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想要当宇航员的美国农民,在自家谷仓造了一个火箭,上天转了一圈又回来的故事。
这梗概看起来好笑,但却是一部让我热泪翻滚,几乎从头哭到尾的电影。
大概是因为很多人心中都有这样一个太空梦。
这样一个未竞的太空梦,以及为了实现这个梦你能想象到的所有财务及精神压力。
这个家却有着惊人的力量源泉。
每天晚饭后的“我要去月球”餐桌游戏,对孩子们融入平凡生活中的科普教育。
他的岳父对他说:”我连让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都做不到,你却能让全家人聚在一起编织梦想。
“心理医生对他说:“你承认吧,你并不是宇航员。
当然,你可以激励年轻人去完成你所不能做到的事情。
”他答:“不,我自己能实现它。
”真是奇怪了,人们在小的时候,总是被告知,你可以做任何事情,只要你能想象到。
然而,这些释放了狂野想象力和梦想的声音,后来却变得冷酷无情,把责任卸个干净。
他在NASA时的同事受命来调查他,他们看到谷仓里的火箭时却惊喜地跺着脚兴奋地大笑。
你看,他并不孤独。
第一次发射,横着飞出去的火箭真是又吓人又好笑,可是看到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一路驾车追向火箭坠毁的地点时,我的眼泪就涌出来了。
儿子去探视重伤昏迷的父亲,第一句话是:“我去谷仓看过了,我们还可以再造一个一模一样的,我发誓,只要你能醒过来。
”妻子说:“少了火箭,我们家就是残缺的。
”我也不知道生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至少我仍然认为要为梦想而活。
仅从这一点来说,我就是一个自豪的理想主义者。
I am a dreamer on air, dreaming on air with you.拥抱空中的梦想家。
哈哈,一个疯狂的梦想,要有一帮支持你的人。
他的妻子更伟大。
他最后的那个宇航仓蛮像‘神五’的。
‘梦想号’上不要有广告,没有记者们的关注,只有和你一起梦想的人的祝福。
最后听明白了,结束歌曲是 “Rocket MAN" Courtesy of Mercury Records Limited Under license from Universal Music Enterprises “火箭队”的队歌,蛮合适的。
ELTON JOHN 所做,叫艾尔顿·约翰。
呵呵,好听的声音。
She packed my bags last night pre-flight Zero hour nine a.m. And I'm gonna be high as a kite by then I miss the earth so much, I miss my wife It's lonely out in space On such a timeless flight *And I think it's gonna be a long long time Till touch down brings me round again to find I'm not the man they think I am at home Oh no no no I'm a rocket man Rocket man burning out his fuse up here alone Mars ain't the kind of place to raise your kids In fact it's cold as hell And there's no one there to raise them if you did And all this science I don't understand It's just my job five days a week A rocket man, a rocket man 中文歌词 昨晚,她在起飛前幫我整理行李 發射時間為上午九時 到那時候,我會飛得像風箏一樣高 我很想念地球和我太太 在外太空是很寂寞的 在這無盡的飛行中 我想這會是一段很長的時間 直到降落,會使我發現 我不再是人們在家中看到我的那個人 我是個火箭太空人 獨自在太空中點燃引信 火星不是適合養育小孩的地方 事實上,那裡冷得要命 即使你想的話,那裡也沒有人 所有的科學我都不懂 這只是我一週五天的工作 我是個火箭太空人───
这部片子是民科的最爱,因为他们会说,不要瞧不起农民,农民不一样把飞船搞上天了么!!!
但问题是,民科们有意无意的混淆了身份与知识结构的区别,或者说刻意误导。
不错,他是农民,但农民是他的职业而非他的思维方式和科学体系他能造飞船,是因为在激情之下他老老实实地按照正规科学体系的原理来设计制造,他的思维仍是经典学院派并不是说因为他是农民(其实说农场主可能更合适,因为国外的农场主的教育水平并没有那么低)所以他就一定是闭门造车式地自己发明了一套全新的理论并按照这套理论成功发射并最终颠覆主流科学系统……这是两回事
你还在为马特-达蒙在火星种土豆而目瞪口呆?
你还在为马特-达蒙驾驶敞篷宇宙飞船冲出火星而瞠目结舌?
淡定一些,早在零六年,美国电影《农民宇航员》就已将好莱坞科幻片的上限刷新到极致。
一个曾经的预备宇航员在自家农场后院造出了火箭,而且还发射成功,顺利使自己完成太空旅行。
这已经不是一个科幻故事,这是一个如假包换的神话故事。
《农民宇航员》确实是一部很扯淡的电影,但更扯淡的是看完之后却让你动容。
因为除去科幻的外衣,这其实是一部讲述爱情、友情和亲情的电影,更是一个讲述普通人和家人一起实现梦想的故事。
这正是好莱坞电影经久不衰的原因——具有人类普世价值观的东西,永远不会过时。
很喜欢本片的三次对话。
在航天局召开的听证会上,男主角讲出了梦想的价值:“没有梦想我们将一事无成”。
当第一次发射失败伤愈回家,男主角准备放弃梦想的时候,他的妻子讲述了他们相爱的原因,以及他的梦想对家人的意义。
最后的发射即将到来,或许会是永别,男主角说出了自己如此坚持梦想的理由,他的父亲曾经放弃了,但他不会,因为作为一个男人一定要对自己的梦想负责,因为作为一个父亲一定要为自己的孩子做出榜样。
梦想是个非常可怕的东西,大部分时间它会让人发疯,至少在世人眼中,追梦人绝大多数都是疯子。
普通人造宇宙飞船,很天方夜谈?
但对于19世纪之前的人来说,电灯不也是《一千零一夜》里面的传说?
现如今,电影的拍摄手法越来越纪实,观众也越来越喜欢从纪录片的角度去看电影,这或许有些违背电影工业造梦的初衷。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就算电影只是一剂叫做梦幻的春药,那也可以让平淡的生活有所期待。
生活已如此现实,何不在电影世界中保留一块梦想的空间?
另外,这是一部很适合全家人一起看的电影,因为这是一个全家人一起实现梦想的故事。
其实到最后,男主角的火箭能否发射成功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用自己的梦想将全家人聚在一起。
家人是最好的羁绊,也是最好的陪伴,看完电影,请拉起身边家人的手,告诉他们:“我爱你们”。
抛开一切制造火箭的技术不谈,单纯从主题思想上看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老婆通情达理,二话不说,一直支持老公的疯狂做法,孩子们也是不上学了,跟老爹一起“创造历史”,邻居,朋友都加入了这个极度疯狂的计划中,主人公在万般阻扰,初次失败,险些丧命的情况下,竟然重整旗鼓,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可见家庭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要是在国内,如果家里的丈夫这么折腾,老婆早跟他离婚了,邻居早搬走了,他也早就被抓了。。。。。
这是一部不错的片子!
我不清楚这部电影所描绘的是否是根据真实的人物事迹改编的,当然这已经不重要。
主人公是一个拥有远大理想/梦想的人,为了这个梦想,永不放弃。
这里体现出了一种为了梦想勇往直前,永不言败的精神。
也体现了家庭对于一个人的重要,亲情爱情,永远是事业的基石。
记住,有梦想就要努力实现它。
成功永远属于坚持信念并有毅力的人们!
这部影片太棒了。
它让人们感到为梦想奋斗是都么幸福的一件事。
人最伟大的地方就是有梦想,一个农庄,一个宇宙之梦,一个为之奋斗的人。
我并没有把它当作一部科幻电影看,我认为他是真实的。
我想大家一定都看过什么农民造汽车,造飞机的新闻。
把梦想放大点,为什么就不能实现了。
影片很棒,我相信它可以鼓励很多人,主人公同样遇到了很多现实问题,现实总是残酷的,总是给人们制造出麻烦,然而现实又都是人们创造的。
没有克服不了的现实,只要你一直怀揣着你的梦想,有朋友和家人的支持。
我只想说。。
最幸福的死,就是死在为梦想奋斗的路上!
这是我才看不久的电影,非常地感动和敬佩。
我也看过Babel通天塔,两个相比较,我更喜欢这一部,这一部其实也是讲人的,虽然它看起来更浪漫更不现实,但是我觉得,农民宇航员,其实更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写照,在重重困难压力面前,人生其实是更加茁壮的怒放,而不是所谓的世态炎凉,人心不再。
这个电影,应该是集合了好莱坞的精英阵容,尤其是主演,真的是演活了这么一个传奇人物,幽默自信,他说的每一句话,看似平常,其实都是至理名言,从来没有一句话你可以驳倒。
而且,其他的人,讲的话其实也是仔细推敲,没有一句废话。
但是,在矛和盾的较量中,因为每一个人的人生哲学不一样,所以,矛和盾其实都是胜者,当然,真正的胜者是谁,我想看电影的人,自有自己的判断吧。
这部电影,真的是情节一波三泽,远远不只是一个有理想,有激情的人的冒险之旅,他所面对的,有邻里乡亲的不理解,有庞大复杂的国家政治压力,当然还有大自然的科学挑战,最大最难的,还是最爱的爱人的理解和支持,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无私的理解和支持,我到现在,也还是没有弄清楚。
而这部电影,给所有人的启发,也是远远不止“有梦想,就有成功“这么简单。
主人公对孩子教育的观点,对金钱的认识,对权力的考量,都非常深刻入理。
我想,不看两三遍,理解不透电影里的智慧的。
有这么样的一个人,是所有人类的福音。
能够这么近的去观察,了解这么样的一个真正伟大的人,也是我们这些平常普通的人的幸运。
我相信,农民宇航员,不是梦想,是现实!
这不是一部视角独特的电影,但却是能"给与"的电影。
它很幽默,也很简单,能给人很多思考的机会。
我们看到一个温和而倔强的人如何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并在这个老套而煽情的主题下展示他委婉的人性美。
这是一部适合在晚上独自观看的影片,一边看可以一边遐想。
他情节紧凑没有废话,但是给人的感觉却舒缓、平静、自然,同时隐约着怪诞。
喜欢,非常喜欢。
好的电影通常就是能让那些通常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通常就这么在电影里发生了,而且我们都很乐意它发生。
比如一个美国农民,放着几百英亩的土地不去打理,非要躲在自家的谷仓里一门心思造火箭。
一个人发疯也就算了,要命的是他居然能把全家人都忽悠过来帮忙。
他的老婆简直能跟沈复的芸娘媲美,林语堂赞芸娘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那么完全可以认为法默尔夫人是“美国电影中最可爱的女人”,一个看上去既温柔又干练的女人把什么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诠释的淋漓尽致一咏三叹。
再加上那三个退学不亦乐乎,跟着老爸一起做太空梦的孩子,这个普通的美国德州牧场家庭,在被闻风而动的媒体盯上之后,几乎成了美国的“第一家庭”。
法默尔的老岳父对自己的贤婿充满了敬佩之情。
临死前的一次谈话,他说法默尔是个伟大的父亲,他自己连把一家人聚在一块吃顿饭都犹如登天,而疯子法默尔却能把全家人团聚在同一个梦想中。
当然,每个人的梦想都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并不是每个人都梦想当宇航员。
他们在自觉和潜意识中会根据自身的情况,为自己编织一个梦想。
比如有的人梦想成为百万富翁,有的人梦想当明星,有的人梦想做总统,而法默尔则想当个神气活现的宇航员,而且他曾经离自己的梦想仅有一步之遥,当过空军的他,因为综合素质优异,被国家航空宇航局(NASA)吸收参加“太空人”培训计划。
可是上帝不愿意让这个美国小伙子就这么轻而易举的完成梦想,那样的话上帝就太没面子了。
于是上帝跟他开了个玩笑,用一场家庭变故将法默尔扣留并遣返回老家抢救农场去了。
法默尔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和农场的琐事,长舒了一口气后,又开始做他的太空梦,既然失去了国家的支持,何不自己造一枚火箭把自己送上太空?
农民造火箭的故事就这么发生了。
接下来的事情也就好办多了。
导演不断给主人公设置各种困难,试图想暗示观众,法默尔的梦想一触即破。
银行催债的来了,政府官员来了,警察来了……他们的目标就是让法默尔彻底死了造火箭的心。
不妨做下假设,如果换成德国人来拍,法默尔可能就放弃了宇航员的梦想,而转行成了一个思考宇宙问题的哲学家,换成法国人来拍,估计法默尔就可能成为一个艺术家,满世界的向人们讲解他的计划,当然他的计划书是用分行体写的,而如果换成我国那些大导演来拍,法默尔就注定只能郁郁寡欢的死在对自己梦想的渴望中了。
怎么拍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才能拍好。
在没看到其他拍法之前,我认为该片的导演是成功的。
在经过一系列考验之后,他慷慨的给了法默尔一个圆满的结局,虽然有迎合大众的嫌疑,但是不要忘了,这部片子的主旨是励志的,而这种励志,不同于我们常见的那种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其实是为某些利益集团奉献小我的励志,他提供给我们的观念是,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梦想,哪怕梦想不堪一击,正如法默尔在听证会上对那些官员陈述的那样,“没有梦想,我们将一无所有。
” 就像一篇好的文章往往能在阅读之后给读者的内心带来一丝愉悦,一部好的电影也往往能让观众在看得过程中内心为之一振。
尤其在当下的时代,孤独和绝望几乎成了生活的代名词,人们处于一种莫明的惶恐之中,再读那些让人绝望的书是残忍的,看电影同样如此。
这不是对现实的回避,而是以更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现实。
毕竟,人类生存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痛苦,而是为了追求喜悦和幸福。
最后谈谈该片的导演。
如果说这部片子的主人公有原型的话,那么原型无疑是导演迈克尔·波利什和他的同胞大哥马克·波利什。
这对兄弟就像片子中的法默尔夫妇,为该片付出的努力也正如法默尔夫妇为火箭的付出。
马克为了能帮助弟弟完成该片的拍摄甘愿为弟弟埋头写剧本,预算不够的时候,还要亲自出马以解燃眉之急。
这个场景在电影中也有所表现,当法默尔夫人接受父亲的遗产之后,打算以此了结债务的时候,全家人的太空梦想又一次将她催眠或者不如说是唤醒了她。
她最终决定拿这些钱继续支持已经遭受过几乎是致命打击的丈夫,他们将一起再造一枚火箭,直到把他们的梦想真正送上太空。
结果,上帝保佑了这个可爱的家庭。
同样,也保佑了波利什的电影《农民宇航员》,在这个炎热的季节给全世界带来了一股清凉的微风……
出町座。荒凉的土地,荒凉的内心。
2024BIFF,6分,下班赶过去,困兮兮的路上在出租车上睡觉。在那一块迷路了不知道怎么走,好在群友及时指导我,男朋友又因为poopoo迟到了。片子就是剪成一个三分钟视频就能大致看完那种,一种风格而已,俄罗斯式美感,宏大粗粝壮阔。回到家都累死了。女主角长得好像[怪奇物语]的小11。
太喜欢了。用致敬大师的迷影场景编织出颇具作者性的故事,“海”的意象在荧幕-话语-现实中交错,宝丽来相纸又让现实重回画框。在群山之间,在群星之间,唯一得到宽慰的是消逝的灵魂。谢谢世界上有电影谢谢电影界有俄罗斯人——
北影节英嘉
BJIFF 荒芜贫瘠的土地上依然跳动的心脏和暗流涌动的情绪 阳光雨雪 绿林海洋 只要活着就会感受就会爱恨 //很喜欢镜头语言 很美很梦核感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画面很美,车在树林里穿梭的那段很想录下来反复观看了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
摄影好美,演员表现力太强了!没什么情节,但油画一样的画面,纪录的却是凛冽的破败的没有希望的东欧
两种影像风格交织,一种是上个世纪的塔可夫-安哲-阿巴斯脉络,让人动容;另一种是极度烘托主观化的当代影像手法。与之匹配的是两种叙事脉络,失语且无力的男性、荒野与俄罗斯的外在象征性是给欧美电影人说的;另一条是父女公路片,无论什么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彰显。很棒的片子,非常风格化且有标识度。当代青年导演的四百击。光非常讲究。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很难不睡着啊,这片子看着就觉得冷、不想说话。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8.5/10 极其强大的情感洪流,萧瑟荒芜的广袤土地孕生若即若离的依连关系,在每一次凝视下冲发,刻印在孤独的内外隔阂间。@14th BJIFF
3.5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BIFF14。感觉导演在安哲、塔可夫斯基和特吕弗里腌了七天七夜。虽然只呈现了一种凝滞的状态,但胜在动作完整情绪饱满,还是很好看的。
BJIFF 240421 / 不懂,不喜欢,再也不看你们文艺逼深爱的电影了。
MSPIFF 43 | 裸男正面镜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