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2 16:15:12 因为聂远的李恪而怀念这部《贞观长歌》。
剧里李世民没有少年夺权的算计,或许他的少年时代需要一个人来展现,这个人就是李恪。
李恪因为有前朝血脉而不能入主东宫,这个原因有些站不住脚。
杨妃有二子:三子李恪、六子李愔,长孙皇后有三子: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
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李世民对嫡子的期许,而“恭敬、谨慎” 是为“恪”,“安静、寡言”是为“愔”。
杨妃二子名中都含有退让之意,李世民对三位嫡子的重视显而易见。
这或许从侧面说明,后代流传的李世民与隋朝公主的爱情故事,更多是附会或演绎。
杨妃或许曾受宠,但是联系李世民夸赞长孙皇后为“嘉偶”、“良佐”,其书写的《女则》这一为妇的智慧结晶,显然,长孙皇后是一位懂得把握丈夫心意的妻子。
其他女人没有一个曾打败她,从她手里成功争宠。
为嫡,为恩,为爱,李世民就未曾打算过从其他皇子中立太子。
从出生,李恪就被他父王认定为应该做一位谦恭的臣子,可是他偏偏才华横溢、文武双全。
我无法用语言形容聂远饰演的李恪的英勇不凡,这部剧因他而有光彩。
剧情前期,是李恪雄姿英发的时期,他出使讲和,却寸步不让。
昂然远眺之际,拉弓射箭,飞鹰随之坠落。
好箭法!
面对岑先生的指教,他能自述抱负,也能虚心听教。
正是热血奔涌的少年,恰是壮志凌云的少年。
之后他邂逅了这世间最纯粹的爱情,遇上了智谋过人又至情至性的阿史那云。
他们可以一起谈人生谈理想,认定彼此是可以相伴一生的意中人。
李恪
李恪多美好啊,聂远的相貌,他的演技,都赋予了李恪这个半真半假的角色灵动热烈的吸引力。
他果敢机敏,他英勇有谋,他胸有凌云,他刚烈倔强,他孤高自许。
所有的优点都灼灼耀眼。
剧中先为我们展现如此天纵英才的李恪,又想把他毁灭给我们看。
为了说明他为什么没有夺得太子之位,为了给李世民的选择一个合理的解释,电视剧又给李恪安排了许许多多的缺点。
他沉不住气,急于打倒李承乾,反而锋芒太盛。
他眼界太浅,争夺一时封赏高低,不曾想失去父皇的信重。
他没有大局意识,他鲁莽冲动,可是这些也都让他热血执着的少年模样更立体。
细想之,这些又和最初那个出使北境的英武少年,在智商上形成云泥之别。
与其说观众在等着李恪智商上线,不如说观众心里也知道,李恪没有剧本里写的那么傻。
他不会冒冒失失闯进侯君集家搜查赃款,他也不会在听了安康公主几句话之后,帮太子抵制魏王。
剧中对安康公主的谋略夸赞得太虚太假,为了烘托她,李恪几次智商下线,走出臭棋。
又故意让李恪一意孤行,违逆圣意去杀颉利。
简直让人无语问天,这哪里是那个压制住颉利的李恪啊!?
至于奸污太子妃海棠,则有待商榷。
相比之下,剧中侯君集的设计不龌龊?
史书中长孙无忌拒绝太宗立储李恪的目的不龌龊?
李恪对海棠的不轨行为,或许是对李世民当年霸占巢刺王妃的一些影射。
剧中最爱的女子,无疑是阿史那云。
她的男装有时比女装还好看。
阿史那云
阿史那云《贞观长歌》中古色古香的女子不少,高贵恬淡的杨妃,机敏聪颖的郑丽婉,腰肢纤软的绿袖,眉目娇艳的海棠,她们都是那个年代该有的模样,足以表达人们对大唐气象的怀望与敬仰。
对李世民立储的选择,之前的分析流于片面。
下面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观剧感受:李恪非嫡非长,立他为太子与祖宗规矩不符。
李恪得到观众认可的原因是,他有能力有才华。
出使颉利和征粮打井两件事证明了他的能力。
可是嫡长子继承制也有可取之处。
如果立贤不立长,有能力的儿子不断壮大势力,结党营私,铲除异己。
这样将助长皇子争斗,默许权利掠夺,激发种种矛盾。
李世民夺权就是一例。
李世民是皇子夺权的成功者,但当皇子的想的是夺权,当皇帝的想的却是守权。
除了祖宗规矩这一难以逾越的关卡外,李恪成为太子还有一个障碍。
剧中多次提到两个反面帝王,隋炀帝和汉武帝。
当时从皇帝到臣子,无不在反思隋二世而亡的原因,李世民因隋炀帝 喜出游而不敢出行,恐劳民伤财。
魏征曾修录《隋书》,更是多次叨念着要为废太子杨勇写一篇序。
帝国初建都要总结前朝灭亡的教训。
当时君臣上下都认为,隋炀帝杨广是导致隋亡的根本原因。
他好大喜功,连兴战事,巡游四方,劳民伤财。
这些使得隋朝从一个疆域辽阔的王朝迅速被难民充斥。
李世民在与李泰的对话中提到的汉武帝,也与隋炀帝一样,连年征战,将国力打衰。
李世民说,他绝不做汉武帝。
并不是隋炀帝、汉武帝无才无德,而是他们好战不屈的个性,并不利于国家长久昌盛。
而李恪恰恰是这种性格。
李世民希望国家大治,希望贞观之治的功业可以延续,他更倾向于敦厚宽和、能屈能伸的守成之士。
被他评为“英果类我”的李恪,在这些方面,缺乏上下信服的宽厚之气。
之前提到,长孙皇后于李世民有恩。
多年的辅助之恩之外,还有玄武门事变中长孙兄妹对李世民的拥戴与支持。
李世民是个怎样的人?
他弑兄篡位,但对有功的武将十分保护。
他逼父退位,同时自己励精图治以开创贞观之治。
他并非无德之人,相反十分顾念旧情。
想来确实是迫于无奈,加上秦王府诸将的怂恿,才促成玄武门事变。
其中长孙无忌在事变中的功劳最大,同时史载长孙皇后于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
李世民对头号功臣长孙无忌的意见,是不能不听的。
李世民对众多和他出生入死的武将,有着深厚的情谊。
这些武将的未来,也是他考虑立储问题时需要顾及的。
秦王府旧臣在立太子这件事上,倾向于支持共事多年的长孙无忌。
立长孙无忌的外甥,则开国元勋可以保全。
立李恪,难保他对长孙家没有怨言,对这些人不赶尽杀绝。
而一旦这些人的安全受到威胁,武将被逼造反,局势必然动荡。
长孙无忌的外甥未必是最适合的太子,却是最稳妥的选择。
剧中点出,李恪输就输在一个争字上,似乎他不争才是上策。
君子无罪,怀璧其罪。
他的才能让他不甘人后。
他若想不枉此生,一展抱负,只有争这一条路。
他是庶子,李世民嫡子就有三个,他若不冒头,就意味着不为人知,没人会在立储时想到他。
像李世民那般,功高震主,依然要受制于长幼有序,不能被立为太子,何况是稍有能力的庶子。
李恪想走的是一条孤险的道路,他想不断立功,功德盖世,在皇子中一枝独秀,让他父皇不得不选择他。
这条路终究被他父皇和老谋深算的臣子堵死了,他们看着他犯错,而且巴望着他铩羽而归。
若是他生在隋末,想来凭着一腔孤勇和抱负,也会和李世民一般礼贤下士,勇于担当,扫荡天下。
只可惜年幼的他遇上的是李世民这样的父亲,和历练成精的长孙无忌之类的老臣,终究是臣子一生。
这剧已经看过十年了,我已经全部忘光光了。
没想到当年还写过剧评,我只好重看一遍是嘛? 《贞观》一曲将终,我却是到了最后才觉出它的精彩。
英雄们的背影已远去,留下的任历史去评说,正所谓“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
而《贞观长歌》作为一部艺术作品,自然由观众去评说。
而面对贞观朝二十四功臣图的时候,我却也不知道要说些什么。
有时,感受得太多或许就没了感受,想说的太多也就没了语言。
李治说的不错,那一副副画像的背后都是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都是见证大唐兴衰荣辱的鲜活历史。
如何去评说?
后人怎能体会那些创业英雄们的步履为艰?
对错,功罪,忠奸,真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能明了的吗?
旁观皆冷眼,清高的自命不凡,这样的立场,这样的评说态度是把前人的事迹作为炫耀自身才华的资本,是对历史的亵渎。
或者,什么也不必说,正如记史的“春秋笔法”。
观史不在于“评”,而在于“悟”,“悟”出值得借鉴的道理为己所用。
《贞观长歌》的意义也在于此,借先人的创业史激励今人。
很遗憾没有看完全剧却把起头开得这么大,或者是一部大剧凭小语是解不出的,而我仅就我所看的说一说。
“政治”、“战争”、“历史”,这些意味厚重的部分恕我无法说,我仅想说的是李世民,还有贞观中的那些女子。
我不是“贞观迷”,也不是打算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作为评说整剧的突破口,因为我仅是一枚“糖果”。
晚年的李世民曾说,他谋不如房玄龄杜如晦,治国不如魏征,将兵不如李靖。
说是自谦,不如说是对自己的要求苛刻吧。
或者是真的不如,人无完人,始终能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已经实属不易了。
然作为一个帝王能控驭如此之多的大贤大才,使得他们各自才尽其用,就必须具备驾临于所有人之上总览全局的睿智与博大的胸襟。
自古贤臣多矣,明君却难得,而能让贤臣皆敬服感激的明君细数来有几个?
“帝王之术”是多深的学问,常人莫能知;做帝王最深切的苦痛,常人莫能知,却如何自以为是地对他们品头论足?
“文治武功”兼于一身的皇帝,李世民算一个,算不错的一个。
而我以为其“文治”胜于“武功”,他在“文治”上花的心血远胜于“武功”。
有“武功”的皇帝不一定懂得“文治”,得天下的帝王不一定能安天下,而二者皆具,可谓“千古一帝”,然李世民死时,不过五十二岁。
英雄一世,戎马半生,仍不免感慨“不怕和谁斗,惟恐与时光斗。
”《贞观》与《雍正》比,确有许多相似之处,从人物到背景,从事件到精神,但我仍觉得李世民是李世民,雍正皇帝是雍正皇帝,虽然我个人偏向后者。
只是《贞观》中没有一位乔引娣式的人物,不免有点遗憾。
原以为郑丽琬是,没曾想那宛如蝴蝶迷失花丛的翩然跌倒竟是场骗局,辜负了一场华丽的舞蹈,也辜负了我的想象啊。
天子为做天下表率而拒绝娶一个已有婚约的女子,偏这女子的夫婿又亡了命,于是她成了克夫而无人敢娶的女子。
只是天生的美貌怎能使她的心平服下去?
于是她时常装扮得玫瑰般艳丽坐着敞蓬的马车招摇过市。
李恪说,她这样做是想让天子知道,但是天子不会娶她。
然这女子的一句话却说得我的心发怵:“天子不娶我,他还有继承者。
”我见过有权欲的女人,却没见过如她这样天生有权欲的女人,甚是可怕。
看来,美貌对女子来说不单是幸运,更可能是祸端。
如若她想以此作为资本妄图得到权力,再添上聪慧的头脑,那将是怎样的危险。
他人的造祸可说是红颜悲命,而如郑丽琬这样却是在自造悲苦,不知该不该同情。
我始终认为,对政治对权力的热衷在当时都不是女子的本性。
也可说,郑丽琬和李恪才是天设的一对。
这个有前隋阴影的又被岑文本赞为最具李世民一般潜质的皇子,他最有利及最不利的这两方面注定了他夺嫡争斗中的悲哀。
我不欣赏李恪,一看到他自命不凡的模样就反感。
他一生都未明白“不争是争”这四个字,可叹岑文本苦心经营十三的奇局还是以失败而终。
东宫终究还是归于长孙一脉,而长孙无忌与岑文本的私争却未损于公。
岑文本曾被李恪视为“小人”,也曾被李泰骂作“小人”,然无论站在哪一边,他心中都始终将大唐基业看得最为紧要。
他是“忠臣、能臣、干臣”,不同与《雍正》中的老八。
由一个女子牵出对两个政治男人的感慨,只是女子在政治中上演的多半是浪漫的悲剧,或是无关紧要的插曲吧。
浪漫的爱情幻想破灭了,或者是浪漫过后终归于平淡,就像长孙皇后。
皇后,或许不是天子最心爱的女子,却一定是最非凡的女子。
她要坚守的并不只是一份爱情,她需要为了这份爱情守住一座后宫,又或许,她需要为了这份爱情帮助她的丈夫守住整个天下。
她自然有无人得知的苦衷,即便再宽仁大度也不免发出“后宫里的女人也是女人”此类的哀怨。
她是李世民的发妻,一路风雨陪他走过,今天的后位是否就是她的幸福?
“美丽的女人得到爱情,美丽而寂寞的女人得到寂寞”,说的一点没错。
做几十年的太子不易,那么做一个太子的母亲呢,做一个为后世称颂的贤后呢?
曾记得,有一次太子犯了过错,站在雨中一夜患了伤寒。
长孙皇后不许太子用药,眼看伤寒转为肺痨。
直至太宗终于来东宫探望太子,才让太子喝药。
“方子治不了你的病,能救你的只有你的父皇啊。
”哪个母亲能狠心眼见自己的孩子一步步走向死亡?
而哪个母亲不愿意根治孩子的病呢?
她是天下最苦心的母亲,直至临死依然放不下这个有德无才的太子。
李世民知她的心,神医开出了“空心”的药方,只是她不肯用药,奈何?
“快点灯,别让你们的母后摸着黑上路!
”戏中长孙死后,太宗须发皆白,不知是否属巧合的安排?
然问一问李世民,当所有的繁华浪漫过后,他心中最爱的女子应是长孙吧,这个站在他身后,默默为他,为他的整个皇族操碎心的女子。
暮年的李世民舍不下一份亲情,但是为天下计,他不得不做一个狠心的父亲。
废太子走了,他捧着一副“翠微宫”图寒夜中任凭窗开着。
“这时候你大哥的魂正往家里赶呢,把窗开着,别让他找不到回家的路。
”犹想起同样暮年丧子的雍正,多么悲凉的父爱,而作为一个天子,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抉择。
写到此,真已是不知所云。
再言一句,一曲长歌,我最喜欢的是那一句:谁的爱,让天下万方奏乐。
如沐春风,温暖祥和。
上次我写了个评论,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消失了,只好再写一个了。
这部戏可谓是当代主流历史剧的典范——从情节到画面和贞观时期的历史没有一丁点儿关系。
可以算作是穿越剧的早期作品,从雍正王朝穿越到传奇皇帝朱元璋,一脉相承,唯一的区别大概就是衣服有点儿变化——越穿越少了。
这部戏其实就是想告诉大伙儿,中国人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只做了两件事,男人和男人勾心斗角,男人和女人床上运动。
从剧情到道具,荒谬的地方要是一一列出来,只怕要比它的剧本还长了。
总的来说,搞这个东西的人,把历史当作垃圾,把观众当作弱智,基本上对观众和历史没有丝毫的尊重。
所以他们自己也只能搞出些垃圾来。
永远记得2007年1月27日的上部首播,看了一个寒假,然后下部迟迟到4月23日才播,小时候麻麻不让晚睡,每天看一集,第二集会在麻麻看的时候偷偷看,然后第二天和好朋友一起讨论,讲剧情,昨晚谁有幸多看了一会。
一直告诉自己上了大学,人闲起来,一定要二刷。
直到大四,突然发现腾讯视频有了版权,昨天刚刚二刷完毕。
有人说这剧把历史改编的过于虚假。
然而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又有多少是真实的。
这部剧传达给我们的是大唐的情怀,是贞观朝盛世的写照。
源于历史,高于历史。
一颗星给那个用一千石粮食五百匹马换回俘虏的蜀王李恪,一颗星给忍辱负重13年不被世人理解的岑文本,一颗星给这个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一颗星给小时候的女神阿史那云,最后一颗给百听不厌的片尾曲。
每次听着这片尾曲,脑海里全是大唐盛世的景象,以及因为这剧得到的永远的闺蜜。
已经是数不清第几回看了,就当是第一次看吧,毕竟每次看都和第一次看的惊喜一样,虽说情节已经了如指掌。
看到了最后,越来越有《雍正王朝》的影子。
同样是几王夺嫡,同样有个不成器的太子,有个看似无比贤明的亲王,还有个以不争而争的“隐士”,甚至于连身边幕僚的结果都是惊人相似的急流勇退。
宁为帝王师,不做帝王臣。
唯一不同的,就是塑造了那么个 “英果类我”的吴王恪。
勇敢,果决,有情有义,却终了也学不会韬光养晦,锋芒太过毕露。
炀帝外孙的身份已经注定他已经远离了皇位,可才情又让人可惜。
如果定义聂远演员的话,这一角一定排在第一位。
还有那首让人难忘的主题曲。。。
都是故事阿。
个人感觉这部剧里的李世民是看过的帝王剧里把法家法术势作用最好的帝王。
以法治众,以术驭臣,法术立势。
简直绝配!
我很少会给一部电视剧打较差的评价,但是对于长达82集的烂片《贞观长歌》来说,这是合适的,我不知道还有什么电视剧可以让我看到无奈得全身抽筋,要说有的话,也只有《贞观长歌》了。
这部片子推出前,其导演吴子牛(他的《天下粮仓》我很喜欢)就在央视一些栏目高调宣传,说什么完全尊重历史、一部值得观赏的鸿篇巨制云云。
不错,这部片子堪称鸿巨,演员阵容可谓强大,但是剧情设计之烂,演员演技之糙,却令人遗憾。
电视剧一开场的大唐皇宫的确令人叹为观止,演员的服饰也是美轮美奂,但是你一看唐国强的扮相就傻了眼,看来李世民患上“早衰症”了,不仅如此,刚刚当上皇帝就诸病缠身,而且还是“老人病”,不要忘记李世民即位时才28岁!
更不要说《贞》剧中一开场,李世民的儿女们即已长大成人。
这就是吴导演所说的完全尊重历史吗?
如果说,这些仅仅是皮毛之疵的话,那唐国强老师的演技实在是让人看不下去,那一举手一投足,完全是李唐版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我不得不说唐国强老师的演技从《长征》一剧开始已经模式化了,没有作为一个资深演员应有的挖掘功力。
至于张铁林演的罗艺,更像草寇版“皇阿玛”,可以忽略不计了。
我们再来看看他的情节安排。
说实话,这部片子我实在没勇气看完,因为我看到征伐突厥的一幕时,实在觉得太雷了。
唐军攻打恶羊岭的时候,唐军的特种部队“飞虎军”(干脆叫飞虎队得了)一直在阴山山麓旁待命。
由于大雪封山,飞虎军无法通过阴山小道,士气低沉。
这时全军突然唱起《无衣》(岂曰无衣),这歌声愈加强烈,终于把阴山的大雪震了下来,阴山小道才呈现在三万将士面前。。。
最后,最雷的一幕来了,李靖满含热泪地说:这是三万颗不甘失败的心感动了上天啊!
我看是情节安排雷死了上天。
有很多人,比如我以前的室友,说这部片子描写的阴谋斗争挺让人感慨的。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这描写的是贞观年间的事情,吴子牛导演想让我们看到的应该是贞观之治如何治。
可是我们看到了什么,大臣们想的是阴谋诡计,皇上则是殚精竭虑地拆穿诡计,这还是我们在史书里所看到那个正道而行,奋发图强的贞观年间了吗?
我们不排斥阴谋斗争,但是一个满是阴谋斗争的朝廷,是不能够想象去重振国力,傲视东方的。
无疑,这一让人感慨的点喧宾夺主了。
在我看来,该剧唯一的亮点不过就是片尾曲了。
相较《贞观长歌》,我更喜欢同期播放的《贞观之治》。
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都不比《长歌》差,更有茅盾奖得主阿来和唐史专家孟宪实先生担当编剧,真正从细节和叙事背景上做到和历史相差不大(遣词造句都小心翼翼)。
但让我疑惑的是,为什么广电总局要求《贞观之治》要删减得枝零破碎呢?
这不得不让人怀疑。
这即便如此,这部剧是值得我们观看的。
事实也说明了一切,《长歌》至今很少有电视台重播,而《贞观之治》则一直有电视台在播放。
今天我只想说《贞观长歌》中的李恪。
他或许与历史上的李恪相距甚远,但这个复杂、立体、充满生命力的人物,像一记重拳冷不防直击中我心口。
《贞观长歌》是标准的历史正剧,为领袖歌功颂德,李世民被刻画得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私无畏、近乎完美,虽令人钦服,可已非人而近乎神。
这样的人物是不足信的,因而苍白乏力。
李恪这人却刚好站在了李世民的反面,他的好与坏一般多,他的长处和缺陷一样明显,他的喜怒悲欢都那样凶猛激烈,让人简直喘不过气来。
这样的人物无比鲜活有力,或是编剧导演无心插柳,却如剧中李靖所说,真是一支奇兵,突如其来,霎时喧宾夺主,占据我心中大片疆土。
“我不怕死,我只怕生下来做一个陪衬。
”看起来李恪是个十分骄傲自大的人,其实他骨子里却埋着许多自卑与委屈。
他的父亲是当今圣上,母亲是前朝隋炀帝的女儿,按岑文本的话说,身份是何等的尊贵。
可正是这双重的皇室血统阻挡了他靠近帝位的梦想,让他受父亲冷落重臣压制,把他推到了一个被孤立被忌惮被排斥的死角。
他就像一粒落进夹缝中的种子,必须咬紧了牙关拼命向上生长,方能求一线光亮。
他那句“我不怕死,我只怕生下来做一个陪衬”,含着冤屈夹着怨愤,听了让人心惶惶地疼。
作为李世民第三子,贯穿全剧李恪都在百折不挠为争夺太子储位而战。
在这场持久战中,他聪明可又常常自作聪明,才能和胆气让他出过一些风头,孤傲与冲动也让他受过许多委屈。
他的心很大,可以破釜沉舟为国家赢得荣誉为黎民干出实事,他的心却也很小,可以为了一己私利横冲直撞置天下安危于不顾。
他的命运和他这执拗勇烈的性子紧紧捆在一起,大起大落,大开大合,让人时刻为之揪心动容。
我多么欣赏他那立马扬弓、破空射雕的气概,和在草原霸主颉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智谋与自信;我多么忧心他无法领悟岑文本的苦心教诲,一次次拂逆父皇意思,与李世民心目中接班人的距离愈行愈远;我甚至多么气恼他如此不顾大局缺乏头脑,在最应该安抚飞虎军之时非与侯君集较劲,在最需要稳定草原人心之时非要杀颉利,在最应该展现不党不私风度之时非四处奔走拉拢废太子旧部。
诸皇子中数他最像李世民,可惜他永远达不到父亲的高度。
他有幸遇到睿智过人的岑文本,可惜永远学不会恩师的真本事更达不到他的境界。
朋友敌人都承认他资质甚高,可惜他没有太子李承乾身后的雄厚根基,不够魏王李泰深藏不露的阴险,亦缺乏晋王李治的平和心态。
有时眼瞧着他做蠢事我气得牙痒痒,看他和他那一伙手下谋着私利我怨他狭隘,可细想想他若真学成了岑文本的韬光养晦就不是他李恪了。
其实他并不是做大政治家的材料,不要说跟英明神武的父皇李世民相提并论,也不必跟岑文本、长孙无忌、房玄龄一班谋臣相较,论心机谋略他甚至比不上安康公主,论心胸眼界他亦不如母亲杨妃。
然而,这就是活生生的李恪啊,正因为他浑身奔涌着遮掩不住的血性和真情,正因为他不是真正的政客,所以才可爱,才如此让人心中有疼痛之感。
“我有鹰一样的雄心,也和鹰一样孤寂落寞。
”史书上说李恪“甚为物情所向”,他是性情中人,爱也罢恨也罢,都轰轰烈烈激荡人心。
他与阿史那云的故事虽属虚构,但真是清澈纯粹,令人怅惋。
马市初见,她女扮男装,俊美少年,他披风佩玉,风流王子。
他们之间,是一见钟情的惊艳,亦是惺惺相惜的知己,真是相爱,亦真是懂得。
阿史那云说李恪是她心目中的一只雄鹰,假如李恪真是志在蓝天的那只鹰,阿史那云就是草原晴朗长空上那片洁白透亮的云朵,是他唯一也是最好的伴侣。
这段感情的处理干净流畅,他们彼此相爱,相互无猜忌。
为了凸现李恪久被压抑的怨恨与偏执暴烈的个性,剧中安插了他强占太子妃海棠这一情节,我觉得并不很必要,不过紧接着的那一场却因此格外好。
李恪从杏园回来,循着阿史那云苍凉的鹰笛声走向她,她刚一察觉他却又赶紧掉过身去,怕给她瞧见他满眼的愧疚悲伤。
这一个转身,真是好,让人霎那间原谅了李恪所做的坏事。
没有前一场的沉沦,就没有这一场的升华,穿过他布满恶念的身躯,这一刻我触到了他颤抖着的一颗真心。
李恪可以为了云妹放弃天下,可他的云妹知道,得到幸福的男人将在平凡庸碌的岁月里抑郁终生。
即使失败,她亦希望他不受羁绊,竭尽全力向自己的梦想飞去。
就在距离幸福最近的时刻,阿史那云却为了不阻碍李恪的夺嫡志向悄然离去,这真够决绝亮烈,我扪心自问恐怕是做不到。
就好像蔡琴歌里唱道,“简单的是天涯都追随,为难的是诀别着成全”,能做到这一点,对恋人可要够了解,对自己可要够残忍。
阿史那云偏偏就是这样的女子,这是李恪的幸运,还是不幸?
李恪出使草原为突利祝寿,阿史那云跑上山颠一遍一遍呼唤着李恪的名字,这一幕相信没有人能够无动于衷。
草原彪悍的风呜咽着刮过,穿过阿史那云单薄的身体,把爱人的名字吹遍天宇大地。
我多希望李恪能够听到,能够看到,我多希望此后的那几十集里他们还有机会再遇到,可是阿史那云再也没有出现过,十三年里只有李恪独自吹着鹰笛,吹不断扎根在心底的怀念。
我有点儿怪编剧狠心,可是又感谢这狠心,阿史那云的惊鸿一瞥,为李恪这个人物画上了最深挚热烈的点睛一笔。
他是一只雄鹰,骄傲,勇武,然而注定了形单影只。
李恪的形象是极其丰富真实的,刻画在屏幕上聂远亦功不可没。
他浑身上下有一种硬朗朗的气息,紧锁的眉头间有戾气和孤傲,眼神里又深嵌着无限的悲哀与辛酸,让人心仪,有时想数落怨怪他,可又忍不住心疼。
有时候我想,为什么我如此偏爱李恪?
他并不完美,应该说他远远够不上完美。
可是,他那只身与全世界搏斗的骄傲与狂妄,还有那骄傲狂妄之下深深埋藏的孤独的自我意识,深深打动了我,让我为之痛惜,更与之共鸣。
就好像为何我如此偏爱杨过?
他也远远不够完美,可是他坚持要做他自己,不惜与全世界为敌,深深打动了少年时代孤独而封闭于自我内心的我。
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a6ab3010009mv.html
你回头看了这长安城里最后一抹夕阳,那么繁华的烟火琉璃,那么繁荣的昌平盛世。
你知道。
这长安城,再也不是李家的了!
你纵马而去,如有来生,只愿生生世世莫要生在帝王家里!
二月初二前后是惊蛰,你一睁眼便是这盛世的繁华。
一抬头似乎就看到了身后李唐的倾颓的天下。
你被赐名为恪!
就像你的名字一样,你这一生都是恭敬谨慎的啊!
可是这一生也没能跳出这偌大的宫墙。
你父皇是天下最圣明贤德的君王,你母亲是惊若天人的大隋遗芳。
这一生你都在像哥哥一样照顾着高阳,却不知有一种情愫在暗滋生长。
你深深的思念着那个塞外的姑娘,一个大漠,一个长安。
将所有的思念幻化作遐想!
你本打算在这样的盛世里不争之争地消亡,可是独孤一脉的后裔又怎能消亡在太平盛世里!
于是,你像雄鹰一样地鹊起,于这样的盛世里展翅披靡。
就是你那坐镇天子朝堂的父皇也曾暗许,你可知,这一刻,早已有人开始妒疾你!
他李承乾的勇果武断,又与你何关?
他李泰的武功文治,又系你何意?
他李治的仁人懦弱,又较你何干?
这皇权,又与你何关呢?
这万世枯荣又是你所在意的吗?
你只不过是想在这昌平盛世做一个清平王子。
你不怨这朝堂将你一贬再贬。
你不怨胸中万壑无人垂怜。
终于,有一日,那圣明无双的君主忆及这样一个儿子来,示之以燕王之乱,赐其纵马而去。
你回头看了一眼夕阳下的长安,你知道,那长安,再也不是李家的长安了!
你知道终于还是避免不了这样的一种结局!
你不恨房遗爱那小人行径,你甚至不恨这唐王朝的命运。
可是你是该恨的,恨那长孙无忌何必苦苦相逼。
你是该悔的,悔自己没有父皇那样的勇气。
你是该争的,该去争那本属于的东西。
这一切,都毁在你最敬爱的父皇手里!
他不愿再看到兄弟相残,于是选了仁人懦弱的李治。
可是他忘了,忘了长孙无忌。
就是这一忘,毁却了后面多少李唐宗室!
“ 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
”那一咒,终究是应验了!
多少君王多少恨,宁叫生生世世莫要生于帝王家。
感慨万千,又提笔难言。
八十多集电视剧,对现代人来说是难言的噩梦,要么不看,要么就是倍速。
到底看还是不看,我看了,而且不是倍速。
因为这是儿时的回忆,突然某天脑子里蹦出来一句:“梦回大唐可看见遗留的诗篇.......”,然后说看就看,就算八十多集也不带回头的。
于是,将近一个月过去了,今天看完,可算是跟着剧跨年了吧。
再于是,真想抱着导演的大腿求他继续拍下去.......【哭】可能,我真的长大了,或者说,开始变老了。
从前只爱看言情剧,为主角跌宕起伏的爱情哭到不敢见人,现在,只是某两个人深情地面对面长谈,也让我酸了鼻子。
我在某些剧情疑惑过,以一个现代人的角度,觉得皇上拉着大将李靖的手上楼梯很好笑,两个大男人,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拉手真的好吗?
亦或者是,皇上大臣谈个心动不动就掉眼泪,也太奇怪了吧?
皇上不是不能息怒形于色吗?
后来习惯了就好了,这部剧就是这样来煽情的,但是,煽的不是矫情,而是真情。
无数古装剧把皇帝一角塑造的太过苛刻,喜怒不形于色,杀伐果断决绝,仿佛天子注定孤独命理,拒人于千里之外。
贞观的皇帝是一个全新的形象,面对外患,他化身千古一帝,英明果敢,坚忍不屈,忍颉利之辱九年,暗里操练飞虎君,最终一举击溃颉利大军,君临天下;面对内部,他是一个多情的君王,顾念骨肉亲情、君臣之义,会感伤,会生气,会大笑,会得意,也会流泪。
所以,他能得到最真的夫妻之爱、儿女之爱、臣子之重、天下之敬。
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贞观的皇帝也有得不到的人和得不到的爱情。
贞观的皇帝当得最不像皇帝,却又是最最真实的皇帝。
贞观的时代是一个人才云集的时代,仿佛上天把世间所有的智慧和好运一并赐予了贞观。
打仗有大将李靖、李勣、侯君集等人,权谋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文采有岑文本、马周等人,画界有阎立本等人,甚至皇帝、皇后都是难得一见的明君贤后。
这众多非凡的人才,又要经历多大的天灾人祸才能终止得了盛唐的降临呢?
贞观的臣子们也奏出了历史的绝唱。
他们个个能力超群、才智无双,所以他们自信,所以他们都不服输,明争暗斗,各自有各自的使命,各自有各自的算计。
他们的计谋都太过高超,时常让我这个旁观者如在云雾。
他们又都重情重义,拱手以礼,在朝堂斗了一辈子,临了临了,棋逢对手,也是惺惺相惜的。
大唐,是只能凭想象感知的一段记忆。
尤记得剧中皇帝和大臣共舞共欢,我不知有多用力克制才能不惊呼出声——皇帝舞于人前而不耻!
想来,这就是大唐的自信、自重的强大气场吧。
那一刻,即便是朝廷上的积怨旧仇,此时也皆是荡然无存。
八十二集电视剧,走过玄武门之变,看见了大唐建国初期面临的内忧外患,跟着他一步步向前,制服夷狄,重整河山;看着他宽仁爱民,收服人心,筑起盛世的基石。
看着君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看着臣子进言献策、朗朗而立。
时光的迁移,转眼他们垂垂老矣,不得不哀叹英雄迟暮,曾经的风华皆成往事,只留史书寥寥几笔。
看着他们或缠绵病榻、或骤然离世,只得叹一口气,劝自己说这只是戏。
任谁活一世,最终还不得化成黄土一抔呢?
值得宽慰的是,他们都曾辉煌的活过。
贞观的一曲长歌,奏出了那个时代无论是皇帝亦或臣子的悲歌,也奏响了大唐的赞歌。
时至今日,我能想象的到的大唐,就该是那般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怀。
若某天梦回大唐,可以看见的不止是诗篇,还有大唐辈出的人才和铮铮的傲骨。
致敬导演,致敬每一位演员,致敬每一个为这部剧付出过心力的人。
致敬大唐!
历史书总是和商法一样艰涩 历史剧可以展现历史 我觉得挺好的 小孩们要是和我一样不爱看书 就看历史剧吧 片中的唐太宗没什么可说的 美化得一塌糊涂 但是从其他人物的刻画上来说还是据有很大的真实性 比如聂远演的李恪 个人能力很强 但是性格上太刚烈 这是塑造的最丰满的一个人物 逞能和jieli谈判 有才能 和阿史那云的情爱里有政治和爱情 同时还有对太子妃的阴谋 在爱情方面 又有后来一心想成为妃子的郑女 这一段我还没看完 不知道最后会是怎样的结果 力保他的忠臣后来投向李泰 后来即使衰落了 也依然铁腕不变征粮 想成为打败黑熊白熊的狐狸 安康也是一个鲜活的公主 除去对唐太宗本人的国度美化 剧里对皇子之间的争斗表现得非常真实 能让人有切实的体会 而不是隔靴搔痒的那样旁观 有思考 有猜测才真实多拍一点这样的历史剧吧
这台词和演技简直尬到窒息
很好看的古装剧。服装剧情都很考究,演员演得也很符合人物,大气恢弘!
远征高句丽哪里去了?挖魏征坟哪里去了?
緊張刺激的明爭暗鬥、宮廷靚女以及扣人心弦、高潮迭起的情節,值得推薦。
从雍正王朝和大明王朝1566过来的看到里面一堆熟面孔很难不串戏啊喂233333
诸葛亮在这里面演了一个跟雍正完全不一样的帝王,佩服他的演技
儿女情长什么的总是对味……聂远帅哭了
李恪这位神人呢,翻遍上下五年前的华夏史,他这种出身的人都少,极少。似乎,也就他跟他弟弟两个人?他曾祖母与外曾祖母都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大司马卫国公三朝国丈独孤信之女,曾曾祖父是西魏开国功勋、八大柱国之一的唐国公李虎。他外曾祖父是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外祖父是隋炀帝杨广,祖父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亲爹是唐太宗李世民,所以李恪与其胞弟融杨隋、李唐和独孤氏三豪门之血脉,身兼两个大一统皇朝的帝族,真的可以算是史上最牛逼血统了。当然,他的血统也决定了他在这场夺嫡之战中没有任何的机会,无论长孙一脉有没有死光。一个有着前朝血统的皇子是不可能成为储君的,不管他优秀不优秀。只是,对于他自己而言,越优秀就越痛苦。
他或许与历史上的李恪相距甚远,但这个复杂、立体、充满生命力的人物,像一记重拳冷不防直击中我心口。
李恪不愧是聂远的颜巅,这样一张楚楚动人的脸,望向云妹的眼眸一抬,眼神里盛满破碎与哀伤,很难不令人心碎。韬光养晦才是官场终极生存之道,偏偏他英武骄矜,又不甘不让,一生筹谋锋芒毕露,终究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落差下展露出人物丰满的羽翼,留下火中取花的悲歌。阿史那云之于李恪更接近soul mate的关系,是塑造得非常干净大气的女性形象,这对CP很让人心动与唏嘘。
这等扭曲历史的剧评价这么高。匪夷所思
逢迎谄媚之作,不如贞观之治远甚
剧情紧凑,人物性格丰满,有很高的艺术性。缺点是把唐太宗描绘的过于伟光正了!
没出现线装书,床和凳子都是低矮的,说明布景狠下功夫,服装虽然不是特别还原真实的历史但也很好看,看上去让人很舒服;剧情82集但完全不拖沓也不觉得又臭又长,这就是好剧!
补标 李恪和阿史那云的cp曾是我心头的白月光
片尾曲
味道不对,映射当下?但到了不顾史实,没有大唐感觉了。。
奴才腔十足,被辫子戏附体了
当年在天涯全程追过吐槽贴,唐太宗一句话带过的女儿十几个,为什么独独选中了安康公主yy…以及太宗去世的时候都没有唐国强老师那么大年纪还带老寒腿吧😂还有这剧居然能有7.7的评价也是搞笑了
不完全历史剧,与历史的出入比较大,里面儿女情长戏过多,剧本过长,影响了整体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