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第一季

局部 第一季,看理想·局部,局部

主演:陈丹青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5

《局部第一季》剧照

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2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3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4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5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6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3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4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5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6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7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8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9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20

《局部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About the Ancient Greek Art and the art’s motivation, past and future

so just like 木心 and 陈丹青 have already pointed many times, the ancient Greece art productions are so much unbelievable and amazing.There are any good points about this art production, for example, the Marcel Duchamp gave up his painting career at the ending of his life because he believe that the classical art time has already past.Additionally, the ancient Greek statuary once have colours on its appearance which shocked me a lot.Anyway, now the point is nowadays what kind of arts do we still need?the beginning of the western culture is for exploring and expressing. The life is complexed and mystery, so art can help us to fight with this boing world, and help us to have a overview of the human being.for the future, we may are in the middle/ gap of two big civilizations, we shouldn’t forget about that.

 2 ) 如何看待陈丹青的《局部》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小山来源: https://www.freethink.fun今天继续说说陈丹青的《局部》,这次是增补版。

我准备分集好好说一说,可能在说的过程中,如果有偏题的行为,请见谅。

《局部》出了11集,我现在看到第八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非常浅显易懂的美术节目,我暂时还不知道如何形容这节目,至少它不是娱乐、综艺类节目,而人文方面也不是很强。

姑且把它定性为美育类节目。

和其他节目相比,陈丹青在讲美术的过程中,可以说是用一种近乎于低的方式来谈,在谈的过程中,有他自己的美术理念和美术想法在里面。

我们从第一集就能明显的看出来。

第一集、《局部》的第一集题目叫:千里江山图。

我第一次看时,以为陈丹青就是讲画,因为我负责了一档美术类微信,当然大多数时候是在说日本的设计、西方美术史,一般不敢涉及我们国家的美术。

仔细看这节目,陈丹青讲《千里江山图》时,在读完题跋后,会顺带说一下,断句如果不准确,希望国学家海涵之类的话。

这并非陈丹青的谦辞,而是我们国家的美术提倡书画一体,古人写东西,没有标点符号,今人在解读时,会从字到画,整个解读,所以断句不准确,影响很大,陈丹青在讲这幅画时,并没有放开来讲。

不过这毕竟是第一讲,有些生疏也是一定的,我们看后面的节目就知道,他越来越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不说这个,继续说节目内容。

我们国家的美术是不好讲的,其原因无非就是一些考证、主旋律、画作分析等等,都不好讲。

除了这些,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撕逼太严重。

有个词叫:文人相轻。

这个词用到绘画上也是一样,艺术这东西,在我们国家很难说谁谁谁最牛逼,谁谁谁就是大师。

就算是知道,写出来,也会有人去扒他们的黑历史。

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陈丹青在《局部》的第三集里面已经提到,感兴趣的看了这一期节目,想要详细了解那幅《流民图》的,可以去网上查资料。

第一集,陈丹青其实是借《千里江山图》引出王希孟,表达的是年轻人在绘画上的天赋,列举一系列西方在艺术成就上非常牛逼、年轻有为的画家、音乐家、作家等等。

从个人感触方面来说,陈丹青一是在鼓励年轻人,要有思想,要敢想敢做,当然这并不是说像一些互联网上一些90后那样吹牛逼,艺术与创业开公司是有非常大的差别。

艺术可以是个人,企业必须全盘考量。

这里可以扩展一下,为什么我们国家这么多学美术的,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年轻人能画出伟大的作品?

如果看过陈丹青在《锵锵三人行》上的演讲,我们会知道,他其实非常不喜欢讲美术,而一讲,便对我们国家的美术教育不满。

你会从他的语言里会听到「学美术没什么用」、「画这么好干嘛,已经有摄像机,根本就没必要拥有这么多画家」等等。

只要讲美术,他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

其实这是有原因的,他之所以不喜欢孩子学美术,最大的一点就是那些孩子不是真心喜欢画画,只为应付考试(也就是艺考),还有一点就是,画得好真的没用,画家并非比武,靠技艺取胜,而是靠纯粹美和思想。

这一点他在《局部》后面几集里讲梵高,最为强烈。

借用他自己说的,我们国家的美术教育,是反艺术的。

我们不能说整个国家出不了美术人才,出不了伟大的画家。

或许更多的原因是这个社会关于艺术的培养是有问题的。

最后说一下,关于王希孟这个人,我在网上查到的资料是,这个人在史书中是没有记载的,而《千里江山图》没有其本人的款印,画上的题跋是蔡京所著。

这又是为什么呢?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国家的美术难讲了吧!

第二集、死亡到底是什么?

在第二讲里,陈丹青讲了名叫《死亡的胜利》的一幅画。

大多数时候,《局部》的标题可以忽略不计,陈丹青在讲一集时,可以延伸出很多内容,比如讲死亡,会涉及到中西美术的对死亡的看法,会涉及到美术的培养和教育,会涉及到战争等等。

说我们是一个破坏的国家,或许不那么为过,如果《死亡的胜利》这幅壁画出现在我们国家,被破坏成碎片后,会有人去修复吗?

当然这幅画并不会出现在我们国家,因为我们国家的主旋律是《千里江山图》,并非《死亡的胜利》。

大多数画寄情山水和人物,很少涉及死亡的命题。

就算涉及死亡和鬼魂之类,中西方之间在绘画上的差异也会很大。

比如在灵魂表现上,西方在表现灵魂时,会是赤裸裸,会用一杆称来称灵魂的重量,太重的就下地狱,轻的就上天堂。

而我们国家会忽略这些逻辑,鬼魂是能穿上衣服的,这在西方美术是看不见的。

节目里讲到,《死亡的胜利》这幅壁画可以和敦煌壁画相媲美,那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有许多历史原因,如果要了解,可以去看一本叫《美的历程》这本书,书里第五章和第六章,从各个层面讲诉了魏晋时期的书法、绘画、诗词等。

一个时代它艺术形式的出现和产生,有其必然性,敦煌壁画之所以那么惊天地泣鬼神,也是如此。

就正如节目中所说,梵高不可能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一样。

节目中提到的美术的教育问题,对此我是赞成的。

对美的追求如同读书,需要人去引导。

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识字,也不可能一生下来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纯粹的美。

读书之所以要人引导,是因为现在阿猫阿狗,无论是谁都能出一本书,读多了那些人写的书并不好。

美也是这样,需要人去引导,可惜的是,我们从小就没人去引导过如何认识美,接触美。

如果有谁提起美,就是土豪、牛逼之类的语言脱口而出,仿佛学美术就高人一等,其实不是这样。

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去对待美术,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陈丹青讲美术,我想就在上一堂美育课。

第三集、讲中国美术,是一件蛮难的事情,这件事可以从政治、社会、历史等等各方面去总结、归纳。

我们国家的美术喜欢撕逼,喜欢遮遮掩掩。

陈丹青没有,于是第三集他讲了蒋兆和的《流民图》。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艺术的故事》这本书,书里有一句画说的很妙:一幅画对于一个文盲的意义,好比一本书对一个识字的人的意义。

我们每次去看美术展览,尤其是自己国家举办的展览,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展览都是在讲抗战,讲那些很壮烈的故事。

借用陈丹青的那句话:我们国家的主旋律是《千里江山图》,而不是《死亡的胜利》。

现今很少有人知道蒋兆和的《流民图》也是这个原因。

很多时候,去看美术史,会很有趣,比如画家画画,都是谁要求他画?

谁出钱包养他们?

为什么埃及金字塔里的壁画脸谱型那么严重,而到了希腊,又那么的光华璀璨,文艺复兴又那么喜欢抠细节,搞得那么繁复……这一一切的一切看下来都非常有意思,如果再回头看看我们国家的美术史,对比之下,会发现西方永远在寻求变化,在寻求逻辑,在寻找自我。

我们国家大多寄情于山水和人物,很少将画作投向底层人物,千百年来出一个,却又被活生生扼杀。

《流民图》到底怎样,我们这里不去评价,借用孟德斯鸠的一句话: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

一个人,从一个时代、一个世纪去看一幅画、一系列画,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画家有时候并不完全在画画,我想更多的,是在表达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观点。

第四——八集、第四集和第八集有很多雷同的地方,我一起讲了。

个人觉得这几集最有意思的是陈丹青说的两个问题:梵高的画为什么那么好看?

一幅画怎样才算画完?

先说第一个问题,很多人都喜欢梵高的画,但为什么喜欢,没人能说清楚。

大部分人一说梵高的画好,就说他用色喜欢用对冲的颜色,并且用的非常漂亮。

要么就说《向日葵》,说他很大胆的把向日葵摆在画的正中间,大片大片的黄涂抹上去,令人着迷。

无论怎么描述,梵高画的魅力,迄今为止,我没见人说清楚明白过。

陈丹青讲梵高,也没讲清楚。

这并不是说他不知道,而是内心感受,已很难用语言去描述。

他只能用一个字形容:「憨」。

在我看来,或许用纯粹美更好一些。

梵高这一辈子画画,是真喜欢,他生平没靠画画赚过钱,没开过影展,更没人要求他去画画,去改画。

他只是喜欢画,仅此而已。

也就是是喜欢到纯粹的地步,使得他的画,美的自然,也正是纯粹的爱,才让他永远拥有一种孩童般的眼光看世界,孩童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梵高看见什么就画什么。

不多不少,不增不减,老老实实。

很多画家终其一生都在追逐这种纯粹美。

陈丹青也是,可惜很难达到。

可以说这是画家一种终极追求,在很多人看来这或许很好笑,觉得如果是这样,那自己也能画画。

要明白的是,画家在经过不断的绘画训练后,再走回原点,和就在原地踏步的人,是很不一样的,这是一种对美追逐的过程,除他自己,别人无法感受。

之后再说第二个问题,一幅画怎样才算画完。

我当初看陈丹青讨论这个问题时,很惊讶,在我的印象里,画总有画完的时候,怎么可能没有完就拿出来了。

后来才发现,他所说的完,已经上升到一种哲学上的高度,类似于人是怎么来的,人应该去哪儿等等。

美术到了「印象派」这一阶段,就变得无法琢磨,因为这一帮子人画画,基本上都是画给自己看的,画山、画水、画人等等,都是自己画着玩儿。

他们不会为了谁去改画,就是为了单纯的快乐,当然这也导致他们过得都很清贫。

那一幅画到底怎样才算画完?

没有答案,也可能有答案。

不过我更多的相信,一幅画无论是画完,还是没画完,在每个艺术家看来,都有他特别的意义所在。

我们不需要去纠结这个问题,太过于痴迷,反倒会把自己变得模糊。

最后,美术史没完,我只是抛装引玉,希望你能对美术感兴趣。

谢谢你能看到最后。

-昨夜翻阅张佳玮所写《莫奈和他的眼睛》,看完后久不能眠,思前想后甚觉堵得慌,只因这本书吊书袋子太过严重,书中对莫奈及印象派所写知识,甚为潦草。

1、莫奈生平比较简单,以前做微信,曾有幸查阅资料,得知他是印象派代表人物,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启蒙美术老师布丹,结婚两次,妻子卡米耶、爱丽丝,有一帮印象派的好哥们,晚年眼病,死于1926年,一生所画500多幅画作,无非如此。

莫奈生平就同一杯白开水样,倒是张佳玮用吊书袋子的办法东平西凑,将它扩展开来,只是这种扩展方法,太过草草,对整个印象派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学背景、演变过程以及莫奈的绘画技法都了解得略为肤浅,不够深入透彻,甚至有些断章取义,春秋笔法的意味在里面。

对于莫奈及印象派那帮老哥们我了解得不多,也未在现实生活中看过真迹,如果要粗略的了解莫奈生平,个人建议上维基百科查阅就好,若要了解印象派绘画技法,最好的方式是看原画,自己去感受,不要被太多华丽的形容词所误导。

张佳玮所写莫奈的传记,我是不敢苟同,也不推荐阅读的。

一部好的个人传记,从个人角度来说,要么是根据史料有所发挥和研究,要么就本本分分记录人物。

如果充满大量形容词并配以不够深入的历史背景加以发挥阐述,甚至揣摩每个人的内心戏,只能当做茶余饭后的笑料,不足为信。

不过印象派的发展确实历经磨难,书中所言不假,用陈丹青在《局部》里的话说,这帮人走得太过前卫,以至于很苦,促使学院画派瞧不起他们。

只是现在西方对学院画派所犯下的错误几乎闭口不谈,不知为何。

2、看完书本,闲来无事,我所幸翻出剩下4集《局部》看,陈丹青说是讲画,倒不如说在讲自己的喜好,历史,文学以及内心感受。

他坐在那里,讲俄国列宾、苏里科夫,说俄国家画手大气粗,是饱含历史的画作,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这些都无可厚非,只是现在大多数人在谈美术史时,从西方,美英法德等国入手,甚至在西方的美术馆里,都很难见俄国画家的画。

这是文化霸权主义?

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陈丹青在视频里不想用这种词,说一用便落了下乘。

不过我倒觉得俄罗斯19世纪后对文化输出确实弱掉很多,至少我们国家西化倾斜是不言而喻的事。

说文化霸权,还是俄国文化有些太过拘谨,或不如西方百花齐放有趣。

3、之后说看画,去美术馆看过画的人,对一幅画的感受,与电脑和书本上看来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我以前看《蒙娜丽莎》,对着电脑和书本,以为是幅大画,后来翻美术史,书里写达芬奇无论在哪儿都带着《蒙娜丽莎》,心里总有不妥,直到在网上看见罗浮宫里的展出,才发现那不过是很小的画。

当然,米开朗基罗在教堂墙壁上画的《创世纪》更为惊人。

一幅画在现场看,位于何种位置,对于欣赏者来说,都有不可思议的感受。

我个人既爱,又恨在美术馆看画,爱是迫不得已,恨是一幅画与美术馆的场景不合,像一场面宏大悲伤的作品,配上白色的墙面,挂在那里,隐隐有不舒服之感。

若遇到一些雕塑,摆放位置狭小,无法转圈看,也是一大损失。

不过全世界大多数的美术作品都已不在原位,希腊的在英法德都有,中国长卷画若太长,无法完整呈现,也不行。

唯有那些西方教堂和东方古建筑里,人走进去能看见一幅幅漂亮的壁画,基督教,佛教的画,历经岁月,虽微有裂痕,却古朴的摆放在那里,使人静穆。

4、在《局部》倒数第二集,有个观点非常有趣:超越。

透过电脑屏幕我第一次看见一组名为《巨人的战役》的雕塑,镜头里那些遒劲的肌肉、挣扎的面孔透露出来的胆魄与气势,时隔千年,经久不衰。

真正的艺术家心里知道,希腊雕刻家的胆魄和能力,自己是无法超越的。

无论是有人将罗丹比作伦勃朗,还是亨利·摩尔与希腊雕刻家相提并论,谦逊的艺术家们会慎重告诫别人,提醒自己,前人之作无法超越。

那种伟大,是一种虔诚的佩服。

这不禁令我想到文学,古人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那真正的文学,有没有所谓的高低之分。

或许真正的文学家,在心里也会有几位无法超越的前者吧。

5、最后说说现代艺术,我去年差不多去川美看过几次美术展,九大美院的作品来罗中立美术馆展出,我也跑去看过,看时只觉处处惊喜,欢喜不已,整个美术展可以呆一天,一幅一幅画仔仔细细的看。

有的巧藏机关,如发现,会心一笑,有的甚为不解,像小时候做奥数题,抓头挠耳,看明白后哈哈大笑,看不明白则暗自伤叹。

现代艺术很不好讲,仔细说来,何谓现代艺术,有的人觉得塞尚死后,也就是从1907年算是现代。

有的人则认为从杜尚开始算作现代艺术。

从表现上来说,艺术已抛开雕刻、绘画,已如行为艺术,表演艺术,观念艺术等等百花齐放的种类。

我就看这些一件件从眼前闪过,猛然惊醒,恍然明白去年在各大美术学院所看的作品,无不有这些艺术的痕迹在里面,走过一圈,回到原点,内心悲喜交织,到最后到底是伤心失意多过欢喜,那一刻也明白拾人牙慧的含义。

现代艺术已超过了绘画和雕塑。

它是前进还是倒退姑且不论(现在也没法论,或者很难论),但绘画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已在退去,人们不必去看一幅画明白佛祖或者耶稣在传什么教义,也不必因为彰显家中气氛购买一幅画。

现在也几乎很少人靠绘画或雕刻为生。

一切的种种,都意味着这个时代,已经不太需要绘画,它正在被边缘化。

那艺术该何去何从?

陈丹青没说,也没法说。

或许,我想,一切都应交给时间这把公平的尺子,它自会引导艺术向前走。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小山来源: https://www.freethink.fun

 3 ) 《局部》第一季——丈量过往的艺术之美(7-9)

🌟第七期-绘画的放纵🌟上海的晴天很美,这座城市的雨季多过晴天,从树影中筛出鲜活的光芒,罩住熙熙攘攘的万物。

这样的季节会想到莫奈的《日出.印象》,对于和笔者一样喜爱在户外流连的画家们,他们尽情捕捉良辰美景,若他抓住了那六点钟一瞬的景致,想象着他们提起绘画工具心满意足,也许还哼着欢快的小曲离去。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回家路上,八九点的太阳又是另一番景象,画家的笔触凭着拼时间、感觉、才华、阅历和状态开始获得足够的温暖,才会在画布盛放生命的一柱光,后世的一段传奇。

我们能在画布中看到颜料、笔触、涂抹、不断覆盖,这些媒材是把画家的生活活成一场艺术盛宴,目睹着画作许久后它也成全了我们生活的日新月异。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再到后来,野兽派的崛起让印象派总存在不适感,从毕加索拆散绘画的角落,各取一端,就有了立体派,也影响到了后来的抽象画。

他们的绘画更加尊重自己的初心,于是作品开始有了生命力,在印象派与野兽派之间,莫奈阅读日出,发现了艺术的日出,毕加索阅读灵感,发现了艺术的潜意识秘密,在印象派与野兽派之间,我们欢迎各种欣赏绘画的观众。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毕加索认为,画作配上框子之后就死去了。

画家对画作绞尽脑汁的反复琢磨,在绘画中尽情放纵,这种生命力让它能继续依靠画家决定。

笔者认为观众在欣赏画作的时候,它也以另一种形式活着,带我们领略旧时光的外面风光,满足我们对世界无尽的探索欲,粉碎隔开我们与世界的这道屏障。

🌟第八期 —非正式魅力🌟疫情持续许久,这样膨胀的消息里,看着陈丹青先生交流绘画心得,至少艺术成了生活的冥想点,于是聆听音乐、阅读书籍、了解陈丹青先生讲述的艺术,让碎片生活变得更加连贯起来,不再是飘荡在时间与空间之中。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在陈丹青先生的轻柔细语下,那种充满着旧事的胶片质感镜头浮现,在他的语言中勾勒出不一样的文人墨客作画,惬意山水与西方油画相映成趣,更加感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洒脱又极具儒雅韵味,笔尖倾诉在纸张上是行云流水的意境,想必他们是酣畅淋漓地挥笔,真是逸笔草草,尽其妙也。

他们在作画中追求绘画中的一切皆是虚幻的,切莫把绘画当真,画这幅画的心情比较重要,无所谓是否画完。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关于对书法的了解,陈先生言简意赅地指出“碑不如告,告不如书”,意思是石刻的碑文不如墨写的文件,墨写的文件却不如私信的草稿。

这也说明在非正式场合的表达往往体现出艺术的魅力,书法离不开随笔而写的一种自在随性的心境,这就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只是今人多少是爱怀古的,可是看到至此唯有拙见的笔者不禁有了疑惑,难道只有不断歌颂曾经的艺术成就来一场心灵的文艺复兴,而不去探索与鼓励今人的文字、音乐与绘画等艺术形式继续发扬,笔者惟愿不薄今人爱古人。

🌸第九期 —瓦拉东母子🌟印象派进入了转折时期,陆续出现了毕加索、勃拉克和马蒂斯等人,随着民众对画家更加有包容性后,这时候冒出了“巴黎画派”,那里出现了一位女性画家苏珊.瓦拉东。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这次介绍瓦拉东的事迹令人感到十九世纪的巴黎真是一个美妙而奇异的地方,她做过很多工作,服务员、杂技马术演员、洗衣工、模特等工作,在做模特工作期间,她也一直观察这些画家是如何处理工作,仔细聆听他们对艺术的看法。

在与他们交流的时候,使她更加无法压抑自己对美的感知,或许这种美也来自于她的身心被痛苦折磨后从混乱的巴黎社会中创造出来的。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瓦拉东无意作画得到了德加的认可与鼓励,她就开始继续作画。

她的绘画方式没有像男性目光审视洛丽塔的生命之光、欲念之火,而是出于女性对其他美丽女性的身体投去了欣赏的态度,因此呈现出一种顽强向上的生命力。

她笔下的女性也没有那种甜美、丰腴、高贵和性感的风格,而是充满着野性的味道。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瓦拉东曾经是社会边缘人物,她凭借着纯粹强健的生命力,野心勃勃、热烈奔放的心灵使她更加强健,顺着艺术的道路,熟悉自己的研究对象,沿着自己的轨迹安宁地前进,最终演奏了属于自己的命运节奏。

 4 ) 初识瓦拉东母子

最近在看陈丹青的《局部》,其中介绍到了瓦拉东母子,之前只是在看关于欧洲美术史的简要介绍,从古希腊,文艺复兴,印象派……之于艺术品对于我大多是知识谈不上动情,看不懂欧洲宫廷,宗教艺术画,就是画风很细致,更看不太懂印象派,如毕加索,马蒂斯,如果有喜欢的,应该是修拉的《大碗饭上的星期天下午》和雷阿诺的的各种市井舞会的系列。

今天听陈丹青讲瓦拉东,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个人,看到她的画,甚是喜爱,色彩狂热但不混乱,太喜欢了,还有他的儿子郁特里罗的街景画,说不上为什么喜欢,就是看过后会有一丝丝触动

瓦拉东

瓦拉东

瓦拉东

瓦拉东

瓦拉东

郁特里罗

 5 ) 《局部》第一季摘录

*E1《千里江山图》王希孟现藏 故宫博物院陈丹青评价这幅画中提到“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师,喜欢做减法。

也就是所谓取舍和概括。

可十八岁英年的王希孟呢,他是忙着做加法。

人在十八岁年纪,才会有这股子雄心和细心。

”所谓雄心,是和千里江山的壮阔一脉相承的,在年轻的时候,在自信和激情的加持下,呈现出的东西总是充满生机和力量的。

陈在第二集《死亡的胜利》中提到“各种艺术的成熟壮大,根子全部在早期。

”“早期作品都很简单,但是生猛。

都很幼稚,但是天真。

都难免粗糙,但是精力饱满。

用中国的古画就是元气淋漓。

” 因为元气和内在的欣喜,王希孟挥笔成就这样一幅酣畅淋漓的画。

本集末尾陈丹青如是说“十八岁干的事,多半是不自知的。

他好也好在不自知。

在《千里江山图》中,我分明看见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

他正好十八岁。

长几岁,小几岁,不会有《千里江山图》。

他好像知道。

过几年就死了。

《菜根谭》言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

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我追崇那份赤子之心。

在浮躁的社会中,不论社会怎么加诸于现实的残酷与不安,只惟愿对艺术与美的激情永不消减。

另外这一集中关于绘画创作,陈认为“绘画是手绘的,手艺第一。

手艺之上,又是眼光第一。

这个眼光,分两层。

一是观察之眼,一个是指一边画着,一边你怎么判断自己这幅画,属于经验范畴,是不可学不可教,所谓天份,实指这个。

”作为一个庸庸无为的欣赏者,我可以理解为我一贯很喜欢的一种状态,即“既置身其中,又处身事外。

”置身其中,意味着全神贯注地投入,物我合一。

处身事外,即所谓对作品的判断。

要成就艺术,须有独特的艺术眼光,在艺术史的洪流中,能够被记住的人,既是传承者更是开拓者和引领者。

一味临摹,是匠人;发挥自身的才气,实现美感的创新,才是艺术家。

*E2《死亡的胜利》布法马可现位于 意大利圣墓园(比萨斜塔旁边)

gorgeous:欧洲湿壁画(教堂里)& 魏晋唐宋·工笔重彩画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各文明、各种文化都有一个春夏秋冬、生老病死,那么每个画家,每个画派,也都有自己的早期、中期、盛期、晚期,然后没落,然后死亡。

▲关注早期的作品北魏的敦煌壁画——元气淋漓,动人,想象力eg:无名作者《舍身饲虎图》云岗石窟compare with 龙门石窟:前者的雄大气魄甚于后者▲艺术顶顶要紧的,不是知识、不是熟练,也不是所谓的文化教养,而是直觉、本能和最最新鲜的感受力。

美感是需要导引和学习的。

——贡布里希

#绘画内容:关于死亡,棺材,尸体,屠杀(西方经常出现的主题)The corpse is alive,as corpse:it is the living image of a dead thing.尸体作为尸体,是活生生的。

——罗兰·巴特中国人少画棺材和尸体compare:透露出不同国家关于死亡的认知和其中显现出的差异。

*E3 人民的胜利· 蒋兆和《流民图》1943 展于北京太庙 现藏于中国美术馆*E4 初习的作品·《海边的渔夫》1883 梵高阿姆斯特丹市中心·梵高博物馆阿姆斯特丹乡下 席勒·姆勒博物馆 梵高初期作品

 6 ) 局部·陈丹青

1 千里江山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18岁的天才不要小瞧年轻人唱诗班,那种全神贯注,那种精密和神圣感,是少年人和童子最珍贵的一切。

东晋和隋唐是中国绘画的胚胎萌芽期。

5代时期山水画格局扩大。

千里江山图非常的开阔。

每一个局部都可以是一幅画。

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师,喜欢做减法。

也就是所谓的取舍和概括。

而18岁英年的王希孟忙着做加法,人在18岁的年龄才会有这股子雄心和细心。

一点不乱,不枝蔓,不繁杂,通篇贵气,清秀逼人。

降生于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代。

18岁干的事多半是不自知的。

清明上河图是世俗繁华的史诗。

千里江山图是锦绣河山的颂唱。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隋朝。

展子虔 游春图。

唐朝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李思训,江山楼阁图。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五代。

董源,巨然,荆浩,关仝董源,潇湘图卷,龙宿郊民图。

巨然溪山兰花图。

荆浩,匡庐图。

五代李成 晴峦萧寺图。

北宋刘李 江山小景。

马 踏歌图夏圭 溪山清远图元代王振鹏江山揽胜图。

2 死亡的胜利早期的作品两个历史任务开创力与新工具早期的作品都很简单,但是生猛。

都很幼稚,但是天真。

都难免粗糙,但是精力饱满。

艺术顶顶要紧的不是知识,不是熟练。

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所谓文化教养。

而是直觉而是本能而是那种最最新鲜的感受力。

我甚至觉得就是一种可贵的无知。

可惜我们常常看不起早期作品。

总是盯住盛期的那些著名作品看来看去。

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博纳米科·布法马可14世纪,乔托的晚期,明早期死亡的胜利。

地狱。

死亡的胜利完成后的几十年发生了黑死病疫情过去后,人们偶然的发现了那幅画大为震惊,就在那幅画旁边狂欢。

你熟悉一个画家,突然有一天站在他的画的面前,那是一种大快乐。

你完全不知道一个画家。

也完全不了解这幅画,忽然给你撞见了。

我觉得更是一种大快乐大惊喜。

好好保留自己的孩子气。

欧洲的湿壁画。

充满了包浆,颜色剥落,岁月的苍茫感。

戈佐里 《博士来拜》位于梅第奇宫的小告解室,是文艺复兴壁画的一个符号。

二战时期轰炸了画了最后晚餐的那个教堂,但是画了最后晚餐的那堵墙,完好无损地立在哪里,而周围一片废墟。

乔托·迪·邦多纳。

安杰利科·马萨乔。

弗兰切斯卡菲利波诺·利皮。

多梅尼哥·基尔兰达约。

戈佐里薄伽丘 十日谈。

3 人民的胜利无论你胜利也好,失败也好,战争最最真实的结果就是无数家庭破碎了。

面对战争不同的立场,国家、民族、个人。

蒋兆和,人道主义画家。

代表作流民图。

大部分青年不喜欢看苦难片。

中国伟大的绘画传统是千里江山,不是死亡苦难。

风车小屋的舞会。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你会感动于描述苦难的经典,但很难被幸福的画面所感染。

流民图,1943年完成,展览后被日本人没收,53年时在一个仓库中找到,霉烂,半截已经没了,原作30米长。

文革时被定性为反共卖国的大毒草,差点被销毁,文革后又奇迹般地从仓库中找到。

1979年,中央美院报请文化部批准,被认为是爱国主义的现实主义作品。

蒋兆和暮年将其捐给政府,现展览于中国美术馆。

这是一个战胜国对待流民图的态度,憎惧有对日的憎恨,但是不敢面对难民对比格尔尼卡,同样是描绘难民,但是待遇完全不同。

要学会正视苦难4 初学的作品憨,惊讶他有时候这么细,这么聪明憨是一个非常包容,深层的性格难以觉察的内秀中国美术学院,巧手,死路一条?

5 巴黎的青年奥赛美术馆这幅画配的镜框,这个镜框挂在什么房间,这个房间在什么建筑里,这个建筑在什么街道和什么城市里面,一切的一切都会决定这幅画的文化气息展厅还原文物的年代和文化背景。

每一种艺术都有它的诞生时代氛围与文化土壤,一去不复返很少有人能够捕获到那一闪而过的灵光巴齐耶,组织群像,造型,光影6 谁养艺术家印象派在当时是前卫艺术,不被人认可那么现在的各种前卫艺术??

古代多数的艺术品都是定件,是交易,很少未画完,很少为自己画现代文明,富裕家庭超多,需求变多,画家开始画完后等待客户来买,不仅仅是定件。

画廊画家开始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梵高,海边的小男孩提香,裸女画哈尔斯,琵琶演奏者安格尔,《让·皮埃尔·吉尔伯特肖像》莫奈,妻子凯米莉和儿子7 未完成的绘画未完成,不完美,有一部在那,非常有意思印象派,光线,色彩,户外,当场画完,不像古典主义一幅画慢慢琢磨,个把月讲究的是才能,经验,状态笔触,颜料,涂抹,覆盖,本身就是美感,不仅仅是为了画出那个要画的对象绘画自由,媒材。

我画的是画一幅画怎样才算画完,印象派提出的问题一幅画可以无穷无尽地画下去。

前卫艺术家,活在未来,现在不可避免要受委屈。

品味的转变需要几代人塞尚的画通常都是没有画完的,颜料没涂满,还能看到铅笔稿,因为他根本不在乎画完这个概念,永远处于打开的状态。

均衡一幅画,配了框子,挂墙上就死掉了。

没有挂上墙,还能无穷无尽地画下去8非正式的魅力你这幅画画的和我不太像?

太太,你会慢慢的像这幅画。

毕加索每幅画最近完成时,最拿不准的事情,就是他该不该罢手。

他没办法对自己确定这幅画画完了。

希腊人,罗马人,文艺复兴人,都有个规则在那画画,到了梵高开始,每个人必须做自己的太阳。

文人画,态度,绘画中的一切都是假的,不要把绘画当真,你画这幅画的心情要比这幅画重要,无所谓画完不画完,逸笔草草,恰到好处,无穷无尽的一个享受,一个高级的游戏。

高贵的闲人,把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带进了绘画中。

所有的的非正式,未完成,都属于天才。

普通人的只是拙劣

 7 ) 思维的乐趣

这一系列我看得非常过瘾,不是那种麻辣点评的一时解气痛快,我就在想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我觉得这么好。

陈丹青没有掉书袋讲知识,所以不枯燥。

那他讲什么呢?

讲人,讲活生生的人,七情六欲吃喝拉撒,讲得极有代入感,让你进到当时的场景去看去想。

就像陈丹青自己讲的:他是一个喜欢问问题的人,但不在乎答案。

比如印象派为什么当时不被待见?

一个原因是当时的人们觉得那样的画没完成。

那到底怎么样一幅画才算完成?

这个问题问得太厉害了,我当时差点从座位上跳起来。

我勉强算受过一段时间的绘画训练,刚开始画丙烯,老师总说我没完成,可我明明觉得已经都到位了。

后来画过一段时间,眼睛看到的东西多了想法多了,就会没完没了地改,甚至成为一副过度完成的作品。

我就会想什么时候罢手怎么样叫结束?

因为觉得一直可以改下去一直都没完成,所以通通没有装画框。

陈丹青拿毕加索的话说:这些画还是活的,一旦装画框就死掉了。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简直兴奋地发抖。

啊,把我无意识里的东西都讲出来了,百分之百击中痛点。

陈丹青厉害的地方之一,是语言有时候非常到位,非常会问问题。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木心的启发,寥寥几句,精彩绝伦,好到你想打他。

每集像是有主题,可陈丹青又常常讲着跑题,看似讲的是些细节和八卦,但他们却四两拨千斤地再现了绘画史。

印象派那么多大名鼎鼎的画家,他偏偏讲那个从模特转型画家的女画家瓦拉东,画女裸体也画男裸体;他讲印象派可以到户外画自然光是因为针管颜料的发明;他讲印象派画家和印象派音乐家一起玩耍,配乐放了德彪西……你会发现19世纪从工业技术、性别观念到文化解构经历着全方位的革命,所见的横空出世都是水到渠成,见细节更见整体。

陈丹青的解读是整体的,格局很大,又落脚小,看上去不拘一格。

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好,可以形容出来。

但真正的好是他的思维方式,所有的观点都是思维方式的体现。

节目里他举的很多例子是去服务他观点的,和事实可能存在误差。

但这不重要。

对这里提到的知识不必过于认真,打基础肯定要自己抱大部头去啃去吃苦。

思维方式的获得养成比纯粹的知识要难多了。

一般人,学不像。

有空多想想。

 8 ) 摘记

01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绘画是手绘的,手艺第一,手艺之上呢,又是眼光第一,眼光分两层,一是指观察之眼,一是指一边画着,一边你怎么判断自己这幅画,属于经验范畴。

而观察之眼不可学不可教,所谓天份,实际上指的是这个。

十八岁的感知功能是全息的。

千里江山画的开阔,开阔得非常具体,每个局部都可以是一幅画,隋唐五代,包括北宋的大家,找不出一幅画能够收纳这么多自成格局的景别,而每一个景别有这么多详确动人的细节,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师喜欢做减法,也就是所谓取舍和概括,可是十八岁的王希孟忙着做加法,人在十八岁才会有这股子雄心和细心,一点不乱,不枝蔓,不繁杂,通篇贵气,清秀逼人。

十八岁做的事,多半是不自知的,好也好在不自知。

《清明上河图》是世俗繁华的史诗,《千里江山图》则是锦绣江山的颂唱,两件伟大作品成于北宋末年,看不出亡国之兆。

我们在想象中国古典画家的时候,都是白胡子老人,明清文人画确立了山水画中的老人符号,晚清明初的齐白石/张大千又坐实了这类符号的单一想象,在《千里江山图》中分明看到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岁,长几岁,小几岁,不会有《千》,他好像知道,过了几年就死了。

02 《死亡的胜利》《地狱》博纳米科·布法马可戈佐利《博士来拜》湿壁画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早期的作品要面对两个历史的机会,一个是新的主题,第二个是工具,两者互为因果,早期作品都很简单,但是生猛,都很幼稚,但是天真,都难免粗糙,但是精力饱满,用中国的古话,就是元气淋漓。

河南省的龙门石窟是唐代武则天时期,山西云冈石窟是在魏晋时代。

艺术顶顶要紧的不是知识,不是熟练,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教养,而是直觉,而是本能,而是最最新鲜的感受力,一种可贵的无知,可是我们往往看不起早期作品,而是盯住盛期的那些著名作品看来看去。

尸体作为尸体,是活生生的。

——罗兰·巴特

 9 ) 陈丹青《局部》笔记与摘录

第十画:民国女画家二十世纪初,女权文化萌芽,出现了几位女性艺术的先驱。

例:行为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与乌莱):《情人·长城》→《艺术家在场》中国古代女画家:赵孟頫的太太管道升、文征明的玄孙、秦淮名妓马守真顾眉…民国女画家:关紫兰:画中有闺中女气,但下笔的胆气毫不造作,画风受东洋影响。

丘堤:法国路数,相对温和的立体主义架构,静物画出手简静,带着一种素心,画中可见“物性”,不修饰不渲染,恰如其分,不温不火。

第九画:瓦拉东母子巴黎画派:二十世纪初十九世纪末,印象派影响之后的巴黎画派画家,有偏于野兽派的,有偏于立体派的,也有自成一派的,风格百花齐放。

例:德朗:横跨野兽派与立体主义;马尔凯:集印象派之大成。

瓦拉东:她的时代还没有女性艺术一说,她的风格十分本色和野性。

当时男性画家笔下的女裸体常被定义为泛爱的欲念的符号。

她提供了一个罕见的视角:从女性的角度描绘女裸体——没有尴尬也没有暧昧,只是在私密的场合观察另一个女人。

瓦拉东也画男裸体——带着某种儿女对父兄、母亲对儿孙的亲昵的目光,但就其爱上儿子的朋友一事,画中是否有欲念还不能妄断。

她的静物画也很优秀,没有风格的自觉和野心干扰,她的创作都十分单纯。

郁特里罗(瓦拉东之子):他画遍了蒙马特高地,画中白墙的丰富色彩也影响了吴冠中。

第八画:非正式的魅力“绘画何时停手,是否有规则?

”:毕加索为收藏夹斯坦画的肖像画了一百多遍。

佛洛伊德,二战之后有名的具象画家,他画画的覆盖程度、量感、覆盖程度是毕沙罗的几十倍。

但他却说过一句话:“每幅画接近完成时,我最不能确定的就是什么时候应该罢手。

”毕加索说:“希腊人、罗马人、文艺复兴人,都顶着规则在画画。

而从梵高开始,每个人都必须做自己的太阳。

”吴作人:“你们要知道什么时候停下来,要知道什么时候画,也要知道什么时候不画。

”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印象派同期后期欧洲其他艺术领域打破规则的“自由”表现:雕塑:布尔德尔、马约尔,关注石头泥土木头本身的质感;音乐:圣桑、德彪西开始玩音色和音符;文学:波德莱尔、马拉美醉心于调理字与词。

中国画:中国的工笔画和西洋画一样,都有一个完整的规则。

而文人画(士夫画)则不同,逸笔草草,恰到好处。

他们是拿着朝廷俸禄的文人,把一种新的态度和闲情带入了绘画。

书法:中国历史上非正式的书法作品反而高于正式的书法作品。

这和欧洲是很不一样的。

第七画:绘画的放纵“未完成”的艺术:舒伯特《未完成交响乐》,梵高《海边的渔夫》巴比松画派:柯罗户外作画,同一个景别画两张,一张写生,一张带回去慢慢画。

这已经是印象派的铺垫了。

印象派:管状颜料出现了,户外作画开始流行,笔触和颜色自由了,绘画被放开了,艺术家懂得和媒材玩了。

“一幅画怎么才算画完”是印象派提出的颠覆性的话题,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

柯罗看不惯印象派,梵高也看不惯野兽派。

可见艺术趣味的改变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

然而什么才叫“画完”呢,毕沙罗和塞尚常一起作画。

毕沙罗喜欢不断堆砌颜料追求完成感,而塞尚的每幅画看上去都可以再继续画下去。

塞尚在作画的过程里找到了自己的方法,追求普桑的“均衡”,因此非常注意边缘。

他不在乎自己的画有没有画完,永远处于打开的状态,展现出了绘画的过程。

他的理念之后也渐渐影响了立体派、抽象派。

十九世纪是一个转折,人们发现了“一幅画可以不画完”,以及“一幅画可以无穷无尽地画下去”。

第六画:谁养艺术家画的完成度:蒙娜丽莎是一张过度完成的画。

哈尔斯的《微笑的男孩》虽然潦草但是具有完成度。

艺术的角色:十九世纪前艺术是服务行业,是作为高级装饰物存在的。

艺术家画的也都是订件。

例如达维特为拿破仑画加冕礼。

浪漫派的阶段艺术家的角色改变了,艺术的功能也改变了。

十九世纪中叶,印象派的画家开始做历史陌生的事情,他们开始关注自我的意志。

继而出现了艺术家“self-employ”的形式。

新兴的资产阶级也在艺术的供求关系中产生变化,他们可以作为经纪人参与艺术买卖。

第五画:巴黎的青年作品与环境:赋予一个作品与之匹配的展示空间是很有必要的。

就像莫高窟的壁画脱离了洞窟的语境就会失去几分原有的味道;教堂的壁画脱离了原有环境画面的意思就会打折扣。

一幅作品与它原生的环境相辅相成造就了一种独有的文化气息。

例: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根据展品的文化背景布展。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展示的中国绘画,因为布展空间与中国画不相衬,他们调整了灯光,让环境极暗、光线聚集在画面上,使得画“孤立”、与周围隔绝,观众也就被引导着忽视环境去直面画作本身。

印象派早期:巴齐耶最有名的是《巴齐耶的画室》,现存于奥赛美术馆,从中能看到印象派诞生的时刻。

巴齐耶参军后29岁就去世了。

他是一个早熟的天才,不仅擅长造型和光影,而且善于组织场面、画群像。

他在19世纪同性恋文化备受打压的情况下画了许多青年男性肖像,非常坦然。

他的画明亮、均衡、温和,非常健康。

第四画:初习的作品梵高早期:18811883有一种画好在“憨”。

米勒1875年逝世,梵高在他去世六年左右开始临摹他的画作。

他早期在荷兰也画了许多下层劳动人民。

摄影家桑德的人物摄影作品也有这种“憨”的感觉。

珂勒惠支,表现主义画家,和蒋兆和一样,都有着卓越的技巧,画悲天悯人的主题。

但他们都属于“巧手”,而梵高与他们都不相同。

第三画:人民的胜利蒋兆和:“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画家,主题常常是可怜的受苦之人,著名的作品有战争时期1943年的《流民图》,其中人物描绘、历史意义、道德重量都首屈一指。

第二画:死亡的胜利意大利壁画:戈佐里是十五世纪非常著名的壁画家。

然而意大利比萨斜塔旁的圣墓园中,还有两幅布法马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死亡的胜利》、《地域》,他活跃在13世纪乔托晚期。

油画方便传播,而欧洲最好的是湿壁画。

湿壁画是将研磨好的干粉颜料掺入清水再将颜料涂抹在刚抹在墙壁表面的湿灰泥上,干燥之后,图案便永久保存于墙壁表面。

现在许多教堂里都有留存。

十三十四世纪,意大利已经出了一连串画家。

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盛期出了文艺复兴三杰。

二战将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教堂炸毁了,而壁画却有幸没有毁损。

早期艺术的魅力:幼稚天真但精力饱满、元气淋漓。

各种文化、各种文明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但根基都在早期作品。

早期艺术具有原创力;工具的创新也在早期;新主题和新工具又互为因果。

例:布法马可《死亡的胜利》、《地狱》-文艺复兴早期壁画北魏壁画-中国早期壁画【龙门石窟(武则天时代)与云冈石窟(北魏时期)的比较】贡布里希:美感需要导引和学习。

而艺术最重要的是直觉、是最新鲜的感受力、是可贵的无知。

第一画:千里江山图国画历史:中国山水画的发端比欧洲人所谓的风景画早了近千年:隋:展子虔唐: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传世的只有李思训的《江山楼阁图》,现存于台北故宫五代:董源、巨然、荆浩、关仝北宋:刘、李、马、夏,山水画气格越来越大,路数越来越多,但青绿山水画这样歌功颂德的形式仍是主流。

年轻的画家:《千里江山图》20米长手卷,作者王希孟18岁为宫廷所作,现存于故宫。

委拉斯凯兹也是少年进宫,二十岁做宫廷画家,六十岁才得到爵位,因此在《宫娥》中郑重地把自己的形象地位画了出来。

米开朗基罗雕刻圣母耶稣时23岁,雕刻大卫时候26岁;德拉克罗瓦23岁画《但丁小舟》;毕加索玫瑰色时期也在20岁左右。

绘画靠手艺,眼光。

眼光包括观察之眼和经验之眼。

观察之眼是不可教的,这就是所谓天才的天赋所在。

年轻时的艺术家充满好奇心,感知功能是全息的。

《千里江山图》:王希孟沿袭的全景观是北宋开拓的图式,犹有过之。

《千里江山图》的“开阔”非常具体,每个局部都是自称格局的一幅画。

成年的、老熟的大师喜欢做减法,也就是取舍和概括。

而英年的王希孟则忙着做加法。

北宋末年:张择端也属皇家画院,画出了著名的《清明上河图》。

一幅是世俗繁华的史诗,一幅是锦绣河山的颂唱。

这两幅巨作都成于北宋末年,看不出亡国之兆。

不久金人入侵。

补充:元代王振鹏又有《江山揽胜图》,但画品气格都远不及《千里江山图》。

 10 ) Notes - 局部

少年的感知功能是全息的Ep1. 讲得真好。

本以为只是遥远不接地气的艺术鉴赏,却联系上了每个人都会经历的18岁。

”少年”对比于”老熟“,老熟是恢弘的气势和格局,是抽象化的符号,是做减法。

但少年气是清秀别致,是有细细描画的心气和耐心,是愿意做加法的美感。

人们以为伟大的画家、哲学家、音乐家、雕塑家都是白发老人,千帆已过眼;但其实很多流传永世的作品、那些玫瑰时期的高光,可能都出自于天才的少年阶段。

古时起义的首领,杀人如麻前席地而坐,对酒当歌谈笑,可能也不过十六岁光景。

我们的十八岁,仿佛还是孩子,还是课室里象牙塔间不经世事的顽童,等待成人世界的教诲和训练。

而王希孟在十八岁画出《千里江山图》,青蓝色的盈盈的风雅,华丽的王朝颂歌,仿佛不知道北宋灭亡降至。

他是自信的。

少年的感知功能是全息的。

年长一岁,或年幼一岁,都画不出这般气韵,仿佛他知道,自己就快要离开这人世间。

想到十八岁的我们,和十八岁的王希孟,更感慨天才之异于常人之处。

但又不禁困惑:如今是否还有艺术上的天才?

在主流价值不以此为核心时,少年是否还有王希孟的自信?

是否能正视自己的价值和天资,保护它们使之不被同化或湮没?

又或者说,也许我们本都有可能成长为“天才”。

少年是该有如此自信的。

中国文化尊崇辈分长序;相比之下,英美的孩童从小对父母直呼其名,我在英国念书时也看到学生如何质疑老师,仿佛探讨问题的平辈。

少年该有少年特有的骄傲。

天才可能也不过是,那些从小便有机会去充分探索和滋养自身灵气的人。

看一集就被陈丹青圈粉了。

他是很会讲故事的,知道怎样讲才能既保留艺术位于云端的高贵、却同时又亲和动人如寻常百姓家触手可感之物。

既保持美的距离感,又给人指出一条别致小径,云蒸雾绕间窥见一点天才的影子,使凡人如临高境,天才也属人间。

想找来解说文本再读一遍,喜欢。

《局部第一季》短评

去看了首映,一开演陈丹青就躲到观众席后面了,结束后他说,简直不忍看,自己跟个傻逼一样,像个老干部坐在那儿,没什么好说的。。说完匆匆就下去了。大家笑成一团,可惜我看不到主办方有多尴尬。。。还是很好看的,期待下一季

8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这个如果是书稿多给半颗心,因为心中有个替代人选,如果邱志杰来讲艺术史决胜其千里,个人听过他讲齐白石一干人等。开篇五十七秒他是太看得起自己和观众了。现下这种稗官野史的泛滥真得是。。。不敢苟同。

12分钟前
  • 下下
  • 较差

吃饭的时候看看,开卷有益

13分钟前
  • 躺平鸭
  • 还行

去年先读完《陌生的经验》,最近才看节目,太好看了,每晚两集舍不得看完。生于今世,麻木最易,敏感最难。

15分钟前
  • Lottie
  • 力荐

只有18岁才能画出怎样怎样的作品,这种句子,怎么好意思出口的,跑火车跑得再优雅也还是跑火车嘛

17分钟前
  • 还行

很动人,也很虚伪

22分钟前
  • SeVeNSeVeN
  • 较差

喜欢陈先生!

26分钟前
  • 击败闪豆
  • 还行

不是我的菜

29分钟前
  • 木讷乡下人
  • 较差

听了一集千里江山图就不太想听了,显然是在念准备好的台词,千里江山图集青绿山水之富贵与宋画之清丽,点评下来翻来覆去就是少年人的灵气,干货一概没有,抒情也讲不出个所以然来,再拽几个名字就觉得自己专业专业极了,我一周赶出来的object analysis都要更深刻一些

33分钟前
  • 池边树
  • 很差

我很喜欢陈丹青的态度和节奏,又恳切又温和,玩笑和讽刺也都只轻轻带过,不会装腔作势。看完我可以理解他的全部想法,并且有些想法和我原本的想法契合、很多想法可以说服我,谈话能达到这个效果非常了不起。感受最深的是我喜爱西方艺术是“隔岸观火”的那种欣赏和着迷,程度可以很深但是终究不是我所属的东西;俄罗斯艺术是我亲切的童年和少年,让人安慰并且沉默;中国的艺术我要么到现在仍领悟不到好处,甚至感到不耐烦,要么直接戳心戳肺,看得我放声大哭。

37分钟前
  • 踢小石子儿
  • 力荐

想起了陈丹青在清华美院招生时留下的心理阴影

40分钟前
  • 羽毛
  • 还行

有意思 又想到木心先生

44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第一集 千里江山图 被惊到了

49分钟前
  • 老DENG赵明明
  • 力荐

谈艺术,其实超越艺术的范畴。哲学与人生密不可分。从纽约琐记开始认识陈丹青,看他一点点把人生历练和体会揉在热爱的艺术里,细细掰碎了讲,觉得一肚子墨水是件值得艳羡的事情。

50分钟前
  • 路人Eita
  • 力荐

很好的入门

54分钟前
  • water
  • 力荐

策划梁文道,音乐张亚东,讲述陈丹青。每一集废话非常少。

59分钟前
  • 印璇Aletta
  • 力荐

不明白为什么打纪录片或者脱口秀的tag。背稿子感觉好重,而且很有大学混选修学分的课的既视感,应该比较适合有一定审美基础的人来看。

1小时前
  • 还行

受不了每一集都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话干嘛要来做节目呢?

1小时前
  • 草色
  • 还行

看醉了!陈丹青离开大学是对的,在网络上给所有人上课!

1小时前
  • 飞老湿
  • 力荐

看书看视频更深刻一些

1小时前
  • 一条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