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平面化的机位和视角构成了一种仿佛绘本和童话般的镜头风格,同时整体的暖色调以及对一切精巧有趣玩物的捕捉(玩具、宠物等)加强了这种“纯真孩童风”不仅是从元素上,而是从视觉逻辑上构建出了一个非成人的“儿童”世界(“看”的逻辑,元素被呈现的“幼稚”逻辑),但世界中的人物却是远超一般人的成人(角色标签的丰富性),也并不避讳甚至夸张谈及性、爱、死亡、暴力、精神问题等主题,从而反向突显了成人世界本身的残酷当这种残酷被凸显,我们才发现所谓的“孩童风格”就是一种赤裸裸的遮掩,是充满情感问题的成人面对自我残缺时的羞耻掩盖,以及无法处理一切的神经质感慨,没有成人和孩童的划分,或者说,这里的成人都是无能为力的孩童,当历经千回百转获得幸福的时刻,就是他们长大的时刻。
也在此时(结尾撞车戏),镜头终于有了突破“孩童风格”的意识,有了空间感,立体了起来,二维平面被打破,电影从形式本身的改变中得以获得向前的动力,奔向幸福的结局。
These Days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http://frankzappa.blogbus.com/logs/73745746.html终于要写一写这首歌了。
最早听到这首歌还是在多年以前,一直觉得它很好听,是Nico第一个张个人专辑《Chelsea Girls》里面的重点曲目,不过并没有特别在意。
6月份开始重新拾起吉他之后,重新偶遇这首歌,当即觉得可以弹。
为了弹它,更加仔细地听,更加认真地看歌词,发现这是一首了不起的歌。
进一步挖掘了一下背景,原来在欧美半流行界早就地位非凡。
那一阵子对它简直着魔了,逐渐领悟到它每个音符每句歌词的妙处。
上周又看了电影Royal Tenenbaum,里面使用了这首歌曲做插曲,Gwyneth Paltrow饰演的Margot走下机场大巴的一幕,走向她的弟弟也是彼此心底的爱人的瞬间,以极慢的慢镜头呈现,These Days突然响起,构成了这部电影里面的一个经典场景(见:http://www.youtube.com/watch?v=bl6FbeoXeHQ)。
这个场景是这样的:Margot走下机场大巴,弟弟Richie去机场迎接。
他们是从小的玩伴,长大后心里的爱人。
他们多年不见了(或许是Richie旅行了一年,一年没见,忘了具体时间了)。
Margot缓缓走向Richie,迷人的脸庞露出难以捕捉的紧张的微笑——这是怎样的迷人呢,怎样的被风撩起的半长的金发,怎样的清澈的面庞,眼前怎样的飘过的烟雾,一切都静止了,绿色的机场大巴停着一动不动,一切背景都显得迟钝下来,时间静止下来,她缓缓地走向他——Richie表现得则更加紧张。
同样对于一个紧张的表情,两位演员的处理分寸得当,互相对比又互相衬托。
Margot表面是高傲甚至有些冷峻的,同时又无法隐藏内心的天真和纯爱,放荡不羁的她此时现出作为一个女人见到真正的爱人时的不安;Richie则是表面就紧张兮兮的,正应了后来Eli说的,Richie“病怏怏的”,他从始至终,紧张得一言未发。
影片更多从Richie一方的角度写这份感情,Richie一直在明处,无论是他一开始写信给朋友说自己爱Margot还是后来参与调查Margot还是因为绝望而自杀,而Margot则是谜一样的人,一个古怪而放荡的人,一个迷人又能杀死男人的人。
导演的视角决定了这个慢镜头瞬间两个演员对于惊喜和紧张的表演的处理方式。
接下来,镜头转向Margot的主观视角,Richie越来越近,Nico的唱词开始,是的,these days,这些日子里,我回顾着自己走过的路,也许错了,也许有后悔,我独自一人,坐在街边,沉思着过去,反省着自己。
也许是我自己错了,也许是我受伤了。
如此这般……影片在这个瞬间使用这首歌,大概还增加了these days,我在如何地想念你的意思。
一瞬间内,分离的日子都成了可玩味的过去,爱的人终于在眼前,现在越来越近,这个慢镜头的瞬间,浓缩了Margot的相思。
而迷一般的Nico与Margot的外形之相似,让我相信导演是从此获得灵感,从而选用了These Days这首歌。
Margot说:Stand up straight, let me get a look at you...And it's nice to see you, too. Richie一句话都没说,Margot哪里来的too呢,这大概就是这部影片有点神似伍迪·艾伦的语言幽默之处吧,也是姐弟之间的默契的幽默。
这个场景以两个人温暖的拥抱结束,然而故事没有结束,两个人距离真正相爱还很遥远,直到后来他们表白之时,还在说“you know what I mean”之类的捉迷藏语言。
他们的状态是那种90%的确信,但是那10%却让人提心吊胆,对于爱情的确定与不确定,99%与1%的对比,总是实际上 50%和50%的对比,因为这是个二值判断问题。
当观众看完影片的时候,回到Margot走下公车的微笑,才会事后诸葛亮一般地悟到,那是只有对唯一的爱人才会有的笑容,即使她从14岁逃学开始就已经放荡不羁了很多年。
然而,如果当事人回到Margot走下公车的瞬间,面对她的微笑,仍然要徘徊在二值判断的折磨之中。
These Days是Jackson Browne在1965年他16岁时写就的一首歌。
如果你听到Nico的版本,无法想像一个16岁的少年竟然可以写出这样一首歌。
如果听到Jackson 自己的版本,就会知道,Nico的版本早就超过了原作圈定的内涵,这张由Bob Dylan、Jimmy Page等人制作的专辑早已经把这首只能算比较高水平的民谣作品升华到了另一个层次。
拿著名的Vincent当个坐标,These Days的原作低于Vincent不少,Nico版本却高于后者很多。
而These Days的吉他弹奏方式,则是接受了波普艺术大师Andy Wharhol的建议,这就不奇怪为什么Nico的These Days可以从原作变成另一个层次的伟大作品,并且继承了自从地下丝绒大香蕉专辑以来一直的审美取向——一种比迷幻更迷幻,比高贵更高贵,比忧伤更忧伤,比小资更小资然而实际上比本真更本真的远离装13的美学,一如Andy Wharhol的梦露头像和大香蕉封面所呈现的艺术风格,它与地下丝绒乐队的音乐一起,构成了对现代艺术影响深远,而本身并没有大红大紫,取得巨大商业成功的艺术流派。
包括Jackon Browne自己的版本,其他任何翻唱都没法望Nico版本之项背。
为了这首歌,我专门置办了电吉他,弹的时候,感觉良多。
首先,Nico被她一直跟随的 Lou Reed骂做不会唱歌,然而她的声线赋予These Days独一无二的内涵,这个独特的嗓音配上艰涩的德国式英文发音,完全把油腻的演唱技术撇到九霄云外,代之以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
进一步,吉他的编配和音色也是不可复制,在浩如烟海的现代流行/摇滚音乐中,这个音色都不多见。
当我拿到曲谱的时候,惊讶地看到,制造出如此忧伤意境的和弦竟然是大调三和弦 ——C和F,最多只使用了Em这样颇为常见的小调和弦。
即使抽离了如泣如诉的弦乐,吉他伴奏仍然能撑起绝大部分的意境,不由得感叹编曲者的艺术感觉实在是超群。
特别是,吉他的节奏简直可以撑得上欢快,最后两个小节突然产生变化,跳出来一个在C大调里比C和弦更明亮的G和弦,如此明亮欢快的编配,最后出来的是忧伤的效果,表达一个人带有后悔的悲伤的自省情绪,妙不可言,不可复制。
在《Chelsea Girls》专辑中,即使更加精雕细琢的同名主打歌,也不及These Days光芒四射的灵感。
歌词我不需要写,几乎无可挑剔。
最后一句"Please don't confront me with my failures, I had not forgotten them",配上最后那个G和弦,让听众在已经如痴如醉的基础上再上台阶,是为全歌最亮点。
我经常在心里说,今天的世界,如此的浮躁、物质、无知,四五十年前发生的那些曾经是多么辉煌美丽。
来到美国之后,有时候听到商店里在放Led Zeppelin,有时候看到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像嬉皮士年龄段的老头子一样,翻唱60年代的歌曲,即使这些并不能掩盖他们的音乐一样走向日益的空洞,我想,他们的文化毕竟是承接下来的,不像天朝,近几十年经历了巨变,我的父辈听的是样板戏,后来旧的被打翻了,新的呢,拷贝别人还来不及,自己的文化远远不成气候,往往弄得四不像,无论是音乐还是各种艺术门类还是整个社会,只迅速地学到了堕落和丑陋,并且迅速超越了欧美师傅。
这些,我在心里说,也会在嘴上说,然而,现在我已经厌倦了自己的这些陈词滥调。
《天才一族》(2001)作为韦斯·安德森导演生涯的第三部长片,相比之前的《瓶装火箭》(1996)、《青春年少》(1998)更有其日后逐渐成型、具有辨识度的个人风味。
就像开启一部以Tenenbaum家族为叙述对象的小说,眼前不断累加、跳跃的时空常以小说某一章节的首句作为“抬头”,如同带领我们进入另一世界的咒语,赐予你我在阅读边界、坠入幻想之际的奇妙感受。
然而此刻我们享受的并非个人想象力的结果,而是富有创造力的安德森独特、别致的美学产物,这也是这一形式不可忽视的精华。
这种虚拟的沉浸感一开始就不打算制造模拟的“真实”,反而在虚拟和真实感之间找到了平衡。
《天才一族》既保留了人为制造的种种形式精美,也饱含着促使我们动情的家庭滋味——在“Happy sad”式的结局里,我们见证了这一家在一番折腾之下,终能比以往更互相了解与宽容相待,但破镜往往难以重圆,他们只能带着幽默感,原谅过去,接受现在,成全彼此,然后继续生活。
目前看到所有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中,《天才一族》所波动的情绪较之于之后电影情绪的隐晦截然不同的强烈,之后的电影如同泉水之下的暗涌,它的涌动需要探寻;而《天才一族》则是一圈圈散开的涟漪,那是徐徐清风吹皱了一池夕阳中的秋水,波光粼粼之上尽是生机的凋零,那昏黄余晖中的哀伤随着波光的反射,直投入你的眼底心上。
看得到的哀伤,荡漾在落日里,飘荡在生命中,凝固在特伦一家的血液里。
不是说很多遍的我爱你,爱意便可直达心底;不是一遍遍的亲吻,亲密便可打碎疏离;不是所有的亲人,都会无条件的爱护孩子;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幸福而正常。
《天才一族》的悲伤应是来自于韦斯·安德森童年父母离婚的经历,所以那种无力,仓皇,哀伤如此的明目张胆。
就像是背景色是复古的昏黄色调配上舒缓的吉他弹唱,舒适中却透着时光的寂寥。
那是对无法弥合的爱的追悼。
就像是小儿子向父亲寻求帮助,父亲酝酿许久所说的那句:“我希望我能告诉你怎么做,但是我也不知道。
”面对求而不得,面对荒诞,面对混乱,面对心绪的矛盾,没人知道答案。
所以才会有无力的哀伤,所以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中,永远只有困境叩问,却永远没有一个答案。
他只是绅士的,轻轻的,情绪稳定而优雅的把它放到哪里,然后用眼角眉梢看的到的哀伤对你说:“我也不知道。
”
生活或者说是命运如此反复磋磨,撕扯,折磨你,却毫无原因,毫无答案。
只能如同墓碑般静静的陈列墓园,沉默便是它唯一的话语。
特伦一家的荒诞更多的是对于这种沉默的一种无所适从的转移。
疼痛和悲伤,被韦斯·安德森考究的审美意趣,温情悦耳的旋律所包裹掩盖。
他给你一颗柠檬糖,甜中带着回味的酸涩。
让你靠着那一点点的甜,一颗接着一颗的放进嘴里。
《天才一族》中我最喜欢Margot,迷一般的人。
当她从绿色的机场大巴走下来,轻风撩拨着她的金发,美的像一个绚烂的梦。
也难怪那么多的男人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难怪Richie爱他到无法自拔,为此可以放弃生命。
她放荡而纯真,每一个与她有关系的人都是带来了Richie消息的人或者是和他相关的人,她同他们做爱,心里却只有一个人。
她率真而虚伪,明明抽烟却对别人说不抽。
她孤傲而缺爱,为了追求个人的空间可以整天的泡在浴室,而听到母亲说大哥回家之后,第一反应就是收拾东西急切的回家。
她果敢而犹豫,她可以再被揭穿出轨之后,毫无负罪感的面对老公,面无表情的说对不起,却在面对Richie的爱时不肯向前,只说让我们就这样继续默默的相爱下去吧。
她充满了一种矛盾的迷人魅力,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忍不住一探究竟。
我想韦斯·安德森也是偏爱她的,之后几乎所有的核心女性角色都或多或少的带着Margot的影子。
最后混球父亲终于成了一座墓碑,分崩离析的家庭因此而持续的运转,但故事并没有答案。
他如同生活一般带着疏离而无力的哀伤,继续向前,而结局如何,我们都不知道。
Wes Anderson的第三部电影。
依然是找大学同学兼室友Owen Wilson一起编剧、制片和演出。
剧本获得了奥斯卡提名。
开篇(序章)几分钟的信息量极大让人目不暇接,展现Tenenbaum一家3个天才儿童的童年。
一个经商、一个写作、一个网球,这样的配搭简直无可挑剔;但他们与父亲的关系其实已经决定了影片后来的发展:老爹在与大儿子同队时居然射击自己队友,此外他还偷大儿子的钱;老爹执意在每次介绍二女儿时强调其养女身份,又对她的处女剧作不屑一顾;老爹对小儿子的喜欢溢于言表,只带他去看斗狗。
这个举止无常玩世不恭的老爹在三个孩子年少时就离家出走了,当他晚年良心发现想要重新挽回家庭的时候,可以想象三个孩子的反应:老大愤怒,老二麻木,老三欣喜。
当然,小时了了的他们长大后也有各自的麻烦。
老大中年丧妻后迟迟不能恢复,缺乏安全感控制欲极强;老二叛逆迷茫滥交行踪诡秘,习惯性撒谎是缺失认同感的体现;老三爱上了老二,却迫于伦理而不敢表露,于是精神崩溃自我放逐极度敏感甚至自杀未遂。
其实,影片的核心无外乎还是血浓于水的亲情牌和重新认识自我摆脱过去阴影的老套路,但因为主角是这样一个人人神经质的天才一家,而有着更多反讽荒诞的色彩以及引人入胜的情节。
作为悲喜剧,影片以一个充满闹剧的婚礼和随后的葬礼结束。
老爹赢得了家人的认同,老妈收获了久违的爱情,大儿子渐渐走出自我,二女儿和小儿子则彼此坦露了心声。
老爹在墓志铭上写着,“为从即将沉没的战舰残骸中拯救家人而英勇牺牲”,算是一半吹牛,一半写实吧。
在这部暖色调为主的电影中,虽然故事看起来充满忧伤,但导演想表达的仍是积极的心态,比如浪子回头金不换,比如善待家人,比如不要丧失信心,比如要有乐观的心态等。
当然,童年对人一生的影响,也从片中可见一斑。
卡司很强大。
Wilson兄弟已经是第三次出现在Wes Anderson的电影中了,其它像Anjelica Huston和Kumar Pallana都是御用演员。
Gene Hackman展现了喜剧天赋,一座金球奖算是意外之喜。
Ben Stiller这次却一脸严肃,倒也有模有样。
Gwyneth Paltrow的烟熏妆很惊艳,她确实戏路广。
Danny Glover的扮相据说来自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他本人还认识安南。
还有Alec Baldwin的旁白,不说还真听不出来。
那只鹰飞回来时被认为白毛多了一些,因为那根本就是另一只鹰——原来那只在拍摄过程中被绑架了而且还被索要赎金!
Luke Wilson在片中为情自杀又被救活的情节,数年后在弟弟Owen Wilson身上不幸应验了。
来二刷了。
这是一个群像电影,以想要挽回家庭的不负责任的破产父亲Royal伪装癌症晚期回到亲人身边为引,通过章节式的段落分割,讲了这家人的“疯”与更本我的东西。
坦白来讲,一刷的时候我没看懂,因为我是一个记不住名字患者和脸盲症患者,看完一遍愣是没记住一个,比较气馁,于是第二天拿着笔记本和烂笔头,又刷了一遍。
无论是长期缺乏正常父爱的妻子遭遇空难的大哥查斯,还是与发小有长时间性关系的暗恋没有血缘关系弟弟的已婚玛格,还是瑞奇,还是伊莱,甚至是他们的父亲Royal,他们几十年在向往的,始终是“爱”这个字,或者说,“爱而不得”。
这是人类最深沉和广阔的情感,因为爱的缺失,再天才的男女,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所以,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养一次过去的自己,即使方式很难得到主流的认可。
其实他们心知肚明,他们自己也很难认可这些做法,或者说迷茫于做法的可行性。
但是在追求被爱的旅途上,痛苦是必需品,因为在过去的经验中,正常路径无法使他们获得爱。
妈蛋蛋,忽然觉得好难过。
ps:好新奇的转场方式,韦斯安德森大大好有创意🤓
放开那个我最爱的导演,让我来。
《天才一族》很晦涩的一部电影,BGM好评。
从开始的披头士乐队歌曲开始,就注定了我爱这部片。
如果天才注定孤独,病态的人生才能彰显导演背后的寓意: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性恶压力,人格分裂,愤怒控制,抑郁,行为失调,抑郁。
所有角色带着导演固有的温和哲学。
哦,我是导演脑缠粉,再刷again~噢,女主亲吻的这个男人是不是导演!
是的话放着我来!
片子的一开头伴着《Hey Jude》的纯音乐介绍了Tenenbaum家的天才少年们,大儿子Chas幼年即展现出了经商天份,小儿子Richie是天才网球手,养女Margot则擅长于写剧本。
成功的教育给妈妈带来了荣誉和出书的机会,虽然老爸看上去是个没心没肺的混蛋,可是一切还不错,不是么。
正如每个我们年纪尚幼时,父母健康,孩童机敏,家庭欣欣向荣,一切看上去那么有希望,好像永远不会有什么坏事发生。
"Virtually all memory of the brilliance of the young Tenenbaums had been erased by two decades of betrayal, failure, and disaster."背叛,失败,灾难,生活的磨砺接踵而至。
父母逐渐苍老,不复当年风华,孩子长大变成了一个平凡甚至平庸的人,儿时因为未来的无限可能而带来的希望和憧憬感随着现实的延展而一步步消失。
Tenenbaum家的孩子们也无一例外——Chas因为意外亡妻而变得神经质,Richie和Margot则为姐弟相恋而颓废忧郁逃避。
天才少年们耀眼的光芒褪去,生活的残忍面貌展现出来。
当然,在所有的影视作品中,家庭的力量一定能取得最终胜利,混蛋老爹一定会回心转意弥补愧疚,儿子的仇恨和误会也一定会在血脉亲情的温暖中融解,相爱的人们会吐露心迹互相鼓励,一家人最后一定会站在一起,虽然常常是在葬礼上。
最后玩世不恭的老Royal也不忘在自己的墓碑上幽上一默。
还是会害怕,害怕父母的老去,害怕生活为我们准备的背叛、失败和灾难,害怕希望的泯灭,害怕一代一代的更迭。
但怎么办呢,这就是人生。
影片最后的音乐:"We shall walk againAll along the laneDown the avenueJust like we used toWith our heads so highSmile at passersbyAnd we will softly sighAyayayaya"
有没有过这么一个早晨,面对爱人的争吵和泪水觉得无动于衷,只想蒙上被子倒头大睡;有没有过这么一个瞬间,面对电话那头父母的絮絮叨叨,只觉得百般烦躁,随口敷衍几句;有没有过这么一个洗手台滴着水的午夜,你站在镜子前,看着满脸疲倦的自己,觉得心脏上次跳动已经是好多年以前的事情?
有没有过这么一个早晨,面对爱人的争吵和泪水觉得无动于衷,只想蒙上被子倒头大睡;有没有过这么一个瞬间,面对电话那头父母的絮絮叨叨,只觉得百般烦躁,随口敷衍几句;有没有过这么一个洗手台滴着水的午夜,你站在镜子前,看着满脸疲倦的自己,觉得心脏上次跳动已经是好多年以前的事情?
你只能摊开两只手,说sorry,我真的没那么会爱,没那么勇敢。
也许是从小时候那一次父母冤枉我偷拿了他们的钱开始 ,也许是从那一次恋人偷看我的手机开始,也许是从那次在洗手间隔壁听到好朋友讲自己坏话开始。
承认自己没那么博爱也不是什么耻辱的事,毕竟不是谁都能成为伟人,普度众生。
就像这部《天才一族》里的人物一样,人人都有缺憾,人人都是神经病,人人都只爱自己,人人都背负一身伤痛。
而痛苦,是比快乐更高级的冶炼。
何种形式的美好记忆决定以何种方式修饰你的外在,而何种形式的痛苦回忆,却决定了以何种方式塑造你的内核,你的人格。
童年决定成年,基因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一生。
这个残忍刻薄的道理,在这部片子里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影片中的特伦一家,老爸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撒谎精、自大狂,为了能和妻子复合,不惜假扮癌症,躺在床上装死;老大chas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焦虑症,每天都活在朝不保夕的惊恐中;老二margot有严重的社交障碍和认知失调,无法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自少女时代起就把自己裹在华丽冰冷的貂皮大衣下,手不离烟,在烟熏火燎中一遍遍灼烧麻木不仁的灵魂,企图唤回一丝人情味儿;老三richie有轻微的抑郁症,终日把自己包装在墨镜和满脸胡须下,萎缩在帐篷里等待凋零,等待被遗忘。
在三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里,“父亲”的席位一直是空缺的,而“母亲”,她是母亲,同时她又身兼数职,老师、经纪人、管家。。。。。。
由“母亲”这一根衍生而来的各条“分支”疯狂生长,贪婪地汲取养分,逐渐本末倒置,名为“母亲”的根越埋越深,渐渐长眠于地下,再也找不到了。
没有了根的树,枝条无论多茂盛,都不过是腐朽之前的欲盖弥彰,图一时盛景,得一世苍凉。
爱在这个家停留的花期很短,锦绣过后,是急速的坠落、凋零、风化,最终隐入深沉大地,不见踪影。
三个孩子也许在各自的领域是天才,是强者,但在爱面前,天才与凡人同罪,都犯了一种叫做“懦弱”的罪。
求爱不得,一而衰,二而竭,三而战败遁走,四而亡。
他们害怕表现自己的爱,因为害怕失望,害怕鼓足勇气伸出的手会落空。
他们彼此相爱,却又彼此背弃,像玩抢椅子游戏时输掉还耍赖的小朋友,脸别过去,坐在地上认认真真和别人赌气。
但眼睛却时刻注意着战局,一旦发现了机会,就一个箭步冲过去 ,得意洋洋往椅子上一坐,好像屁股底下坐的不是椅子,是国王的宝座。
无需仪式,只要有爱的加冕,他们便可自立为王。
爱之深,责之切。
这“责”是自责的责,“切”是切肤之痛的切。
一边对家人、爱人索求无度,一边对这样的自己厌恶透顶,扪心自问拿来要求他们做到的事,我又能做到多少呢。
但一旦爱的供应方真的懈怠了,取而代之的不是如释重负,而是刻骨的痛。
要么就把你的爱倾囊而出,我们一次性把爱做够,把酒喝光,把路走完,余生仅靠记忆便可虚度。
为什么要断断续续,时冷时热,让我转念之间便是冰火两重天呢。
片中三个孩子对老爸“因伤归来”的态度或多或少都表现得有些冷漠,不是他们真的冷血无情,而是“父亲”这个重要位置在他们的生命里,缺席的时间太长了。
爱也讲究一个天时地利人和,在恰当的时机,奉上恰当的爱,再施以浇灌,种子才能发芽,长大成材。
而后知后觉的爱,往往都是以卵击石。
你肩上扛了把短刀就想去攻进人家的城堡,到人家墙根下才发现,人家早在城墙上架起了十台大炮,随时准备给你来个夜空中最亮的星。
童年的伤痛记忆给三个孩子的成长打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逐渐把他们变成了疑神疑鬼,爱无能,和不敢爱的人。
Chas对两个儿子实施严格的管制,母亲当年犯的错误在他身上重蹈覆辙;margot整天泡在浴缸里,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偷情对她来说只是别种形式的苟延残喘;richie花了多年时间才确定了自己对margot的爱,在得知margot和自己的朋友偷情后,一把剃须刀断了全部的念想。
电影里还有一个情节值得回味:margot的前夫派人调查她,侦探把一堆“罪证”给他看时,他翻了翻,半晌,才说出一句:“她抽烟。
”短短三个字,道尽了婚姻里所有的悲愤、心痛、心灰意冷,和举重若轻之后的释然。
原以为他和她之间的距离,只要通过努力就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想峰回路转之后,再回首来时路,才发现他们之间的鸿沟根本无法逾越。
他还在起跑线跃跃欲试,她却已经站在领奖台上等着颁冠军奖杯了。
正百思不得其解之际,裁判员过来很抱歉地跟你说,对不起哦,发给你的信息错了,比赛早在两个小时前就结束了。
这场较量,他从一开始就被排除在选手的行列之外,眼巴巴地坐在候补 席上望眼欲穿,最后等来的是game over,各找各妈的无情通知。
然而在wes anderson的电影里,他从不会给人物真正的happy ending,但也舍不得给他们一个一无是处的悲情结局。
就像他独树一帜的电影美学,色彩永远饱和鲜嫩,构图永远对称,画面永远整洁,情感永远蓬勃,男人永远是少年。
井然有序之下,乱也乱得很有章法,尘归尘,土归土,各人的归各人,低头看着脚尖,每个人都已经站在了自己的岔路口上。
就算这局牌你输了,没关系,他总有办法不动声色地把局给圆回来,尽量做到宾主同欢,两不相欠。
那些因为爱千疮百孔的人啊,电影开始的时候还关在各自的小黑屋里与世隔绝,两个小时过后,啪,一片漆黑中突然亮起了一点烛火,虽微弱,却也足够照亮。
电影以一场意外百出的婚礼作为最后的高潮。
看似是一桩混乱的闹剧,但静静看下来,每个人都为挽救这场婚礼发挥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作用。
就像人生,此一时,彼一时,行到水穷处,再抬头看看天,头顶的云已经变换了好几次位置。
就算我们之间有无法逾越的隔阂,我们也依然是一家人,亲情的纽带在关键时刻,会变成强有力的绳子,牢牢把所有人联结在一起。
每个人各司其职,在废墟之上重建阁楼。
最后,混乱结束,婚礼照常举办,一切都恢复正轨,所有心结被打开,相爱的人同时向对方伸出了手。
这一次,我不再害怕,哪怕你牵着我的手到半路上就会走掉,那至少剩下的这半路,我的手上还残留着你的体温不是吗。
我们日复一日的相依为命,同时,也是无声地按响了离别的倒计时。
和平相处,不遗余力去爱,便是最好的告别。
影片的最后,混蛋老爹去世了。
好不容易圆满的家庭,又无端坏了一角。
你问他们在剩下的日子是否还会勇敢去爱,不再畏惧?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爱是比牙齿更坚硬的发声器官,百毒不侵,刀枪不入,就算有一万双手掐着它,一万个人挡在它面前,它也会无所畏惧,吐露真言。
故事介绍一个年轻时有外遇的老人Royal,最终和妻子离婚但没有真正签离婚协议,此后真正的抛弃了他的家庭,没有给三个孩子一点父爱。
三个孩子因为年幼家庭的变故而变得性格古怪,虽然在幼年表现的才华横溢但在成年后还是碌碌无为最终脱离家庭,各自在天涯海角,家庭分裂崩溃。
Royal年老破产老无所依后,得知妻子有了新对象,又加上内心对家庭生活的极度渴望,他对年轻时做的事感到后悔,于是编造癌症理由重新回归想要赢得一切,重拾爱情,赢得孩子。
但是家里没人真正原谅他最终谎言被揭穿,他又被扫地出门。
之后三儿子与养女之间因为一些事险些自杀,虽然没死成。
最后Royal同意与妻子离婚,妻子再婚,Royal彻底失去了一切 并于68岁去世。
虽然去世前,和家人关系有所缓和,但是终究还是要为自己年轻时不负责任的做法买单,他其实还是失去了太多,也始终没有得到家人真正的原谅。
当然不可否认,他最后的谎言与努力也确实将家庭从四分五裂中拯救出来重新团聚。
但这就是一个悲剧远大于喜剧的故事,可以说就是一个悲剧。
分析一个悲剧的家庭一个悲剧的老人四个悲剧的孩子韦斯 安德森的电影永远是无限接近于生活的悲剧现实为内核但是他有用近似于黑色幽默的喜剧的形式表达出来,让你看的过程中感到压抑想哭但是迫于喜剧的形式而哭不出来,从而感觉更加压抑无法发泄,他的电影的配色又以温暖鲜艳的颜色为主,由以紫色,黄色,粉红色,红色为多,让人心情舒畅,营造一个童话世界,这些都与悲剧内核想相冲突,使观影更加压抑。
此外,他的电影节奏舒缓,阶段化分明,就像在讲一个平静的童话故事。
这也是韦斯安德森的特色。
3.5★,喜欢这种神里神经絮絮叨叨的片子,小亮点、小情趣不断,房间道具颜色好棒,衣服好看。剧情…随意了点…
Wes Anderson完全戳中我萌点。NICO的声音识别度好高…MARGOT和RICHIE很有爱,喜欢戏里面的人都淡淡地讲话的声音。神经衰弱是好物啊…
6.0导演个人视觉风格凌驾于表达之上。喜好童话悲剧的观众可能会高分,个人觉得这部内容被形式的观赏性消解的过于轻浮。明明六个人物的心理创伤都值得深入,但电影前80分钟都在用符号堆砌隐喻,比如手指缺失、显眼红色外套、鹰…人物的心理全被导演用形式编成密码,却只用了后20分钟轻描淡写的暗示解答。就导致观众始终处于一种艰难阅读理解中而非共情体悟人物。比如我反正是在导演最后20分钟碎片化的暗示中才搞懂eli行为荒诞的原因。最突出的就是里奇的自杀,不仅前面缺少关键心理铺垫,自杀心理靠回忆快闪呈现,而且冷色调配慢镜头自杀拍成观赏性片段。本来是让观众更加代入的高潮冲突点,却变成了观众一脸懵逼哥们咋寻死啊。导演采访才知道这段角色处于抑郁状态…还有父亲抛妻弃子不联系子女20多年,六天弥补感情合家欢真够科幻。
始终对维斯安德森的片子不太来电是因为觉得他讲故事总是飘着的,东飘飘西飘飘,抓不到一个固定的东西。风格倒是明快。ps兄弟俩说话嗓音太像了
天才们的喜怒哀乐起起落落,折射出的还是平凡人的影子。
老不正经的渣爹利用自己的晚年时光使分崩离析的天才家族重焕生机。韦斯的个人导演风格依旧强烈,运镜、剪辑、打光、构图分分钟让人走入如《布达佩斯》一样的梦幻世界里。太喜欢这类探讨家庭亲缘关系的影片,一切苦难伤痛可以轻易被爱消解。死亡带给了孩子们思考和成长,也教会了一个垂暮老头如何凭自己的努力去赢得他人的尊重与敬意。
这部电影让我难过了好多天。韦斯·安德森的运镜和剪辑都带着执拗,就是那种明明孤独却又不甘示弱的固执。每个人的哀伤都凝聚在眼睛周围。Margot回忆的段落惊心动魄,全都是亲吻,可就是难过得不行。生死、悲喜、智愚都不重要,他们记得的都是:我从来没有像厌恶自己一样厌恶过一个人。
本片再次证明韦斯安德森不是我的菜...
看到过半弃疗,太无聊了,努力把每个人都设定成重度心理疾病患者,聚在同一屋檐下却硬是产生不了一点有意思的冲突。这片拍与不拍有啥区别
其实仔细想想 韦导在他几部作品里讲述的故事 都并不算是什么新奇的题材 但是他强烈的个人风格 给每部作品都包上了属于自己的糖衣 外表光鲜的同时 内也精致 总是让人看完再想看 反复去品味这份美味的甜点
不怎么喜欢这类电影
各个心事重重生无可恋的样子。格温妮丝帕特洛演技怎么成这样了。一个表情到电影结束。是要配合她一件衣服到影片结束嘛。平淡到死的剧情。我至始至终就未曾融入影片。应该是我看过的相当无聊的电影了,无聊的可以进top10.
是不是告诉人们,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个道理呀~
我该庆祝自己的人生!绝佳的音乐 有趣的角色与他们各自寻找的和解 剧情本身并不那么重要
第一部很吻合wes的对称结构,色彩鲜艳画风,通话式故事记述,但除了这些形式上的,故事显得比较平淡。
Ben是来代言Adidas的,Paltrow是来代言crocodile和那件貂皮大衣的。。
一直在担心最后老夫人会重回老头怀抱,幸好没有,这一点上导演就安慰了我受脑残剧脑残文摧残的心。画面色调很漂亮,格温妮丝在这种色调下居然非常美丽。
虽然韦斯安德森的电影画面一直都又美又有质感 但故事我一直都不喜欢
精心布置的场景很适合刷 ins。Chas 的孩子,Margot 的烟,Richie 的鸟,感觉有些过,好像为有趣而有趣,看久好无聊。拆开精美的包装后,发现礼物就是这个精美的包装。
怎么说呢,这应该是安德森片子里,故事最为平淡无奇,没什么大意思的片子了,人物刻画的鲜活生动,各有特色,但是彼此之间的联系实在是太少了太牵强了,就靠哈克曼的混蛋爸爸从中穿线吗,剧本上有点问题,不过风格还是那么浓烈,美工上还是那么有特色,演员都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