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影片很青春,但是好殘忍。
故事是一群喜歡棒球的高中生,他們七個原本是死黨,蹺課、抽菸、喝酒、打撞球,最喜歡一起到棒球場看棒球。
在1997年,職棒還是個風行的年代,統一獅時報鷹味全龍都還在,雖然我沒在看職棒,但確實可以感受到那時候棒球的確是全民運動。
那 群高中生看著職棒,摸索著未來,就跟在MTV裡面那幕一樣,男孩手青澀的摸著女孩的乳房,他第一次感受到異性,他笨拙著像第一次煎蛋翻面的小孩,最後被女 生推開,「鄭希彥,你很色耶~」,是不是每個第一次的高中生戀情都是這樣?
(多年後你以嫻熟的技法衝刺時,還能想起那純真的一刻嗎?
)探索,慾望,濛濛懂懂。
隨著故事劇情的發展,七個男孩之間的關係逐漸生變,一些友情的糾葛,愛情的迷離,誤會,憤怒,衝突;就如同高中的我們,曾經狠狠傷害過人,也曾經難過到痛哭 流涕;曾經在下課的走廊上和人大聲對罵,也曾經在路上見到某人卻如隱形人般的冰冷。
或許有些誤會與心結在高中畢業前就可以解開,但有些故事卻只能等到畢業 後離開學生甚至工作生子後,你在某個同學會或路上場合的巧遇,才會幽幽的想起當年的那些無法釋懷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所有青春的情緒,最強烈的,都隨著高中時期的驪歌而消逝遠去....往後的時代裡,你再也沒有辦法如同高中時代有那樣的精神去撞擊,去怒目著瞪著別人,或柔情的看著別人,或跟人搭肩的稱兄道弟,因為你知道,就如同打假球事件一樣,這一切都是假的...高中是長大前最後純真的地圖,那段時間我們摸索著,最後放棄,然後就長大了,然後我們學會社交與禮儀,學會防備,學會在心裡放一塊所有人的進不去的地方,因為我們受傷過。
我跟雅薰說,導演一定被青春傷得很深,才會想拍這部片來贖罪。
電影我最喜歡的地方,在最後一段。
小湯抱著整箱的球,在畢業典禮當天,向火車售票員說『我要到屏東…』。
他坐在搖晃的火車上抽著煙望向遠方,天空很藍,畫面穿插著缺席的畢業典禮,配樂的藍色蝴蝶唱出了成長的無奈,最後,他在屏東球場遇到了廖敏雄,『喂~你會投球嗎?
』『恩』他們一起在空曠無人的球場上練習,一切彷彿又回到了從前,鏘~那是支兩分打點的全壘打…最後這段很令我感動。
我覺得,導演最後到底是選擇了放下,對於曾經傷害過他的打假球事件,對於曾經傷害過他的青春。
故事最後導演讓小湯投出簽名的假球,廖敏 雄揮棒狠狠地擊出那一支全壘打,我想一切對於青春的背叛,都獲得了救贖。
我彷彿看到導演說,原諒青春吧,無論他傷得你有多深。
片尾曲張雨生唱出「我期待」,歌聲悠揚,雅薰說,故事的1997年也正是張雨生過世那年,那年,我們高二。
青春是一首不老的诗。
有的诗苦涩蔓延。
有的诗甜蜜满溢。
有的诗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有的诗是草莓蛋糕里空洞,看不见未来(额,我怎么想起来了这部有点沉重的片子呢。。
)。
而九降风却是明媚中带点悲愤的友情未满事件。
友情未满,1996年的夏天,在青春里肆意挥洒的他们,都面临这样的一课。
他们需要学会的是“我们是朋友”这样很有朋友义气的话只有在大麻烦前真的挺身而出,为朋友着想,而不是只想到自己时,才是真的很帅很有义气的一句话。
他们需要学会的课程是最大的痛苦不是对林博助很没朋友义气很孬眼睁睁看朋友顶替自己被退学的失望,最大的痛苦其实是你以为大家都应该跟你一样认为朋友就应该挺身而生,为朋友舍弃自己利益的时候,但其实只有你想,其他人都先替自己铺好后路的那种失望。
好像,只有你把“我们是朋友”这句话当成圣经一样来崇拜,当成圣旨一样来执行。
那个觉悟的时刻,才叫做痛苦。
而这只是你要上的第一课而已,以后你会面对很多这样的痛苦。
比如说,你认为爱情就应该忠贞对方,天天只想着彼念着此时,对方却劈腿了的那种痛苦,好像“一夫一妻”,只有你听过而已。
比如说,你认为朋友就应该两肋插刀,随时准备捅向欺负你的人,却发现,他们的嘴巴很锋利,骂起人来很毒,但真的要一起去捅敌人时,他肚子很痛要上厕所时的那种痛苦。
比如说,你认为爱就要大胆说出口,可是你真的说了之后,却发现对方经常带着一堵不通风的防弹玻璃随时挡在你俩中间的那种痛苦。
简单的说,我们需要学会的课题是我们想的并不代表大家都这样想,我们需要懂的是不要用自己的观点强奸别人的意志。
昨天晚上到北师大看这个电影,完后,我们三人走在人流稀少的校园里,一个感慨说,还是应该时不时来一下学校咯。
我没应声,无意仰头望去,二楼宿舍里一个哥们儿正躺在自己的上铺忘情地念书,房间里白炽灯分外明亮,而我们隔着窗,看到的,是他边仰躺着念书边翘起来的二郎腿,真放松,令人羡慕。
一个又说,就为这个,也该再回学校呆两年啊。
其不实,那个时候的我们,也是那个样子,终要告别,早晚的事。
只是那个时候,觉得没有尽头,漫漫无来日,亢奋,全是精力,挥霍不完,不知道失眠这回事,根本会忘了自己是谁,转眼回过神来的时候,发觉那只是一瞬间,如若你不狠狠地将它埋葬,你必须用更长更长的时间去缅怀去祭奠,即便如此,青春的影子,依旧阴魂不散。
《九降风》是一部青春电影,1996年的夏天,七个男生,一群好友,来自竹东高中的不同年级,那个有风的夏天,职棒曾是他们的心中大爱。
他们支持时报鹰队,他们死挺一个名叫廖敏雄的球员。
算起来,这是几个坏学生,他们经常聚在一起抽烟,中午偷偷爬到屋顶上一起吃便当,然后把凉茶从高处狠狠地砸下来,放学后他们聚在土地公庙前大槐树下混日子,有机会就一起去看职棒比赛,甚至不满判决,率先向场地里丢鞋,引得全场观众都跟着丢东西,还有一次,他们半夜里爬到学校游泳池里面,在池畔大喝啤酒,通通脱光光裸泳,肆无忌惮的情绪和不顾一切的快乐溢出泳池,哪里都是……这些场景都是装载在脑海里会被一次又一次纯化美化的记忆吧。
在七个男生中,大家都不约而同比较听阿彦的,这不光是因为他高三,还在于他长得帅气,话不多,喜欢女生,处处留情,虽然还远远不懂得爱。
在七个人中,阿彦是唯一有女朋友的,同班同学小芸,互相喜欢,但总有小小的矛盾。
小汤是另外一个高三生,与阿彦的张扬帅气相比,小汤内敛,情绪常常是自己收着。
虽然性格各异,这七个男生在一起,依旧是一个看起来亲密无间的小团体,总是一起行动。
然而,这样的时光并没有多久,阿彦同女孩子搭讪,引来黑社会的小混混,结果阿彦刚巧在和小芸约会,小汤错挨了一通打,他们之间升出小小的芥蒂,虽然很快又随时间自然合好;再有一次,小芸想要同阿彦分手,托小汤把分手信交给阿彦,然而,就在小汤骑摩托载着阿彦横穿马路时,撞上了迎面来的车,阿彦倒在路上,当时,阿彦正拜托小汤到路对面的电话亭,他一定是想要给小芸电话,那时,他还没有看到那封信……过后,大家都说要送阿彦到医院,阿彦不同意,说只要回家休息下就好,随后便一起到阿彦的小阁楼,大家像往常一样,喝酒打牌玩电动,阿彦说要躺一下,大家约定轮流半个小时去叫醒他,因为阿翰说:“听说脑震荡以后不能马上睡觉,不然会一觉不起”,后来,一定是大家玩累了,睡着了,反正,阿彦也就再也没有醒来。
阿彦昏迷在医院里的日子,少了这个领袖人物,这群男孩子,慢慢越走越远,原来隐在暗处通常给阿彦盖着的的不愉快和不顺眼都慢慢显了出来,终于因为摩托车事件——博助把偷来的摩托车借给阿升骑,却被警察抓到了,然而博助怕被退学,却不敢承认,最讲朋友义气的阿行于是出面帮阿升顶罪,落得两人双双退学的命运……小汤始终努力维系原有的团结,努力调庭每个人之间的冲突与不满,努力回到信任和放肆的过去,做一切以为有效终于徒劳的努力。
最后,他们散了,阿彦死了,毕业典礼那天,小汤独自一人去屏东,拿着阿彦私底下偷偷自己签上“廖敏雄”三个字的满满整箱的棒球,去找廖敏雄先生——阿彦曾经的精神偶像。
在故事刚刚开始旋即结束的九月,贯穿着职棒的新闻,它曾经是年轻人追捧的纯粹的竞技比赛,转又陷入赌球泥沼,受到社会抨击,后来大家又遗忘了此事,像没有黑幕般继续关注比赛,这个过程就是步入成年的隐喻吧。
我们曾经眼里容不了一点沙子,那一点,在我们眼中,就是整个世界,看起来勇敢无比,却受不得一点伤。
后来,改头换面了,重新做人了,甚至对龌龊熟视无睹了,我们以为那是坚强,其实根本不是,那只是麻木,只是自欺欺人,在午夜梦回的时候,我们总还是会想起不羁岁月里的荒唐事,想要重新来过,然而那种再也回不去的绝望感总是在最忘我的时候把迷美的梦击打得粉碎。
比起那种对未知的未来和大自然的恐惧,来自成人内心的欲念似乎更为可怕。
幼稚并不可耻,可是我们还在可耻地活着。
故事结束在1997年的夏天,影片结束,张雨生的声音一下子响起,我们恍然回过神来,这个人的死去,已是十一年前的事情,那时候,我们正直青春。
现在想想,那青春就像这绝版的声音一样,你稍一怠慢,它随时可能借尸还魂地回来,气势汹汹,不留余地。
片尾曲《我期待》和整个电影搭到不行,好听得一塌糊涂,忍不住要再听张雨生的歌。
隔着11年的距离远远望去,看到那个挥挥手以为就此告别的人,似乎对“悲喜交集”四个字更了了一些。
我期待 有一天我会回来 回到我最初的爱 回到童贞的神采 我期待有一天我会明白 明白人世的至爱 明白原始的情怀 我情愿 分合的无奈 能换来春夜的天籁 我情愿 现在与未来 能充满秋凉的爽快 Say Goodbye Say Goodbye 前前后后 迂迂回回地试探 Say Goodbye Say Goodbye 昂首阔步 不留一丝遗憾
昨天中午接到RD的推荐,晚上就看了。
我想,这是一部关于青春和勇气的电影,许多情节是那么的似曾相识。
半夜抱着啤酒偷偷到游泳池裸泳。
大榕树下抽烟聊天。
捧着花花杂志讨论“健康”问题。
为兄弟挡酒瓶。
到天台分烟抽。
喜欢兄弟的女友的矛盾。
翻墙偷玩。
离别。
还有——兄弟之情。
兄弟、爱情、早熟、烟、酒、打架、冒险,甚至是死,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这部片。
突然想到片子的结局是不是太惨了,阿彦就那么死去,兄弟们都散了。
片尾《蓝色蝴蝶》离别的歌声中,大榕树还是那颗大榕树,游泳池还是那个游泳池,他们却不是原来的他们了。
又他妈一幅物是人非的情景。
也许,导演正是想通过这样的结局告诉我们,青春原本就是残酷的。
很好的一部片子。
看的时候努力在想自己当时在做什么,于是想起了很多以前的事。
关于这部片本身不想说太多,说说自己关于青春的片段。
高中开学第一天,坐在六十几个人的课室里,看着一张张陌生而兴奋的脸,心里有种莫名的无所适从的慌张。
入校不久的中午,在教学楼的楼梯间碰到初中心仪的同班女生时,因为太过突然和紧张而哐当一声摔倒在地的窘态。
在她和她女伴的笑声中面红耳赤地爬起来,微微的打声招呼,夹着尾巴逃跑。
狼狈的羞涩。
开始喜欢上看足球,喜欢优雅的齐达内,也因为这共同的爱好大家聚在一起成了兄弟。
轮流着到学校报刊亭买一块五一份的体坛周报。
一张报纸撕成两半,然后逃过政治老头子的法眼肆无忌惮地在课桌下传递。
看的兄弟有多少,一张报纸就撕成几份。
分享的快乐。
课间大家一起上厕所小便。
有些害羞又有些好奇地互相比较。
大小问题,兄弟间取笑的凭据。
幼稚而有趣。
不会也不愿意抽烟,却遭遇一句你是不是男人。
愤然,便很男人地豁出去到厕所偷偷接火,然后呛得一塌糊涂。
周六的晚上,和几个兄弟相约着去录像厅看教育片。
都是第一次,紧张无比。
临到门口,看着旁边暴露的海报,低着头摸摸索索地拿出钱买票,然后迅速地冲了进去。
在昏暗的房间里找一个角落的位子坐定,看着屏幕上的激情,大气不敢出一声。
满脑袋想着无数个被冲进来的警察抓到派出所,全校通报,父母老泪纵横的画面。
终于,有兄弟说,不如走吧。
小鹿乱撞又神色紧张。
夏天的夜晚,趁着晚自修课间的十分钟,逃离闷热的课室,躺在大操场的草坪上围成一团,聊女生,聊足球,聊可恶透顶的老师。
每每聊到兴起,上课铃就响了,再懒懒地回去。
第一次半夜偷跑出家和兄弟们到学校附近的网吧通宵。
心里默想着自己正在犯多大的错,被发现会有多严重的后果,却也不能退缩,因为不能不够兄弟。
小网吧里全是自己的兄弟,一起打CS,互相叫着,骂着。
一局又一局,无休无止。
心仪班里一位女生,闷骚而不敢表白。
目送她与最好的兄弟渐行渐近,心情错综复杂。
最终生生地按下了自己的想法,选择默默的祝福。
班里一位女生向我表白,大胆而直接。
拿着她的信哆哆嗦嗦,惶惶不可终日。
我对她也是有好感的,但我知道我不能接受,因为一位兄弟已经喜欢她很久了。
我不能为了一个女生坏了兄弟的感情。
浑身上下散发着“兄弟如手足,女人是衣服”的气息。
那时觉得很伟大,现在只觉得傻。
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晚自修,一群人逃课看球赛。
正如痴如醉,突然听到平常严厉无比的班主任在门外大喊。
顿时屋内慌成一片。
关电视,关灯。
然后大家在黑暗总摸索着进厨房,进厕所,钻床底。
黑暗中隐约感觉到蹲在身边的兄弟微微发抖。
大家沉默着。
门外喧闹着。
就这样对峙着。
良久,鼓起勇气,猛地开门,一拥而上向外冲。
身后响起班主任的叫骂声,气喘吁吁。
再然后,就是高考后一群人聚在一起,唱朴树的《那些花儿》。
唱的时候有说有笑,唱完却一言不发。
大家都明白,是说再见的时候了。
对兄弟说再见,对青春说再见。
去年春节一群人又游荡了一遍高中校园。
02年站在餐桌上看世界杯的那间小饭馆,曾经翻过的破围墙,买体坛和科幻世界的报刊亭,校门外经常聚集的那间小医疗所,高三常去的那间拉面馆。
一切,都还在,那么孤单的原封不动的存在。
太多关于青春的东西需要铭记。
回头想起九降风。
相比他们,我算一个乖学生。
我的青春没有打架,没有血腥,没有生死。
偶尔的疯狂也是小打小闹。
面对高考时庆幸自己刻苦努力,没有虚度时光。
可是怎样的行为才不算虚度时光?
长大以后,关于青春的记忆,恰恰满是那些疯狂的行径,那些本以为错误的行为。
三点一线的生活,单纯,规律,稳妥。
可是这样的生活是青春应该有的吗?
本不是大人,却想着像大人一样思考问题,像大人一样循规蹈矩。
等长大成人,却唏嘘感叹曾经的青春一张白纸。
仅存黑白无光的回忆大概是最可悲悯的。
我庆幸,我的青春不是一张白纸。
■入评理由:《九降风》没有一味去扑青春逆反,去打同性早熟擦边球(以非误传的完整版本来说,片中仅有一对注定被拆散的恋人,其他都是处理成暗恋朦胧)。
《九降风》基本是台湾90年代中期的一个缩影,棒球涉黑、纯真幻灭还有张雨生等人的歌声重叠,预示着青春的收场远去。
如果更仔细去考察这一个完整的时空期间(96-97),台湾在政治文化体育乃至于电影领域发生的事情,日后都造成了全盘的影响。
■片名:《九降风》 ■导演:林书宇 ■上映日期:2008年6月6日(中国台湾)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近五年最好的一部台湾青春片,再现了少年们真挚的友情岁月。
青春电影是对症下药的一种亚类型电影,其治疗效果无异于好莱坞大片对多数中国观众的杀伤力,抑或爱情悲剧对女性观众的催泪功能。
淡蓝色的高中制服、复古怀旧的校园建筑,游泳馆、棒球场,天台上、榕树下,男生的粗口、女生的软语,它们的混合搭配、交织结合,使得《九降风》成为新世纪以来又一典型的青春片代表作。
相比较少年男女互投情意的《蓝色大门》,《九降风》的友情义气可能更适合男性观众。
《九降风》并非一部单纯的青春电影,里面关于台湾职业棒球的发展起伏,也算是人生成长的岁月缩影。
《九降风》过半冲突矛盾的发生都与棒球有关,买票、离场以及砸碎了门板的球棒,开场是扔鞋,结尾是击球,结构严谨、细节生动。
片名九降风是新竹地区对下坡风的惯称,农历九月的东北季风翻山而过,来势迅猛、尘土飞扬,它在恒春则称为落山风(恒春即《海角七号》的故事发生地)。
九降风预示着少年成长的猛烈,还好影片里的青春不至于残酷,里头的口角意外跟多数人的成长出入不会太大。
九是《九降风》里的重要数字,棒球比赛中,九字也是时常出现的数字,例如九人、九局。
九字不仅指代七男两女的九名年轻人,甚至是少年成长的90年代。
片中是1996年到1997年,职棒联赛的鼎盛到衰退,片尾曲《我期待》的演唱者张雨生于1997年11月车祸去世。
受迫于周遭环境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内地80后通过网络上的Flash或者视频作品来回首一代人的成长,历数陪伴他们的童年游戏、影视剧和流行歌手,内容温暖不乏感伤。
《九降风》里的少年恰好是台湾第一批80后,那边的通俗称法是七年级生(民国纪年,刚准确的标记是六年级的后半截,七年级的前半截)。
相似的酸涩痛楚外,棒球成为他们的独特注脚(内地找不到十全十美的类似替代品,马拉多纳偏早,中国足球太孬)。
台湾的棒球热潮到1997年陡然达到一个顶点,正所谓盛极必衰,球员签赌、黑道卷入、放水打假球事件,棒球陷入严重低潮也是这群少年青春散场之际。
内地年轻一代可能通过日漫等途径知道棒球,但要一五一十谈起详细规则,恐怕是件难事。
反观海峡对岸的台湾,棒球却是一项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的运动,90年代时职业棒球联赛更是人气火爆。
究其原因说来话长,台湾棒球一度辉煌,民众也成功寻求到情绪出口。
然而现在说起这些往事,听着也有些光阴荏苒,不复当年。
棒球是下届伦敦奥运会被除名的一个项目,原因是参与国家太少,台湾职棒日益萎缩,那段与棒球有关的青春只能封存在影像的记忆中。
台湾有关于棒球的纪录片,不过岛外的传播力有限。
《童年往事》里,小阿孝跟同学们在操场上用简陋的球棒练习打棒球;杨德昌在《青梅竹马》里就观察出了台湾棒球与社会的息息相关,侯孝贤扮演一名昔日少年棒球队的国手,在时代变动中无所适从终以黑色收场。
《九降风》敏锐地将棒球运动的起伏与少年的成长阵痛结合一处,相比之下同为棒球题材的港片《无野之城》哗众取宠、食之无味。
被扒光衣物扔下游泳池的林博助最后一个下水,这也可以解释他后来的退缩。
《九降风》的人物都有铺垫描述,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自私、偏袒和掩饰买单。
一样的学校,一样的走道,一样的吵闹,不一样的我。
高中毕业典礼上,响起了竹东高中的毕业歌曲《蓝色蝴蝶》。
一整首唱下来,马上离开校园的学生们动情恸哭。
老师用煽情的话语说,两年多前的学生是小毛毛虫们,今天就要破茧而出,化成蓝色蝴蝶翩翩飞。
凤凰花开的蝉噪季节,《九降风》是在为一段青春做祭,然而结尾不是一个句号,未来的生活刚刚开始,不应该让感伤完全淹没。
期待着在某个地方某个时刻,与曾带来欢乐和美好的朋友们相遇重逢。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1586300/
我们所热爱的,是关于青春的记忆,而不是青春。
青春宏大得无从下笔,又琐碎得像夏日聒噪的蝉鸣。
又像风吹过树叶的声音。
阳光将学校的一面白围墙染成昏黄,昏黄里有更昏黄的球鞋脚印,球场,校门,上课钟声……这些符号书写成的青春,在我们记忆深处,潜藏着。
我们开始以怀旧为借口去怀念我们的青春。
我们开始世故,失去信仰,懦弱习以为常,背叛司空见惯,我们指着一张青涩的照片嘲笑当年的自己,并说,幼稚。
幼稚,自以为酷地抽烟,自以为讲义气地顶罪,自以为合群地聚会……再多的青春往事,也能用幼稚来概括,概括之后,怅然一阵,就泛起笑容来了:我们的青春,其实挺美好的。
我们所热爱的,是关于青春的记忆,而不是青春。
我们的美好青春,是记忆的美好,不是本身的美好。
如果想着朋友的女友来自慰是美好。
如果眼睁睁看同学顶替自己被退学是美好。
如果欺骗是美好,懦弱是美好,冲动是美好。
电影里每个细节充满饱满的情绪,这些情绪一丝丝感染我们。
可是我们当初,高中,面对这些,有觉得美好吗。
我们困惑于现实与书本的区别,道德沦丧地耍一些小聪明去获得心安。
我们不断去承认自己的阴暗,自慰以及懦弱,并把所有青春期必然发生的事情归结为自己的过错。
是自己不够强大,去克制,去勇敢,去对抗这个体制。
种种困惑构成我们的痛苦,间歇性地折磨我们年少的心,我们慌张地成长,直至现在。
如此的青春,如今我们看来却成了美好。
是美好,因为已经成为回忆。
如果我们的青春是美好的,那么我们何必怀念。
我们何必在当初,脚步踉跄,青春仓皇,走到现在。
现在,我们看这样一部电影,再做一回青春未完的旧梦,再吹一阵九月的风,再听一首毕业的歌,再见一次当年的自己。
再见。
跑去第三届青年导演论坛蹭片子看。
如果作为媒体标题党小编,估计回来的新闻稿标题大概是:《九降风》导演声称对小胖子很饥渴。
片子出乎意料的好看,开场的戏就很抓人。
导演对于渲染气氛,情绪调动门儿清。
音乐也十分得体到位。
台湾的青春片一向很独特,这部也不例外。
林导说,只有几百万的小投资是不可能拍悬疑惊悚功夫抑或是其它一些费钱的大制作题材。
如此看来,青春题材成了台湾众青年导演的一种所谓省钱的捷径。
片子是在北师大电影传媒学院礼堂放映的,去的大多是文艺或伪文艺小青年们,结果是放对了地方,效果相当的好。
以至于当有个同学脑残地提问说,这片子能在内地公映吗的时候。
一帮文艺和伪文艺小青年们兴奋地跳脚,纷纷连呼能能。
老娘和只是存在小童鞋同时翻白眼,哇靠,你当广电总局是你亲妈呢吧。
不想对影片评论什么了。
林导在大学毕业剧本一稿时,老师说:你不诚实。
而《九降风》出师了,相当的诚实。
说白了,简直就是在写实。
据说原著小说在台湾也很火。
还是觉得导演很大胆的在一部电影中用了九个人物,以至于最后见面会的时候,有个小朋友居然提问说:导演我觉得你九个人物中还是有的人物写得不够丰满。
MD,你当电影是《水浒传》呢,一个人物可以写好几章。
像我这种识人白痴型的选手,每次七大男生出场的时候,都要偷偷的在心底数一数,看人齐了没有。
逛窑子也得挑个珠圆玉润的吧.总不能说妞们,一起给爷唱个小曲儿,然后妞们站齐了给你来个黄河大合唱.《九降风》描述了一场绚烂致极而又瞬间趋于平静的残酷青春。
正如每个血液里流淌过澎湃青春基因分子的人一样。
我们只是拥有过,而现在不真实的好像一切都没发生过。
青春不再,热血不再,激情不再。
再回味时觉得自己都不配拥有这些光阴.这不是一个叙事型的故事片,状态描写得很深入生活.导演渗入了自己的生活,所以轻车熟路.这种片子很得80后的欢心,也许90后已经看不懂了罢.所有的张狂岁月让人怀念不已.当猜透结局的时候,却还隐隐的于心不忍.也许不是所有人的青春都残酷,也许不是所有人的青春都沾染血色.但是听说当某个小兔崽子要远走渥太华的时候,对我来讲,无异于这人挂了一样. 电话狂响时,俺那多愁善感的娘跑来劝,最后一顿饭了,去送送呗,于是我就拔了电话线.注定没有不散的宴席,那是不是可以选择没有宴席.一段时间坐车路过当年的学校时,甚至不敢向里面张望. 而今如片中九个好友一样朝夕相处的玩伴早已散落天涯.生活还在继续,而我们的心情早已不同.绿版ESSE,烟草混合薄荷在鼻腔充斥,一如青春的味道.Kinkikids的<薄荷糖>MP3 推荐这首歌听听,一出影院想到的就是这首歌.
看似在時間流中只會不斷前進的高中生活,其實...這裡切一個口、那裡斷一個裂痕,都會是巨大的能量出血,.....就像一直信以為英雄的時報鷹打擊手,受賄打假球的事情,都還只是一個缺口的泡泡,......這些即將脫離某一段成長歲月的孩子,似乎只能從缺口繼續走下去,那是人生真正的開始吧,我想。
表象的畢業典禮持續進行,而真正的生命才開始要開展,最後那個鏡頭,一個打擊,說的就是這個。
這是我第三次看《九降風》了。
有兩次都是與15歲的孩子們一起看,在心裡起伏的劇烈情感總在冷凝的空氣中迆盪......崩解的青春歲月,不管正在展開、還是已經過去,都會在心裡投下一顆起很大漣漪的石。
《九降風》對於我,還有另外一個意義,一個我在其間生活了六年的"所在",在這樣的冬天起的風總是特別寒。
一段特別安靜的日子,那些年,在竹塹生活。
也因此片中場景,東大路陸橋、東門圓環、城隍廟、南寮海邊......都是一步步走過的,看過的,吹過的風景。
冬天,想念竹塹城。
又是漂亮的女生和帅气的男生整部片子干净、安静属于我们的青春整部片子看下来都是一份平淡但最后的那首歌一首不怎么押韵不怎么华丽甚至唱得有些走掉破音的歌让我泪如雨下想起过去的那三年度过的时候觉得空空如也在回忆起来却觉得满心怀念两年多前的毕业礼上同学们相互拍照留念走上台 从校长手中接走毕业证书高中的三年便结束了不像电影中那般煽情 不像电影中那般无奈现在想起 确实感慨万分十几岁的少男少女生活中可能更多的只是无力反抗每天面对着的只是无趣的老师 丑巴巴的制服 和两点一线的生活我们的快乐可能只来源于上学路上yy的一段笑话或是看到喜欢的男生对自己的一个帅气的微笑懵懂的青春 在当时并不懂得把握现在回想可能觉得当初很傻 很遗憾但这就是青春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可以表达出我对那份青春的怀念那三年的时间 充斥着太多无言的美好甚至当初那份傻傻的坚持和每天的以泪洗面在现在看来 都只是微微一笑一样的学校 一样的走道一样的吵闹 不一样的我又到了六月 我还是掉下泪三年的岁月 我忘不了谁一群蓝色的蝴蝶 绕着花儿不停歇随微风翩翩地飞 那画面好美绑着蓝色的蝴蝶结 唱着优美的章节朝梦想慢慢地追 永远不后退毕业的合照 流水的小桥爬不完的阶梯 我微微地笑我又回到学校 树越来越高蝉依然很吵 我忘记了谁一群蓝色的蝴蝶 绕着花儿不停歇随微风翩翩地飞 那画面好美绑着蓝色的蝴蝶结 唱着优美的章节朝梦想慢慢地追 永远不后退……脑中还存在着许多的画面永远无法用语言表达我对它们的思念课桌 走道 篮球场 便利店 宿舍 操场 自习室……这些记忆 永存脑海之中像一个精心照顾的小铁盒 里面放着我最为珍惜的回忆……一群蓝色的蝴蝶 绕着花儿不停歇随微风翩翩地飞 那画面好美绑着蓝色的蝴蝶结 唱着优美的章节朝梦想慢慢地追 永远不后退借这部电影缅怀那段逝去的青春
有两部台湾电影,看到结尾的时候都哭了。
一部是纪录片【奇迹的夏天】,另外一部便是【九降风】。
巧合的是,两部电影的结尾都是一幕毕业典礼的场景,都是一场热闹喧嚣但是内心孤寂的分离仪式。
而同时,都有一首原创的歌,在【奇迹的夏天】中,由一个中学毕业生创作的离别曲【今年夏天】,一样催人泪下,一如【蓝色蝴蝶】。
仪式通常都是一种告别,成人礼告别年少,婚礼告别单身,葬礼由生者操置来告别死者的人生。
毕业典礼,是最简单的告别青春。
不明白讲出来,伤感照样不期而至。
故事里的主人公们,经历了友情的背叛和生死的离别,在一首歌中共同纪念了不会回来的过去。
小汤没有参加这个仪式,他拿着一箱棒球坐火车去屏东县,用自己的方式祭奠青春,在火车上,他默默抽烟;而在学校里,天幕的灯暗了,悲喜交加的毕业生们一起合唱着【蓝色蝴蝶】。
【九降风】的结尾真是好,不做作不刻意,真情流露,末了小汤梦幻一般见到他们共同的偶像棒球王子廖敏雄,廖敏雄微笑着举起球棒,那画面带来一股未曾有过的温暖与感伤。
片尾曲是张雨生的【我期待】,say goodbye后,他们会开始各自不同的人生。
不想离去,终将别离。
据说导演林书宇很爱哭,不知道剪到末尾的时候,是不是也有点泪腺冲动。
对于年青导演来说,电影拍得已经相当不错了,有两场戏处理得非常有感觉,一场是在泳池中几个朋友一起脱光了下水嬉闹,全程手摇记实拍法,镜头从水上直接潜到水下,声音随之过渡,非常得善心悦目;另外是阿行追着林博助从教室到厕所,摄影机直接用摇臂自上而下摇下,这场戏估计大多数人都会喜欢,电影情绪到这里积累到了一个高峰,阿行的眼泪,和愤怒的棒球棍,击打的声音,随之黑场,很难不为之动容。
我不太相信内地的韩延和香港的麦曦茵能够把另外两部作品拍到这种水准,毕竟【九降风】已经很难得。
比想像的查遠了··失望··
所谓青春片总是这个套路啦。色调什么的也都相近。我喜欢凤小岳和王柏杰。嘿嘿。
人物造型情节设计都太卡通了,俺没太多共鸣。
让我很难忘的电影,看完之后做了一宿的梦,还有那首《蓝色蝴蝶》,现在还环绕在耳边,所以我回来,又加了一颗星
老年人看青春电影各种不带劲。。。
7个坏学生,成天混在一起,以为能这样一直快乐地走下去。
看完就忘了吧
台剧模式。
台湾青春片成气候了~很不错
不知道哪个没品味的说是蓝色大门的调调,电影简直不知所云。片尾的蓝色蝴蝶还可以。。
泛黄的高中时代,已经好远好远。李曜行让我花痴好久。
《我期待》 张雨生 张惠妹 BBCALL 棒球
两星打给海报,垒球和凤小岳
三年的岁月 我忘不了谁
台湾的青春电影 很清新 与我们很像 与我们很不像
除了那首《蓝色蝴蝶》以外并没觉得有多好,除了青春就是青春,形式化模式化,没什么可留下的。也没什么好说的。 ★★★
这风吹过了你和我。
不知道爲甚麼,我總是在期盼阮經天的出現……沒有阮經天呵護的鳳小岳,看上去特別單薄可憐。還好後來李曜行(王柏杰)的出現分散了我的注意力,那副暴力的樣子……好……好帥……ԅ(¯﹃¯ԅ)
从头到尾都正常的看完 却被片尾曲 我期待搞哭 - - 王柏杰真心不错 现在净演革命青年 真是可惜了。。。
我期待。蓝色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