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这个片子的感受就是,广电总局竟然允许某些没有删除那么干净。
那些说假的人,甚至有过事情经历的人,一直在挑刺说不符合常理,电视剧里面能表达出来一些某些相似点,就已经知足了很多,关于那个历史的年代,很多都没有播放出来,甚至都禁播了,你以为原汁原味的拍导演不想吗?
能放得出来,你能看得见才行啊,这部剧都已经经过删减修改了。
但是拍的已经很好了,至少在目前国内知青题材里面算是很好的了。
挑刺的人建议去看一下梁晓声系列作品,每一部小说都值得一看,看书比看电视更让人有想象空间,我觉得书本更精彩一点。
我不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也不敢对那个时代妄下定义。
我只是感叹于能有这样这样一部优秀电视剧。
网上的质疑声很多,说这部电视剧不能真实反应当时的知青生活,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当时的知青生活没有电视剧中表现的那样美好。
针对质疑声我陈述下我的个人观点:首先剧中兵团那些知青,他们即是知青,又是战士,无论是那个时代还是现在作为一名共和国战士对于一个20左右岁的年轻人来说都是充满新奇与荣誉感的,尤其是在那个时代,他们是被层层选拨选出来的,都是根红苗正。
能够参军更是对一个年轻人家庭成分、阶级成分的肯定和认可,所以兵团的这一批知青来到北大荒是带着荣誉感与自豪感来的。
所以他们初到北大荒的惊喜和正式进入兵团之后的兴奋和积极表现都在情理之中。
他们是战士和知青两个概念混合的群体,我想这也是编剧和导演进行如此艺术加工的切入点。
而剧中对于其他知青点的表现,比如山东屯、坡地村的两个知青点,知青干活拿公分,还有接受继续教育,吃住条件都要差的远,当时的社会现状总体可能就是这样,这些我想已经表现出了当时知青下乡的情形。
而对于剧中人物的塑造,人性化的东西是有点过多,包括老站长,团长,连长,指导员。
在大家理解的范畴内,这些领导可能不会像杜忠诚那样满口革命口号,阶级斗争,但也不至于和蔼可亲到电视剧中这个程度。
女排长,山东屯梁支书,陕西县城农资站站长,坡地村党支部三人组,这些参与到政治中的人,一个个表现的都特别开明民主并且极富正义感。
电视剧终究是电视剧,也许这帮年轻人遇到的好人有点多,这就使得电视剧中的知青们日子过得没有那么苦,甚至让观众感到一种艳羡。
当然,我相信当时好人确实还是在多数,因为都是知识分子,人心也不可能麻木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只是不会像电视剧那样明目张胆的维护正义而已。
而当时,某些正义是不允许存在的,而剧中却使正义处处得以伸张。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
虽然吴敏的行为、言语、做派让人感到令人发指,但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在她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
吴敏就是混乱那个时代的那批人的缩影,而那批人正操控着当时的中国。
陕西的县革委会主任杜忠诚以及他手下的整个革命团队,就是这样一批人的典型代表,他们忠诚于自己的革命信仰,放肆的对权力扭曲和对人性践踏,错不在他们,社会大气候就是如此。
就像曙光在给张敢峰的信中所提到的中国病了。
而导演也没有把杜忠诚这样的人表现的极端十恶不赦,在很多细节上,偶尔也掺杂了人情味在他的身上,这也表现了当时那个时代最最深层的内心。
我喜欢这部电视剧,不是因为它有什么教育和讽刺意义,我只是感动于剧中年轻人的热血和太多体现人性之美的感动瞬间。
友情,爱情,亲情,乡情,信任,理解,正义,民族情怀,爱国情怀,这些正能量的东西在剧中都得到了十分顺畅的表现。
总之我很喜欢张新建导演的拍摄风格:大气,刚为主,柔并济。
《闯关东》我喜欢,现在《知青》我喜欢。
剧中赵天亮和赵曙光两兄弟的性格截然不同,却都是充满热血和正义感的好青年,这两个人的形象似曾相识,我总觉得这部电视剧有《平凡的世界》的特点,也有《围城》的特点。
只是感觉。
剧中所有的知青都表现的很有理想,或多或少都表现出了对现实的不满,而且很多细节表现出的是他们对青春是毫不顾忌的。
不管这符不符合事实,至少年轻人的热血被表现的十分到位。
我只看到了第十八集,我可能是在断章取义。
但是我真的喜欢这部电视剧,我还是学生,也许很多东西还说不好,但是电视剧中很多瞬间已经令我热泪盈眶。
一个弱不禁风的上海姑娘脚崴了之后拎着沉重的行李走在泥泞的路上让人心疼;当周萍扭捏着向赵天亮借钱买解放鞋那种难为情的表情让人心疼;而赵天亮为周萍补上了供销社的欠款之后,又为周萍加了双新鞋的行为让人感动;赵天亮只身来到陕北,淳朴的王大娘一家为了给远道而来的赵天亮做一顿像待客的饭。
娘对女儿说:“这六个鸡蛋就留着吧,六个鸡蛋炒盘大葱也算个大菜了。
这些都拿去供销社换斤挂面,剩下的能换点酱油什么的就都换了。
”听到这句话我眼泪就打转了,“六个鸡蛋炒盘大葱也算个大菜了!
”这是多么淳朴的乡情和感恩的情怀。
赵勇周萍一批人在县里遇到上海的三名插队知青,知道她们日子过得不好,然后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给了三人的场景让我热泪盈眶,看着小地包向徐前进借钱的样子我忽然就笑了,笑了之后是感动;赵勇等人把面粉私自送人的事,老魏一番善意的责备令人欷歔;孙曼婷为了维护周萍,当场背毛泽东语录反驳吴敏的样子带着一种正义与豪气;孙曼婷撕毁自己的被单为大家缠镰刀是一种大度;老支书为了能让赵曙光住院治疗,往医生手里塞鸡蛋抵扣医药费的样子让人心酸;王大爷在韩奶奶坟前唱信天游的场景让人感到一种悲愤;导演总是注重这些细节,演员也都表现的特别到位,性格特别鲜明。
我还没有看完这部电视剧,总之就是很喜欢。
尽管我也觉得这部片子美化文革了,但是必须承认我非常喜欢这套戏。
情节和演员都很喜欢。
一直以来,除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大部分反映文革的影视作品中描述的环境都是其中的人和集体公认政治高于人性的,但这部描写的环境中,人和集体是公认人性高于政治的。
主人公都忠于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忠于自己的道德和伦理观念,强于忠于某个主义或某个领袖。
尽管这种环境在当时可能是非典型的。
但是我认为当时这样的人和集体,还是应该存在的。
如果真的存在,这些逆大环境而生存的人是伟大的。
有这样一部作品,描述了一个畸形的、扭曲的时代中一个个正常的、健康的灵魂,我认为相对于痛诉、呻吟,这也是一个有力的力量,是一个正面的力量,去告诉观者,什么才是对的。
2018年5月的某一个晚上,一个人靠在酒店46楼房间的窗前,看窗外灯火无限,日间的纷繁喧嚣慢慢沉淀于这五月温柔的夜色之中。
不知多久,电视里一个女声将我从出神中拉回来,那声音很特别,清婉,矜持,像清晨河面上氤氲的雾气,伴着静静的流水,结着林间草木的气息。
当我循着声音望向屏幕时,里面是一个穿着碎花衬衫,扎着麻花辫子,留着疏蓬刘海的女孩正和男友一起向自己的父亲陈情,女孩时而低头莞尔,目光羞怯而又略带渴望,时而顾盼男友,俏皮而又略带狡黠。
那种质朴和纯美交织的审美体验整个攫取了我所有的感官,在那一刻。
后来,我盼着,追着央一看完了整个剧。
平心而论,我实在不能给这部剧的剧情以任何正面的评价,哪怕是一句溢美之词。
但是,这部剧让我在十数年后再次见到落地的女主,那段曾经租来碟片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追剧小晚的时光似乎又回到了眼前。
十多年过去了,韶华已逝,物是人非。
当初的小晚,现在的麦香,却恍惚间跨越了十多年的时空距离而未曾改变,纯净依旧,隽秀依旧。
然而,时间真的可以忘却一个人吗?
不会。
我依然能从少女时代的麦香脸上读到小晚身上不曾有的成熟和难以察觉的隐隐的疲惫。
或许这是这两部电视剧情节和人设的使然,但我也相信这是十多年的时光留在影者本人身上的印记。
无论如何,这十多年的喜怒哀乐起落沉浮都会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和心里结茧或结疤,影者本人也一样。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看了知青。
这部剧几乎满足了我所有对青春,对爱情审美需求。
周萍,这个角色几乎给我建立了完美的爱的意象。
她有着质朴而纯净的美丽,脸部的每一个线条都是那么的柔软和温婉。
狭长微弯的眼睛使她笑起来矜持而清澈,像是娓娓的倾诉,眼里恬静和温柔的光让人觉得充满希望。
她扒着火车来到了北大荒,她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留在兵团,可以使自己的父母能够得到片刻的慰藉和安宁,她践行着自己的信仰和理念,哪怕面对各种打击和伤害依然能够保持坚强甚至对伤害自己的人温柔以对。
这是一个如此单纯而又善良的女孩,可是单纯对周萍来说并不等于不谙世事,“再不走,同情就要变成轻蔑了,人心都是常变的”,是什么让周萍对人性有着如此深刻的理解和洞察,不得而知,或许在那场运动中她见到了太多的人性泯灭和天良沦丧,或许她自身便有一双深刻的眼睛。
认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从七连到山东屯,所有的爱与伤害,不曾让她骄矜半分,也不曾让他颓唐半分,反之,她对所有的爱与帮助充满感恩之心,并倾心回馈。
她对所有的打击与伤害都坦然面对甚至以德报怨。
“我对每一份同情都心怀感激”,“我不需要任何人为了我做出牺牲自己利益的决定”,“要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命运的安排,而且绝不连累自己的爱人”, “赵天亮,我是很爱你,但我绝不是离了你就活不成!
”,善良的周萍无论在逆境中还是爱情中都始终保持着自己最高规格的独立人格和尊严。
有人说,童年和青春期的心理创伤将终生无法治愈,我对此不能同意更多。
我看到周萍的笑,好像看到曾经苦涩的初恋在对我笑,我看到周萍哭,也好像看到她在对我哭,看的时候我的心醉了,关掉屏幕我感觉我的心都碎了。
二十年过去了,我感觉我的心就停留在那一刻,从未跟着我离开。
荧屏里周萍的一颦一笑,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都被我拿来对那个17岁时哭泣的灵魂进行补偿,一遍一遍似乎永远不能得到真正的慰藉,关掉屏幕的那一刹我的悲伤似乎又回来了,甚至比那时候更加真切。
想起一部微电影《记忆中的红气球》,里面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they never told us, time waits for no man, they never told us, time never truly heals, they never told us, hope only results in pain, they never told us, life is a losing game, they never told us, we are doomed to fall. 欠的永远还不上,失去的永远找不回,心灵的伤口永远无法真正愈合,灵魂深处的罪责永远无法真正救赎,6月底的上海,溽热潮湿,梅雨会一直绵延到8月,自从麦香结束,电视就再也没有打开过。
希望南风吹散梅雨的时候能够再在荧幕上见到她,不过那已不是曾经的小晚和周萍了,不管对于傅晶还是对于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的我,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一开始特讨厌小地包也不喜欢小黄浦,后来觉得小地包越来越成熟了,觉得他很有趣每个人都很好,没有绝对讨厌的人。
喜欢张靖严,他好温柔,想起他是父母爱情里的王海洋,哈哈哈虾酱大大又演他爸。
而江亚菲在里面很凯凯谈恋爱,这个时候我总会想对靖严说你媳妇被靖王抢走了。
所有人演技在线,男主赵天亮,感觉在部队里很成熟,一到了家就变成了小孩,尤其是在程皓枫饰演的哥哥曙光面前,很小孩的感觉。
感觉齐勇真的是我理想中的男朋友,会怼人,而且长得好,学问不差还可爱。
不失正义,在两家有仇的情况下他跟小地包成为了生死之交,还吧人姐姐给搞到了手,哈哈哈。
感觉挺好看。
本来我打开这部剧的时候,男票一脑袋疑惑:“怎么突然开始看这个题材,还这么老的片子。
”看到一半,他兴致勃勃地推荐给了他妈妈。
我们俩都觉得这个片子很有意思,可是到豆瓣上一看,却批评颇多。
看了看差评,觉得也能理解。
毕竟我们只是雾里看花,差着时代,如果几十年后有人拍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拍我们兴高采烈地做房奴,心甘情愿地还房贷还高呼万岁,估计也是想打人的。
但是我还是喜欢这部剧。
如果说那段岁月是个深渊,那这部片子就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拍深渊下的光。
这光在黑暗面前那么难能可贵,也那么耀眼。
其实对黑暗也不是全无描写,只是都点到为止。
比如坡底村喝不上水的农民们,比如去找海带的时候那个小渔村,比如山东屯插队知青的生活,比如吴敏。
带着镣铐把舞跳成这样,我个人是可以原谅的。
我喜欢黑暗以外的部分,时代是无从选择的,可是处于时代中的青年,却没有丧失青年特有的朝气和思考。
满怀梦想,也脚踏实地。
生活艰苦,却苦中作乐。
赵天亮是个很丰富的角色,他有冲劲,也有些固执;有同情心,也有些大男子主义。
这跟他的家庭出身倒是很吻合,是温柔独立的母亲和当团长的英雄父亲将这些特质遗传给了他。
所以带着这样的性格,他并不是个十全十美的主角,会犯错,反而显得人物生动起来。
周萍是个几近完美的女生。
漂亮温柔明事理又坚强,我要是个男人,我也想娶她。
可是家庭出身却给了她太多的压抑,还好没有泯灭她的善良。
当她终于回到七连,变回活泼的她,说了一句“我本来就是这样”时,真的挺心酸。
这又是创作者对时代默默的控诉了。
而赵天亮和周萍的爱情,虽然“土味十足”,却比很多专门谈情说爱的偶像剧还要有张力。
未表白时的关怀,表白时的羞涩,小旅馆里情不自禁的吻,都充满了爱情的张力,让人忍不住露出姨母笑。
别的人物也十足可爱,齐勇和小地包从仇人到兄弟,齐勇对于爱情的态度,一直很成熟的赵曙光和晓兰,在基层从一心情爱的小女孩成长为能帮乡亲做事的大人的李君婷……我真的很久没有看到一部剧鲜有坏人,却故事性这么好的了。
那个时代也许是个深渊,但这些可爱的人儿就是深渊下的光。
电视是真实与美的结合,从这点来说,这部剧也许不够真实,但是足够美。
三、试恋者——“搞对象干啥?
”“不知道,别人都在搞我也不能干瞅着。
” 20来岁的知青不管男女对异性都有吸引力,今天才知道那时处在多巴胺生长旺盛期,可是刚下乡的知青大多数不会搞对象,见到女人就心里明白嘴打镖,不好意思求爱,只好心里有她,晚上睡觉前想到她,做梦梦到她,也就是说暗恋,用今天的话说:时间长了就是抑郁症。
那时候的年青人为什么这样?
因为我们十几岁时看了电影《千万不要忘记》以后就听说处处都有“阶级斗争”,总有人喊“狼来了!
”提起女人,可没有90年代有一首歌叫“女人是老虎”那么幽默,而是说“女人是腐蚀剂”,,美人计里的阶级斗争最残酷,爱情是陷阱,谁要敢当众向所爱的女人说一声“亲爱的,我爱你!
”那可就和地震了一样,下场会是啥样?
我不知道,因为那个时代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
那时候每个人的行动就像火车一样只能在规定的两股线上朝着指定的方向跑,“阶级斗争”这个“纲”套在每一个会喘气的中国人的脖子上,时刻在提醒你“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所以连说话放屁都得“以阶级斗争为纲”,男女结婚能产生合力“1+1=3”,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首先要政治挂帅,有人说今后每个人的婚姻问题取消自由恋爱,更不许父母瞎操心,由组织分配男女发票对号入座;有人说彻底的革命者两口子做爱时男的说,“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女的若是回答“纲举目张”才有戏。
其实谁都心知肚明都怕被“阶级斗争”这张大网扣住,使多少年青人都不敢冲破男女之间的界限。
2000年代初的一天,有一位长春市某大学的女教授给我打来电话,她说是我初中同学,可是我怎么也想不起来她是哪一个?
后来他提醒我她是40年前我“同桌的你”,我才想起来,他和我说,“初中时咱俩同桌一年半,并肩坐了三个学期,可是咱俩没说过一句话。
”我承认,“属实!
”1962年到1965年,三年初中我一直是班长,班长和同桌的女生一年半,3个学期却连一句话都没说,今天听起来很奇怪,是变态,可是在那个时候却是自觉为一种高尚的行为,当班长应该做榜样,可见在那个时期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就是井水不犯河水,“男女授受不亲”,男女同学之间是沙漠。
到了高中,我仍然是班长,高中上了一年课,1966年5月22日正式停课,一直到1966年12月22日在长春气象仪器厂学工结束,吉林省体校造大、公安联总等发革命组织头头被抓,社会上武斗公开化,我就成了逍遥派整天呆在“48号大院”里。
几乎一年多见不到同学,直到1968年10月老师挨家通知让我们下乡后同学们才陆陆续续的聚在一起。
我记得那时在被大火熏陶过的学校里仿佛就是战后的景象,大家你瞅瞅我,我看看你都觉得目光呆滞,可是都长高了,快成大人了,说实在的我第一次觉得同学都是可亲可爱的,却没有一丁点儿要和哪个女同学搞对象的想法。
我说的这些话现在的年青人肯定听不进去,可是中国确实有一段时间是这样的,就像以前大多数中国人都横着刷牙,把牙根都刷出沟来,要是谁不相信中国人会这么傻,这事儿不是真的,那你就看看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那几颗还没完全掉净的上下门牙就明白了,今天一个人若是横着刷牙,立马最少有3个人来制止。
接着往下说,现在别说中学生,就是小学5、6年级的小学生在班上若是一个异性朋友都没有,父母马上就会当回事儿发现孩子的情商有问题,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也可能指导孩子“怎样在同学门前表现自己?
”1968年我们到了农村,在集体户的小天地里没有阶级敌人,男女同学吃一锅饭,低头不见抬头见,擦胳膊蹭腿“触电”的事儿时有发生,有了解女人的机会,有谈情说爱的条件了,可是多数知青因为没有基础知识和常识却都成了“爱盲”,只能遭遇浪漫,或者被爱情了。
其实我们是渐渐被女人、情感和爱情所侵蚀,包围和俘虏;1968年11月13日长春市的雪下得没膝盖深,可是在长春火车站一些同学就公开了自己的恋爱关系,我头一次看到有高三的同学一对一对的站在人群中;那次我们学校下乡近千名同学,第一次享受有10节车厢的专列待遇,火车一开,有的同学还在流眼泪,可有的同学却唱起了歌,唱的不是什么“广阔天地,我们来了!
”而是唱的反动歌曲——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这些歌曲我都是第一次听着的,到了集体户我也学唱,一次我在半掩着门的男生房间里正学唱“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时一个女同学开门进来了,羞得她满脸通红,我还记得我没咋的,我当时还挺高兴的,我还看清了那个同学的脸涨得通红。
至今还使我们记忆犹新的就是农民们那些打诨的笑话,农民的艺术和聪明。
我们那个村的居民基本都是被汉化的蒙族人,仅有几个老人不会说普通话,却能听懂,所以凡是有我们知青在时他们都说普通话,开会的时候更是如此,他们喜欢说笑话,更喜欢荤笑话,只要聚集在一起,不管规模大小,时间场合都要“哨”上几句,那时候斗批改运动上面精神多,斗争的对象千变万化,所以,会就多,从另一方面说农民需要交流,所以他们非常愿意开会,喜欢聚堆,热衷张扬自己。
我们来那天吃完饭我们在外面转悠看见一个车老板扛着大鞭往家走,一个农民问他“长春学生来了多少(人)?
”车老板说,“多少人没数,反都一对一对来的,有个十来对吧。
”农民仿佛故意问,“都是一家一家来的?
”车老板说,“没看见带孩子的,谁跟谁是一家的不知道。
”有一次队里开大会,一个农民看见凳子脏没坐起身要走,一个大队干部麻溜问他,“XX,你怎么不坐那儿”,农民说,“埋汰”,干部说,“你媳妇那儿埋汰,你咋还天天往那儿凑乎呢?
”引起周围的人哈哈大笑,当时我就没听明白干部说的这句话怎么这么给力?
农民怎么这么喜欢听?
我没法问别人,因此,他的这句话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直到很长时间以后我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有一次,几个农民在一起“扯大膘”,过后,我也幽默的说,“毛主席让我们接受你们的再教育,结果你们就用这些不堪入耳的骚话教育我们,把我们都教坏啦,我们怕将来进了监狱没人给送饭,我们不学了,明天赶车把我们送回长春去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集体户里,不长时间我们男生在晚上睡觉前就都要议论一阵女人了,通常议论同户女同学的速度最快,也就是所见所闻一两句话,因为,她们就住在对面,说话声大了她们都能听见,另外男女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都怕那句话得罪了谁。
而议论村里“沾点腥”的农民却是一个长久的话题,我们对他们的“档案”很感兴趣,每个人的出身历史和故事、经典常常把我们弄得捧腹大笑。
村里有个蒙医和他小姨子发生了关系,结果不但被取消了行医资格,而且还被定位“坏分子”,每天晚上都要去刨粪堆。
一天,一个同学说,他发现那个医生的小姨子长得像猪八戒一样,可是他老婆却是标准的蒙族美女,他咋么就得意猪八戒呢?
大伙得出个结论“王八瞅绿豆,对眼了”,第二天早晨有一个男同学半真半假地说,“昨晚,你们说得像真事儿似的,弄得我都‘跑马’了。
”原来医生和我们知青关系很好,他家就住在集体户房后,他两口子的容貌大伙都很熟悉。
村里有一个初中毕业的蒙族女干部,因为几年前在柴火垛被人抓住了,从此,一落千丈,被打入冷宫,但是,我们集体户的女同学都和她很好,说她有文化,和她有共同语言,对她的处境很同情,说他说自由恋爱,应该受《婚姻法》保护,这个女干部也是我们男生经常议论的话题。
笑话和议论都是精神软件,如果是碰上了动正格的硬件,就容易发生质的变化。
1969年元旦后,一件事使我茅塞顿开——知道自己是大人了,每天看见的、听到的事情很可能就发生在自己身上。
村里有一个对佛教非常笃诚的蒙族老农民,他老伴瘫痪,我们常看见他赶着毛驴车拉着老伴在山上走,一次,他对我说,明年他要用毛驴车拉老伴去五台山上香,因此,我很尊敬他。
一天,他女婿找我上他家喝酒,酒桌上老人说找我有事儿,他说,他看我善根很深,想把在内蒙的一个外甥女嫁给我,我要娶她娘家会陪送一匹好马。
我一听他说得这么严重,当时把我都吓死了,我坚决推辞,一再对他说,我有对象在长春呢。
打那以后,就就有了“我应该找个对象了”的想法,这时我想起了几年前我妈说的一句话,她对我说,“你们班那些女生多好,你找一个领回家给我当儿媳妇我就十足了”,于是,我就想到高中时“同桌的你”。
春节后,我回长春要给我姥爷买个羊皮袄,想向她借了15元钱,我通过另一个男生和她说了以后她很痛快的就把钱借给了我,以后,我就有意接触她,可是她好像全然不知,我想向她求爱又不敢说,结果一拖关系就发生了变化。
1969年夏天通榆县知青代表会请来了很多家长,其中我们户一个学习好的女生妈妈来了,在会后的交谈中这位母亲表示很喜欢我。
回去不长时间“同桌的你”要转走,要我还债,我囊中羞涩可急坏了,谁知晚上我赶着毛驴车去拉水,“学习好女生”来了,意外的是她给了我15元钱,并且一再告诉我“不用还”,使我解了围还天上送给我一个林妹妹,接着我俩就处上了,到了1970年春节恋爱关系就向同学公开了。
后来我去了吉林油田,联系了扶余县附近的一个公社想把她调来,然后再进油田,因为,那时吉林油田大批招人,可是,她不同意,因为她要回长春就调到了长春外五县。
那时油田几万年青人的头等大事就是找对象、谈恋爱、年龄大的找房子结婚、南方来的转业兵回家接婆娘,不长时间我就当了小头头,出头露面的机会多了,就有没对象的女知青来试探我,也有老工人给我提媒,一时间,我被“月老风”冲昏了头脑,就和她吹了,很快就和扶余县的一个返乡招工的女知青处了对象,一年多也吹了。
我还记得在农村,一次,我们上洮南送公粮,晚上住在一个经常到我们村捡粮食的孤寡老头的两间漏风的土房里,半夜车老板喂牲口回来,看见我没睡着,就把马鞍子搬来让我枕着,一会儿,他突然问我,“你们集体户的这些城市人在这儿找对象干啥?
”一个只读过一年书的农民这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话竟把我问蒙了,我仿佛大梦初醒,情急之下,我突然冒出一句“不知道”,谁知他步步紧逼,又问我,“我们(农民)找对象结婚生孩子,你们找对象又不能结婚,又不能在这儿生孩子,我没去过长春,真不知道你们大城市的小青年在农村将来肯定得回去,在这儿急着找对象干啥?
”我觉得这句话他是经过好长时间思考的,于是我就随便说了一句“真是不知道,别人都在搞,我也不能干瞅着。
”我们集体户在农村组成了四对,成功率44%,回城后结婚了两对,成功率22%,后来到了80年代初两个在我们集体户毫无恋爱迹象的同学结婚成家,这样就有了三对,成功率33%。
后一对男同学有残疾,后来根据政策回城后在一个大集体企业读了业大,得到了工程师证书,女同学进城后是某市级局的干部,热情、健谈,很早就皈依了佛教。
一次我问她,你俩是怎么鼓捣到一块的?
她笑着说,“他老上我家去,赖上我了,那我就嫁给他吧。
”她虽然说得轻松,但是就有我们这样的知青才知道这句话的内容比山还重,因为,我们一起告别课堂,一起下乡,一起笑过,一起哭过、、、、、、、、、
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男一像天生劳改犯,专爱慷别人的慨,收自己的人心。
全剧所有时候都是一张臭脸,感觉全世界就他最牛逼全世界都要靠他忍辱负重靠他的勇敢和智慧去摆平。
女一从头到尾那脸脑门上写可怜俩字儿,腮帮各写善良俩字。
剩下都是让人起鸡皮疙瘩的装傻充愣。
那吊表情让别人连一个月都练不出来。
血色浪漫虽然避重就轻但至少稍微表现出特殊年代青年人的暴力倾向和顽劣甚至是恶劣的人性,以及破衣少粮的表现(饿得去要饭穷的没衣服这是多可怜?
血色浪漫至少敢这样拍,刘烨剧里笑嘻嘻的那是剧情给他写的乐观),结尾更表现出不同阶层的人各种人性的人的选择和结局,很有意义。
这货整个一真善美忍的人性宣传大片。
你踏马可以轻描淡写甚至不描写吧?
你踏马搁那写特殊岁月里的岁月静好的童话呢?
整个兵团几万人清一色大善人大好人,就一个副班人不是人。
山东屯也是一样。
两个单位从领导到战友到工友都跟越来一样为他倆创造条件帮助他们…?
陕北知青点也大差不离就没饿过,整个地区除了赵瑞龙是坏蛋其他人都是好人,农机站愿意几乎白送拖拉机,奶奶的一伙高中都没上完的人能用废铁给修好了?
武红光大棒子打专案组组长自己投机倒把,读禁书竟然只判三年…?
瞎子靠边站团长明目张胆装公社主任抢走证据,竟然没下文…?
有人说这部剧太不真实了,没有反映出那个年代的颠倒黑白和悲惨岁月,我看来不然。
我心中的影视作品有两类,一类是具有批判性质的,能带给人思考的,另一类是带来“美”的,这种美,既可以是画面上的美,男女主的长相美,也可以是人性的美。
这部电视剧,给我带来的就是“美”。
就像里面说的“要相信广大人民群众,相信他们是善良的”,编剧是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但最后他没写那些肮脏的事,而是呈现了这部作品,我想他更多是想给我们带来一种温暖,从兵团到哈尔滨到陕北、内蒙古,从身边战友到部队首长、领导,里面大多数人在那黑暗的年代都保留了人性与善良,这就足够了,那个年代小人不少,烦心事不断,但我们又何必非要在这一部电视剧上看个遍?
为什么不让善良、友情、亲情、爱情,这些美好的事物来作为见证那段岁月?
最喜欢的片段就是他们在边防站的日子,那段日子他们远离了政治,仿若在世外桃源,周萍和齐勇隔段时间就来,带来的是物资补给和欢乐与温暖,景色波澜壮阔,日子幸福美满。
没有了在连队里的小人告密,没有了尔虞我诈,没有了担惊受怕,沈力可以尽情画画,黄伟可以自由创作,暂时没有任务的打牌、下棋,周萍、赵天亮一起采蘑菇、压马路,他们相处其乐融融,尽管有摩擦和磕磕碰碰,但却立刻不久就能重归与好,多么美好的日子!周萍是幸运的,这一路走来,她既有自己努力、任劳任怨的结果,也有身边人的帮助,一开始就有老站长帮助她留下,后面有男主帮助,连领导也给了很多力所能及的帮助,后面离开连队到山东屯,梁书记又拿她当妹妹,她的坚毅勇敢感动了一个又一个人。
里面她的一句话令我感触良多,“其实我就是这样一个活泼大胆的人,但是后面的社会和我黑五类这种身份,使我压抑了很多天性”,编剧借很多类似这种话来控诉了那个时代,尽管时代黑暗,但里面的人仍旧是积极乐观向上的。
可惜这结局草草收场,我以为能看到他们返城呢,结果到扑灭火灾就没了,里面周萍等几个女知青是死是活也没明说,但从片头和里面的话语和一些侧面来看应该是牺牲了,这就太潦草了,前面的周萍救落水女战士没死,野外遇狼遇熊没死,没有因是资本家女儿被迫害致死,没有出其他意外,最后却这样牺牲,我看了很多强行以喜剧结尾的影视,还是头一次看到强行悲剧结尾的。
听说书里是美满的结局,电视是从60集剪辑到45集的,这就说的通了。
总之,这是一部带给了我享受的电视剧,让我看到了“美”,画面波澜壮阔,更重要的是人的美。
知青。
一部没看之前嗤之以鼻的剧。
自我检讨来说,我很容易在心中将事物留下或好或坏的第一印象,人事物皆是如此。
明知不好,也有在认真克服。
因为家人的原因,对那个时代有一定的灰暗印记,从他的口中我得知那个时代的暗色与不谐,所以对剧中能够直观体现的欣欣向荣的青春年代多少带着质疑。
没看剧之前我以为是刻板的歌功颂德,对一切肉眼可见的问题一笔带过或者避而不谈。
但是真正看过之后,确实是高明的编剧,不愧是梁晓声。
一面用兵团那个多多少少有一丝能够幸免于难的理想世界来摹写着那个年代激昂的青春,一面在面对问题的时候用反讽述说着他的观点,让人能够悄无声息地赞同,真是高。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冯晓兰去西藏的时候,革委会的牛主任来找茬,最后开会批斗的时候大喊口号,可笑的是没有一个人附和, 旁边人揣手坐着翻个白眼,那尴尬的样子真是让人想笑。
所以世界上没有傻子。
又想了想,我喜欢的是什么呢?
我想,是那个场景里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善良和真诚的热爱吧。
周萍在探望天亮的过程中与一班的人也结下深厚的友谊;在防卫边境的时候,一班的人与小白,与苏联的那条娜嘉,都让人感动。
特别是娜嘉过河的那一段,我想起了忠犬八公,想起一句话,它在你的生命中或许就是短短十数年,但你在它的生命中便是它的一生,这样的深情厚谊让人动容。
还有便是陕北的春梅与晓兰。
春梅说她知道晓兰的心中会记挂着她们,但这样友谊没有亲情的支撑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格外脆弱。
这样的话,让人不得不认同,时间地点是剥离感情的一大利器。
我们理想中的状态是情感可以永久维持,但事实往往让人难以说出具体走向,所以或许说一切都不必言及长短,顺其自然便是最好的结果。
灵魂人物应该是齐勇,他永远清醒疏离骄傲又有些微感性,应该是人理想中的性格特征。
他可以因为想养马放弃当班长,但是弹幕也都说他应该是最适合当班长的人了,我也认同;可以在曼玲拿到高考名额时不因为传统的偏见而恼恨于人而是尊重她自由的思想,鼓励她迎接未来的生活。
这样一说,好像他的人格特征更为完美,但是,确实是这样。
他是一个生活在理想世界中的人。
有人说,这部剧过于美化那个年代,也顺带着说山影(或者正午阳光)拍的剧都一贯伟光正。
之前,也同样有这样的疑问和质疑,我们的世界中有那么多问题,并不只有一片和谐。
这世界会有禁止不了的恶性事件,会有打破和谐的只言片语,会有难以言表的龌龊思想,我们的世界不是只有爱与美,真与善,但是爱与美真与善永远能够绝对击中出我们心底里最柔软的地方,而正是一刻的动容会让迷途知返和放弃破坏的几率多上一些。
我们并不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人呐喊着造就一个理想世界,该是生活之幸。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剧的评分会这么低,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很优秀的电视剧。年轻演员们几乎没有一个是我认识的,可是不过几集,我就喜欢上了他们和他们的角色,这是演员的功劳,是导演的功劳,也是编剧的功劳。我不曾经历那段历史,但是我相信每段历史中即使充满尔虞我诈,也总还是有爱和温暖,我们都深知那
都说这部剧美化了那段历史,不了解不予评论。单就一部剧来讲我给5分,特效扣半分。。人物形象很饱满,每个角色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能看出来拍摄真的特别辛苦(心疼我凯。最喜欢赵曙光的一句话,人生只有几件事是值得珍惜的,生命、自由、思想的权利。我要去找几本知青文学去了
王凯演的齐勇真的是好男人!
周萍和赵天亮,美好的爱情。傅晶还真是少女感十足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单纯美好的主旋律片了,里面的主人公们那种笃定跟奋斗以及对自由的坚持都让我深深地感动
影片里当时哪里都是一堆好人,为什么当时国家还这么乱?当时人民还这么穷?文革时期的生活既然这么浪漫,为何还要叫十年内乱?
特殊历史环境下的,琼瑶剧而已〜
#kkw作品补全计划##B站cut版#凯凯造型帅的~~齐勇人设太有爱,和孙曼玲这对儿甜得不要不要的~
太美化了
细节上导演处置确实有问题。自由市场就有问题。服装也有问题,嘎新的,那时候可是补丁摞补丁啊。人物上说吴敏才是当时最多的人,电视里好像就她一个??当时人有呢么淳朴??七连根本看不到什么文革的痕迹。张新建在后面拍的老农民上有了改进。
原来看过系列
了解那一代人的事……这部电视剧我更多的是在看那个时代人性的展现……
王凯的粉丝应该都不怎么读历史吧!估计王凯反串演天浴,你们也会这么抽风吧!
应该是这部剧第一次看到唐曾吧,周萍超可爱,但是这种剧我get不到
这部剧我是真的的喜欢 比大江大河都拍的好 看过两遍再重新看也不会觉得无趣 纯真纯朴纯粹 文革年代的青春洋溢 每个人都那么鲜活
梁晓声➕张新建,山影经典作品。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需要有这样的作品去记录那个时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忆
情节不错,但拍的好像上山下乡是七分功三分过,洗白很多
傻子电视剧
感觉里面kk也有表现得不是很好的时候这个时候算是过渡期演技还在磨炼。不过红扑扑还挺可爱的。他不适合太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