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结局细思恐极毛骨悚然常娟如猫狗宠物般听老秦自语老秦对常娟的照顾是另一种囚禁是近乎病态的为你好二人皆陷执念常娟骗钱赎罪求死老秦告慰父母“无后为大”相遇即孽常娟的自杀心智不成熟的年轻人被情绪裹挟能理解可丫为什么对老秦有爱意后还要穿着婚纱跳河?
中二姑娘只能这样理解一个没头脑一个不高兴底层互害两个可怜人
这个片真不是我的菜个别转场极度割裂,剪辑也是割裂配乐也断断续续让人观感很不流畅最要命的是所有人的人物逻辑,生孩子是结婚的目的,那结婚前为什么不说明?常娟图钱,所以就骗范伟钱?骗完自杀?如果自杀是因为良心愧疚,那骗钱就不愧疚?一共十八万,25岁的漂亮女生,说实话3年不是问题吧?都有死的决心,应该一年都不是问题吧!又良心愧疚,又骗钱。
这不跟爱狗人士啃牛肉一样吗?完全感动不起来
『朝云暮雨』内地90后演员中能接住范伟这种级别戏的凤毛麟角,周冬雨再次证明了自己演技层面的硬实力,两人的对手戏看的着实舒爽,整个镜头言的表达也是多有玩味,但电影的叙事和节奏在随意与克制之间缺乏平衡,让影片的输出始终差几口气。
最后老秦让常娟苟活的设定,是善意还是恶意倒能给人留下一点回味。
【5分】
最后的结局细思恐极毛骨悚然常娟如猫狗宠物般听老秦自语老秦对常娟的照顾是另一种囚禁是近乎病态的为你好二人皆陷执念常娟骗钱赎罪求死老秦告慰父母“无后为大”相遇即孽常娟的自杀心智不成熟的年轻人被情绪裹挟能理解可丫为什么对老秦有爱意后还要穿着婚纱跳河?
中二姑娘只能这样理解畸形版《隐入尘烟》一个没头脑一个不高兴底层互害两个可怜人
不得不说,《朝云暮雨》可能是继《可怜的东西》以来最让我难受的一部电影。
电影前半段,两位主演上演了一段超绝老少恋。
周冬雨一口一个“傻老头”、“老头你要疼我爱我哟”,范伟表面上拒绝“不行,你还小”,实际上心里想着“我病好了,我们要个孩子”、“让我来教你怎么做媳妇儿”。
可以说,他俩仅仅是同框➕亲密姿态就足以构成绵绵不绝的精神冲击,反复吊打我的心理防线——尤其是刚刚经历了门罗事件带来的强烈震撼,很难不警惕和抵触这种堪称畸形的亲密关系。
再加上导演对演员本人的白幼瘦银幕形象的利用,更是加深了我的不适。
看到这,我之所以没有破口大骂,也没有中途放弃,只能说是出于对范伟老师的尊重,以及一丢丢猎奇心态。
影片后半段,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心理不适。
这种不适,既掺杂着人性扭曲、变形的恐怖——范伟饰演的老秦服侍植物人常娟的日常场景,堪称中式恐怖的巅峰。
想象一下,一个拥有生育能力且拒绝生育的女人,在自杀以后失去了所有的自由,甚至包括死亡的自由。
她被“爱”包围了,老秦如同当初承诺的一样,加倍对她好,疼爱她,照顾她,为她洗澡擦身,殷切地盼望着她终有一日能够醒来,然后名正言顺地延续二人的夫妻关系。
日复一日,她被摆在轮椅上,作为对方法律和社会意义上的妻子,或者说,传统婚恋秩序的另一环,听着法律意义上的丈夫编织着幸福的谎言,而她本人则眼神空洞,嘴角抽搐。
起初,老秦试图用常娟的肉身填补生理性欲望,失败以后,他转而利用这具身体补全社会性欲望,或者说他作为男性在社会维度上的缺失——老秦缺的只是一个妻子,如果她能生孩子,那就最好,如果不能,那也无所谓。
因为他只想对家庭和社会有个交代,当个世俗意义上的正常人。
对常娟的照料,于他而言,和擦洗厨房如出一辙,都是重复性、机械性的劳作,既象征几十年监狱生活刻下的思想钢印,也是他逃离牢笼的方法。
因此,对老秦而言,二人的相遇终究是温暖的,虽然结局不尽如人意,但未尝又不是充满了希望。
唯有观众知道,这样的“爱”与“救赎”,不是朝云暮雨,而是绵绵无绝期。
另一方面,也掺杂着创作者暧昧不明的态度带给我的困惑和不解。
当老秦得知常娟的背叛,这个向来温和敦实的男人突然撕破伪装,就像是修行千年的画皮撕下人皮,暴露出丑陋诡异的真面目。
此时,镜头对准老秦陡然涨红的脸皮,掐住常娟的双手,有意或无意地揭露出某种残酷的真相:即便是所有人眼中的老实人,也会在某一时刻暴露真面目,变成被欲望支配的雄性。
暴力,使男性天然地免于成为社会链条最底端,再懦弱无能的男人也会拥有更弱势的压迫对象;欲望,则赋予男性剥削和压迫的正当性。
和老秦结婚,为他生孩子,是常娟与老秦定下的契约。
毁约,自然要受到惩罚。
再加上,秦娟还对老秦的父母出言不逊,这无异于对儒家伦理道德与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双重背叛。
在这一刻,老秦的行为完全自洽。
然而,吊诡的是,如果单看《朝云暮雨》的镜头语言、配乐,你又完全体会不到一部解构男性叙事的批判电影应有的冷峻、暴烈、残酷。
相反,电影多处仿照青春校园电影的格式与套路,设置了诸多温情缱绻的桥段:常娟与老秦看日出、二人互诉往事,还有常娟搂着老秦的腰,一比一复刻《少年的你》中陈念搂刘北山的场景。
很显然,电影前半段把重心校准放在了“天涯沦落人”的底层叙事,想要煽煽情,搏一搏观众的眼泪(另外也让这对老少CP更合理,起码看起来不那么膈应人)。
以及,大结局时的第三场烟花,更是奠定了影片终究要走向温暖现实主义的基调:改过自新的老秦如今过上了踏踏实实的日子,获得了一点小美满。
如果此时再来盘饺子,范伟老师怕不是当场起范儿,要给观众来段即兴小品。
由此,很难说,创作者究竟是在批判老秦以及老秦背后的这套社会秩序对人的异化,还是说仅仅想要借底层人抱团取暖的主旨➕老少恋的人设来讲述一段奇情狗血故事。
至少就目前的呈现效果来看,电影看起来更像是对《绿洲》的拙劣模仿:二者同样讲述一对天涯沦落人抱团取暖的故事,除了都有涉嫌性侵的场景,女主也同样肢体不协调,失去自理能力。
只不过,《绿洲》中主角的爱与救赎最后哪怕不为世俗所容,也到底存了几分真心与真诚。
至少,电影唤起的,是观众发自内心的共情与怜悯,而非恐惧。
很早就知道这部电影,但是一直没看,而且从我用豆瓣评分来筛选是否观看的习惯来说,分不高的,几乎不看,更何况只是一部剧情片。
可是无意之间,我下载来看了。
看完后准备登陆豆瓣做记录前,我就知道为何这部电影评分低了,翻一翻影评,果不其然,评分低的都是在说导演有毛病,剧本拉垮,毫无逻辑,周冬雨饰演的女主不该这样,范伟饰演的男主不该那样,总之,在这些人看来,电影里的剧情是不符合社会和人性的。
豆瓣里都是精英、高知、年收入低于二十万都不好意思说话的。
所以,有这种评论结果并不奇怪,因为环境决定认知,其实广大世界哪有他们想的那么简单和容易。
看的时候,我也想挑一下逻辑毛病,可是一直到看完,从电影剧情上来说我没有看出一丝丝不合理的问题。
范伟坐了27年大牢,一次是为父亲出头,一次是被人利用,这么一个老实善良的人出狱后56岁了,就该是电影里表现的那个样子,对社会充满警惕和迷茫。
可为何对传宗接代却如此执着?
他是大孝子啊,剧情里说得很清楚,第一次坐牢就是看着父亲挨打,他一时急了还手时下了狠手。
这不符合逻辑?
还认为他是老流氓?
老直男?
周冬雨复仇却杀错了人。
无数次想自杀,以逃避这悲催的人生。
可能有些人想得开的,既然出狱了,就该开始新生活了,反正还年轻。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得开。
所以她还想着自杀,特别是还清内疚的债款后,她更觉得可以解脱了。
有些人经历了很多,就会变得豁达乐观,有些人经历了很多,就会变得抑郁焦虑。
你可以觉得如果你是周冬雨你不会那么执着,可是这个世界不都是你这样的人,很多人,他们没有温暖的家庭,他们没有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没有二十万的年收入……所以,这部电影没有人性逻辑问题。
你觉得不可能的事情,其实都正常。
哪怕绝大多数的人觉得不可能的事情,也会在某些人的思想里发生,否则哪来所谓的狂躁、易怒、抑郁、偏执等等心理疾病?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我是多年前听郭德纲相声时听到这句话的,他后面还有一句,我之前没理解到“凡事劝你要大度的,你要远离这种人,免得雷劈他的时候误伤了你”。
为什么劝你大度就要挨雷劈呢?
活得洒脱一点不好吗?
现在我才明白,有些人他不是劝你大度,而是根本就不懂你为何会执着于苦难无法解脱,还要骂你神经病。
否则,骂这电影的人怎么那么多呢?
有剧透。
首先这个片绝对不是个犯罪题材,不知道为什么加个犯罪的tag,这纯是一个有温情有道德教化意味的剧情片。
服刑17年老秦把监狱里的所有的规训和管教的教诲都内化到了心里,而且练就了一身的打扫厨房绝技,他一心想在社会上做个人。
做个人在老秦看来就是要过正常的生活绝对不犯法(这个在宋佳骗婚的场景里),这件事在技术层面其实就是两个交代,一个对自己,干点能干的干点爱干的,电影里已经表现得很清楚了,就是他打扫厨房的技能,用过都说好;另一个交代是对逝去父母的,成个家抱个孙子,所以他出狱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想尽各种办法找对象。
所以从动机的层面上理解,老秦得人物形象并不是一个所谓道德多么高尚,多么带有光环的圣人的形象,做个人的人生理想对他而言,就是两个交代,给自己一个交代,给父母一个交代,这是一种比较朴素的道德情感。
周冬雨的角色也是一样,如同他的管教所说周冬雨是犯人里面悔罪和心理问题最严重的一个犯人,因为周冬雨杀错的人造成的人间悲剧,所以她出狱,人生目的就是想给被他伤害过的家属一个补偿。
补偿需要钱,所以她才通过骗婚老秦来拿到这一笔所谓的彩礼杀人偿命是一种非常朴素的道德价值观,周冬雨认为只要完成了这个悔罪和补偿就去死,因为世间已经了无牵挂了。
她对老秦还是有感情的,证据在于两个细节,一个是他完整补偿头投河自尽时穿的是婚纱,另外一个是老秦跳到河里救她时镜头给到宾馆里是摆的他们结婚证的。
但他依然要去死,是因为在他朴素的道德价值观里,首先要对杀人偿命的行为做完补偿,这个目标是压倒自己的婚姻幸福的,更是一种朴素的道德价值观。
因此题材和内容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普通人朴素道德观的故事,而且故事也没有什么逻辑硬伤,打差评是很难的。
但不太能给高赞可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因为故事并不复杂,所以全片对演员的要求很高,范围绝对是好演员,但是在这个片子里依然有用力过猛之嫌,尤其是除夕夜他带着周冬雨去打扫厨房的时候擦桌子那个做作的细节还是点太过了。
还有几处情况类似。
周冬雨的表演也没大问题,但是依然让我有一种她主要是靠自己的娃娃脸去撑这个角色的意思。
相反我对宋佳那个婚戒骗婚的角色印象深刻,虽然分量很少,但是她把一个骗婚女人的感觉演得非常传神。
个人认为一个电影箱刻意高于生活的地方在于后面结尾的处理,毛孩和范甜甜扮演的饭店老板他们对植物人的观点,其实可能正是大部分人的真实想法,但老秦依然地去伺候这个植物人两年,包括以后按时还在继续伺候,这个情节是一种美好的道德召唤。
因为从理性人的角度来分析周冬雨这个时候已经不太能够完成老秦对于已故父母的交代,她大概率不能生育,恢复都难说。
但如果你这么拍的话,这个电影可能就有一种前功尽弃的感觉,因为情节方向大家猜得出来是有一个向往美好的结局。
正义美好的结局,其实也是对前面他们俩人相互有感情的一个呼应,周冬雨对老秦是有感情的前面已分析过,老秦对周冬雨的感情体现在他们因为周冬雨不愿意生孩子厮打之后周冬雨自杀后老秦反应。
片中也有一些镜头的隐喻,比如说下雨这个意向,老秦出狱,包括他们结婚,包括后来他们相处,大量用到了下雨的一个尽头,雨水在这里也是一种希望和生命的意思;同事出现了几处烟花的场景,一个是老秦服刑期间,一个是他们结婚以后自己在山野建放烟花,包括最后一次,他们在除夕夜看到窗外的烟花,前后还形成了一个愿望得偿的婚姻关系。
常娟这个人物角色的名字,如周冬雨所阐释的:世事无常的常,娟好静秀的娟。
电影可能也想表达一种即便事事无常依然要向往美好的意思。
至于片名朝云暮雨,我觉得是有一种朴素道德价值观里头因果论的感觉,云行方能雨施,付出才有收获。
综上,这部片有一种长辈在跟你说一些大道理的感觉,道理你懂你也认同,但听过之后就忘了没深刻印象,但我也理解导演,毕竟不能顺着老秦伺候植物人的方向然后各种反转把这个片拍成一个奇情片,甚至都不能往感动中国那个方向拍,所以拍到现在这个程度都能理解,所以说这是个还行的片,但绝对不是个烂片,价值观诚意演技情节都是在线的。
毕竟有些电影你看完以后感觉受到了侮辱,但这部片起码让你感受到了真善美,值得肯定。
周冬雨和范伟主演的新片《朝云暮雨》上映,引起了我的一点好奇。
曾经在同一届金马奖上分别摘得影帝、影后桂冠的内娱演员,联手合作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抱着这个期待我去看片了,到第一个小时,如坐针毡;第二个小时看完,我后悔第一个小时没走。
能感到范伟老师和周冬雨都尽力了,但尽力了就有好结果吗?
未必。
尽管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编导的整体把控,但联想到周冬雨去年几部电影纷纷遭遇滑铁卢,《朝云暮雨》也没例外,不禁为这位演员担心——接下来,她还能交出好作品吗?
这位最年轻的“三金影后”,实力是否配得上殊荣?
周冬雨的“三板斧”和很多影后级演员不同的是,周冬雨虽然早早获得金马奖、金像奖、金鸡奖,但以整体质量看去,她演的大部分电影口碑都不咋地。
豆瓣搜索“周冬雨”,清一色的低分可见一斑。
帮助周冬雨大获成功的三部影片分别是《山楂树之恋》、《七月与安生》和《少年的你》。
一个高光出道,一个拿下1/2金马奖,一个包揽金像奖和金鸡奖站稳脚跟。
但除了这三部电影外,观众要细数她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恐怕很难叫得出角色的名字。
而大多数她演的烂片已幸运地被观众遗忘,相比烂片的量,她标志性的清纯面孔抵消了太多负分。
在周冬雨出演的电影里,很容易看到这样两极分化的评价:一种,她好特别、好有灵气;一种,她演什么都一个样。
实不相瞒,我每每看她的电影,第一眼总会感慨,啊真是电影脸,但随后立马抱臂观望:为什么又是这迷人的三招,从一部电影移到了另一部电影?
哪三招?
哭、笑、狠。
心碎的落泪、清纯的眯眼笑、面无表情的倔强,循环往复,构成了周冬雨的“三板斧”。
其中最让人有错觉的是她的哭戏。
因为周冬雨可以哭出各种花样来,眼泪连成线的、泪珠盈满眼眶的、鼻涕泪水一把抓的,她可以立马给出不同的表达。
在《少年的你》里,对哭戏的过分使用成为一剂猛药,但凡故事逻辑、角色情感没讲明白的地方,周冬雨的泪总能弥补一切。
《少年的你》是否好片见仁见智。
但在角色与自身形象接近的区域内,周冬雨的“三板斧”确实可以发挥作用。
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女学生,观众允许她叛逆、允许她破碎,但只要她露出干净纯真的笑容,坏脾气都可以被原谅。
但到了这几年,周冬雨的“三板斧”越来越不灵了。
去年连着上映的几部,《燃冬》《鹦鹉杀》《热搜》,甚至包括作为配角的《坚如磐石》,周冬雨必须在年龄上与更成熟的角色接轨。
她所饰演的大多数是都市里的职业女性,而当这些角色心碎脆弱时,观众很难与依旧青春残酷的表现共情。
她要么像是无情地扮演了一个心碎的女人,要么像不成熟地矫揉造作,总之观众很难产生共鸣。
哪怕她遇到极大的痛苦,那痛苦也像悬浮在空中,与她无关,更与我们无关。
入戏快是否演技高?
业内对周冬雨演技的评价普遍很高。
即使郝蕾这样挑剔的演员,你也能听到她对周冬雨的赞美。
(不知道郝蕾如今怎么看,有点好奇。
)天赋是大家对周冬雨一致的称赞。
从被张艺谋团队发现,她在表演上的悟性就像一枚闪闪发光的宝石,让许多名导和实力派演员感到惊叹。
张艺谋曾说周冬雨“哭戏一流”,在《山楂树之恋》试镜时,她可以次次哭、不停哭;而到了正式表演,《山楂树之恋》的最后一场戏,她可以完美达到导演的要求,从进门到病床前坐下来,每种形态的哭都拿捏得刚好一气呵成。
在之后周冬雨和其他人的合作上,也能看到类似的评价。
她总能很快入戏,立马给出准确的表达。
这对导演和合作的演员来说,效果惊人——因为周冬雨可以引导他们更快进入那场戏的氛围。
连金城武都感叹,“我们可能还要酝酿一下前面的气氛”,但周冬雨不需要。
入戏快,是否代表有天分?
是的。
因为她花最少的时间,掌握了方法。
但入戏快是否代表演技高超?
我打一万个问号。
在《朝云暮雨》中,周冬雨饰演了一个刑满释放的少年犯——这和她过去的角色有所重叠,甚至又回到了她的舒适区。
尽管过了三十岁,这位女演员依然可以毫不违和地扮演十几岁的孩子,“白瘦幼”依然是她的优势(也是局限),但当她回到这个“舒适区”,如今用尽全力也无法达到曾经轻松就能得到的效果。
常娟这个角色,有着巨大的割裂感。
一方面,她看起来玩世不恭,鬼马精灵;另一方面,她又有不为人知的身世,楚楚可怜。
周冬雨像复制了一套公式般,把《少年的你》中的方法拉到《朝云暮雨》中来。
她依旧可以清纯地笑,也可以心碎地哭,甚至发狠打砸抢。
但你就是很难进入这个角色的内心与她共振,而更多感到一个演员有技巧地使用各种工具,直到最后她亮出了杀手锏——植物人。
这是最匪夷所思的一招,用得非常笨重也不讨巧。
尽管周冬雨已竭尽全力斜眼眨巴着表现植物人的病态,但那种病态是刻意被描摹的,仿佛有意为之,让你们快点感动、快点心痛、快点流泪——它比周冬雨一秒入戏的哭还要猛,但猛过了头,也就让人感到麻木。
做题家式的表演有不少人曾说,周冬雨这些年的片子虽然整体不咋样,但她的选择是大胆的。
《燃冬》《鹦鹉杀》《热搜》,甚至包括《朝云暮雨》,都是小众的文艺片类型。
这些选择之所以看起来大胆,因为它们看起来没有名导的光芒加持;但从周冬雨转型的需求看,这几部片都与拿奖拿到手软的《少年的你》有相似之处:它们都聚焦社会现实问题,包裹了浓重的黑暗情绪,校园霸凌、抑郁症、“杀猪盘”、性侵案甚至老少恋,周冬雨无非在不同奇葩事件中游走。
她可以用自己的演技大书特书,正如在《朝云暮雨》中那样用到极致。
但看多了此类片子的观众不免审美疲劳:周冬雨为什么像串场了,角色和角色傻傻分不清楚。
《坚如磐石》中的小警察,《热搜》中的媒体人,都有程式化的浮夸。
一方面,她想表现出女人在职场游刃有余的状态,仿佛拿起枪、背起包,就是够飒、够坚韧的独立女性;但另一方面,周冬雨的表达又只是粗略勾勒了她心中的刻板印象。
当她穿起职业装时,刻薄的观众甚至感到像孩子强行套上大人的衣服过家家。
我认为形表的欠缺还在其次,毕竟随着年龄增长,周冬雨已经多了更多妩媚和成熟。
但内心没有丰富的素材支撑,她的演技始终只是做了个样子,而没有从自己心里迸发出能量来,不过执行了一套熟练的公式。
在《七月与安生》《少年的你》中,因为角色年龄和当时周冬雨的适配度,她可以从个人成长经验中攫取相似的情感挖掘人物内心。
安生的嫉妒、不安全感和任性都十分逼真,仿佛周冬雨正是如此成长而来。
而《少年的你》进一步放大了她的叛逆,也算演员本真的释放。
但到了《鹦鹉杀》《热搜》,角色离周冬雨太远了,她已没有足够的阅历支撑。
《鹦鹉杀》海报甚至有意放大了她会哭的特点,但很可惜,她哭得再漂亮也很难打动人。
我想将周冬雨的表演归结为“做题家式的表演”。
正如学生时通过不断做变态难题来拉高和同学的差距,周冬雨也在不断加大对自己的虐待——从《少年的你》中剃光头,到《朝云暮雨》中变植物人,试图增强对观众情绪的操控。
因之“白瘦幼”的身形,哭戏甚至对其体罚的戏码能更好制造戏剧冲突,而做题家习惯了这个加分项,便不断使用。
如果再想想另一个与周冬雨相似的演员,很容易找到可比项:刘浩存。
她同样可以立马流出漂亮的眼泪来,也可以绽放清澈的笑容,而当她蓬头垢面在沙漠中奔走时,你会有那么一点心疼她,但心疼没有更多了,因为她的面孔只是为了银幕上美丽的一个定格而存在的,再连续下去,她不能打动你,因为她连自己也没有打动。
周冬雨就是前一个刘浩存。
只不过幸运的是,她早早遇到了能够释放她本真的角色,《七月与安生》中的安生,算是完成了一定的复杂度。
而在当时一大片流量为王的环境里,少数几个有天赋也愿意用心演电影的青年演员碰上了好时光——多谢同行摆烂,奖才能到手。
但再往后数十年,真正用心的00后演员们整波地上了,周冬雨的舒适区便越来越窄。
还演一个清纯的叛逆少女吗?
后面有大把人。
往前演一个成熟有生命力的女性呢,自身的阅历和学识都达不到。
那怎么办呢?
只有等待市场无情的审判了。
我不知道张国立有没有拍过其他的电影,仅仅从这部电影来看,张国立并不是个出色的导演。
如果你单纯去说镜头语言,其实张国立这部片子还是不错的。
再说演员的功底,毕竟范伟、周冬雨都是演技派了,配色的表现也很不错。
可问题就在于,最后成片的时候,整个电影完全没有那个味道。
这个问题首先是出在剧本上,整个故事完全就是鬼扯淡。
其次就是导演本身也没有能够给予二次创作,让这个电影变得超级拧巴。
不过这个电影给我的惊喜在于,它基本都是在黄山市和婺源取的景,电影里时不时会闪现出我经常见到的地方,这算是给黄山本地人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增加了一点惊喜吧。
这个电影多少有点伦理问题。
从动机上讲,她愿意死,你因为你的心理需求强行让一个全瘫痪病人活着,这是否构成一种折磨?
而且是无休止的折磨?
这里给老秦不停的考验,各种上价值,上人性挣扎。
首先是人家要死,一心求死非常迫切。
你因为你的精神需求硬给人拉回来,跳河救是第一次,ICU是第二次。
硬让她活着受罪。
结果还暗示她是有意识能感动的哭了。
真不知道她是听到要给伺候到死哭了,还是因为爱情。
真是“听我说谢谢你。
” 电影的很多手法还是很好的,瘫痪后给的俯视特写镜头,很有冲击力。
倒挂着接电话的表意也很好,有表达的想法。
只是个人觉得,这个煽情卖惨大赛的剧本,三观可能有点问题。
2.0,张国立拍出了恋童癖的恶趣味,常娟的选角很失败,后半段的转折像是编剧人格分裂以后写出来的,很中式恐怖没有逻辑,毫无所谓的底层小人物抱团取暖相互救赎那种意味。全片我看到更多的是一种对人身体和心灵的再次摧残和侵犯,感到不适。范伟老师突破不大,他的正常水平就是如此。
我倒要看看究竟能恶心到什么地步。。。
跟某些日片一样,有很好的事件,但很难让人代入情感
现在的豆瓣已经不是以前的豆瓣了,没有几个懂电影的,垃圾当道
张国立说他觉得常娟有一股生命力 可你书写的却是男性如何淳朴如何怜悯如何宽厚。我只能说导演的拍摄调度审美 演员的表演 都是好的努力的 可是捏合在一起这个故事又蛮失败的 吵架戏穿插在里面极度抽象
摄影挺好的,带常娟祭拜父母之后的剧情没太大必要,特别最后看烟花的配乐搞得这么温情,不知何意。演得都挺好的,就是周冬雨太幼态了,观感有点不舒服。
其实还可以吧,只是实在不喜欢这个故事……彪哥又演了个老好人,周冬雨又演了个不良少女。两个走投无路的人却无法走到一起,难逃命运的捉弄依然被困在另一种形式的监牢里。摄影和美术非常棒,缺点还是视角问题,关于女主很多信息还是只能靠脑补猜测。如果把片长延长到120分钟,增加一些女性视角效果会更好。结尾其实也没什么好争议的吧,也不叫囚禁,男主的老好人性格无法见死不救,但他的拧巴又无法去决定别人的死,所以只能有这样的结尾了。婺源县真潮湿啊,如果住这儿我的书估计全得报销。(小道消息说这片儿导演其实是张默😂结合老秦第二次入狱原因是运毒这设计还真挺讽刺的)
镜头很不错,范伟老师的演技很好,周冬雨后半部分演技比前半部分好,故事挺一般。最有意思的一个点是老秦失去方向时,选择免费给别人清理厨房,因为人必须要做点什么事才能避免自己胡思乱想。
电影有些画面美得不像话,尤其是老秦和常娟在油菜花田的那一幕,简直是视觉享受,张国立导演的执导水平真的不容小觑。
画面很漂亮,段落很割裂/随着女主肉体与意识的双重退场,影片只剩下男主的独角戏,无论是煽情的音乐还是过多的独白,都让立意彻底歪成了积极承受一切的苦情戏码,男人的身世、女孩的经历,前头建立起来的现实的东西都在强行感动中被瓦解,让人恨又恨不痛快,却感受一番恶心——一场一厢情愿的自我感动式牺牲。
没觉得一丝丝的感动,代入周冬雨视角感觉好渗人
又名东亚恐怖故事…不会真有人觉得后半段很温情吧简直看得毛骨悚然代入不如死了算了
从精神层面看,其实挺神经的,两个社会活死人的爱情故事,多炸裂多恐怖的内核啊,但是结尾定调旋律给的非常光明且别扭,如果给园子温拍味儿就对了。我觉得老秦是一个无法再度融入社会的“改造人”,劳改给予他的程序残留造成了一种严重的精神短路,导致他只能通过擦洗厨房这样一种机械式的行为,去消解内心深处的不安。常娟对老秦来说,是唯一一次可能让人生重启的五彩斑斓按钮,但是这个按钮从一开始就坏掉了。一个像死去一样活着,一个活着却已经死了,所以这是两个活死人之间互救失败的故事,底色非常凄凉。从没活过和不想活了两种情绪背后的终极表达无非就是人间不值得,老秦擦拭常娟无法移动的身体,更像是一场无声的葬礼,用缓慢宁静去压抑内心的疯狂,活死人唯一要做的,就是为自己默哀。烟花再美,也不是放给你们看的。主题和成片简直天差地别。
你看那总是居高俯视的镜头,总是下雨的环境,像不像那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老天爷的视角。
说不清老秦对常娟后半生的负责是惩罚还是自我救赎,或许也更倾向于一个迂腐丈夫的自我感动吧,影片很写实
这片吧就很难评,中间我一度想打五星……
好爺們的電影,是只有男人才能拍出來的感覺👍結尾更是令人作嘔🤢毫無邏輯,自我感動
范伟周冬雨奉献出了惊人的演技。前面节奏剧情都很流畅,反而是真相揭晓之后泄了气。如果把后面描写植物人的生活再精剪一下会更好。
范伟太牛了,每次角色差距都很大,又很稳。黄鸭能量很强,看起来前面是她某种舒适区的表演,但细节不错,完全没被范伟盖过。
如果常娟恢复意识,第一件事还是自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