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电影将它抽丝剥茧也许会发现有着它独有的套路或者说模式,但往往很多人发现了这个模式,却忽略了这是独有的,我说过一部好电影绝不是单一或者几个元素组成的,它必然是从导演到编剧到摄影到演员等等等等个环节全都很好搭配而成的。
《疯狂的石头》是好片子,紧接着模仿的那些恐怕就只是跟风了,当然如倔强萝卜这类虽然故事牵强,但还偶尔能博得一笑的片子也算马马虎虎了,但人就是这样,如果没有疯狂的石头,那么萝卜现在的评价也许会更高一些,但是模仿的痕迹太重,失去了自己的独创性,而又无法学到精髓,那必然给观众的印象大打折扣,其实我倒觉得不必如此高要求,现在国产片就像读幼儿园的孩子,什么都还不懂呢,你说喜剧也就最近出了个石头,你看看其他类型片,爱情片近几年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吗,别和我说《庐山恋》……恐怖片吓着你的有吗,我都想不出什么恐怖片,科幻片又有什么?
所以,能有个疯狂系列也不错,大家一窝蜂的去拍喜剧也行,反正市场是会优胜劣汰的。
我给了四星,我承认一部分原因是我喜欢黄渤……
这是一部11年前公映的国产电影。
该片的剧情并不复杂。
老赵和老罗曾是一起当过兵的老战友。
后来,退伍发财的老赵投资了房地产。
他向老罗及其亲戚、邻居集资。
结果房子没造好,成了烂尾楼。
老赵欠了一大帮人的债,包括老罗的四十万。
为了追债,老罗身无分文又离群索居。
他决定去老赵的老巢,从那厮的保险箱里,拿回自己的四十万。
为了实施这次报复,他几乎已自修锻练成了一个地下发明家(也就是一个盗窃专家)。
而当他开始行动后,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一一也就是这部电影的故事。
影片的整体风格可归属黑色幽默。
令人捧腹的桥段不断,笑中带泪的片段不少。
人固然可为财死,但别总靠踏着别人的伤口或尸体上位呀?!
活得开心就好。
你看如愿以偿的老罗仰望天空的神情:由真情实感支撑的人生总比只用钞票装点门面的日子,更像是人过的。
(2020-5-1黄昏于宁波)
某晚十点五十,在金逸影城观看了《倔强萝卜》,因为是第一天,还是有半场观众,看来大家对喜剧片还是有期待滴。
个人认为北京生活压力比较大,大家还是想去放松放松,看看刺激的大片,幽默的小片,都是很好的放松方式。
而让人思考的沉闷的或不沉闷的文艺片还是算了吧。
闲话少说,说说观后:首先看到的是画面,据说导演是以前是拍MV和广告的,但是在画面营造上没有什么亮点,凌乱而比较脏,明显看出对镜头机位角度的选择不当,而且有很多莫名其妙的镜头方式和角度,明显看出为了构图而拍的。
可能跟第一次拍故事片没什么经验,不太懂得讲故事的角度有关。
灯光还不错。
其次说故事,由疯狂的石头编剧张承和导演本人打造的故事其实及其荒谬,明显经不起推敲,而且所谓的爱情线和夺宝线豪无关联,根本不搭着。
北京爱情线完全可以去掉,豪无意义。
可以看出还是不成熟,总有点小情趣小聪明在里面。
这点就不如疯狂石头,据说疯狂原剧本中也有放大郭涛和她售票员女朋友爱情戏的很多场面,但是最后还是去掉了,还去掉了郭涛和他的师傅的情感线。
这样看到的石头在故事上干净利落,淋漓尽致,让人一笑到底。
但是萝卜这个剧本很明显是在这方面太不成熟。
最后就变成依靠桥段和笑点支撑的电影,有情节无故事,有人物无深度。
其实如果去掉爱情线,重点放大罗卜是个什么样的人,因为倔强而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在加上本身的笑点和安置的现有桥段和情节,应该是一个很不错故事。
只可惜,编剧和导演想面面俱到,结果做的虎头蛇尾,浅尝辄止,令人惋惜。
不过某些桥段的搞笑手法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是床上戏和楼顶变态狂的安排,合理而令人开心。
再说人物,总体来说按照喜剧论纲中的人物结构,基本上都能完成,只是可惜了黄渤的喜剧天分,变成了正面人物,只能中规中距的完成任务。
反倒是其他人,很能抢戏,特别是黄小蕾,还挺性感。
最失败的是黄奕的角色,这部戏把她的戏份全部剪掉,会更好看。
可惜啊。
剧本有伤。
音乐上简直令人难以忍受,全片的音乐毫无系统而言,简直是随手一抓就可以用,全是断点和俗套,根本不是电影的路数。
完全是MV的音乐集合,在这点上,我认为导演的选择太差了,还是业余水准。
看来是没有学过电影音乐的。
前几天看到黄渤说此剧不像疯狂的石头,导演也说多线索不是宁浩的专利,其实这种说法都是给自己吹嘘,老老实实承认就完了吧,模仿宁浩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只要你模仿的到位,大家开心就行了吧。
何必要标榜自己有才华的,才华不是说出来了,而是在片中体现的。
看看人家管虎和杨庆是怎么模仿的。
模仿也是需要才华的。
我们需要真诚!
最后说模仿的地方:环境模仿都是最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演员的模仿。
剧中贼头宫保的表演方式简直就是刘桦的道哥的翻版。
被夹在窗户上的情绪完全是。
音乐选择上,剪辑和转场风格上,包括双胞胎的设置等等,甚至镜头运用上,竟然也切了一个关公怒目而视的镜头和黄渤看关公的视线镜头。
简直是一模一样。
这就不是模仿了,这是赤裸裸的抄袭。
因为此镜头的戏剧功用和疯石是一样的。
所以抄的很拙劣。
其实导演只要稍微懂得点镜头和被摄对象间的距离代表什么视点什么心里距离会产生什么样的戏剧功用就完全可以避免了,可惜啊! 话已至此,综合评价 《倔强萝卜》还算勉强是一部黑色幽默电影,但是剧本不合格,导演没经验,制作很粗糙,演员算出色,桥段还不错,笑点也可以的片子。
只可惜把这么好的片名给糟蹋了。。。
看来这个导演的路还很长。
不是跟天才是哥们就也能成为天才。
《疯狂的石头》我到现在都没看,虽然它的口碑已经被吹上了天,相当于中国电影史的《公民凯恩》。
小成本喜剧从今往后站起来了,成为一帮投机取巧的导演眼里的肥肉,低投资,二三线明星阵容,拍出来就投放全国市场,基本结果都是未赚不赔,这是一个连《喜羊羊》、《灵灵狗》都能票房过亿的年代。
《倔强的萝卜》和《疯狂的石头》两个片名宛如上下联儿一般充满了白描似的商业用心,编剧果然是同一人,可惜文不对题,“萝卜”只是男主角的外号,跟拟人化的蔬菜带给观众的奇妙联想没有丝毫关系。
据说上映后遭到媒体一致恶评,导演自嘲“初次”,但不能解释拍摄手法为何对《疯狂的石头》进行疯狂地抄袭,处女作拿大奖的导演多了。
“萝卜”只学出皮毛,并把全部希望押宝在主创班底的继承遗志和攀“石头”附“赛车”(《疯狂赛车》)的献媚模仿,几年前那场票房神话的残余波澜溅起如今一个新的“致敬”作,可惜的是质量成问题,可幸的是大部分人不买账。
“顽固的发明家追着老板讨要欠款”这句普通的新闻标题语在本片中被扩充成90分钟的剧情,实际的结果竟还没有真人民工的一场跳楼秀来得有喜剧感,因为被编剧自作聪明的情节设计搞得观众眼里很乱,心里很烦。
前期众多配角的登场只为铺垫影片后半部分的高潮戏“二层楼里的盗窃”,使角色间的冲突更多,关系更复杂,明明非成功既失败的盗窃结果,被半路杀出来的几位配角弄得偶然事件连连,走直线能到达的过程非七拐八绕,百转千回,观众跟着干着急。
也许你会反驳,说制造各种机巧的细节才是影片精彩的关键,才是编剧表现智商赠送观众惊喜的主意,但实际情况是那些看似巧妙的设计其实并不高明,不是在玩逻辑,玩因果,玩呼应,另人拍腿叫绝,而是拙劣的玩道具和玩运气,乙捡起甲丢的钥匙,使得甲费劲周章用焊接枪撬保险柜,最后乙又丢了钥匙阴差阳错地被甲再捡;红外衣的丙逃出笨强盗的绑架,却因甲错披了一块红毯子,被人追打;笨强盗眼看要逃跑成功,却被夹在窗户铁栏缝隙里自己拨打110求救。
荒唐的故事往往搭配寒酸的制作,除非你听说过好莱坞有投资上亿美元拍出一部低级性喜剧的先例,《倔强的萝卜》从头至尾体现着粗制滥造和因陋就简。
音乐没给我留下任何印象,片尾歌演唱者不听也知道是借用的演员本身。
“地下管道”的主要场景非常明显的是室内搭建,有几个镜头的灯光方向都布错了。
有两段借鉴电子游戏《超级玛丽》和《反恐精英》(“CS”)的影像表现放在今天看也算老套,没创意,玩花活儿取悦观众,前者的踩蘑菇爬墙N多导演都用过,后者的主视点射击很早以前出现在美国影片《DOOM》里(rock主演)。
《疯狂的石头》火爆后还成就了一帮苦苦挣扎的三线演员,黄渤可能是最不思进取的一位,凭那张猥琐的痴汉脸和拾荒者不讲卫生的黑黄牙口,几乎包揽了近几年小成本喜剧里的特型角色,一概的小混混、倒霉鬼、地痞流氓,出镜率高与勤奋不是一回事,保全所谓的喜剧明星位置才是重要。
杜海涛演的“小萝卜”(萝卜的儿子)和黄奕演的欠款老板的女儿最后成为恋人,当然之前有一段必须存在的误会和打情骂俏的追逐,能丰富能补充一部国产喜剧片还欠缺的俗气,我在座椅上一直考虑他俩到底有什么出现的必要,马上黄奕被车撞倒,杜海涛医院里哭爹喊娘,此片终于没能坚持一闹到底的局面,有了深情又深刻的一幕深度戏。
也许湖南电视台给剧组塞钱了,也许黄奕信奉“潜潜更健康”。
[小广告]更多影评和电影推荐都在宇宙第一装逼影评blog http://moviefilm.blogbus.com/ 先说一句,这篇影评可能会有些枯燥,有些装逼范儿,某些论述也不一定正确。
如果大家能够无视以上这些问题,那么就请有爱的阅读下去吧!
之前在媒体上看到一则报道:“一位媒体就大胆提问,称在南昌的看片会结束后,就有媒体称其是烂片,就此询问导演田蒙的感受?
这个问题瞬时令现场气氛尴尬起来。
田蒙也坦言自己对这两个字真的很在意!
‘我是在飞机上看到那样的报道,当时我很难过,甚至作噩梦,我只能说,希望电影院里的笑声能够回击这一说法,只要观众爱看,我就很满意了。
’”当然,这则新闻并没有影响到我的观影情绪,对于“烂片说”我也是基本忽略,毕竟这几年媒体在对待年轻导演(甚至是大导演)上,都没有起到一个良好的风向标作用,严格来说,我觉得记者作为非专业人士,不应该肆意发表烂片说的言论,毕竟电影是一个很复杂和很艰苦的行业,其中拍摄的艰辛和复杂程度不是大家能够想象的。
大家在电影院或者在家中舒舒服服的看电影时,都不曾想到其中许多的镜头都是电影工作者在超过24小时不合眼、冒着寒风冷冽的情况下拍出来的。
我相信所有真诚的创作者都是抱着牺牲的精神去拍摄自己的作品的,我们应该在一个客观的情况下去评价所有的作品。
这仅仅是几句牢骚话,本来我想写一篇文章去专门探讨这个问题(或者可以称作社会现象?
),但我又怕过度上纲上线,于是想来还是放弃了。
那么,回到《倔强萝卜》这部影片的话题上,我必须说,对于这部电影,我确实是十分失望。
我必须确切的表达出我观影时的情绪和状态,我不能否认,在影片的前十分钟我有急切的想离开座位的冲动,我这样的感觉出现在电影院里,还是第一次。
我一直认为,在电影院中播放的影片,至少在技术上,会是能达到一个让一般人能够接受的标准,但我忽然感到我回到了我的学生时代,教室的投影仪换成了胶片或者数字放映机,木头椅子也变成了舒服的沙发。
但荧幕上的影像都无法让我不去有梦回校园的感受,我就仿佛真的是在看一部我们班同学的作业一样:糟糕的构图,不成熟的镜头运用,糟糕的同期声……这确确实实是一部学生作业的感觉。
导演田蒙是97北电导演系毕业生,毕业后一直在拍广告,而且得过一些业界内的广告奖项,可在技术层面上的失败实在是太让人无法接受了,我一度认为导演会不会是刚毕业没多久的新人?
广告的制作由于篇幅短小,预算和时间相对充裕,所以广告摄制组可以花费大半天的时间去拍摄一个镜头,以达到原本设想的要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电视上的广告大多都让人赏心悦目的原因。
想必田蒙导演应该很清楚这块,我一直觉得从广告和MV界转战电影界的导演在技术上是最不吃亏的,他们都能拍出一系列让人惊讶的画面和制造出快速和令人享受的节奏感。
但为什么我没有看到呢?
我很好奇。
随着影片的进行,许多问题暴露都出来了。
时而极端,时而正常的构图让人摸不着头脑。
请问,为什么在某些镜头中要把黄渤压到极端的画面侧段呢?
这个镜头这样的构图有什么深层的意义呢?
它这样做是否符合整个影片或者这个单独场景的气氛或者是剧情需要呢?
如果是风格化,为什么它的出现却只是间歇性的?
我们说《一个和八个》中的极端构图是一种风格化的创举,而且他能使得这个摄影风格贯穿全片,贴合反映主题,但在《倔强萝卜》中我完全感受不到。
我听说,导演在摄制期间,拍摄了大量的素材,按理说应该是多机位同时拍摄,但影片的剪辑师在最后呈现出的效果中,却像极了我们学生时代的作业。
因为缺镜头而懒得补拍,在空间上变得极为可笑,比如:上个镜头人物出现在床前,下个镜头人物说话就站在门前了。
本片中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人物动作不衔接,人物空间位置与上个镜头距离太远……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些镜头的组合给我的感觉是十分的随意,也许导演在准备期间没有在分镜头脚本上下功夫,我们知道,就算在好莱坞,最大牌的导演都会规规矩矩的出一份故事板(sotryboard,既是把影片设想的镜头通过简笔画和文字补助说明的形式出的分镜头脚本),这样可以保证影片在没有拍摄之前得到一个最为直观的效果预览,而且不会在技术上犯下什么硬伤。
至于说王家卫那样的人不需要剧本和分镜头本,那是他们长期的日积月累的经验所给予的能力和风格,他们在叙事的经验上无疑是丰富的,而广告由于对于影像叙事的要求比较简单,所以我觉得田蒙导演在这里犯下了错误,一部电影几百个乃至上千个镜头不是一个新人导演能够靠脑子记住的。
这样的失误无疑是致命的,这直接导致了接下来在讲故事的方面出现了巨大的问题,我们后面会提及。
声音方面,我那长期听音乐而导致听力下降的耳朵甚至也无法接受。
所有没有处理过的同期声素材拼接在一起都可以说是不堪入耳的,因为学生时代技术和资金的缺乏,我们没有能力去处理声音素材,所以大量的学生作业和DV作品的声音在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环境音的噪音都是不同的,观众可以明显的感觉到镜头与镜头之间不是连续的,不在同一个时空发生的。
本片也有这样的问题,这确实不是一部商业电影应该出现的。
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刨去可以接受的VFX效果(Visual Special Effects),在其他基础技术层面的问题,可以说是不过关的。
相对一般普通观众对技术可能没有那么敏感,但是如果对于一些看过一定的电影的观众,就会感到十分别扭,本片在技术技术层面没有给予观众一个良好的观影感受。
我们说技术是为了故事服务的,技术给故事变得锦上添花,而不是托故事的后腿。
目前我看到的是技术方面的错误和问题分散了观众对故事的焦点和注意力,我很难忽略这些难以接受的技术层面去静下心来去完整和耐心的欣赏电影故事。
抛出这些枯燥的技术问题,影片的故事和导演的手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结构上,编导有一种大胆的尝试,压缩了开头和中间的部分在半小时左右,接下来高潮部分扩充到了近一小时,我也说不出有什么问题,它确实是完整的,但是却是莫名其妙的。
我的感觉是:前半小时的节奏很快,故事在半小时内基本说完了,故事的后一个小时完全是高潮戏的20分钟的扩展。
就效果而言,是可以接受的,但我觉得这个有些实验性的结构在某些方面仍然需要加强和斟酌。
我是明白导演想要的那种效果,我们在许多国外的喜剧电影里也见过类似的快速处理方式。
我之所以感觉到奇怪的原因可能是导演在前半小时的部分没有把故事说得十分明白和流畅,虽然大体上说明白了,但是由于在剪辑和技术上的缺失,致使剧本中写到的效果没有能够表现出来,导演没有讲清楚这些东西,场景跳跃度极大,其他莫名其妙的镜头也分散了观影者的注意力,有点像边刷牙边跟人讲故事,含含糊糊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我觉得导演可以把更多的技巧放在几个重要的道具上,比如那把帅气的钥匙和萝卜,道具在剧本中的地位是可以再上升一级的,做成那种一环扣一环的效果,剧情会更紧凑,也更具有观赏性。
可惜道具这块没有做足故事,也就没有了贯穿性作用,看完影片后我还在想,为什么电影要叫做《倔强萝卜》?
萝卜除了那几个镜头和黄渤所饰演的角色名叫萝卜之外,就没有多大用处了,还不如叫《倔强的欠债者》或者《还我四十万》呢。
人物方面,主角太多怪异的举动让其跳脱出了剧本原有的逻辑框架。
这部电影的风格虽然本身就是多少有些黑色荒诞和无厘头,但是人物始终不能跳脱出正常的逻辑性,影片中出现了大多无用的段落,比如黄渤无意义的奔跑(或许导演没有交待清楚他奔跑的原因),黄渤在地下打太极拳……这些让观众有些摸不着头脑,我们可不能为了喜剧和笑点而让人物发疯啊,这样的处理会出现副作用,让观众移情角色效果大打折扣。
我忽然想到了吴宇森导演的一部经典作品《变脸》(Face Off),我们已经知道了尼古拉斯凯奇在开始所饰演的恐怖分子有多坏了,而黄渤在地下道当爱因斯坦加忍者神龟的结合体也已经够怪了,我们就不能继续在达到的效果之上多次重复了,所以吴宇森导演选择在变脸之后给角色加上了更深层次的性格,比如让特拉沃尔塔的妻子变得不再冷淡,让自己的女儿变得开始尊重父亲等等。
这个联想在影片类型上可能有偏差,但思路是对的,设想,如果吴宇森导演让坏蛋越来越坏,让好人越来越正义,戏剧张力还从何而来呢?
在黄渤儿子杜海涛和黄奕的情感部分,我也觉得如同鸡肋,不存在太多有意义的价值。
除了结尾捡钱那段,基本与主线基本没有什么互动和影响。
杜海涛的演技也有点不敢恭维……记得在看《金牌魔术团》时,杜海涛客串了一个选手的魔术表演,结果那名选手被淘汰了,事后杜海涛大呼:难道是我演得太过了吗?
我想,差不多,杜海涛的表演拿捏的不好,虽然他极具喜感,但在表演上还是得下一番功夫才行。
此外,还是上一段的问题,在杜海涛和黄奕的段落中,出现了大量的音乐。
这个其实思路是没错的,但错就错在,几乎每当黄奕出现时,就必须会出现音乐,这就太过了,音乐本是起到烘托情绪的作用,但过多的使用,我就完全感觉不到任何“烘托”了,犯下了跟《异能》(Push)一样的错误:“大量的MV代替了叙事,和吃巧克力一样,第一颗,第二颗无比美味,但是当你连续吃了第三、第四颗的时候,你是否还觉得那个甜蜜让你心醉呢?
”如果那些音乐是黄奕唱的话,那么我感觉这就是完全在给黄奕一个打歌的机会……导演在部分段落的处理上,过于极端化了,导演高估了观众情绪上的反应力。
观众的情绪是需要培养的,观众移情角色和进入故事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步骤,需要特定的某一场戏的特殊设计,包括剧情内容,时长,节奏,故事入点和出点。
但导演却因为风格化的原因,过快的插入一段不相干的场景,这使得观众根本来不及消化上一场的内容,就被迅速的带入了下一个场景。
这大致和一些旅行团一样吧,当你还在一个景点流连忘返时,导游就催促着你赶紧上大巴去下一站看人妖秀。
结尾段落,个人感觉故事本来可以差不多结束了,给一个舒缓的结尾让观众在笑声中离开电影院。
但又忽然加入了一段莫名其妙的故事。
我说过黑色幽默可以夸张,可以刻意,但不可以脱离基本的生活逻辑,最后那段完全感觉是从逻辑中跳出来的,是很生硬的添加进去的。
这个剧本其实我觉得算是一个尚能接受的及格分数,60分,但导演却没有能够把剧本给完整的还原到大荧幕上,虽然笑点和笑料部分能够让大部分观众都很开心,但大部分时间里我却笑不出来。
过快的步伐和跳跃的思维让观众难以招架,技术的粗糙和不该犯的失误让观众游离在故事和剧情之外。
把笑料的外衣脱下,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制作相对精良DV而已。
虽然我没有参与电影的创作,也不知道指出的这些问题导演有没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在技术方面我也没有什么绝对的话语权,但就个人观感而言,这确是我站在评论者角度上最直接的观点。
无论如何,我想,对于年轻导演,还是应该抱着一个宽容的态度,大家也应该理解,影视这行的饭确实不容易吃。
蒙田导演,继续加油吧!
这部影片,感觉有些许的地方还是不错的,至少在许多方面还是能逗乐人的,不过开头和结尾处理得不太好,所以这部电影只能看局部,不能看整体,就好人物之间的联系,十分突然,似乎一下子全都有了直接的关系了,演技方面,黄奕显得还是不好。
没想到豆瓣评分如此之低,如果你以现在的观影需求来看,无疑对得起这个评分,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部09年的片子,而且这也是我上学熬夜通宵看的第一部电影。
不仅因为电影本身吧,为了那段美好的回忆也要给他一个超值的评价。
电影剧情并不复杂,老赵和老罗曾是一起当过兵的老战友,老赵投资房地产,向老罗及其亲戚、邻居举债,结果房子成了烂尾楼。
为了追回属于自己的四十万,老罗离群索居,准备盗取回四十万而发生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电影整体呈现黑色风,正暗示了本部电影为无厘头的黑色幽默,当然,电影中还是不乏令人捧腹的桥段。
但是这里,我就不仔细道来了。
电影大体一看,给人一种《疯狂》系列的山寨版,其实不然。
我更觉得这是一部超越疯狂电影的一部巧合类电影。
各种情节线索看似杂乱无章的排列叙述,其实在电影中形成的种种巧合都被观众深深吸引,所以这也是我接触到的第一部喜剧悬疑片,包括我认为十分经典的—《一个勺子》,都是这个类型的影片。
但后者无论在叙事还是情节处理上,都是更加烧脑。
言归正传,书说下文。
时隔将近9年,在看这部电影,发现他黑色幽默的背后,是更多的现实意义。
把社会很多真实的层面展现或者夸张地表现出来,看到唏嘘之处竟会觉得有点心酸地想要流泪,人生好像真的就是如此,有无奈,有颓废,有人情世故,有纠结和欲望。
电影又好像是一个老者在和你讲述一个很久以前的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正是我们自己。
不管你多么光鲜亮丽,亦或是多么卑微渺小。
我们都有自己的倔强的生活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在很倔强的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整个人生是喜是悲、或成功或失败都全凭自己演技,你周围的圈子如果是一群有喜感的人,整个人生都是搞笑的,如果是一群悲观的人,整个人生就是黑色幽默的。
倔强的不是萝卜,而是生活,搞笑的不是黄渤,而是人生!
总的来说吧,我认为这部电影,无论从故事内容,到现实意义,再到电影本身的价值,都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好片子。
自从《疯狂的石头》很有“诚意”地抄袭了《两杆大烟枪》之后,国内的类喜剧片等电影似乎不玩点多线叙事的手法就不叫拍片(虽然好莱坞近期也有这毛病),可惜的是多线叙事是高手或者是在用正常顺序或手法说好一个故事的基础上才能得心应手的运用的,国内的导演们似乎没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硬是没学会走就先跑开了,结果自然是跌跌撞撞、鼻青脸肿,也害的观众跟着受累。
也许导演的初衷是好的,也很想一鸣惊人,但凡事总该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作为普通观众,还是奉劝这些不自量力的导演们,打好基础再出来混行吗?
别坏了多线叙事的名声!
怎么讲呢,去看之前朋友说在电影院笑了好几次,可我自己看的时候基本上没有笑,整部电影编剧平庸,没有太突出的剧情,把很多的巧合放在一起凑成所谓的剧情。
《倔强萝卜》的真正片名我一直没搞明白,之前的宣传叫《倔强的萝卜》,而电影票上写的片名是《倔强萝卜》,看海报和电影又像《倔强·萝卜》,虽然差别不大,但这种宣传上的混乱可见一斑。
这个片子,从内容上来说其实可以叫《疯狂的萝卜之倔强的石头》,基本上就是把《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还得是DVD而不是拷贝)以及一堆电影学院学生作业再加两盘高清DV带扔进搅拌器里搅拌一下出来的产物。
对于一部分观众来说,这种片子的确是可以让他们笑的。
连贾君鹏都能让大家笑,萝卜为什么不能让大家笑?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片子也算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只是,我十分不理解片子最后的结尾──在还没看到结尾之前,我本想给这个片子三星的;结果等我看完结尾之后,我就决定只给两星,其中一星还是鼓励国产电影新人新作。
这个结尾十分明显地是后来硬加上去的(根据看过导演剪辑版的赛人老师核实,他看的版本结尾和公映版是不同的),我估计是因为审查因素所导致的。
如果我是从一个电影制作者的角度来看这事,我当然能够理解导演和片方的苦衷,并大致能够还原导演原本的叙事意图。
不过从观众的角度来看,现在的这个结尾就只能是唯一的结尾了,它不仅仅是狗尾续貂,而且完全破坏了本片的整体结构和层次,把一部原本还有可能提升一下的电影,变成了一个心态彻底坏掉的片子。
作为一部在叙事结构和影像风格都彻底模仿《疯狂的石头》的片子,其实模仿并不可怕。
《疯狂的石头》在多线叙事、黑色幽默的风格上也并没有做到极致,后来者只要在风格化上继续发挥自己的特点,形式上的模仿并不值得诟病──类型片的特点之一就是可以被模仿,只要观众还喜欢这种风格,只要市场还能容纳这种风格,只要有导演还想去做这种风格,模仿成功片子的形式和风格也不失为一种市场策略。
但现在《倔强萝卜》的问题是这种模仿有些心不甘情不愿,虽然形式上别别扭扭地做到了七八分像,但内在风格上还是在拧巴着、纠结着,在最关键的时候老是有一个小声音跳出来说:你看我还是讲点文艺的~~娱乐片也要有情怀,这一点都不错。
但情怀和文艺腔是不一样的。
《倔强的萝卜》在文艺腔上表现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将“底层生活”奇观化、景片化。
和《疯狂的石头》相比,《倔强萝卜》对城市底层生活的表现完全是一种想象之中的奇观式景片,和故事主线以及人物完全没有任何联系。
破败的大杂院只是一种起到奇观展示作用的景片,那种大杂院之中的生活和老萝卜、小萝卜以及片中任何一个人物的生活都毫无关联,也和故事的发展没有任何关系。
这种对“底层生活”的想象式奇观展示,就是中国文艺片所共有的通病。
对比《疯狂的石头》(是的,我又拿它来对比了),《倔强的萝卜》其实是一个完全架空的故事,和当下生活完全隔离,但又不安于做纯粹的技巧性展示,非要在一个不可能的故事结构中去勾连当下生活,最后就造成了现在的公映版不得不安插上一个所谓的“和谐”结尾。
但这个不情不愿的结局估计也让编剧和导演很愤怒,于是他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一个疑似黑色幽默的奇观电影,彻底变成了一个类似《气喘吁吁》的愤青电影。
在这个生硬强加的结尾中,导演和编剧愤怒地把一个故事走向本来就比较暧昧的故事,彻底拉下了悬崖,在一片貌似温暖的烟花中,好人坐了牢,出来了还得继续挖洞;而坏人则继续牛屄,甚至更牛屄;最悲剧的是小萝卜也因为金钱而背弃了父亲,彻底被招安。
我作为观众不得不问,据说这是一个喜剧,那我前面看的那90分钟故事到底在讲什么?
有这么自己抽自己嘴巴的吗?
在《疯狂的石头》中(是的是的,我又开始了),故事中所有人物都被安排了一个顺乎观众意愿但又出乎他们意料的结局:科长最后揭露了阴谋,抓获了坏人,当上了英雄,还误打误撞拿到了真翡翠,虽然以为是假货,却把它作为一个爱情信物交给了爱人;坏蛋开发商最后被自己请的杀手杀死;笨贼吃尽了苦头之后,还被面包师追杀。
但在《倔强萝卜》中,故事的结局只能用拧巴和纠结来形容。
作为一个喜剧,这种故事的结局完全是在糊弄和蔑视观众。
我知道这个结局不是导演的本意,但我作为一个观众我只能相信我在电影院里看的版本。
我不管剧本是如何牛屄,我不管粗剪版本是如何牛屄,我只相信我在电影院里看到的东西。
而现在的这个东西,就是一个本来智商就不高,临到结尾又在智商上忽然急转直下的怪胎。
关于本片的技术,已经有很多人说的非常好了,我推荐大家去看他们的影评文章。
http://www.douban.com/review/2599291/http://www.douban.com/review/2599984/就我个人感受来说,许多段落的对白都能听到明显的背景底噪,而且伴随对白的切换,中间还有明显的断点,感觉是本片的对白似乎后期时完全没有处理,这一点让我也很不理解。
小萝卜和富家女的线索完全是游离于故事主线的,而且表演矫揉造作,剧情拖泥带水,是全片最差的部分。
特别是小萝卜在医院误以为富家女车祸身亡的段落,小萝卜的哭声只能用惨叫和嚎叫来形容。
《水浒》里说过,有泪无声是泣,有声无泪就是嚎。
扮演小萝卜的杜海涛在这里的表演只能用“不寒而栗”而来形容。
顺便说一句,《倔强萝卜》中老萝卜住的大杂院和《千钧一发》中出现的大杂院非常相似,由于两片都是在哈尔滨拍摄的,我都怀疑可能是同一个外景。
黄渤的执着。
越到后面越需要伟哥
冲着黄渤看的电影,没想到这麽烂
很犀利。
包袱抖的不错,就是不好笑== 老罗是民间技师啊
这雷人高科技
太他妈逗了。。。海涛,你就是一打酱油的
我没有看到笑点……
完全山寨《疯狂的石头》。内容乏善可陈。其余不谈,拍摄手法的模仿还是有模有样的。
国产喜剧中 为数不多的优秀作品
不怎么样
垃圾
with jingjing
和疯狂的石头一个套路,几拨人玩时间差的游戏。。。
三星是因为这片子是在哈尔滨拍的
看不下去
看了之后更累了……烂片一部~
黄渤现在演这类荒诞剧很有心得
不错的……有喜感
黑色幽默吧,有几处确实挺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