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还真不缺你这种人。
”“那这个世界就没那么糟!
”一曲货真价实的凡人歌,一部共情现实的人生戏。
生活是一地鸡毛,一边崩溃一边成长。
砥砺前行,困境中成长,才有可能在低谷的时候触底反弹,得如所愿。
能有一个情绪价值拉满,如灯塔般闪亮的伴侣,何其有幸,此生不换!
价值观不同,注定要爱人错过,没有对错,只是不适合。
亲密关系中,可以适度改变,但底线一定是仍要做自己。
可以包容,不能委屈;可以调整,不能畸形!
责任有责任的优秀,自由也有自由的魅力,有时候不合适的东西,不是因为不够好,只是因为单纯的不合适而已。
做自己喜欢的认为对的事,人能为自己的意志而活,不被生活和关系裹挟前行,不妥协于现实和他人意志的束缚,是一件很酷的事。
虽然会付出代价,但至少能找到让自己实现价值,发光的方向。
世俗社会学意义上的成功未必就是亲人心中真正的期盼,能过得安稳,活得松弛,真正地快乐,本身就是一种成功,而且是很多人所更青睐的“成功”。
你我皆凡人,活在人世间。
命运奔波苦,一刻不得闲。
一句忠言听不进一场大梦叫不醒一两黄金放不下一地鸡毛拿不起一口三舌讲不清一意孤行道不明一出好戏琢不透你我皆是凡人躯一朝爱恨来又去一时贪欲拾又弃一念善恶灭又生一世悲欢落又起一声叫天天不应两声叫地地不灵三声不如唤自己凡人生活在继续
没有谁对谁错,只能说他俩不合适吧美兰因为在母亲去世时沈磊没有尽全力(本来可以去求处长帮忙转院但不肯去)而失望,想要用靶向药试一试,沈磊却说没用阻止了(虽然可能作用不大,但好歹也要试一试啊,换成沈磊亲妈他也能放弃吗?),选择墓地时又舍不得花钱,这一桩桩一件件伤透了美兰的心,也让美兰意识到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最终提出和沈磊离婚。
有人说美兰拜金,因为美兰提出买一辆车,换租一个大房子,但美兰和沈磊毕业就结婚了,生活费花的都是美兰的,沈磊的工资存起来(这一点算盘打的也是够响的了),女生想要好一点生活怎么了?
毕业多少年了,还骑小电动载人被交警抓,谁愿意一辈子过这样的生活啊,之前说的给美兰买大房子呢?
画个饼人骗到手就结束了?美兰是嫌他没有上进心再说说沈磊,有稳定工作,平日下班后给老婆做饭,做家务也算得上居家好男人。
但就像美兰说的那样,他是个好人,但是不能遇到事。
他确实是为了给丈母娘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之后惨遭离婚,受到打击,可以理解。
美兰私自打掉孩子没告诉他也不对,那他也没说要孩子啊,别人问的时候也是说不想要。
而且他把生活的不顺发泄在领导身上也是离谱。
离家出走招呼都不打一声,姐姐,父母打电话不接,让人干着急,真的很自私。
哪怕报个平安,说一句心情不好出去散散心,让家里人不要担心也好啊。
工作上,也没有给领导请假,至少出去前把该交接的工作交接完啊,真的太不负责任了。
火车上遇到一个老夫妇,把包落车上了,他跑出去给人家送包,结果自己没来得及上车,火车开走了。
这里确实体现了他对外人很好,但是对外人好,对自己家人差的就是假慈悲。
而且他可以把包交给列车乘务员处理,而不是非要自己追出去,这足以说明他这个人做事不考虑后果。
最后还把工作辞了,跑到山里种菜,也没有考虑过父母家人,沈磊整个人就是很情绪化,很幼稚,很自私,遇到问题只会逃避,不怪美兰和他离婚。
强行制造矛盾引起共鸣真的就很一言难尽,年轻组那隽和小悦,明明女生不爱男生,因为从小父母早故而男主能够提供家庭温暖和安稳而选择在一起,最后却要强行制造男生不爱女生,男生离职合法维权有什么问题?
插入一个小常识:惊恐症,是急性抑郁症的一种,治疗抑郁症时脱离焦虑环境确实可以缓解,但并非说完全脱离,如果脱离后更焦虑了还是要适当寻找平衡。
女生像疯了一样的阻止男生接触跟工作有关的一切,服服服…明明三观不合,男生爱死这个女生了~不理解,朕不理解!
中年组那伟和沈琳,妥妥大女主戏,女主坚强勇敢不屈地精神立住了,男主一整个精神异常的感觉,人设根本没立住,真不明白这样一个人物是如何做到一个公司总的,关键还是做市场的~满脑袋的??
~中间组合绝绝子,沈磊和谢美兰,这对还算正常点,三观不合,生活工作差异大分手这还算生活常态吧~就像沈磊说的谁都没错,只是两个人步伐不一致产生了矛盾~只是分手就失踪,工作是粪土是为哪样?!
理解不了一点!
整部剧看下来就感觉为了突出现下社会中的一些热点矛盾,强行制造焦虑点,辐射范围广泛,受众群体就会变多,为了共鸣而共鸣~
《凡人歌》大结局,那隽准备了大钻戒,准备在他为他和李晓悦购买的大房子里求婚,但李晓悦选择了拒绝并提出分手。
我们设想一下,假如他俩结婚了,那隽的成功人士的人生清单继续打钩。
在这之前,他刚刚在律师的帮助下,在跟自己的大厂公司的对抗中全胜而归。
观众甚至有种感觉,虽然他爹别人挺让人不舒服的,但好像他却是有一些“爹”的资本。
于是,他目标感超强的内卷人生继续,他也一定会用自己的成功光环继续卷身边的人,包括李晓悦,或者说尤其李晓悦。
两个人的婚姻中,那隽的自我会无限放大,李晓悦很可能在日复一日的委曲求全中,心安理得地扮演起一个嫁得好的幸运女孩。
而更可能的情况是,自我同样强大的李晓悦会在两人的日常相处中耗尽最后一点耐心,直到婚姻走向崩溃。
打根上说,两人的价值观完全不同。
可以说,李晓悦的评价体系跟那隽的评价体系基本上短暂相交,然后错峰而行。
李晓悦的人物背景是,北漂多年,独生女,但父母在她高中时期双双车祸身亡。
李晓悦本人漂亮优秀,但她的漂亮优秀并不是非要做成功人士,或者跟一个成功人士结婚。
特殊的经历和性格带给她的人生感悟叫,人要活得开心,不管是姿态还是状态,要漂亮的活着。
那隽的经历也很特别。
父早亡,母下岗,上面有一个哥哥,在他成长的时期,眼看着母亲带着他和哥哥,含辛茹苦地跟生活搏斗,但也是苦苦挣扎。
那隽本人聪明又努力,优秀的成绩给了他正面的反馈。
这样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告诉教给他的道理叫,竞争,弱肉强食。
一路走来,他要赢,要卷,硬要说的话,那隽赢得漂亮。
支配他的是得到的成就感和失去的恐惧。
我们回顾一下李晓悦和那隽相恋的经历,当时两人都已经是打工人,休息时间。
那隽在公园跑步,碰到跟朋友在公园玩的李晓悦。
其实这一点你也能看出他俩的不同。
李晓悦出现在公园纯粹就是为了放松为了开心,那隽跑步则是为了自律好状态。
公园的相遇,那隽被漂亮的李晓悦吸引,主动搭讪,两人认识。
在一起那次,李晓悦遭遇咸猪手勇敢反击,那隽帮助到派出所作证,他的优秀很快展现出优势。
两人在一起。
这时候,就是他们彼此最好的状态。
大结局里,李晓悦拒绝那隽的求婚,两人彻底分手。
一段时间过去了,某一天在街上,那隽带着新女友跟李晓悦有一次擦肩而过的戏。
两人对视了一眼,那隽呆呆地看着李晓悦,直到新女友跟他打招呼,立马扭过头跟女友说笑起来,仿佛刚刚只是慌神了,而李晓悦则露出一个真诚的笑。
你就知道李晓悦没有后悔,那是松了一口气的笑,她放下了,她是很平常心甚至欣慰地看待那隽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
因为她也早已开始了新生活。
因三联的影评和网友对谢美兰的锐评慕名而来,耐着性子看了几集原版,又看了网友剪辑出来的脱水版。
作为一部描写下行时代中产生活的都市剧,能在一片乐观向上的氛围里承认“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再调侃两句“中产作死三件套”,创作意图无疑值得肯定。
但舆论对谢美兰的群起攻之,从另一方面也将其失败的宣教意图展现得淋漓尽致:社会情绪凝结在其中一名女主的遭遇上持续发酵,没有如预想般导向“实现各自人生价值”的正能量。
作为一部央视投资放映的剧集,能出现这种论争说明其主要情节及矛盾设置绝对是不过关的。
细究原因,一面是原著起点不高,拢共20万字的小说,还都是《投了一千份简历,二胎妈妈找不到工作》《都是小镇做题家,差距咋就这么大》《成为社畜是一种福气》这种破标题,编剧和面加水撑到37集估计已经吐血半升了,实在无力再作拔高。
二是作为描写下行年代的作品,作家如果不触碰经济下行这头房间里的大象,就不得不借主角之手将自己推入火坑。
而在各类作死行为中,谢美兰的慕强无疑最容易唤起新兴中产乃至所有成家立业者的恐惧:物质条件决定大多数人供不起50万的宝马、国际学校以及全职太太,但谁都没有办法压抑趋炎附势的人心。
于是一部现代都市剧的核心议题又回到了近似《铡美案》的传统伦理上,没能在主题上前进半步
不知道为什么凡人歌里的沈磊总能让我想起身边人事物,或许这正是凡人歌的魅力,因为说的都是芸芸众生的故事。
最开始看路透,就被沈磊在菜市场买菜时一直呲牙笑着特别快乐的脸所吸引,当然这也有诠释者秦俊杰 本人的功劳。
但是沈磊这个人物特点中最吸引人的恰恰就是他的真诚与善良,以及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乐观态度。
他的真诚不造作,善良不张扬,总能在细微之处触动人心,让人感受到温暖与希望。
我觉得“开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具备能与生活和解的能力”真的是当今社会,尤其是在浮躁、戾气重的环境下弥足珍贵的品质。
我记得我读研(研一)的时候,我家亲戚给我介绍过一个相亲对象,已经十几年前了,那个时候我读研同时一周打三四份工,那个相亲对象是上海本地人,ABB的,月薪已经有2万了,而我还是个学生靠打工和奖学金月入5K左右。
但是这个ABB的相亲男相亲的全程都在叹气,一直在抱怨这点钱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买房(他家在上海有房很小的蜗居,想买个大房子)。
当时我就觉得太压抑了,那是我第一次发现,乐观开朗对比经济基础重要的多,至少对我而言。
因为我觉得钱这种东西,有本事的人只要你想赚你总能赚到,并且两个人一起有什么不能解决的?
所以当时我就很明确,我更需要的是能带给我情绪价值的人。
我后来找了个理由让我室友给我打了个电话找了个理由就撤了,因为和这种一直处于焦虑状态眉心紧缩的在一起真的会折寿。
后来我遇见了我现在的老公,名校高学历,从小到大都是好学生,拿过全国的奥数冠军,但是安于现状,我甚至至今不知道他具体是干嘛的,觉得一直在做客服的工作,但是他的情绪稳定带给我莫大的快乐。
只举一个例子,只要不是工作需要他一早出门,基本每天早上他都会给我热好早餐甚至剥好鸡蛋。
赵晓卉说她觉得的浪漫是下班后那个人能在地铁口骑电瓶车带她回家,她说这个挺没出息的,其实我觉得这就是最珍贵的。
即使再有钱,我想我也不会改变这样踏实质朴的生活方式。
毕竟对我而言,看人看的是本质。
而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与乐观也能感染周围的人,让人愿意与他一同前行,享受生活的美好。
现在的我更平和更开朗,有什么不好的呢?
(PS 我记得我老公第一次给我送花表白时的卡片写的是,喜欢你呲牙笑的样子,你的开心我也开心)
这部剧太接近现实生活了,假如几十年几百年后有人想了解我们这代人的生活,我会推荐这部剧。
无论是场景布置、现场收音还是演员演技,一切都是那么真实。
沈琳床头的充电器和纸巾,那伟去要八十万的时候房子里回荡着的钟表走动的声音,以及每个人身上熟悉的说话方式和行为逻辑,让我感觉自己经历过无数次相似的剧中的情景。
我看到了父母、亲人、朋友还有我自己的影子。
特别是沈琳,她一受苦我就想哭,最后几集人都快哭抽抽了。
她让我想起了我妈,但我妈比她年纪更大。
人很奇怪,自己受点苦没有关系,甚至还可以苦中作乐,但唯一看不了的是自己爱的人受苦,会哀叹这个世界为什么这么残酷,会愧疚于自己的无能为力。
所以我们换了一种更安全的方式,减少亲密关系,衡量利弊,用冷漠包装自己。
而刻在基因里的群居属性并没有被改变,我们仍然需要爱,得不到足够的爱,人就会变得空心。
不知道若干年后的人们通过这部剧来回顾我们的生活时会是什么态度,也会像我们看历史书那样吗?
觉得太遥远了,只是故事而已。
“人生就是这样子的,你不遇到大事,你不会知道钱有多重要。
可是我就是需要钱,我需要更多的安全感。
和你在一起,我一点安全感都没有,和你在一起,不能遇到事的,一遇到事你就露馅了。
” 在热播中的国产剧《凡人歌》里,全职妈妈沈琳,在老公那伟事业可能面临危机,又因为“飞来横祸”导致家庭存款一下子少了80万元后,决定重返职场。
她给丈夫算了一笔账,他们这个小家庭一个月的支出:“刨除掉公积金,每个月房贷是4600。
张姐(家里的保姆)那儿8000,然后我的社保公积金是2700,轩轩(小儿子)的辅食、奶粉、纸尿裤最低也要1200,越越(女儿)学费、课外班2000,你的汽车油费、保养费2500。
我还没有算保险,然后一家四口吃喝拉撒,然后水电煤气物业费,你的工作应酬,还有一些不可预测的预留费用,最低要10000。
所以每个月是31000左右。
”这笔账算得让人颇有压力。
当然,这也说明了,《凡人歌》虽然名字叫“凡人”,但剧集讲述的是北京比较典型的中产阶层的故事——毕竟有多少家庭的月收入还不到31000,主人公的月支出已经就是这个数了。
中产阶级的生活绝不是电视剧的新话题。
比如正午阳光拍了五部的《欢乐颂》,主人公是白领、医生、公司高管或企业主,展现出一种与传统行业不同的职业形象;居住条件通常较好,比如高档小区、公寓或者装修精致的房子;剧集主要探讨中产面临的婚恋抉择,原生家庭,职场上的竞争、升迁、人际关系处理等议题,反映这个群体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选择。
只是,绝大多数都市剧都是以扑街收场,比如《欢乐颂》系列拍了五部,观众基本只看前两部;殷桃出演的上一部《小夫妻》,与郭京飞演夫妻,播出效果就比《凡人歌》差多了。
主要还是国产剧的一些弊病:为了吸引观众注意,重复炒作某些中产热议话题,导致剧情雷同,观众审美疲劳。
比如《欢乐颂》的“原生家庭”议题刚出来时是新颖,可后来的都市剧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极品妈妈、极品婆婆、极品公公,何止主人公心塞,观众跟着受气。
另一弊病是,一些都市剧虽涉及社会热点问题,但在探讨这些问题时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然后直奔光明的大结局,反而像是粉饰太平。
比如一系列描述中产夫妻婚姻危机的都市剧,从《我们的婚姻》《完美伴侣》到《小夫妻》,看似讨论男女角色分工,实则是“不离婚”宣传片,观众只是他们Play中的一环。
这一次《凡人传》开篇剧情之所以还可以,就在于它通过三组群像聚焦“中产阶层滑落”这个在当下颇有共鸣度的话题,对不同类型中产的危机和恐惧,书写得都比较细腻。
先来看第一组。
那伟一家的生活对很多人来说是奋斗的目标:他属于中产阶层中的有恒产一族。
在北京有房,而且是中心地段的小高层洋房,有50万的宝马车一辆,有车位;妻子二胎后全职,家有保姆……那伟的底气来自于:他是一家医美公司的副总,也是公司的元老,公司正打算A轮,那伟纸面上的期权价值上千万。
然而,那伟仍面临巨大的危机,也就是很多中产的一大弱点:不稳定。
公司老总、那伟的老大哥,突然脑子发热,出家了。
那伟原本拥有千万期权,随着A轮的幻灭以及公司领导层的变更,一夜之间几乎是等于没了。
那伟还卷入一场80万元的债务纠纷,这让家庭存款有些捉襟见肘,也直接威胁到家庭的“经济安全”——家里此前一直就是在吃老本了,现在没多少存款可以吃了。
随着公司管理层的变更,老板娘实际掌控着公司,那伟隐隐担忧,他会不会被老板娘开了?
一旦不幸被开除了,35+的他能去哪里找工作?
所以,那伟看起来经济条件优越,实际上处于一种脆弱的状态:每月高昂的支出是固定的,家里就他一个人在赚钱,一旦遭遇突发事件,如失业、投资失败、债务风险,生活水平将急剧下降。
那伟的弟弟那隽,是北大本科、清华硕士、年入百万的程序员,也是一名“卷王”。
他相当忧虑哥哥的前景:“自古以来改朝换代都是杀老臣的时候。
你这老臣什么核心竞争力、体力、创造力都不如年轻人,很可能就被拿来祭旗呀。
”他分析哥哥的弱点:“你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平台成就的,还是通过自己能力得来的?
很多人在一家平台待久了之后,身上就散发着那种被圈养、被定制的味儿,就一旦离开平台,人就傻眼了,很可悲。
”现在的人“得有破圈心态,得成为复合型人才。
你有跨行业的底层能力呀,你得有。
就这些,你们全没有”。
还真别说,这段台词听得让我都觉得窒息。
那伟和沈琳夫妇也是如坐针毡、心惊肉跳,因为那隽击中了他们的弱点,也击中无数中产的弱点:咋办,离开了平台你们还有竞争力吗?
你们还能干点啥?
果不其然,哪怕在职场上勤勤恳恳“做孙子”,那伟还是被开了,生活顿时陷入兵荒马乱。
有恒产的中产很焦虑,没恒产的“底层中产”也有他们巨大的烦恼。
沈磊与谢美蓝这一组夫妇,多少有点像中产版的“贫贱夫妻百事哀”。
沈琳的弟弟沈磊,一个体制内的小科员,有北京户口,月薪八千。
沈磊性格温和,与世无争,他不喜交际,心态佛系。
在家庭生活中,沈磊展现出顾家的一面。
他喜欢做饭干家务,为谢美蓝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乍一看,这是个好男人:不应酬,不俗气,稳定,纯粹,顾家。
谢美蓝与沈磊从校园情侣走到今天,谢美蓝昔日正也是看上沈磊这些优点。
但婚后才几年,他们的婚姻何以分崩离析了?
谢美蓝母亲罹患癌症,这场大病引发的家庭经济危机,是最大的导火索。
谢美蓝的母亲患病后,需要昂贵的靶向药进行治疗。
沈磊在是否购买靶向药的问题上表现出犹豫和反对态度,他认为癌症已到晚期,靶向药可能无效且浪费钱财。
谢美蓝只好私自向公司老总借款40万为母亲购买靶向药,母亲还是去世了。
之后,夫妻二人为母亲购买墓地的问题再次产生争执。
谢美蓝希望为母亲购买一块能够立碑的单独墓地,价格高达26.88万,远远超出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
沈磊提出选择更便宜的墓地,如花坛葬等,谢美蓝愤而离开。
谢美蓝对沈磊说了很重的一句话,“沈磊,跟你在一起,就是活也活不好,死也死不痛快。
”发现没有?
这对夫妻从给母亲治病,到买车、换房等家庭大事的分歧,本质上是因为他们没房也没钱。
曾经谢美蓝可以“有情饮水饱”,但经历母亲也是唯一的亲人去世的悲痛,谢美蓝这才发现,“人生就是这样子的,你不遇到大事,你不会知道钱有多重要。
可是我就是需要钱,我需要更多的安全感。
和你在一起,我一点安全感都没有,和你在一起,不能遇到事的,一遇到事你就露馅了。
”虽然网上有不少指责谢美蓝的声音,但不少人还是可以充分理解她的恐惧——一个家庭没恒产、没“钱景”,遇到事儿真的很脆弱。
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高房价和高昂的生活成本使得中产家庭即便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也常常处于经济紧张的状态。
一旦遇到突发情况,比如一场大病,就可以掏空家底。
剧中还有一对年轻的情侣,那隽与李晓悦。
那隽是那一类最有“钱景”、也比较精致利己的新中产。
作为年入百万的大厂程序员,年纪轻轻的那隽已经在中关村购入160平的大平层,这在同龄人中已是佼佼者。
那隽是内卷的代言人,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追随者,他认同优胜劣汰。
他甚至还有一个“加班有理论”,类似于“996福报论”,即,能加班说明还有班上,就好好珍惜吧。
那隽的疯狂内卷,说到底,还是出于恐惧。
高收入的可持续性是建立在他疯狂内卷、不断加班的基础上,那隽始终有着高度的职业危机感,他不惜以牺牲个人健康为代价来换取职业上的成功,他有时会突然视线模糊。
按照小说的走向,他罹患了恐慌症。
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既影响个人情绪健康,也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比如那隽爱高高在上地说教,对哥哥说教,对沈磊说教,更是频繁对女友李晓悦说教。
李晓悦的才华被老总赏识,被提拔为部门经理。
李晓悦却拒绝升职,理由是她不想承担太多压力,不想工作太累。
那隽得知后大为光火:“我真不明白,那当个经理能有多累?
怎么别人都求进步,就你特殊啊?
”“这是北京,211多如狗,985遍地走,你要爬不到金字塔尖,就只能去给公司打工,然后当一辈子废柴,成为别人的绊脚石跟社会的累赘,就永远没有未来。
”那隽将人生过成精准的钟表,每一步都得按计划走,甚至早早把两个孩子的名字取好了。
他还一度振振有词跟李晓悦算了一笔账,设想之后结婚有了孩子的教育支出,“海淀六小强的学区房,多少钱一平米,一个普通国际学校,一年学费是多少”……累,真累,年入百万、未婚未育的新中产,已经开始忧虑以后有孩子的教育费用了。
美其名是“早规划早受益”,实际是深入骨髓的焦虑——害怕阶层滑落,害怕发生任何的偏差。
争吵分手之后的那隽与李晓悦依靠“惯性”又和好了,但李晓悦已经准确预判他们的结局,“就跟这开车一样,一开始先踩了油门,后来不踩了,它也能靠着惯性再滑行一段时间,但是这个滑行呢,迟早都会停下来。
”总之,《凡人歌》中无论是步入中产行列的新贵,还是已经有恒产的资深中产,都笼罩在一种不安的情绪中——对未来不确定的焦虑,对抗风险能力不足的忧虑,以及对过往努力可能付诸东流、阶层随时下坠的恐惧。
也有人说,《凡人歌》就是在“贩卖焦虑”,剧中的中产已经比普通人好很多了,还在“卖惨”,那普通人还怎么活?
对此论调我倒是持保留意见。
一方面,我们不必生硬地把中产与普通人割裂开来,绝大多数中产也是“凡人”。
影视剧偏爱以中产为表现对象,除了电视剧目标受众的考量外,主要原因是,中产处于社会结构的中间层,既是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受益者,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者。
通过对中产焦虑的描绘,可以折射社会变迁的大背景,更典型地反映出普通人的挑战和困境。
另一方面,相较于“贩卖焦虑”的指责,我们恐怕更应反思的是,焦虑何以产生?
焦虑所折射的机制性之弊究竟是什么?
事实上,从《凡人歌》中三组中产夫妻和情侣的脆弱和恐惧,我们都不难发现普遍性的社会难题。
《凡人歌》只是把我们的焦虑放大并戏剧化了,而非凭空生造焦虑。
比如大家害怕突然被裁员,害怕失业后家庭立即垮掉,害怕生病,也不敢生孩子……这些恐惧共同指向的是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导致人们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缺乏足够的支持和保障,相当“脆弱”,从而加剧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感。
至于有些诟病中产的焦虑是“自找”的,比如为什么非得在北京,为什么非得买学区房,为什么不安贫乐道,为什么要倾家荡产治病……也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更应该追问的是:为什么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如何能更公平地分配?
国产剧拍了焦虑,可以预想,剧终一定是焦虑的消解。
《凡人歌》中焦虑的中产们都会找到他们的幸福之道,等来他们的大和解、大团圆。
这也意味着,剧情开始进入俗套和鸡肋的阶段了。
荧屏外的我们,还得在焦虑中负重前行。
祝福大家运气都好一点——“别遇到事”,心态也好一点——就算真遇到事,也能患难与共、积极应对。
——首发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
《凡人歌》剧照一在《凡人歌》中,四年之内分分合合不下十次的李晓悦和那隽,在大结局之际彻底分手了。
分手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压根就不是一类人。
不仅性格截然不同,价值观也天差地别。
最重要的是,即便他们已经在一起好几年,但还是谁也改变不了谁。
二这俩人第一次分手(剧中呈现的第一次)的直接导火索,是李晓悦拒绝当经理。
在火锅店,当那隽听到李晓悦公司要给她转正并且升业务经理时,先问了一句“真的假的”。
得到肯定回复后,他兴奋得眼冒星星,开心地直鼓掌,直说要喝点酒庆祝。
可没曾想,下一秒就听到李晓悦说自己拒绝了。
他立刻透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连忙问是为什么。
这里真得夸一夸那隽的饰演者张哲华的演技,把这一分钟内的表情和情绪转变,拿捏得太自然、太到位了。
知道李晓悦是因为怕当经理太累、怕没有休息时间以后,那隽就开始生气了。
他指责女友不上进、不努力,这样下去不可能有未来。
两人为这事争辩了一番,但谁都无法说服对方。
最后,李晓悦提出分手。
其实只从这个情节就能看出,李晓悦和那隽对于生活和工作的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
前者认为人应该学着享受生活,工作只是生活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男友为了赚高薪,放弃喜欢的天文学,从事不喜欢的工作,是爱钱的表现。
后者觉得人没钱就不可能享受生活,女友所谓的享受生活就是玩,没有一点对未来的长远规划,很容易被竞争残酷的社会淘汰。
三那么,他们各自的这些价值观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排除剧中没有展现出的其他原因,两人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最大。
李晓悦在这次分手后,曾和那隽的哥哥那伟有过一次交流。
她提到自己的一个事情,就是小时候她全家人都想去西双版纳旅行,说了好几年。
她上初二时说上高中再去,上高二时又说高考后再去,结果高三时爸妈在一场车祸中双双离世。
这件事情给李晓悦带来的伤害和打击非常大,所以成为孤儿的她那个时候就决定,“有任何想做的事情,当下立马去做,不要留有遗憾。
因为你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将来,不如现在就去感受”。
而那隽和李晓悦完全相反的观念,也是源于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这点我们可以在那伟得知那隽患上抑郁症和惊恐症后与晓悦的对话,以及那伟和那母的对话中得以窥见。
那伟那隽的父母下岗早,父亲也去世得早,只能靠母亲一个人摆摊卖货,养活一家人。
那母曾经说过,有次带着他们兄弟俩收摊的时候上桥,车翻了,雨也下得特别大,当时她一个人蹲在地上,收拾承载着他们家全部家当的货,那一瞬间实在扛不下去了,就想从桥上跳下去。
当时她对大一点的那伟说,“长大了,要有出息”。
因为剧里提到过,那伟40岁,那隽33岁,两人相差7岁。
这样推断的话,这件事发生时,那伟应该是十来岁,那隽也就只有几岁。
人在幼年就经历这样的场景,很容易留下涂抹不掉的心理阴影。
就如那伟所说:“你看他长大以后这么卷,努力拼,我说白了,他就是恐惧,穷怕了……又想改变自己,又想改变家里人,背这么重一担子,能不累吗?
”这刚好能印证,那隽极度喜欢规划,以及拼了命地想赚大钱、出人头地的那种心态。
因为他心里始终有一种极其强烈的不安全感存在,所以只能靠多赚钱、规划未来,来缓冲这种恐惧和不安。
四回过头来想想,底层逻辑这么不一样的两个人,又是怎么能够在一起这么多年?
李晓悦对那伟说,是因为惯性。
但我觉得不只有这个原因。
他俩第一次分手后,那隽来找她复合,她还是很开心的。
这说明她需要那隽对她的关心和在意,也愿意他一直陪在她身边。
另外,学历、工作、能力等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出色的高质量男性那隽,本身就自带光环和魅力,李晓悦当初也是因为看到他的阳光自信,才选择和他在一起的。
而就那隽而言,他虽然很卷,也表达过对李晓悦二本学历的看不起,但他的确是被李晓悦的不管是外貌也好,还是潇洒自然的生活态度给深深吸引了。
换句话来说,李晓悦是那隽向往、却成为不了的那种人。
即便那隽一直执着于把李晓悦改造成和自己一样的人,但他在潜意识里也是很欣赏她、羡慕她的。
只是他从小的经历和由此养成的根深蒂固的观念,把他给牢牢地束缚住了而已。
另外,那隽也觉得,李晓悦是很适合他的。
五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谈谈那隽在和李晓悦第一次分手后,火速展开的两次相亲了。
第一个相亲对象是交大博士,注册会计师,和那隽一样,都喜欢提前规划。
从条件上来看,两人似乎还挺配。
但当她向那隽表达自己对婚姻的看法,和结婚后的规划时,他们还是产生了争论。
站在那隽的角度,他觉得对方对婚姻的规划过于算计,误解了婚姻的本质。
他原话是这么说的:“你对婚姻的本质是不是有什么误解呀?
你说一个人要结婚,他是给自己找一个互相扶持的伴。
未来两个人的生活当中能够相濡以沫,同甘共苦,不可能生活当中都掰着手指头一分一厘算的那么清楚。
炒盘菜,你出5块钱,我出5块钱,这么算计,那爱在哪?
”但对方显然不按照他的逻辑出牌,很郑重地说了句:“真爱是经得起算计的,叫别人不要计较的人,一般都是自己特计较的人,怕别人先计较,自己没有计较的空间了。
我能看出来你认同,对吧?
”不得不说,相较于李晓悦,这位女士和那隽才是一类人。
他们都是那种以利益最大化的思维,去规划自己人生的人。
虽然该女士的规划,从实际上讲并没有让男人吃亏,只是尽可能地在规避女性在婚姻中,远超出男性的那部分牺牲,但那隽却很不赞同,甚至感觉对方太冰冷、太强势了。
那也可以想见,李晓悦在和拥有相同思维的那隽交往的过程中,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其实,这位女士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也让那隽看到了自己。
但就连他自己,也受不了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
第二个相亲对象是富二代海归,优雅大方。
在没有把家庭情况提前写入相亲资料的前提下,她一落座就点了很多昂贵的西餐菜品。
这种远超普通人生活水准的消费习惯,不仅让出身于底层家庭的那隽难以接受,还让他怀疑对面的女生是不是个骗子,来相亲就是故意宰他一顿饭。
整顿饭吃下来,那隽是满脸阴沉,极不自在,估计在心里也直呼“肉疼”。
但结局倒是挺令人意外,享受完美味佳肴的这位女性,看出他的窘迫,也猜到了他的想法,就提出要AA,同时说出了真相:“这就是我平时的日常生活水准,平时相亲呢,我也不会隐瞒,也算是淘汰凤凰男的一种方式吧,那我就先走了。
”这两场相亲,于那隽的打击实在是大。
他原以为作为“天之骄子”的自己,想找什么样的找不着,何必为了李晓悦一个“破二本”,放弃一整片森林。
可没想到,相亲机构根据他的条件为其匹配的两位人类高质量女性,竟然一个也看不上他,甚至还都在最后给了他一顿抢白,这实在是严重磋磨了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如上文所说,此时此刻,他才真正意识到,李晓悦的确是适合他的那个人,因此后来又回去求复合。
不得不说,编剧安排这两场相亲的情节,实在太有必要了,不但让那隽知道了,找对象不是找员工,过日子也不该像钟表一样只做机械运动,而且也让我们这些同样会面临婚恋议题的观众明白,最适合自己的人,才是那个对的另一半。
六所以其实在这之后,我觉得那隽已经在有意无意地尝试改变了。
只是原来根植于他内心的那些观念太牢固,一时半会儿不可能完全扭转。
将近大结局时,他表示自己再也不改造李晓悦,还拿着自己的房产证、学位证、银行卡、车钥匙等重要物件,在自己 160 平的新房里,向李晓悦求婚。
但令大多数观众出乎预料的是,李晓悦还是拒绝了,并向那隽提出分手。
原因她也说得很明确:“其实我要的快乐和幸福非常简单,就是有个人陪着我就够了。
但你是个工作狂,咱俩这样结婚也改变不了什么……我跟你在一起已经变得非常紧张,没有办法放松。
”
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曾在《自由与爱情》这首诗中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那个追求自由自在地生活的李晓悦,终是斩钉截铁地放弃了高富帅那隽。
对此,网上也有评论说,编剧一定是没见过那隽这样的人。
现实生活中,只会是那隽向李晓悦提出分手,而不是反之。
但我觉得未必,说这话的网友应当也没见过李晓悦这样的人。
正如李晓悦所说,她的物欲不高,一直以来追求的也只是简单的幸福。
在她看来,有一个人陪在她身边,一起买百十块钱一张的早鸟票,去看世界级交响乐团演出,或者黄昏的时候,花六十块去故宫的红墙底下看看夕阳,才是她想要的生活。
而那隽靠严重透支时间和身体健康赚取百万年薪,走上人生巅峰的行为模式,她是不认同的。
对于那隽提出的把全部身家都交给她,以及钱在哪、爱在哪的思维模式,她也是根本不需要的。
想想从古至今都是,有人喜欢“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有人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理想生活没有所谓的标准,只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
其实一直以来,李晓悦的内核和情绪都很稳定。
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在不遗余力地追求着。
剧里有一个情节就能证明这一点。
第一次分手时,他们本来在火锅店,打算吃火锅,没曾想突如其来的争执,打断了这顿饭的正常进行。
两人离开火锅店后,李晓悦又找了一家旋转小火锅店,自己怡然自得地享受晚餐时光,但那隽却一个人坐在家里,静静地发呆,看起来挺煎熬,也挺痛苦。
后来几天下班后,李晓悦不是约三五好友吃饭,就是一起去K歌,而那隽则整天都是一副无精打采,很不高兴的模样。
刚开始我觉得这是李晓悦失恋后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后来才意识到并非如此。
她是一个不需要外界力量就能非常自洽,也很容易知足的人。
爱情对她而言,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开心自由地生活才是。
而她对于那隽,则是后者内卷人生中出现的一抹光亮。
七那么,那隽到底爱不爱李晓悦呢?
在那隽看来,他愿意把所有的钱都交给李晓悦,就证明他爱她。
而李晓悦却认为,那隽根本不爱她,只爱她不图他钱、也不算计他。
她认为那隽其实只爱自己。
这一点,李晓悦可能真的说错了。
那隽并不爱自己,因为他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
反过来说,他也不爱李晓悦,他只是需要能给他带来快乐和精神慰藉的李晓悦,需要给自己的大房子找一个合适的女主人,需要完成他自认为的完美人生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所以,和李晓悦彻底分手后,那隽再次选择快速相亲,希望把这一人生中出现的唯一一次意外,在一年之内给弥补回来。
这话说完没过多久,他就和另一个女生约在了火锅店相亲。
这次看起来是成功了。
毕竟,这位女生认可他喜欢做规划的性格,他也会因担心对方不喜欢自己的说话方式,而愿意为她换一种风格。
大结局时,在一个人群熙攘的街口,那隽带着新女朋友偶遇李晓悦,二人眼神交汇却又很快分开,最终擦肩而过,各自消失在茫茫人海。
看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那隽和新女朋友第一次见面时,讲的那句话:“宇宙浩瀚无边,人类太渺小。
也许在很遥远的另一个星球上有另一个我,做了不同的选择,有了不一样的生活。
”对于当前的选择,“卷王”那隽可能会有所遗憾。
他应该也曾想过,如果做了另一个选择,是不是生活就会与现在不一样。
但现实是,他没有。
而他和李晓悦的感情,或许也正应了那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作为一个原著粉,早在这本书要影视化的消息出来时就已经开始期待了,开播之后立马追了更新,果然没有辜负我的期待。
虽然现在市场上的都市剧比比皆是,但这种真实且略带油麦讽刺的类型还真没怎么看见过,正午能挖掘到这本书并且码的演员都很适配还是挺有品的。
我看完前几集挺满意,剧情虽然有些时间线上的改动,但整体的发展趋势和内核还是那个味儿,小说开篇沈琳二胎后去面试,挤高峰期地铁推搡中摔倒导致漏尿的片段真的很犀利和扎心,所以我打开剧的时候就有点怵,后来发现剧里开头改成一个中产家庭烟火气十足的早上松了口气,慢慢来切入确实会让大多数人好接受一点。
因为看到有些评论没get到就想浅浅分析和剧透一下(不确定剧改没改),这剧绝对是越往后越好看的类型,我把话放这静等挖坟。
——“被优化的中年人”先说说主线那伟和沈琳这对中产夫妻,住着装修精美的房子甚至还买了宝马车,在别人眼中妥妥的人生圆满,可这幸福的生活就像是泡沫,虽然美丽却也一触就破。
老板跑路出家、被迫卷入老板和情人的纷争中,经历了前途和“钱途”的双重打击的那伟最后喜提中年失业,而虚荣的经济适用型贵妇沈琳在家里发生重大变化之后选择了出去工作以减轻生活压力,却发现这条重回职场的路简直是步履维艰,各路牛鬼蛇神层出不穷。
从年薪百万的体面副总到被裁失业的中年男人,从贵妇—月嫂—卤味小摊贩的反转堪称中年噩梦,35+作为职场一大坎名不虚传。
——“你有什么资格淡泊名利?
”想了很久怎么把他俩的矛盾用一句话概括。
虽然只看了几集但是大家应该都能感觉到沈磊和谢美蓝之间的别扭拧巴,或许有人会问谢美蓝早知沈磊是这样的性格为什么依然选择了他呢?
其实他俩曾经是一样的人,三观完美契合都有些理想主义,但是后来谢美蓝的母亲也是她唯一的亲人生病了,但她和沈磊却没钱给母亲进行最好的治疗,这件事一直是谢美蓝心里的一根刺,直接让她的观念和性格发生了变化,可是沈磊依旧我行我素、岁月静好,导致谢美蓝和沈磊之间“是否要努力追求上进”的分歧越来越大。
因为知道这些前因,所以我看的时候挺能理解美蓝的疲惫和愤怒,这样不能扛事儿的男人要来干嘛?
这对在我看来就是校园情侣经历柴米油盐之后的正常走向,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之后才能明白对方并不适合自己,认清现实,残酷也扎心。
——“内卷or躺平?
”那隽让张哲华来演有点出乎意料,但我看完之后也理解了找他的理由,确实适配有那味。
作为一个典型的007大厂卷王,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那隽都要安排的井井有条,可以说他的生活里绝对不能没有计划,不仅跟李晓悦出去玩要制定计划,李晓悦失业也要给她制定计划接下来干嘛,每次意见分歧时都能看出这是对非常典型的j人和p人。
甚至那隽会熬大夜加完班早上起来健身,并对自己的内卷生活甘之如饴,合理怀疑“只要卷不死就往死里卷”这行字会被他放在墓碑的二维码里。。
但那隽的性格其实和他的原生家庭离不开关系,从小贫穷,虽然父母对他们兄弟俩很好,但显然童年的经历给那隽留下了阴影让他缺少安全感,而且那隽的责任心非常强,认为如果牺牲自己能换来家庭的幸福也很值得,所以他玩命工作,时刻绷紧自己的神经,感觉还有些可怜。。
虽然只看了几集,但是感觉剧情对原著的还原还是很不错的,也能从剧中品出一些隐藏的牛马平静疯感和淡淡的油麦讽刺,佛系老板突然离家修行这个设定真的又癫又合理,开个股东会议虽然坐在主位却一句话也插不上搁谁不憋屈,每次看他去修行之后合十双手“阿弥陀佛”我就一边无语一边想笑,还有李晓悦拿着劳动法冲进领导办公室的画面真的爽翻了,我愿称之为吾辈楷模!
现在就希望后续的剧情也能保持前几集的水准,会一直追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