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道格玛杀手》,丹麦连环杀手道格玛·奥弗比借保育员的身份,在1918年前后杀死了9至25名托付给她照顾的非婚生婴儿。
电影中她被改编为一个糖果店老板,帮助那些在一战大萧条中无法养育自己骨血的人杀婴。
导演对重述一个连环杀手的传记片不感兴趣,电影将叙事角度调转到道格玛案的一位受害(参与)母亲身上,一名织女,片名中那杆针的持有者,但那并非是她的生产工具。
电影从一部简单的传记片,摇身一变成为一则被遗忘与抛弃人们的黑暗童话,刻划了一战结束时哥本哈根的哥特面貌:大面积的失业和匮乏,稀少的工作机会,被战争毁容的人只能到马戏团去扮演怪物,以及堕胎被视为罪恶、孕妇被逐出工厂、许许多多没有出路的非婚生孩子在铁板一块的礼教社会中企图钻出一线生机。
电影用恐怖片的手法勾勒出没有未来、没有后援、也没有逃脱选择的女性困境,正因为如此,被生活磨砺得冷酷无情、同样破碎,但又残存着人性的道格玛才对织女构成了致命的吸引。
对她而言,与爱着被战争撕裂的丈夫或跨阶级的软弱少爷,倒不如与魔鬼共舞更加轻松。
一部表现主义的噩梦,揭开了隐藏在文明面纱背后中的毁灭性真相。
看这部片子前我只知道和社会议题有关,以防被剧透没再看任何其他影片信息,更没注意到这原来是一部惊悚片……。
开篇看到王子爱上灰姑娘、恶婆婆以及妈宝男的熟人要素眼前一黑,又在看到致敬工厂大门的镜头眼前一亮。
丈夫诡异的面具再到马戏团的身体恐怖,我和周围观众急迫的呼吸声配上电影的视听真是最好的呼应。
看达格玛处理送养的婴儿,我有想到是杀死,但我想的更阴暗,我以为杀婴后会把他们的某些部位做成商店里的糖……后来发现糖只是糖时甚至默默松了一口气。
达格玛让卡罗琳尝试弄死婴儿,画面只取景到两人扭曲的腿部,第二天又是以一人怀抱另一人后背的姿势醒来,这种画面设计我用刻板的想象猜测,难道也是一种达对卡「强奸」的表达吗?
以及从开篇将卡罗琳赶出房子的母女,扇女儿一巴掌是不是也是在暗示人物命运的轮回?
马戏团男妈妈喂养侏儒的表演,救下卡罗琳的达格玛母女,和无数个将孩子送到达格玛糖果店的母子…这种人物关系像一串珍珠项链一样一个个穿到法庭那场戏,最后达格玛站在画面中央声诉自己应该得到奖章,周围全是唾弃她的受害者,好一个全员恶人局。
多次打破第四堵墙的眼睛,前进或是退后都没有给女性留下空间的社会,真正的凶手究竟是谁呢…?
以及我还有一个疑问,达格玛带着卡罗琳一起吸毒,卡罗琳还能用母乳喂养艾蕾娜吗…?
真实故事改编,改编的我看到后面真的只想求饶…求你别再吓唬我了…。
冲着惊悚片的标签来的,结果并不是。
电影的主角是一个纺织女工,丈夫去了战场,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没有抚恤金,被从原来的房子里赶了出来。
好在工厂经理对她有意思,两个人很快就做了羞羞的事情 --- 电影里是在一个弄堂里,路上还有人走来走去,非常的不讲究 --- 女工怀孕了,满怀希望的以为经理会娶她。
这时, 女主的丈夫回来了,因为被毁容了,脸上戴着面具。
女主为了嫁经理,狠心把丈夫赶走了。
结果当然是没戏。
经理妈不答应,还把女主给从工厂里赶了出来。
女主在澡堂子里拿了根针打算给自己堕胎 --- 躺近浴盆,那么长的针,自己捅, 给我看呆了 被一个带着女孩的阿婆制止了。
阿婆劝她把孩子生下来,说她可以帮她给孩子找个好人家。
女主打零工养活自己,生活过得很苦,但是还是把孩子给生下来了。
期间遇到了在马戏团打工的丈夫 --- 丈夫在马戏团靠残脸给猎奇的人看挣钱 - 丈夫希望把孩子留下,因为他已经没有生育能力了。
女主还是坚持把孩子给送走了。
阿婆处理孩子是要收钱的,女主给的钱不够,提出给阿婆打工补剩下的钱。
女主的孩子当然已经不在了,阿婆说是被好人家给收养了。
和阿婆住在一起后,一次,又一个婴儿被送了过来。
很快,阿婆就把婴儿带走了。
女主悄悄的跟在后面。
阿婆推着婴儿车,到了一个偏僻的角落。
抱着孩子,开始用力。
再出来的时候,孩子已经不见了。
女主趁阿婆离开,冲过去,发现阿婆刚刚站的地方下面通往下水道。
至此,观众的担心已经变成了现实。
根本就没有什么好人家收留这些孩子,这些孩子全被杀了。
阿婆自己辩护说这些孩子全是私生子,根本就没有什么好下场,还不如死了,她是在做好事。
阿婆被判处死刑。
阿婆的6岁的女儿被送进了孤儿院。
女主又找到了丈夫。
去孤儿院收养了阿婆留下的女孩。
全片是黑白的。
看着超级难受。
据说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想通过这一事件的描述控诉战争带来的危害。
《拿针的女孩》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社会议题和出色的表演,成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影片以20世纪初为背景,通过黑白摄影和精心构建的场景,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压抑与不安。
首先,影片的视觉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导演运用了3:2画幅的黑白摄影,将破败的工厂、阴暗的小巷和温馨的糖果店等场景渲染得极具象征意义。
光影的对比不仅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紧张的氛围,还深刻地揭示了主角卡罗琳内心的挣扎。
当她将那把长长的缝衣针扎入身体时,观众仿佛能感受到她的痛苦与绝望,这一镜头无疑成为影片中最震撼人心的片段之一。
演员们的表现也是影片成功的关键。
饰演卡罗琳的女演员凭借精湛的演技,将这个坚强又脆弱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她所展现出的无助与恐惧,让人感同身受。
而达格玛的扮演者则以其独特的气质和复杂的性格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两人之间的对手戏火花四溅,将影片的情感推向高潮。
然而,《拿针的女孩》不仅仅是一部视觉与演技俱佳的作品,它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议题。
影片通过探讨女性地位、阶级差异和道德边界等问题,引发人们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
在那个年代,未婚妈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社会歧视,她们常常被迫放弃自己的孩子。
影片中的达格玛看似在帮助他人,实则可能是在利用他人的困境为自己谋取利益。
这种复杂性使得故事更加丰富,也更具现实批判性。
影片的叙事结构紧凑而流畅,真实事件改编的背景为故事增添了沉重感。
卡罗琳在战争与贫穷的乱世中寻找依靠,却始终无法摆脱命运的枷锁。
最终,她只能选择依靠自己,这种孤独与无助令人心生同情。
影片结尾,法庭上的一通控诉将那些生而不养的母亲推上了道德的审判席,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懦弱与阴暗。
总的来说,《拿针的女孩》凭借其出色的视听语言、精湛的表演和深刻的社会主题,成为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它不仅为观众带来了紧张刺激的观影体验,更引发了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无论你是惊悚片的爱好者,还是对社会议题感兴趣的观察者,都不应错过这部触动心灵的作品。
让我们跟随卡罗琳的脚步,一同走进那段被遗忘的历史,感受其中暗流涌动的惊悚与温情。
今年奥斯卡国际最佳影片提名,个人年度十佳电影,一部沉重而尖锐的作品,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以冷静而克制的方式审视极端境况下的人性与社会问题。
影片用黑白影像的“历史质感”重现了一段真实却不为人熟知的历史,表面上是对一段悲剧事件的还原,实则深入挖掘了人性深处的矛盾与阴暗。
影片以女孩的命运为核心,展现了女性在那个时代的无助和困境。
无论是用缝纫针自我堕胎,还是忍受社会的压迫与道德审判,女孩的每一步都像是一场绝望的抗争。
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社会对女性的残酷审判。
在这样的背景下,糖果店老板窒息婴儿的情节显得尤为震撼,它揭露了社会中隐藏的暴力,人与人之间的残酷现实。
影片在探讨个体命运的同时,也触及了更广泛的伦理与道德问题。
那些看似温柔善良的人为何会冷血杀害婴儿?
在平凡与罪恶之间的界限为何如此脆弱?
导演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将这种矛盾和困惑交给观众。
这种模糊性让影片在观感上更具冲击力。
从叙事结构到美学表达,影片极为克制却充满力量。
黑白光影构筑的空间,既是女孩身处的牢笼,也是观众被困住的心理深渊。
配乐的运用同样值得称道,它将压抑的情绪层层叠加,最终直指内心深处。
影片不仅仅是一部揭露人性黑暗的作品,也是对时代困境和社会问题的冷静凝视。
尽管沉重,却无法忽视它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它提醒我们直面历史、直面人性,哪怕这意味着深陷压抑与不安,推荐电影丹麦《拿针的女孩》……
本届我看的所有影片里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五星出现了,方方面面的好,非常喜欢。
整部片的色调和配乐都做得太漂亮,德国表现主义最具魅力的展现方式,结合在一起张力很足,加上非常精准的主题和内容,构成了这部我心里的top1,对于我来说其实没有形式大于内容,反而是有轻有重带来的舒适观感。
战后创伤问题,资产阶级压迫,性别不平等,都在黑白的惊恐中被展现出来。
女主角的形象太深入人心,没拿影后真的可惜。
无数个情节都让人感到抓心挠肝,这种恐惧不来自所谓的音效或者扭曲的物质的腐烂的身体,而是来自作为女性,对男性对社会对自身环境的恐惧。
拿针的女孩,拿着纺织机的针,拿着戳伤自己身体的针,拿着杀死自己孩子的针,拿着囿于窟臼自我困滞的针,时代的罪恶被刻画,无数个“孩子”被亲手虐杀。
btw,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最大的闭环体现在我身边的很多男士都提前离场或者直接睡着,女士们却都愁容满面屏住呼吸。
坏人也是好人,好人也是罪人。
“This world is horrible, but we have to believe it’s not so.”
改编自真实事件古典厚重的感觉黑白的画面配上阴沉怪异的配乐,时代的悲歌染上了层惊悚的外衣“有些女人不能生育,有些却多的不知所措,互相帮助才是正理!
”“这是上天的恩赐,这可不是随随便便能送人的东西。
”“这个世界是个可怖之地,但我们必须相信它并不如此。
你明白吗?
”“只要用力就行,像是你永远不想放开一样。
”“那些孩子让他们的母亲受了很多苦,我是在帮她们减轻负担。
”“我不相信有哪位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杀死。
”“那她们还能怎么办呢?
”“你承诺给她们一个更好的生活,一个充满爱的寄养家庭。
”“你真相信这些话?
看看你周围的世界就知道了。
没人真的相信令她们羞愧的孩子会有慈爱的医生父亲或贤淑的母亲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是那些你们不好做的事,甚至到现在,你们依然害怕承认这一点。
其实,你们应该给我颁发个奖章。
”“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赐给我们每日所需的饮食,宽恕我们的过犯,如同宽恕别人的过犯,不要让我们陷入试探,就我们脱离凶恶,因为国服、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门!
”“真心感谢你们这样(收养孩子)的人,你们给了孩子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莫怪女主在情感上的势利和反复,只是在战争的乱世和贫穷中寻找到依靠的肩膀。
最后也只能靠自己。
人性的懦弱阴暗比战争带来的毁容伤痛更可怕。
故事简介: 一战结束后,丹麦制衣女工卡罗琳生活陷入绝境。
丈夫赴战场未归,她因拖欠房租被房东驱逐,与工厂老板约根的恋情也因怀孕而破灭,约根母亲取消了他们的婚约。
走投无路的卡罗琳试图用针自行堕胎,却被达格玛打断。
达格玛声称能帮卡罗琳给孩子找个寄养家庭,卡罗琳信以为真,甚至还为达格玛照顾孩子。
然而,她逐渐发现达格玛的收养生意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自己也被卷入了一场可怕的阴谋。
观者吐槽中: 影片采用黑白摄影,光影对比强烈,突出了贫穷、罪恶的画面冲击力,同时营造出复古凝重的氛围,展现时代伤痛。
幽闭的画面比例增强了叙事空间的压迫感,让观者感同身受角色的压抑。
音效配乐配合精妙,环境音效增强真实感,不和谐的配乐适时渲染紧张惊悚氛围,与视觉效果相得益彰。
与此同时, 主创团队深度挖掘女性生存困境,以卡罗琳的遭遇为缩影,从经济、生育、社会歧视等多维度揭示性别不公。
通过达格玛的罪案,剖析社会底层因贫困、战争、道德沦丧带来的创伤。
卡罗琳在黑暗中坚守善良、抗争命运,为影片注入希望,升华到人性哲思层面。
本片最大的亮点就是演员出色表演:维多利亚・卡门・索内饰演的卡罗琳,精准演绎出角色在苦难中的坚毅、脆弱和挣扎,从肢体语言到眼神细节,全方位展现其复杂情感。
崔娜・蒂虹饰演的达格玛,神秘狡黠,在伪善与邪恶之间自如切换,展现出人性的复杂。
二人对手戏张力十足,引领观者深入角色内心,感受人性善恶。
然而题材过于沉重,影片中包含大量暴力、绝望、死亡元素,如堕胎危险场景、收养黑幕、心理折磨等,可能会对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观者造成精神创伤,限制了影片的受众范围PS 片中的视觉恐怖只是用来烘托主题的配菜,观者个人觉得女主的原配老公就是一个人不可貌相的token,而那个小白脸妈宝也是女人遇人不淑的工具人。
而最后七岁女孩的归属或说就是导演给女主最后的一束救赎之光。
注:本片视频素材来自imdb 官方电影预告视频和海报
電影有些刻意地披著德國表現主義的影子,開頭的多臉畫面、三面鏡和黑白色調奠定了電影的風格,故事在戰爭下的哥本哈根發生,著重描寫兩位女性的故事。
可能是真實故事改編的因素,節奏和劇情皆富有戲劇性且拿捏平衡,插入的那些細節(拿針、戰後毀容男人、道格馬口中的玩物男人),都為劇情添增巧妙的一筆。
;從女性視角來看,那些孤立無援和不得不從,被拋棄以及孕育的犧牲,導致她們走向了極端的深淵,令人難受的是這個世界的本質就是如此,而ㄧ戰後的女人只能遵從社會運轉的規範。
到底拋棄是不是道德上的犯罪,本片並沒有深入的討論,這也是片中比較可惜的一處;從美學、編劇的角度來說,整部電影是在水平之上的,然而在意義深度的討論卻不小心被落下——更著重在殺童魔的可怖,但相對而言,她必定是可悲的,而可悲之處為何?
這有待討論。
不過最後的法庭審判令人唏噓,道德上的辯駁和男性眼裡底下的暗戳戳操控(及言論),讓人憤怒。
不管是資本階級又或者是性別對立,永永遠遠地存在,而女性始終是被漠視的一部分。
啥是德国表现主义?
去看《卡尔加里博士的小屋》,不用查阅任何资料,就明白啥是德国表现主义了。
夸张的表演,诡异的光影,扭曲的建筑布景,战栗的配乐,这一切构成表现主义的表观要素。
《持针女孩》简直复刻了这些要素,只是2024年了,演员无法用100多年前的舞台剧式的夸张表演去演一部电影。
影片叙事风险非常大,导演冒着千夫所指的道德指控去改编一个令人发指的“dogma杀婴案”-这是在挑战正义,良知和社会公德。
但在结尾处那个糖果店老板的控诉下,我几乎认同了她的观点,不是吗?
抱到那里去的,不就是因为无法养育而抛弃吗?
这跟杀掉婴儿没有本质区别,她只是帮助那些母亲做了个了断,这下我明白女主手里那根针的含义了,到底谁才是凶手,其实你在做堕胎的决定时,就已经无意识的决定做一个凶手。
生命的差别无怪乎是:一个是要喝奶,哭闹,一个是靠脐带供养,在隆起的肚皮下熟睡罢了。
即时在当今社会,世界也没有变得更好,战火在某个角落燃烧,饥饿阴霾仍然笼罩贫瘠的土地,灾难时刻肆虐家园,罪恶无时无刻不在滋生。
此景此境,是否让婴儿来到这苦难重重的世界,是不是应该应该想想…虽然导演没能再现表现主义式的表演,那两处变形,扭曲,错位的脸的柔和,叠加,溶解处理更具表现主义的特征-那张脸,那些脸,那张丑陋残缺的脸,那些抛弃孩子的人的恐怖的脸,有哪个是你自己的呢?
不得不说,演员演的太好了,观看体验是,完全忽略了这是一部2024年的电影,忘记那个拿针的女孩是演员,忘记丹麦这个国家是世界上福利最好的国家。
正当世界上其他的恐怖片影迷期待更多的视觉恐怖元素够不够吓人的时候,这部电影已经开始让你体验到人性中振聋发聩的人性黑暗之恐怖-那些坚称道德高尚,心地善良的母亲其实各个都是杀人凶手。
还有比这个更令人不寒而栗的吗?
丹麦,又是丹麦电影,又是全画幅4:3比例的,上一部是《儿子》。
两个都有获奖潜质。
尤其这部《拿针的女孩》,我甚至觉得它会包揽美术,配乐,剧本,最佳女主等各种大奖。
#PYIFF2024B+. 尖锐的针头,是军国主义衣装的注脚、是捅破士兵身体的残酷工具、是刺入产道杀婴的无奈决绝。喜欢脸部畸形叠影与电子乐制造出的惊悚感,神游梦回《正发生》时的身临其境。
首先这个故事不是复杂的,直指一些欧洲复古主义要素。看了一圈没人提grindhouse film这个点,难不成马戏团的戏份是多余的?~
恶心
既然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那为何要拿“针”来当幌子,而不是直接聚焦于真正的主人公?一会儿拍战后创伤,一会儿讲药物滥用,却没有能力将“针”全力刺向真正的矛盾,只会用黑白画面和1.44比1的画幅来遮住布景的丑陋。
视听风格很统一和欧洲故事也很有契合度,整体观感有点像恶魔之浴。但是故事和流畅性感觉差了点,总之不难看📽️
1.学院画幅加黑白摄影,我还以为是这几年流行的波兰文艺片,变换莫测的脸孔和对比明显的轮廓光,看上去很精致的惊悚剧情片,但实际上风格和主题都不够统一。2.从开场充满紧迫感的手持摄影到后来令人窒息的固定镜头拍摄,叙事重点从前半部分的拿针女孩转移到后来出场的婴儿杀手,无论从堕胎女孩还是杀人魔的角度来说,对于人物关系、行为动机和心理刻画都不够深入,其实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在里面,另外对于在战争中受创伤的丈夫这个角色处理的也是莫名其妙,可能导演想要表达和控诉的内容太多,想面面俱到。3.影片的声音设计很特别,场景当中除了主角的人声之外,基本听不到其他环境音,有种萧瑟孤绝的感觉。毁容的丈夫很惊悚,杀人魔的扮演者演技和气场都好强,看着眼熟一查才知道原来演过道各玛95一号作品《家宴》!
天堂包邮,人间快递,灵长类的孽缘,缺钱不缺奶。怒从心头,拔地而起,恶向胆边,趣味横生;细节考究,技艺精湛,借古娱今,颇堪玩味。
剥削角色折磨观众
黑白显得镜头内外更为肮脏,但却是一种逃离的真实。
没有必要被拍出来的垃圾。不引发除了质疑导演道德以外的任何思考。唯一的正面作用是,反面示例人们在赞美body horror的时候在赞美什么,就是赞美不拍成这种只有剥削和manipulation、没有任何美学价值的玩意儿。廉价技巧酷刑折磨观众。没有个人,没有社会,彻底失败的作品。每次看到女演为这样的电影奉献都会分外生气…
#Cannes loosely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一个好故事被装腔作势耽误了,看得人一脸冷漠,比柏林《像这样的小事》和《恶魔之浴》差太远。剧本处处都是其它电影的痕迹,无原创灵性。音乐比同样黑白的《万物理论》更kitschig,后者有浓重的“致敬”味道,本片赤果果炫技。两处跳剪看得人想笑。一个孜孜不倦吃女性主义红利+不斟酌视角+讨好电影节的白男导演,全片感受不到对受害者及思想跑偏者的真情实意。
题材不错,但最终败给了形式主义,镜头主导,各种问题都点到即止没有深挖。
第8届平遥·卧虎。77届戛纳主竞赛入围。有点故弄玄虚。
本应该是一个好的故事 却 陈旧而乏味…
看到后面会不自觉“期待”杀戮 电影就成了这根针
不论什么时代,不论哪个国家,总有恶魔在人间。
女主的老公其实还挺温柔细心的,哪怕不是自己的孩子他也选择去爱,如果女主留下这个孩子(反正她汁液也多),和老公一起打工生活,也是一个温暖的三口之家。
受害者 害人者 自害者 解脱者
或许只有同一个阶级的女人才能更明白彼此的困境。
#8th PYIFF# 精致的黑白影像真的很令人讨厌,导演加入许多复杂的技巧表现,评论里说举轻若重太合适不过了…小女孩是这片子唯一好看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