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来,如果没有极大的虔诚,冯小刚是不敢来揭这个尘封了三十多年的伤疤的。
更何况,这是他并不擅长的生活苦情片,搞不好就会弄成“天崩地裂!
我那苦命的娘命运选择后的三十二年”之类的知音体电影。
美国的国难片,比如反映911事件的《93号航班》和《世贸中心》,到后来总有一个固定的套路,个人或者小群体的英雄主义总是会半遮半掩的被推上前台。
没有人觉得美国人的聚焦点不对,“渴望英雄”在美国是一种很主旋律的东西,这是一种政治正确的导向,英勇而无畏的美国人民总是会战胜各种灾难,继而奋发图强,走向新时代。
冯小刚没有在他的电影里趋于中国电影的老套路,去表达一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样集体英雄主义的官方专利,而是在刻意描写小人物地震后生活的艰辛和自我的救赎,我觉得这已然是一种进步。
在立意上其实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挑剔的,什么没有表达出真实的历史,没有深入挖掘灾难发生的原因,都是很二很无聊的想法。
你们知道一种叫做“审查”的制度,却无法估量在体制下创作现实题材的困难,在这个国家里还原历史,总比在其他地方困难的多。
中国的苦情片向来都具有很多做作的泪点,就像春晚小品在结局的时候总要情感升华一下一样。
而国难加上苦情,这种主题一开始就像是奔着奥斯卡去的。
中国的电影不是没有野心,而往往是野心太大而导致发育畸形。
中国没有大师,也没有大片,如果硬说中国有适合拍大片的导演的话,在我眼里冯小刚算一个。
不带偏见的讲,这部电影在故事情节的设置方面是中规中矩的,两条线路清晰的独立发展然后在片尾汇聚,泪点也都还像那么回事儿。
一段由天灾带来的家破人亡,最终结束于彼此的原谅和团聚,冯小刚叙事的手段,和他先前的电影并没有太大区别,人性的挣扎对于本片的提升也比较给力,除了有一些如四格连环画般的剪辑以及广告的植入有些突兀之外,其他部分的衔接都还算流畅。
很多人讨厌这部电影,大部分在于冯小刚近乎于道德绑架的恶言,和电影宣传方式的过度商业。
可能这也便是所有商业电影的原罪,严肃的题材总会背负着这样的压力,一旦没有包装好,便可能在观众的猜忌中破相,看不出虔诚和感动,倒看出了赤裸而原始的市场欲望。
国难的历史,确实不应该是这样的简单,但对现在的中国电影人而言,也只能是这样。
总体上来说,这部电影是没有问题的,中国观众的水平也是没有问题的,有病的只是背后运作的商业团队和某些自视甚高的呱噪家而已。
流泪或者感动,只是一个在看电影中感同身受的过程。
即使冯小刚在宣传这部影片的时候表现出了多么大的商业恶俗和不真诚,即使这部电影在细节上有无数的和时代背景不符合的bug。
我们感动,只是因为我们看电影的时候没有带着那么多苦大仇深的怨念,没有用美国成熟的电影工业流程的若干标准来衡量,没有突发的历史责任感爆棚,没有兴高采烈的逼人,装逼和被逼。
我们只是看到那些似曾相识的画面之后,比你们稍稍入戏。
这无关于立场的预设,无关于智商的高低,也无关于审美和神经的敏感或大条。
当然,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在你们的轻蔑和冷笑之后,你们都拥有免于感动的自由。
《唐山大地震》的时间线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到2008年的汶川地震,历经32年。
让还是个孩子的方登也已经成长为了一个母亲。
其实以前在课本上和节目中也曾看到过地震,只是那时候地震在我眼里在我心中,都仅仅是一种地震灾害罢了。
直到2008年亲身经历之后,我才知道什么是地震,什么叫地动山摇,什么叫瞬间让你家破人亡。
所以当《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我是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情去观赏这部电影的,不可否认这部电影的所有的主创都十分的努力,最大可能的为我们还原了地震的现场,只是看完整部电影,我觉得电影不适合叫这个名字,因为它并没有重点讲唐山大地震。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它为我们再次呈现了1976年唐山那场可怕的大地震,描写了当时灾害的无情,人们的无助,亲人的难舍,以及痛苦的创伤。
淋漓尽致地表演让我们似乎回到了三十多年前的唐山,回到那座曾被死神笼罩的城市,让我们了解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故事发生在一个“重男轻女”观念的七十年代,就在灾后救人的时候,这一观念还刻画在人物的语言、行动里。
当时的情景让那位母亲痛不欲生(她的孩子是龙凤胎),因为两个孩子被压在了同一块石板下,而孩子只能救一个,这让那位母亲措手不及,手心手背都是肉,能有什么办法呀!
最后,她选择了救弟弟,因此那位母亲一直认为姐姐死了。
这让庆幸活下来的姐姐一直对她妈妈憎恨不已。
就这样,时间无声无息地过去了32年,姐姐对妈妈的憎恨持续了32年,妈妈对“死去”的姐姐的愧疚也维持了32年,直到32年后的一天他们相认之后,一切的误会与惭愧才终于解开了。
我看完电影后深受感触,非常惊讶,也非常感动。
惊讶的是仅仅23秒就让唐山这个大城市沦陷成一片废墟,一片血迹斑斑的废墟,一片死亡人数高达二十四万人的废墟。
感动的是一位母亲,就因为救人时没有救她的女儿而惭愧,而伤心,而开始讨厌自己,这种情感竟持续了32年。
32年里,每年女儿的祭日,母亲都会向女儿忏悔,诉说心中的内疚,无论儿子如何劝说,母亲都仍然执着的为女儿祭奠,32年坚持不懈。
这正是伟大的母爱啊!
有一句话说得好:天灾无情人有情。
大地震后的几天,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姐姐被一对好心的解放军夫妇收养了,他们辛辛苦苦地养育了姐姐十年,待她如亲生女儿一般,视她为掌上明珠。
虽然她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是我可以看出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这一点足以证明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同情心是无处不在的!
从这对夫妇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亲情也好,友情也好,都足以证明大爱无疆,人间处处有真爱!
有人说,生命像玻璃,一撞即碎,不可复原。
所以生命很可贵,一定要珍惜不能让它浪费。
《唐山大地震》中一句很经典的话语: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
是啊!
真的没有了,玻璃撞碎了,谁又能重修与好呢?
生命的破碎,谁又来替你平复呢?
仅仅23秒的时间,也许就是你一个转身、你一句话的时间,就可以让二十四万人丧失生命,从此永安于地下!
人们却用了漫长的32年的岁月,重建家园,重新抚平心灵的创伤!
23秒的毁灭,32年的等待和重建!
生命需要爱护!
这两句话让我这个影片观后者,铭记于心!
我不认为这就是一部烂片。
7月末我和朋友在电影院里看完这部作品,我掉了两次眼泪企图不被她看到,她在某一时间递给我一张面巾纸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原来她也在哭。
哭泣是脆弱的宣泄,我们两个都在彼时有过感情的小迷惘,抱头痛哭是不合时宜的,能做的只有借个途径,来一次假惺惺的感动。
我知道我们哭的原因,起码这部影片让我们相信这世界上还有爱的,还有爱可以继续那么多年,还有爱可以落叶归根收得善终。
尽管这爱叫做亲情。
爱情波折之后,才来得及停下脚步,去拥抱身边白发苍苍的父母,才来得及压抑心痛,去满心欢喜的求安慰于亲情,才来得及嘴角含笑,去细细挑选送给父母的礼物,才来得及扪心自问,有哪种爱才可以有始有终。
在电影演到张静初不愿意堕胎只是因为她懂得生命的价值的时候,我觉得它起码可以告诉我,的确是这样,我们不能让一个生命因为暂时的欢乐而来,又要因为暂时的痛苦而走。
在电影演到徐帆面无表情的拒绝邻居的示爱,拒绝儿子给她的安慰,拒绝搬家,我知道,心里的负罪感会让人无处可逃,念念不忘。
唯一能解除这种感受的,只有不断的内心拷问,或者是女儿那一句时隔32年后的撕心裂肺的妈————————电影院里播的是阉割版的电影,我不知道这样一部电影有什么需要和谐。
或者是因为满眼的触目惊心,或者是因为血淋淋的生老病死,又或者是无法控制的天灾人祸。
如果和谐,那么就失去了真实的效应。
好像一群走马灯的老图片,在屏幕上缓缓移动。
爱分类繁复,有七夕节特有的你侬我侬,有欲语还休的爱你在心口难开,有得不到已失去或者身未动心已远,当然,也有父母那不计回报,无微不至,亘古不变的爱。
这些都是爱,可是没有爱敢和血浓于水叫板。
一切所谓的山盟海誓在亲情面前终于见得孱弱不堪,就要败下阵来。
我曾经和有露水情缘的男人要过名分,结果是换来对方的落荒而逃。
你们看,这就是爱情,这才是爱情。
所以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去爱,那些真心爱我们的人,她们爱我们爱到不计回报不择手段,我们不能把这些忽略不计。
感动,悲伤,气愤,其实都是心里的地震。
仅此而已。
重男轻女,“先保儿子”你不提违反人伦的性骚扰你不提单身辍学女生未婚产子,居然一眨眼就嫁洋人,过上擦挂拉新的华丽生活了残疾人的境遇……居然随便就发个财开个车日子过得噶好了。
我不服气。
都他妈不是真的。
记得第一遍看这个电影的时候就感触颇深!
我们几个朋友看完都哭成了泪人!
当时在看之前没想到电影会触动我,因为我是一个很不容易被感动的一个人!
看完对小刚导演由衷的敬佩!
因为电影里表达了每个人当时的感受!
尤其是张静初饰演的姐姐回家的时候,徐帆饰演的妈妈那种复杂的心里表演的很精彩!
那句“我给你跪下吧”当时看的我泪流不止!
很感动!
时至今日,汶川地震也已经十年了!
灾难虽已过去但心灵的伤痛有可能一辈子无法抹去!
不管怎样希望我们都能够开心的过好每一天!
1、六月份提前看了《唐山大地震》的媒体特别场次,当天放映时出了个小插曲,二十分钟左右的时候,银幕上的画面忽然全倒过来了。
当时正演到76年伟大领袖去世的镜头,一开始大家还以为这是导演的大胆艺术手法,都没敢出声,几分钟后发现画面还是倒的,才渐渐有人嘟囔:“妈的是胶片放反了吧……”暂停半个小时后,放映重新开始,这却让我想起件事儿来,来自新影联老总高军的一次访问。
1997年,冯小刚倾其所有做最后一搏,拍了《甲方乙方》,可就在给全国影院老总放映的那天,现场出了事故,银幕上“葛优张嘴,却没有声,画面与声音严重脱节。
当时冯小刚正在吃韭菜陷饺子,顿时急得涕泪横流,把韭菜都吐出来了。
”时间总爱跟人开些小玩笑,这些小玩笑总能给人带来些许感慨。
13年后,《唐山大地震》的提前场事故冯小刚不在,但我们假设那天冯小刚在的话,会怎样?
他可能会火冒三丈,当即大发雷霆,吓得工作人员个个肝儿颤;他也可能会气定神闲地坐在那,回头跟媒体们逗逗闷子……总之,他肯定不会急得“涕泪交流”。
13年,冯小刚苦媳妇熬成婆,苦孙子熬成爷。
2、《唐山大地震》处处都在展示着它的“爷”相——爷拍的是《唐山大地震》,这题材你其它人碰一下试试?
你敢吗?
你行吗?
;爷不但拍了,还要涨票价,还要买5亿票房,你不满?
爷吐口唾沫就是钉,绝对不惯你们包;爷就让你们看这片子哭,你们谁敢不哭?
有没有没人性!
禽兽不如……在中国的导演里,没有谁敢这么理直气壮地让观众俯首称爷,张艺谋不会,他没这个必要,也没这个能力;陈凯歌是真不敢,几年下来,他已经失去了这个胆量和勇气。
只有“特独孤求败”的冯小刚,面对他的飞扬跋扈的宣言,大部分听者表示无奈,小部分表示气愤,于是大部分和小部分商量一下……还是等进电影院看完电影再说吧。
看完之后出来,大部分表示无奈,小部分表示气愤。
3、无奈,是因为这片子你真没法去骂它;气愤,是因为这片子你不忍心去骂它。
冯小刚太聪明了,他知道面对集体记忆与亲情,中国人从来都无法怒目相向。
他的战术就是让你没机会发泄——就像片中那个粗鲁植入的著名保险公司广告,那句广告刚说出口,直接来一场地震,根本不给你笑场或咒骂的机会。
而对于集体记忆和亲情戏的准确拿捏,又恰恰是冯小刚的看家本领。
1997年之前,冯小刚曾经拍过四部电影(《永失我爱》、《一地鸡毛》、《情殇》、以及《冤家父子》),这些电影让冯小刚掌握了日后贺岁片创作过程里屡试不爽的命脉,既以早期王朔文学作品奠定的情感基调,看似混不吝的痞子风范,内里包裹着直击人心的温暖。
这也是冯小刚作品一直以来的内核。
《唐山大地震》里,从一个家庭的角度切入,来讲述那场震惊世界的旷世灾难,这也是好莱坞商业大片的不二法则。
而编年体的叙述方式,更让电影具备了宏大叙事的“中国往事”意味。
集体共鸣从来都是电影转化成市场效应的捷径,冯小刚在这方面从来就没失手过。
《甲方乙方》拍摄于1997年,在那个特殊年份,该片的“好梦一日游”主题,就像一个突然出现的成人童话,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未来的好奇,以及对过去的怀念;1998年的《不见不散》,将故事搬到了美国,对海外留学存在和面临的问题,以及在美华人的生活进行了描述,对当时的国人来说,这恰恰是一种好奇心的满足;1999年,《没完没了》最后葛优对姐姐的那段独白,将实际末国人的纠结情绪系数化解;2000年的《一声叹息》,将目光对准了现代都市中年人的家庭危机,甚至引发一场不小的社会道德批判;2001年的《大腕》,恰逢中国入世初年,市场化以及商业营销等词汇沸沸扬扬的年代,拍片对产品营销和广告植入等商场热点话题的尖刻抨击可谓一针见血;2004年,《天下无贼》,正值政府构建“和谐社会”愿景的提出年份,影片主题与之刚好契合,片中的一些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
人才!
”)也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2006年,古装动作大片浪潮热吹,《夜宴》作为冯小刚创作生涯唯一一次投机行为应运而生;2007年,零明星的《集结号》狂收2.7亿票房,凭借的是对战争和军人的另类审视;2008年,《非诚勿扰》瞄准了大龄“剩男剩女”这个当下最为热门的社会话题,同时把电影里的城市招牌做到了极致。
《唐山大地震》同样如此,片中出现的场景和事件时刻在挑逗观众记忆的神经。
尤其是对于76年震前以及震后部分,冯小刚将自己的记忆还原成一个金黄色,散发着淡淡旧相片气味的童话般的梦境,电风扇、奶油冰棍儿、清脆的自行车铃铛……寥寥数笔,喧闹、繁忙、温暖、美好的影像跃然于观者心田。
之后,他又把自己的军人情结尽情地展示了一把,红砖军区大院儿里的草绿色,以及漂亮的女兵,是他们那一代北京顽主们记忆深处永远挥之不去的情节,处理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这一点不服不行。
4、《唐山大地震》注定赚得盆满钵满,老总们会很开心,上面也会很高兴。
但这也注定它不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说它“功利”、“投机”、“贩卖灾难”……这样的声音一定会出现,冯导再不高兴也没用,因为你这片子确实给人提供这些非议的机会。
“任何类似电影都有这样的非议?
”请参照《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
再简单一点说,这片子缺乏反思。
当然在这个国度,这也确实不是一个导演所能控制的。
关于影片的内容,有几句话说。
之前冯小刚面对“这片子叙事有问题”时显得有点不爽。
《唐山大地震》我看了两遍,第二遍感觉要比第一遍好,但还是觉得问题存在。
主要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
比如86年方登有了孩子,辍学当家教抚养她长大,这其中只用了一次打碎东西来表现她的不易,实在太不够了,等她带着孩子回到情绪复杂的父亲面前,情感酝酿得实在不足,而外国丈夫的出现更是突然。
对于这个问题,本人在采访张静初时她也曾表示:“这也是我在配音时有点伤心的地方,就是圣诞节回家,因为她必须去做家教嘛,回家发现孩子不见了,就像疯了一样,后来因此认识了她那个外国丈夫。
这中间还是有她作为一个母亲的心情,现在在戏里面可能就没有太多展现。
”想象如果有了这一部分,就会好很多。
方达和小河有了孩子,过年时方达非要把孩子留给母亲李元妮。
小河伤心得要死,最终还是把孩子给李元妮留下了,最后一个镜头是小河泪水涟涟地亲了儿子一下。
看得我有点郁闷。
我觉得这段最后应该在小两口出门时,李元妮追过去把孩子送给小河,因为当初她的儿子,方达就是这么得来的啊!
(奶奶来接孩子那段,也是我认为整部影片里最棒的部分)这人怎么这么不长记性呢……这确实是一个感性的问题,不过我认为如果像我说的这样处理,会比原来那种处理好。
用汶川大地震来作为转折点,冯小刚说这是他和编剧的想法,这个点没问题,但处理的方式很有问题——无论音乐,画面感,还是镜头调度,都与之前和之后的部分割裂开来,整个感觉就不搭,如一友人所言:“就像八一厂拍的。
”穿帮问题。
第一个是方达和哥们在车站打台球时用的一毛和五毛钱纸币,看的时候就觉得不对,回来查了一下,第四套纸币是1987年4月27日开始发行的,但当时是86年,用得应该是第三套纸币,而且那纸币也太新了,像刚从银行里取出来的似得;另一个应该也是86年,方达在杭州蹬三轮拉陈道明,流光铮亮的马路上,赫然冲过去一辆大众出租车,以及一辆别克商务车。
一部如此分量作品里出现这样的错误,实在不应该。
结局。
一个老者,面向地震纪念碑说了句“过几天再来看你”,就骑着自行车走了,虽然有王菲的《心经》映衬,但对于这样一个大片来说,还是分量不够。
我在想,导演为什么不找一些地震亲历者,做一个纪实性的采访,放在最后和字幕的一起出现呢?
这个方案除了能对影片起到提升作用,对于后人来说,这些资料也是一笔文献财富。
还有一点题外话。
在《余震》原著小说里,继父对方登是有骚扰甚至猥亵行为的。
电影里导演或多或少留了一点尾巴,比如继母对继父说的那句“不着调”,方登最后远离父母也和这个问题有直接关系。
有些看过片子朋友认为冯小刚要是想表现,就痛快拍出来;不想表现的话,就应该把这些内容都去掉不剩,否则现在看着不伦不类。
不过我觉得这倒没问题,如今的内容也符合人之常情。
至于“痛快拍出来”——除非冯小刚想得奖想疯了。
5、不过说到底,冯小刚这次一定又成功了,有了《唐山大地震》,有了5亿票房,事业从此可能会打开一个新局面,这个局面即便无法和奥运后的张艺谋相提并论,也足以让影响力扩大到他以往一直难以企及的一块死角。
他一定清楚得很,做“爷”的滋味,比做“国师”舒服多了。
观影感受:1.这是冯小刚拍的吗?
2.杠子在地震时很有用3.毛爷爷是打酱油的4.西红柿比下跪感动5.在影院听王菲被治愈了6.徐帆比他老公牛逼了一次7.观众笑场次数之多让我开始相信这是冯导的作品了8.在两个多小时坐得屁股疼饿得我心慌的全方位效果下终于特么想哭了9.砍完小孩果然食欲大增10.不说没想起来,方达的儿子是在反映毒奶粉事件吗?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商业煽情片,如果一部电影失去了真实,而又不是真实地记录历史,那么无论它拍摄的多么令人感动,那始终是一部煽情片。
地震之后的救援细节在电影里没有,八六年的大学生就能在学校同居,汶川地震时候兄妹又能相聚,整个剧情假的真令人难以置信,就算编故事也要讲点专业吧。
我所知道的唐山大地震的一些情况是,地震是在凌晨3点42分发生的,而不是像电影里半夜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中24万死亡人数在当时是“国家机密”,三年后的1979年才因为外部大量谣言而公布出来。
震后国际社会第一时间就要求给中国援助,但中国拒绝了所有的国际援助,丧失了进一步降低死亡人数的机遇。
当时的宣传是,不要国际资本主义的援助,坚强的唐山人民只要毛主席语录,据说念上一遍可充饥,念上二遍可疗伤;据说那时候全国各地衣物、粮食捐不多,倒是捐了很多毛主席语录,在地震后第一时间往灾区空投了大量毛主席语录进行救灾。
一场震级并不算百年强震的地震,伤亡人数却创造了世界震灾史的记录,电影明显回避了大地震“人祸”的因素,当时城镇建筑物质量非常差,大量危房旧房,一震就倒塌,造成了人员伤亡惨重。
相比之下房屋建筑良好的日本发生过很多震级远远高于唐山的地震,却人员伤亡很少。
至于后面的剧情就更看不下去了,八六年姐姐上大学,住的宿舍竟然是四人一房,而且那时就能在学校同居,记得八三年刚严打完,我们九十年代上大学的时候校园女生宿舍都不能进男生,同居一旦被发现肯定双方一起开除,哪里会像现在这样。
八十年代末期装的电话居然是按键式还带液晶显示屏,电话坏了居然换个电池就好。
这部电影整个就是一个拍马屁的电影,真正灾难的人祸没有一点反思,就知道歌功颂德,也难怪到现在中国地震死亡人数依然这么高,看看西方国际,7、8级地震一人未死的案例都多去了,这就是中国和外国的差距,一个不知道反思的国家,始终会在同一个地方摔跤。
冯小刚远不是一名糟糕的导演,他有着商业导演中难能可贵的优点——对剧本市场前景的敏锐嗅觉,知道选择什么样的故事符合大众审美心理,从而做出精准的判断。
但同样他也有非常明显的缺陷,中国电影市场畸形的产业链导致冯小刚近几年来野心过度膨胀,甚至有些超过了他能力掌控范围。
换句话说,从《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看来,他又一次成功挠到了中国电影观众的G点,并且同时有着突破自我以前影片中常见的小格局,谱写宏大史诗的愿望。
但遗憾的是,做为国内最顶尖的商业导演之一,他恰恰缺乏的便是对此类电影最基础的影像叙事能力。
不得不说,《唐山大地震》其实是个很优秀的故事,用一家三口数十年来的聚合这样一个讨巧的切入点,以小见大的侧写一个时代的变迁,23秒32年的口号,足以看出冯小刚这次的野心有多大。
撇开植入性广告和对原著人物的适度改写不谈,在我国现时的审查制度下,做为在商业上有着强大诉求的电影做出这样的决定是能够让人理解的。
只不过纵观整部影片,剧作上依然显得还远不够扎实详陈。
举个例子,在前一段上映的中美合拍片《功夫梦》里,第一个镜头是男主角德瑞美国老家中屋柱上刻下的身高刻度,从底部慢慢爬升向上,第一次落齿到父亲去世最后到搬家去中国,所有的故事前情人物背景便交代的一清二楚。
这是好莱坞运转了数十年工业化电影体系所产出的流水线桥段,简单精炼而有效,方便观影者理解人物心理,使角色显得更丰富而可信,我们常常说细节决定故事成败,但《唐山大地震》这点上做的显然不够。
在张静初养母去世前的谈话里大多数人才知道她之前是名护士,而张选择大学学医也肯定有其影响,而这样本来只需一个镜头甚至半个镜头便可以交待清楚从而能更深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事情,居然被很简单的忽略了。
而这样的人物细节缺失在影片里比比皆是,让大多数人物的行动动机显得刻意且暧昧,张静初对养父母如此感恩却为何出走数年,李晨是如何从拉车飞跃到企业老板,陆毅饰演的角色甚至可以称的上脸谱化到一厢情愿的地步,其实这些有心的话都只要几个镜头微微掠过即可。
而且在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冯小刚更习惯用对白而不是镜头来交待人物背景和心理状态起伏,虽然几名演员用优秀的演技勉力撑起了故事,让角色不至于过于苍白平板,可是细节描写上的缺失以及剧作整体节奏控制过于工整均分,依然极大的削弱了整部影片的张力。
更严重问题在镜头语言上,首先来讲大场面,片头段落里的地震是整部影片的宣传重点也是最重的重场戏。
可惜是从这个片段看来,冯小刚的大场面控制能力明显不足。
他过多的使用了中近景,缺乏全景和远景对于环境的勾勒,这样下来你很难对整个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有所印象,同时地震时镜头调度也显得太死。
在现代商业电影里,大场面我们往往使用两极镜头的快速交叉切换来增强影像的冲击力,这在国外商业电影里屡见不鲜且效果上佳,但在《唐山大地震》里你几乎很难见到这样富有视觉震撼的画面,过多的平、稳且中规中矩的中近景别镜头让这个在宣传上喊破天的大投资片段在视觉效果上多少显得有些温吞水。
然后再说说轴线,虽然现代电影往往不太讲究轴线,但在《唐山大地震》中频频出现对话场景中的轴线关系错位(最明显的是几次三人对话场景,例如陈道明去张静初寝室等等)和跳轴也明显降低了影像的流畅度。
还有就是镜头太死,缺少运动镜头的调度以及镜头内部蒙太奇的构想;场与场之间的衔接上过多的使用了技巧转场,使影片段落感太强;前面也提到了,冯小刚酷爱使用中近景,缺少全景远景以及两极镜头的使用导致影像力度不足。
大概这些都是他之前拍摄都市段子电影里养成的习惯。
但更严重的问题是空间感不足,相信大部分人看完影片后对片中几个重要场景(如徐帆家陈道明家)的室内空间有所印象,有多少人在看张静初推进门之前就知道徐帆家的厨房在室外?
地震前主角一家周边的具体环境?
地震时和地震后对于唐山这座城市的摧毁有多大?
这些大概在很多人看来是无关紧要的问题甚至有些吹毛求疵了,可是缺少细部细节的描绘在一部投资精良的商业豪华大制作里,几乎可以称的上是一场灾难了。
有时候我们常常在看一部电影时会说,从中看的到导演与剧组的诚意,那这个所谓的诚意具体表现在哪呢?
其实就是在这些微小细节的推敲考量上,足以让人看见导演有多少用心。
也就是从这些最基础的影像控制缺失开始,让很多人诟病《唐山大地震》更象是一部150分钟的连续剧,而缺乏所谓的电影质感。
打比方来讲,《唐山大地震》本是块上好的食材,却被做惯街边新疆肉串的冯小刚,用炭火匆匆烘烤了,虽然嚼一嚼咬一咬也还能勉强入口。
可明知道如果若加上适当的调味然后更细致合理的烹饪,或许能成为一道流传百世的绝品佳肴,而最后这样暴殄珍物的结果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
最后再说些完全无关电影的题外话,汶川的时候还在帝都上学。
同学中有个温婉的女生,平日里看来颇为柔弱,彼时男友在四川附近拍戏,地震发生后他手机以及住的旅店都拨打不通,便决定毅然决然的买机票即刻飞了过去。
幸运的是没过多久她便找到了那个男人,他也是在地震时侥幸逃出生天,然后发现女友居然甘愿冒着余震的危险千里迢迢来寻他,当下必然是感动不已,于是两人紧紧相拥约定此生再不分离。
本来以为经历了如此这番生死劫难后,大概这一对会迎来一个完结的结局吧,只不过没过几月后,居然听闻两人分手了。
侧打旁击下才知道原因大概是因为一些房子啊车子啊婚后产子啊之类的问题。
所以很多时候我想,再轰轰烈烈的爱,也抵不过世俗的折磨吧。
什么样的时代生产什么样的电影。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能提供给我们的产品。别抱怨别愤慨别内疚,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你可以选择看或不看,但别道德绑架也别被绑架。
不想看。
哭点在?没找到
想不哭很难。因为只要是个正常人看见这种场景都会心生悲悯的。导哭片的导演不是好导演。每次中国选去参加奥斯卡的都是这种哭片。受不了。
把前十分钟拍成短片就行了,用特效再现了地震,震撼完了观众立马黑幕,上演职员名单。后面的也太八点档了,掉价了!
非职业演员混合职业演员的自然化表演,长镜头深景,刻意的剪接技巧,零七八碎的段子,拼凑成.一般.
可能删减的太多了吧,没感觉
帆姐,你迎来了人生最精彩的一个角色。
老天爷,你这个王八蛋!
总觉得在电影院看的是剪辑版~~
这个不想给4星的,但是为了某个想法,还是加颗星吧,故事吧,想让我哭,可惜没得逞,算了,值得铭记的人类浩劫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非常差的一部片子。叙事完全靠人物对话,当然,揪着你的那根筋一定让你哭,也是全靠人物对话。匠气越来越重的冯小刚,只是一直在挠TG的痒痒而已,更谈不上什么创作了!对了,我甚至看到了一丝张艺谋的审美……无语了……
和家人在电影院看,哭的要命...开始还在遮遮掩掩哭,到后来就不顾了...这是不能被忘记的历史,可怕的地震,可贵的亲情,艰难的重建,温暖的结局.
虽然煽情,不过硬伤也不少。。
65/100。后半段我看见车开上那个坡,随口说了句“这不是温哥华嘛”我靠还真是温哥华=。=唯一感动的地方是春节的时候陈道明跟战友打电话。想爸爸了。
看完了电影,后悔的想哭
佩服那些给了四五星的
1976.07.28
啊 陈道明和徐帆都是好演员 张静初道行还是浅了点 先冷静冷静再来打星
张静初永远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