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后觉得,的确有不少新意,起码这个英雄形象更有人味了,也就更让人亲近信服,但总体来看还是偏完美了,从一些地方能看出,郝局长并不是那么知法懂法,相反他更人治一点,信守的是自己心中的道德律,这点很有趣,另外隐隐透着点舍小家不止为大家,也为了证明自己(或者说野心)的感觉,但这两方面都展现的不够,总体上就还是偏主旋律了。
导演本人死不承认,但是拍出来观众就是有这个印象,没能用镜头说服人就是导演的失败。
有人贴了个南方周末的文章,写的不错。
文中提到的家庭聚会,煤矿炸手,妻子愤恨三个部分,如果能够拍出来,片子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温吞样子,能让观众不止深入了解郝局长,更深入了解中国警察这一群体。
但是没拍,因为成本,因为题材,因为时长,因为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
都有可能,但以结果论,事实上就是没拍,那事实上本片就差了一口气。
文章地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99567
宁瀛真是姜是老的辣。
一个主旋律故事,被她玩儿得颇有模有样。
摄影机的角度、剪辑的大胆,已经超越了目前国内所有的主旋律电影。
对警察局长这个人物的刻画,也算是做到了立体,因为概念化的呈现方式,会让人觉得角色稍稍不可信。
可贵的是,宁瀛选择了最能安抚人心的他者角度来叙述故事,本身就是旁人和死者的日记在讲故事,罗生门的效果就是大家会预见到信息会失真,但乐于让它就此失真下去。
电影中颇具法律意识的干警,在讲述往事时,宁瀛采取了一次过去和现在交合的勇敢拍摄方式。
看到这个镜头时,我基本可以断定,宁瀛是费了大功夫的。
王景春这个多年的实力配角总算站在了台前,东京电影节影帝当之无愧。
2014年8月22日
怎样刻画的一个真实的英雄人物?
《警察日记》展现了新的思路和手法,导演宁瀛尽量用人物真实的语言和行为来展现主人公的过往,片中的警官郝万忠(王景春饰)会是观众未曾见过的一个英雄式人物,一开始甚至还觉得这个人并不优秀突出,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和人物的成长,才明白真正的英雄或许就应该是这样子的。
《警察日记》在英雄人物类传记片中的新意在于尖锐,片中的一名记者被上级委派来采写已故英雄郝万忠的事迹,记者一开始就向领导提问:“就算我把这篇报道写出来了,他(郝万忠)能经得起网友的人肉搜索吗?
”。
之后警察局为记者提供了郝万忠64本日记,这里详细记录了郝万忠的生前的工作状况和心路,通过记者的视角,观众也逐渐明白这位英年早逝警官的非凡之处。
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是迅猛的,影片的故事发生在鄂尔多斯,用片中记者的话说:“这里满眼都是钱的地方。
”郝万忠如何在这里成为一名人人称道的英雄,记者一开始是抱有怀疑态度的。
或许这名记者也代表着导演宁瀛一开始的想法,来拍摄这名英雄人物的故事,那他的故事为何能感人?
这位英雄又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记者整个调研采写的过程,或者也是导演在前期筹备时经历的过程。
电影一开场,郝万忠是作为一名刑警出现,刚刚当上一名刑警,很快就遇到一起灭门惨案,这起案件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个悬案,郝万忠一直在不放弃的追查凶手。
同时郝万忠每天都会碰到各类刑事案件,他总是一马当先,用领导的评价:“他这个人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做事非常勇敢。
”没有豪言壮语让郝万忠区别于过去电影中的很多英雄人物,片中王景春饰演的郝万忠外表腼腆憨厚,但是对待案件却如同计算机一样细致缜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作为警察的郝万忠,不怕苦,不怕死,并坚持追查每一个经手的案件,他深爱着自己的这身警服,把整个生命都投入到工作中,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
郝万忠并不是超人,他就是普通人,导演宁瀛在刻意为英雄人物褪下光环,但《警察日记》里的英雄人物确实能够引起今天人们的共鸣,因为平凡而真实,但他的勇敢和执着、以及无私的确令人钦佩。
影片在塑造人物上非常成功,同时在剧情上把刑事案件适当融入剧情,增加了影片的紧张程度,《警察日记》是一部以真实的力量来打动观众的影片。
看片前,我只知道《警察日记》曾让王景春斩获东京电影节影帝桂冠,却没想到《民警故事》的导演宁瀛时隔十八年后再拍警察题材,却带来一部冷峻细致的犯罪佳作。
本片将一段荡气回肠的追凶长旅,融入英年早逝的英雄事迹里,各种华丽摄影与蒙太奇剪辑,都吸取了好莱坞商业化手法。
当男主角被迫陪土豪喝酒,当他打击黑势力敲诈勒索,当他查到二百元引发的血案,揭露了内地边缘地区的病疮。
而那起蒙古悬而未决的惊天血案,更犹如《杀人回忆》般隐藏了悲剧宿命。
《警察日记》原型取材于一名公安局长写的64本日记,郝万忠刚当一名小刑警时,恰逢一桩惊天血案诞生,不想成为鄂尔多斯警局局长,十三年悬而未决血案,则成为他一生未了的心结。
宁瀛导演选择以记者视角,各种忆中忆的写实手法,让郝万忠的英雄形象屹立得客观。
例如师父、同事、兄弟、爱妻等人的访问,一点一滴呈现局长的辛酸劳累。
再如鄂尔多斯市环境恶化得无以复加之时,大家望着郝万忠年三十弃家办案,老婆孩子一片怨言,这也是他的一种痛苦。
而郝万忠在疲劳架势撞车后,还带着手下远赴万里追凶,那种人物执拗办案信念,让你深有感触。
开场,孙亮扮演记者不相信准格尔旗还有清官,惧怕“不良报道”会导致网友的“人肉搜索”,提早为影片铺垫一个悬念——郝万忠究竟是怎样的人?
接着,各色人等粉墨登场,瞬间追忆郝万忠生平点滴,强大的信息量,让你不但觉得他是一名英雄,还是一根筋的工作狂。
兢兢业业、敬忠职守、为民情愿、不贪污、不腐败.....这些标签或许是每个有警察梦的青年人追求,但谁又能做到呢?
片中,郝万忠当刑警时擦着子弹英勇救人,回到家立即抱着妻子开啃,这种历经劫难后的心态很真切;他当上局长后,提倡拒绝贿赂,发通知不去拉赞助,但烈士家属有需求时,自己还得跑到兄弟那里要钱,甚至被迫同土豪喝白酒要公路修建费,透出人物的各种无奈。
除了各种琐碎民事纠纷案件,还有男主角各种一根筋执拗事迹,《警察日记》随着剧情发展,不可避免搬出两起惊天血案。
十三年前的灭门血案,本来以为同鞋店杀人案,都是一个凶手。
但我没想到编导展现的是郝万忠办案专业性,他居然为了破案,加班翻阅了几百遍监控录像,用了52天才查到蛛丝马迹,这种破案严谨追求,当真非常人能想像。
而无数碎玻璃、烟雾、水雪镜头、人脸大特写,不停闪回到十三年前血案现场,都营造出一种神秘惊悚感。
当我们都想知道他如何破那起十三年前的血案时,不想结尾飞雪轻飘到王景春的脸上,他司机闻讯冲出旅店,拍出一种辛酸的悲剧宿命..... 如今,很多影视剧都喜欢拔高英雄人物,令他们身上充满正能量,但他们刻意去做许多不食人间烟火的善事,他们满嘴瞎吼着“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豪言壮语,最终变成了四不像的假劳模。
害得有良心的基层警察存在时,反而让觉得不可思议。
庆幸的是宁瀛导演终于吸取了《A面B面》《功夫侠》教训,回归到自己最擅长的《民警故事》路线上,让《警察日记》中郝局长成为有血有肉的英雄,身上还带有一种人性化痛苦。
据说我们内地市场总票房都快超越好莱坞了,却总是《私人定制》《大闹天宫》《大话天仙》这些商业大忽悠,而很多影视工作者被审查束缚,没法像香港人一样去拍《寒战》《风暴》《无间道》那种警匪犯罪精品,而《全民目击》《警察日记》这种佳作的诞生,或许是一种突围的出路。
3月从来都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超级淡季,前面春节档的余热已经释放完毕,后面暑期档就连热身也实为尚早,不过今年这一传统有望被打破。
今年2月份人影市创下32亿的票房数字,得益于春节档的井喷,这个数字相当于2007年全年的电影票房数字(33.2亿)。
虽然今年3月份上半旬一样进入“休整期”,只收获了8.2亿元的票房,但3月21日将有《警察日记》、《白日焰火》、《盗马记》、《超级英雄》等多部影片集体上映,特别是《警察日记》、《白日焰火》两部在国外获了大奖的两部影片被备受关注。
一直以来在国外获奖的影片在国内票房都不是特别的理想,但今年的3月份却很不同,两部国外获的影片同日上映打擂,王景春凭借《警察日记》获得2013年第2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廖凡凭借《白日焰火》捧金熊柏林封帝,更有意思的是王景春在《白日焰火》中也有出演,和好兄弟打擂台不算什么,和自己打擂台才算牛。
两部在国外获奖的影片同时上映还属头一遭,在这“休整期”的3月,真的有望实现墙外开花墙内香。
两部影片相比较,个人更喜欢《警察日记》,因为他贵在真实有内涵。
《警察日记》是根据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郝万忠先进真实事迹创作完成,影片讲述了鄂尔多斯东胜市警察局局长郝万忠工作14年工作间破获的案件和他的人生感悟,描述了一位普通的警察故事,真实地再现了郝万忠同志作为一名人民警察为民服务、维护正义的鲜活形象,真实再现一位人民公仆的动人故事。
《警察日记》与大多数公安题材作品以扑朔迷离的悬念、警匪之间的激烈较量取胜不同,而是真实再现了一名基层警察平凡而又琐碎的工作与生活,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该片采取了以小见大的方式,拒绝对英雄人物进行刻意拔高,而是将其感人事迹置换为工作生活中的细节点滴,着力表现了郝万忠朴实的品质和亲切的性格。
在一件件繁复的小事中,小人物郝万忠光辉高大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其爱国爱党爱民爱家的大情怀和大智慧慢慢彰显,从而带给影迷深深的感动。
出身“警察世家”的王景春,曾经演过了各种各样的警察,缉毒警、重案组、户籍警等不同的警察角色,此次王景春出演郝万忠一反以往硬朗的“大男人”形象,并摆脱了主旋律作品中的英雄模式,大走质朴亲民路线,将一名兢兢业业、关心群众的公安局局长演绎得入木三分,堪称最接地气的警察,能以一个中国警察的故事一举斩获东京电影节影帝,实属不易。
王景春是实力派男演员,在角色的塑造力上绝对没有问题,但在娱乐码头看来,最大的功劳还要归功于导演宁瀛,宁瀛导演用极具想象力的镜头语言,把一部主旋律的电影拍出了商业大片的感觉,没有死条条框框之中。
同时,《警察日记》还是以记者采访为基点,能过主人公身边人回忆层层推进,导演用蒙太奇拍摄手法极其简洁明快,一幕幕的闪回,镜头的相连和内容上的相互对照,产生剧本原本不具有的新内涵。
作为唯一一部入围东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可见宁瀛导演的功力,这样精品之作想不墙外开花墙内香都难。
主旋律也可以是真实的叙事 还有日本原来有个警察日记 这是得奖的原因吗 别人还没看我先评一下 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公安局长郝万忠2011年因公殉职,生前留下68本工作日记,关于犯罪和人性的日记。
公安局长终于不再在doubaner和反zf者眼中面目狰狞或是在主旋律里面目伪善。
主旋律也有今天了 抑或日本人没见过世面
一個寫實盡忠職守的刑警的生路歷程及其人生觀。
如果說是一部好警察的練成,倒不如說是一個專業警察成長的心路歷程。
從單純因理想的原因入職,到艱苦的學習警務知識,到跌入警察都會遇上一生的懸案的漩渦,所以每宗案件都不想再留下遺憾,形成出寧願犧牲家庭成全案件的輪迴,一生背負對百姓比對家庭好的心理矛盾之中。
他的故事突顯出警察遇上最困難的難題,包括廉潔,上頭的分歧引至的阻力,對記者事件中引發的執法後果等。
一名好警察要不畏權貴,但要存有呵護老百姓的仁慈之心。
每一個警察都懂法例,但現實並不是單照法律辦事便成,盲目執法可能會有得不嘗失的後果。
一個人如要當一名稱職及專業的警員,都應要先作以上的心理考慮。
在《民警故事》过去大约十年后,女导演宁瀛的新片《警察日记》再次把镜头对准了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人民警察。
仍然是采用职责与生活平行的对照手法,细致且专业的揭开警察的工作与人生,仍然是触探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把警察作为特定人物来折射对现实思考。
不同的是,前者是对北京平常民警的忠实收录,充满了市井风情,后者是对一位西部的公安局长的生涯回顾,惊悚、悬疑、犯罪、推理等类型片元素的深度运用,让这部传记片具有了强烈的商业色彩,有了堪比香港警匪片的惊险和劲爆。
内地的警察片,其实是一真被忽视、总是在偷偷生产佳作的类型片种,例如当年的《民警故事》,曾获得上海电影节影帝的《千钧一发》,今年捧回金熊和影帝的《白日焰火》,以及这部斩获东京电影节影帝的《警察日记》,都是极强的现实质感,都有塑造极丰满的人物形象。
《警察日记》由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王景春饰演的郝万忠从入刑警队第一天至卒于公安局长的岗位上,时间跨度17年,浓缩68本办案日记,十余位当事人的回忆,其中包括同事、朋友、亲人、被帮助过的人,有恩怨的人,多角度的客观视角,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把郝万忠的警察生涯浮现在大银幕上,让观众通过这些记忆碎片渐渐了解他的光荣与平凡,成功与失败,这种叙事手法让影片具有了《罗生门》和《公民凯恩》式的故事魅力。
最得关注的还是人物塑造,王景春的表演不着痕迹,演活了近几年来华语片里最像警察的警察,除《千钧一发》中马国伟的本色演出有相近气质,其他银幕上的中国警察,都是星味十足,非帅即酷,甚至还会耍宝卖萌,和真实的警察形象相差太远。
但是这次王景春真的捉到了人物的本质,演出了很多生动入骨的细节,例如在思考中浑然不觉的用力吸烟,抓捕逃犯时指挥同事的手势动作,开会时的语调,走路的步伐、站姿,与任何人物交流时都能不经意的流露出“职业病”神态,都我们认知中的警察同神同韵,让人相信他就是活生生的郝万忠。
人物由内于外还原真实的警察形象,但真实并不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相反,郝万忠的故事充满了传奇、惊险,以及无尽的犯罪悬念,郝万忠入刑警队接触的第一宗案子就是三尸命案,也是他唯一未能侦破的案件,这宗命案萦绕着他的后半生,也是现实赋予影片的命题,警察的使命就是把罪犯缉拿归案,是一场明知没有终点,却仍要一往无前的长跑。
中国警察的公众形象,其实一直是比较模糊的,《警察日记》把警察最真实的一面展示给观众,除了兼具写实风格与类型化的创作水准值得欣赏,形成视听与情感的双重震撼,另一个贡献就是送来了正能量,前段时间,昆明火车站事件突然让大家意识到潜在的危险,警察作为公众安全最关键的一道防线,必须挺身而出,证明自己的存在,所以,我们需要多几位郝万忠这样的警察,再多几部《警察日记》这样的电影。
传记片是一种以历史及现实中的真实人物的生平事迹为基础创作的类型化故事片,而优秀的传记片则不仅仅是史实的图解,更重要的是传神的刻画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深入其内心世界,还原人物原型的风格神韵。
传记片也是当下类型片创作的一个难点,毕竟如何平衡艺术与现实是创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而宁瀛导演的《警察日记》,以内蒙古民警郝万忠为人物,抓住了他的刚正、为民着想的人物个性,比较生动的还原了这个人物的平凡而闪光的一生。
九十年代时以“北京三部曲”成名的宁瀛,代表作之一便是《民警故事》,尽管是以民警的平淡的日常生活为背景,但在宁瀛的处理下显得相当的生动有趣,又带出了当时北京的城市变迁背景下的人情世故。
《警察日记》的背景虽然不再是宁瀛成长的北京,而是来到了边远的内蒙古城市,但延续不变的还是宁瀛的一些选材、风格等,似乎试图一反传统传记片的“伟光正”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的方式,而从他的平凡、平淡里折射出人物、人性的光辉之处。
就以贯穿在影片始终的一条线索——发生在民警郝万忠加入公安系统不久的一宗谋杀案——来说,这是一宗让他始终耿耿于怀的案件,也是一宗他至死未能破的案子,这个选择隐含着多层的意义,既是因为这是他面对的第一宗案件而印象深刻,以至于一辈子无法释怀,也衬托出他内心深处的刚正与执着,同时,也因为这起“悬案”而预示了影片并非要将他作为“神探”来刻画(导演大可选择某一起他破的重要案子为线索),反衬出人物的平凡。
面对犯罪嫌疑人或者不法分子时,郝万忠是刚正、执着的,但是面对普通人、底层人,郝万忠则表现出了他的温情脉脉甚至是不惜违反常规的一面,这样的“矛盾”凸显出郝万忠这个人物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的多元性。
影片的前半部分时主要是通过郝万忠与他的堂哥之间的几场戏对比突出出来,比如一场戏是堂哥的老爸因为醉驾被抓捕,堂哥希望郝万忠求情通融一下,但是郝万忠坚决不同意;而另一场戏里,郝万忠为了殉职同事的遗孀孩子的未来生活,私下找堂哥让他们企业赞助支持住房。
这个坚持与求情之间,便折射出郝万忠的个性特点。
而后半部分时,郝万忠在除夕夜里前往抓犯罪嫌疑人的那一段也被处理的很精彩,既有打击罪犯的刚正,更有在面对犯罪嫌疑人留下的年老孤母时的默默留下的钱财,在这短短的几分钟戏里基本上郝万忠都没有讲一句话,而通过王景春的精彩表演,把人物内心的正直与温情表现出来,这大概也是王景春在东京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男主角奖的原因之一吧。
另外,郝万忠与妻子之间的几场戏,则突出了人物在日常生活里的温情面,但也夹杂着他身为丈夫身为父亲的不是很称职的一面,这点就不再拘泥于过往很多传记片的有意回避的家庭矛盾,而更立体的处立起郝万忠这个人物的平凡但真实的生活。
即使是在好莱坞,传记片也是一种较难把握、掌控的类型,华语片因为意识形态、创作理念等缘故,在这方面更是薄弱,但应该说,宁瀛的《警察日记》处理的相当不错,既有选材上的取舍,也有贯穿在始终的人物的丰富个性,再加上王景春的不着痕迹的表演,而使得影片更显得真实感人。
坐下来不到一刻钟才反映过来,尼玛这是一部货真价实的主旋律片啊。
但导演身在江湖,显然清楚再用文革时代的红又专来宣传正能量是再滑稽不过且为同行嘲笑的事儿,所以我们看到了一部糅合了文艺片商业片诸多佐料的主旋律片儿,一面在电影界内部有抬起头的资本可以打着哈哈说“瞧瞧奴家这头上的花哨多得很呢”,一面对外又可以趾高气扬地抬了头一派正襟危坐模样道:“俺们这可是正能量”场内人本来不多,里面一点惊悚镜头是看得我怪胆颤的,不过这命案始终没结大概是故意为之。
虽是故意,却像又读了回废名的《桥》。
始终给你一个悬念在那吊着,直到影片结束还给你一个身段窈窕的背影一扭一扭。
不过由此也可看出这部片子的确是……用心良苦啊。
记得以前看一个段子,丈人想减肥,又听人说挨骂有此神效。
便借此考验未来的女婿,叫他每天狠狠地骂自己。
嗯……然后这小伙子便日日加足了马力:“您这样真的太不好了!
为这个家辛苦付出这么多还睡这么少,这么不爱惜自己巴拉巴拉”……听得这丈人是眉开眼笑。
这片儿便是类似了。
我们早已告别一个高大全的偶像年代,谁若是试图从现实生活中找出这么个人物来,观众也多是要嘲讽惺惺作态的。
如此,加上几个若有若无、似是而非的小缺点便再妙不过了。
这么一个公安局长,他不是一开始就体现出局长的素质的,他脾气还很有些不好,时常不讲情面呢。
这样的形象无疑是符合官方传统的。
两袖清风,关怀农民,工作勤苦常常是几十天回不了家。
你得承认这就是正面宣传所需要的一切因素。
他除了性格上几乎可以视为可爱的一些缺点外完全就是个典范。
在这里你除了看这么一个好典范做榜样之外看不出任何东西。
这种纪录片式的风格无疑也决定了导演需要使用大量的电影技巧来掩盖其单薄的思想内涵。
蒙太奇的切换几乎用到喜感,尤其李东方那一环,两个时空的切换没有一点预兆……这玩得有点过分了吧。
还有慢镜头和特写的使用也是泛滥,从一开始文艺范无比的奔跑到最后司机强子的一声“忠哥”,我是忍住了没笑出声来,只好默默低头以手支颐掩饰我内心强烈的不平静。。
套盒式结构用得很明显,大盒套小盒,小盒又构成连环式进行下去。
我一开始看着那新华社记者只是听着始终不说话,还心想,这记者的角色安排得颇有匠心。
他作为一个沉默的旁观者穿梭于各个时空,一声不响地连串起各人不同的记忆(尽管这记忆虽然视角采用不同,但组成的人物特性几乎是一样的。
好比盲人摸象,在这片子里人人都清楚自己摸的是象,也努力或无意识地在营造“象”的形象。
这种心态完全可以有个人体验做注脚,譬如我有时会猜测某人希望我的回答是这样,所以我做出这样的回答以满足他。
)如此,这记者便获得时空之外的游离身份。
我们在很多电影里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旁观者形象,他们本身并不参与电影情节里或华丽或缠绵的情节制作,他们本身不构成情节,然而这样平行的身份又使得他们不会采用上帝一般居高临下的视角。
一定程度上他们和观众在一个平面,又和电影人物在一个平面。
如此,又不自觉地扮演了引领者的角色。
其实拿这部片分析蒙太奇是再好不过了。
平行、交叉、颠倒,一场华丽丽的蒙太奇艺术展都看到我眩晕。
最后再提下王景春的形象。
还是很有《一一》里的吴念真给我的感觉的,当然同是就个人形象而言。
外表看起来老实得几乎像个农民,你难以将他们和一个局长或是公司管理的身份扯上。
但就是这样隐隐存在的错位之感在接下来的观影里,会给你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这样的警察在基层一线比比皆是!都比这位局长平凡而伟大!网友们对这个群体太不了解了……
这主旋律弘扬的不是那么令人反胃
剧本不错,本可以拍得更好。
非常没有意思的电影。电影讲述的故事平淡无奇,只是警察的本职工作,而且是最普通的工作,竟然被拍成电影歌颂。整个电影都再说这位警察多么清廉,但是我想知道没有关系的人,谁给他拍这电影?!
这么好的电影,竟然6分多。有几个镜头还是很惊艳的,可惜没有字幕,看起来略费劲。
核心观念的陈腐,开不出美丽的花朵。
螺丝壳里做道场。题材无感,但完成得不错,镜头语言玩得花,有几处转场朴实无华却很惊艳。王景春也到位了。
这活儿干完没给奖金,嫌周末老不接公司电话,给发了个iphone。
导演有心,力有不逮。成为蒙太奇败也蒙太奇。有的蒙太奇很棒,但更多的蒙太奇就很尴尬,因为无法“脱实就虚”。蒙太奇也只能迁就于这样片段化表述的题材。没有轻重无法置入伏笔和楔子,还无法进行艺术再加工。
真就当日记拍啊?
我觉得不错,人物刻画细腻饱满,虽说是主旋律电影,但是商业片气息很浓,摄影和剪辑也很棒,很喜欢,推荐!
王景春跟真实的郝万忠长得真够像的,尤其是那两撇八字眉。只是这部电影被宁瀛处理的稍微主旋律了。艺术性的手法只是想起来时用一下,让郝万忠久久不能释怀的是129惨案,他总感觉手上有洗不掉的血迹,那个小女孩灿烂的笑脸也总是浮现在他梦里~跟王千源在《钢的琴》里的表演相比,感觉王景春查了一截。
垃圾
流水账。最讨厌宣扬警察为了事业不顾家,领导天天用这套说教,劝民警不要回家,反人性。13的片子,画面质感像03年拍的。不推荐。
病态大特写,50%以上的慢镜……致敬王家卫么。田老师倒是演得不错。
事迹感人,片子烂………………………
叙事拍摄风格我有点不明白
叙事流畅,细节感人。好片,男主配得上影帝。
主旋律电影偏爱倒叙,用众人之口拼凑一个完整的人民公仆。和尹力的《雨中的树》一样,都有导演自己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地方,但主旋律还是限制了创作自由,导演有心无力跳不出那个框。“每个警察心中都有一个悬案”,不如通过案子反映人物,那些不受贿、办实事儿的地方都太造作了。
真是又主旋律又文艺,蒙太奇用得有点滥,有一处直接剪都没剪,演员刚还在回忆里,定格两秒,脸整个僵掉,直接跳回现实,有点刻意了。。宁瀛怎么会接拍这种片,跟她之前的北京三部曲完全两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