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你在布鲁克林一家破旧的公立中学教历史,你的学生是一群黑人孩子。
你上课很有激情,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表现得积极向上。
学生们都很喜欢听你的课,他们比你小很多,大多来自社会的底层,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好在他们并不是太调皮,还没有恶搞老师。
你给他们讲哲学,讲历史,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你是这个城市千千万万老师中的一员,你就是那个平凡白人男性。
晚上,你是不可救药的瘾君子。
在烟雾缭绕的房间里,在疯狂的性爱派对上,白粉是这个世界可以带给你的唯一的慰藉。
家庭的温暖对你微乎其微,你缺乏安全感,连爱情给你的感觉也是那样不真实。
城市太大了,你躲在自己的小屋里哭泣,你甚至像个孩子那样软弱无力。
你用书本上的理论武装着别人,但自己却被血淋淋的生活搞得晕头转向。
你是Dan。
你留着很多黑人孩子留着的那种发型,你有着厚厚的嘴唇,天生的黑面孔。
你热爱体育,喜欢篮球。
你在学校听着你的老师讲述人生,你盼望着能有一个酷酷的青春期。
你还盼望着友情,最好能再来一点爱情。
你甚至像个大姑娘那样梳妆打扮,以便让自己看上去成熟一些,女人一些。
你有个因为贩毒进了监狱的哥哥,你有个找你帮着贩毒的朋友,你还有个吸毒的老师。
你正走在成长的大路上,成人世界的复杂与险恶你才刚刚开始感受。
你是Drey。
在一个疯狂的性爱派对中,有人打电话购买毒品。
于是,Dan和Drey相遇了。
此时,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学生和老师。
他们一个是毒瘾上身打电话购买毒品的瘾君子,一个是终于冲破内心底线为毒贩“运输”的送货员。
在这个瞬间,他们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没有过多语言,没有课本,没有人生哲理,没于正确的价值观,没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一切简单明确,清晰合理。
两人各取所需。
然后,是无力的挫折感和沮丧感涌上各自的心头。
撕裂,绝望。
这几乎就是这部叫《半个尼尔森》电影唯一的也是最终的高潮了。
当摇动的摄影机磕磕绊绊地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看到粗糙的画面中两个无助之人真实地复制着各自的生活。
如果世界不能再残忍一些,生活不能更真实一些,那世界便不是世界,生活也非生活。
“你觉得吸那玩意儿感觉怎样?
”Drey曾这样问过Dan。
也许真是糟透了,但Dan无法回答。
老师,一个道德的化身,正义与真理的代名词。
在Dan这里,它完全毁了。
白天高谈阔论,夜晚独自神伤。
他是一个失败的教育工作者。
面对沉重的肉身,他无法变成一个神。
那些虚妄的理论远不及一包白粉能让他更真实的感到自己的存在。
到底是理论出了问题还是他自己出了问题,城市太大了,难以回答。
结尾当然是光明的、温暖的、感人的。
但我宁愿相信那个没有改过自新的Dan和那个一直在贩毒的Drey是更真实的。
他们都只不过是普通人,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未知的明天面前,谁又是对的,谁又是错的。
没有人给他们提供答案。
正如路有很多条,却总是抱怨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真正的醒悟是内心的醒悟。
只有彻底厌倦才能毅然放弃。
Dan和Drey们,将一直、始终、永远地生活在矛盾中,他们的矛盾永远不能轻易的化解。
现实永远走在理论的前边,当那些灰色的理论遇到最鲜艳的生活,即使是最睿智的哲学家已毅然无法解开每个人心中的最紧的那道心结。
Half Nelson,不管它是一首JAZZ,还是一个摔跤动作,都没有关系。
我们只是半个尼尔森。
至于那剩下的半个在哪里,没人比你自己更清楚。
虽然是大闷片,但是我真的是不知不觉就看完了,中间有两次泪目。
高斯林演技真的是神了,相比爱乐之城中那样浪漫气息的角色他真的很适合像这样一丧到底的角色。
总觉得如果高斯林演的是海边的曼彻斯特,他也能拿奥斯卡。
我说不出电影到底想表达的意义是什么。
尼尔森是谁?
不知道。
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反正真的莫名地爱这部电影。
丹像个边缘人,这个世界的局外人。
改变很难,所以结局真的很让人不爽,强行光明。
但是高司令刮了胡子真的帅炸好吗!
看过很多有关老师的片子,励志的,性压抑的,传达精神的,批判社会的,一树梨花压海棠的,男的压完女的压的,可是这片的主题确实有些特别,虽是互救,作老师的还是主要给学生救赎了。
Fleck一定也是一个敏感的小知识分子,所以编导出来的东西总是或多或少映射了我这种理想主义分子身上的弱点——看得清楚,能解释,又怎样?
As he said, "One man alone can't change the world." 我们总是把自己想得太高,却又经常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塌糊涂。
我稍微有些不清楚的是这电影的重点在哪,是导演借Dan强调的“辩证法”,还是依然无法消除的种族隔壑,抑或只是讲一个有起有落醍醐灌顶的故事。
初一看里面有些地方有些无趣,仔细观察,Fleck还是埋了相当多的伏笔,而且表达得颇为含蓄。
运镜和剪辑都有独到之处,其中高潮之初的那两个眼神,都是一半躲在门后,暧昧并且耐人寻味。
Ryan确实演得很好,他的那双游离的眼神,不愧是被学院提名。
《半个尼尔森》,单臂扼颈。
2006年十佳片,高斯林提名奥斯卡影帝。
豆瓣评分在7到8之间,有大量的风格性佳片。
这个分数往往说明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也往往意味着有一定接受门槛。
换句话说,不俗套。
优点:一,颓废但人文的气质独特而出众,且保有持续性。
二,始终晃动的镜头,对人物呈现和对观众的考验并存,也成为了一个特点。
三,高斯林这样的演员,说不上帅出天际,但他不管怎样都能呈现出光芒四射的存在感。
只能说,天生吃这碗饭的。
四,在性爱派对上,吸毒的老师和来送毒品的学生相遇了。
这一个眼神相对的照面氛围是如此复杂、魔幻而完美,某种意义上更胜过《爱乐之城》高斯林和艾玛斯通的那个对视。
先说说主人公Dan。
作为白人历史教师,他喜欢使用辩证法解释历史现象,课上的他热情洋溢地介绍历史上的民权运动,充满理想。
而在不为人知的课余时间里,他纵情于酒吧,沉迷毒品。
他是一个好老师吗?
旧时学生的父亲在酒吧与他打招呼时,他竟然迟钝到记不起学生的名字;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纨绔子弟吗?
觥筹交错的背后,是满腹经纶,甚至还研究共产主义。
当看到这样一个人,你会感叹人性的复杂,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竟然如此自然地兼容在一个人身上:积极与消极、向上与堕落、挣脱与沉沦、坚定与踟蹰……或许,就像Dan自己说的那样:“One thing doesn't make a man”。
Dan的生活随着Dray的闯入更加纠葛混沌。
黑人女学生Dray自小没有父亲、哥哥因贩毒入狱、母亲因繁重的工作无法照看她,她只想靠贩毒赚一点零花钱,但却被Dan愤怒地阻止了。
就这样,Dan和Dray在课堂下有了更深的交流。
但影片同样适可而止,师生之间这段情愫被表现得模棱两可。
情感这东西同样是复杂的,这复杂源于人性中的单纯——它独立于一切后天定义的阶级、种族、身份等等。
Dan和Dray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如果不是Dray无意中发现她的老师吸毒,可能就不会有这么一段故事。
我觉得,这段故事用爱情去解释是有问题的,他们之间的感情没有爱情那么简单,也没有爱情那么复杂。
两个人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孤独,他们同样无助地面对着纷繁的生活,无人理解,无处倾诉,无法逃避。
也有评论说,他们是相互救赎的两个人。
我认为,两个孤独的灵魂在一起只能相互取暖,彼此关心,根本谈不上什么救赎。
影片的结尾处,Dray给Dan带来毒品,两个人心照不宣。
坚强的人救赎自己,伟大的人拯救他人,而Dan和Dray只是两个普通人。
很疑惑于片名,查了资料才知道,Half Nelson是摔跤运动的动作术语。
我想,导演是以此来隐喻一种僵持的状态、一种暂时还看不出结果的挣扎。
这也很符合整部影片的氛围,喷薄而出的感情表现得很有节制,就像沉静的海面之下的暗涌、火山口翻滚的融融的岩浆。
电影一直是平铺直叙的:镜头的交叠、目光的躲闪、语言的游移、表情的晦涩……毒品、伦理、人性、情感、种族、民权,这些元素不断穿插,捉摸不定。
全剧没有特别震撼的所谓的高潮,好像一辆无人驾驶的火车,没有加速、没有减速,只是沿着铁轨运行,顺其自然。
影片为解释生活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式——尝试探讨生活的辩证法,这是一种挑战。
导演处处从辩证的角度阐释生活,但他很清楚,许多具体问题都是无法解释清楚的,人性、感情,就是如此。
这些注定了电影轮廓的模糊。
辩证法可以解释许多对立统一的事物,但生活永远无法像硬币那样正反分明。
生活从来不是纯色,非黑即白,而是暧昧的灰,它自有它的图案,我们惟有临摹。
什么是最好的方式?
这部电影有没有几分生活的真意呢?
见仁见智。
高司令在9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表演的那首《I'm just Ken!
》太精彩了,转场行云流水,把舞台变成自己的演唱会现场,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全程带着墨镜演出,无法一览高司令迷人的眼神。
只好看看这部他主演的《半个尼尔森》弥补一下。
原来早在《LA LA LAND》之前的2006年,高司令就凭借《半个尼尔森》入围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那主角了。
不过《半个尼尔森》拍的有点超前。
开篇就是晃动的手持摄像,上次看这么多令人眩晕的镜头还是上次,娄烨导演的作品里。
当黑人演员纷纷入镜时,有那味儿了,熟悉的《火线》风格,这些黑人演员天生就会演戏一般,开始在镜头里生活起来,根本不存在什么演技一说。
带动的整部电影都有一种纪实风格。
高司令在《半个尼尔森》里感情生活还是不得意,有情人又差点给他发结婚喜帖,话说他的情感戏真的很不错,有点皮特式的魅力。
他扮演的历史老师业务能力出众,主要是有想法,有思辨,颇有柏拉图课堂的风采,不过个人生活糜烂,始终萎靡不振。
被戏里他的学生女主角撞见在更衣室腾云驾雾晕倒后,两人熟络起来。
这个黑人女孩得丽的哥哥因为在道上协助交易进去了,得丽也准备被亲戚拉下海,但是她很清醒镇定成熟的超越年纪。
其实电影看完,高司令演的老师邓恩和学生得丽是同一个人。
虽然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一个黑人,一个白人,一个男,一个女,一个大人,一个孩子。
他们很多次的对话都像是自言自语,毫无隔膜,都挣扎在爱与痛的边缘,时而能在生活的夹缝中得到一些温情,时而不由自主的滑向深渊。
最后的结尾更是神来之笔,没有套路里的超人一等出现,没有斥责和贬损,没有更高更正确,只是两个人分坐在沙发两边,得丽说,准备洗心革面了是吧,另一边全电影里最干净一次的高司令笑了,有些腼腆和释然。
我通常是个扫兴的人,在大部分人为了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而感动不已的时候,我会突然冒出来一句,说不好没多久王子就搞上了侍女、公主就勾引了骑士。
事实在于,我本来也是这么想的,生活本来也就是这样的。
我通常会嘲笑好莱坞大片那些煽情的过程、完美的结局,以至于我对一切都了如指掌,在谁出场的时候就知道他会和谁有一腿,而又会被谁害死,当一切都无法避开我的意料的时候,电影变成了只剩下视觉效果的又一个空虚的工具。
索性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和我一样不相信那些神圣的存在,或者说像我一样永远无法被圣洁的光芒所笼罩,也只有在他们的作品里,生活才被真正的还原成生活本身。
而《Half Nelson》就是这样一部让你用一种灰色的方式触摸到了生活真相的独立电影,来自圣丹斯影展。
电影里并没有一个叫做Nelson的人,Half Nelson最初来源Miles Davis的一首歌,同样这个词原意指的是一个摔跤的动作。
导演Ryan Fleck说:“这是摔跤中的僵持状态,但你可以逃脱,尽管这需要技巧。
只是一个关于挣扎的比喻。
”生命的挣扎被Ryan Goslin完整的演绎了,他的帅气掩盖在他茫然若失的眼神里,他的脆弱在他每次意气风发的背后,他在陈旧体制的背后做着一个循循善诱深得学生欢心的中学老师,而面对生活的压力与黑暗的他又是一个沉溺在毒品里寻找解脱的瘾君子。
勉强维持的双重生活总是不可避免的走向崩塌,而这个时候女学生的出现,就好像设定了一个救星,马上要展开一场救赎行动一样。
可是电影出色在于Dan和Drey并没有想预料的那样走进互相的生活,他们始终保持那样一个陌生的距离,自己挣扎在自己的困境中,面对彼此,早已经没有力量和能力去做什么救世主。
我记得Dan在给学生讲辩证法的时候说,生活不是一个圆圈似的循环,而是一个了螺旋,每一天看上去像前一天的重复,但是每一天都已经有所不同。
从平面的角度看,螺旋也只是若干个重合在一起的圆,但是在第三维的空间里,它在Z轴是有位移的,每一天都不一样。
对于从小被唯物主义辩证法熏陶长大的我们这没有什么好难理解的,但是我们又何时把这些真理贯彻在自己的生活里呢。
就像Dan,他了解很多,他明白很多,但是在他自己的生活爱情上,他又怎么能有办法不把一切搞糟呢。
真相是我们总是祈祷期待会有那么一个人来拯救自己,可悲的是,这个世界,谁都没办法拯救谁,谁都不会是谁的Wonderwall。
PS:此电影充分贯彻了独立精神,使用类似Dogma 95的DV摄像,镜头时常晃动十分厉害,对此敏感同学请自动跳过。
好久没看新电影了。
要不是实在没得看,也不会又开始看电影。
现在连好看的综艺都没什么了。
这部电影被电影类书籍屡次提到,老早之前就下好了在待看区。
看到这个熟悉的名字就点开了。
应该是昨天看了一部分,然后电脑卡得要命,重启花了半小时。
今天刚刚看完了。
20:41高斯林这部的演技不错,跟他其他的作品区分开来了。
他进入了这个角色,将人物的颓废、迷茫、力不从心、边缘化展现出来了。
确切地说,不应该是“展现”。
是整个氛围烘托起来了。
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表演。
在此之前,我并不是对他很感冒,演技也是平平无奇。
但这部着实有些不一般。
他最开始用领带擦嘴,在酒吧跟两个女人接吻后又擦嘴,跟鹰眼说话后还擦嘴。
细节的动作设计。
这么久没看电影,我对影片细节的洞察力倍增。
是自身变得更加敏感,还是提取信息的能力有了质变?
孤独、迷茫,想改变环境而力不从心,做的事看似有意义却没卵用。
内心的挣扎,行动的逃避,思想的漂流。
不管是什么身份,老师或是学生,其实本质都是相同的。
只是这个巨大机器中的一枚零件。
大海中的一朵浪花。
1. 前女友穿那么低胸的衣服来学校有事吗?
2. 前女友订婚了和男主亲嘴嘴拉手手靠肩肩真的好吗?
(即便老美比较开放,但也有点过了。
在国内妥妥算出轨了。
)3. 小女主的额头是寿星佬吗?
4. 男主哥哥的女友在酒窖的形态为什么那么欲呢?
十五年前的片子,那时候的片子还有灵魂。
尽管拍摄手法很典型的文艺片,但还是有生命力的。
看到男主第二次在酒吧勾搭姐子的时候,想想这种生活也惬意。
上晚班周末去趟酒吧勾搭,当然,得够帅。
整体三星半吧。
我的另一半在哪里?
这话或许听着有点歧义。
应该说,另一半的我在哪里?
白人教师在白天和黑夜割裂为两个不同的人。
阳光、上进、为人师表VS黑暗、颓废、自暴自弃。
如果没有外力,这个改变的循环最终会导致结束或者灭亡。
黑人女孩的父亲缺失、哥哥进了监狱、母亲只是一个符号的存在。
如果没有外力,最终将会踏上相同的毁灭道路。
"He is my friend."因为有了共同的秘密,原本应该保持着道陌岸然师生关系的两个人措不及防的被对方窥探到了自己的阴暗,无处躲藏。
跨出了师生的界限,关系转瞬间暧昧不明。
女孩在镜子前刷睫毛、涂唇膏,把辫子一一散下来。
老师与新女友疯狂做爱,却在第二天早上气走对方。
我以为会有更多。
比如女孩在监狱里的哥哥,比如每天拿着报纸照本宣科的老师,比如家庭聚会中弟弟的女友。
但是什么都没有,平淡到简直以为这就是生活本身。
因此,女孩将毒品送到老师面前那一刻的背景音乐居然显得如此震撼绚烂。
新老师到的那个早晨,镜头摇摇晃晃的扫遍空荡荡的屋子,还似乎不经意的顺便照到了盛猫粮的盆子。
那一刻,真是吓得我够呛。
我还以为老师吸毒过量而亡。
还好还好,学校里发生的故事总会将希望留到最后。
女孩又去敲了那扇门。
虽然开门的人面色疲倦裹着床单,总算是还在。
真好。
“不,不用来接我了。
我不要搭你的车。
”我要和贩卖毒品说再见。
“我就是一个混账大男孩。
”但是我现在要长大了。
你有看到另一半的我么?
“作为一个教师,你能改变一个人,就够了”这个教师听街舞音乐,在厕所玩孤独,比袁tf还拉风。
1971.9.13美国阿提卡犯人暴动,被镇压杀死29犯人10人质。
民权运动。
工人说机器捆绑了他们,他们必须顺从机器的设置安排。
而老师对学生说整个教育体系制度也是一台机器。
米尔克是被一个自称当天吃了很多垃圾食品的议员给刺死的。
美国策划墨西哥?
政变,死不少人。
插入的几个历史片段跟主题故事关系不大。
外国眼药水瓶子长得跟502似的 最后还是反败为胜 节奏让人很不适应 译名多谢论坛解释 可能在高司令身上看到自己 给自己second chance可还把它浪费掉了 本来可以的事依然颓废地坚信自己做不到 连家庭聚会都那么孤独 世界纷纷扰扰与我无关 直到你遇见一个turning point,change就这样开始了
这么闷的片子没有人打一星的,我来打。我分了N次才看完,而且我不认为自己的品味有问题。
2.5 看了一半,没有继续的欲望
太慢太散,不知道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男主因为什么要这么浑浑噩噩像个行尸走肉,黑人小姑娘不错,学生和同事都还可以,难道其他人还算正经的生活不正常么,难道他这个德行才是最有理想最清醒的一个么。
sometimes it's so painful to pick all the shits up......【u know, u r too hot to be a teacher, u really should fix the car, paint the wall with ur overalls or somethings~
高斯林啊高斯林片子太糟糕了
Bring me to life
赤裸裸的真实和Ryan Gosling的暗藏汹涌
对于分分钟都能看见高司令修长的眼睫毛和浓密的胡须感到非常满意。
good acting of Ryan Gosling!!
高斯林露的太少 看不下去了 剧情太慢太平淡
Such a gem。手持摄影很印象派地锁定一方视角。高司令的眼睛会说话。两个孤独灵魂不情愿的相照不宣,分别在日常琐碎和压力下挣扎,男老师和懵懂早熟学生之间复杂关系(不猥琐;那种你很崇拜的良师,有点帅,但是你老师所以只是好奇地远观而已,但又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这些想法?)。Motel那场戏太美了。
这也是一种救赎 哇,男猪脚居然比我年轻哦
高司令太帅了,没错他还是瘦点好看。其实他只是个孤独的理想主义者,只能靠毒品来麻痹自己失望的灵魂。电影设定有点像《超脱》,但当然两者都无可救药地犯了拧出个光明结局的臭段子。。。
。。。。。。。。明明看过的。。
我真的不知道这个片子到底在讲什么,各种影评的分析已经超过了我的认知范围
不要直视他的双眼
什么都说了,又似乎什么都没说
一开始看觉得有些沉闷,后来静下心来专注于Ryan的演技觉得这片子还是很值得一看,其中一些关于人性的揭示和暗喻也很棒!也是这片子让我对RG越来越喜欢了,嗷~>.<
在相互救赎的路线上Detachment真的和它有点像,前者的力道用得更狠一点。用生命和大麻在上课的反类型教师典范:高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