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蒂

Mandy,狂屠绝路(港),曼迪

主演:尼古拉斯·凯奇,安德丽娅·赖斯伯勒,莱纳斯·罗彻,奈德·丹内利,欧文·弗热瑞,理查德·布雷克,比尔·杜克,兰恩·皮雷,克莱蒙·马霍内,亚历克西斯·朱蒙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比利时,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曼蒂》剧照

曼蒂 剧照 NO.1曼蒂 剧照 NO.2曼蒂 剧照 NO.3曼蒂 剧照 NO.4曼蒂 剧照 NO.5曼蒂 剧照 NO.6曼蒂 剧照 NO.13曼蒂 剧照 NO.14曼蒂 剧照 NO.15曼蒂 剧照 NO.16曼蒂 剧照 NO.17曼蒂 剧照 NO.18曼蒂 剧照 NO.19曼蒂 剧照 NO.20

《曼蒂》剧情介绍

曼蒂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故事发生在1983年,樵夫雷德·米勒(尼古拉斯·凯奇 饰)与老婆曼蒂(安德丽亚·瑞斯波罗格 饰)居住在深山林里的一栋木屋。老婆曼蒂被一个价值观扭曲的宗教组织“新黎明之子”(The Children of the New Dawn)看上。该组织的领头杰瑞马雅(莱纳斯·罗彻 饰)欲收纳曼蒂入会未果,就在雷德面前活活把曼蒂烧死。雷德一度精神错乱,最终踏上复仇之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萌菌物语寻觅之境天堂岛疑云第四季午夜巴士这有外星人成为顶级明星的前一天良医第五季樱桃小丸子:来自意大利的少年决胜时刻第27章矿山人家十条命断魂小丑2奥林匹斯星传当C遇上G7带着爸爸去留学恐惧之地意外人生奇情快车屠门镇之复仇之路限定的记忆保密局的枪声东邻西舍第四季封魔传绿夜给我庇护子弹狂飙再帮个小忙心海约定折磨

《曼蒂》长篇影评

 1 ) 心疼凯奇

一开始只是对海报/预告片里这种迷幻系配色感兴趣去看的,cult题材又是凯奇叔主演,噱头肯定足万万没想到,前面60多分钟的片长都挺无聊的,邪教教主给女主打药然后露阴被嘲笑这段真的不是喜剧片?

或者说是为了表现反派的自卑或者猥琐?

四个从猛鬼追魂片场穿越过来的毒贩黑帮骑手,前面抓人的时候拍得牛逼哄哄似的结果真打起来没两个回合就被男主秒杀也太逊了吧?

导演请不起武术指导还是怎么滴,三下五除二解决又没有John Wick爽快,打斗说cult又不够cult,以为血浆喷多了就是cult?

no no no一大段又长又臭的对白,真应该跟昆汀学学怎么写台词导演似乎觉得自己运镜构图很牛逼,疯狂的duang各种静景,插入各种颜色滤镜来表现气氛,还有中途插入了短动画来表现男主的幻觉,创意确实不错。

但是导演功夫显然不够,不能将这些好食材凑成一顿好菜

 2 ) 不磕药真的拍不出这样的电影来

完整的看完了整部电影,电影的画面我十分喜欢,大范围的用红色调很韵味,看到火焰的场景出现的时候,以为在看恶灵骑士。

这部凯奇的所谓翻身之作围绕着复仇,在对抗着邪教。

老实说一斧子一个看的是真的有点瓢了,这样的片真的有毒,爽,刺激,嗨,过瘾,电影后半段几乎没有尿点。

我直观看到的邪教=迷幻药+火刑+电锯+重金属配乐+摩托,我天,元素有点多调侃觉得这邪教活的这么久可能真是运气好吧!

连把枪都没有,唯一的大杀器还是把很长电锯,搞事情呀,还是被主角用把小电锯合理的干掉了!

剧情上和叙事上我反正怀疑编剧也磕药了,剪辑师可能是吸了迷幻药,全片都充分发挥邪教风格。

谈不上是不好片。

满满都是血腥暴力,邪教题材选择简直了。

如果是以前没有看过这类似的电影,可能会感觉还不错吧,毕竟是没有过的视觉享受,可以试试吧这部电影吧。

 3 ) 烂番茄93%,豆瓣5.4分,这部R级片到底怎么了!

烂番茄93%,豆瓣5.4分,这部R级片到底怎么了!

文章属于红颜秀影原创,禁止抄袭

提起尼古拉斯·凯奇,中国的影迷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17岁时跻身电影圈,便初露头角,十年后,凭借《我心狂野》中的出色表现,一举摘得第4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又过了两年,凭借《离开拉斯维加斯》中酒鬼一角的精彩演绎,助他拿下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而后出演的《空中监狱》,更是他巅峰时代动作片的绝佳代表,2007年主演的两部电影《灵魂战车》和《国家宝藏2》,为美国影业贡献了16亿的票房收入,一跃成为年度票房冠军。

然而,在这之后,他的辉煌岁月好像就此止步了,一度陷入经济漩涡中的他,随后的演艺事业只能用反响平平来形容,尤其是2011年主演的影片,更是使他落得了金酸莓奖最差男主角的提名。

曾经的奥斯卡影帝、收视率保障,如今沦为票房毒药、烂片之王,不禁令人唏嘘,可是,就在不久前的圣丹斯电影节上,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R级动作新片《曼蒂》,赢得了满堂的喝彩,甚至收获了纽约杂志影评人的交口称赞。

本以为尼古拉斯·凯奇终于要翻身了,起码在海外看起来是这样,因为这部片子的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3%,爆米花指数71%,IMDB也有7.0分。

然而,中国的观众似乎对此并不买账,在豆瓣上给出了5.5分的评价,甚至有不少人只给出了一颗星,其中还有评论这样说:“这部作品依然延续了此前的烂片作风,一度让人怀疑是导演嗑药产生的……”

在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部片子到底讲了些什么?

《曼蒂》主要讲述的是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男主人公,在亲眼目睹自己的爱妻被某宗教成员扔进火堆后,愤怒与仇恨点燃了他心中暴力与血腥的恶魔,致使他一度精神错乱,开始疯狂复仇的故事。

毫无疑问,这就是一部不讲究什么叙事结构,只在乎一路狂杀的血腥R级片,再确切点来说,这是一部名副其实的Cult Movie。

所谓CultMovie(邪典电影)基本上都是跨类型的影片,通常是恐怖、音乐、动画、科幻、动作、喜剧、暴力、犯罪等不同类型,或是它们附着的各类型元素渗透融合而成的大杂烩,而此类电影的编导,常常凭借自身广阔的视野,以及出色的画面表现能力,将多种元素杂糅,创造出既博采众长又自成一派的作品。

《曼蒂》就是这样,影片中充斥着大量重口的场面,以大面积的红色为主要基调,衬托出其下的蓝紫色冷调,这种反差感是很多看过影片的观众难以忘掉的画面表现力,就像昏迷之后的迷幻混乱,也极为符合七八十年代流行的亚文化类型Cult Movie典型的特征。

除此之外,整部电影强烈的视觉效果,泛滥的鲜红,搭配颓丧的重金属配乐,多种元素在《蔓蒂》中融合,共同挑逗着观众的感官,紧绷着他们的神经。

所以,不喜欢Cult Movie的观众,自然也无法欣赏这部电影,对于这些厌恶者来说,除了不喜欢那种生理上的怪异外,对于影片中充斥着的大量荒唐甚至无聊的场景,更是难以忍受。

影片中简单、粗暴、低级,与所追求的美好、高尚、有品,大相径庭,在《曼蒂》中,这种粗俗夸张,低级无聊,随处可见,尤其是对于许多恐怖、惊悚等经典Cult Movie,它都有所模仿,或者说是致敬,当某些经典的造型或者桥段的出现时,看过的观众,能被瞬间勾起曾经的影像记忆。

而每一部经典的Cult Movie,都有它自己鲜明的烙印,都是对商业运作、主流价值观、大众品位的颠覆,所以,有学者说:“正是因为这些作品拍摄手法独特、题材诡异、剑走偏锋、风格异常、富有争议性,不以市场价值为主导,而又带有强烈的个人观点,所以很难让大众接受。

”看到了吧,CultMovie,它很非主流,正常人都欣赏不来。

而这部电影上映的地方是第35届圣丹斯国际电影节,这里放映的电影,大部分都是在某个小圈子内被支持者喜爱或推崇的电影,是属于非主流领域中受非主流人群欢迎的作品,换言之,这个电影节正是一个专门为独立电影人而设置的,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独立制片电影节。

一直以来,独立电影和Cult Movie之间的关系,说不清,道不明,很多电影研究学者也无法明确指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因为很多低成本、独立制作的影片,既可以说是独立电影,又被认为是Cult Movie。

普遍的看法认为:“独立电影一般是指一切可以取代大制片厂制作的主流电影的东西。

它可以是任何东西,就是不是好莱坞式的。

”然而很多“反好莱坞”的独立电影,在票房上,可以和卖座的好莱坞大片一样,比如历史上第一部突破1亿美元票房大关的独立电影:昆廷•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

相比之下,真正意义上的许多Cult Movie,它的票房战绩则要差很多,在午夜场播放之后,未能被主流大众认可,上映时口碑、票房双双失利,只能依靠少数影迷的口耳相传,经过较长时间的积淀与传播后,才能积累起数量可观的忠实观众群。

与之相似的是艺术电影,它往往也需要时间的沉淀,如同一部艺术作品一样,奥斯卡•王尔德曾经在他的文章里这样写道:“艺术是世人所知的个人主义模式中最为激烈的一种,众说纷纭的一种。

”艺术类影片往往强调艺术表现与思想挖掘,因为“艺术从来就不应该去尝试迎合公众,而是公众应该努力去培养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所以,与追求通俗易懂、直接过瘾、感官愉悦的大众品位之间,也存在着不可逾越的距离,以及不可调和的矛盾。

当绝大多数艺术电影远离大众的时候,注重趣味粗俗、感官刺激和欲望宣泄的Cult Movie,由于没有一般大众电影明确的情感需要,同时自身又充满反常规的想象力和不合常规的表现力,所以也很难娱乐大众,而只被某些小众群体推崇。

但无论是独立电影、Cult Movie、还是艺术电影,它们的影迷群体一样,都只能是小众的,因为这些电影都有别于主流商业制作,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观看或欣赏,有人说:“在这个日益多元的社会里,不同类型的电影有助于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一切,使我们有机会发掘自己内心的真相。

”也许你能感觉到,总会有一部片子,用某种看似极端的方式,在某个不经意间的时刻,唤起你真实的感觉,毋庸置疑,那就是属于你的小众电影,属于你的Cult Movie。

在观看这种片子的时候,你需要做的是积极地把自己交付给它,而不是被动地去评论它,因为根据字典的解释,“Cult”就是崇拜和迷信,红颜秀友情提醒:喜欢它的人,视若珍宝;不爱它的人,弃如敝履,观看此片,请一定要谨慎!

- END -往期文章回顾不“开玩笑”,金·凯瑞的回归之作,却让我痛哭流涕!

男神集结的《反贪风暴3》,剧情不够,情怀演技拿来凑!

连续七季豆瓣9分以上的神剧,垂涎欲滴,充满诱惑!

从cctv5到cctv6,这还是你认识的凯里·欧文么!

堕落又深刻,这是HBO下半年最值得期待的美剧!

 4 ) 凯奇翻身之作?你小看这部电影了

对于cult片狂热爱好者来说,这就是让我们等了好久的神作啊!!!

最近,一部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惊悚片,打着“翻身之作”的旗号刷爆了大家的首页——按照各位的说法,大概就是“接了十年烂片啦,终于秀了把演技”。

被黑了这么多年,可算是翻身了?

的确,新片[曼蒂]中,我们的老朋友凯奇大大,演技相当夺目:

不说静若处子也算是动如……疯兔不好意思,光看剧照也看不出来个啥。

但是[曼蒂]远不止于此——这倒是光看剧照就能看出来的。

歇斯底里的表演、奇异的灯光选择,再加上片中“邪教”主题的设定,[曼蒂]仿佛处处都在嚎叫着:快看我们多反主流!

瞅一眼就知道是独立小清新本来在看之前吧,我还以为这是个和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的[母亲!

]如出一辙的电影;话说[母亲!

]可是给我留下了不小的阴影——胆小如鸡的本人绝不敢看恐怖片,[母亲!

]的“悬疑惊悚”tag看起来也不是那么狠嘛?

就这样被骗了被骗了,宗教恐怖根本就是最钻心剜骨的类型吧……看懂了寓意的情况下简直不寒而栗。

而[曼蒂],其实在宗教概念上笔墨并不重;但在风格上,比[母亲!

]乃至大多数邪典电影都要来得大胆。

心情如图↑看[母亲!

]的全程,我大概瑟瑟发抖了一下午罢辽;但看[曼蒂]的时候,我几乎从头到尾,都兴奋得想跟着主角们上蹿下跳(嗯?

):对于本cult片狂热爱好者来说,这就是让我们等了好久的神作啊!!!

视听方面的每一个元素,都以激烈的姿态刺激着观众的感官,肉眼可见的疯魔感。

嘻嘻,叔叔给你们看个大宝贝呀借用豆瓣网友短评中的话来说,我可能是见证了一部cult经典的诞生。

是的,这部电影,从第一秒到最后一秒,处处都充斥着复古邪典风的气息。

你想要的狂躁,你想要的恶寒,全都有。

快放下你对这个世界现有的一切认知,跟我走进一个全新的宇宙瞧瞧。

①放轻松,你还没嗑大狂欢,真正意义上的——从第一秒就开始了。

从片头的厂牌logo走过场起,背景乐就抢了戏——越来越重的电子音效变得嘈杂,不同音阶交替出现,有些刺耳不安,又有些赛博朋克。

然后正片出现了:

一段特别后现代的引用片中并没有明确讲,那么这个引用究竟出自哪里?

允许我先卖个关子,留到下文细讲。

说实话,我看[曼蒂]之前,其实对这些噱头兴趣寥寥,结果刚点进来五秒钟,就整个人都精神了。

你们有没有过,某次看电影,刚看了开头就有预感,隐约窥见了一部神作?

[曼蒂]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

像是低配版的“疯狂的麦克斯”系列

复古的红字,让我想起[洛基恐怖秀]的血字要说cult片的教科书风格,就不可能不讨论始祖级别的[洛基恐怖秀]——片头过了之后,[曼蒂]最开始的一段也较为沉静,暂时看不出什么趋向疯狂的端倪;经由一个转折点后,画风大变。

[洛基恐怖秀]中,是开启了一场泼满色彩的科幻歌舞盛宴;而[曼蒂]中,以极端的打光方式预示悲剧和精神折磨的到来,在怀旧的胶片下营造出了后现代感。

不少镜头大概就是朝着恐怖片方向拍的吧……吓制造惊悚诡异气氛,猩红色的打光是最好用的——效果惊人,也够本真。

意图也很简单,就是要让你觉着瘆得慌。

每个人的表演,也都在配合着这种愈演愈烈的疯狂感:女主角的眼神似乎永远是空洞的,灵魂深不见底;而男主角雷德呢,则经历了颠覆性的转变;

我要放大招了!!!

电影的前一个小时,男主角的戏份还没有反派多,出现的时候也都是闷兮兮的表情(面瘫什么的,人凯奇还是挺擅长的……)。

然而中间亲眼看见曼蒂被邪教徒烧死后,男主角火力全开,我们看到凯奇有如久违的恶灵骑士加身——愤怒是最直接的情绪,这大概是片中最邪也最不邪的一点。

复仇的根源非常简单咱们在无数剧本中当然都能看到复仇的故事——但[曼蒂]中,这样一个直率的动机,在凯奇爆发的演技和电影迷乱氛围的加成下,显得尤为吊诡又悲壮。

他听着友人讲武器的故事讲了好久,开头也是这样听曼蒂讲故事的;乍一听根本不着边际的故事,对应上片中的杀戮之后,啧……毛骨悚然。

机车上的鬼魅……人形的怪物,带刺的机甲,血腥的复仇之路上,硬金属感的迷离科幻元素在躁动。

还穿插了几段动画动画无疑是隐喻的最高形式之一——包括我们小时候看过的不少动画、[魔方大厦]什么的,都是经典的邪典作品,只不过……当年看不出来罢了。

看出来还不得吓死。

(没看出来超现实主义都不明觉厉吓得不轻好吗!

)怪诞与哲学,交给动画准没错。

反派的存在更是一大亮点要不是电影后半程交回到了男主角雷德手上……嗯,全片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可能就是反派试图说服曼蒂入教——嘶吼着自己定下的所谓教义,在瘫倒不起的一众教徒里裸身前行;他要教徒们将肉体和灵魂献给自己,要为其牺牲不在话下,他无法接受曼蒂的嗤笑和拒绝,他随意释放着杀戮欲,展示着自己的性癖——然而在即将被男主角雷德杀死之时,他甚至愿意放下他叫嚣了俩小时的尊严为男主角跪下口——好了你算什么自称的“救世主”,一个嗜血的自恋狂罢了。

全片最后一个镜头复仇之后的雷德开着车离去,仿佛在副驾驶看到了曼蒂;曼蒂大概是去了天堂,而雷德的驱车的小径却仍是一片地狱景象——看上去像是被烈焰燃烧着的天空,与张牙舞爪的山岩;接着,这个被无休止惩罚着的世界,骤然消失在了颤抖的胶片颗粒里。

②别紧张,跟他们嗨嘛中文网络的评价和外网出现差距,这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儿;但是[曼蒂]在Metascore上拿到了八十多分的好成绩,口碑也是爆棚,却在豆瓣上一路跌破了六分,且还有下降的趋势。

这个差距,好像有点大啊。

既然都在夸凯奇“翻身”的演技,那你们到底为什么这么抠咧???

究其原因呢?

不管是因为口味的偏差、观众的喜好,还是对风格的接受程度,不知道你们都吃没吃,反正我是吃了——就像我们经常说的,有些电影,要留给时间来证明。

谁知道呢,说不定[曼蒂]真的就会在未来成为一部cult电影教科书——当年的[活死人之夜]、[橡皮头]等(甚至连[银翼杀手]系列的风波都能算上),不也经历过票房惨败么。

希望你们对这个片,也能有“真香”的一天。

比如……对吧。

(好像没什么可比性……)对了,刚才卖的关子还记得吧?

上文中提到的片头引用那段话,你绝对猜不到是哪儿来的:“When I die, bury me deep, lay two speakers at my feet, wrap some headphones on my head and rock and roll me when I’m dead.”2005年4月20日,一名叫道格拉斯·罗伯茨的杀人犯在得克萨斯州被枪决,监狱方面摘录了他受刑前的临终遗言。

电影中没有引用的是,这几句后面还接着一句话:I’ll see you in heaven someday. (我们以后天堂见。

)

显然,这也是对电影中为曼蒂复仇后男主角的意愿所以从一开始,结局就已经在我们面前。

这个充满令人不安的美丽和怪诞的非凡世界,全都来自导演帕诺斯·科斯马图斯的想象力。

科斯马图斯相当擅长吸引并锁定观众的视线——不只是他敏锐的构图感知和片中引人入胜的氛围,还有犀利的视觉效果;这在他的处女作、恐怖片[迷幻黑彩虹]中就有体现:

[迷幻黑彩虹]官方剧照[曼蒂]中关于丧失的主题,是激发男主角雷德报仇行为的动机,这也要由大量的痛苦和失落感支撑——“复仇”这一类型看似十分精简,故事也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展开,在光怪陆离的迷幻色彩中,往深了看,是这部电影中绝望到令人心痛的时刻,产生了真正的冲击力。

Cult电影中,基本上总也少不了“邪恶”这一元素,还有充满史诗感的人物肖像,但其中伤痛和亲密的瞬间也同样令人着迷。

被歪曲的教义,现代感的电锯与摩托遇上野蛮人般的行径,雷德与曼蒂共处时的静谧,这一切的碰撞和对比,将电影的重点引向尼古拉斯·凯奇的角色构建。

雷德准备报仇大牌明星,极有限的制作成本和时间,让拍摄过程显得随处都很粗糙,但对于[曼蒂]想要营造的效果,这反而可以成为一种机智的转化——甚至包括演员在拍摄后半段动作场景时受的伤,都可以全面为电影服务。

在预算不足的情况下,遵循“没有表现出来的,有时比表现出来了的更重要”是导演的重要法则,正因如此,才有了片中大量的隐喻和诡异的氛围。

其实本来,导演想提供给尼古拉斯·凯奇反派的角色,还专门为他准备了戏份,但最终还是决定让他饰演了主角;

感觉也……不是不可以按导演的话说,他更能给角色那种“分裂的摇滚明星”气质;而凯奇本人,更是从自己第三次婚姻的失败中汲取情感,投射到角色身上。

抽象而朦胧的体验,后现代的手法和超现实的风格,虚幻的外象和情感的联系,纯粹而模糊的沮丧和愤怒表达,[曼蒂]带给我们的,是一场疯狂的幻想之旅,似画廊又似处刑场;你可以说这是凯奇的翻身之作,这一次,老哥确实表现卓绝,颇有“雪耻”的意思;但这部电影远不止于此——[曼蒂]既狂野又私人,这种赤裸裸的兴奋和心碎感交融,还有经典cult电影的哲学和气氛,堵在你嗓子眼儿里的一腔烂事儿,都可以从这儿泄愤。

-文:Yorkshire Viking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5 ) 究竟戲中的大反派是鬼怪、人類還是外星人?

(劇透) 《狂屠絕路》(Mandy) 的觀眾離場時,大多是滿腦子問號:究竟戲中連開車直撞也撞不死的大反派是鬼怪、人類還是外星人?

究竟主角身處的是地球、外星、還是幻想世界?

在國外被譽為Nicolas Cage翻身之作的《狂屠絕路》(Mandy) 絕不符合大眾口味,可說是迷幻溝片風格的「幽靈車神」(Ghost Rider)。

要谷底翻身,便須兵行險著。

全片基調紅黑紅紅黑,就係咁簡單。

若你喜歡眩目的霓虹燈光,或會十分享受;否則請你避而遠之。

除了燈光和血漿,連男主角的名字也叫Red。

不過戲中的大反派及主要場景都是黑色的,減低了暴力場面的血腥程度。

那些身體結構異常人的壞蛋,按劇中提示,就是吃了某種超級毒品變異而來的;男主角嘗了一丁點,馬上飛越九重天,最後還有「大力金剛手」親刃仇人。

其實劇本中可供觀眾理解的線索僅此而已,留下了不少謎團,是故意的。

可以說《狂屠絕路》是「迷幻藥電影」:正反人物和導演都像嗑了藥的狀態;燈光及配樂都是為了讓觀眾進入同樣的迷幻狀態而設計。

因此別期望理出個頭緒來,因為迷幻就是隨時飛上太空又墮進黑洞的感知狀態。

另一種解讀方式是以看漫畫的眼光視之:從男主角談及的Marvel漫畫人物「行星吞噬者」到他夢見女主角的動畫場面——還有電鋸大戰那一場,當Nicolas Cage拿起鐵鏈的時候,你便知道對方馬上便會「收檔」了,因為他面對的是燃燒地獄之火的復仇騎士Ghost Rider。

[原載於am730,2019年1月8日]

 6 ) 烂片毋庸置疑

听说凯奇大叔凭此片翻身,心怀希望,下载下来观看之后,发现凯奇依旧是烂片之王,而且水准更甚!

没有剧情,没有场面,没有人物,没有灵魂!

真是为了烂变得更烂,烂的无以复加!

真是浪费时间,奉劝没有下载的朋友还是不要看了,如此浪费时间是一种愚蠢了,我犯了,希望你没有!

希望你没有!

希望你没有!

希望你没有!

希望你没有!

希望你没有!

 7 ) 我在满脸血浆的凯奇大叔身上,看见了自己

关注【电影败家子】,头条号、百家号、公号皆可我喜欢尼古拉斯·凯奇,不仅仅因为他从《勇闯夺命岛》开始,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更因为《离开拉斯维加斯》、《火柴人》和《战争之王》。

他的作品,是某种更接地气、更颓废、更简易的“男人圣经”。

可惜,这部“圣经”不完整。

他之昭示了无奈和毁灭,却没有应对这些问题的答案。

当我期待凯奇大叔用新的电影完成“圣经”时,他却掉进了投资失败的漩涡。

玩笑也好、现实也罢,曾经的奥斯卡宠儿,开始在烂片堆里打滚儿。

我怀疑只要钱到位,他或许连中国网大都愿意来拍。

但我还是喜欢他,原本以为是对过去辉煌的依依不舍;直到看过他最新的两部作品《曼蒂》和《星之彩》后才明白,我是在身披血浆、恶斗怪物的凯奇大叔身上,看到了业已老去的自己。

无须翻身,因为从未倒下很多人在争论,《曼蒂》是不是凯奇的翻身作?

《星之彩》又能不能让他走出烂片的泥沼?

我觉得这个提法有问题,因为凯奇从未倒下。

他只是需要钱,于是演出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小制作,但他有没有放弃作为一个演员呢?

我觉得没有。

本片榜首的评论说得很好:什么人需要翻身?

同辈的,约翰尼·德普需要翻身。

他被杰克船长这一角色捆绑后,就失去了在演技上求新的尝试,几十年如一日的自甘堕落,跟“海后”那点破事儿,翻来覆去,就是过不去了;约翰·特拉沃尔塔需要翻身,这个《变脸》的另一面,沉浸在“科学教派”里,根本不思进取,唯一关心的是飞机跑道上的青苔。

但是尼古拉斯·凯奇,他需要翻什么身?

再烂的剧本,他也在好好演;只要有机会,就会加入一些代表人物性格的小动作和细节,和深层次的表演。

他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把姿态放低,低到泥土里,竭尽远超100%的努力,出片子、挣钱。

如果你管这样的人叫咸鱼,那么我无话可说。

这几部的分数,豆瓣都太低了确实,从《国家宝藏2》开始,凯奇大叔就开启了“来者不拒”模式。

但是他也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海扁王》,也给高分动画《疯狂原始人》贡献了卓越的配音。

接烂片是为了生活,但无论戏好戏坏,他作为演员,一直认真对待着每一份工作——面对媒体,他一直表示:演员的工作养活了他,让他有能力还债,因此他一直感恩(出自《好莱坞先驱报》)。

血之《曼蒂》在《曼蒂》这部作品上,我们能看到有意思的群氓效应。

一开始,圣丹斯传来喜报,说凯奇大叔终于要考《曼蒂》翻身了。

然后一群连圣丹斯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就跟着起哄。

结果看到片子,还是这批人,又掉头炮轰,说凯奇翻身只是个笑话。

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在社交网络上,整了一套行为艺术般的笑话;而我自始至终都认为,凯奇是个好演员。

烂片找他,他会好好演;普通剧本找他,他能化腐朽为神奇。

血浆B级片《曼蒂》,讲的是一个男人,为了给妻子报仇,屠尽整个教团的故事。

整体迷幻、神经质、血浆成吨、狂乱嘶吼。

是近年来最具狂放气质的B级片,氛围方面,甚至有些绮梦、有些蒸汽波。

当他手持自制的长戟,靠药物强化展开复仇时,整部电影展现出了当代“铅黄电影”的巅峰。

那复古的荧光美学,是蒙太奇的高级应用,我们看见的,就是疯狂的复仇者看见的。

这是从脑到眼的复刻,不得不说,凯奇大叔的表现实在太好——他整个人像浸泡在鲜血中那样笑了起来,荒诞出世的感觉达到了难以置信的顶点。

大众接受与否?

圣丹斯不在乎。

凯奇或许还是在乎的,但他接到了这个剧本,就用自己的方式,将之演绎至想象的尽头。

那就行了。

票房普通?

那就再拍几部烂片补上呗。

绝望《星之彩》作为克苏鲁神话忠实的拥趸,我早就看过原作《来自群星的色彩》,小说、漫画、广播剧,不一而足。

这次的电影《星之彩》,出自《曼蒂》同一家制作公司。

我第一时间看了。

作为原作粉,是满意的。

整个故事的主题,其实只有两个字:绝望。

这也是洛夫克拉夫特最典型的创作方向。

凯奇扮演内森·加德纳,是个被生活逼得有些神经质的乡下中产,但属于比较善良的那种。

他只想在老房子里照顾好得了癌症的妻子,和三个叛逆的孩子。

一颗陨石,带着难以言喻的色彩,落到了他家的前院里。

那其实是高等种族“星之彩”的胚芽。

这东西只要遇到肥沃的土壤或浅水,就能孵出果冻样的幼虫。

幼虫会渗入地下,吸干至少方圆5英亩范围内所有动植物的生命力。

更可怕的是,“星之彩”在孵化的过程中,会改造周围的环境。

首先所有的植物都会疯长,结出五彩缤纷、炫光夺目的果子——但每一个都异常苦涩,还伴随着臭氧。

然后是动物的各种变异……具体怎样的变异,我就不剧透了,这是电影的一大看点。

这个由变异到吸光生命力的过程,虽然缓慢,但却是恒定不可逆的,“星之彩”幼虫甚至还能直接捕食控制范围内的人。

在周围环境越来越张牙舞爪、摧残娇艳的情况下,动物则变得各种异常和古怪,如此带来的恐惧和绝望,会呈几何级数上涨。

凯奇大叔这一次的“疯魔”更加内敛,他将一个已经疯了、但表面正常的普通中年男人,演得入木三分。

到最后,宠物和牲畜陆续死去,家人也一个个干枯,他都还是不愿离开。

直到最后我们才知道,他在一开始,就是疯的——这不算剧透,因为电影里其实没说,是我结合原作的推断。

较之《曼蒂》的铅黄艺术,《星之彩》的克苏鲁调性,虽然仍是小众,但接受面和接受度,都广了许多。

君可见,国内某标榜文艺的评分网站,这部恐怖电影的评分居然及格了,也是殊为不易。

只有了解绝望,才能最好地演绎绝望,凯奇大叔在电影后半段,将一个时时刻刻欺骗自己的绝望男人,演出了深度。

我不会说《星之彩》是最好的克苏鲁电影,但凯奇的确是同类题材电影中,最好的男主角。

他一定深切体会过绝望的滋味。

见自己当我看见凯奇大叔在《曼蒂》里吊挂烧烤、玩金属骑士,又是电锯又是铁链,还徒手爆西瓜……然后在漫天血浆和粉钻氖光中狂笑时,我想起了《变脸》中那个段经典的“迷失之笑”。

远隔22年的两个笑容重合了,凯奇还是那个凯奇。

只是当年意气风发,如今……依然在搏命奋斗。

所以我在他身上看见了自己,我相信有更多的人,也能通过他的表演,看见奋斗的自己。

年纪越来越大,体力和精力都跟不上现在的年轻人,在专业领域里,也没想象中那么吃得开。

但是日子还得过,贷款还得还,所以只能埋头苦干,脏活儿累活儿全都大包大揽。

看客笑我们不体面,猜我们永远翻不了身。

我们只能笑笑,继续默默做事。

哪怕满身污秽、双手绝望,该干的事,干就完了。

加油,凯奇大叔。

关注【电影败家子】,头条号、百家号、公号皆可

 8 ) 为什么人人都爱霓虹色?

霓虹色似乎总和电影里的暴力是绝配

恶魔之笛一声响起,整个天色、周围环境,满眼都被紫红色灯光包围。

车灯亮起,骑着黑色摩托、身穿铠甲的地狱骑士从紫红中降临。

悲剧开始于这里,复仇也始于这里。

尼古拉斯·凯奇最近这部口碑两极的邪典片[曼蒂]中,用了超多红色、紫色、暗绿色的打光。

虽然剧情看完我也不知道在讲的什么,虽然复仇黑化、砍杀虐杀爽的一批,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那满眼的霓虹色。

©[曼蒂]中的霓虹色在小木屋和妻子独处时的红蓝相配,到邪教追杀洗脑时的紫红色,电影颜色的风格化成为电影给人感官体验的一部分。

难怪北美影评人给出评价:“影片的第一个小时就好像爬进鸦片馆,凝视着撒旦的万花筒。

”只要霓虹色用得好,还管它什么剧情呢。

霓虹色成为一种风格,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情。

战后经济的萧条重建、政治领域的冷战与核威胁、青年人浪潮和朋克革命,当80年代到来之际,这一切早已成为了过去。

80年代,属于消费文化引领下的迪斯科,属于舞厅,属于录像带,属于好莱坞通俗商业片。

亮丽炫彩的霓虹色,是当时消费文化的一个注脚。

如果要选取一个参照点,没有什么比位于纽约市曼哈顿中城的54俱乐部(Studio 54)的崛起更具有代表性的了。

54俱乐部,全盛时期以招待当时代的名家名流而远近闻名:安迪·沃霍尔、迈克尔·杰克逊、大卫·鲍伊、米克·贾格尔、加里·格兰特、波姬·小丝、丽莎·明奈利等等名流都曾是这里的常客。

©大卫·鲍伊在54俱乐部54成立于77年,在80年代迪斯科狂潮到来之前,它已经为后来所有的舞厅夜店提供了完美范本。

它的舞厅室内设计,是后来迪斯科舞厅设计的始祖之一,大胆悬空的内部阳台,饰以月中人侧脸的地板。

而它的两位著名灯光设计师,儒勒·费舍尔和保罗·马兰茨则在灯光设备和设计上花费了数十万美元。

以前的俱乐部普遍灯光很暗,他们则一改常态,从霓虹灯上获取灵感,设计出绚烂丰富、不断变化的灯光环境。

©54俱乐部内部电影[54俱乐部]中,基本还原了那时候的灯光和舞台。

当男主从一个乡村小镇第一次进入到54,他看到的是在迪斯科球下性感热舞的男男女女。

是被樱红、魅蓝、黛紫的霓虹色彩灯拂过身体和皮肤的浪漫和沉溺。

于是,他从此在纸醉金迷的夜生活中沉溺了,也是在霓虹色中。

©[54俱乐部]里男主第一次来到54此后,霓虹色作为一种设计风格走上T台,和迪斯科、金属感、夸张的配饰一起成为了一个年代地标。

但要说霓虹灯这种照明方式,其实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被化学家们偶然发现了。

据说,一个名叫拉姆塞的英国化学家,在一次实验中,将稀有气体注入到了真空玻璃管里,结果,通电后,它发出了美丽的红光。

于是,拉姆塞把这种稀有气体命名为氖气(Neon),氖灯音译过来也就成了霓虹灯。

©霓虹灯霓虹灯发明后,1920年代始于巴黎的一场霓虹灯招牌热,很快在全球范围流传开来。

在巴黎,它在歌剧院、银行、教堂和名店外熠熠生辉,成为城市精品的象征;在纽约,巨型霓虹灯广告牌众如繁星,矗立在纽约时代广场,绝对的夜生活中心;就连好莱坞也不甘示弱,电影院等娱乐场所纷纷采用了霓虹招牌,昭告着流行文化之盛世。

虽然是黑白电影,[大都会]、[日落大道]等电影中的景观便一时间都被霓虹灯占据了。

©[大都会](1927)里的霓虹灯不过,西方城市对霓虹灯的兴趣很快就转变了。

到战后五、六十年代时,随着城市与郊区的重建与全新规划,招牌开始被机器统一制造。

再加上中产阶级对霓虹灯的排斥,霓虹只留在了小酒馆、汽车旅馆、红灯区和地区小镇中。

曾经一时风光无限的霓虹盛世,就此衰败下来,但在东方城市,它却开出了新的花朵。

这个城市,叫香港。

冷雨夜,一个年轻人离开家,行走到布满霓虹招牌的街道上。

红、绿、黄、粉红、淡紫,颜色各异的招牌上有的挂着汉字,也有英文,写满了「OK」、「烈唇酒吧」、「名人夜总会」的字样。

他只是匆匆穿过这里,并不来得及多看一眼,因为,他是要去杀一个人。

这是王家卫[堕落天使]中的一段剧情。

©[堕落天使]里的街景在王家卫、杜琪峰等一众香港电影人的镜头里,霓虹灯永远是一个重要的意象。

因为霓虹确实是这座城市现实的一部分。

《香港年报1964》曾写道:成千上万的霓虹招牌照亮了街道,以五光十色传递着各种讯息。

到六、七十年代,霓虹灯在美国等西方城市全面衰落时,霓虹灯反而在香港形成一股热潮。

从边缘的小饭馆、暧昧的小旅馆到大型百货公司、高级夜场,一时间全都成为霓虹灯的拥趸。

霓虹招牌越做越大,越做越别具特色,类似九龙弥敦道的英皇钟表和西营盘的森美餐厅,已经成为当地地标。

©香港霓虹招牌,“大押”也是特色招牌之一而霓虹灯师傅在香港是颇受尊敬的手艺人,其中,刘稳师傅制作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霓虹招牌——《乐声牌》。

那些年,香港流传甚广的一句话“香港繁荣靠设计”,说的便是霓虹灯设计。

掌镜了大部分王家卫电影的杜可风就是个“霓虹控”。

他的镜头下,总是那些各有特色的霓虹招牌与雨水、拥挤的骑楼群,以及霓虹光与拖影。

正是他的摄影,让王家卫电影里那些人与人间、人与都市间的虚幻与暧昧、沉溺与疏离,显得愈发迷人。

©[花样年华]里的霓虹色打光但这一切,也正在消失。

霓虹收藏家克里斯·布雷西曾说:“霓虹灯永不消逝”。

但随着LED灯、广告喷画的出现,随着香港城市规划的改变,王家卫塑造出的香港正在成为历史。

杜可风倒是对此很乐观:别担心,霓虹灯会回来的,这是它厉害的地方,就像菲林一样,就像宝丽来相机一样,大概会进化成新的东西。

以后会不会回来不晓得,但至少,在近未来的赛博朋克世界里,霓虹早已经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这里总是色调暧昧,阴雨连绵,人群鱼龙混杂,穿梭在布满霓虹景观的都市或废区。

押井守以香港为模板,在[攻壳机动队]里描绘出了被高科技控制但又混乱破败的城市“新港”。

[银翼杀手]里的未来洛杉矶,一面是高楼林立,庞大的人脸电子广告屏;另一面是潮湿阴暗的角落和灰色地带。

©[银翼杀手]里底层的破败霓虹街景 在霓虹灯闪烁的小招牌背景下,往往是酒鬼、混混、妓女等底层人士的日常栖居地。

霓虹,曾经是人们能够想到的最奢华的照明方式,而今,它代表了破败。

就像赛博朋克的核心“高科技,低生活”。

在永不熄灭的人工光明、犹如巨骸的钢筋水泥之下,霓虹招牌的存在时刻提醒着人们:这个世界的美景都是幻影。

霓虹灯,以及这种打光和色彩的复古,是怎样开始的呢。

可能缘于新世纪以来,那些痴迷于霓虹的艺术家——卢齐欧·封塔纳创作出了首个霓虹装置,马歇尔·雷斯将霓虹带入绘画中,辛格·皮尔斯霓虹风格的摄影作品在网络持续走红。

©辛格·皮尔斯摄影作品还有那些致力于将复古霓虹色带到银幕上的导演们。

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从[亡命驾驶]到[唯神能恕],再到[霓虹恶魔],每一部都是高饱和度的霓虹用色。

他的屏幕,要么是黑色,要么就沐浴在霓虹色中,红、蓝、黄粉、红紫、亮橙、石灰。

充斥着不安与暴力,美丽与虚空,就像他的情节一样——比如,[霓虹恶魔]身处时尚圈的女孩,最终被人分而食之。

©[霓虹恶魔]里的霓虹色加斯帕·诺是另一位这样的导演。

他的[遁入虚无]把背景放在霓虹城市东京,用霓虹色来表现飞叶子后的感官世界,以及遭受的暴力。

包括即将上映的[高潮]也是这样一部主打霓虹色的电影。

©[遁入虚无]飞叶子后的霓虹色视觉霓虹色似乎总和电影里的暴力是绝配。

[曼蒂]中的复仇、[霓虹恶魔]中的食人,都在高调的霓虹色中进行。

光影闪烁的霓虹灯,让起源于肾上腺素的激情暴力在血管中汹涌澎湃,让暴力更浓烈和沉浸。

也让人存在的整个世界显得愈发浮幻虚空。

美丽又甜腻,如同过眼云烟。

-作者/卷卷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9 ) 一部吹上天的电影

这几天各种公号,各种文章吹这部电影,烂番茄高,各种评分高,说什么这是尼古拉的翻身之作,封王之作,一扫之前烂片名讳,极大兴趣了勾引了我的好奇心,相信很多人也是“慕名而来”。

种草多日,中秋佳节有空拔草。

看完我就想说了,被忽悠了,上了贼车了。

看了豆友大部分也都是如此上车,心凉凉。

迷。

就一个字迷,前20分钟看了半天啥也没明白,都要急了到底要说啥,不是因为故事冗长节奏慢,而是因为各种虚幻的、迷离的、音乐,大量的色彩让我看的头疼,感叹道真是刻意追求,多此一举。

全程下来就是一个尼古拉为爱妻复仇的故事。

故事起源是邪教头头的一个眼神,盯上了爱妻,就派人想让她入教,不得不说入教的仪式还是挺6的,就是把人弄的精神恍惚,头头忽悠失败,在尼古拉眼前烧死了她,然后尼古拉开始了极其残忍,血腥的复仇之路。

随着复仇的成功,尼古拉的精神人格应该是有了变化,虽然覆灭的邪教组织,但自己一路走来也似乎增加了许多黑暗气息。

这是结尾的一个暗喻。

影片确实有一种恐怖的气氛,这种气氛很强烈。

加之配合大量的色彩,以及类似摇滚或是朋克风格的音乐营造一种迷幻的气氛。

音乐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听说作者是谱过 降临 、万物理论的曲子,但这一款,真不是我喜欢的。

 10 ) 影片的重点在于欣赏

在地球那一边看完的时候就想写影评了 介于懒惰拖延没有写本片的剧情无外乎爱情,仇恨,复仇。

更深的寓意和表达是通过人物的比拟和毒品的幻觉推动,是不是看过的人都觉得前面像雾像雨又像风?

后半段是大开杀戒后的视觉快感,美国人拍片就是这样,没有大动作或者大场面似乎就会觉得这影片味道平平。

我觉得导演很会挑选演员也很会用人,凯奇一向是硬汉形象英雄光环那么在复仇环节就可以突出角色形象了。

女主不食人间烟火与世无争的样子上来就索然无味但她却助推故事的走向,她有她固然存在的象征和意义,这个人物就是要被利用的,女性的牺牲者,女性的脆弱面,女性的天真都得以她那双眼睛里体现。

也更像是二次元老少女,呼应影片一上来的色调。

我看片子的时候感觉很享受 它整体是美的,美的地方很美丑恶的地方黑暗并丑陋的痛苦不堪。

红色的天空星星环绕,几束光恍惚隐约塑造了奇幻的美感。

这种大胆的拍摄我买单。

应该能感受到导演玩的很刺激了,首映上看到凯奇自信的亮相能清楚的感受到他很满意这部作品。

附上两张小臭美

《曼蒂》短评

雾草 可能一不小心就见证了cult classic的诞生 暴力血腥情色样样都占 却样样玩儿出新花样 坐在满座的电影院里 感觉跟大家一起 愣是把这种片儿看成了喜剧片儿…… 重金属配乐有点儿厉害哦

4分钟前
  • Nada
  • 推荐

卧槽这是在用邪教的方式拍邪教电影啊,怪力乱神到飞起!泛滥的红色素和血浆,一本正经的复几把仇,凯奇蜀黍吓skr人啊~~~~~~~~

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前面闷到不行,几次都快要睡着了,血腥爱好者直接从一小时后开始看就好了。。。

10分钟前
  • 一贫
  • 还行

凯奇公关团队挖漫威的吧?每出一部都是翻身作,翻来翻去的不如多吃点屎。

11分钟前
  • 宅拾叁
  • 很差

仿佛一段Slam死核超长MV 无法讲好还是不好 只能讲喜欢还是不喜欢

14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2018年的邪典,怕是以后这部电影会时常被一些榜单推荐提及,爱它的粉丝们组成“曼学”组,逐帧分析,时不时举办放映会,一同狂欢。

17分钟前
  • 张元晞
  • 推荐

特别特别cult 挺吃这套的

22分钟前
  • 牛奶很忙
  • 推荐

可以说很垃圾了,

23分钟前
  • Akwan
  • 很差

还完债的凯奇可以随心所欲地拍各种cult片了。

26分钟前
  • Sundance小千
  • 还行

凯奇在说,我认真起来你们都是辣鸡。

27分钟前
  • 北炎不楠棐
  • 力荐

你们是不是对演技巅峰这个词有什么误解?

29分钟前
  • 小僵尸蹲蹲
  • 很差

不是我的菜= =

34分钟前
  • 德州小电锯葉子
  • 较差

Hellraiser出来打酱油?教主提到卡彭特我真的笑了....现在有凯奇的片要想不扑街,诀窍之一就是前一小时让他基本别出来;还有夜店色要使劲用,用到看不清脸最好

37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力荐

一部十分迷人且诗意的作者电影,导演的剧本构架简单但能看出有一系列邪典电影和柯南博格甚至达伦的影子,如果仅仅把片子当做叙事电影来看就太可惜了,往大了说它更像一首超现实主义的叙事短诗。口碑两极分化是意料之中,但遇到了很对味的信徒,会爱死。

42分钟前
  • 白鲸
  • 推荐

先打个五星,凯叔一定要顺利翻身啊!!

43分钟前
  • 是三文鱼阿
  • 力荐

可以列入『做爱时背景电影清单』了。嗑药的色彩和后期,嗑药的音乐和音效,超娱乐的打斗场面,看完真想投影到墙上来一次大做爱。

45分钟前
  • 草我没有派对
  • 力荐

个人目前的年度最佳,《异教徒》+《鬼玩人》+《疯狂的麦克斯》+《我唾弃你的坟墓》一起嗑了迷幻药而诞生的产物。

47分钟前
  • -Jasper_
  • 力荐

谁能保证一直拍烂片?每年都有片子上映,这么多年了,偶尔状态不佳,眼瞎了,接了个好剧本,怎么了?至于这么惊讶吗?偶尔失手一次怎么了?都什么人啊这是,气愤!

49分钟前
  • 老猪慢慢跑
  • 力荐

两星半。风格太强烈了反而盖过了片子本身的逻辑连贯性,爽一爽就好

54分钟前
  • 明天就现充
  • 还行

Kenzo宣传片

57分钟前
  • Speedy Panini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