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是现实版宗教圣女传说,它试图营造一种以女性视角去探索体验“爱情真谛和意大利这片土地”的意识、氛围、感受。
本片导演在传递上面这种感受的时候,能看得出在极力使用更体现电影本质的影像艺术的方式,这种坚持贯穿全片大部分细节,这点非常好,而要做到这点其实颇具难度,这要求“运动视觉造型艺术天赋”、“对电影本质的理解”、“对人的理解”缺一不可。
本片内核与去年佳作《可怜的东西》高度一致,可称得上是意大利版《可怜的东西》。
下面是本片里一些“上镜头性”的例子:
女主对意大利贫民窟的感受被以充满艺术气息的绘画感的方式完全传递出来:
宗教感的视觉造型艺术:
一些巴洛克风的调度设计:
关于巴洛克风调度,可参考之前的长评: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363807。
关于“上镜头性”,可参考之前的长评(《克朗代克》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355538 《阴风阵阵》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309211 《在溪边》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370297 《壮游》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387411 《大都会》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253374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493840 《潮》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568124 )。
全文完。
看完了 更新一下 其实这部影片也是给我最近生活状态的一种灵感 去观察 老教授说观察是最难的事 影片里女主既是观察者也是被凝视的对象 甚至演员都没有大段的台词 好几次被人问过你在想什么 但我觉得她也没有在想什么 只是在感受 我更多代入的是女主的视觉 她这一辈子 作为观察者真的很淋漓尽致 体验但又不沉迷 保持独立性且一直思考人类的奥义 这样的人是很独特的 不止是她的美 所以教授才说她那么的与众不同 我也很喜欢教授 他对女主的支持是同类的欣赏 是类似父亲的怜爱 更多的是他没把女主当成凝视的美丽宝物 而把她当成独特的人类 其实我焦虑很大一部分是对我荒废的时间 剩下的是对抓不住的他人 好吧 我的时间也是抓不住的 人真正能抓住的东西有多少 好像没有任何 人类好像只能不停的学习感受 去体验 因为最后一切都会消失 但感受本身是真实的 哪怕想起来的时候它已是昨日梦幻泡影 所以不要想留住什么 尽可能的多读多想多走多看 但不要执着 这是我对自己说的
下定决心看这部电影或许很难,戛纳电影节颗粒无收的战绩,开分6.0被称作那不勒斯的旅游宣传片的满屏攻击。
于是,“美作为一种罪过”不仅是渗透在电影表达中,更是在这部电影的观者心态里了。
但除了帕特诺普的美貌,除了那不勒斯的盛景,我以为还有不少东西,我愿称之为美的感觉。
被帕特诺普的美貌深深折服了呀这部电影最大的矛盾在于情,具体就是哥哥跳海自杀事件。
影片对其的表现很有意思,哥哥总是头朝后入水耍酷,却在那一次泪流满面,然后彻底沉入水中。
而这一切竟是因为自己的妹妹(帕特诺普)和她的情人腻歪。
影片设计的很妙,这竟使学人类学的她开始探索自杀的人类学动因。
曾经醉生梦死的三人影片也绝没有旅游宣传片那么简单,描绘了各色人物,作家,富豪,演员,教授,慈善家,教父等等,虽然都不细腻地描绘,却旁逸斜出,也共同构成了帕特诺普的独有的品格。
帕特诺普与作家保罗延续了他在《年轻气盛》(只看过这一部)里的思考,有关年轻与衰老,奢华与贫穷,以及折射出的各个人追索的人生意义。
帕特诺普这一生如何评价呢?
哥哥自杀的巨大冲击,让她曾经迷失;但人类学以及巨婴的“观察”似乎唤醒了她内心的一些部分,不再为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生生死死。
可“情”真的微不足道吗,情已逝,我相信她望向大海,总会怀念那“三人游”的时光。
巨婴,很有意思的构图另外有不少《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影子,美构成一种罪过,成了男性凝视的产物,也意味着易逝与脆弱。
和西西里的玛莲娜一样,她不喜欢收敛自己的锋芒,却懂得节制自己的美貌。
那个经纪人和演员说她眼神空洞,我却认为是一种忧郁的迷人。
多次出现的物化象征每个人都想知道帕特诺普在想什么,但或许她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因为她只要静静在那儿,无论沉思与否,都俨然是那不勒斯最迷人的风景。
美的感觉因为美的感觉,总是超越美的。
《Parthenope》在索伦蒂诺的镜头下,那不勒斯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城市背景,而是一个充满符号意义的狂欢舞台。
导演用极具张力的视觉语言,将这座城市塑造成一个巨大的身份实验室,让主人公在其中不断解构与重构自我。
帕特诺普的成长轨迹,恰似一场精心编排的仪式。
从贵族(豪门?
)少女到街头青年,从革命者到正教授,每一次身份的转换都是一次社会角色的重新演绎。
这种身份的流动性,打破了传统社会对个体的固化认知,呈现出一种后现代式的身份狂欢。
在那不勒斯这座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城市里,帕特诺普的每一次蜕变都伴随着强烈的仪式感。
街头艺人的面具、革命集会的呐喊、贵族沙龙的低语,这些场景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文化图景,展现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电影中的那不勒斯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空间,既是束缚也是解放,既是牢笼也是舞台。
帕特诺普在这里经历的身份转换,实际上是对传统社会规范的一种反抗与超越。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身份认同不是一个固定的终点,而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过程。
通过帕特诺普的视角,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文化焦虑与身份困惑。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个人成长的故事,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社会在全球化浪潮下对身份认同的集体思考。
在这个意义上,《帕特诺普》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人类学文本。
意大利导演保罗·索伦蒂诺的新作《帕特诺普》在第77届戛纳电影节首次亮相。
新作延续了他以往唯美主义的影像风格与非线性的叙事,讲述了一位来自那不勒斯,修习人类学的绝色女子“帕特诺普”生活的片段经历。
该影片虽在戛纳电影节颗粒无收,口碑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却因其优美、空灵的影像,使得任何有幸观看的人沉迷于那如同仙境般的南欧风情。
影片中,帕特诺普不仅作为魅力倾倒的女神存在,也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人类学学者存在。
从美貌到智慧,索伦蒂诺似乎不吝惜一切外在的光环。
将这位那不勒斯女神打造为超脱世俗与凡尘的存在,而他的镜头也依旧保持了作为男性视角的观看,大量运用“窥探”“凝视”“游移”等镜头,来流露出男性对这样一位绝美人间尤物存在的垂涎与渴慕。
于是他的镜头“抚摸”过光滑而又细腻的胴体,随风翩跹的裙角,似乎还带着美人体香的内衣,与嘴角似有似无的笑意,这些都无一不在塑造她作为“神”而非“人”的存在。
可不同于其他欲望投射下被动、娇弱而又的性感对象,帕特诺普却毫不在乎,也毫不费力地与这些带着欲望的目光相撞,甚至有时,她迫不及待投向他们的怀抱,却只在此刻停留片刻,像只临时歇脚的飞鸟,便在乱花丛中再次展翅,轻盈地消散于广袤的天空。
她仿佛来去了无踪迹,却足以落入花田的眉心。
可正如索伦蒂诺一向所探讨的“青春与永恒”的主题相似,过度的华美总在冥冥之中暗指生命的放纵无度与衰颓腐朽,人们渴望从青春的记忆中寻回那些丰腴、紧致的肉体,在回忆里一遍遍地再次抚摸、经历,妄想在垂暮中重新觅得生命的火花与激情。
帕特诺普意味着超然的美丽、自由与神秘。
美好的肉体与青春短暂却不长久,于那些固步自封,自守内心牢笼,无法翻越那藩篱与围城的男人来说,她的存在极度迷人却又危险。
她的一颦一笑既是勾起那蠢蠢欲动情欲的天然春药,又是能够承载他们叛离那庸俗琐碎、循规蹈矩生活的“伊卡洛斯之翼”。
“Parthenope”是荷马史诗《奥德赛》中,英雄奥德修斯在归家途中路遇塞壬三海妖的其中一位。
词源学上,她的名字来自“Parthenos”,意为“少女的声音”。
希腊神话中的塞壬,因未能履行保护冥后珀耳塞福涅的使命,而被其母,农业女神德墨忒耳一怒之下变成了人面鸟身的怪兽,并遭受了永恒的诅咒,不得不极尽魅惑的歌声来诱使过往的船只葬身海底。
这似乎在远古时代便已用骇人的传说染指了这些神秘而又极具魅惑力的女子,如同囚鸟一般,被锁入诅咒与污名之中。
恰与此相似,影片中,帕特诺普的弟弟与青梅竹马在其超凡的光环下显得黯然失色,而他们也因对帕特诺普潜在的爱慕而郁郁寡欢。
帕特诺普的弟弟在韶华时轰然而逝,影片到此刻似乎难逃传说的宿命:围绕在“妖女”的一切将遭其诅咒,而极富魅力的女性似乎也无法卸下“红颜祸水”的罪名。
但回顾全片陶醉于帕特诺普之温柔梦乡,却对此保有迷惑与茫然的男性,其悲剧并不源于在漆黑的崖底瞥见了阳光的余烬,而源于在一足将要踏进天堂之门时,却执着于回首望向那无底深渊的自毁冲动。
帕特诺普的出现仿佛唤起了他们内心真正的渴望,却在其无限光环的照耀下被迫抛向自身的阴影,这何尝不是一种悲观宿命式的重蹈覆辙。
帕特诺普,仿佛天然缺少应有的情欲,以一种抽象的悲悯流连于七情六欲的人间。
在她的眼眸之下,人类繁殖的交配仪式可称之为一种“文化奇观”,庄严肃穆的神圣教堂与象征着权力的不苟言笑的神父则可被轻而易举地解构。
原始的本能与权利的欲望在她的莞尔一笑中轻描淡写地滑过,带着些好奇、探索,与了然释怀之后的随风而逝。
她在社会与道德的界限中探索着自由的界限,仿佛游走人间的过客,无法全然栖身于一具肉体的框架之中,在被骄阳炙烤了一天后,终于化作傍晚自由的海风。
或许借助于这种视角,索伦蒂诺并无意图赋予人物真实的个性与可感的性情,而是在一种刻意勾画却好似风轻云淡地悬浮中探讨人生“知与行”的关系。
就如同帕特诺普人类学家的出身背景,导演似乎将人类学游历、观察、融合、独立的思考过程与思维,具身于一副行走世间,稍加融入却又随时抽离、淡出的游魂之中。
在她弟弟葬身于虚无的海域后,她终于第一次流露出作为凡人的情感,观众也在恍然之中终于感受到她人情味的忧伤。
可那涟涟的泪水却仿佛颗颗光洁的珍珠,泛起那空灵而又洁白无瑕的美。
这是妹妹在为至亲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时理所当然的心碎,还是人鱼的灵魂在咏叹那无尽岁月长河之中恒常的哀歌?
帕特诺普总是在晦涩的学理之间轻而易举地肆意穿行,她有条不紊、优雅从容地理顺着那些对于其他学生、甚至是教授来说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维线团,她能够学识渊博地用数种理论来讲述“人类学是什么”。
她在智识上拥有无法超越的禀赋,却无法用自己的心灵真正体会她的研究对象——生活、文化与爱本身的情感维度。
直至结尾,帕特诺普在人间的游历恰似一场田野实验的互文:就像有部分人类学家在历经田野之后爱上了自己的研究对象,甘愿留在其文化部落中继续生活,当帕特诺普历经人间浮华,最终停留在导师的因患病而身体变异的儿子的面前时,她因导师对于儿子无条件的爱与欣赏而动容,也为其异形的儿子所形成的乐观而欣喜。
正在此刻,导师告诉她,人类学是“看见”。
她或许终究将“知”转化为“行”,以此来对抗存在的琐碎与虚无。
但关于“知”的内容,却并未在电影的结尾得到揭示,只是如她往常的神秘,留给众人一句 “Love is the way to know the world, it’s a failure or not?” 如这般视觉化的绝美呈现,关于生活的答案深藏在每个具体的人的心中,只是借由帕特诺普的游走,来牵引出那些真正的渴望。
而这也是这部电影的魔力。
索罗蒂诺广泛运用大远景、空镜和景深镜头来描述人与空间的关系。
在一望无际的蓝色海岸线中,帕特罗普横身侧卧,身影依稀可见,宛如礁石上翘首的人鱼。
而在大远景对自然空间无限地扩大中,身处中心的帕特诺普却显现得如此渺小而又轻盈:她似乎疏离于人间烟火,在广袤的天地之中,她的躯体正如一叶扁舟,在生活的激流中时而平稳过渡,时而上下颠簸。
生活处处充满创伤,她以轻灵的姿态,拂过沉重的过往,无可奈何却又极尽平静向我们诉说着世事难料,她毫无抓取的动作,只有不时静观与步履不停。
她看似被抽象为了一个符号,可电影所呈现的正是一种由女性特有的包容与空性所滋养的自由,也在陈述着一种治疗与转化的可能性,这种治疗源自于不评判、不叙述,只是聆听、只是看见、只是拥抱。
在窄小的三维世界,这本身便是一种超脱,一种从自身的狭隘视野中跳脱而出的真正的自由。
也是在此处,因奥德修斯未受引诱而投海自尽的塞壬海妖,成为了超越情欲与悲剧宿命之上真正的精灵。
塞壬这一葬身于无尽汪洋的海妖,被锁住了双翼,却最渴慕无尽的天空和真正的翱翔。
在此,囚鸟终于闯破了牢笼,为生命的罅隙打开了天窗。
虽然索伦蒂诺也被指责为只是负责制造流畅、光鲜唯美影像的制图大师,其缺乏冲突、断裂的情节使其陷入无聊、肤浅的境地,像是在制作那不勒斯家乡旅游宣传片,但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需要以激烈的冲突与刺激性的视听语言来紧紧攥住观众的神经,达到喧宾夺主的目的。
当人们倦怠于生活中的平庸,欲以通过在影像世界中如过山般的具身体验来忘却自身的有限与渺小时,也应当有一种影像,以其波澜不惊的目光浮过这哗然的一切,以一种穿透恐惧与忧伤的平静来让观众感受到,如何去真正感受生活。
人们总是想要在生活之中牢牢抓取些什么,无论是实在可见的物质或是沉浮于人间中急于悟道的某种意义。
人们总是渴望从苦难中超越,从流逝中创生,却无法在这浮生半日里学会真正的放空偷闲,在不评判的悬置中任由生活之流浸透身体的每寸肌肤。
这远非对于生活流片断性地截取和重组,而是以一种生活的现象学,随帕特诺普的生活体验,却又不沉溺于情绪的深渊,以一种超然性的、不加评判的视角与生活方式,这或许是索伦蒂诺的生活哲学,也或许也是意大利独献给世界的礼物:在此刻,就让我们以波兰诗人米沃什的《礼物》为后弦,让影像轻盈的尾音漂浮于这游走的神思间吧: 如此幸福的一天。
雾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干活。
蜂鸟停在忍冬花上。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记。
想到故我今我同为一人并不使我难为情。
在我身上没有痛苦。
直起腰来,我望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
生活在极端之城那不勒斯的人间尤物帕特诺普,如同一朵绝望之谷的玫瑰,鲜活地孤独着,美得不可方物。
她“ 忧郁又轻浮,坚定又倦怠 ”,爱情成了她唯一的生存意志和生活方式——以爱求生。
但她从未认真过。
她人尽可夫,对一个从直升机上发来邀约的富豪说,欲望是迷,而性是它的坟墓。
她想陪一个同性恋作家散步,作家却用最浪漫的语言回绝了她,我不想偷走你青春的任何一刻。
男人想占有她,女人也想,但当红影星却说她成不了明星,因为她的眼神和那不勒斯一样死气沉沉。
那不勒斯之王(贫民窟之王)罗伯托归来,以受人拥戴的表象征服了她……每个人都想知道帕特诺普“在想什么”,有人说她脑子里一片空白,也有人说她在想如何永远给出正确答案。
教授则说,你们年轻人只想得到答案,却从不会提问。
但恰因帕特诺普提出了问题,才让教授看见了一个与自己年轻时重叠的影子。
帕特诺普的哥哥因为无法与 帕特诺普的男友共享她而自杀,她便把毕业论文的方向定为自杀的人类学动因。
然而直等到教授退休,她才得到“什么是人类学”的答案:观察。
教授告诉她,当爱情、青春、欲望、悸动、欢愉消逝后,观察是人生最后的课题,是现象的总结,而教授本人最后的观察,是他那形似一座小山无法行动的巨婴儿子。
最终是足球和马拉多纳拯救了这座丧城,伴随那不勒斯焕发新生的,是一代佳人帕特诺普的老去。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惊喜之作,被低估的索伦蒂诺,个人风格之外更有哲学思考。
看到最后眼角泛泪,因为我在美丽、欲望、思考和女性的成长里感受到他“为红颜祸水正名”的思考:她们不是妖怪,只是欲望的放大器而已。
她与海妖同名,是美和欲的代名词,是兄长也逃不脱的诱惑力。
而作为人类,她被世俗的“凝视”包裹,也被欲望控制,但她却也在不断的思考提问,一次又一次的转身,最后学会用知识包裹自己。
从十几岁时面对青梅竹马的求婚,“未来比你我加起来要辽阔”,她的船长教父问“我年轻四十岁你会嫁给我吗?
”她微笑着说“要是我大你四十岁,你会娶我吗?
”到二十几岁面对富商的追求,她问“你不觉得欲望是个谜,性是它的终结吗?
”,听到男人说“你也就那么回事”时的迷人微笑,到迷失在她人对自己外貌的褒奖里,同时去见证着城市的另一面时的悲悯和不适,到试图讨好父亲又最终回归自我的妊娠体验,到学有所成时将自己放在观察者的位置,像镜子一样照出丑恶的主教的嘴脸……她不断的直面男性对于一个美女的规训、忽视、欲望、责怪、要求、甚至哄骗,然后笑着,迷人又轻巧的绕过一切,观察思考,成为自己。
她的优秀不再只是一个人见人爱的美女,而是优雅退休的教授时,爱恨都成为了她眼里的坚定。
哥哥说“最美的地方未必能让人开心”,所以他脆弱的离开,而她却选择留在这个让她也不开心也怀疑过的地方,这就是她所展示出的不同于大家想象中的力量和坚韧。
她用温和到具有迷惑和诱惑性的方式完成了她的斗争,她知晓这里的爱与痛,但她选择直面甚至接受或改变,但从未逃离。
年迈的船长说“你很聪明没有滥用自己的身体”,主教说“人生的尽头只剩讽刺”,确实是的。
她将自己的美丽成功的化为了欲望的镜子,反射着讽刺着凝视她的每个人。
她凝视观众的每个镜头都在展示着美丽,同时映衬着观察者的思考,是完美的解读了“你看到什么是你的心决定的”这句话,哲学化的打破了第四堵墙。
有趣的是虽然是一个50年代的人,美术设计上却没强调任何的年代感,一切的思考并不局限在那个年代,反而对当下更具有现实意义。
摄影的美是一贯的无需多言的,故事的最后音乐和回忆同时到来,我感同身受一点成长的痛,美丽从来不该是罪过,而凝视的反击和规训的跳脱显然需要极大的力量,以身入局时容易迷失,跳出身份容易迷惑,而她的美丽远不止于这身皮囊,更多的是她顽强又坚韧的生命力。
电影充满导演个人风格,相比《绝美之城》,迷人风景、镜头美学、美女、浮华、宗教、荒诞与隐喻、性元素的熟悉配方,一个不少,另外增加了相对连贯的故事情节,使得电影可看性大大提升。
电影从叙事角度出发是一部非常纯粹的以女性为第一视角的片子。
女主的名字作为隐喻,既暗示女主的惊人美貌,也象征女主所在城市那不勒斯。
可以看出导演对影片立意上的野心,但看下来不能说肤浅,但也谈不上深刻。
女主作为美人,不走寻常路,始终坚持学业,将学霸人设一以贯之,这其中大部分是个性原因,也有个人命运使然。
她之所以与众不同,一方面是头脑聪慧爱思考的特性,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个性上的过于理性,使得她过于依赖从知识中获得人生中遇到困惑的答案。
她本科学习人类学,后又以优异成绩再随教授留校深造,这里面最深的动机是她无法解释和面对人生中遇到的种种挫折和现象,她一生中最难以释怀的事情就是哥哥为她自杀。
学习人类学对她来说,更像是一种疗愈,她无法从中真正得到什么答案,她的成长事实上是靠她尝试做演员,以及认识一名黑帮头目所看到和经历的一切所带来。
可以说女主一方面头脑绝顶聪明,一方面在情感上却非常弱智,她所无法解释的种种事情其实就是人性,哥哥的自杀也好,父母的不原谅也好,初恋情人后来不再重归于好也罢,很多发生的事情不能用理性来解释,也无法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她只有躬身入局去真正尝试了解对方所想,才能得到答案。
就像有句话说,真正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要用心去感受。
女主缺乏的,恰恰就是这种共情力、感受力,她太过于理性,以至于无法理解基本的人性。
或许这是导演刻意安排的结果,再次安排一名类似观察者的主角来审视这座城市,审视人生,就像《绝美之城》》一样。
当然,女主没有听从教授的建议,一直留在那不勒斯任教至退休,且终身未婚,某种程度上说,是导演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也是女主对自身的救赎,对哥哥的怀念。
她办公桌上一直放着与哥哥的那张合照,她的人生自从那次悲剧发生后就定格了,她永远活在了昔日的时光里,活在了这座城市,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这份心底的爱。
摄影机的镜头的对焦本就是一种凝视,不可避免的凝视。
不过作为技术手段的摄影机,我们更期待它是一个非性化的他者。
意即纯粹凝视而并非男凝女凝。
然而这种期盼也许正是要剥夺电影作为人类的艺术手段其中蕴藏的欲望和感情。
但这种期盼也想要尽力拉开电影沦为一种监控录像。
看吧,观众的期盼其实也是一团含糊不清的欲望。
绝望地讲,这些模糊的欲望也许就是人文绕不开的,甚至是赖以生存的东西。
这个电影里用人类学作为引子,说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就是观察,也许这种观察,最理想的形式就是像一台非性化的摄影机一样,总是想要拍出最纯净的影像。
同样还是索伦蒂诺早就用过的福楼拜想写一本没有情节什么都不讲,全是辞藻的书,如同字典一样(其实字典也蕴藏着机构的官方解释,这是一个更大的国家机器的欲望)。
但这种理想的观察是不存在的。
人作为观察的主体和客体,总是会在所谓的观察中落入主体间性交错的鏖战(陷阱,状态,现象…愈发中性的词汇的选取也同样重要)。
人很难突破观察背后的立场,就像一定会有人在操作那台摄影机一样。
因此,人和人之间就算没有联系但也早就处在一种行动者之网中而相互影响了。
但就是因为预先已经有了一个立场,所以就正如Parthenope一样,没有办法跟人达成另一种理想的完全的联系之中。
终极孤独被揭露之后也许就是这样。
看完电影后还是希望人们就算在误读和失察之中也能够拼命地相互靠近。
企图用学术解读情感也是绝望之人才会做的事情了。
看的好好的,后面登味虽迟但到,类似川端康成的《睡美人》,但之所以川端不会令人太不适是因为他着重描写的是老人面对年轻美女的对自己的不可挽回的厌恶绝望,但在这部电影中,却只能凸显女主角的肤浅,因为年老的主教几句稍微深刻一点的话,就坠入他们“你在想什么”对她作为一个有点头脑的美女的奉承直接和对方do了,这素在…?
这种抽象的事并不能得到答案,只能说感受到了导演的xp,现实喜欢有点反叛的文艺美女,和老丑人上床更加凸显本身的“反叛”,实在是非常俗气的文青品味,这部电影直接让索伦蒂诺不再是我心中最喜欢的导演之一了,这部还可以和《花容月貌》进行对比,不同于《帕特诺普》因为“恶魔”主教的几句酸味十足的屁话而和对方发生性关系,成为一个充斥着男凝意味的不安分的文艺荡妇存在,《花容月貌》女主一直知道自己在干嘛也有着自己的心路历程,但是帕特诺普的行为没有什么建设性,仅仅是为了作为一个反叛的知识分子“妖妇”的景观存在。
看了电影的女生们千万不要去学!!!
现实里遇到要知道这个主教就是在pua你,而且这就是一种肤浅媚俗的小资情调!
不要为了“反叛”去做这种没有一丝意义的事。
当然这部电影并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开篇对美貌这件事是虚妄的就非常优秀(所以我前面看的很认真结果后面又被男导演喂💩了),还有他人对帕特诺普外貌的亵渎,更加表现出时光飞逝下青春的虚妄,其实人对美貌有种太强的滤镜,很容易在美貌的人身上造神,有人说你很美可以去成为演员,结果最后还是走了学术的路子,空有好的条件,比如出生就有容貌、家世、地位,无论如何,找到自己是谁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灵魂面前众生平等,阿弥陀佛。
渴望美有意义,有灵魂,有历史…衰老的症状,索伦蒂诺早就开始衰老,非要把自己的老朽的灵魂塞到年轻的躯体中,去跑一遍可能。无限自恋又自诘,贪婪吮吸青春。
#77th Cannes Competition# 4.5/10 反而比前几作的观感更好,也许是因为至少在尝试女性视角的叙事,即使仍然是充满凝视的,空洞的,浮华的,然后在无病呻吟般吐露惆怅。
极度的美和极度的空洞
镜头美,各种摆pose,意大利“王家卫”。易逝的青春、美貌和虚无缥缈的爱情,忧郁、悲伤、虚无。
那不勒斯风光大片,还是这种令人昏睡的绝美画风,这次的焦点是一个“绝美之人”,索伦蒂诺用尽一切方法把她拍得宛如古典美神…她有一副纯真的面孔,举着烟慢悠悠走过每个人眼前,细高跟发出轻微的声响,对每个爱慕她的人若即若离,小号配乐也好温柔
美丽又空洞,对那不勒斯的乡愁这回被具像化一位美丽迷人的女性,但又是相当典型的男性视角下的女性角色,所谓对人类学的观察也是一群奇形怪状的男的…索伦蒂诺对女性的塑造总是停留在理想符号化的层面,没有深入内心去塑造立体的角色
那不勒斯:滚
#Cannes2024-25 美丽但是无爱,终究只是寂寞。啥也不用说,索伦迪诺一出手,每一帧就是广告大片级的视觉享受。
每一幕都渴望生成超验,但方法只有两种:造景,然后不断摆弄人物。充满权力味道的电影。你是你帝国的王,我戴上口罩连夜逃亡。
本质上和索伦蒂诺的上一部电影《上帝之手》是一种拍法,都是借助一个人物的视角来表达对于那不勒斯这片土地深切的情感,但是相对于《上帝之手》比较私人与观众友好式的叙述法,本片就显出一股莫名其妙的老旧式高深,各种复杂的背景设置与奇观展示让影片的情感浓度变得虚伪而不真切,“帕特诺普”这个贯通始终的人物总是在空洞地表达着一些不够深入人心的内涵,完全成为了一种无效的且充满隔膜的工具,即使在结尾终于有所呈现,却来得太迟,让人意兴阑珊。
欲望的流动,一部关于生命的序曲。
很古典的一部,但是感覺太泛了,全程都拍得很美升格成功多瑙河西海岸人生想象,而覺得這種片子最無聊(或者是經典)的一種解讀就是把人物歸成一種對於地區歷史的化用和經歷,但愛慾和經歷都浮得可怕,撐不起最後哲學表達,倒是符合對學哲學的或者目空一切的文藝逼(貶義)的一種想象。而感覺加入超現實鏡頭會比較有助於沖淡點老人味,比如和教宗上床的時候脫掉自己那層皮呢?結果扭扭捏捏變成最後的一個大招,但既然奇幻就要再奇幻點吧……
这种虚无人生的惆怅和对所在故乡深沉的爱对浪漫的追求缠绕在一起 实在太美妙了 不同的符号象征和超现实在Parthenope一生的人类学智慧“观察”中显得更加虚无 不知道是不是本身就是对她这种美貌的一个惩罚 就像电影中对美丽的Naples和智慧的Naples人的所经历过种种的诅咒
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充满暮气的悲伤和空虚感
疑似那不勒斯风景广告版小时代…其实看的时候想到《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美丽智慧富家女的小小烦恼真是看得我有点😅😅多一星给面纱女演员,真的很爱《日落大道》式人物 和女主退休时的鞠躬呼应还挺感人的;教授儿子想到马尔克斯的最美溺水者,确实奇幻 归根结底是“世间好物不坚牢,琉璃易碎彩云散” | 这个是最初看到的那个蓝色海中游泳版海报标记的想看→海报好美丽…!
生活在意大利的人,生活在人类学研究中的人,其身体和举止天然带有一定的景观意味,一举一动甚至做爱都是文化。这一部是老生常谈,但依然具备可看性
7.3分左右。果然一看就是《绝美之城》导演的手笔,如此惆怅的艺术人生。整部电影似乎就是对应着片中关于人类学的定义,“人是最后才学会了观察”,而人类学就是观察。是青春已逝,是美人苍老,是夕阳西下,是满腹经纶却又惆怅无比。从空空如也不停地学习,最后看开了一切的背面,却又是空的。
索伦蒂诺拍虚无与惆怅还是有一手,但可惜越来越不知节制
又美又做作,有些细节因为太做作导致我笑场;但是越看到后面越喜欢。非常索伦蒂诺,情节部分一直都很薄弱,他想表达很抽象的感觉,但是实力差口气。美是真的美,约等于两个多小时的YSL广告片。总的来说还是值得看的一部片子。
帕特诺普,你在想什么。又一首很美很美到忧郁到美的诗。配乐那么多愁善感。忧郁也没有放过海水与日光之城。古时负责蛊惑水手的海妖,在当世安静耐心地,活过了观察者的一生。帕特诺普,我在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