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进卿拜见燕王朱棣时的一番慷慨陈词听得人真是振聋发聩。
“试问今日之域中,竟是谁人之天下”,“匡复之功何远!
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
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
以此制敌,何敌不摧?
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
这段话真正出自唐朝诗人骆宾王为讨伐武则天的徐敬业写的一篇檄文中,此文凌厉峻切、言辞激烈,正可谓感召之音,久久不绝。
历史背景 骆宾王为李府属,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
他起草著名的《讨武氏檄》(即《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
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慷慨激昂,气吞山河。
武则天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皇然问:“谁为之?
”或以宾王对,武则天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11月李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
原文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
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
洎乎晚节, 秽乱春宫。
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
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 偏能惑主。
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
加 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
近狎邪僻,残害忠良。
杀姊屠兄,弑君鸩母。
神人之所共嫉, 天地之所不容。
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
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
鸣呼!
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
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
龙藜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
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
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
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
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
爰举义旗,以清妖孽。
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
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 匡复之功何远!
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
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
以此制敌,何敌不摧?
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
言犹在耳,忠岂忘心。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
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 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
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历史题材,以古喻今,外表传统,内心时尚。
大是大非,似是而非。
没有绝对的伟人,也没有绝对的小人。
剧中人物皆有可爱之处,玉瑕各异。
观者随想自身,为人上为人下皆有所悟。
居家居野可得重心。
真正一颗四方定心丸
从秦、三国、汗、隋、唐、宋一路看过来,这是我目前看过最多“说教”的一部历史剧,几乎全都出自朱棣和姚广孝之口,这也是我笔记记得最多的一部剧,虽然过程中一度有一丝丝的反感,但最终还是被他们高含金量的金句所折服,所以我指的说教并不是贬义词,而是对编剧功底的感佩,朱苏进太牛b了!
剧中对永乐期间几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做了较充分的铺垫和交待,对观众理解角色的心理有很大帮助,没有明说的部分也做暗示处理。
当然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1、整部剧的内容和两个剧名(郑和下西洋、大航海)都不太相符,本剧前半部分几乎都在讲朱棣的奋斗史,后半部分虽然在迁都北京、下西洋、修撰永乐大典的三大事件中着重讲了下西洋,但还不足以撑得起整部剧的剧名,我看有网友建议叫《永乐王朝》也挺好的;2、郑和这个角色,罗嘉良演绎的不够立体,要知道他可是那个时代走出国门、长期了解外邦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啊!
相信郑和从视野到心理上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变化,剧中大臣也有上奏说外邦只知郑和而不识大明的现象,而实际上在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中也确实发现有为郑和修建的庙宇,这说明大臣所言并非空穴来风。
可惜到最后罗嘉良演绎的郑和还是那个唯唯诺诺的家奴马和的样子,对他的企图心、虚荣心甚至纠结的心理没有作任何的表现。
这跟统领两三万人规模,七次下西洋的最高统领的形象大相径庭;3、59集有点太长了,中间关于朱高炽和朱高煦两兄弟的明争暗斗过于拖沓,对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戏份切得过于零碎;4、特效太拉了,舰阵场面一眼假,没有体现出我大明世界最顶级的造船技艺,视觉上也没有表现出当时世界上最大尺寸的宝船和最大航海规模的震撼感!
可惜!
不过整体上还是瑕不掩瑜的,值得5星好评!
引发思考的点:朱棣为什么起兵,为什么会发生靖难之役?
看上去是朱允炆集团削藩政策步步紧逼,欺人太甚,迫使朱棣举兵自保。
然而编剧给出了更多的思考空间,燕王朱棣早就已经不止一次表现出他的宏图大志,多次私下反对太祖的禁海国策,并且在朝廷内部安插眼线,装病假交兵权等等一系列的行为都让朱允炆集团不得不怀疑朱棣的用心不轨。
亲情经不起猜忌:说的是朱允炆,接任皇爷爷帝位,一心想做个明君,造福百姓,奈何手无军权,周围又是一众叔辈亲王,个个拿腔做势,毫无臣服之意,这才听从重臣的建议,采用削藩政策,逐步收回兵权、巩固皇位;人心经不起挑唆:说的是朱棣,手握重兵,功勋卓著,胸有宏图但无施展空间;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碍于君臣、亲情,坚持忠心护国。
然而由于削藩政策实施,严重威胁到了燕王手下将军们的利益,终于经过将军和幕僚的多年劝进或者说是挑唆,朱棣还是反了。
朱允炆的下场恰恰证明了削藩政策的正确性,皇位正统又怎么样?
一心为民但行仁政又怎么样?
没有军权和兵力做根基,什么也不是。
我们总是喜欢站在上帝视角看问题,以过来人的视角来看朱棣在位时的功绩。
可是谁又能保证如果是朱允炆当政就不会有更大的伟业呢?
在当时来看朱棣的行为无论怎么洗都是篡位造反!
剧里关于朱棣被方孝孺和齐泰等忠诚破口大骂的戏份也是看得十分过瘾。
宁王朱权:这个角色我看得有点纠结,一句话概括:“我是谁?
我在哪?
我要做什么?
我要到哪里去?
”
以正史正看有明一代战略沉浮与命运兴亡,这三部剧是一个很好的素材。
另,本文不论政治权谋,只观战略大势。
只谈国家兴衰,不问朝代荣辱。
明的反复性阅剑桥中国《明史》兴怀三首 (其一) 悼建文乃父一朝乘西去,爷孙雄图重画聚。
宣仁说义无进退,一弃前朝苛政弊。
封王裂土家国恨,兵戈直效汉故堆。
庙堂江湖都觉远,红尘未见鹧鸪飞!
(其二)称永乐都言少年多豪情,阅尽天地有无中。
老大兴亡图霸事,坎坷难教后人从。
乌云必有重拨日,炼金须得绕指柔。
通江递海结万邦,古来勇者留其名!
(其三)泣土木山河一夜草木枯,重闱深宫久未出。
塞外兴师征胡虏,阶下为奴愧九五。
土木堡中惊却步,北京城外烟云渡。
乾坤为有儿郎护,宇内当留一丈夫!
民不畏死何所惧?
我戟我戈向狂徒!
如寇如雠张巨目,可泣可歌守城固。
群小休哭田亩稀,祖宗一晤弃黄土。
心不悔焉志如初,谁留女儿一旒梳!
咏史公可法国破山河万里缺,头断扬城百日绝。
梅花岭上千层雪,犹见史公意未歇!
明朝是在元末农民起义的烈焰中,在朱元璋及其谋臣良将的得当的战略及军事谋划之下得以创建而来的。
明朝建国以后,仍长期面临着来自北方如北元(公元1368年-1402年)及之后分裂而成的瓦剌(后分裂为准噶尔部、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分别灭于或归附于清廷)和鞑靼(北逃后的蒙古族,至公元1634年林丹汗死止)和西方如帖木儿帝国(公元1370年-1507年)甚至东方(明中末期的东南沿海倭乱)的战略威胁。
如果说,蒙元帝国的统治是中华地域内的外交战略的转折时期(对域外战略也是相同道理),那么明的统治就是这一外交战略的转折时期的阵痛期。
国家统一的大势虽已确定了下来,但统一的方式这一问题,却考验着统治者的智慧。
这不论是中华地域内对诸部族战略权势的外交战略趋于成熟的必要阶段,也是中华地域制定出成熟的统一的持久的对域外战略的必要准备。
机不可失,实为关键一举。
我们还是以事实说话:灭北元战争(公元1368年-1375年、公元1380年-1381年、公元1387年-1388年),明逐次驱逐北元至漠北、收复云南、辽东最终灭亡北元;帖木儿东侵(公元1404年-1405年),帖木儿身死征途,退军;郑和下西洋(公元1405年-1433年),七次下南洋和西洋,为以往世界历史所未见,且早于欧洲半个多世纪(下文将会论及);土木之变(公元1449年),瓦剌俘明英宗,后放还,于谦成功抵抗(关于此事,请看上诗);达延汗扰边(公元1497年-1505年),鞑靼屡次攻击明边境,同时意图削弱瓦解明与瓦剌战略联盟;庚戌之变与俺答封贡(分别是在公元1550年、公元1571年),前者为俺答汗侵犯北京,后者为双方开放边贸,明蒙和局;戚继光抗倭(公元1555年-1565年),倭患解除;隆庆开关(公元1567年),重新解除海禁;万历三大役:万历朝鲜战争(分别是在公元1592年1593年、1597年-1598年),一战,平;再战,丰臣秀吉身死,退军;宁夏之役(公元1592年),镇压哱拜反叛,成;播州之役(公元1598年),镇压杨应龙叛乱,成;金明萨尔浒之战(公元1619年),明军战败,这是后金与明,也是清与明在军事战略权势上对比的一个转折点,双方整体战略态势也由此发生改变,攻守逆转;明军宁远大捷(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身死,后金暂时战略退缩;金明松锦之战(公元1640年1642年),明关外土地丧失殆尽,清战略权势日益强盛;葡萄牙人和荷兰人入侵中国(公元16世纪初和17世纪初),中华地域的殖民时代悄然开始。
我们仍以对内对外两个战略方向做一下探讨。
消除战略隐患。
明初所面对的是蒙元残余势力——北元,它从南北两个方向对明造成战略威胁。
明以蒙古军队擅长的大规模运动破袭战(还是借鉴蒙古骑兵的作战方法)成功打垮摧毁北元政权。
之后蒙古势力尾大不掉,又分裂为瓦剌和鞑靼(之所以如此区分,是为对蒙古部族加以区分,成吉思汗是统一蒙古草原各部,而瓦剌并不属于蒙古部族,只受之统治和管辖)。
明廷在消灭北元这个当时看起来是唯一的战略对手之后,或因为内政不稳或因为财力有限,抑或因为军事权势已大不如从前,便时刻意图以外交手段(如加以封赐恩裳,或中期联合瓦剌对付复兴的鞑靼,后期又坐视鞑靼与新兴女真的对抗)分化瓦解蒙古诸部族——这也奠定了以后清廷时期一以贯之的对诸部族外交战略的基调和传统,它以和亲赏赐等形式联合笼络各部族为主,以军事权势压制或消灭战略威胁为辅,无疑是综合以往高超之对外战略之精髓。
这种综合战略权势的运用使得各部战略相对权势大致保持平衡而多数时间相安无事,这无疑为中华地域内的稳定还有交流融合提供了积极的必不可缺的条件。
如此可见,在统一时期的政治前提下——相比于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实施相应正确的外交战略是完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战略瓶颈期的因应和处理。
中期及以后,明因为自身对内战略的错误处理导致出现了宦官干政、君主不问政事、财政入不敷出、内乱与边患严重等诸多关乎战略全局的重大问题。
这中间出现了“仁宣之治”,“弘治中兴”,“隆兴新政”等积极现象,但也出现了如“夺门之变”、达延汗扰边、“庚戌之变”、倭乱、宦官与东林党的政治斗争以及后来的内部叛乱等等颓败现象。
为因应这些问题,明廷对外战略方面分别作出如下调整:实行“俺答封贡”,维持和平和促进边贸;戚继光抗倭和隆庆开关这是一体两面——前者为后者奠定政治和社会基础,后者为彻底扫除倭患也提供了必要条件;发动宁夏、播州之役,攘除奸凶;萨尔浒之战后,明廷整顿边防,启用袁崇焕等将才,使得后金才没有继续战略冒进等等。
另外坐视葡、荷等殖民者的接连入侵,明廷表现出的愚蠢腐朽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了1840年以后的战略恶果(如此看来,在战略层次上看,清廷之辱,也非仅仅是清之过罢)。
总而言之,平心而论,明廷对战略发展之瓶颈期所作出的战略决断可圈可点。
如若明不因对内战略的一连串失误和失败而导致的战略全局的走向不可逆转,也是可以对战略上的威胁做出因应之策的。
明朝的清流士大夫们不是百无一用,而是用处过多,却偏偏表现在嘴上。
我们还需要探讨一下“郑和下西洋“的战略眼光的局限性和“隆庆开关”的历史必要性。
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只是明成祖朱棣或因寻求建文帝下落或因篡位之名而急于立威和扬名之举(这应是坚守正统的建文遗老们的成见)。
但我们以一个胸怀大略的建设者的角度来看,如此看法难免有失偏狭。
试想一个拥有赫赫战功而治国之才能深为明太祖所忌惮之人,岂能以如此狭隘的战略眼光行事——更何况,靖难之役后,史书岂不已有“建文已死”之明文记载乎?
悠悠之口难杜,文治武功俱有之的成祖岂会如此冒失!
以事实和其所产生之战略影响不难理解其战略意图:明自立国以来尚未有多少传统上的藩属国前来朝贡(南洋诸国如渤泥、真腊、三佛齐、苏门答腊、爪哇、满剌加、锡兰等等亦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有感中国威势和大国气度才纷纷进行或者是亲自随船来觐见朝贡,这也侧面反映出中国以正确的对外战略最大限度减少潜在战略威胁,这在古代社会是极难实现的一个战略目标,亦属难能可贵)。
或明已实现大一统多年,南洋方向倒无大的问题,但有更繁荣往来的西洋诸国(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国)因畏惧西亚和中亚的新兴战略权势如帖木儿帝国和之后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而致使东西方交流濒于断绝。
如此一来,中华国威不得以传扬是其一,中外贸易与交流停滞是其二,中国战略威胁不可预知是其三(如果再出现一个帖木儿,那明朝之战略权势势必又要面临巨大威胁,在冷兵器的时代,这是战略权势发展之必然)。
如此,郑和下西洋这一举动有着战略上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另一面看来,它使财政压力负荷巨大,搞得民怨尤甚,是其遭到废止的关键之原因。
有人会认为,七下西洋所运载的丝绸茶叶瓷器这些外国人眼中的抢手货岂不有巨大财政入账?
这就是问题之关键,也是郑和七下西洋的战略眼光的局限性问题:七下西洋重点不在于经济利益,而在于政治与战略利益。
其带来的无数珍宝与特产并不能通过民间贸易的形式展开——明太祖规定官方垄断海外贸易,官方制定的朝贡体制下亦以赏赐为主,并无有所谓重大之经济利益。
如此一来,朝贡体制尚需维持,七下西洋必须停止。
唯一的解决办法则是重开民间贸易之门——也就是解除民间“海禁”之政策。
这也就是“隆庆开关”的战略必要性。
而“关”一开,倭患竟也随之停止!
倭患之生,,莫不在于“民生艰难,不得已而为贼”之故也,与倭寇相勾结,事即发矣。
以上,笔者所介绍只是其中一一二,但已可看出对外开放的全面性(政府民间双向并举,且以民间为主,二者并非矛盾的两面,而是一体的上下前后两部,缺一不成其为整体)之必然性。
这到了清朝时,海关只余广州一口(“广州十三行”由之而起),以中华体量之大,无疑不能承担其使命与职责。
更何况,海外贸易只是对外开放之一面,而加强相互间文化和科技交流,促进对内战略与对外战略相衔接,使对内战略因其相对稳定性而造成的发展滞后问题得以改革和创新,而由此所带来的对外战略的重大利益自不可以衡量也。
这才是对外开放的最终战略目标。
顾此失彼,轻重不分,此之谓也。
我们需要认真探讨一下中国的宗藩关系——朝贡体制的基础这一问题。
纵观明廷中后时期,真正的来自中华地域外部的战略权势上的威胁,惟日本尔。
中国所以决意援救朝鲜,其战略理念莫不在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言。
日本虽以弹丸岛国之姿而生囊括宇宙之志,其心由来久矣。
中华自古行东西交流之道,而施文化教导于东夷诸国。
唐宋以后,不知倭国者久矣。
说丰臣秀吉是意图以外部之战略胜利取得对内战略之顺利进行(丰臣刚在内部权势争斗之中取得胜利,亟需以战功为其树立国内威势)也好,说它是对于成吉思汗的赫赫武功的迷恋也罢(正式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两次兴师伐日,苦于天不假时,铩羽而归),我们仅以战略的角度分析它的过程及成败得失。
丰臣秀吉实乃一战略家:以朝鲜为战略跳板,以待时机,一日乘中华再遭纷乱割据,竟可以与其他战略权势共逐鹿于中原,这样的战略眼光是日本自建国来二千载所未有也——一向忙于内斗于四海之中无暇战略他顾,自是情理之中。
而他又非合格的“战术家”。
他选择的实施对外扩张战略的具体作战时机大有问题:此时朝鲜国力并不虚弱——从其迅速组织强大之海军力量即可看出,明朝中国战略权势在张居正改革之下仍为强大,且北方后金已然崛起(朝鲜战争,就开始了金、明两大战略权势之间的第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战术对抗)。
游走于三个势力之间,若无强大之政治和外交权势——孤悬海外数千年,又无先进之交流通讯之技术,这是先天战略劣势之所在,仅凭有限之军事权势是注定不能达到其战略目标的。
日本的第一次战略挑战及对抗就这样以失败告终(日本这一记性一长就是三百年——但对于古代史而言,这并不算多么漫长;但对于近代史而言,确实显得如蜗牛爬行一般让人煎熬。
究其原因,在于日本掌握住了对外战略与对内战略的平衡,更坚守了对外战略自身的独立性——不畏传统之桎梏,反脱传统之窠臼,果断对外开放,上下一齐革新,法夷师夷,以夷制夷,焉无功成之理)。
中国的对内战略得以成功,但中华地域内部的战略问题又已经摆在了明廷皇帝的朱批之下——后金的战略崛起。
这起初对于明廷而言并非战略大患的一个地方权势的存在,就在明廷发动万历三大战役的的战略时机之下得以潜龙入水,开始逐步进行战略扩张。
萨尔浒之战和宁远大捷两场战争似乎让双方处于战略权势的相对局面。
但很明显,从战略上看,作为后起之秀的后金竟能挑战原本是其宗主国的战略威势而至于打成平局,已让天下侧目。
这对于后金而言,本是坏事,因为它还是过早的暴露自己的战略意图;但另一方面,又是好事,它让天下有反明之心的地方权势群起效之。
它看到了明廷行将就木难以为继,它一跃而起成为战略权势的主导者。
它乘明廷因为发动三大役造成的战略力量的陡然下降而不得不实施战略保守乃至于退缩战略之时,果断发动战略攻势使之无有战略喘息时机。
真是有着草原狼一般的战略眼光和敏锐嗅觉。
这样,在一系列的内忧外患之下,明廷的对外战略与对内战略失于协调和平衡,导致其难以维持既有战略权势直至最终覆灭。
这又是一个战略上的悲剧。
理论上讲,本来在拥有辽阔疆土的中华地域内,是完全可以有群雄并起而各自割据的可能性——正如斗则斗矣、分则分矣而终不合矣的欧洲世界那样,但在中华地域内的战略权势斗争的传统和儒家“天下共主,万众归心”的强大理念的号召下,这可能性也就不存在了。
中国自秦汉一统以来,便以“海内一统,天下来朝”的统治理念指导中华地域外交战略。
而这一思想可上溯到儒家的仁爱礼义之思想,也更可远溯到周王朝“分封天下,以示拱卫”的天下观念。
此后一经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的“交流之世”和隋唐时期的“辉煌之世”,中华地域内俨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也甚为可行的外交战略指导理念。
再经过两宋的大力开拓海上战略(以民间经济贸易为主,以获得财源)和蒙元统治时期的对外战略上的大破大立,天下体系(宗藩关系)已然成熟,朝贡体制业已完备。
这跟同时期纷乱不堪的中亚、西亚地区的争夺战略权势的战争和永无休止的欧洲世界内部诸权势的相互攻伐截然不同。
它表现出古代中国高超的对外战略智慧,它体现了古代中国所要达致的世界秩序的战略理念,它展示了一个拥有辽阔国土和亿兆百姓的古老国度的宽广气度。
这一体系和体制的形成和成熟,是数千年中国贤哲的政治理念的总的继承和结晶,是对中国有封建史以来对漫长政治斗争与国家对外战略所得到的经验教训的成功再实践。
唯有和,方能平;唯有稳,方能定;唯有守持战略利益,才不会犯战略错误;唯有胸怀战略,才能不畏浮云;唯有大国气度,方能协和万邦
郑和:为什么你仅仅要为了几句话就跟别人决斗呢?
奇亚:因为对方侮辱了我的祖先和荣誉,我要为了自己的祖先和荣誉而战。
郑和:那你的家人怎么办呢?
奇亚:我的家人会为了我敢用生命捍卫荣誉而高兴。
奇亚:身为大明使者,您的妻子和孩子一定为你感到骄傲吧。
郑和:我是个太监,没有妻子和孩子。
奇亚:是谁把你变成了太监,你为什么不找他决斗呢?
郑和:是我的“恩人”
靖难之役的部分可以说是八分好剧靖难之役之后只能得五分这部剧绝对受了《雍正王朝》很大的影响,郑和就是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李卫,不过与李卫不同的是他又是一个圣父。。。
其它人物这都能在《雍正王朝》里找到影子。
在剧情设计上,几乎一集之内就能爆发两次甚至三次矛盾冲突,但是编剧功底不到位,导致了很多逻辑上的漏洞,而且出现了很多废戏;幸好台词以及演员的演技极其到位,弥补了这个缺点。
靖难之役的部分拍的真是好,虽然对马皇后、徐达、朱标、明太祖先后去世的剧情的节奏掌握不太好。
但是将朱棣在这一段时间噤若寒蝉的状态展现的淋漓尽致。
不过在姚广孝与朱棣之间的剧情还是出现了一些废戏,本来这里可以更简洁一些。
在方孝孺怒斥朱棣的剧情之后,这部剧出现了大量为了矛盾而矛盾的剧情,这些剧情几乎完全是在看演技支撑。
此剧名为《郑和下西洋》,但实为永乐王朝,但骨子里确实写的是郑和下西洋,从这部剧里我还是能看出导演和编剧是有野心的。
他们想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航海文化的冲突以及政治斗争对历史大势的影响,甚至在讽刺皇权社会任何人都是不被信任的旗子,但是可惜他们的功底还是差了一点。
第3回:父皇推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之策,燕王*欲除海禁,欲斩押运粮草延误将领张裕。
(燕王: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著名王爵封号之一,重名号,实权小。
朱棣,朱元璋的儿子,非嫡子,明朝建立时被封为燕王。
)第4回:皇太子朱标*驭天而去,燕王冥思吊唁,皇上密令北平布政使监军。
(朱标:朱元璋长子,嫡长子,为马皇后所生,1355-1392年,病逝。
)【第5回】皇上册立储王嫡长子朱允炆,燕王朱棣痛不欲生。
“你还没有真明白,真明白的人不会这么快答应。
”“燕王与你,一主一奴,但主奴命运却又暗中相通,此乃天道。
一物生一物,一物又克一物,天道无常,万物争荣。
人生有贵贱,但功业高低不在于是主是奴,全在于自个的造化。
”和尚对马河说。
——2020年1月14日记录【第6回】皇太子朱允炆面见诸位皇叔,秦晋二王怒目以对,燕王叩拜求兵权交还,回北平边陲。
——2020年1月14日记录【第7回】1395-1398年间,秦晋二王相继归天。
1398年5月10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葬于南京孝陵,庙号*太祖。
(庙号:始于商朝,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中追尊的名号,开国皇帝称“太祖”“高祖”,继任皇帝称“宗”。
)——2020年1月14日记录【第9回】燕王二子回京吊唁皇上受阻,燕王为躲削蕃装疯卖傻,莲心欲舍身救王府一家。
(老和尚语录:“凡成大事者,心里一定要有恨,有了恨才有了狠。
经过了大难的煎熬,为了一个最终的目的,必须要跨过凡心常情,无情是为了有情,人情服从于天理,丢了小念是为了最终的大义。
你要把心灵变为净土,俗念化为大志,把自己历练成不败的金刚……疼了就要回手,败了就得翻盘。
以恨报恨,以狠对狠。
要心无杂念,放手一博。
”)【第10回】:燕王装疯骗得朱允炆放二尔臣归国,燕王命人暗造兵器引圣旨面圣,布政使胡为被斩。
【第11回】朱允炆命李景隆*60万大军北上,斗北平燕王3万大军,铁平截烧高炽*马和押运粮草。
(朱高炽:1378-1425,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明朝第四位皇帝。
)(李景隆:生卒年不详,明初武将。
)【第12回】郑坝村燕军决战铁平,张玉*救主身亡,马和及时赶到救主突围,一同回城与儿臣、徐皇后团圆。
(张玉:1343-1401,明朝靖难之役牺牲名将。
)(靖难之役:靖,平息;难,祸乱。
1399-1402年间,朱棣假借祖训清君侧,帮助君王诛奸臣名义,攻下帝都应天。
)【第15回】朱允炆痛烧皇宫,随宦官密道出逃。
燕王破九关直捣京城。
忠臣齐泰*手持皇上玉佩怒斥燕王逆贼,遭燕王儿臣朱高炽当场刺死。
明孝陵方孝孺*怒斥燕王逆天。
【第17回】夏原吉*两大臣均反对朱棣破海禁祖训下西洋。
【第18回】谢晋朱棣当堂辩驳禁海祖训。
【第19回】巡洋正使郑河率大明宝船舰队正式出海南洋。
【第24回】皇帝命朱高炽夏原吉二人,会同六部,督率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广布政司,及苏杭松江三府衙门再造海船百余,为郑河备货。
夏原吉捐御赐银两赈灾。
【A- Z】齐泰:1402年卒,明初名臣,兵部尚书。
建文帝时期建议削藩主要人物。
方孝孺:1357-1402,明朝大臣、学者、翰林学士。
终遭朱棣灭十族。
夏原吉:1366-1430,湖南湘阴人。
明太祖洪武年间举人。
建文帝时期,户部右侍郎(副长官,左侍郎较大)。
明清举人为三年一考的乡试(省级考试)中式之人。
因为突然对大航海感兴趣,找来这部剧看,没想到朱棣是这部剧的主角。
首先惊讶于刚开始的剧情居然和《雍正王朝》很像,尤其是姚广孝一出来让我想到乌先生,而且情节非常紧凑又引人入胜。
接着被剧里的台词震撼到,这个编剧太厉害了,能写出这么强的古言台词,虽然不是都能明白,但是真的很棒,每个配角的台词功底都好强。
再后来发现唐国强老师扮演的朱棣真的很有说服力,很符合一个行伍出身,有勇有谋,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内心复杂的皇帝形象,而且有时候又加入了他的个人特色,有点儿可爱:一般是在和大臣们吵完架,看得我精疲力尽的时候,他一吹胡子瞪眼睛我感觉立刻不累了。
看完以后有一些感悟:原来古代的言官大都这么迂腐,读了圣贤书,为了自己死后的名节,可以带着老百姓集体饿死也不自救。
原来中国从明朝开始就已经闭关锁国到这种程度了,以前一直以为是清朝开始的。
原来航海图就这么没了,永乐大典后来也没保存多少,这些让国人骄傲的文化遗产其实对中国的发展影响很小,为什么会这样?
另外太监真不容易,要做回一个男子汉,一个堂堂正在的人,不仅要有姚广孝这样的导师从小努力启发,还要时刻面对同事的言语霸凌,哪怕出海来到国外,也要面临价值观崩塌的挑战,郑和的故事是非常感人又励志的。
带着一些问题,我后来又找来有关的纪录片看,因为一部好剧就是不仅带给人艺术上的享受,还有很多思考,让人想继续去探究答案。
感觉郑和(马和)的心胸像海一样大,他说不杀亚烈是为后世子孙积福,不想让两国的后人都活在仇恨和战乱中,杀了他两国会变成仇敌,为后人着想,我觉得就凭这件事这句话这部剧应该得个奖才对吧!
不过错误的一方也要意识到错误改正过来,不然一味地宽容没什么说服力(凑够140个字!!!!!!!!!!!!!!!!!!!!!!!!!!!!!!!!!!
)
因对郑和七下西洋十分感兴趣,断断续续一个月看了这个59集电视剧。
历史剧脱离不了宫廷内斗,此剧其实重点在说朱棣,尤其是靖难之战役的前后事情拍的很精彩!
郑和下西洋前期描述不错,后面有些草率,但基本了解了下西洋后几个主要事件,也许是后期尤其是清朝禁海之故吧,对郑和下西洋的资料不全或篡改,编剧也无法写下去,里面如吴轩、太后妹妹等角色安排实在牵强。
但不可否认的是,剧本台词很棒,服装也很好!
唐国强、罗嘉良等主要演员演技爆满!
总体上比较忠于历史的,朱棣应该算唐国强次一级的代表角色了(虽然洗白了,倒没有过度),其他角色也很精彩。最大缺点在于似乎59集更应该分成上下两部,永乐王朝+郑和下西洋。另外有一些副线很狗血,比如陈祖义和女酋长……
朱棣登基之后 看不下去了
情节好枯燥,看不下去了
还行
刚刚看完胡军演的《朱元璋》,想看看朱元璋后面又一个明朝牛逼皇帝朱棣的的皇帝史,以及想了解一下郑和下西洋,看完朱棣的确牛逼,而唐国强演绎的朱棣也无可挑剔,而郑和就演得很憋屈了(演得憋屈他的故事也有点憋屈),里面很多设定也太糟心,他的戏份越往后看越憋屈,还有吴宣这样的小人居然三番五次放过还活到最后一集,除了唐国强外姚广孝也演得牛逼,这个世外高人疯和尚相当牛逼,这个不为名不为利而助朱棣智取江山,牛逼。下一部接着看明朝那些事儿之《大明王朝1566》
还可以
前半部分还是很精彩的
这部剧完全可以叫《永乐王朝》
8套凑合值得一看的片子
感觉朱棣比郑和的戏份还多。
一般
16集了,还演Judy呢~是不是跑题了
不如改成《永乐大帝》并删节郑和的戏份,后半部分郑和戏份太拖拉了。很喜欢唐国强老师演的朱棣,霸气傲气雄才大略独断专行都演得很到位,扮相也帅。
老和尚话忒多,把剧情都给透光了;背景音乐戏忒足,把狗血都给洒尽了。
结尾感觉不好。重点看郑和故事,没想到拍摄郑和三成,其他故事七成太多了。郑和下西洋故事太少了吧!
特效五毛;台词和道具有诸多翻车之处;
这个不错,就是这个朱棣戏份有点多😁
越看越生气
罗嘉良演得真好,也刷新了我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奉天靖难的朱棣,跟李世民一样还是个好皇帝呢。郑和与朱棣也算是默契十分、惺惺相惜呀。
看完就想去泉州,福建跑过两圈,我最喜欢的不是厦门而是泉州。泉州有郑和有郑成功有佛国有妈祖,有郑和带来的伊斯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