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梦:融合之道》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一场独特的视听盛宴。
影片中,主角李峰从中国到美国,在文化冲突中开启武术成长之旅。
他在韩师傅和丹尼尔的教导下,尝试将中国功夫与空手道融合,这个过程充满艰辛与挑战,也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毅力。
不得不提成龙饰演的韩师傅,举手投足间尽显宗师风范,将中国武术的韵味与智慧完美诠释,给影片添了厚重底蕴。
动作场面更是精彩,拳拳到肉的打斗,行云流水的招式,把功夫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影片也存在不足。
剧情稍显老套,主角被欺凌后逆袭的故事走向缺乏新意,难以给人惊喜。
文化融合的呈现也不够深入,流于表面。
但总体而言,它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功夫片。
会看的原因是我对很多年前那部《功夫梦》的印象还不错,虽然现在回想起来,里面涉及校园的戏份,校霸啦,有好感的女生啦,都非常“美式”,去山上学功夫的部分也非常“西方想象力的中国”(倒不是贬义),但整体还算是好看的电影。
到这一部“融合之道”,那种“西方想象中的中国文化和功夫”的过时味道,就更为浓重了。
我也是因此才知道原来第一部的《功夫梦》翻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龙威小子》,而这一部则更是直接沿用了《龙威小子》的故事和设定。
就算因为我对《雄狮少年2》的热爱,这部电影里部分配乐、情节和场景让我想到了雄狮,但整部电影看下来,多数时间还是被尬到。
还是先夸一嘴优点,动作场面还是可圈可点的。
虽然成龙的戏份不多,但王班的打戏还算好看。
以及配乐虽然很满,能看出幕后通过音乐、剪辑风格来让这个电影“潮”一点。
好了没了,下面就都是吐槽了。
首先要吐槽的就是国语配音,北京的部分成龙讲中文是自己说的,其他角色虽然看口型也是中文,但声音出来就是浓浓的译制片味儿。
到美国后是全配音,包括成龙也是,里面还有学讲中文的情节,以及主角英文没口音的设定,大家在这些情节中都在讲译制片腔调的中文,就很怪(更别说成龙本人的声音相当有辨识度)。
总之,有英语版就千万别看国语。
接着吐槽剧本,要说故事有问题,我刚看完的《疾速追杀:芭蕾杀姬》也是千疮百孔,但后者就很懂得利用快节奏来藏拙,这部功夫梦的剧本则是努力努力白努力。
其中的角色困境就很怪,男主李峰,跟着来美国纽约工作的妈妈转学的北京人(虽然看脸完全不像),他的校园生活会遇到什么感觉翻着白眼就能想象到,虽然好像编剧努力在避免一些亚洲人刻板印象的霸凌情节,但最后呈现到具体每个角色,还是很刻板印象。
长得不错但是演技很浮夸的反派听说主角是北京来的,第一句问“你练过功夫”。
教主角补习微积分的美国学霸,各方面都非常nerd风。
拳击大叔和她的漂亮女儿和主角发生的所有故事,欠钱打比赛拜师啦,莫名其妙的恋爱啦。
所有这些构建出来的主角李峰,他虽然典型亚裔外貌但讲英文没口音,也不是既定印象的亚洲人数学好书呆子,在学校里虽然没交到什么朋友,但不妨碍他约会情商点满。
跟哥哥的故事是这个角色背负的最大“原罪”,也是成长锚点,可这个故事的展开就很让人皱眉。
连带着妈妈成为主角练功夫参加比赛的障碍的设定也很奇怪。
你哪怕改成哥哥想见义勇为时如何如何呢,我都觉得比现在这个版本要合理很多。
总之,虽然不是那种糊弄事儿的烂片,但想要体验影院抠脚趾可以去看
《功夫梦:融合之道》以少年成长为主线,巧妙结合武术训练与跨文化碰撞。
影片通过美国少年与中国师父的互动,展现东西方价值观的磨合与尊重。
动作设计干净利落,训练蒙太奇充满感染力,但剧情略显套路化。
成龙饰演的师父沉稳幽默,少年主角的蜕变过程虽老套却依然动人。
影片弱化了传统功夫片的复仇主题,更强调自我突破与文化理解,结局比武戏份紧张精彩。
整体稍显说教,但作为合家欢电影,其积极内核与流畅叙事仍具观赏性,适合年轻观众。
当武术成为世界语:《功夫梦》中的文化融合实验在《功夫梦》的某个场景中,美国拳击手向中国武术大师学习寸劲技巧,这个看似简单的教学瞬间,实际上暗含着成龙电影宇宙中一次大胆的文化实验。
与《简单任务》《红番区》等经典作品相比,《功夫梦》确实在场景构建和电影质感上略显平淡,缺乏那些令人屏息的奇观式动作场面。
但若仅以此评判这部电影的价值,或许会错过它最珍贵的贡献——成龙试图通过武术这一媒介,构建一种超越国界的文化对话语法。
《功夫梦》最引人深思的,是它如何将武术从单纯的打斗技巧升华为一种世界性语言。
电影中,中国功夫不再是与日本空手道、西方拳击对立的存在,而成为各种格斗技术相互启发、彼此丰富的起点。
我们看到的不是武术流派之间的竞争,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交流——武术成为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理解的媒介。
这种处理方式与《尖峰时刻》系列中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喜剧不同,它更加严肃地探讨了武术作为文化载体的可能性。
电影通过李峰教导朋友父亲中国功夫要领的情节,巧妙展现了文化学习的双向性。
这一场景打破了"东方神秘主义"的刻板印象,呈现了武术技巧在跨文化语境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当拳击手尝试理解并运用寸劲时,我们看到的不是某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征服,而是两种身体智慧的交汇与创新。
这种处理方式与《功夫之王》等影片中将武术奇幻化的倾向形成鲜明对比,它让武术回归到一种可学习、可交流的身体语言,而非遥不可及的东方奇观。
成龙在《功夫梦》中塑造的角色,已经超越了早期《醉拳》中那个顽皮学徒或是《警察故事》中那个正义警探的形象。
他在这里成为了一个文化转译者,一个不同武术传统之间的调解人。
这种角色转变反映了成龙自身作为国际影星的身份演变——从香港动作明星到全球文化大使。
电影中韩师傅身上那种开放、包容的特质,某种程度上正是成龙作为"全球华人榜样"的自我投射。
当他在电影中与日本空手道师傅平等交流时,我们仿佛看到了现实中成龙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影子。
《功夫梦》最值得珍视的,是它试图构建的一种新型武术电影范式。
在这部电影中,武术对决不再是仇恨或竞争的结果,而是相互尊重前提下的技艺切磋。
这种处理与《叶问》系列中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比武场景形成有趣对比,展现了武术电影另一种可能的走向。
当成龙选择淡化武术的对抗性而强调其交流功能时,他实际上是在探索动作类型片如何服务于更高层次的文化对话。
在全球化遭遇重重挑战的今天,《功夫梦》所倡导的文化融合之道显得尤为珍贵。
电影中那个各国武术爱好者相互学习的场景,几乎可以被视为一个微缩的"武术联合国"。
这种理想主义情怀或许正是成龙作为国际巨星想要传递的信息——在拳脚之间,存在着超越语言和国界的理解可能。
《功夫梦》可能永远不会被视为成龙最精彩的动作电影,它的打斗场景确实难以媲美《警察故事》中的商场大战或是《A计划》中的钟楼坠落。
但它的价值在于,成龙尝试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武术动作,讲述了一个关于文化融合的现代寓言。
在这个意义上,《功夫梦》代表了一种动作明星的文化自觉,是成龙从单纯的动作表演者向文化思考者转型的重要标志。
当电影最后各国武术练习者齐聚一堂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情节的圆满,更是一种文化愿景的呈现——武术,这种古老的身体语言,或许真的能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
《功夫梦2》的内地票房彻底扑街。
累计400万,预测总票房才633万,排片随着票房走低迅速减少。
正因为如此,挑到合适的场次比较难,所以我买票时没注意,买到了国语版,一股译制腔味儿看着又出戏又别扭。
幸好电影本身也一般,让我多少有点安慰,不用再买原声版。
《功夫梦1》是主角因母亲工作来到了中国,遇见了喜欢的女孩。
却被其朋友中式霸凌,主角跟成龙学习功夫在擂台打败了霸凌男孩,赢得冠军,二人和解,仁者无敌。
《功夫梦2》与之相比,只不过把中国换成了美国,中式霸凌换成了美式霸凌,时长从140分钟减到了94分钟,其他部分不能说一模一样吧,只能说并无二致。
连主角此“颜”差矣都一脉相承,甚至还有点像《雄狮少年2》。
男主演技马马虎虎,功夫拖泥带水,含胸驼背,体态很差,一副受气包样子,好莱坞挑人还真是一如既往。
故事真没什么可说的,乏味且简单,几个字就能讲清,傻小子闯荡纽约拜师学艺后成功自我救赎。
这种套路70年代就拍烂了,成龙、洪金宝、元彪各自有一大堆,但与过去的功夫片相比,《功夫梦2》毫无亮点。
即便《功夫梦2》翻拍自《龙威小子》,有《洛奇》的味道,可将70年代美国梦的文化图腾原封不动的拿到现在也落伍了。
何况片中没有巧妙的设计和小聪明,也没有从头到尾的功夫,主角更没有史泰龙的魅力,反而处处彰显其不适应时代的笨拙,不谐趣也不不具观赏性。
动作部分本来也没什么期待,成龙根本不是主演,仅挂名,所以算不上失望。
成龙在《急先锋》里不跳楼选择走楼梯后就注定我们再也看不到飞天遁地的成龙大哥了,他确实老了打不动了。
在《功夫梦2》为数不多的打戏中,成龙也用到了好莱坞式的剪辑与镜头,不再像以前那样一镜到底,身手矫健了。
如果是以前,哪怕依旧是《功夫梦2》的剧本,单凭成龙的动作喜剧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可惜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不过,《功夫梦2》的海外表现还行。
尽管是以成龙为噱头的诈片,但成龙拿了1500万美元的片酬,让别人借势也理所当然。
对国外来说,他们功夫片看的少,很多套路都没看过,成龙+功夫+情怀,这块金字招牌还好用。
与国内一塌糊涂的票房不同,该片海外票房颇高,8300万美元,成本4500万美元,口碑也尚可,回本压力不大。
从甲亢哥中国行就能看出,《功夫梦》确是他们这一代美国小孩的情怀。
再加上片中男主救女友父亲的巷战和结尾终极大战的设计还算看得过去,故事整体还算流畅,国外观众也能为此买票。
但于国内而言,又老又旧,故事看个开头,然后去睡觉,醒来后哪怕片尾出字幕了也能知道讲了个啥,还不会有多大的出入。
而且这些千篇一律的动作场面也不可能吸引观众进场,这些年成龙又拍了太多烂片,情怀早已消磨殆尽,华语地区不卖座也在情理之中。
成龙对电影的那份热爱值得敬佩,古稀之年还不退休,仍旧活跃在一线。
现在的他就是功夫的文化符号,有时候他在电影中什么都不做,只露露面也能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但观众毕竟都会长大.
我滴妈,我今天看了那个《功夫梦 融合之道》…好难看的电影…浪费了我的时间?
国内6.7号上映。
整部电影就是很典,又很刻板印象…虽然是德语的我有点一知半解,但是也有很多中文。
没有中国指导的感觉,特别难看,美式教育大战中式教育😅应该给我道歉而且成龙大哥居然有很多戏份,还是一番[可爱]怎么说服的请问😅没吃过🔟的一定要看看
今天有幸在影院里体验了一场视觉与逻辑的双重冲击,感谢自己在这场精神试炼中仍然活着,实属不易。
这部名为《Karatekid Legende》的电影,成功地刷新了我对“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下限的认知。
导演先生能够完成这部作品,必定在“不讲逻辑”“蹭热度”“音乐拼盘”方面有着极高的专业素养,令人肃然起敬。
剧情方面,我不敢说乱,只能说它在混沌中跳跃,像是随机拼贴的中学生作文,努力制造情绪高潮,结果却成了一锅情绪废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段母亲用香薰纪念儿子实在令人久久不能释怀。
也许这代表着一种全新的丧葬理念?
让遗像保持持久留香,芳香四溢?
创意非凡,感天动地。
至于男主,我十分尊重演员的勇气与存在本身——毕竟在荧幕上如此坚持不懈地“忠于原貌”,也是一种罕见的真实。
审美是主观的,我只是在感慨,这张脸担起男主大旗,真是电影史上的一次大胆尝试。
顺带一提,除了成龙老师一如既往地稳健输出、中文无障碍以外,其余角色的中文水平实在令人存疑,有时让我分不清到底是语言障碍,还是角色设定本来就不需要逻辑。
这部作品确实做到了“令人印象深刻”。
如果它的目标是让观众记住它,那我现在不仅记住了,还可能会记一辈子。
总之,感谢导演和全体主创带来这部集混乱、尴尬、蹭流行为一体的杰作。
如果这部片的目的是挑战观众的忍耐极限,那么它,确实非常成功。
故事上:本片的故事依然是1984年原版的挪用,这在2010版已经做过一次了,而且少年遭恶霸欺凌,遇见师父,学成归来,击败恶霸,这种故事也够也不新鲜,唯一和1984版、2010版的区别是本片主角李峰是有学武术基础的,嘴周才击败了蝉联冠军的恶霸,而1984版2010版都是无基础再学一段时间武术就击败了有经验的长时间学习的对手。
节奏上: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是一部遗憾了,因为原时长是118分钟,而现在是94分钟,由于索尼和导演的矛盾,导致被删了24分钟,现在片子的时长给出的效果是后1/4节奏太快,而且从预告上来看也删掉了岳阳楼的画面,去年7月成龙说做了年轻的样子,看样子也删掉了,就正片里给出了一张照片,被删的内容应该是1985年的成龙和宫城师父的交流,而我们看这电影系列都是110分钟,而2010版更是最长的140分钟,本作对比2010版少了50分钟,真是可惜,本可以丰富更多这个世界观的,通一通10版和84版内容的。
角色上:尽管删减了,但主角李峰的成长是有了,保证了主角的成长没让电影角度垮掉。
84版主角拉尔夫可以说是超长版客串,而韩师父完全是重塑了,和10版韩师父几乎不是一个人了,当然了也完全没提自己徒弟贾登史密斯。
动作上:可以说拥有近年成龙电影最佳动作了,因为王班是会动作的!
这就最大区别近几年内地某些导演的电影把动作戏交给其他人,比如张艺兴、李治廷、杨洋、艾伦等人,那动作戏之差啊,甚至不如直接把动作戏交给70岁的成龙,至少《熊猫计划》《龙马精神》的动作戏都是由成龙执行,可看性比那些人高太多了,而本作的动作风格是非常传统性的,完全走踏地的,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设计上也看出了很多的小巧思,小夸一夸。
差不多谈的内容就说完了,尽管是个套路的故事,但依然可看一看,也适合没看过这个ip的观众和一些小孩子。
大部分人都在吐槽,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因为国内《龙威小子》粉太少了。
这其实是一部粉丝向作品,系列粉能看的很爽!
首先就是居然能在国内大荧幕上面看到龙威小子,电影开头就是一整段龙威小子2的片段,宫城师傅向丹尼尔解释祖先是怎么将空手道带到琉球的,片段放完之后就是一段水墨画画风的动画,来解释成龙饰演的韩先生与宫城师傅的过往,直接将功夫梦的世界观与龙威小子的世界观融为了一起,并且还填了龙威小子中的坑(原片只说宫城师傅漂流到中国被一个中国武术家救了,但没说这位中国武术家是谁,这里面就解释说是成龙救的)另外看过龙威小子的观众应该都知道,龙威小子有很多致敬洛奇的剧情,这一部就选择了直接致敬洛奇。
这一部设定中女主家是意大利人,在纽约开意大利披萨店,女主父亲就是一个颓废的意大利拳王,决定重新去参加比赛,并让男主和他一起训练。
意大利拳王……重新崛起……这还能再明显点吗?!
还有更多致敬的小细节,比如女主父亲管男主叫“中国蜘蛛侠”,这是龙威小子第一部中丹尼尔对宫城先生的外号(不过原版是叫“亚洲蜘蛛侠”)这致敬的小细节我在电影院里看到的时候差点直接叫出声了!
后面韩先生还拿出了年轻时与宫城先生的合影(不过是p的)系列粉看着简直泪目!
后面丹尼尔与男主和成龙一起战斗并训练的时候,虽然打戏质量一般般,但简直情怀拉满!
真正的粉丝向作品就是这样的!
最后的话,我来说说这一部为什么国内那么多人吐槽并且票房低吧,我觉得主要是因为国内龙威小子粉太少了,看不懂其中的致敬,也没有情怀所以就感觉整部电影质量一般。
国外票房高,原因就在于国外龙威小子粉很多,很多中老年人是从小看到大,年轻人也可能在父辈的带领下看过,而且龙威小子的衍生剧《眼镜蛇道场》在国外热度也很高。
作为一部高热度的全龄向作品,突然推出这么一部绝对粉丝向并情怀拉满的电影绝对会有很多粉丝来支持,国外能爆火的原因多半就是因为这个了。
看了《功夫梦》很开心,但发现国内排片和上座率都很低。
上网一看,大陆IP的评论集中在“好烂”“成龙老套路”“没有新活”“男主不帅”等等……但这明明是一个纯正的美国故事:一个搬来美国的华人男孩的成长历程。
选角用了华人男生,却没有刻意强调“我眼中的中国人”这种刻板印象。
就是典型的美式热血商业片:战胜自己,赢得比赛,和喜欢的女生在一起。
在国外电影院,这种片不会被归为“小众外国片”,所以才有更多人带着家人朋友来看。
他们被成龙、被设定吸引,看完电影回家,潜移默化地对中国文化多了一点了解和好感。
孩子上学会对中国同学说“hey兄弟,我看了Jackie Chan的电影,可酷了”;大人上班会和中国同事说“我周末带孩子去mall顺便看了部电影,主角是个中国男生,很有意思”。
成龙,以及拿下奥斯卡的杨紫琼、《花木兰》原型的刘玉玲,每一次出现在大银幕上,都是在让世界多看中国人一眼、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我不止一次听外国人说,他们来中国旅游或工作,就是因为从小喜欢成龙。
这还不够好吗?
海外华人需要先登上舞台当主角,被看到、被平等对待,才能有尊严、有自信,进而有更大的成就和幸福感。
美国资方选择中国人做主演,美国观众走进电影院,结果只有大陆市场不买账,真是可悲。
一般般
空手道和功夫是一个树上的两枝桠。多么宽广的胸怀
功夫梦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励志片,重复地跌倒爬起直到将对手击败,李峰的坚持与成长引起了我的共鸣,遇到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一直被困在迷雾里出不来,先在思想上解放自己,接着在行动里坚持实施。万事都遵循一个道理: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训练的多了熟练了,就能找到其中的窍门,产生巧妙的办法,干起事来便得心应手
大哥年轻的时候以武服人,现在以德服人,你不服,就把你打服,很喜欢这种态度
很久没看起承转合这么“传统”的电影了,竟然观感比现在一些花里胡哨的电影看着舒服。剧情非常模板,前半部尽情睡觉都没关系,直接从双师父开班收徒开始看就可以,俩师父的部分才是全片精华,龙叔和马基奥一出来电影就好看了起来,缺点是太短。从蛇形刁手的小徒弟到现在的“袁小田”,成龙的轨迹变化何尝不是一种传承。
还可以,但是为啥不买汉堡
男主毫无男性魅力
旧酒装新瓶,依旧是87年元祖版那套叙事模板,区别是带上了老主角+成龙双重情怀营销,还有94分钟的系列最短时长。好消息是观影过程不痛苦,对成龙的运用胜于贾登版。坏消息是剧情逻辑生硬,也挑不出其他的优秀点。最后就看你吃不吃这碗情怀炒饭了。(PS:简中副标题诈骗,但这次在故事上真的在打空手道。)
很美式青春,节奏不错的商业片,时长友好。
主角王班的外形气质与角色契合度低,武打设计流于套路,缺乏成龙式的创意巧思;最终决战仓促收场,情绪铺垫不足,未能掀起高潮。情怀有余,但新意与感染力双双欠奉,功夫梦终成"碎梦"。
男主长得确实一般般……不过身手还是非常可以的,而且亲身上阵,和成龙的对手戏也挺有意思,看完没什么负担的一部片子!
一场“因为爱情”的自我救赎&和解之旅,最简短的剧情搭配最长的前摇,两位师傅回来授课的时候,进度条已然过半。空手道格斗部分的漫感很强,第三幕高潮部分爽感还是有的。但“两根树枝,一棵树”的融合内核表现和实践极少,更多时候仅停留在口头上。两位师傅风尘仆仆得赶回来,最大作用也只是为男主摸索了一款“专用骗招必杀技”赢得比赛…
故事过于老套,整体观影过于沉闷。
我是说…陪着影院按摩了一个小时的按摩椅,周末晚上看这电影其实挺舒服的。不用动脑子。想看了一集泡沫美剧。舒服到甚至想给2.5星。(男主还挺能打的(豆子。is that you?拍荒原果然给人锻炼出来了
特效和音效像小时候打电玩,好有趣,太有生活了
别再来割韭菜牛马的钱了!没钱买票了
搁着统战呢?
放在网大都算是中下水平的电影,正片不到90分钟的片长居然用了前半段50分钟来演一些和功夫没关系的内容,成龙也到了演当年蛇形刁手的老师傅的年纪了,戏份充其量就比客串多一点,没有什么打戏,主角最后打戏也是走马观花,不推荐观看
彻底扑街,跟谁走的太近就会长的像什么样子,终于剥开了本来神秘的功夫面纱,变红了
经典配方换包装,40年老梗撒新葱!华裔少年纽约挨揍→中日师父‘混合双打’→逆袭夺冠,反派踹人角度都懒得更新。71岁成龙白发跑酷,动作戏替身痕迹明显,冷笑话温度堪比怀旧暖气片。建议下集改名《功夫梦之AI永生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