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按民俗传统,国人兴择个吉日前往庙堂烧香拜佛。
即便是平素很少进入这类清规戒律之清净圣所,无论是初一挤归元寺抢头香,还是初五拜财神,抑或去道观求签问卦,国人可谓不遗余力,凑足热闹——虽然对于绝大多数在指导性正确三观教育下长大的普通人,宗教信仰还是很生分的一种东西,却并不妨碍他们在世俗生活中将信仰的形式感运用得淋漓尽致。
难说是因为信仰导致了举动,还是因为热闹一把烘托了信仰。
西欧人都有着很深的基督教情结,哪怕本人不是教徒或者仅仅是个挂名教徒(出生就受洗,非自主选择),相关宗教带给他们历史上的影响也是深刻而不可磨灭的。
关于宗教类题材的电影一直很是热门。
当然,在世俗化的大环境下,宗教也受到属世人性的影响,哪怕是冠以导向性无误的宗教信仰也面临着现世的侵染和危机。
拍摄于2008年的《虐童疑云》算的上是体现其阴暗面的片子了。
这部片子由百老汇的名话剧改编,故事虽简单但剧情发展扑朔迷离:一所教会学校的修女院长以严格刻板的规矩管理学校,新来的Flynn神父以其开明的作派和老修女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老修女逐渐发现神父对校内唯一的黑人学生有着不正常的关注度,整部片子就是在修女和神父之间不断地揣测和斗争中逐步发展升级,情节紧凑且具有相当的张力。
《虐童疑云》虽然显得比较标题党,但是原文为Doubt的名字其实更偏向在“怀疑”的过程中——各种怀疑和猜测构建了事物的发展轨迹,这些蛛丝马迹的细节和疑虑的心理战都为此片添色不少。
个人以为《虐童疑云》最高明的地方是在于结局的不确定性。
它并没有让剧中人物交代到底Flynn神父是否有娈童的确凿事实。
很多观影者都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并都佐以推论证明——然而很多暗示是不用明说的,Flynn神父的那句“有些事我不能说”已经清楚地默认了他的所作所为。
但是关于当事人究竟有没有犯罪,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其实是背后折射出来的关于信仰危机的现状。
在近两年不断爆发的天主教神职人员的娈童性丑闻应该是本片的现实背景之一,而电影中的结局正是这种现实的无奈而残酷地写照——修女院长动用了一切可能的手段赶走了她认为娈童的神父,甚至不惜违背了不可妄证的第八诫——但结果如何?
神父被上级教区调走在另一处学校任职,严格来说,是升职了。
最后老修女的哭泣是点睛之笔,既有对自身所为的忏悔,又有对现实的无奈。
因为她发现这个世界“水太深”。
根本是像尔等小角色的人物无法撼动的。
这里要简单说明下,天主教内实行的是神品制,各等级都是有着严格的划分的,修女对于有司铎品的神父来说就是下级,而在修女们发愿中的一项就有“服从”,严格来说像电影中这样“以下犯上”的诘问和质疑是不合规矩,也是不被允许的。
但是老修女为了维护和确认自己的观点,也是为了保护那位黑人学生,牺牲了巨大的代价却只达到了这样的效果,背后复杂的原因更是影片中所难以言喻的。
强大制度下的缺陷和阴暗面是她所无能为力的,这一点足以能令人对此深表叹息。
2010年的《人与神》却是从另一个角度让人看到了信仰本来应该呈现给人们的一面。
和《虐童疑云》不一样的是,《人与神》是根据1996年发生在阿尔及利亚的真实存在的事件改编过来的。
在北非隐居的八位法国西多会修士被恐怖分子以宗教冲突为由绑架并杀害,这种殉道的方式是漫长的基督教发展史上苦难而荣耀的标记。
鉴于片中表达的宗教信仰上牺牲奉献精神和尚属被认可的价值观使得该片不仅赢得当年的戛纳评委会大奖和今年凯撒奖的提名,也罕见地获得教会认可;罗马教廷甚至在其官方媒体《L'Osservatore Romano》报上撰文赞誉该片所传达的信仰精神。
电影拍的很文艺,属于小众中的大众片,最为诗意的镜头是结尾处修道院长以旁白形式做出的遗言,配合着被洗劫后空旷寂静的积雪的小修道院画面,唯美而蕴含哲理的语言描述了信仰之间的冲突,现世的不完美和面对牺牲的无所畏惧。
对于过自己尘世间小日子的芸芸众生,很难理解这些修士们为甚么会坚持为了一个信念上的东西而做出看来毫无意义的牺牲。
然而这也正是持续了千百年的信仰得以流传下来的强大动力。
宗教不完美,因为人不完美。
人性中的各种弱点会导致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宗教信仰的偏差。
但是对于人来说,坚持固守一个绝对的东西却是必须的;正因为人性的缺陷,形而上的对绝对真理的需求才会显得更加迫切。
本质是孤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一定会在自己力所不能及之处表现出对未知力量的恐惧和敬畏。
即便是在多元化思潮并存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即便在无信仰的前提下,也会自动地寻找的能够替代信仰位置的寄托和参照物。
英国文学评论家Chesterton有句名言:“当人们不再信仰上帝时,并不意味着他们什么也不相信,反而意味着他们相信一切。
”不似中世纪那样大环境下强制的宗教信仰,现代人的信仰缺失一定会在其他的方面得到补充。
有人迷恋星座,有人玩转塔罗,有人通过迷恋某种生活方式来获得满足。
传统宗教也被带入了诸多的世俗分子,无论是烧香拜佛还是静修祈祷,求得现世利益的趋势正不可避免地侵染了古老的信仰。
无论信与不信,对未知事物的敬畏崇拜和期许获利是人类的天性。
如今,充斥于互联网和现代传媒上的各种大小消息填补了每个人心灵所需的慰藉,人们从中挑选自己所需求的,将其填充入本性所需求“信仰”这一栏的角色,就如同从超市的货架上拿下来一件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一般。
媒体急不可耐地将各种五光十色的消费观点和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允诺推销给广大受众(或者说潜在的消费客户,这才最要紧),宣扬的信条和手段也同教义如出一辙:一旦您遵从,就能得到心有所想——叩门,就给你开门!
传媒的话语权地位某种程度取代了过去的教会,在受众面前获得了居高临下的教导地位,然而很少有脑子清醒的受众——亦如当时很少有偏爱较真的教徒——去考虑其合理性。
“做到以下十条,您就可以变得更美丽”或者“购买××产品,能让您脱颖而出,成为瞩目焦点”——以上类似宣教的推广词,众生愿意信哪个呢?
当然,目光所能及之处的事实是——如教徒般趋之若鹜的消费者们的热情,确实不亚于真正的信众。
————————————————————ps:前一天刚发了影评,今儿就得知消息恺撒奖公布获奖名单,《人与神》获最佳影片,此外《影子写手》获最佳导演、改编剧本和配乐,翻滚~祝贺!
西方人拍摄宗教题材时,不管是说耶稣的还是说教士的,其主题往往注目于这干人的人性需求与职业性要求之间的尖锐冲突。
说人性压倒神性的,往往是带有批判和反思色彩的,如《恶魔》、《在撒旦阳光下》;说神性大于人性的,往往是符合大众口味的主旋律版本。
其实说教士坏话的文艺作品,可以上溯到文艺复兴时的但丁,他在自己的代表作《神曲》里,刻画了一群荒淫、贪婪、无耻、奸诈的教士群像,也就差不多将人们能想到的坏事都安到教士头上了,也许那时候的人们深受宗教的苦,有切肤之痛,于是说起话来,格外咬牙切齿。
后来,宗教的势力越来越弱,以至于到如今就像一个慈善组织似的,于是人们开始说起它的好话来了,譬如本片。
但上世纪六几年的时候,著名导演、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帕索里尼还拍过一个连古板挑剔的梵蒂冈都首肯的《马太福音》,它是说耶稣的故事,这里的耶稣是个大慈大悲的五好青年,他的救世思想和献身精神令并无宗教信仰的我也大受感动,本片同是这个路数。
但本片还做了一些创新:它将教士的传教地区,从西方搬到了阿拉伯世界,也加添了教士的自食其力情节,当然本片的主体依然是神性和人性的苦苦挣扎,但最终神性战胜人性。
这是一个主旋律版本的宗教故事。
由于传教地点从西方搬到了阿拉伯世界,于是连带的就反应了中东地区紧张复杂的局势。
这在影片中并不是正面表现的内容,而是被顺带的侧面传达出来的。
它要么是简约的插入一笔,要么是在教士的活动中,要么是教士的谈话间,旁敲侧击的予以表现。
于是,我们就见到了这样的火热现实:西方想要继续殖民、本地政府和本地武装势力拼命死掐、当地老百姓物质生活水平低下以及美丽的当地自然风光。
这就为这一题材开辟了少见的社会现实疆域。
这种种势力扭结在一起,组成了一幅中东的政治势力图,而处于风口浪尖的正是这群目光温和的教士。
法国政府希望他们平安回国,当地的叛乱分子想要捉他们以为人质,本地政府也嫌他们碍事,希望他们早日离开。
但他们战胜了内心的软弱,响应上帝的召唤,而决定留下。
这是一群温柔善良,充满伟大的救世思想和献身精神的教士。
他们自食其力,自己耕种粮食,还把自制的蜂蜜卖到市场上去。
他们免费行医,还捐助当地的穷苦平民衣物。
他们就像当代的红十字会。
在后四分之三篇幅,本故事就将线索由外拉向内,表现了这群教士在死亡来临前内心的呼喊和细语。
教士一共八位,态度不一,有主张留下,有主张离开,还有模棱两可的。
本片大部分篇幅也就用在这里,它主要刻画了留下者更加坚定留下、模棱两可者坚定信仰、离开者决定留下这样一个细腻的心理转变过程。
死,亦大矣。
慷慨赴义固然不容易,从容赴死就更难。
在死亡面前,人的求生本能总会顽强的表现出来,是为人性。
而要克服死前的恐惧,教士们的武器就是上帝,当上帝逐渐占据教士们的心灵时,这群温柔的教士们也变得战士般勇敢坚强了,是为神性。
教士们的生活总是宁静的,他们的日常生活是些如平静如湖面般的内容:早起唱圣咏、学习圣经、田间劳作、上集市交易、行诊、听人忏悔等等。
整部影片也是静静的,细腻素朴,没有煽情的画外音乐,没有象征隐喻的蒙太奇,而只是一段段朴实无华的日常生活的组接。
但是经过编导精心提炼的生活画面却又具有一种浓酽的美感,因为它记录的是一群善良正直人们充满爱的生活,它是日常生活之诗。
及至到了片尾,教士们一致决定留下,和当地人同在,和上帝同在,这群温柔善良的教士们才浪漫了一把,他们拿出酒,放上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曲调悲怆、伤感、忧郁,是教士们神性灵魂的呼喊和细语,是上帝对苦难大地的照临和叹息。
33:52 字幕接受我们的软弱和贫穷是一种邀请,一种急招,……关系并不是建立在权利之上。
认清我自己的,并也接受他人的软弱。
我能够忍受它们,让它们成为我自己的……这是对基督的一种仿效。
这种态度改变了我们的使命。
软弱本身并不是一种美德……而是一种对现实的表达……这种表达需要不停地被信仰……希望和爱改变。
传道者的软弱就像基督的……根植在神秘的东方……根植在灵魂的力量深处。
这既不是一种被动也不是一种顺从。
它需要一个人具备偌大的勇气,它激励一个人保卫正义和真相,并抵抗力量和权利的诱惑。
Accepting our powerlessness and our extreme poverty is an invitation, an urgent appeal to create with others relationships not based on power. Recognizing my weaknesses, I accept those of others. I can bear them; make them mine in imitation of Christ. Such an attitude transforms us for our mission. Weakness in itself is not a virtue, but the expression of a fundamental reality such must constantly be refashioned by faith, hope and love. The apostle’s weakness is like Christ’s, rooted in the mystery of Easter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spirit. It is neither passivity nor resignation. It requires a great courage and incited one to defend justice and truth and to denounce the temptation of force and power. End of article.新的一篇,来自Carlo Carretto.The God Who is Coming经常在我的生命中,我都会疑惑为何神会有如此怪异的举动。
为什么他总是沉默不语?
为什么信仰是如此的让人痛苦?
New article. By Carlo Caretto. The God Who is ComingOften throughout my life I’ve wondered how God could act so strangely. Why does he stay silent so long? Why is faith so bitter?
弗朗索瓦·奧宗(Francois Ozon)的《八美千嬌》是一部好看的有八個女主角的電影,因為把八個女人湊在一起即使沒有故事也會有戲看。
而此片導演畢沃斯硬是反其道而行之,冒險將八個循規蹈矩的修道士的原本就平淡無奇的生活展現出來。
然而儘管電影不斷地重複著那些諸如祈禱、詠唱、耕種、醫治的場景,但預想中的沉悶並未發生。
八個遲暮老男人輕輕鬆鬆便將故事的結構支撐起來,影片所需的質感塑造出來,每一個人的演技都讓人嘖嘖稱讚。
在這裡我並不想去討論殉教者的虔誠與疑惑,那些基於種族與信仰的屠殺在人類短暫的歷史上從未息止過。
我擔心的是,將一件曾經發生過的且廣為人知的事件虛構成真實的影像,導演有多大把握。
看了幕後花絮才知道導演為拍攝這個本身已無懸念的故事在私底下做了多少細緻耐心的功課。
所有那些不起眼的細節和並未刻意展現的背景,讓電影真實感人。
《人与神》这部影片的确探讨了宗教,信仰,怀疑与坚持,但让我思考更多的,是导演通过宗教的外衣,真正揭开的一个在当下更有实际意义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该如何面对暴力?
导演通过八位生活在北非村落的法国西多会修士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表明了他的态度——绝不该以暴制暴。
今天极度残暴的ISIS恐怖组织正是以暴制暴的恶果。
这八位修士正是身体力行地、在不断怀疑中艰难地做到了这一点,直至获得精神上的完全自由,跨越生死的边界,帮助他们做到这点的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博爱,是人类共同的信仰。
不管是修士还是恐怖分子,不管是基督教徒还是伊斯兰教徒,他们信仰的神不同,但他们首先都是人。
导演花了不少篇幅细致地描绘了这八位修士日常生活中的程序与细节,导演用这种仪式感拉开与观众的距离,同时也用这种方式过滤掉了导演自身的认同与投射,因而接下来的一切就显得不露痕迹,同时不动声色。
导演对群像人物的刻画简洁有力,每位修士都有血有肉,不是扁平的宗教符号。
当少女被杀害,克罗地亚工友被歌喉这样的恐怖事件发生后,死亡的气息迅速包围了庄严肃穆被圣光庇护着的修道院。
主教Christian自作主张拒绝了来自于军队和警察的“帮助”,军队作为合法化了的另一种暴力,当不合法的暴力出现时,它似乎理应施暴,被这样的暴力保护,显然是修士们的宗教信仰不能接受的。
来自于死亡的威胁让修士们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和自己做出的选择,这种怀疑折磨着每一位修士。
正如其中一位所说,“我在坚持自己信仰的时候不应该这么痛苦”。
修士们日常的修行生活在怀疑中继续,他们祈祷,颂歌,冥想,然后经历了某种“重生”,当最后一次表态时,他们都能平静地选择留下来,也就是说,完成殉道,献出生命。
在《天鹅湖》伴奏下的那段从近景到特写的蒙太奇段落帮助影片减少了点“道德高尚主义”的嫌疑,修士们的表情从品尝到美酒的喜悦到悲伤再到沉思,他们不是不惧怕死亡,而是做出了最终的选择。
还有其中那位年龄最大的修士,他曾毫不犹豫地表示要留下来,但在最后一刻他还是背叛了自己的信仰,仅仅因为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存的渴望,这些感觉来得太真实,的确会让人忘了无形的上帝。
在这里,导演也早埋好伏笔,正如医生为这位老修士检查身体时所说“你会是我们中间活的最长的”,结尾字幕出现时果然如此。
对于我们该如何面对暴力这个问题,还有两部影片可以拿来参考,一部是同一年来自苏珊娜·比尔的《更好的世界》,还有一部是去年昆汀推荐过的《大坏狼》。
如果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更好的世界》,它标志着女性主义电影的现阶段:和男性握手言和。
反抗的阶段已经过去,比反抗来得更实际的是塑造理想中的好男人形象,广义上来说,就是构建一个“更好的世界”,因此片中的男主角医生安东正是被导演塑造出来的一位新好男人,而导演对于“好”的定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不使用暴力,甚至在被施暴以后。
当着儿子的面,他被修理工打了几个耳光后,他选择了隐忍,从而教会自己的儿子(这个在学校已经学会如何以暴制暴的男孩),在面对暴力时该如何做。
这显然也是导演的态度,同时这也是导演对“更好的世界”的希冀和企盼。
而另一部影片《大坏狼》还是没有走出以暴制暴的恶性循坏,甚至导演自己,都在对观众施暴,不厌其烦的尽可能展示每一个暴力细节让观众受折磨,这种行为真让人遗憾。
导演冷静沉着地讲了个让人心惊胆战的故事,有很强的政治隐喻,还开了并不可笑的关于巴以问题的玩笑,设置了骑着马、拿着iphone手机的阿拉伯人这样一个搞怪形象。
导演意识到了这个恶性循环的可怕之处,但是一不小心自己也变成了参与其中的施暴者,成为了自己想要声讨对象的同伙。
当影片的最后,修士们在茫茫大雪中消失,几位修士的殉道行为悄无声息地完成了,这个暴力世界会因此变好的希望在一片迷雾中显得太渺茫。
但还是想到了德莱叶《圣女贞德受难记》中的那个高潮,当贞德被问到那个伟大的胜利是什么时,她回答“我的殉难”。
有没有上帝我们不知道,但至少暴力已经催生了魔鬼。
可以称得上是神仆人的人,我觉得就是完全顺服神的人,不论环境如何,不论周围人的看法如何,只要明确知道这是神的心意,就不会犹豫,就不会放弃,就要勇敢前行……神在圣经里告诉我们,为朋友舍命,人的爱没有比这个大的。
这些远在危险第一线的神的忠心仆人们,一个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有过彷徨,有过挣扎,这实在是内心真实的两个灵的交战,感谢主,靠着上帝的大能大力,他们在唱诗赞美中支取了属天的勇气,毅然选择了面对任何危险的来袭,不退缩,努力前行……在嗅到死亡味道的时刻,他们一个个坚定的选择了留下来,不离开神所赐的这片土地,情愿为信仰和福音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也不要苟且像世人那样残喘着……耳边响起了神的话语,“太10:39 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
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
”……
(写于2011-05-26)肤浅点看,躯体其实是局限于生死,作为生的一种基础和本质,而灵魂则是一种挣脱科学的教条外衣在精神世界中有意识的存在,这是一种很官方总结性的理解。
但放在本片中“两词”却有了更加丰富而深远的含义。
躯体更加趋向于现实中人的一种象征,身为人的平凡、懦弱、残忍与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自我存在的怀疑。
而灵魂则更加趋向于一种精神的象征,也就是信仰。
片中无论是基督徒,还是极端分子,虽说都有着强烈的宗教情结,但依旧难以摆脱身为人的特征与缺陷,但往往爱与善却能很完善的弥补这种与生俱来的弱点。
在偏远荒凉,四处都弥漫着恐惧和硝烟味的阿尔及利亚,一座简陋而古朴的修道院里有八位从法国远道而来的传教士,他们的目的就是帮助那些受困于战争和动乱,因而恐惧敏感的当地居民,提供珍贵的医疗药物,传播爱与和平,但这种短暂的美好却被当地的极端分子所打破。
他们用凶残而暴力的方式杀害了外来工人,并将目标瞄准了修道院里的稀缺药物及可利用充当人质的那些传教士,当生命不断受到威胁和恐吓时,理所当然的畏惧和神经质也会随之显而易见的表现出来,而本片着重刻画的就是修道院里的传教士们如何从分歧走向统一的这么一个过程,虽说最后以悲剧收场,但他们对自身信仰的执着和坚定而做出的伟大牺牲却深深地震撼了我。
从朴实单纯的当地人与传教士的交流中可以看出,他们怀着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宗教无比崇尚和依赖的情结。
但杀机四伏的社会格局却让这看似平凡的向往变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求,让这种情结变成了生存下去仅存的精神支柱,但他们毕竟是凡人,信仰只能是作为存活下去的一口精神干粮或泉水,并不能将他们从惊恐和不安中真正意义上的解救出来,并为之改善或满足他们的生活环境或需求。
尼采说过每一种宗教的诞生都是出于恐惧和需求。
往往在日常生活中感到空虚或单调的人容易信教。
同样的生活在乱世中的阿尔及利亚人,现实中几乎没有希望可言,腐败的政府,贫穷的生活,疯狂的极端分子,以至于只能通过精神上的依托来寻求自我慰藉和心理暗示,虽然依旧难逃恐惧的追随与威胁,但信仰起码让他们在无望的生活中紧握住了一点希望。
极端分子被杀后,政府请来与之有过一面之缘的基督徒克里斯蒂来确认,克里斯蒂看到遗体后面露悲伤手划十字开始为其祷告,这让政府官员非常反感而心生误解,日后更是肆无忌惮跑到修道院对前来求医的平民百姓进行严苛而霸道的询问与调查。
腐败而同样残暴的政府体系可以说是让国家陷入动荡、恐慌与不安的罪魁祸首,极端分子的行径部分的目的性也可归其于是对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疯狂威胁和报复,及对自我宗教信仰的极端坚守和虔诚。
当躯体与灵魂开始变得矛盾,生命受到威胁必须时刻做好死亡的准备时,一些负面的情绪就会自然而然的涌现出来,开始变得自我怀疑、困惑、彷徨、焦虑、否定与消极,起初的目的和信仰开始动摇。
是义无反顾的远离这里回到祖国,投入家人的怀抱感受家的温暖,成为一个为生活而忙碌或打拼的平凡人,还是坚定不移的留在这个处处充斥着死亡的危险国度里,继续宣扬着爱与善,坚守自己的信仰,守护着当地的“同胞”,这是游走在现实与精神间的挣扎,更是一场人与神之间的对决。
经过几次表态,虽然曾有过想要自私逃离的冲动与欲望,但想到那些纯朴的百姓对自己的信任,自身寄托于百姓的希望和安定,信仰授予自身的使命与责任,部分基督徒虔诚而坚定的话语,最后经过内心的挣扎与思想的领悟,八个人终于达成了一致,坚定的留下听命于上帝的指令与安排,躯体最终拜倒于灵魂之下。
在激昂而忧伤的天鹅湖的伴奏下,八个传教士享用着“最后的晚餐”,一张张特写的面孔展现在镜头前,百感交集难以言喻,好似一种卸下重负释怀后因彼此的存在而流露出来的感动与知足,那一刻他们的生命得到了升华,死亡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恐怖色彩。
在一个个缓慢而深沉的镜头中,通过记录而客观的角度,让我们从光影交错中了解到了一起真实的历史事件,虽说涉及到敏感的宗教和社会问题,却呈现得让人无比的感动而为之信服。
冰天雪地中六名传教士平静而不安的走上了“死亡之路”。
虽然他们看似很渺小及平凡,难以给百姓的生活带去实质性的改变,但他们却给予了百姓更为重要的内心平静和精神安抚。
虽然信仰也会成为人类变得残忍的借口或理由,但它却也能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无限的希望与安慰。
凡事都有两面性,理应将正面的一面着重而放大来看,从而削弱或避免其造就或引起的负面性。
一座座十字形的墓碑肃穆而平静的树立在修道院中,神圣而庄严,他们献出了自己的躯体,却为灵魂披上了一层纯洁而高尚的圣衣,他们超越生死的那刻虔诚而无悔的心,经受住了艰巨的考验,相信同时也得到了上帝的见证,为他们敞开了天国之门,或许也只有那个被称之为快乐而完美的国度,才能让世人共享到终日所期盼的美好与和平。
当Michael Lonsdale扮演的老道士,和初恋的姑娘谈起爱情,我以为这以后的情节应该是别趣横生的;但是当看到Lambert Wilson扮演的院长,一个人在河畔走着,内心居然有着莫名的恐惧:我不是在看鬼吹灯吧从那些举着枪的极端分子一出现,那些镜头就开始摇晃起来,我觉得上了贼船了。
本来就想安安静静的听下赞美诗,结果象看了本侦探小说般纠结。
但是那些道士就义前的空镜,那些雪地里稀落的十字架,实在是让人感慨啊:如果影片早点解决了这些道士,然后以倒叙的蒙太奇,也许会拍成另一种悬疑的氛围。
这份影感只是为了疏解,压抑了两个钟头的阅读疲倦。
问茫茫苍生,谁主沉浮?
迷信让人懂得牺牲!
现在就是未来!
这个没有道德的世界!
个人评分:8.6分
一年后看《人与神》的震撼比此刻滚烫的电脑键盘还要炙热。
Highlight三个场景,一:修士们念日课时,直升飞机的轰鸣声无比刺耳,修士们起初很慌张,但是在会长的带领下,大家手拉手唱起了额我略圣咏,歌声艰难地与直升飞机噪音争夺着;二,Christophe效仿耶稣山园祈祷,在不知道是否该留下时,Christian会长前来安慰,他问会长,“为什么我们要殉道?
为了天主?
还是为了做英雄?
”Christian回答他的话:听着又是陈词滥调——“因为爱可以容忍一切”;三,最后的晚餐,老医生Luc用颤颤巍巍的手播放《天鹅湖》时,一开始,所有人都面带惊喜,但是当摄影机推近每张面孔的时候,你看到,其实他们都在强作镇定。
这个时候很清楚了,很多事情是注定要发生的,仿效耶稣受苦的滋味不好受,但保禄说过“我们不会都死,但我们都要改变。
”完全可以质疑,影片描绘修士改变态度的内容太单薄,只有几个祈祷的镜头,但是,这群人在面对苦难时,除了祈祷,还能做什么?
Christian片尾的遗书题目叫《A-dieu》把法语表示“永别”的单词"adieu"拆开,就变成了”A-Dieu"-- "To God"多么奇妙的解释了吗?
“因为你是天主,所以,黑暗在你眼里,也是光明。
”一粒麦子落地死了,才能结出籽粒来。
最终,8名法国基督教徒,在怀疑,分歧,犹豫之后,他们,还是,选择,留下。
Christian最后说,这一切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我们如何活着,他们在恐怖分子侵入后,仍选择,在圣诞夜做完弥撒,这才是他们必须做的。
接着,他们就如同新生,每一天如是。
Do right things at right time!信仰就是,在极端痛苦,在根本看不到希望之时,仍旧信,信这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
我接触宗教,源于和一位同学的相遇。
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的开始有些感同身受,我感受到了上帝的力量,只因信,他让我感觉我自己站在磐石上,不动摇,这样的感觉,23年,从未有过!
这样的感觉,真的很好!
刚开始他推荐我看这部电影,我没有办法接受,而现在,我却自己选择去看了这部电影,而且对整个剧,很能理解,看得明白,觉得,信就是如此。
这不就是到了right time,自然而然就会做right things么!
信,让自己的灵魂变得自由,心,将不再枯竭,而是满满的!
头天没睡好,在影院差点困死去,这个关于西多会白衣修士的电影与一般福音电影不同,传奇让位于写实,大多时是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的反复交替,极端分子出场对异教徒割喉后,再少有恐怖行径的直接表现,修士殉难场面也隐去,避免观众以恐怖的眼光,简单看待修士们(树枝)极力维护的北非民众(栖息之鸟)
镜头挺漂亮.
21/8/25
太冷静
最后的晚餐.....
闷 再也不要相信这种小众的电影
un film tellement humain
信仰该如何通过影像表达?
戴爷又解读出了后冷战和意识形态的意味,八过天鹅湖音乐奏响以及最后的晚餐的段落我还是有不忍心看下去的感觉……555
啊啊啊啊啊啊啊
拍的太长了,剧情松散乏力,音效有点问题,镜头还可以,描写教士有什么生死挣扎心里斗争没啥劲,选材上就没新意。
故事讲得很漂亮,各种电影语言。
不得不承认电影中存在文化和宗教隔阂。我无法体会到修道士最后的泪和他们为信仰殉道的信念。
人神共愤
Boring!!好吧,我只想说,妈的,怎么不去拍新闻联播,看CCTV睡着的次数都没这么多
基督教视角
把如此赤裸,沉重,刻画得如此人性。。。
宗教的力量可以让一个群体丧失理智,同样可以让一些凡人超脱成为圣人。
我是修道士,但我首先也是凡人,我有平静喜乐,却也会恐惧失措。不是布道片,但让人深切感受到信仰或者说向善的信念所蕴含的光华和力量(容我稍稍为某个没有信仰的社会顿足哀叹)。日复一日朴素的生活、静谧的圣歌、“天鹅湖”乐声中微笑与泪水并存的最后的晚餐、茫茫白雪中隐去的身影都仿佛给人予洗礼
信仰是用来承载苦难而不是解决苦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