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

Hunger,大绝食(港),饥饿宣言(台),绝食

主演:迈克尔·法斯宾德,斯图尔特·格雷厄姆,莱恩·梅加,布赖恩·米利根,利亚姆·麦克马洪,凯伦·汉森,弗兰科·麦卡斯特,莱勒·罗迪,海伦·麦登,德斯·麦卡莱尔

类型:电影地区:爱尔兰,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8

《饥饿》剧照

饥饿 剧照 NO.1饥饿 剧照 NO.2饥饿 剧照 NO.3饥饿 剧照 NO.4饥饿 剧照 NO.5饥饿 剧照 NO.6饥饿 剧照 NO.13饥饿 剧照 NO.14饥饿 剧照 NO.15饥饿 剧照 NO.16饥饿 剧照 NO.17饥饿 剧照 NO.18饥饿 剧照 NO.19饥饿 剧照 NO.20

《饥饿》剧情介绍

饥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北爱共和军领导人鲍比•桑兹(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因为领导反对当局的游行而被捕。在梅兹监狱中,他依然没有放弃斗争。监狱里都是六平方米的封闭牢房,这里关押着北爱共和军的囚犯,他们赤身裸体拒绝穿囚衣,以此对抗撒切尔夫人剥夺囚犯权利的法令。他们用污浊的食物和排泄物掩盖着变形门下的沟渠,以此传递消息。 通过一台蒙混过关的收音机,囚犯们得以及时了解共和军与英国政府斗争的消息。最后,在桑兹决定以绝食抗争的时候,他与神父多米尼克•莫朗(利亚姆•坎宁安 Liam Cunningham 饰)有过一场精彩的辩论,然而结果却于事无补…… 本片获得第61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是乔治娜第一季雪耻女孩办公室第一季浪漫保证班长大了的青梅竹马无为大师第二季断裂警花火龙驹十三条命谢赫杰克逊法医秦明之无声的证词病毒32秒妈咪的反攻百合与直觉水晶之恋盟军夺宝队小夫妻御魂师之封神令为何是吴秀在熊出没·逆转时空外滩钟声荒岛余生我不是男闺蜜黑暗真相咱们相爱吧死亡大乐透面面大观第二季长谷川町子物语:海螺小姐出生的那天青春之春然后我们跳了舞

《饥饿》长篇影评

 1 ) 身体是他们最后的武器

  ■文艺补白  最新文艺片推荐  《饥饿》Hunger  导演:史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  影片在作者路线和风格化道路上走得很远,令人不敢相信这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面对《饥饿》,普通人除了要忍受电影传达的剧烈痛楚与污秽不堪,恐怕他们更想搞明白这北爱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毕竟它离开主流视线也有一阵子了。

长话短说,看起来永无休止的政治暴力源于北爱尔兰地区的教派对立。

片中囚犯是爱尔兰共和主义者,他们追求爱尔兰统一,信奉天主教,被称为民族派。

与之对立的是信奉新教的联合派和背后的英国政府。

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共和主义者被残酷镇压,他们被当做一般罪犯处理,为了恢复政治犯地位,囚犯展开了多种示威活动,如秽物示威和绝食行动,是影片的背景。

但《饥饿》承担的不只是记录与再现的功能,如同保罗·格林格拉斯(Paul Greengrass)讲述北爱问题的《血色星期天》(Bloody Sunday)。

史蒂夫·麦奎因研究视觉艺术多年,影片在作者路线和风格化道路上走得很远,令人不敢相信这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饥饿》的视觉效果卓越,它真实地再现了监狱的环境和犯人的待遇。

囚犯把排泄物涂满墙壁,倒灌到走廊通道。

后来出现一位清洁人员,他从里头走近镜头,一路打扫,呈纵深方向移动,单镜全长两分半钟。

周围只有扫把与地面污水摩擦发出的枯燥声音,囚犯们也不做声,整个过程对观众而言是难以忍受的压抑折磨,仿佛置身于肮脏的现场。

之前的虐囚场景,摇晃不安的手持摄像机营造了可怕的空间感。

类似的冲击在全片随处可见,众多访谈评论中首推17分钟对谈场景:打算绝食的鲍比·桑兹跟试图劝告的牧师对话。

内容包括了桑兹的成长,他对运动和形势的判断,对生命和选择的看法,基本道出了一个共和主义者在思想层面上的认识,是理解和深究《饥饿》的入口。

故事讲述的技巧上,电影没有马上引出主人公,先出现的是对立面的狱警,再是主人公同仁,通过一场见面会才带出了绝食的中心人物桑兹。

桑兹糟糕的身体状况可以说是人间惨象,他嘴唇干裂、布满烂疮,叫人不寒而栗。

桑兹意识不清后,出现了虚焦、失焦和溶接画面,童年体验反复出现,大限将至的生命回首,让人为之动容。

在一个静寂的白色战场,桑兹和他的朋友把身体当成了最后的武器,如愿以偿地战斗到最后一刻。

为了雪中燃烧的烟头,为了清理通道的污水,为了那段集中对话的惊人勇气。

给自己一次机会,看下这部震撼的《饥饿》。

【南方都市报 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9-02/21/content_709294.htm】毫无疑问的年度最佳处女作,它表明导演是个才华横溢的设计师,能处理好当代政治问题所引发的监狱生活,没有任何说教。

———Michel Ciment《正片》今年最令人印象深刻、发出战斗召唤的电影,不仅仅是那个静态对话场景,更为了那些带来猛烈撞击的图像和声音。

——《英国电讯报》 Tim Robey

 2 ) where do we come from?

真实自有力量,朴素的信仰,朴素的表现手法。

但这是有力量、真实且严肃的电影,它的风格中的态度已让我们敬仰。

电影长时间的场景展现,对话几乎没有。

就是让你看,看就可以,直观,直观人们真实的生活。

在这些面前一切的解释都是多余的。

正如主角所言,我的生命需要真实,不需要各种语言游戏。

他们的静穆自有力量,像沉默的火山,生生不息。

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让人屏息凝神。

他们在囚室中静默,静静坐着,旁边是静静的衣物。

然后一切爆发,喷薄而出,一切可以看到的物品都在他们手中舞蹈,他们的生命能量像一道道美丽的瀑布磅礴而下,那么有力充满生命自身节奏的舞蹈,在破坏中爆发,他们有一种殉教的热情,对革命,对反抗,对信仰,对生命,对自身。

主角和牧师的对话随意而紧凝,无丝毫拖泥带水。

他们谈牧师的弟弟,bobby少时喜爱的越野,有一次他和许多孩子去参加一个比赛,对手嘲笑他们的口音,他们听不懂,但他们知道那是什么,然后他们看到一头被岩石卡住的驴子,叽叽喳喳的言语,他突然明白,它不需要,他只是把它按在水中,一直到它被淹死……他说,他有朴素的信仰,这是最重要的事情,他不是在逃避,也不是在做无谓的牺牲,他必须这么做,他的生命没有了自由一切意义都消失了。

即使希望。

他最后的日子,一切都那么虚弱而动人。

他听到天空中鸟煽动翅膀的声音,他虚弱至失去意识,只看到人的嘴唇在动,嗡嗡的虫子般的声音。

他用最后的力量睁开眼睛,摇晃,摇晃,定睛,母亲……他在乡间的路上跑,不停跑,他不能挺下来,他一直跑下去。

他从哪里来?

他必须回去。

那种跑动让他感到生命的真实,生命曾切切实实存在过。

正如他现在在绝食,在死亡中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真实。

 3 ) 于无声处听惊雷

2008年戛纳金摄影机奖2008年威尼斯电影节Gucci Prize奖2008年欧洲电影奖年度发现奖2008年蒙特利尔国际新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2008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英国影片、最佳新人导演2项提名2008年英联邦独立电影奖最佳男演员、技术贡献大奖、唐吉诃德奖3项奖2008年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雨果奖、最佳男演员2项大奖2008年法兰德斯国际电影节青年评审团奖……影片开始从一个温文尔雅的典狱官的日常生活,从他的沉默和小心翼翼,反映出北爱和英国的对抗已经到了何等惨烈的对抗程度,从他手上的伤口和举动,看出监狱里,已经是什么样的紧张激烈的斗争~同《风吹稻浪》比,这里是赤果果的真实的暴力和对抗,难以想象北爱尔兰和英国人在80年代这样激烈的对抗。

想想《刺激1995》,那真叫人民民主内部矛盾,监狱里干群关系老温和了~这里,这里……纪录片一样的风格,对抗,弱者在最后,唯一能使用的武器就是自己的身体,乃至性命。

不朽。

 4 ) There is something for 虚无主义者:simplicity and powerful

这是一个“政治恐怖份子”的辩词。

这是一个承担着耶稣责任式信念的人。

——这是诵读给我们的,给这些在心灵极易殚入空虚,极易把诱因归于信息大爆炸和科技急速发展的粪包。

正是他这样一番不能在各方面尽善尽美的辩词/死亡,为一切空虚的存在争鸣出简单有力的警世意义。

-I have my belief and in all its simplicity,that is the most powerful thing.-So what's your statement by dying ?Just highlighting British intransigenceThe whole world knows what the Brits are like.-Good.-Aye. It is good.And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you.The Brits have been fucking up for centuries.-I can feel your hatred, Don.-Are you looking for martyrdom ?-No.-Are you sure?-Aye.

 5 ) 饥饿难耐的麻烦

N年前在故事会(掩面)上看到一小说,印象颇深。

背景貌似就是北爱,"The Troubles"。

讲爱尔兰和军一狙击手,费尽心机干翻一敌人,兴致一起想去看看那人面目,结果翻身一看是自己兄弟。

追根溯源,北爱这三十多年无非是古老的“宗教冲突+民族独立”故事。

这故事,折腾上百年族人都拼光也是有的,只是凡血案放在西欧北美,就显得特别不凡,那么麻烦:有1972年英国人愚蠢的开枪,U2几位老师歌颂的“Bloody Sunday”在先, 就有IRA迅速壮大各种暗杀在后;继而"Her Majesty's government"再抓其成员取消其政治犯地位;再有Bobby等诸位爷们儿绝食而死;再有铁娘子表示淡定;再是IRA暗杀撒切尔不成却干掉一MP一内阁成员的老婆;撒切尔民调反而高涨,更加无比各种tough;于是反抗愈烈...遂至无穷。

中间还有本片描绘的“看你敢虐待俺们爱尔兰爷们!

”+“你再敢无情暗杀我大英帝国看守!

”。

这故事发展到这除了媒体曝光率比较高外没啥特别之处。

英国人的牛逼之处在于,他们妥协了,于是和平了。

两起大(其实真不大)血案,“血腥星期天”是去年卡梅隆首相代表英国正式道歉;"布莱顿旅馆爆炸案"则以主犯坐14年牢后被释放告终。

丫出狱后还叫嚣“老子干的没错你们死的活该”,奈何和平之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也没人理了。

再谈本片,似乎还是从反抗语境中来建构全片的视角。

为什么这么说?

虽然看守和犯人似乎一人分了一个视角,但貌似前者都是庸俗无聊无情残暴,后者都是可怜屈辱不屈爷们。

一个猥琐地死在一大妈裙下;一个绝食成了圣人与上帝交流去了。

而且,Bobby Sands圣人居然还曾经是个清纯无邪的小男孩!

果真是:“‘Hunger’ dramatizes these events rather than portray them.”总之,作为一反_动派,我不表彰这电影要说的那点意思。

技术上,McQueen老师摄影摄的非常小清新(我不确定这词意思),我个人也非常偏爱长镜头,无音乐的处理,有时候,我真觉得这才是电影的本质。

就像本片,景不多,故事讲的很透,人物(尤其是IRA方面)皆有张力有内容,简单来说,让你信以为真了吧,让你如在狱中了吧,让你饥饿难耐了吧。

附:1. 北爱的英语还真是某北爱外教说的那范儿。

太难懂了!

2. 1969-2001年间北爱冲突死亡责任方分布如下:Republican paramilitary groups 2057Loyalist paramilitary groups 1019British security forces 363Persons unknown 82Irish security forces 5Total 3526北爱尔兰人干掉了3000多人,英国人干掉了三百多。

 6 ) 影片背景介绍

由于本片牵涉英国,爱尔兰和北爱之间的关系,如不了解背景,很难理解,在网上找到一篇介绍北爱和平军的文章,作为背景介绍,以助影迷。

“我不能相信今天的新闻,我无法闭上眼让它消失。

这歌还得唱多久?

破碎的瓶子在孩子们的脚下,死尸横布小巷。

但我听不到激战的呼号,它逼得我无路可走。

星期天,血腥的星期天。

”U2乐队的《血腥星期天》讲述的是一段发生在北爱尔兰的伤心往事。

1972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北爱尔兰的天主教徒在德里(北爱尔兰第二大城市)组织大规模游行,抗议英国政府在北爱实行不经审判便可拘禁的政策。

游行人群与英国派驻当地的军队陷入僵持,最终,军队中有人开枪,13名天主教徒被枪杀。

而根据当时英国政府内消息人士的透露,开枪的英国士兵中没有一人因此受到惩处。

此举大大激怒了爱尔兰共和军,以德里事件为转折,他们的目标从“保护北爱的天主教派社区”逐渐转向了“把英国人赶出去”。

追求独立创建民族武装爱尔兰共和军是北爱尔兰天主教派最大的准军事组织,成员分布于爱尔兰和英国的北爱尔兰地区,总部设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

爱尔兰共和军的历史要从1919年说起,它的前身是主张“建立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的爱尔兰义勇军,后经由改编成为爱尔兰共和军。

十二世纪下半叶,在教皇阿德里安四世和亚历山大三世的默许支持下,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入侵爱尔兰。

以此为起始点,爱尔兰步上了一段漫长的寻求独立的道路。

1921年12月,英国与爱尔兰签订条约,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享有自治权,但北方6郡划归英国。

及至1937年爱尔兰建国后,这种割裂的局面也没有改变。

北爱尔兰成了一片纷争不断的是非之地。

起初,北爱尔兰问题更多是以一种宗教对抗的面貌出现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天主教徒占了北爱人口约1/3,但依据英国法律,他们在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地位均明显低于新教徒。

主张回归爱尔兰的天主教派与亲英的新教派间暴力冲突不断,英国政府以此为由,派军队入驻北爱地区。

正是在这一系列事件的刺激下,原本已处于基本解体状态的爱尔兰共和军重又积聚起了人气。

政见不同导致内部分裂新芬党是爱尔兰共和军的政治组织,成立于1926年,它反对与英国妥协,主张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谋求爱尔兰的独立和统一。

1969年12月,由于党内人士在寻求统一爱尔兰的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新芬党分裂为“正式派”和“临时派”。

相应的,爱尔兰共和军也分成了两支。

“正式派”的爱尔兰共和军提倡以合法手段搞斗争,而“临时派”则主张用更激烈的手段实现统一,并在爱尔兰设有多处训练基地。

一般说来,人们口中的爱尔兰共和军指的便是“临时派”的爱尔兰共和军。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北爱地区的天主教徒与新教徒间的暴力对抗已趋白热化,每年都有数百人因此丧生。

而爱尔兰共和军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以一种危险的面目示人。

1978年2月,他们在贝尔法斯特用燃烧弹袭击了一家旅馆,12人在烈火中丧生,现场状况堪称惨烈。

几个月后,曾策划了印巴分治方案的英军名将蒙巴顿在一次与朋友游船庆祝时,游船发生爆炸,所有参加派对的人无一幸免。

事后,警方将这一事件定性为有预谋的爆炸袭击。

监狱绝食斗争震惊世界爱尔兰共和军热衷于以各种暴力形式向英国政府示威,为此,该组织曾一度被归入英国的犯罪组织黑名单。

而在监狱的大墙内,这种对抗的意味也是愈发浓厚。

在1976年前,被捕入狱的爱尔兰共和军成员得到的是政治犯待遇,但从那年开始,他们不仅只能以普通囚犯身份待在牢里,而且有时候还会遭到一些不人道的对待。

为了抗议这一政策,被关押在梅兹监狱里的共和军成员先后组织了“毛毯抗议”和“秽物抗议”。

1981年,绝食接力行动在高墙内浩浩荡荡地展开,此后,有10名爱尔兰共和军的入狱人员先后死于绝食,其中就包括共和军重要人物博比·桑兹。

在绝食接力行动开始后的第40天,桑兹在北爱一个以天主教徒为主体的选区的补缺选举中当选为英国下院议员。

尽管英国议会慌忙立法,宣布服刑人员不得参与竞选,但桑兹的议员身份已不容剥夺。

这个戏剧化的突变让梅兹监狱声名大噪,包括美国议员、爱尔兰共和国议员、罗马教皇特使、欧洲人权委员会和国际红十字会的代表等或去狱内劝说,或去唐宁街10号走动,希望能当个和事老。

不过,他们全都无功而返。

一方面,英国政府始终态度强硬,“如果政府妥协的话,一直不消停的爱尔兰共和军一定会得寸进尺”,而另一方面,爱尔兰共和军的声势大涨,北爱地区的爆炸活动激增。

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许多平民都会拿着自制的燃烧弹袭击英国驻派当地的士兵。

这起轰动的绝食事件先后持续了7个月,对英国政府在此次事件中的冷漠态度,使得国际社会上响起了强烈的抗议声。

共和军“卧底风云”从爱尔兰共和军行动部负责人到新芬党高级领导人,居然都是遭英国政府策反的卧底!

共和军内部的这场“卧底风云”实在是扑朔迷离,令人瞠目。

潜伏25年 “赌剑”特享“杀人执照”因内讧而被人掀了底牌,对超级间谍而言,这样的结果不够唯美,却贴近真实。

在神秘地隐去踪迹前,弗雷迪·斯卡帕迪奇是爱尔兰共和军军事行动部的负责人,是一个被英国政府形容为杀人不眨眼的恐怖头领形象。

但到了2003年5月10日,当爱尔兰媒体爆料斯卡帕迪奇实为英国情报部门安插于爱尔兰共和军内部的超级间谍,而且已经潜伏了25年后,人们才有了一个机会去了解真相。

斯卡帕迪奇就像是现实中的“007”,甚至他被赋予的特权已经超过了光影世界中的那位英国超级绅士——为了掩人耳目,在必要时可以“合法”杀人。

斯卡帕迪奇的代号是“赌剑”,于1978年加入爱尔兰共和军,但很快就被英国情报部门策反,开始了漫长的潜伏。

为了能帮助斯卡帕迪奇在爱尔兰共和军内部获得信任并稳步上位,英国政府可是押上了大筹码:在其身份暴露前的25年里,他曾先后实施了超过40次的谋杀和暗杀活动,倒在其枪下的既有英国警官、士兵,也有普通民众。

斯卡帕迪奇的晋升之路是由许多人的鲜血染就的,英国政府默许支持且秘而不宣,但最终却因为一次小小的吝啬之举而弄得满城风雨。

愤怒的告密者是一个代号为“富尔顿”(告密后化名为马丁·英格拉姆)的间谍,早年英国情报部门为了劝其打入爱尔兰共和军内部并为已效力,曾许下诸多承诺,其中就包括万一身份暴露,英国政府将护其周全,并保证他能过上富足的新生活。

“富尔顿”是一位出色的间谍,为英国情报部门提供了不少有用情报,当他感觉自己已受到爱尔兰共和军的怀疑后,就迅速撤回了伦敦。

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当初的美好承诺居然落得推诿下场。

多次交涉无果后,得不到安全保障的“富尔顿”把“赌剑”斯卡帕迪奇的秘密捅给了媒体。

在超级间谍身份被曝光前的四五个小时,斯卡帕迪奇及其家人乘坐着挂有特殊牌照的轿车从爱尔兰首度都柏林悄然遁去。

后来据英国情报部门的一位资深人士透露,为了这次安全撤离,他们总共调用了60余名精英特工,以接力的方式先后换了12辆车后才终于将斯卡帕迪奇一家安全送抵伦敦。

当然,这只是英国善后工作的开始。

随着“赌剑”身份的暴露,英国政府被置于一个尴尬位置。

为了保证超级间谍的身份不暴露不惜牺牲无辜民众,这样的做法激起了民愤。

在“见死不救”、“故意激化矛盾”的质疑声中,英国政府用以充作挡箭牌的“国家大义”多少显得有些苍白。

新芬党官员则愤怒地表示,“这样看来,北爱地区和英国的许多恐怖事件其实都是英国政府进行的黑色宣传伎俩,他们的间谍制造了血案,然后把账算到我们的头上!

”而另一个更让英国情报部门大感头痛的问题就是,这起内讧事件令其他的潜伏者人心惶惶,纷纷出逃。

再曝猛料 富尔顿导演真假“无间道”“赌剑”的身份大白天下,但感觉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富尔顿”并没有到此为止。

2005年12月16日,“赌剑”曝光后的第二年,新芬党高级领导人丹尼斯·唐纳森公开承认,自己是英国政府安插在新芬党内的卧底。

彼时,距离唐纳森在新芬党内崭露头角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

不过,随着马丁·英格拉姆(“富尔顿”告密后的化名)又一次跳将而出,新芬党内的另一个大人物——马丁·麦吉尼斯也被牵扯了进来。

在北爱尔兰和平进程的谈判中,马丁·麦吉尼斯是新芬党的首席谈判代表,并且他还曾担任过爱尔兰共和军临时领袖。

英格拉姆之所以敢将矛头指向麦吉尼斯,是因为他手头掌握着一份秘密手抄本,其中记录了一位军情六处的情报官员与一个代号为“J118”的间谍的对话,而麦吉尼斯的某些经历与“J118”又恰好有某些重合。

当时人们的看法是,丹尼斯·唐纳森的突然坦白似乎是为了替某些大人物打掩护,而比他更大的人物,包括麦吉尼斯在内屈指可数。

不过,麦吉尼斯的仕途似乎并没有受到这一事件的影响,之后除了他本人站出来澄清外,新芬党也就这一事件进行了辟谣。

2007年,北爱地方自治政府正式恢复行使自治权,麦吉尼斯出任北爱新政府的第二部长,而在去年6月的选举中,他又连任成功。

麦吉尼斯是否掺和到了无间风云里,似乎没有比这更有力的证明了。

那么,这是否为一出英国人导演的未能成功的反间计呢?

2006年4月,因为不明原因坦白了间谍身份的丹尼斯·唐纳森被人发现在爱尔兰西北部的私人别墅中遇害,死因是头部中枪,并且身上有受到拷打的痕迹。

尽管爱尔兰共和军否认对此事负责,但人们依旧不免在两者间产生联想。

如果间谍和卧底都可能遭打击报复,那为什么更早曝光了身份且不怕出风头的英格拉姆始终安然无恙?

而且后来还正儿八经地完成了“赌剑”传记的手稿,打算靠笔杆子赚钱?

而英国政府对他的态度也可谓宽容,除了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赌剑”传记手稿取走外,再也没什么大动作。

从这一点来看,也无法排除英格拉姆后来又和英国情报部门达成某种交易,并抛出反间计的可能。

漫长的和平自治之路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那是爱尔兰共和军活动最频繁的一段时间。

枪声、爆炸声以及燃烧弹摧残的痕迹总是提醒着生活在北爱尔兰的人们,两方势力的拉锯究竟给他们带去了怎样的影响。

人们会在自家房屋的外墙上画上爱尔兰国旗或者是英国国旗,以此表明立场;宗教信仰“隔离”出了不同的活动区域;游行人群与英国军警的对峙成了司空见惯的一幕。

北爱尔兰被笼罩在了一片惶惶不安中。

北爱尔兰和平进程的推进可谓一波三折,而在这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被人称为“北爱尔兰共和军政治代表”的新芬党。

自成立之日起,该党派便主张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谋求爱尔兰的独立和统一。

也正是通过与英国政府的拉锯,目前新芬党已是北爱地区的第二大政党。

与爱尔兰共和军类似的是,新芬党成立得也很早(1926年),但真正凝聚起力量却是北爱地区的宗教对抗日趋激烈之后。

1968年8月,“北爱尔兰民权协会”举行了第一次要求公民权利的和平游行。

在那次声势浩大的游行中,部分参与者与警察和新教徒发生激烈冲突。

之后的发展超乎了很多人的预料,一年间,北爱地区的流血事件不断发生。

而随着英国派军队进驻北爱,当地的暴力冲突愈演愈烈。

1972年,北爱地方议会的活动被暂停,由英国实行直接管辖。

次年,北爱选出了新的议会,并筹组起第一个由亲英“温和派”分掌权力的地方联合政府。

也就是在那一年,北爱地区举行了一次公民投票,就北爱归属问题表决。

结果,占到了当地多数人口的亲英的新教派果然占得上风。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坚决主张脱离英国,以实现南北爱尔兰统一的新芬党人强势出现。

1983年,新芬党在西贝尔法斯特议会选举中获胜,亚当斯成为该党领导人。

同年12月,英国与爱尔兰共同签署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唐宁街协议”,成为北爱和平进程正式启动的标志。

也就是在协议签署后的第三年,此前一贯强硬的新芬党终于稍稍改变姿态,提出了“节制政策”的主张。

停火缴械还是负隅顽抗,对爱尔兰共和军及其政治代表新芬党而言,这的确是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于是在北爱和平进程启动后,进与退间的纠缠便成了耗时颇费的一项常规表演。

1995年下半年,新芬党与英国政府、北爱统一党在如何处置共和军武器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北爱和平进程陷入僵局。

次年2月,在爱尔兰共和军停火长达17个月后,伦敦发生一起爆炸袭击事件,两人死亡,100多人受伤。

而就在爆炸发生前,共和军刚刚宣布停火结束。

英国政府的回应则是,向北爱地区连续两次增派军队。

不断对峙,不断僵局,直到1998年4月,北爱和平进程才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北爱和平谈判主席乔治·米切尔在贝尔法斯特宣布,经各方不懈努力,终于达成了一项旨在结束长达30年流血冲突的历史协议《北爱尔兰和平协议》。

协议涉及内容包括裁军、释放准军事组织的在押人员、建立英爱联合政府等。

1999年12月2日,北爱历史上第一个由原先对立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联合组成的地方政府开始运作,标志着英国政府对北爱长达27年的直接统治正式宣告结束;当日,爱尔兰议会对宪法进行了修改,决定正式放弃对北爱尔兰长达几十年的领土要求。

真爱尔兰共和军:驱之不去的暴力《北爱尔兰和平协议》签订后,新芬党得到了英国政府的一定支持,比如该党可享受在北爱地方政府中的津贴。

而在每年为爱尔兰移民所举行的圣帕特里克节活动时,新芬党领导人还会受到美国白宫的邀请。

作为北爱和平谈判过程中的新芬党标志性人物,马丁·麦吉尼斯则连续两届当选为北爱新政府的第二部长。

一切似乎在慢慢地向和平靠近,但还是有一些极端强硬分子不肯放下手中的武器,走上了另一条路。

真爱尔兰共和军成立于1997年,成员多是从爱尔兰共和军内部分裂出来的极端分子,他们反对与英国政府达成任何形式的停火协议。

在爱尔兰共和军逐步卸下武装后,这群极端分子开始在北爱地区及英国制造袭击事件。

1998年,真爱尔兰共和军在北爱小镇奥马制造了一起汽车炸弹袭击,有29人因此丧生——这起事件堪称是北爱历史上最恶性的恐怖炸弹袭击案。

也正是经由这次惨痛的袭击,真爱尔兰共和军的名字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

2001年3月,英国广播公司(BBC)电视中心外发生了一起炸弹爆炸事件。

这枚炸弹是被人放置在一辆停放在电视中心外的出租车内,当时车内空无一人。

而就在之前的两周,在距BBC大楼不远的后备军办事处也发生了一起爆炸事件,当时一名14岁的学员拾起了被伪装成火把的炸弹,结果被炸断一只手且双目失明。

英国警方经过调查,宣布这些事件均为真爱尔兰共和军所为。

此外,就在今年3月,两名驻防在北爱的英国士兵在军营门口遭枪击身亡,枪手同时还射伤了现场其他4名受害人,其中包括2名英军。

此后,真爱尔兰共和军宣布对这一事件负责。

与“临时派”共和军相比,现在这群依旧全副武装的极端分子显然更具杀伤力。

今年8月5日,爱尔兰释放了被关押的最后两名“临时派”爱尔兰共和军成员。

该二人曾于1996年的一次行动中杀害了一名爱尔兰运钞警卫,并已因此入狱12年。

在英国政府放弃引渡诉求后,他们二人得以被提前假释出狱。

爱尔兰共和军放弃武装已经四年,但是在这片土地上,还有真爱尔兰共和军、延续的爱尔兰共和军等极端组织,恐怖和暴力的阴影何时才能彻底消失,这个问题依旧很难回答。

 7 ) 饥饿:Peter Travers在Rolling Stone上的影评

看完这部我整个人都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无语凝噎。

翻译一个知名影评家的影评好了,Peter Travers,给People和Rolling Stone都写过影评,还主持Popcorn,一个访谈节目,XMFC时期采访过Michael和James。

曾经在更好的时候,观众想要看艰苦的电影,会把他们逼出舒适区进入未知区域的电影。

《饥饿》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它是艺术的胜利,让我们进入到大约1981年的北爱H区的梅兹监狱,并看着IRA(爱尔兰共和军)囚犯Bobby Sands (Michael Fassbender) 领导将使他在27岁的年纪瘦骨嶙峋地死去的绝食抗议。

Sands生命最后几周的事情人尽皆知,正如他的目的一样:让IRA的囚犯被承认是拥有战争规定的权利的政治犯。

在电影里只闻其声的首相Maggie Thatcher(撒切尔夫人)一点也不吃这套。

导演Steve McQueen(和Bullitt新星没有关系)对传记式的沿着不好的回忆的旅途不感兴趣。

McQueen,英国人,住在阿姆斯特丹的黑人,是一个在录像和电影中上演有潜力和刺激性的首秀的获奖的试验艺术家。

他的目的是制造一部你能看见,触碰到,感受到,闻到的电影。

《饥饿》当然是这样的电影。

从他和爱尔兰剧作家Enda Walsh合作的剧本开始,McQueen在开头呈现一位狱警(由Stuart Graham生动地诠释)在清洗他受伤的,流血的指节后离家。

狱警拿出一根烟,检查他的车下有没有隐藏的爆炸物,开车去H区,在那里他会在脱衣检查和打人的时候获得更多的伤疤。

对关塔那摩和阿布格莱布的暗指是刻意的。

我们看到囚犯么赤身裸体或是盖着毯子,拒绝穿上囚服。

为了抗议,他们用自己的粪便糊墙,让尿顺着满是苍蝇和蛆虫的囚房的门底流出去。

这部电影是感官上的一次猛击,McQueen展示人体的方式本身就是一个军火库,可以说是我们回击的最后一样武器。

在Sands和一位牧师,Dominic Moran(由杰出的Liam Cunningham扮演)的长辩论中出现了政治。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是一系列的挥之不去的,布满伤痕的图像,包括Sands渐渐离去的延长的过程。

Fassbender非常伟大,找到了一个被剥夺除了使他成为人的所有资源的角色的灵魂。

有些影评人指责这部电影美化Sands这个恐怖分子。

它没有。

《饥饿》令人震惊地中立并且在哲学上引人深思,不可否认是一部感人的对思考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的贡献。

不是原创,也不是专业翻译,但是我的翻译成果,不接受未授权转载。

 8 ) 前半段不明所以,后半段畅快淋漓

本片叙事很特别,一开始主角并没有出现,而是从一个刚入狱的菜鸟开始故事,事先没有看剧情介绍,加上觉得几个外国人长得很像,名字也分不清,于是前半段我很晕,并不喜欢一个白净的人和身着黑袍的神父开始对话,故事的节奏仿佛突然改变,进入了另一个故事。

对话的内容绝佳!

两个同样智慧的人的对话,虽很长,看不厌。

主角有光环,自然是正面人物,但神父同样让人心折再之后,就是一个瘦子的胜利了。

有一个镜头,主角上半身的侧影,腹部深深地凹陷下去,我想,可敬的不是角色,而是演员

 9 ) 非暴力的恐怖片

一周前看的,不过很多场景一直萦绕在脑间。

影片对白不多,不过充斥着软暴力,那些非暴力不合作的抗议场景,这些场景让我回想起来,常常不寒而栗。

这些场景包括污秽抗议,绝食抗议;还有警察对这些政治犯的赤裸裸暴力。

这些情节的细节描写写实生动,让我凭空感到恶心。

这种感觉就像吃饭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饭碗里有半个蟑螂,不敢去回想。

这些犯人依靠着他们的政治理想和信念支持着他们的行动。

这就是他们描写革命的影片,让人记忆深刻。

反观我们对于革命影片的描写。。。。。

不过整篇比较沉闷,最好对片子描写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背景参看我的一篇转载。

 10 ) 《饥饿》:他只是做了他认为应该做的事

第一次注意到《饥饿》是去年的多伦多电影节,据说影片的口碑不错。

后来一查才知道,好家伙这片子来头那是相当大,居然位居英国著名电影杂志《视与听》2008年的十大影片之首,而且还是一位少壮派导演的处子之作。

影片故事很简单,就是为争得权利发起了一次以生命为代价的抗议行动。

影片的对白较少,大约有百分之五十的台词集中在Bobby Sands与牧师的谈话上,估计很多朋友都难以坚持到这段。

视觉艺术家出身的麦奎因导演更好用画面来传递信息,影片很少用移动镜头,而且大多昏暗,压抑,在加上零星电报式的对话,更使人感到压抑和沉闷。

其实有一个镜头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狱警打扫卫生,整个静止镜头持续将近两分钟,从走廊的一端到另一端,看下来使人极其郁闷。

所以说,《饥饿》并不是一部合格的娱乐影片,但确实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关于Bobby Sands与牧师的谈话的谈话,我也是看得一团雾水,可能还是不太了解北爱尔兰的具体情况。

但是平静之中却暗藏巨大的力量,当说到淹死奄奄一息的小马驹时,为赢得小孩们尊敬而甘愿受罚时,整个感觉犹如火山爆发一般。

说得具体点,有听到威廉姆·华莱士振臂高喊:“You can take our lives, but you'll never take our freedom.”的热血沸腾。

只是Bobby Sands身处牢狱之中,面对是一个牧师,只能算一声闷响;而华莱士则得到千百苏格兰的回应。

但他们都从心底向往自由,坚持信仰,在为实现自己梦想的路上,他们用永远不会孤单,因为有信仰相伴。

一只濒临死亡的小马驹,到底是眼睁睁看它痛苦地死去,还是让它痛快了解,尽管我们会背上杀手的罪名?

Bobby Sands只是做了他应当做的事情,而他出发点就是减少不必要的痛苦。

在那个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自己的道德取向。

在挑战撒切尔夫人,他一如既往遵循这条原则:“我仅仅是了我所深爱的北爱尔兰!

”可惜,Bobby Sands还是没有活着看到自己的理想成为事实。

但对向往自由,坚守信仰的他而言,已无遗憾了,他只是做了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最后补充一点,此片极不宜吃饭时观看。

原文博客:http://user.funshion.com/blog_content/5860709/13916020

《饥饿》短评

除了那17分钟几乎没有对白 太实验了 完全看不懂

9分钟前
  • aiesson
  • 较差

摄影完美,配乐上乘,Fassy的演技一流。但我仍然无法赞同IRA的Agenda.任何的极端主义都是值得唾弃的,这一点在狱长惨死于其母身前那一刻显得尤为突出。人之间理念的差距是永远存在的,但任何使用犯罪的方式来争取都是必须禁止的。我讨厌撒切尔,但是我认为她做的对。IRA的所为,包括绝食,都不值得欢呼

13分钟前
  • D K U N
  • 推荐

2016.11.17,15路公交车。个人不是太喜欢这种叙事方法,大量的长镜头的运用是本片的一个鲜明特色,不过看多了确实感觉时间停滞了。当然,法鲨的表演和为此片做出的巨大牺牲还是要给予肯定的

14分钟前
  • 西列克斯
  • 较差

两星全给迈克尔的牺牲!

15分钟前
  • 南都小王子
  • 较差

不喜欢

17分钟前
  • 重庆大厦
  • 较差

自虐个什么劲

19分钟前
  • 夜的孩子
  • 较差

中间的对话是好久没看见过的精彩纯对话戏了

24分钟前
  • Lies of Lies
  • 还行

除了和牧师那段对话最后一个故事外稍微 稍微有点好看外 其他的...各种恶心各种无聊

25分钟前
  • 暮年天天看电影
  • 较差

节奏太慢的电影我已然欣赏不了了。

28分钟前
  • bing。
  • 还行

十七分钟对话将生与死 动与静割裂成残忍的此岸和彼岸

29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力荐

连恶心都拍得那么好看!

3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很不喜欢这种表述方式,而且长镜头累脖子。但还是要为共和军喝彩

36分钟前
  • 78号
  • 还行

删掉台词吧,默片.

40分钟前
  • 我要去你家吃饭
  • 还行

太长, 没法静下来看完.

41分钟前
  • 壹面壹缘
  • 较差

小成本电影。这种孤岛式的屠杀,总会有个童年受伤变态、有对被杀的笨情侣、有个暴力的男淫、有个善良聪明的女猪脚。不同的只是道具和方式了。

46分钟前
  • 宁静雪
  • 还行

其实不错,但比较闷骚

49分钟前
  • 亢龙无悔
  • 还行

太文艺了

51分钟前
  • leonard0719
  • 较差

画面极度克制,长镜头,痛苦,飞鸟四散,看到年少的自己,隐秘的力量,残忍却美。

56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摄影和画面以及事件本身很震撼,但是不是我的胃口。意志的胜利,法叔牺牲太大了。

60分钟前
  • 荒人
  • 还行

感觉在这90多分钟画面很单一,法叔也太敬业了,,瘦到不成人样啊~~

1小时前
  • 大發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