他才得这么点分,觉得很惊讶。
敢说如果这是部日本影片或者法国影片,评友们肯定能说出他的种种好处,但是这是部国产片,一般大家看完国产片,都是先给口水。
但是我想国产佳作难得,还是给自己的电影一些鼓励,不要像一些严厉对待孩子的家长似的,不管表现怎么样,都坚决打击,或者只给个中评,谦虚什么啊。
不给五分的原因是有些地方不够自然。
重来:人生没有后悔药文/藤井树,原载于《优家画报》片名:《重来》导演:王超主演:颜丙燕、李乃文评分:7《重来》很文艺,确切来说,很有欧洲文艺片的味道---舒缓、优雅、节制。
对光和画面的美感要求极高,音乐也很到位,在这些方面,深得法国片的精髓,但骨子里的情感还是很东方。
故事的开场很像许秦豪的《外出》,都是因为一场车祸,发现了妻子的外遇。
当然,后面的剧情完全不同,就像《重来》的导演王超所言,他所迷恋的是,人物在不同时空中的碰撞与纠缠。
王超对于时空交错的迷恋,在本片中用女主角丝竹的失忆来完成。
车祸之后,丝竹睁开眼,记忆回到了三年前。
彼时她刚刚决定与前男友分手,跟后来成为她丈夫的李询开始一段新感情。
那是一个沉浸在爱里的女人,她的人生由此掀开一页新的篇章。
可是与此同时,她的丈夫面对的却是愕然发现妻子有外遇的事实,并且还要为了恢复妻子的记忆,陪她重演三年前的情感抉择。
显然这个故事本身不具备太多现实性,因为车祸啊,失忆啊,重启人生啊,诸如此类的事情,哪一件都不太可能发生在普通人的生活中。
可是故事在貌似极不合理的前提下展开,却一路铺陈,一路拐弯,走得后面,竟然越来越顺理成章了。
也就是说,这个原本不太现实的荒诞故事,被很好的自圆其说了。
这不得不令人佩服王超的编剧功力---对了,他首先是个作家,其次才是个导演。
一场车祸导致的失忆,把女主角带回到三年前的记忆,而她周遭的一切却又分明是正在发生的当下。
她在三年前需要跟前男友告别,她在当下要面对自己有外遇的纠结,当然,她还要选择一个未来---这未来属于她,也属于她的丈夫和情人。
影片最华彩的部分,发生在这对夫妻车祸后的第一次相见。
注意到那场戏特意选择在黄昏将暗未暗的时间段拍摄,街头华灯初上,可天色却还有光亮。
白天与黑夜的交接,也对应着男女主角身处的不同时空---女人是三年前的状态,雀跃着一段新感情的展开;男人是活在当下的境遇,看着三年前的妻子,如梦似幻。
这种人生倒转,命运重启的假设,在电影中被很好得贯彻下去。
身为观众的我们,见证着一个个谎言的编织,也见证了假相如何被真相掩盖,真相如何被真情打动。
其实从叙事层面来看,这片子有诸多“硬伤”。
比如,失忆桥段太老套;家庭派对太矫情;三个男人的差异不够明显;甚至情人几乎面目模糊,让人怀疑出轨的动机何在。
但是,女主角颜丙燕的表演着实精彩。
她把这个女人的内心世界演绎的淋漓尽致,刚开场的镇定,车祸后的天真,恢复后的痛苦,丰富的情感,逼人的魅力,统统展现在镜头前,让人相信,这么一个女人,便是我们这些所谓的“都市白骨精”中的一个。
我们选择嫁给自己爱的男人,却又在婚姻中情不自禁的背叛。
出轨不是因为不爱了,而仅仅是因为想改变。
的确,《重来》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从社会底层转到城市精英,从边缘转到上流,王超的镜头转了方向,问题也随之而来。
从前的客观与游离,在这部电影中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本能的压抑,冷静、克制,企图躲在幕后不动声色。
可惜,整部电影的气息还是散发出犹豫和紧张来。
人生没有后悔药,电影似乎给了女主角一个吃后悔药的机会,让她的人生按下了重启键。
但看电影的我们却很清楚,人生只有前进符,没有后退格。
记忆或许会缺失,但选择却永远只有一次!
23年第一次看这部,有点小惊喜就是,让我联想到久远的那部《对她说》。都能猜到影片会得到什么恶评,但对我来说,真得很美。皮亚佐拉的阿根廷探戈,是世界上最能让人产生痛彻心扉感的音乐。编导很有音乐造诣,两段“救赎”滑入镜头的方式,让人无话可说,比《灿烂人生》对它的运用及刻意堆砌音乐好太多。颜丙燕只觉得很眼熟演过什么犀利角色,她这里比李乃文好太多,很有说服力。
啥玩意儿啊 烂
看了一半,没看下去。
怎么说呢,像一个安排好的节点实验,只不过结局有点在意淫情感,其实爱一旦失去了,就没有重来
最后是什么意思?
4分,不咋地。
到头来发现,马俪文是水货,王超是水货。
一個簡單的故事活生生被拉這麼長,背景音樂不多,僅有的幾段很糟糕。
。。。
难以置信
真想重来
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但是影像却没有具备该有的力量。全片几乎没有音乐,仅有的两三段却是一大败笔,跟剧情完全不贴合。演员的选择没有问题,但表演的分寸很让我失望。节奏是一个大问题,还是不明白为什么非要把一个异常简单的故事拉撑到90分钟,很吃力。海报相当难看。
如果每一次的错误都能重新选择,我想每个人的人生都将不同,只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李询的胸怀不是一般男人所能有的,真的佩服。希望生活中的男人也能这样,也就不会发生像被毁容少女那样的悲剧了!
还可以吧,为爱牺牲的题材。
虎头蛇尾了,结局实在有点太开放,还有很多没交代好的要素比如孩子比如前男友的关系啥的
跳舞没好事.
出轨女人车祸后失忆了……
故事idea本来很有的说,可是被编的特矫情、特恶心、特假。
故事很有创意,但剧本略显一般。
关注都市中产阶级情感生态。读过收在《退回到自由》中的剧本,电影丰满太多,这就是导演的功力,用电影语言叙述和表达的能力。沉稳,含蓄,不低估观众,对第一个镜头印象深刻。久未在华语电影中见到如此丰富微妙的表演,惜字如金而眼神和举手投足间都是戏,须用心体察。音乐恰到好处。情节和人物可深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