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被两个二次元友人安利所以看了。
立意还是很深刻的吧,首先裁定者这个身份从更高视角看上去就像第一集里无法相信妻子的男人,因为无法相信人类,所以需要他们作出裁定。
本番至尾都在强调人口问题,裁定者的统领也一定清楚裁定是会发生错误的,然而还是选择这种规范的模式去判断人性的善恶。
诺娜对人类的态度又是什么时候发生转变的呢?
裁定者很可怜吧,【人类要去相信啊】相信自己是试着被理解,被别人尝试着体贴和照料的;相信一个人是忠诚于你的,你的妻子,这也是本番的一个母题吧挖掘到最后,收尾时新客人的出场算是一个回归,一切回归到原本最初的样子,知幸的人偶立在那里,但已经没有人帮助Decim作出裁定了(一脸被玩坏的表情)。
生命本身的意义太过于沉重,还有一些关于人性沉重的话题,是经不起讨论的吧,而这种裁定方式是对是错,在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前,似乎也构不成什么问题。
话说射靶子游戏真是绝了,射哪哪疼,残忍指数跟保龄球、街机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好吗
看了第七第八集 忍不住来写评价 总觉文字会帮助我思考第七集开始第十五层迎来了从来没有接待过的两位客人--杀人犯们,并且,两位参加游戏的客人都是杀人犯。
两人都有希望守护的人,也就意味着,失去时产生的憎恨难以预料。
刑警大叔因为自己以前抓住的一个犯人被保释出来后之后杀害了他最爱的妻子,而少年则是因为唯一的血亲妹妹被人跟踪猥亵,两个因为爱而生恨的人的行动力是不可预估的,他们都认真杀害了伤害自己爱人的人。
原本以为这就是故事像阐述的内容,但是突然故事一转,由妹妹说过在自己被猥亵的时候还有一个人站在边上看“也许是同伙”引出刑警其实当时就是在场的那个观看的人。
而刑警给出的理由是“当我们确认犯罪的时候他们必须确认犯罪才可以给他们定罪”,所以他并没有阻止这个猥亵少年妹妹的人。
就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的,我并不否认,但是这又是反人性的,就如同著名的一个哲学论题“一辆没有刹车的火车冲向五个人而你手握铁轨的控制杆可以选择改变它的方向选择撞死一个经过铁轨的人而救五个人你会怎么做”一样,只是把问题变成了“当你可以牺牲这个少年的妹妹去定罪一个跟踪犯而救下其他的人你会怎么做”。
另外还有关于刑警的言论“当你没有办法保护你爱的人的时候,你只能改变自己”。
从字面意思上来说这是成立的,但是,刑警无法保护自己爱的人而伤害他人的爱人而达到自己想要清除世间的恶的目的,这是自私的。
忘记在哪里看到一句话是“人不是恶,人心才是恶的”。
之前看过的《尸鬼》《心理测量者》《寄生兽》都在讨论人性的恶到底是什么,善恶的尺度是什么,道德的尺度是什么。
我不能说刑警为了公众定罪消灭罪犯不对,我也不能说刑警为了公众定罪消灭罪犯而放任罪犯犯罪对,这样同样伤害了民众。
不经意路过铁轨的路人和你要救五个人的生命是平等的,但是我又不得不说的确一个是一一个是五这个小朋友都会的算术题是错的。
谁知道呢。
虽然这些问题总是困扰着我而且也从来就没有答案过但是我每次看到关于这些问题的事件我还是会忍不住去一遍一遍的想这些问题,然后还是毫无结果。
就像铁轨的问题一样,我至今毫无头绪。
但人活着本来就是为了思考烦恼的,对吧。
死亡游行说真的,这个动画从看第一集就无法理解这个所谓“对灵魂的审判”到底有何意义。
在人类的漫长历史中,至今有太多的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我们都无法评断,上至武则天那样获得至高权利的人都在死后给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你我一介凡夫俗子凭什么能自诩为上帝给他人的灵魂作出审判?!
显然我觉得这个作品还没有达到讨论人性到底本善还是本恶这种哲学命题的高度,更何况真实的生活很多时候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往往生存在更广阔的灰色地带,如果一定要判断是非曲直那么就要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什么角度甚至是使用什么价值观来判断了。
当然故事里是有一个方法的,即在有限时的时间内被激发出”人性的黑暗面“的灵魂会化作虚无,反之则转生(不知有没有理解错)。
然后在接下来的一集又一集当中我们渐渐察觉这个简单粗暴的标准很失之偏颇,很多情有可原只是临场表现激动了一些的”好人“就那样被化作虚无了。
当然这时候不只是观众连故事里的”判官们“都渐渐觉得问题有点严重,为了更准确的下判断需要给人偶们加入人类的感情,他们应该更加理解人类或者人性。
但是这样就真的更有意义吗?
前不久日本311海啸震灾周年祭,那个放弃救母亲的小女孩的演讲招来不少非议,很多人都指责她对母亲见死不救。
我们且不说她到底是不是有心无力,如果作一个极端的假设,假如那个小女孩的母亲和一群受灾群众正好站在一个跷跷板上,只能选一边。
救了母亲就不能救大多数人,救了大多数人就不能救自己母亲,如果这时候她放弃救母亲选择去救大多数人,是不是就是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是不是简直就成了大英雄要被广为传诵歌功颂德了呢?
也许在天朝确实如此。
但是如果那一群人里有一个杀人如麻的恐怖分子呢?
如果救了他一人会导致更多人死亡呢?
所以这根本就是一个无解的命题。
这要在西方的价值观来看,恐怕不会觉得一群人的生命要比一个人的生命更有价值,哪怕是那个放弃救母的小女孩更不会因为先救自己而受到谴责。
那么我们能就此认为东方价值观下的人性更加光辉,西方价值观下的人性就阴暗自私自利了吗?
显然不能。
所以回到故事本身,即使带着人类的情感去判断,其实也很左右为难。
在真实的生活里我们往往也只是从个人经验出发去理解他人,无法作到绝对的公平因为我们不是神。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人生来虽然是不平等的,但在”上帝的脚跟下我们是平等的“。
从宗教的层次出发死亡游行这个故事里的主角们仿佛就像上帝一样高高在上,随意评判人类的生死。
然而那个”他界“里的人也像人类社会一样是分等级的,有资历高低的。
难道这不讽刺吗?
你可以指望一个分工明确机械化组织化的”上帝集团“作出怎样公正的审判呢?
至少从他们俯视人类的这个角度来说就已经对人类不公平了,所以我理解不了会有人喜欢这个设定。
真应了那句人类一思考上帝就会发笑,那些审判者冷眼看着人类像蠕虫一样翻滚挣扎,然后再把他们捻碎,那么轻易那么迅速那么毫无意义。
宛如那些在你心里重如泰山的一切在别人眼中都轻如鸿毛,那么你还烦恼什么呢?
在屏幕前看着这个故事的我早已心如死灰,转不转生又如何?
到头来还不是要把自己的命运交给那些屁都不懂的人偶来审判?
所以这个作品其实挺阴湿的,只有第6集那个追星女的故事有点意思,她那个自我牺牲的选择就已经让人偶审判者们无法进行审判了。
那个举动仿佛转递了正能量一样把人气idol都感化了~所谓激发出的”人性阴暗“也有很大可能是”人性光辉“,如果这样就无从审判也确实能看出来这个”上帝集团“组织弱爆了,有很大缺陷,只有”阴湿“这一点是健全的= =
作画:9分剧情:5分编剧是想引出一些比较深刻的话题并给人好的引导,但是细想过后发现没借故事表达清楚思想,逻辑混乱。
我也便没了唠唠的心情了。
不过诺娜很好看,很喜欢。
以下是早先写的《死亡游行》的故事是在人死后会裁定者被裁定的世界观下展开的,以单元剧的形式展现各类社会现象表达各自主题的同时,逐步推动整个故事的大主题的揭示。
先聊聊我认为比较深刻的一个裁定,刑警与男孩的裁定。
刑警目击了男孩的妹妹被侵犯而没有阻止,这是十分扭曲的观点,所以男孩听到他这番言论才会如此愤慨。
刑警目击了男孩的妹妹被侵犯而没有阻止,对此他依次阐述了以下几点理由:一是为了制裁罪犯,受害者的被害是不必阻止的,这种被害是必要的、应该的牺牲。
二是罪犯还有动刀的可能性,不到最后做不了正确的裁定。
三是罪犯有连续做案动机,阻止对男孩妹妹这次的袭击,仍然会有对另外对象下次的袭击。
而这些理由不过是一个疯子的狡辩罢了,如果学过刑法体会会更加明显,以下是我对之的反驳:对于第一点,首先,为了制裁罪犯而放任犯罪发生的行为缺乏正当性。
刑罚的主要目的是对犯罪的预防,是实现犯罪预防的手段,缺乏这样目的的制裁是背道而驰。
其次,对于受害一方来说,没有应该的受害,受害也不可能是牺牲。
制裁应该有犯罪事实的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犯罪事实应该发生。
另外被动被迫的被害说成是主动舍己的牺牲,就是偷换概念。
对于第二点,因为有数罪并罚或加重情节的可能,而放任犯罪的继续也缺乏正当性。
审判时应当做出准确的量刑,并不意味着因为量刑得基于已发生的犯罪事实这个原因就应该等待更多犯罪情节的发生,同样脱离了制裁的目的。
对于第三点,首先,并非所有犯罪都是连续犯,其次,阻止了仍然能以犯罪预备或犯罪未遂对其进行控告,进而定罪,不是只有犯罪既遂才行。
最后,不阻止就能保证受到惩罚后不再犯了吗?
但刑警说的最后一句话值得思考,“保护不了妹妹,不就只有先杀掉要伤害她的人吗?
世界是残酷的是理所当然的事实,要是无法改变世界,就先改变自己吧。
”如果对方真到了无惧法律的程度,阻止不了还躲不掉的话,只能说这种极端的假设下很难有合适的办法。
拓展开来看,说世界是残酷的不能算错,但并不准确,应该说世界有残酷的一面。
如果身处在世界的残酷之中,身处在各种威逼之下,很可能放弃真与善,有时是为了明哲保身,有时是为了身边的人。
最坏的情况就是选择了坚守,但自己的生活作为代价被摧毁殆尽。
那坚守真善的自我错了吗?
没有错,而且无论何时都是对的。
但有时我们很难只靠对错来抉择、来行事,左右人的因素并非仅此而己,世界也并非非黑即白,泾渭分明,何况对错也只是人造的概念,并非真理。
1.世界观的设定以死亡后的世界为体裁的动漫不多,有治愈系的《Angel Beats!》,有去年上映的动漫电影《coco》(译名《寻梦环游记》),也有韩国漫画《照明商店》。
《Angel Beats!》描绘的世界是一个校园,死后仍有未了心愿的灵魂存留在这,直至完成心愿后转生,这也是一般动漫选择的设定方向,像是《轮回之境界》,只有了无牵挂的灵魂才能成佛。
《coco》的世界庞大而梦幻,死去的人全在这里相聚,而灵魂的去留全由现世的人决定,被现世的人所记住的便能长久存在,非常温暖地表达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的主题。
《照明商店》的设定最为有趣与真实,它讲述的是在死亡边缘游走的人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有一家店,专门卖灯泡的店,在这世界里的“人”都有与常人所不同的地方,隐喻着他们濒临死亡的事实,每个“人”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灯泡,也就是生存的权利,有的“人”选择放弃,有的“人”择活下去(一开始以为是恐怖题材,最后被感动地一塌糊涂( ▼-▼ ))。
相比于其他三部作品描绘的死后世界的庞大,《死亡游行》的世界就是一座塔,一层楼的酒吧,一场几十分钟的游戏,然后被转生或被虚无,《死亡游行》其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裁定者的存在,裁定制度的存在。
2.作品的严谨性《死亡游行》的设定的确有点意思,然而稍加思考就会发现很多问题。
首先饱受争议的一点,裁定的标准。
既然要判断,则必定得有标准,如同人类世界中有罪与无罪的判定,依靠的是法律,然而动画里从头到尾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但是从德基姆的行事中可以看出,是以揭露人的黑暗面,并根据黑暗面的多少进行判定。
我个人觉得这个判定标准非常的儿戏,黑暗面的多少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犯罪,并且一个人的黑暗面与那一时段所拥有的心情有很大的关系,心情处于低谷势必更加容易催生负能量。
但是谁又能确定,当他跨过这段坎后他所做的选择仍然会和以前一样。
历史的轨迹是螺旋前进的,人生难道不也是如此,怎么可以仅凭片段而决定整体呢?
德基姆说,每个人来到这里的那一刻起都是平等的,也就是活着时所有的一切都是没有参与评判的意义的,然而每一个故事里回想起的不都只是自己死前那一段记忆,靠着死前的那份心情,做出当下的决定。
如果说,每个人回想起的都是美好的记忆,那黑暗面又如何被激发出来?
而且,在极限条件下被激发的黑暗面,就可以代表这个人平日的作为吗?
动漫中,裁定者被设定可以利用手段激发人类的黑暗面,这就涉及到两个问题,裁定的手段和裁定者的存在。
裁定的手段。
《死亡游行》每一个故事都在强调极限状态,虽然选择都是人主动做出的,但里面有很大的成分都是靠着裁定者的推波助澜,简直就像是诱人犯罪,如果犯罪的人类该去虚无,那么裁定者这种诱导犯罪的行为不也是同罪吗?
像是刑警和职员那一集,裁定者和旁观妹妹被人侵犯的刑警有什么不同,不都是在人有犯罪事实之后再进行惩罚?
裁定者的存在。
《死亡游行》中裁定者的设定是人偶,没有感情,然而没有感情就可以意味着绝对理性与公平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
德基姆自己就怀着一颗“尊敬努力活着的人”的心,而金蒂则带有对人类的偏见,这就极大地影响了裁定的公正合理性。
而且,连人类都无法理解的人偶,有什么能力对人类的所作所为进行裁定,认为其是对是错?
最后一点,裁定制度的存在。
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裁定制度?
动漫里说是为了解决人口多的问题。
但是思考一下,转生的是灵魂,堕入虚无的也是灵魂,一个灵魂对应一个肉体的话,那么人口不应该是越来越少的吗?
既然人口会增多,就说明存在制造灵魂的神?
既然这样,干脆把堕入虚无的灵魂回炉重造好了,还节约能源呢。
这样一来,转生和堕入虚无就没有区别了,这个裁定制度的存在也就没有意义了。
3.作品的叙述能力看前几集就发现,每集的套路都一样,这很容易给观众造成审美疲劳啊。
而且每集的故事叙述能力仍有不足,情节详略不当,客人的情绪爆发略显生硬,两位客人之间的对质有些苍白,或许是每集一个故事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不足以刻画每位客人性格的饱满性。
最后,感觉游戏的设置有点鸡肋,有几个故事里的游戏完全没有刻画出极限状态下的恐惧感。
相比起同样是游戏题材下人性罪恶的揭露的《赌博默示录》而言,《死亡游行》里的游戏玩法不够有趣,不过毕竟《死亡游行》里只涉及两个角色,故事发挥空间有限。
4.一句话总结《死亡游行》是一部设定有趣但不严谨,能把故事讲清楚的偏治愈系的作品。
两个陌生人被困在一个酒吧里,不准出去。
要进行一场赌上性命的游戏,输的人可能要死?
没有任何规则,两个只能活一个的话,会杀死对方么?
在死后的世界里,有这么一个酒吧。
两位裁定者消除了死者的生前记忆后,把他们逼入极限状态,显露出他们内心的黑暗,以此来决定谁上天堂,谁下地狱。
他们是冷眼的观察者,在一旁看着为生存拼杀着的人类的不堪。
直到终于有一天,有人说出这样的话。
“不理解人类感情的人,做出的裁定怎么可能正确?
”追求生存,有时除了求生的本能之外,还会有很多其他的执念与宿愿。
把人推入黑暗的,可以是小小的事情。
可是即使这样也坚强挣扎着活下去的人类,是很辛苦的。
”我很尊重认真活着的人类。
”要怎么做?
要怎么做?
毕竟我们都是脆弱的,痛苦的人类。
关于第8、9集的青年和刑警大叔:按照前几集的模式,此二人根本不曾悔过,连一丁点悔过的意思都没有,如何转生?按照某种说法,那条境界线有的时候可能靠得很近,虽然杀·人的一瞬间可能是感情用事,甚至可能是被路过的恶魔附身的状态,但杀·人之后一定是理性的,如同刑警大叔所说“我非常的冷静”。
回归理性了之后,已经是站在境界线上或已经是境界线外了,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刑警大叔会眼睁睁看着而不施救,那位哥哥哪怕知道可能会归于虚无也会毅然下刀。
如同刑警大叔的那句“眼神是不一样的”,在他们纷纷想起来有必须要做的“事情”时眼神也显然不同了。
尤其是借“保护”为名的仇·杀,世界上有可以说的和不可以说的话,也有可以做的和不可以做的事,迈出了那一步跨过了境界线,灵魂已经病了,或者说灵魂已经和线内的人不一样了,看事物的视角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了,所以才会做出还在线内的人们无法理解,甚至感到恐惧的举动,所以才会露出那样扭曲到令人毛骨悚然的笑容,刑警大叔如此,那位哥哥也是如此。
不过私以为黑长直所谓的规劝理由根本就站不住脚,且不论转生是不是要排队(咳咳,回归严肃),哪怕那位哥哥的灵魂转了生,甚至仍拥有前世的记忆,哪怕真的再次与妹妹相遇,相遇了之后又能干什么?! 这个审判机制或许比较诡异,但至此并不觉得德基姆有哪里做的不对。
黑长直所说的人类很容易受到很细小的东西所影响确实是不错的,可是,正是因为能够抵御诱惑,能够不肆意妄为,才是区别于动物的人类呀。
能够抗拒恶魔的细语,能够不被煽动,能够站在伦理所画的圈圈内不去触碰那条线,难道不是能够转生的灵魂,尤其是杀·过·人的灵魂若能转生所需要的么? 我并不认为黑长直对于人类的那一番话是不正确的,但是同样不觉得德基姆的做法有问题。
私以为至少到第九集为止,审判是没有问题的,甚至连比较有争议的第一集,德基姆的判断都有其道理。
正因为人类是“单纯”的,容易受到周遭事物的影响,所以更要有能够判断是非的智慧,能够抵御诱惑的意志,和在任何状态下求生的信念。
人性的黑暗面非常容易被引出,恶魔的呢喃并不是那么遥远,那条线时时可能就在身侧,可是能够反思、能够抵御、能够明白人性的黑暗,还能够积极的面对生活,善良的面对自己和家人,才是主流价值观鼓吹的有益的人类吧,按照此番的价值观,也就是具有转生的资格。
一口气看完十二集,最后两集真的哭死了。
哎,都好可怜。
看到最后一集最后一幕突然后背发凉。
女主的木偶陪在白毛身边,那万一白毛审判结果是归于虚无呢。
后来一想感觉应该不是,可能灵魂离开的躯体都会变成木偶叭。
那审判者们都是些什么呢?
灵魂离开躯体后剩下的东西么。
那没有灵魂的他们,如何拥有感情。
冬季新番唯一一部一直追着看了的。
五分力荐!
是因为画风,配乐,分镜,剧本都很不错我臆测,动画本身就没有准备给我们一个答案但是让我们审判自己的内心却已经做到了不知道为什么这部总会让我想到虫师。
虽然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总让我觉得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是每个人的内心不同,可能观后感都会不一样就像里面的每个人物,经历过后思想不同,他们都向不同方向成长了。
观众也是如果德基姆没有被注入感情,那么最后,知幸会不会逼着他来按下按钮呢?
我们不得而知。
我想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善良的人,如果一个人一点自私的心都没有的话那还是人吗?
我并不觉得激发丑恶是错的,真正重要的不是我们展现了丑恶的一面,而是我们直面自己内心丑恶的一面的时候做出的选择。
回应知幸在之前对德基姆极端的审判方式我很喜欢德基姆最后的话,希望来接受审判的人都能说出活着真好这样的话。
我们不能窥视生后事,所以都应当好好的,认真的活着
死后审判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都说死亡是最公平的,因为无论贵贱尊卑,人人都会归于尘土。
人生在世,社会价值全由他人裁定,犯了错的要被批判,做好事的会被表彰。
审判往大了说是法庭上的事,往小了说,“这人小肚鸡肠,那人举止古怪”,这些评价不也是一种审判嘛。
所谓审判,无非是给人过过秤,几斤几两都由它说了算。
这秤可以是各人的道德标准,也可以是统一的法律,测量的对象可以是外貌、三观、行为举止。
有法可依的时候,审判起来自然轻松,但更多时候人们的刻度千差万别,针对同一个东西会有不同的审判结果,这也是知乎“如何评价××”体滋生的温床。
所以,除了客观标准外,只要对一件事做出评价,就必然是主观的,所以见到自称“理客中“却做出主观评价的就应该先给一大嘴巴子。
如果把人间的审判放到死后,就衍生了各类死后审判的传说,比如看看你做了什么好事坏事啊,秤秤心脏和灵魂的重量啊。
基本在这类传说中,审判的对象是死者的灵魂,标准是善恶,也有看信不信教的。
那么说回《死亡游行》,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很多人看了几集就开始批评,主要有这么两点:1.审判太随意,一点也不全面客观2.上帝视角让人作呕,你以为你是老几?
这些其实都是误解,反而我们可以从它们出发,来看看死亡游行有哪些可取之处。
首先,本就不存在绝对公正的审判,君不见正义女神蒙着眼。
审判是双方的事,在审判过程中既暴露了被审者的品行,也昭示了审判者的审判标准。
死亡游行做得好的地方就在于,它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出标准,不像游戏规则和审判者守则那样明文标示,就连审判结果也只是通过电梯上的面具暗示出来。
关于上帝视角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这部作品并不是在揭示人性阴暗,也没有假装上帝。
这里面没有全知全能的神,大家只不是各尽其职的人偶,努力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至于审判标准,从来也没人说过是绝对正确的。
高级管理人员诺娜对审判提出了质疑,德基姆拥有了人性,最后老头还因此事修改了审判者守则,所以说这其实是一个跨国公司内部改造的励志故事……接下来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了,可能会比较凌乱。
【审判者的转变】德基姆作为主角,是转变最大的那个。
死后审判的基本方针是,通过游戏勾引出人性黑暗,再进行裁决,而在最终话,体会到痛苦的他决定将方针改为“能让客人说出活着真好这样的话”,从致郁系变成治愈系,真是可喜可贺。
德基姆的转变是因为和知幸长期接触后,受到她的想法启发,外加心中的情感觉醒。
金蒂一开始以观察人类的黑暗面取乐,认为“人类就是这样,明明活着的时候完全想不到死亡,真到生死关头就只想自己求生”,但是这一想法最终被脑残粉的狂热颠覆了。
有趣的是,人类强烈的求生欲在德基姆看来是值得尊重的,金蒂却觉得是丑态。
【自杀者与母亲】自杀的宅男和明星妈妈那一集,两个家庭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母亲形象。
宅男的后妈虽然努力想对他好,却从未被接纳,直到他死了才知道自己有多过分。
而明星妈妈遭遇渣男无数,不知不觉有了一堆孩子,虽然对他们不是很关心,但为了养家还是努力抛头露面了。
很难评价他们,只能说他们都是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缺点,但也不乏闪光点。
知幸有个幸福的童年,仅仅是因为受伤无法滑冰后,意识到连母亲也无法真正理解自己,就自杀了。
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这个动机过于薄弱,看来人果然是无法理解他人的。
这两个自杀者都以为自己是最痛苦的那个,其实给母亲带来的伤害才是最大的。
人把自己看得最重要,倒也无可厚非。
【转世与虚无】在审判中伤害他人的好像都去虚无了。
虚无在金蒂的叙述中很恐怖,不过转世也很累人啊。
俗话说,常在岸边走哪有不湿鞋,转世次数多了难免会在审判中犯怂,最终大家都会到虚无里团聚……【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
它能把地狱变成天堂,反过来也可以。
【关于名字】看了一下wikia,里面有人考证说,quin和decim和nona和ginti在拉丁语里都是对应楼层的数字。
【お疲れ様でした】德基姆的怀抱看着就很治愈。
人活着真的很不容易,尤其是那些运气不好的。
想对所有我喜欢或者讨厌的人都这么说一句。
还有好多想写的,但是我有点困了,下次再补吧!
最后随便扯点。
会看这部番完全是因为前野桑主役,他老配些智商掉线番,没想到这次捡到宝了!
很喜欢前野桑的低沉声线,虽然有人说像老头子。
细谷桑这次又配了一个脾气不好的小辫子红毛……然后op和ed都很神,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听/看到op里那句“一石投湖,琢磨性情”就不禁虎躯一震,虽然根本参不透歌词什么意思,但是觉得很妙啊。
虽然不想说再见,但完结了以后,也要像德基姆一样微笑面对离别啊。
前几集感觉还不错,尽管说三观正的可以,但实在不是抓人的动画,因为展开后说教气太重导致实在有点无趣。
第一集我就看不懂了,这胜负怎么算的
各种各样的游戏才算亮点,人性的揭示不深刻也不真切。
设定不错 后劲不足
审判人性真是令人厌恶的主题
第一集很惊艳,后面太垃圾了,故事讲得也不是多好,关键是游戏变得也不刺激。
人类无法裁定人类,所以我们所谓的上天堂下地狱的标准在至高的造物者眼里究竟算个什么(突然就能理解为什么基督教将这个标准定义在是否信仰其教这个点上)……而神的慈悲与人所理解的慈悲也必定不同吧。(男主有时候好像银古><
看得我都快睡着了好吗
最喜欢漫画家奶奶的那集,希望自己走的时候也能那样平静从容地说出自己过了很好的一生
第一集,那俩新婚夫妇的game及后面的互撕屌爆了,哎呀我剧透了~
8/10。那两个娃娃的童话故事如同玫瑰花蕾一样,帮助女主角找到了死前的记忆,并回答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当酒保被告知他理解了人的情感,像一个人时,他的情绪是悲伤流泪,作为生活基础的人或事所涌动的情感,就是灵魂的全部希望,按理人死的时候应当忘却自己的身份以及爱憎一切负面记忆,平淡超然地直面死亡,然而审判却唤醒了灵魂深处的悲剧令受审者再一次回味前世的痛苦,何其残忍;灵魂中转站作为一个时空通过镜头符号和叙事视角的变化,突显了死亡在道德层面的价值,废弃的提线人偶、以器官和太阳系行星为材料的桌球游戏,漫画人物的鬼牌以及季终集化为五颜六色碎片的女主角在现世的房子,死亡意象上的独特表达贯穿始终,女粉丝抱着偶像坠入虚无深渊,象征爱情不逝,第二集女主角以不同角度分析同一对新婚夫妇,女性被误判的牺牲精神道出人的复杂性。
后面故作高深强行升华有点没意思了
对人性的剖析显得好幼稚
Judge他人,这就犯了傲慢的原罪啊。最让人动容的,还是第一集的妻子啊。
想讲的东西似是而非,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难道是翻译的版本问题?
最后一集什么鬼!
9和12是冲突处理最棒的两集。9妹子声嘶力竭地劝住了年轻人,以及后面年轻人受到刑警的言语刺激下依然刺了刑警,两人都去了虚无;12妹子不想牺牲他人成全自己,酒保说抱歉这是我设的局我并不能使你复活,两人相拥痛哭。妹子的悔恨泪奔了。“我尊敬每一个认真过完一生的人。” 一石投湖,琢磨性情。
这套判别人性的理论总觉得很狗血,当然故事后期估计会自我吐槽
疯屋走上商业化发展道路的分水岭,前两话最好。人性永远不可以考验,是非曲直孰可仲裁。裁决者并不是全知全能,裁决者也会出错。可惜后面并没有抓住这个突破口来撕裂这类故事的常规走向。叙事节奏一般,靠记忆闪回和游戏进程交替来推进,其实几个单元剧讲得都没什么意思,主线也不是很明确,没有大逻辑。
一集,已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