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看《无极》一样,影片的头三十分钟甚至到一个小时我都在努力的贬低自己的智商,希望马上导演能够展现出他高人一等的讲故事技巧让我云雾顿开——如果不是这样,我则是花了16刀看这么烂的片子——我的智商也免不了受辱。
任何一个笃信靠特效和画面可以替代讲故事能力的导演,都只配拍MTV和广告。
《伊丽莎白:黄金时代》的导演就属于这个行列。
整个影片一部拉长的MTV叙事诗,靠音乐把从逻辑和情感上毫无牵连的平行故事线强行粘合在一起,却没有在人物塑造和情节逻辑上给出强有力的故事线索。
每个人物都只能用舞台戏式的对白或者矫揉造作的造型和姿态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Milos Foreman在将舞台戏剧《莫扎特》改编成剧本的时候就说过:“符号象征(symbolism)和摄影无法相容,舞台戏剧可以象征,可以夸张,但电影是摄影的艺术,要求真实”。
《黄金》的这位印度歌舞剧出身的导演完全不知道西方电影史的中心原则是什么,让伊丽莎白的不够性感也不够华贵的衣服一件又一件的换,非要让观众把伊丽莎白当成印度女星使唤。
虽说王家卫的《花样年画》也这么做了,但是旗袍毕竟比较含蓄,同时在那个故事中也有交待时间的作用。
结果《黄金》处处大手笔,处处夸张, 缺乏历史剧最基本的“真实”。
几乎所有演员在这个导演的指挥下都成为二流的傀儡,唯独Geoffrey Rush保持了温良沉稳的形象,为影片挽回了些许尊严。
从情节上考虑,影片一开始试图通过交待女王朝廷内外的阴谋秘计建立悬念,渲染危机来临的气氛,但是极其失败。
三条线索:西班牙飞利浦二氏, 玛丽女皇 和 耶稣会暗杀成员都不能成为“目的待解释的危险人物”——比较一部经典:《骇客帝国》中的在一开始就建立出电脑探员 Agents 他们不可战胜的形象,同时没有揭露出他们最终的动机,这种“目的待解释的危险”反派才能让观众感到威胁和对主人公命运的担忧,从而激发观看欲望。
如果一开始就让观众看到西班牙海军在海上的神勇战斗,玛丽女皇因嫉妒引发的残忍行动(而不是坐在那发狠),或者添加当局对耶稣会束手无策,随时可能产生威胁的描述,那么伊丽莎白危在旦夕的命运就不用依靠一个占星师来渲染了。
接着就是有头无尾的三角恋,可能观众和Sir Raeley一样对伊丽莎白神经质氏的脾气不适应,完全不知道这个老处女想要什么(没有motivation,没有difficulties),她有什么障碍影响他她得到这份爱情,以及最后她怎么从伤心中恢复的,一概没有明确的交代,只让我们毫无方向的猜想——居然这就是故事的主线。
故事的高潮,著名英国和西班牙的海战,决定当今世界面貌的历史转折点,就在这三四个蒙太奇里面,随着背景音乐被mtv化了。
我觉得就是一个加长版的预告片阿。
似乎英国战胜,就是因为几句女王的口号和几个将军的火攻计谋而已,如此浪漫主义化的写照,全世界的历史学家都不会饶了他。
对于唯物主义的历史学家来说,将战争的胜利与否归咎于个人情感而不是科技水平,社会组织先进程度,是对世界感性而幼稚的理解,是无视理性声音,浅薄粗俗而愚昧。
完全不值得看,也借此对所有正在攻于视觉表现的电影人警钟长鸣——无论是CG,摄影还是美工,都醒醒,《指环王》的故事是经历了70年不衰的经典才成功的,不是因为电脑画了几个小人。
《黄金时代》观毕,感觉远没有想象中的糟。
说狗尾续貂的可以歇歇了。
首先《伊丽莎白》第一部就不是什么“貂”;再者,二流片不见得就没有可挖掘的地方——之前有哪个片子提过查理大公(虽然他出现的时机貌似不对)?
有哪个片子提过思罗克莫顿阴谋?
有哪个片子提过John Dee?
有哪个片子提过罗利的“斗篷事件”?
当然,我承认这个片子有颇多迷惑性极强的扯淡之处,比如罗利远征弗吉尼亚被挪到他进入宫廷之前(航海纪录的确是有的,但去的是东南亚一带吧),而他和贝丝同学东窗事发被挪到了无敌舰队之役前面。
何况无敌舰队之役,罗利主要是搞组织管理工作的,才没有到前线去演动作片。
更不用提里面乱七八糟的年龄错位了……至于塞西尔和莱斯特的缺席,那倒是第一部就注定的事,不能把账算到第二部头上。
说白了,真对这个时代有爱的话,以上种种还是能识别出来的;没爱的话,考证严谨与否也是没差吧。
暂且抛开史实不提。
这片子最让我纳闷的是前半部分明明基本着调(某些台词听着还挺舒服),后半部分怎么就那么似魔似幻了呢?
尤其不爽伊丽莎白发现贝丝怀孕后的反应——不用这么明显地气急败坏吧?
要谴责,怎么说也应该是“作为我的女侍,你的行为太不检点”、“给其他人做了坏榜样”、“败坏了宫廷的道德风气”这一类的说辞,而不是那句泼妇般的“你竟敢和我抢男人?!
”无敌舰队那一段LOTR风甚重,Cate姐姐你那是在演Galadriel吧至于那个逆天火攻,我不怨导演,毕竟这场仗的来龙去脉不是一部冠名Elizabeth的电影能说清的,真想还原事实,只能拿出《葛底斯堡》的精神搞它三个小时,然后取个名字叫Armada。
BTW,巴宾顿阴谋一段,那把空枪太过机巧,反失了大气。
我同意把菲利普塑造得聪明些,但用不着这样体现。
一众演员里最不满的就是Clive Owen。
此人面相忠厚有余风流不足,他刻画的罗利一副清高样,心怀开拓新世界的大志,对宫廷宠臣的身份不屑一顾;接近女王是手段,谋求资助是目的……总而言之,完全没有十六世纪的范儿。
至于多数人都不满意的Samantha Morton,私以为还好,比较有长年监禁后的憔悴相。
Jordi Mollà这演员的表现我还是挺喜欢的,虽然他完全不像菲利普演贝丝的Abbie Cornish,小姑娘长得挺甜,可惜没什么特色。
Cate姐姐一贯的骨感冷峻,可以说片子不好,但不能说她演的不好。
最后,某心中的萌中之萌、重中之重还要属我们的因凡塔Aimee King呀!
公主,让我拜倒在你的蓬蓬裙下吧
我要承认自己的无知————《伊丽莎白》的两部电影,我是连着看的。
对那段时期欧洲和英国历史的认知彻底空白,让我看得很是投入,也没有觉得编剧、导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出了错误。
除了女王在大澡盆里和女官说话、除了看到那些比较亲密的接吻戏就马上让我联想起当时欧洲贵族为什么那么喜欢香水。
剩下的,就是觉得貌似大英帝国真正成其为大国的那个年代,女王陛下还有那么多时间谈恋爱,的确印证了不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这个真理。
何况凭什么不能是一部专门用来表现女王陛下生活和爱情的片子呢?
至于摄影和镜头,说实话,第一部没给我什么特别的印象,第二部的确有点那个意思了,但也还没到我们的《英雄》的那个地步。
所以,之后再看豆瓣上的评论,立时感受到了自己的无知和浅薄,居然看这样一个“歪曲历史”的故事还感觉津津有味,这就是差距啊。
进而,就想到在不同人的眼里,其实曾经发生的那些历史,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总免不了要被“歪曲”。
只是绝大多数人只是因为如我一样的无知,而另一些人则是有着明确的故意。
所谓借古讽今,这手法貌似也同样具有漫长的历史沿革。
相对于伊丽莎白女王来说,我觉得讨论她的统治思维,似乎远比讨论她的男宠和爱情,更具备一些不容易被人“歪曲”的可能性。
因为,相对于一个女人的属性,她首先是一个女王。
至于究竟在什么时候,是因为什么,促成了她从女人到女王的转变,说实话,大概就便是女王陛下自己有机会穿越时空,来到这里,在豆瓣上发表一下自己“不得不说的故事”,只怕也没人能够理解。
毕竟,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已经超越了文化之间的鸿沟。
现代人要想理解那个年代一个处于那样人生状态下的少女的心境,实在有点强人所难。
因此,关于女人和爱情,今天的导演尽可以可着劲儿地戏说,只要演员够靓、表演够范儿、摄影都美,批评的声音再多也一样有好票房。
那不过是借陛下的名头演绎的一个现代幻想故事,从根上说,和女王及其身边的那些人,一点关系都没有。
但是,女王之为女王,是因为背后有一个王国。
西班牙国王砍光自己土地上的树木组建的舰队,居然还没上岸就输给一场风暴。
人品够差的是,第二次再组建的舰队,居然又全祭了海神。
从这一点看,大英帝国很有点日本的运气,全靠神风躲过了灭顶之灾。
同样是岛国,同样在大国环伺之下快速崛起,虽然时间长短不同,也同样的在一个时期,维持了一个大范围的国家威慑。
所不同的,只是衰落后好歹女王还留下个英联邦宗主的头衔,而日本那个天皇则被无数人定义为这个世界上最邪恶的人,尽管他据说根本不是人。
大国兴衰和女王辈出,给那些导演和小说家无数可资利用的题材。
只可惜,换在如我一样的无知者眼里,除了看个热闹,真的无法体会到里面的深刻含义。
又或者,就连导演也根本没打算在里面放什么含义。
虽然,豆瓣上从不缺少阴谋人的强文,但看热闹的从来都是大多数。
换个角度、换个背景,在所有那些关于中国、中国历史和中国人的外国电影、中国电影中,同样的“歪曲”的存在也就不难理解。
所不同的,只是我们这些无知者的身份变了,感觉自然也会有所不同。
说到底,他人的“不无知”,取决于自己的力量和影响力。
在达到那种程度之前,除了激励自己,他人的“歪曲”没有任何别的作用和改变的办法。
当尘归于尘,土归于土之后,女王和王国甚至会连被“歪曲”的机会都彻底丧失。
但无论何时、无论怎么“歪曲”,每个时代都会有最真的“女人”去征服所有的人心。
从这一点看,至少在电影里,作为女人的伊丽莎白,可能远比作为女王的伊丽莎白,更有生命力。
坚硬的冰能够令北极熊望而怯步,但它到底是由水凝结而成的。
但问题是什么力量使水变成了冰,是寒冷的温度还是水的本质?
而北极熊所惧怕的到底是冰的特性还是这寒冷的力量,或者是水的潜质呢?
―――韩兮是不是每一个女强人都会与爱情绝缘呢?
那么这层绝缘体到底是什么呢?
影片《黄金时代》讲述了一个绝对女强人的历史,虽然只是短暂的一个片断,却绝对可以涵盖这个女人一生的伟业与情感经历。
影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爱情的选择,第二部分则是一场阴谋的瓦解,第三部分当然就是那场事关英国成为强国的海战。
但在这三部分剧情的背后,诸如情感,政治与宗教的主题却是潜在的动力,挥之不去而且力量强大。
作为一个女人,所有观众首先想到的便是她的情感问题,这种意识形态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对女性的客观评价,但同时也是对女性社会性地位的否认。
女人的一生为情而付出,应该远离战争,甚至政治。
但伊丽莎白恰恰是一个统治着英伦的政治女性,于是,作为一个社会标准的女人,她是情感是缺失的,人们对她的首要认识也是政治性的。
婚姻便成了这场政治的附属品。
经过了“血腥玛丽”的时代,伊丽莎白迎来了一个自由的平静的时代,虽然并不强大,但安详平和。
但当时的欧洲依然是政教一体的思想为主导,新英国的自由显然不是教会所能接受的,于是,一场政治性的婚姻闹剧便产生了。
女人没有丈夫已经是令人难以接受了,所以联姻是誓在必行的,但这场选亲的背后却是宗教与政治的力量在做祟。
女王选择丈夫的行为显然不是个人的,而是决定了这个国家今后的政治走向。
对于一名女性来说,这样的婚姻显然是具有悲剧性意义的,所以女王心中对联姻本身便存在着一种排斥的心理。
而此时,代表着自由的充满了野性的沃特公爵的出现无疑成为女王最有力的支持者。
联姻便是臣服欧洲大陆的政教体系,所以女王选择了放弃,而在影片中这种恣态的直接体显便是对沃特公爵的支持。
这里面要强调一下西方人的哲学思维。
与东方的黄土文明的固守不同,西方讲究的是一种蔚蓝色的海洋文明,其本质在于探索,其表现在于殖民,所以,沃特公爵对美洲及非洲的探索行为无疑与当时的西班牙产生了巨大的利益冲突,而女王支持沃特公爵便是与西班牙的决裂,从而绝裂于整个欧洲。
这样的选择对于当时刚刚掌权的安宁中的英伦来说是具有相当大的冒险性,但也由此可以看出,伊丽莎白对英伦未来的展望,她内心中那种与男人一样的野心,所以,她的选择是非个人情感因素的,而是一种对国家发展的策略考虑。
选亲联姻最终以闹剧形式收场,于是影片中第二部分便登场了,那就是对玛丽复辟阴谋的挫败。
这完全是一场肮脏的政治阴谋,不但令伊丽莎白做出痛苦决定后变得更加强硬,更是将玛丽这个人物推上了悲剧的舞台。
那空放的一枪显然是对玛丽的出卖,于是,西班牙能够以最可靠的理由侵略英伦,简单的玛丽不可避免地成为政治牺牲品。
可以说这个看似没有得逞的阴谋却向着它应该发生的方向进行着,影片迅速地进入到了第三部分,即决定着英伦命运的海战。
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联姻还是刺杀阴谋,其实都是为最后的战争做了前期的铺垫,联姻成为冲突的展示,而刺杀理所当然地成为战争的导火线,影片三大部分其实是讲述的同一件事情。
而对于伊丽莎白这个人物来说,她最大的功绩便是将英伦变成“日不落”帝国,其地位的确立也是这场海战,所以影片的重点也是终点自然而然地放在了这场海战,因为它的胜利是意义非凡的,是具有历史性的。
前面说过,女王对沃特公爵的支持具有相当成份的政治意义,而在影片中,女王对沃特还具有一种情感的依赖,当然由于她的强势,沃特公爵是无法接受的,但这显然是野史的传闻,也是影片对女王女性身份的导读,大可不必当真。
但客观地说,沃特身上带有一种欧洲人的自由与强大,还有野心,与其说是女王对这个人物的爱莫若说女王对这种气质的爱戴,从这点上我们不难理解女王强硬性格的由来,所以,爱情这条线不但丰满了女王的女性特质,更是辅助了女王政治策略,具有明显得双重作用。
至于这爱情中的脆弱与嫉妒则完全是观影情感上的需要。
伊丽莎白女王无疑为英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当时正处于文艺复兴期间,对自由的向往,对未知领域的野心,对新教的保护以及不臣服的精神都致使英伦最终成为世界强国。
韩兮2008-2-13于通州
年少的伊丽莎白,红裙金发,发丝绵软衬着双眸清亮。
或者那日光下的一支伏尔特就是她最丰盈轻快的记忆。
起身,移步,转首,轻跃。
后来也有人恰时出现,让她动了那么点真心, 或者倒不如一个平常女子。
她孩子气地留扣住他,泪光分明掩不住;他不动声色地俯身叩谢,仿佛也有些吃惊。
其实一个动情了的女人,心思并不难猜,举止也不出意外。
她忌妒,起些醋意,抑或只是生气自己的特殊,赌气发泄,只得他一句YOU EAT AND DRINK CONTROL,她也就理所应当地任性一把。
终究她是柔软的,死亡的恐惧铺天盖地而来,她只是怯怯地问:A KISS?
他应允了。
轻啄的温暖已经足够,她心满意足道 :I DIE。
于是你也不难理解她后来的歇斯底里。
她一定知道,她的玻璃屏风是会挡住所有的人,而她注定观望。
总归,她得不到他。
伊丽莎白还真白,不知道脸上扑了什么粉。
影片一开头,从油画到真人的渐变,看得出来这部片子还是比较追求形似的,特别是菲利普二世的长相还真跟油画上的画像很象。
服装上也比较考究,要不怎么这回得了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呢。
在一些细节上处理得也比较有意思,连菲利普二世因痛风致残的腿都表现出来了,当菲利普二世拖着这双罗圈残腿走向阳台的时候,显得比较猥琐搞笑。
这部片子名叫伊丽莎白,所以菲利普二世就委屈一些吧。
本来是想看伊丽莎白一世是怎么叱诧风云的,遗憾的是影片中伊丽莎白一世和罗利爵士的感情纠葛这条线程占得资源多了一些,而我期待的那场风帆时代最著名的海上大决战,按说该是场重头戏,但感觉有些草草。
在这场海战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皇家海盗,奉旨抢劫而获得勋爵的德雷克却被伊丽莎白的老相好罗利爵士抢了风头。
想想也是啊,谁让这片子叫伊丽莎白呢。
而演罗利爵士的又是英国小生克利夫·欧文(Clive Owen)呢。
虽然不过瘾。
但一些主要的情节还是表现出来了,烽火传送消息,火船出击,砍断锚揽等等。
什么时候专门拍一个这场决定两个帝国命运的大海战的电影?
到时候德雷克勋爵和他的复仇号以及率领的私掠舰队就可以大出风头了。
想想看那是怎样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风帆如林,排成弯月阵型的西班牙无敌舰队遮天蔽日,一眼望不到边。
数艘火船趁着月黑风高,顺风直插阵中。。。
1588年的这场大海战,英国一举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英国作为新兴大国崛起,西班牙由极而衰。
英国从而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并从此统治世界海洋达三百之久,史称“日不落帝国”。
而伊丽莎白一世统治的这段时期被称为“黄金时代”,也就是这部片子的副标题。
虽然有些不满,但冲着在影片最后的这场海战,还是推荐一下吧。
谁让我前一段迷“大航海时代OL”呢。
那是一个新帝国崛起的黄金年代,影片中处处显示着大不列颠即将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各种梦幻般的成就:北美殖民地的开拓,无敌舰队被击败,人才辈出。
影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把王室统治中的阴暗面要么推给了权臣,要么视而不见、努力把伊丽莎白一世塑造成为道德上趋近完美的自我压抑者。
比如,宣扬法律判决取代宗教审判的先进性,同时将处死玛丽的时间包装成王室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剧情……作为反派的西班牙相对于上一部变得更加不堪,西班牙国王胆怯阴险,刺杀集团组织混乱,无敌舰队因为祷告弱化防守,等等。
为了配合一废一兴的主题,影片在无敌舰队的从打造到完败的过程都做了不小的夸张,视觉效果倒是很让观众过瘾。
一段颂扬伊丽莎白一世的台词:When the storm breaks, each man acts in accordance with his own nature. Some are dumb with terror. Some flee. Some hide. And some spread their wings like eagles and soar on the wind.
连续把伊丽莎白1.2都看了 因为太喜欢cate 所以基本没有快进 虽然我对英国历史兴趣不大. 我惊叹于cate得表演 从青涩少女 演绎 到冷酷女王 ~从恋爱脑 到 心里只有国家的 掌控者. 很多人说 为什么1.2就一直在讲女王无聊的爱情史 然而我反而觉得 真更neng真实带入 她也是人 哪怕他成熟了 她渴望存粹的爱情 而不是阿谀奉 她不想被背叛 特别是爱的人.
【bilibili】从第一部就觉得Bess和女王的关系很复杂,第一部Elizabeth还没有稳坐王位时,Bess一直在各种人群背景板里注视着Elizabeth,眼神里或是担心或是忧虑。
而这一部里她们的关系更是让我感到难以形容暧昧。
Elizabeth问Bess是不是喜欢那个海盗,她点点头,于是Elizabeth就说看来需要再见见那个海盗。
我理解一方面是女王信任亲信侍女的看人眼光,另一方面是她为了Bess召见那个海盗。
于是,洗浴的时候Elizabeth说了那句我非常喜欢的台词“You are my adventurer.”其实洗浴的时候她们两个之间的对话都非常好品,我真切地看到一位年长女性对年轻女性的爱护与上位者对从属者的警告。
Bess的表哥知道她是女王最宠爱的人,所有人都知道Bess在Elizabeth面前的分量,所以他们借讨好Bess达到讨好Elizabeth的目的,而女王也很清楚这一点。
这其中微妙的平衡大概就是姑娘们能懂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情。
在得知Bess怀孕后的女王特别愤怒,她感到了背叛,她失态地大喊大叫。
这里又一次强调了女王的难以下定义是缺点还是特点的一种性格——控制一切。
在我看来作为女王Elizabeth有控制欲简直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我毕竟不是被控制的人,所以我的话没有什么好听的。
最后,Elizabeth为Bess的孩子赐福,她的一生概括为
电影可能存在艺术加工,但我非常喜欢这种宗教式的表达,女王的许多镜头都呈现一种圣母玛利亚的悲悯与神圣感,充满美丽与神性。
在第一部我还默默吐槽女王住石头城堡好寒酸(因为这个时候明朝的房子已经非常华丽了),这一部结束我突然意识到宫殿处处透露着奢华的气息,女王的衣服也繁复华丽,这大概也说明女王统治下的英格兰繁荣昌盛。
贴一张我非常喜欢的镜头:
将死的玛丽
一句话点评:十年磨一剑也有走眼的时候。
本片虽谈不上狗尾续貂,但也未必是锦上添花的作品。
十年前的《伊丽莎白一世》就已经被诟病是风流史,如今已过十年,对于“童贞”二字执意的主创人员仍然不肯放过她,把自己仕女和Sir Walter Raleigh的一段情话演绎成了富有传奇色彩的三角恋情。
这再次证明“革命加爱情”的屡试不爽。
Geoffrey Rush饰演的Sir Francis Walsingham是为女王效命的东厂厂长,在影片中他对于整个黄金时代来说是功不可没的。
但是情节设置上却并不像上部,有几许亮点,Geoffrey Rush几乎是挺着肚子绷着脸完成的整出戏,日渐苍老而发福的Rush只是在眼神上显得老谋深算,心狠手辣。
奇怪的是本片中两位重量级角色很少有对手交流的场面,这可能是为了把女王更加得突出,所谓全方位的塑造,而刻意地去淡化她政治的阴暗面,以及与阴暗政治相关的人和事的关联。
只有两段场景值得一提,处死Mary女王的前后,Walsingham的态度是迥然不同的,之前强烈的反对伊丽莎白的仁慈,主张一定要讲有叛国罪的苏格兰女王绳之以法,并以正言辞的撂下了类似“法律之下人人平等”豪言壮语。
而之后当他发现原来处死Mary早在西班牙人的意料之中时,则表现出了愧疚和自责。
Rush的表演并不是很满足个人对于他的期待,并没有看出《闪亮风采》和《鹅毛笔》的那种光华,甚至不如巴博萨船长来的有性格。
于他相关的细节都表现在对他亲生弟弟的制裁上面了。
弟弟作为天主教徒是极端反对新教和女王的,因此曾准备了结他的姓名,但被早已被他识破,经过严刑之后被“秘密”的遣送法国。
这个情节安排似乎并没有给与Rush足够的空间,人们很容易就对第一部中开场的暗杀场面对比,那里面的Francis Walsingham也是用同样的方式,从仆人刺客的手中拿到匕首,但面无表情的在“开导”中就把人开刀了。
而本片中的这个类似场面却并没有给Rush的正面,带之以手的特写,个人觉得大大地低估了老Rush的表演能力,深为其感到不平。
Cate Blanchett是不可多得的演员,对于角色的诠释精准到位,只可惜电影对角色的定位并非是政治家的,而更多是女性王者,所以她的伊丽莎白女王是极具霸气的女人。
对“危险”男人驾驭,对女仆的情感依赖、嫉妒和报复都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电影似乎将“童贞女王”塑造成了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道路。
她的初恋情人秘密结婚而背叛了自己的感情,唯一打算嫁的法国公爵在第一部影片中被描述成有异装癖的浪荡子(真实的情况是本已准备好婚礼,公爵却英年早逝了),而在本片中又心仪传奇海盗Walter Raleigh(让Clive Owen来演这个角色,任谁都会为之心动),结果又被自己的女佣先下手为强了。
大有“我本讲心向明月”的架势,既然明月照沟渠,那就只好守一辈子贞节了。
虽然有点艳史的意味,但是有个情节还是挺有趣的。
女王最初是通过女仆了结Walter Raleigh的,后来对他有了感觉,而女仆自己也身陷其中不能自拔。
有趣的安排是在女王独自欣赏和感受自己女性躯体的渴望的当晚,女仆就已经付诸实施了。
这段蒙太奇穿插着将两股情感的力量合二为一,很有效果的展示出女性的内在感觉和需要。
尽管所有人都知道女王是不会和拥有海盗名声的爵士走在一起的,但这并不耽误一个人女为“坏男人”所吸引。
女佣Elizabeth Throckmorton也叫Bess(看来英国也有避讳的习惯)和Walter Raleigh的珠胎暗结使两个人秘密的结了婚。
他们的第一胎,影片中女王最后还为之祝福,事实上是孩子只有六个月就夭折了。
对于此段历史,影片几乎是完全的虚构了。
英西的格拉沃利讷海战发生在1588年,二人的婚事败露远远发生在其后。
女王因为此时大发雷霆是不假,而且还把Raleigh关进了伦敦塔,但是不是出于嫉妒,就很难说了。
当然除了缠绵悱恻的爱情纠葛,还有“宏大”的战争场面。
可惜只有几个画面是表现战争的,而缺少战争全貌的场景。
毕竟是女王的独角戏,所以其他的细枝末节都被忽略掉了。
影片只是用了船队众多和战争惨烈的场景一笔带过,浓墨重彩的表现了女王阵前鼓舞士气的那段讲话。
其实挺干瘪的,远不如其他战前发言。
不过女王的那身犹如圣女贞德装束让人难忘——侠女在那个时代的行头都差不多。
格拉沃利讷海战被描写成了赤壁之战,回顾历史格拉沃利讷海战的双方势力确实有些像三国中的实力对比,劳师以袭远的西班牙还找了一群陆军上船当兵,到了英国又拿海风毫无办法,于是被重创。
但是用火船撞舰队多少有点寒碜了英国人。
英国赢了那场战争有很多非客观原因,人家确确实实是坚船利炮,船队的机动性强,火炮射程又远,很显然那种习惯近身作战西班牙舰队根本不是对手。
黄忠兼邓世昌当然有帅气的Walter Raleigh这名传奇海盗来充当。
这一仗虽说是断送了无敌舰队,但是在之后的几年较量中,英国和西班牙仍然是互有胜负,只能说是平手。
伊丽莎白死后的1604年,这场战争才终于结束。
按照习惯的说法这是国王在其执政全盛期开始的一种穷兵黩武行为。
一般来说战争都是在执政者死后才慢慢结束的,唯一的区别是西班牙的国力被战争耗尽了,首先倒了下去,而英国在伊丽莎白末期虽然也略显疲态,但是众所周知的资本主义萌芽在英国长势很好,所以在战争中挺了过来。
伊丽莎白的执政时期已经是都铎王朝的末期,这段时期被称为黄金时代。
我们能从影片中服装和场景中窥见一斑。
那种华丽和雍容的画面让人难以忘怀。
虽说不能算得上是严谨的传记,但用来聊作消遣还是不无裨益的。
同时笔者也非常期待本年度的野史影片《另一个博林女孩》,这是一部描写伊丽莎白母亲和小姨的故事,近年来都铎时期的作品不断被搬上银幕和荧屏,看来这股复古风潮大有中国清宫戏劲头。
不过看看纳塔莉·波曼如何来演野心勃勃的伊丽莎白之母,确实令人期待。
本片以《黄金时代》为副题,却并不没有描状大事件,还是一部以女性生活为主题的电影。
只不过它是黄金时代的传奇国母而已。
女王情陷三角恋,影片执着于此也归败于此,画面富丽堂皇自不必言,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上较于第一部显得小家子气
CateBlanchett !!!银盔银甲骑白马,女王~~~
漂亮衣服无数+狗血三角恋+莫名其妙的励志=任何一段故事都没讲清楚
2008.01.16@麻豆
看着头昏,只是喜欢CateBlanchett
大爱那个年代。油画般的电影。女王依旧神秘。
这个“黄金时代”表现得有些软啪啪的。
电影拼了命强调Elizabeth也是个普通女人这一点无可厚非,可是过了头就完全不切实际了。本来是内忧外患的紧张格局,被电影全部简化成了女王性欲无法满足的挫败……克里夫欧文好帅,可是Raleigh好歹是个大诗人,写的游记读起来都激动人心,可是在电影里介绍自己的探险时一个词一个词蹦实在忍不了……
说好的女王气度呢?咋战争当头还惦记三角恋呢?
第二部完全沦为商业片了唉
暴风雨来临时,每个人都会展现出他的本性:有的人因为恐惧吓得目瞪口呆,有的人逃跑,有的躲起来,还有些人,展开双翼迎风自由飞翔。
演技和服装依然强悍,但总觉得片子差点劲
导演不咋地,服装好看就完了
演的十分好 女王的霸气 脆弱 坚韧 信念 最经典的是造型和布景 华丽丽啊
还年少时第一次被英国皇室的写实风格的场景所震撼。每次的苍白都太美!帅女人就是无敌!
凯特布兰切特再有霸气再有气场,都无法掩盖剧本的及其失败!
把女皇拍成了泼妇
如此精良的题材最终得到的还是失望
喜欢Cate Blanchett在伊丽莎白Ⅰ里略带憨态青春逼人的面孔...
沒人愛的老處女 無人能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