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在中国被禁让我有强烈的好奇心想看,刚看第一集的时候一直内心在问这部剧好像可以不用禁播吧,看完第二集觉得真是要禁播。
因为这是一部一本正经在编故事的洗白剧。
第一,剧中一直在混淆日本在中国本土战场和伪满洲这两个地点的概念,会让人误认为在伪满洲所做的各种帮助开垦,各种深得民心,包括极个别出于人类本能的善良的日本人代表了所有日本人在整个中国的所作所为。
第二,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上说过日本战俘包括移民是整个二战战败国所受待遇最好的,剧中却无限放大战败对日本的打击和代价。
美国二战后期对日本本土的破坏远高于苏共对日本战俘的伤害,而且战争结束后苏联是不能随便杀战俘,剧中却在颂扬美国在韩战的角色第三,GCD尽管有纪律优待日本战俘,是否有具体史实证明战后大量强迫日本医疗队为其服务,但是剧中的共产党向日本人鞠躬致谢真是不太可能有人说这部剧拍得很精致演员演的好,但是我看到的是菜菜子的各种玛丽苏和中国人操着日式中文外,还有各种穿帮和演员的用力过猛让人随时出戏。
我想到了和《永远的零》一样,日本在反战剧中充斥着对战败的不甘心,对参与战争的日本人精神的褒扬,就像在说输了尽管遗憾但是你们做的事情还是令人尊敬的
一口流利日语的八路确实新鲜,可惜编导对八路政工缺乏了解,演员装腔作势,台词幼稚、粗鄙。
谁也不傻,让皇军及其看护妇洗心革面加入红色阵营并非“红十字”表现的那样简单。
共军讲究人格平等、官兵一致,培养、发挥每个战士的主动性,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处罚手下将领都要取得士兵委员会的同意,与日本等级森严、动辄破口大骂、拳打脚踢的军营文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有位老八路回忆,一个死硬的皇军被转化成八路的拼命三郎,反扫荡突围抱着机枪猛打猛冲。
八路首先把他当做一具血肉之躯来尊重,让他从灵魂深处闹革命。
说到日本的反战影像,最有意思的是,在日本电影界声望超越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的大导演木下惠介,1944年受日本军部委托拍摄战争宣传片《陆军》,居然打着膏药旗反皇军,母亲流泪送子参战的长镜头,全程放送军国的无耻和平民的悲凄,成为黑暗时代熊熊燃烧的火炬。
军部被影片高超的艺术手法和反战内核弄得哭笑不得,禁止导演拍片。
战后日本共产党、左翼拍摄了大量反战、反武士道影片,艺术品质以小林正树《人间的条件》(1959,共6部)、《切腹》(1962)、《夺命剑》(1967)为最;沟口健二《雨月物语》(1953),市川昆《缅甸的竖琴》(1956)、《野火》(1959),冈本喜八《斩》(1968)、《肉弹》(1968),筱田正浩《枪圣权三》(1986)亦令人激赏。
战争的巨创、战败的耻辱使得昔日国民引以为傲的皇军成了过街老鼠。
黑泽明的经典《野良犬》(1949),对战后退伍兵如同丧家野犬备受歧视的凄惶表现得非常到位。
表面上分析退伍兵:“抢来的钱很快用完,他会再抢,下次更凶,从野狗变成疯狗。
”暗讽资源贫乏的日本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尝到甜头,坠入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深渊。
不露声色,入木三分。
剑拔弩张,突然传来美妙的琴声,凶焰万丈之地笑迎春风独自凉,《野良犬》成了名家名作的教科书:球场守株待兔抓捕球迷罪犯,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谜一样的双眼》(2009)的致敬;片尾车站找人的段落获得斯皮尔伯格《决斗》(1971)的致敬;一群儿童路过唱歌获得费里尼《卡比利亚之夜》(1957)、赛尔乔·莱翁内《美国往事》(1984)的致敬;追悔莫及撕心裂肺嚎啕大哭的镜头成就费里尼《大路》(1954)的豹尾。
《二十四只眼睛》(1954)木下惠介放开手脚谱写春风化雨的史诗,大和女神高峰秀子洗尽铅华,师生情、爱情、乡情、同窗情动人心弦,反衬军国特务统治和战争的罪恶,手法平实、高妙,尽显大师底蕴。
1950年代萨特等欧美白左还在对着斯大林流口水,日本最优秀的左派大导小林正树就捧出了批判军国和苏联的不朽大作《人间的条件》。
影片对皇军极为厌恶,荒野里劳工饿极抢食、日军斩杀劳工和日本好人引发暴动的场面非常震撼;日军残酷、野蛮的军营文化令人作呕,新兵精神崩溃跑到洗手间开枪自杀,被反战经典《全金属外壳》(1987)致敬。
日本儒家、武士道是中国儒家忠君爱国(朝廷)的 加强版,武士道不仅看重士为知己者死(效忠),更欣赏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士可杀不可辱,尊严、名声比性命还重要。
《聪明的一休》(1975)有个故事,藩主输了一把宝刀,想让手下把刀偷回来,随时愿为他赴汤蹈火的武士都打退堂鼓。
杀头的买卖有人做,丢脸的事情无人干。
小林有格,武士道的好和坏都能拍得光芒万丈。
《夺命剑》(1967)好就好在拍出了武士道的魂魄:武士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卖命没问题,践踏我的人格尊严,天王老子也不行。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只有鹰犬,没有武士。
1962年,冷入骨髓的《切腹》横空出世,小林算是挖了军国主义、武士道的祖坟。
影片通过落魄武士津云半四郎一家的悲惨遭遇,戳穿切腹这一神圣仪式和武士道的虚伪、无情;津云豪情盖天“吾与汝皆亡”的凌厉杀阵,捣毁武士家族供奉的充满象征意味的先祖盔甲,对武士道进行真正的“切腹”。
根据近松门左卫门的净琉璃改编的同名影片《枪圣权三》暗流汹涌,英气逼人的权三被孩童编成歌谣传唱:“朦胧之间看见令人着迷的男子,枪圣权三,雄风十足,像从神灯里跳出来;枪圣权三,是个好武士。
”然而,18世纪德川幕府的承平年代,武艺再好也无从施展,唯有习得高雅的茶道获取进身之阶。
茶道看似简单,几个清淡素朴的动作而已,但要用特定的程式、节奏、器具表现茶道“和敬清寂”的意境和静默之美,必须方家传授。
权三暗中向茶道师母请教,阴差阳错卷入桃色事件,与师母连夜私奔。
这对亡命鸳鸯的血腥结局,似在预示日本从武士社会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坎坷、磨难。
1970年,日本共产党人山本萨夫的红色经典《战争与人》,艺术品质有待提高,但赞美中共抗日勇士,批判军国主义的态度异常坚决、鲜明,轰动日本,屡获大奖。
赞美深作欣二才知道语言有多么贫乏:魔幻、艺妓、武士、大逃杀、珍珠港、莆田进行曲,连婚外情(《火宅之人》)都拍得这么好,反战岂有缺席之理:《飘舞的军旗下》(1972)校园青春涌动冲击苍白、残酷的战争记忆,锋芒直指效忠天皇的军国文化。
《无仁义之战》 (1973) 直面战后荒原,对黑帮的残酷、滑稽和男人之间情谊的描画达到史诗级别,社会、时代、人生,批判、同情、敬畏;切指谢罪,指头居然被鸡叼走!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深作落九天!
续集《仁义的墓场 》(1975)更为决绝:“我就象不断升高的气球,直到最后爆炸。
”到处惹事的石川简直就是陆军下克上暴走的缩影。
激战时刻瘾君子狂呼“我们已经没有药了”,隐喻“仁义道德”的日本儒家文化无药可救,滴水而观沧海,不愧是黑帮电影的翘楚。
“妈妈啊,你可曾记得,你送给我那草帽,很久以前失落了。
”1979年《草帽歌》伴随《人证》(1977)风靡中国,美军轮奸大和抚子,战争创伤延续到下一代,日本民众经受的苦难触目惊心,但编导对战争的策源地日本毫无批判,失之公允。
今村昌平《复仇在我》(1979)反思战争、剖析人性,严厉批判日本乃至整个东方文化。
生在基督教家庭的槚津严,袭击穷兵黩武征收渔船的皇军;为保护儿子,父亲被迫屈服,“自愿捐献”渔船。
童年创伤伴随槚津严罪恶的一生:诈骗、连续凶杀。
影片没有盲目赞美基督:驻日美军企图强奸民女;不伦之恋直白而又含蓄,公公把咬了媳妇的狗活活烫死,但至少狗咬人作恶在先。
残酷的镜头处处流露导演对日本文化的厌恶、讽刺和鄙视,如父亲怒斥槚津严:你只能杀你不恨的人。
脱胎于儒家的日本儒家文化、武士道的症结就在于亲者痛仇者快。
无论是强征民船的爱国主义,还是武士道生死如一、忠君报国的铁血、疯狂,杀戮的都是亲人、无辜。
极端写实的电影,片尾来了个漂亮的超现实主义大反转:槚津严的骨灰在空中凝固,赫然不肯落地。
暗示腐朽的文化阴影还滞留在日本、亚洲上空,阴魂不散。
用连环杀手的故事表达深邃的哲学省思,《M就是凶手》(1931)、《杀人回忆》(2003)均属佳构,但今村大神的《复仇在我》更具思想深度。
1945年中8名美军战俘遭九州大学医学部活体解剖,一名教授回忆:“战俘见我们穿着白大褂,意识到我们是医生,以为是要给他们疗伤,就放下戒心没有挣扎,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被活活解剖。
”1986年熊井启《海与毒药》再现这段黑暗历史,震撼岛国和世界影坛。
2015年3月,九州大学将几件活体解剖的罪证放到博物馆向民众公开。
苦涩的电影2010年北京、上海举办“原一男纪录片回顾展”,中国观众得以领略日本纪录片的强大力量。
希望自己“永远激进、永远自由”的原一男,生于日本战败的那一年,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有着切身感受:“我制作苦涩的电影。
我讨厌主流社会。
”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蜜糖逐渐多得有些令人反胃,这些“苦涩的电影”大受主流社会的欢迎,拿奖拿到手软,原一男成为小川绅介(代表作《三里冢:第二道防线的人们》)之后最具国际声望的日本纪录片大师。
《前进!
神军》(1987)显示:新几内亚战役外援断绝、濒临绝境的日军相当挑食,因为觉得黑猪(原住民)长得不好看,他们更愿意吃白猪(白人战俘)。
尤为恶劣的是,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之后的第23天,日军为掩盖罪行和补充“军粮”,竟然将独立工兵第36联队两名反对吃人肉的士兵枪决后吃掉。
1982年,作为36联队少数幸存者之一,62岁的奥崎谦三觉得必须为那两个被吃掉的战友讨一个说法,独自开着写满反战标语和“神军”字样的宣传车四处寻访当事人,要求他们站出来说明真相和道歉。
要说奥崎谦三独自奋战似乎也不尽然,至少原一男的镜头一直跟随着他,观众仿佛亲眼目睹一颗子弹忍无可忍冲出枪膛的全部过程:遇到吞吞吐吐、顾左右而言他、无法说服教育的当事人,奥崎谦三会在不发出警告的情况下断然出击。
60多岁的人身手如此敏捷,和风细雨顷刻间电闪雷鸣,以及主动报警的凛然正气,实在令人敬服。
有个刚出院的老鬼子装疯卖傻,当即被打得小便困难,开始怀疑人生。
2001年松井稔拍摄的纪录片《日本鬼子:日中15年战争·原皇军士兵的告白》轰动国际影坛,14名年过八旬的日军老兵面对镜头回忆自己犯下的战争罪行:“我们见了房子就点火烧,见了人就开枪杀,见了人群就用机枪扫”, “见东西不抢,见女人不上,见人不杀,在部队里你就一边去了”。
NHK制作的《太平洋战争纪实》(1993)、《日本为何通向战争之路》(2011)以史为鉴,对二战日本的战略软肋、外交策略、媒体狂热、军人干政、战术原则进行了深刻反思,从技术上雄辩地论证了日本为何开战、因何战败,体现了大和民族善于细化问题、分析问题的优点,也显露了岛国缺乏宏观视野的局限。
事实上,日本开战和战败,除了一系列技术上的重大误判和国力的不足,根本原因在于,自由民主思想启蒙的不彻底和民主体制的脆弱,国家精英被皇军暴走、下克上的风气绑架。
近年来日本战争片《男人们的大和》(2005)、《永远的0》(2013)、《起风了》(2013)技术上进步显着,但思想性和艺术性没一部端得上台面,这些片子试图两面讨好,反战、热爱生命、珍惜家庭、无所畏惧,面面俱到的结果就是发射四不像的催泪弹,像《人间的条件》《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那种水准难得一见。
总体感觉,日本电影黄金一代过后,似乎是对“自虐”史观的反弹,新世纪日本战争影像日趋暧昧,强调战争受害和非战意识,淡化战争加害和反省。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能够正面表现八路军,揭示关东军在东北犯下的罪行,在当下日本已属难能可贵。
类似于德国《我们的父辈》,以几个主角的经历贯穿一段段大的历史阶段,称得上是一部严肃认真的好片。
剧情从小人物拍起,不过虽然是小人物,还是有着远大的红十字理想,以小见大应该就是这样吧。
红十字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下包含了多层的解释可能和冲突,比如救死扶伤,是不是对敌人也一视同仁。
比如忠于祖国,是不是被俘虏了就不忠了。
而且因为做战地救护,所以可以离开前线,而且也提供了吃饭的本事,让主角们可以经历这么多战争。
如果是塑造一个士兵的形象,那么必须要成为将军才可能活这么久。
《红十字》让人特别钦佩的是从比较真实的角度描绘了日本普通人眼中的满洲国、二战、朝鲜战争,也穿插描绘了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并不是清一色的仇视(取决于各人的亲身经历),但是和《我们的父辈》一样,德国人和日本人印象里的苏联人都是蛮族。
这些角度比起那些把日本拍成战争受害者的片子更有力量,而且本片对日本的暴行也没有美化。
对于日本普通百姓来说,去满洲就是开拓新的疆土,那里有肥沃的土壤,可以和中国人共建和平社会(虽然日本人把自己看做比中国人高一等)。
这和德国人入侵苏联的想法是一样的。
百姓并不清楚政治,对军队的暴行也一无所知。
而中国百姓为了生存,也并不关心谁来统治,如果日本人对自己好,大家和睦相处也很不错(和台湾一样,东北的百姓也肯定有很多学过日语)。
但是战争的残酷,在它降临到自己亲人身上时才显得那么痛。
当天野希代看到自己抬的担架上躺着奄奄一息的士兵居然是自己的老公中川亘,她支持不住倒在地上,这一幕让我流泪。
对于参战任何一方的百姓,战争都是悲剧。
这部片子不用说教,很动人地诠释了这一点。
《红十字》可能是有点过于亲共,没有国民党什么戏份,而是大力描写共产党解救日本医护人员,然后给与思想教育,甚至其中一位护士爱上了八路军的日本干事。
不过从各种渠道听来的报道,这些事情应该也是有真实的背景。
相信片中很多镜头是在中国取景的,而且动用大量中国演员,中国人说日语,日本人说中文,美国人也说日语,这些都是精彩的看点。
天野希代和中川博人相互寻找、错过、守望、坚持的过程让这部片子充满心灵的震慑。
虽然剧情纯属虚构,但是每个人物的举止反应都很真实,是多年来难得的好片,值得学习。
真不明白那些说因为没有“正视”历史的,而去给低分的人是怎么想的?
涉及到日本侵略历史的电影就一定要把某些“暴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就一定要把日本人的残暴不仁全部表现出来?
那《金陵十三钗》怎么不敢把日军挑孕妇的剧情拍出来,太难了,拍不出?
还是太残忍了不敢拍给观众看?
人家不是战争剧,只是以战争为背景的亲情剧,还是很感人的,而且人家也承认了侵略事实,也承认了战败,也承认了关东军的残暴,难道还要把南京大屠杀拍一遍你们才满意?
最后美军的仁慈,我想是应该是剧情需要吧,太残酷的所谓的现实,没有一点积极向上的“特例”,你喜欢看这种电影吗?
关于最近讨论比较火的《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信》,由于期末论文还没写完的缘故,而且似乎国内视频网站都被和谐了?
就在dailymotion找了生肉,简单看了几段剧情:一个是日本军队在苏军的淫威之下掩护未及逃走的医护人员,一个是地主老杨救下两个日孤孩子,以及片尾部分的母子重逢。
当杨希邦抚摸着母亲的双手,对着希代说出:“这双手一直都没有变。
在医院里紧紧握着我的手的,正是妈妈的手啊”的时候,真是感慨颇深。
或闻有观者泪下之语,此言不虚。
对于此片的评论,褒贬不一。
中国观众,特别是对二战时候的“东北开拓团”有一定了解的观众,普遍认为只反军部,不承认民众当时的狂热,有美化侵略之嫌。
不过我依旧认为这是一部有意义的反思战争、反对战争的影片。
对战争的控诉,不仅仅是被侵略的一方诉说自己的苦难,也是发起战争的一方了解付出的代价。
杜甫《兵车行》有云“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又云“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这同样是以战争发起方的国民的视角对于战争的控诉。
如果说日本军部是穷兵黩武的汉武帝、唐玄宗,那开拓团就是被抛弃在青海、抛弃在云南的累累白骨。
我曾经去大阪参观过大阪大轰炸的和平纪念馆,所要传达的,也就是这层意思。
和平,是中日双方乃至亚洲和世界的共同的意愿,也是殊途同归的共同结论,只是侧重点和出发点并不尽相同。
就好比两个孩子,一个打了另一个,结果被老师罚站。
完事儿老师就教导施暴的那一个:“你不但伤害了他人,而且自己还受到了惩罚。
所以以后不能打人了。
”那中国人认同“所以”,而侧重点在于前面那个“不但”,认为后面的“而且”,即日本民众遭受空袭、核爆那是他们发动战争的恶因种下的恶果,说句难听的叫咎由自取,至于反战那是因为我们是战争直接受害者。
而日本人也认同“所以”,但侧重点却是后面的“而且”,认为国家发动的战争反而给自己的国民带来灭顶之灾,所以要反战。
结果虽然都是反战,但在出发点这一层面,要达成相互理解,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契机我是2021年10月15号在抖音上无意间刷到的电影解说,当时被吸引的主要原因是“日本人拍的抗战片,比我们自己拍的还要真实”,因为手撕鬼子看多了,确实挺好奇真实状况是怎么样的?
更好奇日本人拍的抗战片会是怎么样的。
当时马了之后也经常刷到了几次,看下来是平民也是受害者的观点,大致了解了。
看原片的契机是,在B站也刷到了,我就想着,再看看B站相对深度一点的内容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但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是解说提到了在满洲中日其乐融融,我有点不确定。
在那个视频下面很多评论是“洗白的垃圾电影”,还有一个UP主做了2个关于这部电影的视频,一个是发现2021年国庆之后有大量文案相同、电子配音的解说视频在B站发布,账号等级不高甚至只发过一个视频。
我也去看了一下,发现确实有这样的情况。
不排除有计划地发布,但是还是有很多真实地电影解说在做。
这个题材本身就是有争议的、有话题的,包括我自己也是被“日本人拍的抗日剧”这个话题吸引了。
一个是片中有哪些地方可能与史实不符,比如满洲中日其乐融融;日本人上战场去打中国人,中国佃户一起欢送;中国土匪见到女人(女主)很兴奋。
一部电影不同的解说看出来不同的角度,有人说是洗白美化日本,有人说是反战的好片,这样的反差矛盾冲突促使我一定要去看原片。
史实我们现在没办法完全了解,毕竟过去了70多年,但是一部电影,出现不同解读让我很费解,其中原因是什么。
结论先说结论,看完原片之后,我的结论是:电影基本上真实,主要传达的观点也是反战的,不过确实有洗白和美化的部分,没有美化日本军队的残暴,美化了平民在战争中的角色,不可否认的是平民是战争的受害者,但是在日本军国主义教育煽动之下平民的战争积极性应该不低。
符合逻辑/史实的部分女主希代的“圣母”情节女主希代在小时候落水被中国人救起,妈妈被护士精心照顾后痊愈,所以立志加入红十字会,并对中国人比较友好,甚至在军国主义的宣传下,认为中国人和日本人的生命是平等的确实很难的,虽然很多人说太理想、太圣母,但是从角色出发也是符合逻辑的。
不过这样的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应该是极少数,但是也不能一口咬定日本人都是嗜血的。
希代所在的护士团加入解放军历史上确有其事,因为要继续打解放战争,共军当时很缺乏受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所以征召了日军的医疗队。
“我们很感激一部分日本人,他们在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医生、护士、技术员参加了解放战争,这些更增强了我们与日本人民缔结友好关系的信心。
日本的军国主义确实是残酷的,但协助我们的日本人民有很多。
”上述讲话是国务院总理周恩来1956年6月27日在接见日本代表团时说的。
详情见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565896/扩展阅读《 被留用的日本人 ~不为人知的日中战后史~》, 通化事件不符合逻辑/史实的部分拓荒团和中国人其乐融融在日本占领东北成立满洲国之后,日本政府确实发动了许多人到满洲殖民,其中大多是在日本本土生存压力比较大的下层平民,比如希代的老公中川亘为了给家里节省口粮,跟随拓荒团到满洲有力土地成了地主。
平民被灌输的观念是来帮助建设满洲,实现大东亚共荣。
到这里其实都还是符合历史的,但是中国农民佃户和日本拓荒团的地主其乐融融,我觉得不太可能。
先说我的主观印象,一直以来在电视上看到的在东北中国人被奴役,某部电视剧中东北沦陷之后日本要求中国人在家门口悬挂日本国旗,中国人的反应是“真的成了亡国奴”,在日军控制的矿场日军洗脑“来了这里,你们就不要把自己当人看,在你们脑子里应该只有做工做工”再说日本平民可能受到的宣传,在日俄战争日本战胜后,几乎濒临破产,以英法美白人为首国际社会普遍支持同为白人的沙俄。
日本虽然是战胜国,但是因为是黄种人没有得到支持,没有得到战争赔款,这使得日本国内自上而下都很不满。
因此日本逐渐放弃了脱亚入欧的想法,深知因为黄种人的关系,硬挤进白人国家不太现实。
所以提出了大东亚共荣的理论,在政府的宣传下平民去建设满洲,实现大东亚共荣,同时下层平民也可以在满洲获得土地,单车变摩托。
理论和实际都说得过去,应该是有一些人自愿前往的。
然后看看历史情况,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的战争行为,让中国佃户和日本殖民地主其乐融融我觉得可能性还是很低。
除非当时东北的农民被压迫,抱着换一个统治者试试看的态度。
类似苏德战争时期乌克兰人被俄罗斯人压迫,德军打到乌克兰时甚至被当做解放者,但这个可能性也还是很低。
反战是反战,但是多少还是美化了日本民众。
很多人说日本军人有罪但是日本人民是无辜的,我觉得说得是也不是。
要知道军人是怎么来的,是从民众里征集来的,他们参战是叫为了帝国浴血奋战,说什么为了大东亚共荣,说什么为了和其他亚洲国家探讨亚洲的的未来和和平。
这些屁话我觉得谁都不会相信,特别是教育水平已经远甩各亚洲国家的日本。
然而他们默认着并一次次地欺骗着自己。
默认着侵略别人的行径其实已经在无声得支持着侵略,所以私以为他们是有罪的。
但是他们的罪是在军国主义下的日本人人疯狂的年代难以幸免的,从某种意义上他们又都是无罪的。
但是不是所有地方、所有事情都是非黑即白的还有一些灰色地带,当时的日本人就处于此处。
他们在战争中变成暴虐着、默认着也迷茫着、痛苦着的复杂人。
剧中也一些地方还原度还是挺高的,也明指日本军人的罪恶行为。
这在日本的电视剧中是少见的。
但是第一集中某些地方仍然让我鸡皮疙瘩爆起,满洲垦荒团被美化成解放者了,在伪满洲的大丰收也视为是自己来到后作出的佳绩。
殊不知,伪满地带有黑土地。
土地本就肥沃,是因为关东军的入侵才成为一片废墟的;殊不知满洲垦荒团是在进行灭种教育,教日语抵制汉语,等一系列举动。
女主却觉得这些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她还觉得自己不歧视中国人,自我心理感觉良好。
这就是无耻的行为!
这是占着别人的土地还觉得自己对别人挺好的就心安理得得生活。
剧中还觉得是苏联的入侵破坏了这“伟大的和平”,这是虚伪的和平!
第二集竟高度赞扬了八路军,一名配角护士竟然还被洗脑了。
这我说什么好呢,没想到吧。
也描述了女主儿子被中国人欺侮的事情。
矿主妇人痛打他们的时候,口中还说了我儿子就是你们打死的,从这开始才是真正的当时中国人对日本人情感——恨不得杀之而后快,即使他们是孩子。
剧中语言处理得不是很好,那个解放军头目浓浓的日本音,而且样子也太日本了吧,怎么看都是日本人,完全搞不懂为什么拿着棍子镰刀追打日本人的人可以找中国人演,八路军头目反而找日本人演。
中国人的日语太好了,而日本人的汉语又太差了,形成强大的反差。
7.2分。
在门户网站看到了某些小编推荐的片子特意找来看,侧重点在于岛国的影片里八路是什么形象,看完之后感觉岛国人其实骨子里对八路还是很反感和厌恶的,跟中国的抗日神剧有所差别的话,抗日神剧是表面上丑化和矮化敌人,而本片则是在骨子里进行丑化,日军军官的残暴,苏联军官的野蛮霸道,都是为了反衬红十字的精神不屈不挠,下篇就是小蝌蚪找妈妈,战争中失散的母子最终相认,过程一定要曲折,二星。
如果你是导演和编剧,你会怎么拍一部日本的反战片。
很多人说日本人拍得反战片是在洗白,那真的好好奇,如果你是导演你会怎么拍,要怎么拍,才会令你觉得这片不是在洗白。
是像南京南京那样的,还是像鬼子来了那样的?
不应该以国内思维来看问题,拍出来如果不能在日本国内放映的话,那就没意义了。
所以在能在日本国内公映的前提下,怎么拍才能令到大多数国人满意?
部分日本人对战争还是反省的,就像本片的导演,正视了战争对本国民众的伤害,但他可以回避了日本的战争罪行,只是简单的以关东军在满洲的残暴一语带过。
日本二战死亡人数近300万,其中士兵死亡约190万(日本历史教科书上写185万),其中在中国战场死亡人数约44万(我们现在教科书上写的135万是胡扯);在东南亚被英军、中国入缅远征军(消灭日军1万还多)、游击队杀死约18万;在苏日战场死亡10万余人;在太平洋与美军战斗中死亡约120万;志愿人员、童子军死于战争近40万;平民被美军原子弹、炸弹炸死人数约在55万人以上(日本方面统计)
圣母一样的女主,巧合牵强的剧情,过于饱和的情感表达,实在是不该在看了几部侯孝贤的片子之后看这种水片。
日本人拍这种东西,特别扭!又想表达关东军残忍,又想表达一部分日本人的博爱和善良,又想表达苏联不要脸,又想表达中国人胜利后的复仇,又想讽刺下共产主义洗脑,最后还是表达了,我们日本人其实本质是很善良的,你们苏联人是残暴的,中国人也是很多坏人的,你别指望日本人道歉!多一星给女神松岛菜菜
虚构的,编得跟真的一样,就中国人的还原度来说应该加一星,名字都取得很业界良心啊,不过她儿子最小的那个演员比之后的演员中文还好一些怎么回事?能拍出来已经不错了,估计这SP在日本也没什么好评,在中国还是照样被说,拍之前就能预料到但还是拍了,就很不错了
先不管剧情怎么样,演员演技不敢恭维!
nanako演技赞,而且中文说得还不错,就是到最后剧情也太奇葩了
残酷的战争,给中日两国的普通人都带来了巨大的伤痛。这部作品并非有些网友说的那样在“美化战争”,只不过人家编剧的叙事角度不同罢了。在普通日本百姓眼里,战争同样是导致家破人亡的罪魁祸首。在当时的那种社会大背景下,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无法在大风大浪中独善其身。我们普通人只能期望,自己和家人这辈子不会遇到战争爆发,和平而幸福的活下去。
雖然是後方的故事,也沒少展示戰爭的殘酷軍醫,首先是軍人,然後才是醫生……唉都在中國取景了,找個會中文的演中國人很難嗎?爺爺出鏡少,金句可真多啊笑死,好不容易逃出地主家,又被財大氣粗地買回去了,命真好啊才去了西安長沙上海就說是大半個中國了?編劇要不再看眼中國地圖?0 0這劇本一看就是我們審過的哈哈哈雖然日本拍這種題材還沒想洗白勇氣可嘉,但撇開格局不說,劇情實在太假了吧,配角一路死過去為主角母子的重逢鋪路啊沒想到故事線拉得這麼長,還是涵蓋了很多史實的(後來發現好像都參考的NHK的開拓者們0 0):故事1星,情懷(每個普通人都是戰爭的受害者)加1星
剪辑速讲,看着够曲折感人的
平民视角,堆砌似是而非的道理,避重就轻的讲故事,很拧巴啊。理想主义的化身——日本白丝女护士不拍片儿,不远千里来到中国救死扶伤,传播国际红十字会精神;善良的日本农民不拍片儿,不远千里来到中国,耕耘东北三省的黑土地,和中国人友好互助;后来,凶残的日本帝国主义兵痞令善良的白丝菜菜子出离愤怒,退伍返乡。回到日本后,她发现其实自己还有更远地平线,嫁给拓荒团的日本农民曲线建设伪满。然而,恶人终须恶人磨,彼时还没修但未来一定是要修了的苏军涌入东北,破坏了脆弱虚伪的中日亲善,犯下了日本军国主义兵痞在电影里没犯而在现实中犯下的滔天罪行。最终,日本人民和中国人民一道,加入到伟大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去。在霓虹美爹发动的侵朝战争中,女主和儿子终于重逢。女主惊喜发现,儿子比自己还会精神白左那一套,这尼玛喜剧吧。
虽然bug不少,不过还算有点意义。战争真是个残酷的东西啊。
有一些硬伤,瑕不掩瑜。
偷换概念 淡化侵华战争 恶心
日本人这部片子的三观比抗日神剧正多了。
请叫我同志。
那时千万人的故事谈不上虚构,很感动。厌弃战争,宣扬人性,就是值得看的好作品。
信息量很大,细节粗糙。造成艺术性削弱的同时,也变得客观性更为突出。最像天朝抗日神剧的地方是角色一路一个挂。编剧好残忍,编剧就是简单粗暴的告诉观众战争的“无差别”残忍。也有军国主义对日本人的残忍。你若认为非得大叫打倒日本xx才叫反战片,那我只能呵呵。感谢菜菜子的出演。
他媽的洗白侵華的傻逼電影,一堆日雜在這裡誇,你瓣果然是漢奸聚集地
日本人的二战题材反战电影,看得心情微妙……
比较细腻,反思战争。表现手法总比手死鬼子,裤裆掏手榴弹强。
嗯,信息量挺大的,看来我得好好补补历史才能客观评价这部片子了。话说,主角光环就是牛,女主各种圣母,但是没办法,主角光环,身边的人为了救她都替她死了,有时候还是挺气的。不过,虽然里面的中国话还是挺蹩脚,不过在我看过的日剧里,感觉编剧已经挺用心了,之前有些人的中国话确实很流利了,很多日剧里的中国话简直一言难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