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青格儿喊纳兰公子,都会很感动,胡静这部剧演得真好,声音也好。
可惜,美好如他俩,也只能怀念曾经拥有了。
刷完康熙秘史,再怎么不想去想,也无济于事。
公子已然深入我心,这么晶莹剔透满腹经纶仙风傲骨的人儿,真的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过吗?
一个纳兰公子,一个林姑娘,一个史书中一个小说中,都是咳出了血,早早丧了命。
也许人的一生只能说一定量的真话,是这个世界的真话极值,谁若是早点达到极值就要离开去往另一个世界了。
很久以前特喜欢纳兰,特别是钟汉良版的纳兰,几乎满足了文科孩子那种对翩翩文人骚客的任何遐想,那张抬头望月的模样映像颇深,几年后的如今,再读纳兰的饮水词,什么“人生若只如初见”、什么“一生一世一双人”、什么“当时只道是寻常”淡淡的字眼依然伤心,这个清代第一伤心此人最终伤心至死,什么天人永隔的爱情,什么怀才不遇的才志,什么向往青山原,不惹凡尘的江湖梦,那副总是忧国忧民或自我感伤的模样像极了所有的文人,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鲁迅、胡适,王国维。。。。
那些铺满墨香的文字中所包含的一切感情说穿了就是心之神往而不可得,可真的是不可得吗?
纳兰的向往江湖却没有舍得放下荣华富贵、放下亲人朋友、放下心之所爱,故而郁郁而终,如果当初能抛下一切要么不惹凡尘,要么随着爱妻仙逝,岂不洒脱快哉?!
奈何如此蹉跎愤愤,惹得三百多年来的“兰学”唤作公子,反复吟唱那一首首悲伤小令?
屈原以死明志却为悲壮,至今仍有人道其荒唐;岳飞的八千里日月如今也不再是民族英雄,历史人物看不透,我们依然看不透。
这个世界太多灯红酒绿,以至人们羡慕曾经的清调格雅,若是痴迷其中无论是饮水词还是红楼梦总是让人觉得矫情,遁入其中觉得博大精深,远看却是沧桑一片,纵观历代诗词歌赋或是辛苦文章,无论表达的什么理念什么思想都只是那个作者的感官,若是执念于此,为赋新词强说愁,总道世态炎凉或是愤世嫉俗或是义愤填膺。。。。
那估计我们都是人间惆怅客了。
纳兰词虽好,那抹淡淡的忧伤已经让一位“北宋以后,一人而已”的容若公子魂归他处,就不必在今朝故作矫情。
这个世界很大,而一个人的际遇太少却又太深刻,心中所想要追,不可得又如何?
人在路上走,若能做到悠哉看庭前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就算不做那四明狂客的贺知章又如何?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仿佛庄生晓梦,不知是入了蝴蝶之梦,还是自己梦到了蝴蝶 此生便只是一出拉开了大红帷幕的台戏,又何必在意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只要流云水袖扬起,那一板一眼唱得真切叫彩,便是梦也绚烂,何况这帷幕张然掀起,难道由得你唱还是不唱?
看戏的人何尝不在戏中,不如唱个满堂红罢了。
也许纳兰不是人间富贵花,也许真的是当时只道是寻常,也许他的一生情路仕途难以满足其心中所愿,世事难料的我们也会想如果他能豁达一点,开朗一点,是否会幸福一点?
是否会长命百岁而终?
其实这部剧总得来说还可以的,反正我是颜值的只要有帅的我都能看的下去的,不得不说钟汉良这部剧的扮相太帅了,太符合我的审美了。
钟汉良出演的纳兰,觉得他扮演的纳兰非常成功。
因为钟汉良那一扮相,一投足,一皱眉,即使没有台词,也让我能感到纳兰容若的存在。
据说钟汉良在扮演此角色之前的半年就开始读纳兰词,看纳兰的生平,也许他是把自己完全投入到了纳兰的人生中,体验着纳兰的才、情、伤,才在一投足,一眉眼中都透着纳兰的气韵。
这跟演技无关。
既是秘史,自属无稽之谈。
沈宛之事,多为附会。
鳌拜翻案,虽不无自圆其说,亦难校正,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篡汉时,是是非非本无常。
最常挂在嘴边的,却是那句:为了江山社稷。
仿佛在万里江山芸芸黎元面前,任何的是非都不成其为是非,情字只嫌多余。
人,不过在那错综复杂的网中无力而无奈地活着。
当纳喇惠儿站在宫门外,风扬起她的衣衫,少年康熙缓缓朝她走来:你觉得这里怎么样?
这是个令人憋闷的地方。
眼前的女子眉目清幽,宛然与世无争。
她不会想到,就是这个令人憋闷的地方,最终成了她的归宿。
一道宫墙,锁住前世今生,也锁住灰飞烟灭的过往,锁住心底的那份单纯的爱恋。
每个人都不过是命运的菜板上任宰割的鱼肉,康熙如此,纳兰如此,后宫粉黛,朝堂百官,任你是指点江山的帝王,风流俊逸的才子,或是倾城绝代的红颜,身世沧桑的白发,总历不过那劫。
人间何处问多情?
身为帝王,不可无情,亦不可多情,无情则落入始皇桀纣之流亚,多情则易蹈明皇徽宗之覆辙。
而才子,大可闲吟风月,玩赏烟霞,又多落得个才命相妨情深不寿之名。
试想来,纵是千秋伟业,何如一醉樽前?
帝王爱江山,才子惜美人,不过各求所得。
功过是非,枉与他人笑谈。
本来是冲着小哇来的,后来发现胡静的青格儿的扮相还不错纳兰的妻子卢氏不是比纳兰早逝吗,剧里搞错了,不知是不是有意为之。
还有8年前的电视剧基本没有插曲,片尾曲也比较逗,怎么说呢,像儿歌咯端敏(李菲儿)在得知二阿哥会被推上皇位后,明明答应不告诉任何人的,一出门就看见惠儿(石小群)而且告诉了她并叮嘱她千万别说出去,可是这怎么可能呢。
虽然晚上见到皇上忍住没说,还被皇上怀疑是还和纳兰藕断丝连,半夜三更又跑去坤宁宫悄悄地告诉了皇上……所以说,告诉第三个人开始就不成秘密了,不如告诉树洞纳兰有一点让我稍反感,惠儿刚入宫不久,他又拉着青格儿说最爱她,不能没有她。
以前和皇上求别让惠儿入宫时还说 会喜欢很多,但真爱只有一个。。。
看网友评论这剧应该叫做纳兰野史,因为纳兰死后就没有下一集了,不过最后康熙还是有一个镜头是霸气而又孤零零地坐在朝堂的龙椅上,可能`是暗示皇上总是孤身一人的,所谓“高处不胜寒”。
自己2个儿子死于非命也是无法为他们讨回公道,总是无奈的欸。
最后想说穿插在剧中的几首词还是不错的,高中看《纳兰容若传》,还抄了他一百六十多首词来着,“才华尚浅,因何福薄?
”是他的自谦,正是才华满腹,多愁善感,一身傲骨才不幸英年早逝……本来不想写影评的,不知不觉就这么多了,正好总结一下,不然看过以后也就忘了,谨遵中国文化概论老师“一个问题不提问就过去了”的教诲(吐舌)豆瓣怎么没有表情呢,好想用……
看过电视剧都不知该如何下笔评价,对于痴迷于清宫戏的广大女性朋友们而言,这部戏该会让大家失望了,朝廷上没有激烈的追名逐利,后宫中也没有太过阴暗的子嗣之争。
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纳兰容若那满是深情的眼神和俊美的小脸,以及被四个男人深爱而自己却至始至终都只爱纳兰的青格儿。
人生有太多的无奈和失落,更何况身在那样一个泯灭人性的年代。
纳兰之所以为纳兰,正如康熙所说:“身为奴才命,却生了一颗人的心”,也正如青格儿一直所爱的那样“忠君但不媚君”一身的傲骨没有因为帝王的威严就损耗丝毫。
看到夏雨所演得康熙,我觉得很是不尽人意,因为纵然是通过切身的经历去获得做人的道理,作为皇帝的他就更应该早早的拥有常人所不尽拥有的品德,诸如:宽厚、大气、仁爱、胆识。
这也许只是编剧的问题,整部电视剧里,你可以看到所有人的缺憾,就单单被纳兰的深情、胆魄、才气所打动,就单单为青格儿的美貌与聪慧所倾倒,就单单的,就只是单单的从第一集就希望这两个人能够至始至终地在一起。
纳兰性德,字容若,明珠的长子,满清的大才子。
最开始认识他就源自他的那首“人生若只如初见”,每每读来,心中总是弱柳拂风般被不经意地留下什么。
电视剧里面的他,最初深爱的惠儿,惠儿入宫之后还是念念不忘她的好,“长相知,不相疑”的承诺,“言有尽,情无涯”的挂念,已然是定局,又何必这样追逐于那样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结局。
为了皇上还是辜负了惠儿的一片真情,纵然在最后惠儿对皇上说再也不想见到表哥的时候,我能看到她脸上的伤心失落。
后又与青格儿两心相悦,如果真的爱她,就带走她,他对皇上纵然是一心一意,可也不要辜负了深爱你的青格儿啊。
有时候真的怀疑这皇上和纳兰是不是真心喜欢青格儿,一个小气吧啦的始终不让一个女子选择自己所爱,一个总是念念不忘皇上的知遇之恩却又在关键时刻儿女情长,反倒没有二阿哥福全那样心胸宽广,为了心爱的女人能做出这样那样的事情。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这最开始是写给惠儿的,我看最后,也成为是对纳兰与青格儿天人两隔的描摹了。
他的这一生,从电视剧里看,像是辜负了三个女人,表妹纳喇惠儿,原配夫人卢睿儿,两情相悦青格儿。
何不珍惜眼前人呢?
至于电视剧与历史史实的出入,就不做过多陈述了,历史已逝,真相如何,又有谁知?
总之,若是将个人的兴衰荣辱放到历史的大背景下,任何人、任何事都要为历史的车轮让步。
也不知历史的尘埃淹没了几世的繁华,珍惜现在吧!
那日,亭廊边淡淡的愁伤,伏案弄墨中直抒胸臆的真挚;那日,才华横溢着与生俱来的贵族气息,还有深邃的眸子也亦如他深邃的诗词……,那日,就这样在荧屏中初见,我便倔强的认为这人便是王国维口中“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我也倔强的认为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样绝艳的诗句只配他来吟诵,近似乎完美的演绎,冲破外在喷发出的超凡气质,让昔日史书中崇敬的才子,在浪漫与与世无争的淡定中鲜活了起来,而恍惚间似如真神穿越般的亲切,就此,我记住了这样一个特别的人……
曹寅评价纳兰:“生就一副奴才的命,却长了一颗做人的心。
” 戏说康熙遍洒狗血的《康朝秘史》,这句一出,倒令看剧的我,心有戚戚焉。
记不起是何时喜欢上了这个词人。
纳兰性德,字容若。
人皆云眉目如画,我却第一次见到,一个人的名字也可成为一首诗。
而这个诗化姓名背后的词句,一首首,亦如一个个梦,令人难以忘怀。
当年迷恋的是外化的美丽,如今心痛的是内在的悲哀。
多情公子,绝世才俊,原本比任何人都有资格有本钱做个逍遥神仙。
可最后的最后,三十一岁的风华年月郁郁而终,一生中让人铭记的不是人人艳羡的家世,也不是扑朔迷离的情史,只是暗含诗句中的苦楚。
人生若只如初见,是苦。
相思相望不相亲,是苦。
满腹才华报国无门,是苦。
举世皆浊我独清,还是苦。
这世上自有可以寻找的快乐,可是他却选择了痛苦。
这也许就是名垂千古的代价?
看《甄嬛传》看腻了的情况下,无意间瞥到此剧的。
相对于正剧《康熙王朝》以及后宫戏《甄嬛传》,《康熙秘史》正处于其间,有正的部分,有很扯的部分,曹寅和纳兰给康熙当御前侍卫,话说真的很扯,就跟韦小宝那般。
除了没想到夏雨也能演康熙以为,最令我眼前一亮的该数此剧演出了不一样的鳌拜了。
最初的鳌拜印象,大概属于金庸笔下的《鹿鼎记》了,小桂子和康熙如何制服那个可恶的鳌拜真是大快人心,鳌拜真是万恶不赦!!!
绝对的奸臣!
然而此剧却很巧妙地描绘出一个铮铮铁骨式的好汉,真的很配满洲第一巴图鲁的名号。
不是康熙智擒鳌拜,而是鳌拜为主甘愿受死,承担千古骂名。
我只能说,此剧编剧功力真的不错,此种转变,叙述起来自然合理,令我叹为观止。
考试前天整整的近两天看了这部剧,片头和片尾就已经差不多说明了这部剧的来意,这部片子不想拍些什么江山社稷,史诗大制,很多情节一眼就可以看出不合理,一代帝王绝不可能是这个样子,片子似乎在为鳌拜洗白,其实我也一直觉着我们对于鳌拜的认识全来自于史官他人之言,真实的鳌拜到底是什么样的,谁也不知道。
令我佩服和惊喜的是导演可以拍出这样的片子,可以从这样的角度来解释那个令人激情澎湃的年代,这一切本就是秘史。
片中看似男二的纳兰好似成了主角,我对纳兰不了解,只知他满腹才华却英年早逝,我不知道历史上的纳兰是怎样的,但钟汉良演的这个纳兰似乎就为我构造了一个真实,有血肉的纳兰,或许历史并非这样,但那有如何,本就是戏说何必当真。
最后说一句,最开始我以为这样风格另类,在历史剧中难得一见的片头和片尾是为纳兰和惠儿写的,直到看完全片才知这天造地设的一双,这在心里一万次呼喊的一双人是谁。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这样的青格儿和这样的纳兰叫人心疼!
这部剧没想象中的那么好看,之前错过了这部剧,现在再看这个,真心感觉很不舒服!无论从剧情还是剪辑!尤其对纳兰性德的改编部分,特别不喜欢!可惜了钟汉良的演技!
秘史系列都差不多,造型都一样,分不清
关于纳兰性德的野史,没什么好说的了。比起偶像剧,演员和剧情自然要好许多。
要多憋屈有多憋屈,我谢谢你啊,导演
初中看过,想起来那时候的剧情真的好像开玩笑一样…
一般
改叫纳兰秘史,删掉康熙戏份,才是这戏的精髓。
蕙儿和纳兰那一段太遗憾,那时的石小群是温婉小师妹,如今转型后一副富太太御姐范儿,可惜我爱前者多一点,不喜欢青格儿,可能是时机不对吧,总是显得多余,男主是来衬托钟汉良的,那个皇桑实在是太烦人了。我写过一篇民国小说便是借以纳兰词句为名,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立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小时候真矫情呐。
又是一个秘史系列
这是纳兰秘史吧
唯梦闲人不梦君
臭鞑子的野史
喜欢历史剧,钟汉良饰演多愁善感的纳兰性德,演的太好了,看完后爱上了纳兰,爱他的才华,爱他的坦诚,爱他的敢作敢为,纳兰死时好虐心的。。。。。。
无法超越的钟纳兰!!
小哇真是一流得衣架子,没多演点阿哥戏可惜了
在我还不知道钟汉良是谁的时候,就曾从某本杂志里剪下一张纳兰执书倚窗的图片。钟汉良真正演出我心中纳兰的神韵。
说好的康熙秘史,怎么就是纳兰主角呢?还有人评论删掉康熙戏份…我的天啊,粉干嘛不去看纳兰秘史…乱改历史到令人可耻…鳌拜是好的…几个重要功臣都是坏的…赫舍里竟然顺产生下儿子,可是却是大阿哥,不是太子。康熙不爱赫舍里,爱鳌拜女儿。
不如改叫纳兰秘史。夏雨实在没有帝王的感觉,钟汉良贡献了最好的清装造型。剧情乏善可陈,皇阿奶是什么鬼称呼
两天时间没日没夜看完 只为你 钟汉良的纳兰性德 完美到无以复加
三星全部献给钟纳兰,纳兰复活估计也没钟纳兰好,小哇塑造过最爱的一个角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