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痕如诗
Inimi Cicatrizate,受伤的心,少年诗人的心疤(港),心痕如诗(台),Scarred Hearts
导演:拉杜·裘德
主演:谢尔班·帕夫卢,Alex Bogdan,加布里埃尔·斯巴修,伊凡娜·穆拉德诺维奇,亚历山德鲁·波托赛昂,伊林卡·哈特纳,索非亚·尼古拉斯库,Damian Victor Oancea,达娜·沃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德国语言:罗马尼亚语,德语年份:2016
简介:灵感来自罗马尼亚作家马克斯·布雷赫的同名自传式小说。故事发生在1937年,20岁出头的男子伊曼纽因患脊椎骨结核而终日待在黑海沿岸的一家疗养院里,全身打上石膏,动弹不得。在这期间,他与另一位病人索兰芝相爱,这里的病人们虽然身体在慢慢枯萎,但思想不肯屈服,他们谈论文学、哲学与历史,努力活出生命的意义。1939年,这本..详细 >
在限定的空间和视角内,有意用镜子延展空间完成群戏调度。可能沿袭自捷克新浪潮的用光、配乐和室内布景带到很棒的轻快氛围很是惬意。后半段的意图能理解,但是否表现生活的褪色一定要以牺牲画面丰富度和调度的层次性为代价?(事实上最后一场戏仍然做出了这种感觉)且生理上的痛苦并没有能很好的传递,反倒极大影响了观影的愉悦感。
做成了4:3的圆角画幅,而影片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打了石膏的主角躺在床上,为了扩展空间,纵向的墙壁和支架安装了许多反射的镜子(导演甚至想过要做成纵向长方形)。原作诗歌除了直接展示主角当下境况,也解决了转场问题。可惜我很难进入政治议论的语境。
3+诗篇一样的电影,文化差异的展示。
虽然摄影太过广告风,但整体观感还是舒服的,感觉导演应该也是个诗人,影片还是从常规叙事里跳脱了出来。
"生存"这种东西到底有多微不足道。
黑海太美 @SIFF
很乏味
詩性的批判力度,幾景構圖很美,篇幅有些過長。
越看越有点意思
这么拍人物传纪,呆板僵硬,并不算好做法
70/100
6.0 我的热情从40分钟开始下降,在1小时45分已经荡然无存
伦勃朗解刨课reenact和Moby dick可以加一星
摄影美妙,空间的组织、色调的把控、镜像的纵深感、打光的玩味,充满艺术性,疏离冷静,又含着悲悯。文艺气息浓厚,采撷诗歌、戏剧、哲学的粼粼碎片,填充台词,它们闪着光,曾经照亮病重青年的心灵和逐步沉寂的疗养时刻。而角色内心的颓丧绝望,指冷琴寒,以文字形式涌现在屏幕上,在打断乏味的治疗过程影像时,也挖掘了生与死之间的精神呻吟、挣扎、辗转、思考。
墙面是水泥石膏塑形的硬质体表,房廊是虚无静流的蓝色脉管,再混以药水与绷带松散黏合。久卧病榻困于颅骨的负轨症候捻熄志愿远大的青年热望,生出贪食宁静与安逸之心代谢焦灼忧懑。逃逸弛懈的欲念浸淫一时快慰如固定接收痛感的脓肿,终在愈合伤疤周围聚积起疼痛失敏的紫色癣痕,冰冷麻木地归于平静「褪色的日子在沸腾的病痛、琐事与沮丧中行进」。葬礼中将肉身载于不着地的浮床安眠的逝者,平行于地面的移动与只闻其声未触其身的海洋同样具有漂浮感,某种埋于记忆深处黯淡无光的现实经验。圆角4:3大景深与固定机位人景交融联想起阿隆索« Jauja »。// 原译《受伤的心》。
文句摘抄用得太泛滥了,隔断了影像的流动感。
每一帧都很美,都像一张画。男主与病魔作斗争,那么的痛苦,乐观的人也会被时间抹掉耐心。
爱情。我们的爱情终将消亡,而在那之前我们也将消亡。海水与眼泪。生命的尊严。身体被囚禁在石膏之中受病痛折磨,但心灵却驰骋在哲学,诗歌与社会思考之中。健康的人从不关心健康,只有病人,死里逃生,或不知何时死亡就会降临到头上,才了解生命的可贵。他躺在床上触摸世界,窗外从落雨到飘雪,一次次充满希望地醒来,迎接他的却是一次次更多的伤痛,更多被遗弃的孤独和空虚,他需要爱情,需要做爱,需要柔软的皮肤而不是绷带和坚硬的石膏,像孩子一样同时渴望陪伴和自由。逐渐迟钝的感知,逐渐萎缩的肌肉,只有哲学和思考才能给他慰藉。我们还有多少日子。等好起来,我们要做很多很多事。但只是奢望。配色特别特别美,缤纷多彩,构图有种平衡和谐的静谧感,很安心。
躺着就把事给办了。6.9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