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动画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道理,再厉害的怪物遇到了不知道害怕的小孩后,也只能是败下阵来。
而本片的那个小女孩,由于年龄太小,还不知道那些怪物是很可怕的,遇到那些怪物后干脆一点都不回避,甚至直接迎了过去。
但偏巧,这个“怪物公司”恰巧是有那么一种洁癖,在公司里不能出现任何小孩留下的痕迹,更别提是有那么一个活的小孩溜进了公司,其后果可想而知。
至于故事的主角,那位身经百战的怪物,尽管以前吓哭过不少小孩,但在这位不知道害怕的小女孩面前,居然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而他偏巧又闯祸把孩子放进了公司,于是乎这一切都乱了起来,一个“怪兽王国”居然就被一个小女孩搅得天翻地覆。
即使这怪物找到小孩后想补救自己闯的祸,却发现这一切都不是那么简单,首先这个小孩一点都不好哄,他要想让她配合可不是件容易事,另一方面公司也因为发现了小孩的踪影而在四处搜捕,这一路有多坎坷是不用想也明白的吧。
小女孩为什么不知道害怕是因为她并没有能带给她害怕的记忆,她根本就不知道眼前的这些怪物会对她做什么,她还以为这些长相奇特的怪物都是很好玩的呢。
不过一旦让她有了能让她害怕的记忆,她再次见到怪物时自然也会害怕起来,比如说当她看到怪物的那一大声吼叫后,接着她也就害怕起那个怪物来。
影片最后的结局是,公司炒掉了原有的老板,以后公司改变了运营方案,并改掉了以前的那种“洁癖”。
也许是因为创造了那么多的怪物形象,使得本片在皮克斯的作品中显得非常另类。
应当说本片在对怪物的创意上是比同一年梦工场的“史瑞克”要好得多,而后者是以拿“颠覆”为卖点从而和迪斯尼叫板的目的而做的。
《怪兽电力公司》是2001年由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制作,华特迪士尼影业发行的美国动画片。
这部电影以一群长相滑稽但必须装作狰狞的怪物为主角,他们悄悄出现在孩子的衣橱里,吓唬刚刚甜美睡去的宝宝,以收集人类的恐惧能量为生。
影片的剧情设置独特且富有想象力。
在怪物的世界,所有的事情都源于人类孩子的恐惧。
怪物们害怕孩子,却又必须让孩子尖叫。
在怪物的国度里,他们都是为全民造福的英雄。
这种将人类的情感与怪物的生活紧密结合的设定,使得电影充满了趣味性和深度。
此外,《怪兽电力公司》的角色塑造也十分出色。
毛怪苏利文是怪物公司最出色的员工,业绩总是摇摇领先,他吓哭的小孩儿不计其数。
他与搭档大眼怪麦克很受大家的爱戴。
这些角色不仅性格鲜明,而且都具有深厚的背景和动机,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故事中去。
某一假日的下午,因为好久没能好好看一部电影,又有些疲于欣赏那些充满哲理、到处都是细节镜头语言的“大电影”,突然觉得看个动画片治愈一下期末的心情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建立“怪兽”世界大眼仔和毛怪上班的一路,就给我们展现了这座“怪兽城市”:这是一个完整的、同人类社会一样的、有着规章和法律的社会。
井然有序的生活,外表各不相同的个体,操持着不同口音的怪兽......其实后来的《疯狂动物城》中的镜头和这段很相似。
电视上的广告、家人的电话(这part可以get到大眼仔“天真可爱”这一tag)、对新人的筛选与培训、老板喝的鼻涕状的“咖啡”、水怪雪怪都是被放逐的怪物等等,包括大眼仔约会的寿司店里给刺身的特写......建立一个新世界的同时还保留了与观众传统认知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个人很喜欢这种趣味性,也真的佩服编剧的创意,只是不知道被做成刺身的是哪些怪物...其实也是在暗讽人类的残忍吧。
也有很多对人类社会的影射。
对人类小孩的高度警戒和恐惧,恰如人类对未知生物的警惕和恐惧;碰到人类小孩会死的谣言,又是否和人们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特征如出一辙;上工的怪兽戴上锋利假牙、安上可怖的眼球,一改平日面貌,下工后又卸下一身伪装,不知那些都市白领看了是否会有共鸣;电视上对那些小孩目击者的采访,使屏幕前的我会心一笑——媒体关注的更多的是爆点,有真的有几句真话呢......导演并没有抓住某一点去探讨什么,留心的自然看得懂,孩子们看不懂也无伤大雅,只能说,创作团队有心了。
信任与友情的崩塌与重建情节在他们去找老板帮忙之后发生了巨大转折(当然也该发生转折了)。
老板成了幕后BOSS,两人被放逐等(真的想提一下那个雪怪好可爱啊)。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阿布和她的Kitty之间信任的崩塌,孩子亲眼看见了一直对她呵护有加的毛怪的狰狞面孔,而躲着他,毛怪也从监视器里看见了自己和女孩惊吓的表情,而心生愧疚,可能正因如此,毛怪才会迫不及待地回去找女孩,从某种角度也是推动情节发展。
其实大眼仔和毛怪之间的友情算不上“崩塌”,不过是发生了矛盾而已,丰满人物形象吧温情与成长这两点几乎是每部动画电影都有的。
毛怪从遇到小女孩的开始,就一点点被她融化——它是最吓人的monster,也是会捧着一块垃圾落泪的大Kitty,毕竟“起了名字就有了感情”不是吗;它坚决回去救女孩,成绩、名气便都成了不重要。
比起蓝道对成绩的痴狂,毛怪多了几分坦然;比起麦克的精灵俏皮,它多了几分憨厚与可靠。
是它意识到“笑声的能量是尖叫的十倍”,拯救了濒临失业的几百人,将曾经充满尖叫与怒吼的工厂变成了欢声笑语的欢乐场。
麦克对女孩从抵触到接受,最后温柔地和她告别;对毛怪从不理解到理解,帮他拼好了女孩的门而把自己的手弄得到处是伤;最后看到杂志上被条形码挡住的自己还是那么开心——一如开始的样子,世事变迁后那些留下来的美好也是会让人动容的。
女孩由一开始的调皮闯祸、依赖毛怪、害怕蓝道,到后来为保护毛怪大打出手,在笑“小姑娘战斗力好强”的同时,亦是她的成长。
电影结束于一声熟悉的“Kitty!
”,毛怪是否又见到了阿布我们无从得知,但我相信是最温暖的结局,我也相信,在衣橱的另一个空间里真的存在着这些可爱的怪兽们。
从此,孩子们不再害怕黑夜的怪兽,因为他们都是来逗你们开心的,你们笑了,他们便有了光。
画风如此氢气,用尖叫声来发电,这个创意绝了,而且反转让人出乎意料!
毛怪和独眼这对也是反差萌的好基友!
直到阿布的出现,一切慢慢发生改变!
这些吓人的怪物一边吓人一边又害怕,他们不能沾染人类的东西,,这是毛怪一开始想把阿布送回去的原因!
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毛怪对阿布产生特别的感情,也发现阿布的笑声可以发电,甚至比哭声的力量大很多倍!
可是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把阿布偷进来的却是他们的老板,这也让我很意外!
毛怪和独眼却因此被放逐!
独眼一边抱怨着毛怪一边还是回来帮助他!
偷偷把阿布的们粘好送给毛怪!
有点好奇毛怪最后打开阿布的们看到的是啥?
对我而言,知道皮克斯这三个字,也不过是近一个月来的时间,但却一见而钟情,几部影片看下来,无不令我感动颇多,大洒热泪,于是对其喜爱之情便如滔滔江水,大生相逢恨晚之意之余,也自然成为其粉丝之一。
因是粉丝,而且略带痴迷之情,故这才有了加班加点观影以弥补遗憾之事,再接再厉又看罢《怪兽电力公司》一片。
尽管个人在短期内接连为《机器人总动员》之新世纪爱情,《飞屋环游记》之爱的觉醒,《海底总动员》之亲情无限,《寻梦环游记》之追梦寻爱留下一大缸泪水,但直到此片,从来都不感动疲劳,相反让人觉得怪物有情也伟大,从而再一次印证了皮克斯出品必属精品这一绝对真理。
既有真理,那影片的画质方面自不必多说,相信但凡看过此片的人无不惊叹于当时最先进电脑软件技术呈现的那只片中怪兽萨利饱满丰富、栩栩如生的毛发了,动人的视效一方面固然是科技之功,另一方面亦是经常花十一二小时为拥有230万根左右毛发的角色萨利去进行渲染的幕后主创团队精雕细琢之劳。
而剧本方面就更为用心,除了一如既往的匠心独运,还胜在出奇创新。
角色设置上就令人耳目一新,虽是怪物,却不恐怖,看上去只会让人觉得丑萌有爱,喜感十足,而且别看它们一个个身型高大,孔武有力,但其实它们害怕人类,特别是小孩,简直是谈虎色变,避之不及,不过电力公司的怪兽们出于工作又不得不冒着被人类小孩碰触非死即伤的危险去恐吓小孩收集惊叫声能量,而这其中,业绩一直屈居第二的兰道尔因妒生恨,暗中进行着邪恶计划,由此萨利与人类小女孩阿布阴差阳错而结识并衍生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
虽然影片高举合家欢大旗不动摇,嬉笑怒骂,插科打诨,层出不穷,但这样一段小女孩与怪兽的真挚友谊故事于情感的铺垫上却平静自然许多,且水到渠成,不曾刻意煽情,而是在诙谐幽默中流露脉脉温情,无论是相遇之初阿布摆弄萨利的尾巴吓的其失声大叫、人仰马翻;还是小家伙大哭之际的暖心安慰,困乏之时的贴心哄睡;抑或是误以为阿布不幸出事的几度晕厥,见其平安时的由衷欣慰……处处欢笑之中见温情,搞笑之外显温馨,尤其高潮桥段里三人如过山车般的“吊门飞越”以及合力斗败兰道尔尤显亲子之情。
故而,一番患难见真情,二人最后难分难舍的相拥而别,片中人都没哭,但想必观众早已湿润眼眶。
电影结尾,虽多少给人一点情感慰藉,看似圆满,但这份情愫友达以上亲人未满,还是令人唏嘘不已,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也才让你我更加懂得亲情的可贵。
在看了3遍《怪兽电力公司》之后,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审美能力是否已经丧失。
因为我看出了不少纰漏之处,却依然能够舒怀地在电视机前天真地笑,毫不厌倦。
是因为太好看了?
我静静的看着一个孩子给他们带来的“灾难”,认真地看每一个细节。
阿布头上可爱的两截头发。
Mike身上毛茸茸的毛发。
猫咪初次见到Mike时的恐惧。
阿布见到Mike的尖牙利齿时的惊吓。
阿布与Mike躲猫猫的地方。
Mike为救阿布穿越的每一道门。
阿布的粗糙的怪兽服。
阿布想要拿到的独眼公仔。
阿布咯咯的天真笑声。
Mike的低沉笑声。
难以忘怀的是最后一幕。
独眼仔带着蒙着眼睛的Mike去看一个惊喜——那道支离破碎的门,那道通往阿布的世界的门。
Mike穿越那道门时,传来阿布一如既往的明朗笑声,他亦咧开他的大嘴笑了。
那种感觉。
那种感觉,就像:只要有你,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不重要。
Mike说,不要给它起名字,起了名字就有感情了。
他说,go,go to grow up。
他说,笑的能量比喊叫大十倍。
是么?
麦克·苏利文先生,我多么希望有一天你也出现在我面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ed0ae010088o2.html
We scare,because we care.因为在乎,所以恐惧。
毛怪在乎小布而害怕她被人所害,穿越暴风雪也要回到她身边;大眼在乎毛怪而害怕他独自冒险,争吵后依旧为朋友两肋插刀;美人在乎大眼而害怕他一去不回,哪怕半信半疑也助他脱离困境……因为在乎,所以恐惧。
因为在乎,也有了克服恐惧的勇气。
相较于迪士尼的经典故事情节,皮克斯的立意往往更胜一筹。
孩子的尖叫可以创造电力,黑心资本家被资本异化,不择手段让公司存在下去,但热心优秀员工力排众议,坚持人文关怀,敢于挑战权威,最终打败资本家,用笑声发电,达到圆满。
儿童电影是“戴着镣铐跳舞”,在结局必定大圆满的情况下能有如此深刻的立意,这也许就是皮克斯除了过硬技术之外的最大过人之处。
有人说看得流泪。
讶异,怎么一部动画片还可以看得流泪,下来看。
结果非常好看,再次折服于皮克斯惊人的想象力之下。
某些桥段,虽然不至于流泪,感动还是有的。
集气思妙想和温馨动人于一身的片。
科技方面不懂,只是觉得可以把毛发做的那样逼真,很厉害。
01年卖得最好的动画片无疑是“史莱克”,然而创意最好最精巧的一定是“怪物公司”。
不想多说,总之,应该去看且看了不会后悔的动画。
《怪兽电力公司》是一部非常赞的影片,美国的动漫电影总是传达了很强的正能量。
一部动画片,说的是怪物,反映的却是人类社会的现状。
贪得无厌的人类对资源的攫取,永远都未曾停歇。
牺牲其他物种来获取资源,这种勾当又是多么的令人唾弃!
幸好,当长毛怪苏利文掌管电力公司后,他想出了更友善、更人性化、更科学的收集能量的方法:用孩子们的笑声取代尖叫声!
这一改变让我为之欢呼!
苏利文和小孩阿布的真挚的友谊更是一大亮点。
来自不同世界不同物种的两个个体,由陌生、排斥渐渐变得理解、信任。
经典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说虽然夸张了点,但是片子里宏大华丽的想象,煽情与幽默的巧妙搭配,故事情节奇妙的起承转合,悬念迭起,让我得到了比想象中多的惊奇和快乐。
kitty boo !
We scare, because we care. -what are you two doing?! They were rehearsing a play.喜欢那个打酱油的鼻涕怪 -This isn't Boo's door.-Boo?what's Boo?-That's what I decided to call her.喜欢毛怪两手一叉腰说 There problem? 不要给它起名字,起了名字就有感情了Go ahead, Go grow up.
大概我真的丧失童真了。
感觉剧情总在意料之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感觉。看着小孩真的有点吵(累了
小babe超可爱!
看到三分之一看不下去了..超讨厌小孩
这么经典的动画片我居然隔了十多年才看,罪过啊罪过...
令人毛骨悚然的怪物居然被咿呀学语的小孩吓倒,在怪物的世界里人类的存在就像瘟疫一样引起恐慌,传统主题的倒置在制造笑料之余,将观众引入了换位的思考。最后怪物公司在清除害群之马后,改变了以前靠恐吓小孩以获取尖叫声的能量的生产方式,换以逗小孩笑的方式,反而更有效率,似乎寓意着人类与动物世界的和平相处。影片直到片尾字幕部分都还在不停制造笑料,这种以反讽动作喜剧片片尾花絮来呈现动画片中本不可能出现的失败场景的处理方式显得非常新颖。
想象力尤为突出,对怕黑的小朋友有强力的治愈作用,造型设计,剧情设置等诸方面都令人满意
更喜欢皮克斯的海底/寻梦/机器人/玩具/虫虫。有创意没有核,孩子的接受能力很强,这个过于低龄。
看了德语版的,不大喜欢小朋友
”make it great“ by jobs。一切的一切,在皮克斯的手笔下都会是那么细腻温馨,最后那一声kitty,彻底感动到我的骨髓里。谢谢皮克斯带给我们的欢乐,也愿大家能给周围人带来笑声而不是恐惧。
给侄女买D吧
重温之作,各种细节完美。笑声比尖叫更有力量。满满的正能量!看完怪兽大学再来看这个好赞~熊孩子真是让人头疼呀,哈哈
不要给它起名字,起了名字就有感情了。
神设定渣展开。对人类幼崽的不喜欢很影响我看电影的观感,到最后思来想去也理解不了苏利文对一个异常吵闹的异族小怪物哪儿来的那么多情感,兄弟也不要了。
适合小朋友看,内涵不够。影射现实的部分是大公司高管捣鬼,唯利是图,不择手段,通过吓唬人盈利;后来铲除高管,公司变好,通过让人欢乐盈利。
这个小孩真的好丑。除了毛怪,里面的动画形象都挺丑的。
神设定渣展开。01年的动画现在看总出画,技术进步太快,时效性是3d较之2d最大的劣势,如果是当时看我的评价一定是满分,不知道时间久了人们仍能接受二维动画的怀旧却受不了过去的三维动画时该怎么办。看到结尾有泪点,是最能体现皮克斯后来发展出的无法形容的温暖情怀的一部分。
用孩子的哭声和惊叫声做电力动力,有意思,幸好我现在还没有孩子,没被母职惩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