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恐怕很难想象,这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出自同一个人——沃纳·赫尔佐格,一个十五岁就写出第一个剧本的德国人。
由奥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这个澳大利亚演员出演的格特鲁德•贝尔,是一个极具传奇意义的英国历史人物。
故事的背景则是发生在神秘的中东地带——这一系列的国际元素拼搭,无疑让人对这部电影在观看之初就充满了好奇心。
格特鲁德•贝尔,这位英国旅行家、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和作家,为中东地区板块的划分和国家的建立贡献了卓越的力量。
妮可片中在黄沙漫天中穿越的造型深得人心,她的语言、态度和使命感使得格特鲁德这位传奇人物活灵活现出现在观众面前。
一个美丽、睿智、却果敢混迹在政客中间又掌控着话语权的女人,无疑将成为男人们竞相追逐的对象。
可惜的是,纷至沓来的爱情指引她在沙漠中前行,却也让她在人生的选择上失去了方向。
当事业成为格特鲁德的全部动力,她用行动证明了一个女人如何对世界产生的划时代的意义。
那个从黄沙中走来的女人,蒙着面纱,隐匿在缓缓前行的骆驼队伍中,从容而美丽。
如果有哪个演员单靠绽放给高贵冷艳女主角应该深情实则猥琐的微笑毁掉一部时代史诗之作的演员的话,那非詹姆斯·弗兰科 James Franco莫属,柏林电影宫里频频的满场笑声无疑证明了这一点。
20世纪的女性版的“阿拉伯劳伦斯”的故事背景下,妮可·基德曼饰演的女探险家Gertrude Bell在失去了付兰兰饰演的 ,这个引领她进入阿拉伯自然与文化的初恋之后,激发出她探索阿拉伯世界的欲望,在一连串的中东外交式探索之后,成就了一代“沙漠女王”的声名。
不知是已经在荧幕和个人生活的喜剧和出位路上走得太远,还是他太过现代感的脸庞失去了时代感的原因,在与妮可·基德曼爱情故事的对戏中,他失去了所有的魅力,所剩下的只有他布满脸庞的喜剧效果,这与电影所要表现的严肃史诗性完全不符合。
我们完全可以说,这部本来应该成为赫尔佐格六年来首部剧情史诗佳作的电影完全毁在了詹姆斯·弗兰科 James Franco的选角上。
前半段的爱情故事,不管是他带着Gertrude探索阿拉伯世界自然美景的唯美桥段,还是两半古钱币组合所表达的爱情忠贞誓言,随便换一个拥有真正英国口音的演员来表现都实在是更合理的选择,弗兰科的谈情说爱在天生自带华贵气质的妮可对比之下就是个耍戏的猴子,精美的台词用他不怎么熟练的英国口音讲出来,时代感差了真不是一点半点。
反观妮可的表演,中规中矩。
从二十多岁的“沙漠女王”演起,驻颜有术的妮可不费吹灰之力;华贵厅堂与壮阔沙漠间游走的气质女探险家,常年自带高贵美艳光环的妮可往那儿一站就可以了。
可依然,太过完美的脸庞没了假鼻子来遮美,妮可阐释的角色在美丽之下的深度永远也出不来。
赫尔佐格带着六年来的首部剧情长片而来,也在好莱坞风格电影的路上越走越远,历史史诗的题材,星光闪耀的卡司,让人不再认识那个会在热带雨林雨林拍摄陆上行舟的疯狂导演,只在依然一意孤行,勇于实践的主角,依然流畅的运镜调度上,才能找到一丝往年大师的风采。
沙漠女王(Queen of the Desert)概括故事主旨就是女文青的沙漠历险记。
本片根据英国著名探险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格特鲁德·贝尔(Gertrude Bell)的真实历史改编。
出身优渥家庭的高知女贝尔才华横溢,气质出众,但是上流社会的浮华和肤浅令她生厌。
出于对伊斯兰文化的喜爱,她来到了伊朗并与外交官相恋,怎奈上流社会的家庭无法接受这样的凤凰男,最终这段恋情被终结。
贝尔感到万念俱灰,从此开挂冒险的人生。
她无畏前往中东腹地,多次身处危险境地,遭遇凶残成性,杀人如麻的各种“基地组织”。
她的勇敢,真诚,尊重以及人格魅力打动了各方穆斯林高官,成为中东各割据势力的座上客。
由于她对神秘中东情况的了解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的判断,协助英国成立伊拉克王国,成为大英帝国和中东国家之间的桥梁。
她在一战后参与划定了中东地区各国界线,在阿拉伯世界中倍受尊重,称为无冕女王。
妮可基德曼在本片中不忌形象,但是一颦一笑中尽显果敢刚毅,优雅从容的女神形象。
工作原因,在撒哈拉待过半年多时间,看到片名便点了进来。
电影中一望无际的沙漠,徐徐前行的骆驼队,画面之外,既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恶劣严酷,但是让贝尔刚毅机智,果敢赤诚的真性情流露的更加淋漓尽致。
故事跨越英国,伊朗,沙特,埃及……中东和西方文明的差异在服饰,家居,饮食,甚至言谈举止的细节中不断的碰撞交融,但又各为乾坤。
贝尔生命中两个爱而不可得的男外交官,同样的对爱痴狂,温柔似水,可是性格又截然不同,让人不由得感慨情为何物。
贯穿电影也贯穿贝尔一生的那本占满了风沙和血泪的日记,永远地留住了那段激情时光,成为阿拉伯夜空中一颗遥远明亮的星星。
今天看了《沙漠女王》妮可基德曼主演的,原型是英国驻伊拉克女外交官葛楚德·贝尔的传记。
在影片里女主叫“格特鲁德·贝尔”,是一位在沙漠中骑着骆驼苦行探索荒野文化和每个部落现状、风俗的人物,是旅行家、作家、政治家等角色集一身的女性。
大约半年前看《摩纳哥王妃》时,就有看到推荐里出现此片,那时我一看就觉得枯燥乏味,又太长,根本不想浪费那一个半小时(每个时期的自己都不一样,哪怕是几个月,随性而定很好),可是昨天略到此片,一点也不排斥,昨天到今天,各看了一半结束,我觉得挺好,不像很多影评说导演拍的一般般,不过可能是我,总能发现好的一面,让我领略其中之意。
从我的角度去看,格特鲁德·贝尔这一次又一次沙漠的探索,倒更像是一场自我救赎和排解内心痛苦的一次旅行!
因为回国赢得父母对她和恋人婚事的肯定,长久未归,恋人坠崖,留下定情时的一半亚历山大帝硬币,面对此事,她长恨于此。
因为他们有太多未尽的激情和诉说,就好比还未弹琴尽兴,琴断无法修补一样。
失去了一个知音、一个爱人,无人能明白她想如何、想做什么、想去哪?
这种悲悯,更多也是可怜自己,随后经历了几次爱的擦边球,影片最后她自己写日记时,也说到了,自己终究与爱情无缘。
不过影片大部分叙述了她在沙漠中遭遇不同部落的惊险场面,动不动一堆男人骑着骆驼拿着猎枪就围堵了四人行的队伍,自我感觉这样的情景有点单一,可能也来自于事实?
没探究。
不过这时她眼睛里那种坚定和自由,没有人不尊重!
想写的很多,唠叨😏了。
真实人物传记,虽然不无改编美化痕迹,但是基于历史人物原型拍摄的沙漠女王,依然在女性典范上给予女观众一剂清醒良药。
电影里的女主,博学、独立、勇敢、自信,即使多次坠入爱河,也从来没有被男人控制过思想意识。
首先是自己足够优秀,毕业于牛津大学,精通文学诗歌,因此有足够的底气自信。
当被第一个男人爱上之后,能迅速get到心意并且予以反馈,互相爱慕喜欢,也希望得到父亲的支持。
然而在收到父亲不同意的回信之后,毅然决然地离开男主,当面请求父亲同意。
即使是爱的男人,也无法左右他回家的心意,最后死的有点突然,但也为女主开挂的人生奠定基础。
从此,女主不再想着谈情说爱,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自我追求上。
认真的女人最美丽,就在女主一心一意专注自我理想的过程中,散发的迷人魅力难以避免会吸引一个又一个男人,即使有妇之夫也难以阻挡地沉沦其中,不择手段地想献上自己所能贡献的力量,为女主偷来一匹好马,送上一箱好枪,无视妻子的感情。
女主的自信还在对于感情的敢爱敢恨,即使知道对方是有妇之夫,也没有压抑隐瞒自己爱的反馈,在沙漠里为男人写下一封又一封信,一本又一本日记。
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第二个两情相悦的男人也死了,导致女主更无心思谈情说爱,全神贯注搞事业,凭借着高超的双商,在动荡不安的沙漠里赢得一个又一个人的尊敬。
优秀的女性当然不会缺少男人的青睐,但是她们还是足够理智与清醒,不会因为男人的垂怜就全身心依靠,仍然不断学习和努力,发挥自己智商与情商的能力,在追求自我的人生成就上不断前进。
所以,优秀的女生在某种程度上非常具有男性的理智,恋爱只是和呼吸、吃饭一样重要,但不代表全部,也没有必要为了男人放弃自己的人生梦想,尤其是在自我条件还这么优越的基础上,更不能浪费双商,毕竟大部分男人是配不上拥有这么美好的女人的。
如果说看一部女性电影对现代女性有什么启示?
想想主要还是不要太把男人和恋爱当回事吧,有讨好和猜疑男人的时间心思,不如花时间充实自我,思考人生梦想,专注实现自我追求。
另外,爱情来的时候也不用逃避。
一个优秀的男人会让你更清晰地认识到自我的优秀,也会为了对方变得更好。
女人总是需要爱情的,有了爱情的滋润人会变得年轻、美丽、性感、柔美,但是这指的是优秀男人给予的好的爱情。
如果没有运气遇见好的爱情,从精神领域获得满足也是可以的。
在那一片只有自己知道的王国,做自己的女王,无需迁就,不用自卑,懂得享受,深得其乐,最终开挂的人生都是靠自己实现,男人不过是点缀!
【开篇碎碎念】主人公只有一位,就是沙漠女王格特鲁德·贝尔。
简单来说,这部电影就是她的传记,记录她传奇一生中那几个重要的切面。
古今中外,这世界上多得是普通的无名之辈,而我们为什么要看传奇?
对我来说,是因为有趣、有指导性。
人都喜欢听故事,在听故事的时间里,我们并不无聊地由时间流逝,同时获得一些趣味和启迪。
只是这启迪或有,或无,或早,或迟。
一场多年前看的电影,可能在经过无数被遗忘的时间后,突然发现它的某种价值。
电影女主人公格特鲁德·贝尔,为省事好记起见,以下称她为“贝尔”。
-【从童年说起】生在近代、英国、贵族家庭的少女,她穿着有及踝大裙摆和繁复蕾丝花边的连衣裙,接受作为一名贵族淑女的教育。
但她天性并不淑女,她拥有历史学学位,向往骑马和外面的世界。
面对父母安排的相亲对象,她很坦诚地说,她不喜欢对方,他也知道对方并不喜欢她。
她不喜欢安于相亲结婚的男人,也不是对方所期待的宜室宜家的女子。
她前往伊朗,电影里没说明具体的原因。
或许我们人生中是会有这种想做一件事,但没有具体理由的时候。
理由是有的,只是不能被表达,或者不具备实用性、普遍性而无法被理解。
但正式这中想法中,藏着我们生而为人的真正向往。
很高兴见到,在当时的环境下,贝尔得偿所愿,想去就去了。
-【初恋亨利】在伊朗,贝尔邂逅被派来引导她了解当地的大使馆秘书亨利,一个独角兽遇见了独角兽的美丽但悲剧的爱情。
父亲不同意他们的婚事,亨利殉情,贝尔“被打碎”。
衷心喜爱着历史、诗歌,天性高雅清静,这样的人注定在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上回和生性平庸世俗的大多数迥然有别,因此不合群、孤独。
亨利就是这样的。
其实贝尔也可能是,但她因为有贵族的出身、美丽的外貌而不至于受到冷落疏远。
但在家境欠佳的亨利身上,就成了把他和周围人隔离开的无形的屏障。
因此他们相知相契,因此亨利在得知贝尔父亲不同意他们在一起后,怀着被拒绝、被离别的失望和悲伤,难以为继地结束了自己凄凉的人生。
这段悲伤的插曲结束后,贝尔的心沉寂了,不似从前喜欢骑马的活泼,但仍保留着饱受教育的知性,于是渐渐转变成追求文化型冒险的旅行家。
中东的沙漠,从边缘开始,越来越深入,还一度进入了所有认识的人都劝她不要去的嫉妒危险也嫉妒神秘的沙漠中心黑伊尔。
-【勇敢与智慧】一个你认识的人都极力劝阻你前去的地方,并且并没有非去不可的客观理由,只是你自己想去,你会坚持自己的追求吗?
我不能。
别说有人阻止我,就是没有客观理由这点,就足以劝退我了。
因为并不富裕的经济条件,并不允许我追求消耗稍微大一点的个人爱好,只能在有限的限度内劳逸结合,比如看看电影、吃顿火锅。
小时候天真烂漫,想着长大后去做环球旅行,长大后才发现,环球旅行依然令人向往,但我却没有经费。
如果条件允许,但别人都在反对呢?
会被劝退,作为一个听话的乖孩子,我一向非常重视别人的意见,我自己的似乎并不怎么重要。
但是贝尔不。
虽千万人吾往矣。
到达黑伊尔已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遭到软禁三周有余,然后才终于见到黑伊尔的“首领”。
对方要把她纳入后宫,她借用对方信仰的伊斯兰教的箴言说已婚的女人不能碰,自己得以全身而退。
在这件事上,贝尔的人格魅力不在于引用安拉的话回怼了对方的机智,而是被软禁三周后,见到其首领,还能据理力争,而不害怕因此被囚禁、被虐杀的勇敢。
-【沙漠女王】沙漠女王之名从何而来?
这是一顶无形的皇冠,由无数由衷钦佩贝尔的智慧和勇敢的人们为她加冕。
她不是统治着哪一寸土地的王,她只是沙漠之上无人能及无人不尊的沙漠女王。
-【后记】良好的教育,对文化的热爱,对未知的好奇,对危险的无惧,这是贝尔,也可以是我们。
《沙漠女王》很显然,电影说明白了一句话,给了一个特别新也特别好理解的定义:女人,之所以称为女人,就是因为她能够做到男人做不到的事!
当然,从此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做饭的女人多,但是顶尖的厨师到底还得是男人;而这个时代为什么女性领袖越来越多。
因为男人政客本来就多,能够成为“为男人所不能为”的政治家自然就反而少了。
为什么主人公格特鲁德•贝尔被称为“沙漠女王”?
故事背景是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覆灭,沙漠里的阿拉伯国家开始四分五裂,英法各国开始谋夺控制这些地区。
而贝尔因为在中东地区学习语言,翻译文学作品,进行考古工作。
而且因为对沙漠的兴趣,使得她甚至走完了阿拉伯人自己都没有走完的版图,她的阅历,她的学识,她的背景(出身贵族,又有亲戚担任外交官,而后又与一名英国外交官恋爱),使她帮助国家,也帮助中东地区的小部落建立起国家。
而且最终死在巴格达,至今仍受到当地人的怀念。
一个女性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切?
首先是她的学识,还有她的见识。
我们认为学识是女性婚姻的障碍,何况在那样的时代。
的确,贝尔的母亲也这样理解(你不要因为你的聪明才智吓坏年轻男人),甚至要她在舞会上保持微笑不要开口。
就因为她的学识,她不会像其他的闺中女性一样,听着见过世面的男人胡乱吹牛就信以为真,心生爱慕,而是当场拆穿(因为贝尔熟读地理,知道哪里有什么动物,哪里没有什么动物);因为她的聪明,当舞会上那些自命风流,又极其的低俗的男士,试图像勾引无知少女一样对待她时,却遇到了她的无情嘲讽(男:格特鲁德……我很想和你出去。
贝尔:去哪儿?
巴黎?
印度?
埃及?
男:外面有个谷仓。
贝尔:你的意思是在干草上?
男:我们离开几分钟没人会注意到的。
贝尔:你的意思是出去通奸。
男:是的。
贝尔:就像是在地里的牲口那样?
男:是的。
贝尔:阿诺德•朗西,我都不了解你。
但你看起来像头牛一样)。
因为学识使得她不至于像其他姑娘一样犯傻,于是她走出了家门,因为父亲不让她去牛津大学读书(估计那也是时代使然,没有什么女性读大学),她却坚持要出去见世面,她去了德黑兰大使馆,找他当大使的舅舅。
在那里她也认识了使馆里的一个小伙子,可惜小伙子是个赌棍,而她的舅舅和父亲都明白这样的人不是好对象。
这段爱情失败,使得她能够继续坚持像男人那样,出去外面闯荡世界。
其次她的探索。
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越走越远,甚至跑到了男性都不敢涉足的异域,也许她是有意为之。
正如她自己的话所言,三年后,我人生中第一次认识到我的本质,我的内心不属于任何人,它只属于沙漠。
一个女性怎么会变成如此?
毕竟每个女孩子都有其天性,对于恋爱生活的向往。
原来是倒霉的初恋,还有不得善终的第三者(她和一名已婚的大使相爱,但是大使却先她而死,没有实现爱情的承诺)。
因为她不顾一切危险,敢于在异域沙漠里穿行,敢于在有强烈性别歧视的国度里探寻。
以至于她走过阿拉伯人自己都没有走过的路,到达阿拉伯人自己都不熟悉的部落。
因为这一切,使得她能够得到阿拉伯人的尊敬和信赖,成为英国政府与这些部落联系的纽带,能够成就一番别人做不到的事。
因为她比阿拉伯人还了解阿拉伯的领土,她知道了原本的土耳其“领袖”,已经被刺杀,而后其继承人又一再地被暗杀,所以,没有什么人能够支撑大局。
阿拉伯大陆必然四分五裂,新的部落必然崛起。
所以她支持这些部落形成王国,这样子其实也符合欧洲的利益,再没有一个统一的帝国可以与英法匹敌了。
最后是她的独立与自信。
因为她有那样的学识和见识,还有那样的阅历以及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还有当地人阿图作为追随者)。
所以,她不仅拒绝当政府的特工,也拒绝了阿拉伯埃米尔国王的求婚。
(英国领事怀利对贝尔说:贝尔小姐,我叫你来,我……贝尔说:没有人能叫我来。
怀利:我是……邀请你来。
贝尔:听起来好多了,让我们直入主题,好吗?
怀利:你勇于冒险,我并不倾向于这样做说的,委婉些,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入,如果你将你的好奇的事情做的更系统些的话,这会对国家相当有价值的。
贝尔说:什么意思?
怀利:你将是我们情报机构在广阔区域里唯一的间谍,总之……贝尔:不!
怀利:直接拒绝?
贝尔:是的,直接拒绝。
我不为任何人工作。
怀利:那么是什么吸引你去贝都因的呢?
贝尔:这是你和你的世界无法理解的,这是他们的自由,这是他们的尊严,这是他们生命的诗歌,祝你过得愉快怀利先生!
)(当贝都因的国王埃米尔自以为是地,要迎娶她时,她只是委婉而又强硬地说:很荣幸见到你,可是,我已经结婚了,和一个英国领事。
这会给一个男人和他的国家带来麻烦的。
)尽管贝尔最终没有赢得婚姻,但是也曾经有过爱情,何况她的人生已经被定位为“沙漠女王”。
17.2.10
貌似这部电影评分不高,可我看到的是:圈养天鹅和鹿的美丽英国庄园,充满异域风情的大使馆,铺满鲜花花瓣。
女角们的衣裳:细皱褶高领连衣裙,白色绣花蕾丝裙,中东特色绣花袖口。
干净又可爱的白色骆驼,女主漂亮的手写英文字,沙漠特有的景色。
初恋男主角沙哑性感的声音,合二为一古银币浪漫爱情信物。
细节很漂亮,撇去跳跃剧情和理不出女主为什么信仰在沙漠游走的动力外。
我喜欢这部电影。
似乎每一个女权主义的标志或是引领者都没有得到幸福的婚姻,到底女权主义影片是在歌颂女权者,还是暗中冷讽热嘲他们/她们,这也许都不得而知。
然而,她们都邂逅了动人的爱情。
就像影片中只有亲身深入阿拉伯沙漠之中的Bell才真正了解这个地方,这也给予了她对于发生在那里的未来的远见,她也因此在一战后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局势中站有一席之地。
但这一切都始于初次邂逅的爱情的灰飞烟灭和悲痛欲绝,似乎在任何人的女权主义视角,爱情和功名都是水火不容的。
可至少影片没有那女权主义的偏见强加在浪漫主义之上,诗 似乎从来都是Bell最好的挚友。
影片随很清晰,不做作,但看到最后似乎又再次勾起我的揣测,这难道不是又一个大国沙文主义的记事簿吗?
人生有得有失。失去爱情获得大气和尊重和职位!
历史传记电影中完全没有历史
还可以的传记电影 当年英国人就是这样在这些主权国家搞破坏的 还打着解放自由的旗号 个人感觉妮可在剧中的表演一般
下午不想上班,睡醒了,泡了杯茶,想着看几分钟电视就去练琴。无意中打开了这部电影,首先是妮可基德曼吸引住了,还是那么美。看了一会,还是被漂亮的画面和异域的风景吸引住了。在分不清东南西北,恶劣天气下的沙漠里,过去的一切都不在重要,唯一要考虑的就是怎么样继续前进。
整个电影看下来也怪怪的,总把妮可看成娜沃米,这姐俩越长越像了。另外怪怪的是,说是历史政治剧吧,又拍得太浪漫文艺,完全感受不到女主的影响力,就是感觉她一直在进沙漠进沙漠而已。
付兰兰基本告别正剧了
调调实在好 人生在偶然中命悬一线
回味贝尔在沙漠里一边骑着骆驼一边写信给自己爱人时的场景。那一片漫天黄沙配上舒缓悠扬的钢琴曲和文采飞扬的voice over。一直喜欢节奏很慢娓娓道来的故事。即使是爱人去世也没有哭天抢地的嘶喊,隐忍克制的深情最是动人。上一次这么打动我的爱情故事还是《开罗时光》,很巧,又一次发生在撒哈拉沙漠
不论是在荧幕上还是个人生活上都在喜剧与出位之路上走的太远的付兰兰完全毁了赫尔佐格试图营造的时代史诗感,已经到了分分钟出戏的地步。妮可依然是老样子,美是美,可依然缺少内在,和付兰兰更是毫无化学反应。后段的沙漠政治史诗在流畅的镜头与壮阔的景色下恢复了点神气,女王的形象也立了起来。
拍成了流水账 尴尬的要死
看电影不要追求那么高的还原度。轻松的知道一个人物,一段历史,一片美景,何乐而不为。
包装还行,场景/音乐/服装啥的,都还上乘,其他都太平庸了。 3星
一个左右阿拉伯世界政局的女人,阿拉伯世界的国王推手
沙漠里不该只有沙子。
只能看美女妮可,别的方面~这位杰出女性的伟大处,都被沙漠风光,女性魅影,爱情日记给淡化了。
纪实的成分更多一些,虽然也没把故事讲清楚吧,看完之后有这么两点感受:一是妮可基德曼真的老了,不适合演小姑娘了,二是这部电影描述的人物似乎应该比劳伦斯更传奇,但是电影比《阿拉伯的劳伦斯》就差得太远了。
within my heart, deepest.
帕丁森演的劳伦斯还挺好玩
其实,讲了半天,没见她干什么功绩,镜头不错,演技不错,故事说的很挫
true story of a visionary, who, in an age when women have no place in history, made history single handedly with wisdom, courage, and convi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