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以来想老老实实度过的一路以来却跌跌撞撞熬过的一路以来靠用力呼吸撑著的一路以来却无力挽回失去了一路以来谁曾经没犯过错一路以来只好从错误领悟这就是人生”歌词都在同情他们。
可真实的世界是这样的吧,有太多人就只是活过而已。
不能只看到阿邦阿迪的人生,佳恩的人生就不是人生了么?
同情弱者,都是伪装而已。
某不知名读者看过资本论的读后感写到,说如果穷人手握大权,那富人可能就得消失,反过来,要是富人手握大权,穷人还能过得更好点。
傻不傻啊,哥们,富人从不把穷人当人的。
没有上升的阶梯,只有板结的阶层。
看不到希望,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那话也许在资本主义国家有点道理在咱们这里说不通,我们历史早就有了“宁有种乎”的呐喊,以及:有朝一日权在手,杀尽天下负我人。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等等。
阶级也不只等于钱,甚至高阶级的人群可以没有钱,等级越高越不需要钱,需要的是某种关系,也不是我们说的那种关系,这种关系源自血亲。
所以,人上人不把人当人。
上层阶级早就防着呢,他告诉我们的秘诀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就留了一个口子,那就是高考。
对于安邦和阿迪,如果生活只是牛马般的苦日子也就罢了,还要被拷打着心灵。
生命从黑暗中来,又回到黑暗中,这中间的一段应该是光明的吧。
可……破碎的日子里,他们追寻的只是一个IC,一段安稳的日子。
导演年轻时铁定是个文青,愤怒着。
中年了,开始怜悯了。
没用的。
什么都改变不了。
这是个奔拿奖去的电影。
我想到秋菊打官司。
不太明白,为什么那些评委们有这样的喜好。
看底层挣扎,看中层互杀,看高层坠落。
已经有段日子没有看到感觉很美的电影了。
电影里过生日那段听音乐跳舞挺美好,我搜了下是云镁鑫唱的《千言万语》。
很好听的。
电影里的人听着歌,也不动只是轻轻的摇摆。
像树一样。
他们在那个城市里互相安慰着却又离不开。
人挪活,树挪死。
以及,佳恩很美,善良的姑娘就是很美。
以及,知道南洋的华人血泪史后,对马来很反感。
就是看到剁鸡的那段,都觉得太多肥油,一看就不好吃!
要说吃,还得是山上散养的老公鸡。
电影大火,拿奖拿到手软,吴慷仁也是彻底爆红。
故事主要关于的是“非法移民”的事儿,这事儿,貌似是个“全球性”问题,唯独咱这里,基本没有这个问题。
这个笑话,估计有点老了。
当年,好像是某位“大人物”叫嚣自己也是个“有身份”的人呢。
结果引发群嘲,好多网友也是一顿开涮,说咱也是“有身份证”的人呢。
这只是个笑话。
没想到,还是肤浅了。
如今,咱是可以“骄傲”的说是“有身份证”的人呢。
在外面的世界,竟然还有那么多“没有身份证”的人,为了一张“身份证”在奋斗终身。
这个问题,在《巴黎浮世绘》中,也有相当的“浮世绘”。
所以,我们还是为我们的生活感到无比自豪吧,至少,咱还有“身份证”。
故事开始 ,弟弟就在帮蛇头。
结果蛇头拿了钱,压根不想办事儿。
弟弟也是想着仗义执言的,结果被蛇头狠狠教训了一顿。
这个世界,拿了钱一定要办事吗?
你这叫“交税”好不好?
智商税也是税。
蛇头之所以这么嚣张,只不过,他是“有身份”的人。
故事里头的这位社工,绝对是一股清流。
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身份证”事业,证明这世上,还是有好人的。
但是,故事也告诉我们了,这样的“好人”,不长命。
自古以来,胳膊拧不过大腿。
一个人的努力,终究是“干不过历史的洪流”。
至于,为什么“历史的洪流”是这个样子流的,那就不在讨论范围之内了。
吴慷仁对这个“不成器”的弟弟,还是相当碎碎念的。
牛马,一旦失去工作,下场会很惨。
吴慷仁老早就体会到了这一点,指望弟弟也踏踏实实的“认命”,当个苟着的牛马,不好么。
但是,天生反骨的弟弟,怎么可能被这种程度的碎碎念给说服呢。
所以,吴慷仁不得不祭出大杀器——有身份证可以去银行存钱。
这下,弟弟彻底没话说了。
对于这种“不公”,弟弟也是找到根源了。
豪言到,“下次大选,换掉他们”。
然而,下一秒就被大妈反杀。
“你可以投票吗”?
这绝对是个问题。
弟弟大概是忽略了一个根本性问题,他只是牛马,并不配做“群众”。
所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句话没毛病,关键问题是,什么才是“群众”。
但是,弟弟就是不服这口气啊。
为什么别人能成为“群众”,我就非得做牛马呢?
这个问题,拿来问已经麻木的吴慷仁,吴慷仁也没有答案。
他这样的牛马,苟着被“有身份证的人”盘剥,他没有怨气吗?
可是,又能如何。
事情的转折,是社工和弟弟的冲突。
原来,弟弟和吴慷仁只是萍水相逢,弟弟还是有希望拿到“身份证”的,只需要弟弟回去和老爸见见。
但是,弟弟对这个没存在感的老爸相当拒绝。
或许,他的内心里,对于自己能成为“群众”而吴慷仁只能是牛马这个事实,完全接受不了。
这只是一次意外。
美丽的社工姐姐,嘎了。
好人不长命,下次别做好事了。
哥俩乘着大巴跑路。
在服务区休息时,弟弟在车上睡觉,吴慷仁下车买水。
然而,大巴此时开动了,吴慷仁因为听力问题,完美的错过了大巴。
这,本来是一次“完美”的别离。
然而,当大巴车开过,弟弟在车下等他。
不逃了。
吴慷仁选择了“顶罪”。
他的人生已经没有希望了,但弟弟还有。
吴慷仁已经坚持不下去了。
一个牛马决定不当牛马,大概只剩下这一条路。
那就是把牛马宰了,然后做成肉,贡献最后的“价值”。
故事有一些反转,但感觉貌似也没那么重要。
或许,把该“正视”的问题摆出来,就可以了。
至于,会不会有人重视,那只能看“天命”了。
毕竟,那刚上台的大爷,“也不容易”,马斯克花的那些钱,总得给人家一个交待不是。
一提到吴慷仁这个名字或许有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但于我而言,在看这部片之前,我对他出演过哪些作品,抑或是他本人演艺生涯的了解可以说几乎为零。
富都青年 (2023)6.72023 / 马来西亚 / 剧情 / 王礼霖 / 吴慷仁 陈泽耀因为他之前出演过的,像《一把青》、《麻醉风暴》、《我们与恶的距离》、《模仿犯》、《有生之年》和《华灯初上》等等口碑都不错的影视剧,几乎都与我“擦身而过”,这些剧我都听过,但都……没看过。
唯一看过的是一部叫作《此时此刻》的剧,那部剧虽然整体呈现的概念和故事我都很喜欢,但是吴慷仁只是作为主演之一,只有一个单元(不到一集的戏份),而且说实话,当时我在看那部剧的时候,觉得吴慷仁所饰演的那个角色在其中的表现,现在想想,并非演员个人的演技或能力不行,而是真的在那样一个不够饱满、太过单薄的剧本所致,所以当时我整体看完,觉得那一单元的故事相较于其他几个单元的故事,并没有特别出彩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且现在回想来值得回味的桥段,但如果你非要说他和小S之间的“对手戏”很有看头,那我也只能呵呵一笑了。
所以,当去年身边很多从事影视行业的圈内好友中,已经看过这部影片了的,无一例外的都在夸吴慷仁在影片《富都青年》中的演技有多么地传神和炸裂,并能看得出真的是发自内心地在跟我推荐这部影片,而当时的我听他们的推荐几乎面无表情,看着他们难以抑制的激动的神情,我的内心也是毫无波澜和无法达到共情和感同身受。
因为当时的我,不光对他在这部片中的表现完全不了解,而且对他以往所有主演的作品也完全不了解。
但当我看完《富都青年》(严格意义上讲,这应该是我看过吴慷仁主演的第一部作品),最直观也是我的第一反应,是和之前推荐我看这部作品的小伙伴们一样,被他在本片中的演技所折服,那感觉就好像一个在废墟中走了很久的人,在走到快绝望之际,突然发现一片“绿洲”的感觉。
而这种让人为之一振、眼前一亮的感觉就是这部电影《富都青年》给的,具体表现在:首先,题材以及故事的切入点,我觉得算是蛮新颖且有社会深度的,比如整个故事围绕的就是黑户和底层非法务工人员展开,他们在没有合法身份的时候只能在社会的最底层每天担惊受怕地苟活于世的那份心酸,通过日常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慢慢地在观众看的不知不觉中渗透给了观众,导致这部电影看完之后再回想起来的时候,后劲真的还蛮大的。
其次,影片中一些运镜和借物指代人物之间关系和命运的处理,我个人是真的非常喜欢的。
比如,前一秒还是叫声响亮的但是被关在笼子里的大公鸡,下一秒就变成了砧板上任人宰割的鸡肉,画面一转,上一秒还在呐喊争取公平的没有合法身份的黑劳工,下一秒被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逮捕时,只是在他们面前多解释了一句,就被无情地狠抽了嘴巴。
像这样的处理还有好几处。
最让我眼前一亮的,其实要属吴慷仁在影片快结尾时的那一段用“手语”对社会以及伪善的人的控诉。
让看完影片的我觉得,他因这个角色能拿下2023年的金马影帝,真的实至名归!
二編:沒想到這麼多人會看,不好意思讓大家看我發脾氣。
用到了很多很大的字,或許我很久之後再看也會有新的體會的字。
在結尾講「中文電影」沒救了是因為我一直以來都很偏愛臺灣華語電影,然而當時剛看完它的時候兩眼一黑,打開所有社媒都鋪天蓋地地在誇,感覺有些幻滅,所以講了這樣很中二的話。
很感激大家的討論和回應,但抱歉後面的很多評論我都沒有在看了。
我知道有很多種不同的聲音,即使會被攻擊,但我喜歡這樣的不同。
所以如果妳也可以接受我在那時那刻比較「尖酸刻薄」的聲音的話,那就請看下去吧。
分割線—————————————————看完《富都青年》,回家喝了一浴缸水才冷静下来。
很好,遵循姐一贯的原则,花了钱,完完整整看下来,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骂得更有底气。
首先,女性完全失声。
佳恩这个角色扁平到,说她是完美受害者都在给她叠光环。
从出场到杀青,一以贯之的为男性角色服务。
作为社工服务阿邦阿迪这哥俩,没有报酬甚至没有被礼貌相待,完全没有任何关于她行为动机的背景交代。
在非义务性却倔强到令人愕然地坚持给哥俩申请身份这件事上,像极了东亚家长制下,强制的、令人窒息的母爱。
在她先是被阿迪暴力事件受到重创难以动弹、而后被阿邦掩人耳目强行闭麦直至咽气的这样一种极度清白而悲剧的死亡方式被呈现给观众后,没有任何社会反响,没有任何人记得她。
她似乎没有家人,没有朋友,就连新闻里疏离到冷漠的叙事也是为了让阿迪发现哥哥替自己顶罪的、推进剧情的工具。
她再一次出现是在狱中阿邦的幻觉里,她还是穿着衬衣,白净温柔的面庞,安慰且鼓舞地说着,她为阿迪争取到了IC的机会,并且也在继续帮阿迪申请着。
我看得哑口无言,是不是黄种男人那小得可怜的大脑能想出来的最美化女性的方式就是让她成为圣母,悲天悯人得拯救每一个作恶多端的生灵。
她的死,没有任何人为之哀悼、悲痛,两兄弟相继害死她之后,且不说混子阿迪,即使是一贯待人温和善良的阿邦第一反应也是为自己脱罪,没有一丝忏悔和歉疚,直到她死还在榨干她最后一滴骨血。
其次,性少数群体不是你的trendy tag。
我发现很多导演塑造不出来立体的角色,通常都喜欢神秘化ta们。
Money姐就是典中典。
充满棱角的脸孔和不合时宜的妆容,精致到土气的夸张的服装,以及对于这哥俩细致入微的照顾到让人怀疑她的动机的态度。
因为害怕自己单单只通过比较低沉的声音就assume别人的性别和性向是在加重刻板印象,以至于我几乎直到影片最后,看到她的假发网,才敢确定她跨女的身份,但这同时无疑不是在某种程度上怪异化性少数移民人群——暧昧的、模棱两可的镜头,让观众无限靠近正确答案却一直藏着掖着,直到最后才公之于众,不仅满足了观众“嘿我真聪明我一早就看出来了”的侦探心理,还满足了从主流视角打着“尊重差异”但却傲慢而异化社会边缘群体的猎奇心理。
Money姐为什么叫money姐?
这样一个既充满了自我物化、金钱至上的名字,同样也可以解读为移民群体无钱无权、无处诉说痛苦的缩写。
她为什么身为跨女却还虔诚诵经?
为什么腿脚肿胀到几乎有些病态的程度?
阿迪替她出气、经常殴打她的男人是谁?
她用力讲话时会畸形的嘴巴、拙劣而心酸的努力垫起却仍然凹陷的胸部,又是为什么呢?
是在诉说什么吗?
演后谈听导演讲,他不可能在一部电影里讲清楚所有的social issues,但我还是觉得,爱不爱他笔下的角色,是不是有人性、有尊重的镜头,是可以透过角色的生命片段展示出来的。
可以不触及灵魂、聚焦于每一个社会问题,但用这样的包装角色的方式来达成所谓的inclusive从而便于隐性商业化,让我为之难过且愤怒。
以及,主角性格以及转变的不合理性。
开篇即阿邦替菜场老板做事,讲好了五十只给三十,老板假装没看到他的手势,他竟然默默走开。
我看得目瞪口呆。
我知道导演想要通过这个行为表达他的老实木讷、不善交际,但是作为在贫民窟这样一个资源少得可怜的地方,他作为孤儿且残障人士,还带着一个捡来的弟弟,想要通过这样任人欺压忍气吞声地活下去,未免也太奇迹了。
阿迪非法敛财被他发现之后,他揪着他的领子跟他比划:你要做个好人。
天呐,哥哥,乐山大佛请你来当。
阿迪,就更是不知道从哪里说起了。
作为本片的我叙述者,电影视角由他所见展开,我受够了这种靠别人牺牲来实现自我成长的直男闯关故事了。
他在外面开房约炮,他哥哥在菜场挣辛苦钱;他哥干一天体力活只吃面包,工友都看不下去了请他蘸咖喱,回了家还要给宝贝弟弟做饭,弟弟回家后看到煮好的鸡蛋还温情地笑。
这是什么?
虽然我挥霍你的血汗钱、不替你我未来考虑、对提供帮助的社工粗鲁无礼、给你惹事生非,但我是个爱你的好弟弟?
这还不算,当哥哥替他顶罪入狱,他立马就改邪归正,听哥哥从前的话,做个好人,衣服上打架斗殴扯烂的地方都缝起来了,去律所找律师,面对中介傲慢的姿态却蜷缩地像朵含羞草,头都不敢抬一下,我请问呢?
这是科幻片吗?
正常的逻辑不应该是:我不满足现在的生活但我愤世嫉俗却没有出路只能摆烂,但我很珍惜我哥,他现在因为我入狱了,我唯一的支柱崩塌了,我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弄到更多的钱救我哥出来,我可以铤而走险不计代价;那个律师这么傲慢,他承诺了帮助我们却一次次爽约,我的拳头怎么忍得了,我唯一的、从小养我到大的哥哥在监狱里生死未卜啊!
这种总是要通过在意自己的人的、耶稣基督式献祭般的牺牲,然后立马进行一个所谓“我后悔了,我应该听你的,我知道你是为我好”的成长,没想到还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大荧幕上看到。
最后,原生家庭创伤不是洗白实施暴力的借口,大环境的艰难也不是你实施暴力的借口。
求求了,不要为了让观众共情,就强行给角色安一个有创伤历史的buff。
这样做不仅会让整部影片拙劣而offensive,并且还在某种程度上trigger到且污名化那些真正有创伤的人。
在影片中,阿迪第一次与佳恩见面,就表现出一种令人费解的粗鲁野蛮,仿佛佳恩不是好心帮助他们的人,而是造成他创伤的罪魁祸首。
佳恩上门来提供他父亲的资料,他不愿意,完全可以将她赶出门去,结果他偏偏做出要强奸她的行为,不管是出于威胁还是真的被所谓“父亲”这个词trigger到了行为失控了,我在这个瞬间真的很绝望。
对中文语境下的电影绝望。
这些男导演想到的、最能威慑女性、最悲壮的方式就是男人的强暴,并且这个女性如果是一个正派人物,一定会不惜性命拼命抵抗。
退一万步讲,此时的阿迪不是威胁佳恩,而是他真的ptsd行为失控,但这也不是他施暴过后、被共情甚至被原谅的理由。
在此节点之后的一系列他的煽情和眼泪、他的所谓的改邪归正,探监的崩溃、律所的无助、试图缝好的衬衣、给money姐捏脚,每一个导演精心安排的泪点都让我觉得恶寒。
我不否认人的善恶复杂性,但通过这样的强行洗白到达让观众共情他、共情哥俩之间的深厚感情,乃至共情大环境下艰难的移民群体的困境,我是不接受的。
大环境固然艰难,结构性的恶确实无力抗衡,但请问谁不是在这同一个大环境下挣扎呢?
阿邦在法师面前崩溃说自己没有未来,那佳恩的未来,又有谁在意过呢?
阿迪最后去找了他的父亲,吞噬着佳恩的努力、侵占着她的未来的时候,是不是又会被解读为“为了不让她失望”?
每次看这到这种情节,都有一种我脑子被强奸了的感觉。
什么好都让男的占了,还获得了许多的心疼和爱。
最后的最后,说了这么多但还有很多很多让我觉得难受的点,妓院的抽烟的说要找人嫁了的女人担心自己老了没有出路,监狱里无端说知道阿邦是好人的警官,以及那个缅甸女孩。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片子给我一种,套了一个immigrants且添加了lgbt tag的俗套商业大片,细细纠来,还有文化挪用的嫌疑。
很久没有电影让我这么激动,洋洋洒洒地写到凌晨三点还心跳飞快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它对我来说是有意义的。
我在电影院哭得很崩溃。
朋友问我在哭什么,我说,我觉得中文电影没救了。
《富都青年》里的吴慷仁,确实是演技封神了。
据说他等了15年,才等来这部《富都青年》。
全片几乎无台词+手语表演,也演出了底层人极致的痛苦和兄弟间的情感。
电影讲一对没有身份证的兄弟,在底层艰难求生,愿意为彼此赴汤蹈火的犯罪情感故事。
主人公哥哥阿邦和弟弟阿迪生活在富都,四处躲藏,苟且偷生。
阿迪的非法行为,最终导致他失手s人,为了保护弟弟,阿邦选择替他顶罪入yu。
这一转折点彻底改变了阿邦和阿迪的命运,也将他们推向了悲剧的深渊。
阿邦自首入狱后,一共接受了三次探视,这三次也就是吴慷仁的表演封神瞬间。
第一次探视,阿迪无法理解哥哥为何要为他顶罪,不愿让他独自面对没有哥哥的未来。
或许正是这种难以言喻的依恋,让他从嫉妒缅甸妹,到拒绝相认生父,最终失手伤人。
他只想留住哥哥,因为对他来说,“我没有爸爸只有你”。
然而,心如死灰的阿邦早已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他断水断粮,感觉自己像蝼蚁般渺小。
他摘下助听器,留下「你不是我的兄弟,我也不是你的,我们没有血缘关系」的话,不再理会弟弟的质问,转身离去。
第二次典狱长请来一位大师为阿邦做心理疏导,希望能够唤醒他对生活的希望。
他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只能通过手势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痛苦。
《富都青年》中,阿邦与大师的对话是影片中最为精彩和震撼的高能片段之一,展现了阿邦内心深处的绝望和对生命的渴望,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对于底层劳工的冷漠和忽视。
阿邦一开始并不配合大师,他咆哮着用手势比划着,表达着自己对生命的绝望和对身份认同的渴望。
大师面对阿邦的质问,只能按照程式化的方式,询问阿邦是否吃饱,是否需要家人探视。
他问大师:“为什么我会出生在这……为什么我没有父母……”他渴望能够发出声音,表达自己的痛苦和愤怒,但他却只能通过手势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大师试图用空洞的说教来安慰阿邦,告诉他要“好好活着”,但阿邦却无法接受。
阿邦在大师面前彻底爆发,他咆哮着用手势比划着,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的绝望和对社会的愤怒。
他质问大师:“你懂不懂我的痛苦?
你懂不懂我为什么想要死?
”他的手势越来越激烈,情绪越来越激动,从嘴巴模仿吼出了含混不清的三次:我想死!看着吴慷仁面部抽搐、涕泗横流的封神演绎,让看到这里的的人感到一身悲凉,不觉间湿了眼眶。
第三次探视是在生命的最后三天,阿邦即将被执行死刑。
阿迪身穿哥哥送的蓝色衬衫,这件衬衫象征着阿邦曾经为弟弟付出的一切,是他为弟弟托举出光明未来的象征。
而阿迪的衬衫上布满了拙劣的补丁,就像他小心翼翼地修补着过去的错误和遗憾。
阿邦打开餐盒,里面是两枚水煮蛋,这是兄弟俩多年来的秘密仪式,象征着他们的亲情和陪伴。
然而,这次敲击鸡蛋的声音却让阿迪感到痛彻心扉,因为这是最后一次,他们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一起生活了。
导演也提过,鸡蛋的存在,是因为它是穷人唯一的营养品。
阿邦的悲剧,是整个马来西亚外籍劳工的缩影。
像影片中社工佳恩所说的那样,马来西亚政府为了吸引廉价劳动力,高举着人道主义精神的旗帜,假意地“欢迎”劳工的到来。
这部电影反映的问题也存在现在的许多城市里,在这些大城市的角落里,也同样聚集着无数来自偏远地区的务工人员,像清洁工、服务员、建筑工等,他们支撑着城市的运转,但却总是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他们的境遇虽然没有本片中表现出的外劳一样凄惨,但也同样需要被我们去看见,去倾听。
作为移民文化产物,马华文学一直离不开关于“离散”的母题,历史的渊源让马华作家们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回顾,继承了现实主义表达,而地理和语言上的流动赋予马华文学一种异化而独特的语言风格,形成了对传统叙事的打破。
同样地,“离散”也是马华电影的表达核心,通过关注马来西亚背景下的华人生存状态,展开对身份与历史的诘问。
《富都青年》作为一部后离散时代的作品,已经剥去沉重的历史感,对当下关注的迫切性让这部马华作品显得非典型,然而这样的现实力度却有着更加直击人心的力量。
——莉莉猫
文:郑欣晴编辑:莉莉猫责编:朱学振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富都(Pudu)是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一片区域,是底层劳工、无身份人士、难民等边缘人群的聚集地。
因为火灾失去父母及出生证明的阿邦和被父亲抛弃没有身份的阿迪,作为无身份人士生活在其中。
阿邦与阿迪,即马来语Abang-哥哥,Adik-弟弟,替代了他们不存在的名字。
影片通过聚焦兄弟二人的生活,透视着整个马来西亚沉默的底层社会。
流徙和身份的寻找,一直是马来西亚华人电影中的主题,《富都青年》也沿袭了这一特征。
但与大部分马华电影不同,《富都青年》并不只局限于华人社群,而是站远了一些,使片中的非华人不再成为“故事的街景”,呈现了一个真实的马来西亚。
如台湾媒体所说,《富都青年》是“一部典型的马来西亚电影、非典型的马华作品”。
1寻找的和早已失去的从故事本身来看,阿邦和阿迪一直在寻觅一个合法公民的身份。
阿迪因为社工帮他联系到了亲生父亲,一度可能获得身份。
在他去拍摄证件照时,穿着哥哥送给他的蓝色衬衫。
马来西亚公民身份证是蓝色的,而红色没有完整公民权。
蓝衬衫代表着阿邦对弟弟阿迪获得身份,或者说获得“正常的人生”的期盼。
然而这件期盼的蓝衬衫在被追打时扯破,最后被缝补好,穿着它去监狱见了哥哥临刑的最后一面。
而哥哥阿邦,除了自己赤裸的生命本身,其他东西一概失去,直到影片的最后,生命作为最后一样所有物消失。
在法律和社会中,他的身份从未存在过,甚至到了监狱里才拥有自己的身份——在对法师打手语“我连身份都没有”时,他指向了自己蓝紫色囚服上的号码牌。
被社会排斥的人,因为被判处死刑而进入了社会划分的群体中,然而这种短暂的“身份”也随着绞刑索,同最后挂在衣架上的丝巾一起消逝了。
一种本不存在的巨大空虚。
2双重的失声影片中阿邦被设定为聋哑人,代表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失声。
整个边缘人群长期处于一种无声状态之中,控诉和反驳只能回响在群体内部。
正因为如此,沉默的反问变得更加有力量,所有压抑和被剥夺的都在阿邦的自白中爆发,所有的情绪都由他个人之口诉说。
吴慷仁的表演使阿邦的狱中诘问成为了电影的情绪高潮。
影片叙事上的薄弱和人物塑造的明显不足让人无法忽略,但表演和手语内容的结合使无声的语言变得极具力量。
这段长达五分钟的长镜头情绪由克制到难以自抑,而正是因为这种克制,绝望显得更加沉重。
阿邦临刑前与开照法师对话,从“但我得不到”到“我,没有未来”直至作为聋哑人模糊发出的“我想死”,是边缘人能发出的,比之前任何一段有声台词都更响的控诉。
阿邦对法师说话,也在对法师代表的宗教和宇宙诘问。
诘问过后就如阿邦打过的代表死亡的手语——掌心向上而后向下翻转,向下,向下,一切都消失了。
3后离散时代的马华电影长久以来的马华独立电影被归类为“大荒与蜂鸟”,“大荒”指对某一事物追寻又徒劳无功的个体宿命,而“蜂鸟”指以小击大,追溯被遮蔽的历史创伤。
《富都青年》作为“非典型马华作品”,可以被视为一种“城市中的大荒”。
虽然影片的母题是身份,但剧情更像是对马华电影传统离散叙事的挑战。
影片的两个主角都是华人,但对身份的追寻不再执着于祖籍地的情感连结,而是更加偏向自己在移居地的本土身份,与其他族群共生,并面临着同样的身份问题。
与后离散时代马华文学“离岛风格”和“拉美风格”不同,马华电影显然更偏向现实主义。
《富都青年》是一种新尝试,但如何使每个角色都“在场”,也许是马华电影需要被持续搅动的课题。
走出雨林,然后呢?
因吴慷仁的表演切片看到这部电影,全片的高潮也就那几分钟的手语表演中。
很可惜,如果仅仅是那一段的镜头,我都可以脑补出一个聋哑人,一个没有身份的人,在异国他乡的苦难与悲情,对生存的努力与绝望,对司法不公和社会虚伪的控诉。
可是,本部作品完整看下来,剧情上是削弱了他这段爆发的力度,导演用三个人的角色消解了他自身悲惨人生的说服力,整部电影的主线支线纠缠在一起,让人看着混乱。
其实应当将他弟弟的剧情放在阿邦身上。
他可以作为一个没有身份的人,一边打工一边寻找自己的亲人,遇到了社工小姐来自“友情”的呵护,也有缅甸姑娘对他的“爱情”,也有来自钱姐临时拼凑的“亲情”。
悲剧无非就是不可得,社工小姐没有解决任何一个孩子的身份,包括吴慷仁所饰演的阿邦;缅甸姑娘因为社会现实,迫不得已与阿邦离别;钱姐作为一个有身份的人收留阿邦,却被人害死在家中;阿邦被真正的凶手陷害,作为凶手抓进监狱。
这才是愤怒爆发的源头,因为努力寻求的希望一一破碎,聋哑人与没有身份的人是原罪,他拼尽全力,依然得不到一个公平的回答。
我想,在这种人生经历下,他才能有让人信服的爆发力,才能够诉说自己的委屈,剧情才有张力,才能打动观众。
同时在看《一把青》。
吴慷仁凭借电影《富都青年》成果拿下了这届金马奖最佳男主,不能说实至名归,但也算肯定了他的表演实力。
影片聚焦的是生活马来西亚富都底层华人青年的绝望生活。
这也充分展现了台湾电影届想打造的亚洲华人文化圈的野心,从前几届邀请东南亚的电影来参展,到这次直接投拍当地题材的电影,可以看到一个以台湾为中心的东南亚华人文化圈正在逐渐形成。
单讲这部影片,是令我非常失望的,在金马奖颁奖礼上看到片花,让我以为是一部类似《小丑》一样的暗黑犯罪电影,但全片看下来却一部拖拖拉拉的兄弟苦情戏。
可以这样说除了吴慷仁的造型和表演,电影几乎一无是处。
影片是以人物为驱动的电影,前一个小时兄弟俩的戏份几乎五五开,这使的影片视角分散,弟弟的扮演者陈泽耀的演技根本没法和吴慷仁匹敌,使得观众刚刚跟哥哥阿邦有点共情,就被弟弟的情节打断。
影片花了大量的戏份表现这对没有血缘的兄弟情谊,他们甚至有几分爱情的感觉,但人物背景,社会环境又都交代的及其潦草。
就靠两个男演员来回尬演,这样既不好看也没有信息量。
这个问题影片后段也是一样。
影片到一半时,大事件发生,弟弟阿迪杀死了义工佳恩,本来以为后半段会变为事件推动剧情了吧,结果不是!
还是兄弟两的特写苦情表演。
弟弟知道哥哥替自己坐牢,探监时含着勒说杀人的是我,但也没见他自首啊,就一直找律师。
这是啥意思呢?
后面又来个反转,杀人的其实是哥哥。
那就更不对了!
哥哥从头到位都是宠弟狂魔,菩萨人设,可也没告诉弟弟杀人的真相。
最后哥哥与和尚的对话戏,是全片的演技时刻,演的确实精彩!
但是情节不合理啊,哥哥是菩萨一样的人设,临死之前却没有说出真相,没有对与自己罪行的忏悔,反而一直在抱怨自己的人生,导演到底想表达啥呢?
后悔做好人了?
影片其实是有机会拍成《酒神小姐》那样,通过主角的生活展现一个底层群像,但影片花了大量时间拍兄弟眉目传情。
变性人大姐、缅甸妹、弟弟的妓女女友等等都是非常出彩的角色,可惜都沦为了简单的工具人。
如果单单把阿邦和缅甸妹的故事拍好,影片也会比现在动人很多!
电影初衷其实挺好的,位于马来西亚的黑户人群,为了留在这个城市而东奔西窜,四处躲藏,为了活着而去四处谋生赚钱,电影前一部分其实还挺好的,亲如兄弟的俩人互相帮助,聋哑哥哥一直在照顾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弟!
但是离谱的就是社工小姐姐好心帮弟弟找到生父从而让他有正式身份证,好心却没有好下场,弟弟失手打伤,后面的剧情就是很俗套的狗血,哥哥保护弟弟去自首入狱,哥哥处理现场时候把醒来的社工捂死了,也是醉了!
还好吴慷仁的演技在线,最后跟大师那场无声激情戏,还说出了六个字,哭戏绝了!
1)我们很多时候对别人的善意其实是对自己的爱护这个片子貌似电影简介都会提到吴慷仁在最后的那一段几分钟的长镜头。
他饰演的角色Abang,作为聋哑人士,全程失语。
但他在最后发出了自己的呐喊,模糊不清的呐喊。
Abang对弟弟的感情和照顾,其实到最后他的这段独白,就是他作为一个无人在乎和无人认可的人,对自己爱护的体现。
我们很多时候不知道如何爱自己,因为并没有人教过我们。
可能在我们生命初期最弱小最需要照顾的时候,很容易被成年人有心无心的忽视,被禁语,被管教。
所以,在我们对别人释放出善意和关心的时候,有时是我们自己希望从外界得到一样的关怀。
这部电影大家对于两兄弟的情谊觉得很感动,觉得很催泪,其实,也许也有一部分的自我感动。
2)电影里的兄弟绝壁不会是这个电影的受众这对兄弟每天生活的核心就是小心翼翼,神经紧绷。
虽然没有严重到如履薄冰,但却永远只能生活在阴影之下。
现实里和这对兄弟一样处境的人就真实,并且不在少数。
正如导演在影人见面自己提到的:电影里的这群人,是马来西亚很多年的社会问题了。
正因如此,在电影放到后半段的时候,我脑中只有疑惑。
所以,我们坐在这里观看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电影里的那群人还是一样日复一日的生活在阴影下,见不得光。
而我们把他们的故事拍成电影,自我感动一番。
用各种桥段,催自己泪下。
然后,马上转身,在我们自己的世界里奔波,忙碌,忙着拿各种东西填补自己内心的空白。
如果说消费主义是profit from人类的欲望。
这部电影在本质上是不是也类似呢?
梵高和其他的画家,音乐家,作家,等等,通过展现自己的痛苦创作出供世人欣赏的名作。
那这部电影靠展现别人,在世俗的价值体系里比我们社会地位低一些的人,的痛苦来获得名或利。
每个人都从这个电影里得到了(至少是一部分)让他们满足的东西。
那电影里的这群人呢?
我想我在观影过程中会有这样的疑问,尤其是在后半段的时候有这样的疑问,有可能是因为导演在电影故事的处理上还是有些问题。
或者,正如导演自己在见面环节自己所说的 “马来西亚的这个问题已经很多年了的。
我不指望因为这一部电影能够改变现状”。
或许,就是因为这从来就不是导演写这个故事的初衷。
所以,导致在电影中我真的能够感受到他的这种“不想深究”的意图。
所以,在最后那一段的所谓的“高光时刻”,我的眼泪忍不住的往下掉,止都止不住,但我内心的疑问却越来越明确。
BTW,这个电影的所有的故事情节都非常的predictable。
所有的这些“催泪”情节也都非常的predictable。
也许我只能说是我自己不适合这个电影罢了。
3)最后的影人见面环节我很不适应可能整个观影经历,最后电影结束后主创团队出来的时候,是我最难受的时候。
电影最后我哭得稀里哗啦的那一段,我听到现场其他不少的观众也在抽泣。
字幕刚放完,我还沉浸在我上面写到的问题中。
我还在思考:我该如何理解这部电影。
主创团队入场,其他观众立刻开始欢呼。
每个人都手机拍个不停。
吴慷仁一看本人就是个社交达人,面带笑容地不时地和观众席里面他认识的人打招呼。
我体内刚刚才被电影吊起(更准确地应该是被往下拉沉)的情绪瞬间觉得无处安放,它们在其它人的欢呼声中惊慌不已又无处释放,被闷在我的胸腔。
是的,我很难受。
或许,只是我自己不适合这种场合。
导演本人看得出来是有些紧张的。
李心洁女士,作为一个见过各种大场面的明星,以监制的身份站在导演旁边,全程回答观众的问题都是非常得体的。
她很多时候其实在救导演的场。
导演本人的回答也是很诚恳的,而且很明显不够圆滑或者有经验。
让我有点惊喜的居然是饰演弟弟的演员,很稳重,回答问题很认真很诚恳。
上一秒还在一堆人不停的抽泣,擤鼻涕。
下一秒就各种热闹和欢快,还有粉丝见到偶像的尖叫。
我真的适应不了。
所以,我们之前的那些感动到底算什么呢?
这种眼泪跟眼睛见了风流出来的泪有本质的区别吗?
跟我们的膝盖窝被敲一下腿就会自己踢出去有本质的区别吗?
都是我们被给了一个刺激,然后身体自然给出了反应。
也许,只是我自己对电影的定位不准确吧。
4)“我没有未来”—— 我们对未来的滤镜导演在现场说他写故事的时候还是将电影的主题还是定位在“爱”上。
他说:人类不能没有“爱”,没有的话就完全无希望,也无生存的必要了。
这一点我还存有疑问。
我会觉得导演在这里对爱的定义也许还是偏窄的。
吴慷仁最后那一段里有提到 “我没有未来”。
其实,这句台词反应了人类对 “未来” 的滤镜。
“未来” 这个词其实在我们的语言中被赋予了极度正面的意义。
因为还未发生,所以还有变好的可能。
现在和过去已成事实,无法改变。
唯一能够让我们慰借自己的,就是未来。
但事实上,只要你还没有决定放弃生命,只要你决定,在下一秒,下一分钟,下一个小时,下一个日子,下一个星期,下一个月,继续呼吸。
你的未来就存在,你就有未来。
我们说“没有未来”,应该多数时候只是特指和糟糕的过去和现在一样,没有任何改变的未来。
我们需要接受或者学习的可能是:我们也许可以不要有太多变化的走入下一秒,下一分钟,下一个小时,下一个日子,下一个星期,下一个月;我们也能接纳这个“几乎一成不变”的自己。
最近一次和质询师的对话中,我告诉她,我现在意识到 :创伤一旦造成,痛苦一旦产生,也许它一辈子都不会消失。
它也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轻。
10年后,20年后,你想到这件事,你的痛不会比事件发生时少一分一毫。
我们之所以在几十年后“觉得”也许没那么痛了,只是因为我们处理创伤的能力提高了。
经年累月的和自己的伤痛打交道,我们习惯了,害怕减少了。
很多的时候,我们却被主流的社会体系和价值观裹挟,被剥夺了悲伤的权利。
和电影里的Abang一样,我们在这方面是失语的,是被迫的,不论是来自外在还是来自自身(我们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有时候我们会比外在的人对我们自己更苛刻)。
举个例子,如果一对父母失去了自己的子女,这种伤痛在我们现今世俗的价值体系里是被允许的,是不会被贬低的。
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对失去子女的父母说:“你想开些”,“别想了,忘掉就不会痛苦了”,“时间会带走一切的”。
然而,如果是被性侵者,被别人伤害过的受害者,年幼时被父母忽略的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只会push这些受害人要“向前看”,“战胜痛苦”,“不要沈溺在过去走不出来”等等。
所以,很多的时候我们知道所有的这些社会问题,我们个体都似乎无能为力。
但,我们就一定要因此而 “上一秒流泪,下一秒狂欢”吗?
P.S. 见面环节一个男生问了演弟弟的演员一个问题:adik,电影一开头那个摔下去的人是你踢下去的吗?
我真的是……。
我们俩看的是同一部电影吗???
希望这个男生不会逛豆瓣(他说普通话)。
再P.S. 吴慷仁很妙,居然觉得香港会比台湾冷。
穿了高领毛衣+西装。
我在香港已经十几年没有穿过高领毛衣了,冬天都不会穿。
哈哈哈哈。
導演說今天這一場是他們在亞洲第一次和觀眾見面。
感覺好奇怪。
不是在金馬已經提名了嗎?
馬來西亞他們沒有路演嗎?
我的座位很糟糕,第二排。
脖子真累啊,我看到屏幕都变形的。
但是影人见面环节我离主创团队超级超级近。
可惜,我没有心情追星拍照。
还是一如既往的在这存票根。
這次沒拍糊,嘻嘻。
吴慷仁演的很过瘾,但是电影我真的无法认同,前面至少还有点现实主义的样子,中间误杀开始整个就很drama,把一个很好的现实主义的题材拍的这么悬浮虚假会更让人质疑其现实主义的背景。加进去lgbt的元素也很莫名,致敬春光乍泄断背山到底是要干啥。BTW弟弟的演员我很可以,不如让他俩好好拍同志戏
【5】吴慷仁仿若鲜花的演技拯救了磨磨唧唧的节奏和狗屎一样的剧本……(但依然不及格!!!情节太降智了!!!女义工做错了什么???她做错了什么???我怀疑吴就是冲着拿奖才接的这个本子……)
2.4@台北國賓長春|劇本可以更好,吳慷仁值得。
阿邦说要做个好人,却两兄弟一起弄死社工…….阿邦是最后杀死社工的人,他也没有跟弟弟说,让弟弟觉得他在顶罪……这有点微妙………最后……死基佬…..怎么不自己去死
不值得同情 不需要出路
煮鸡蛋方法不对……但是很喜欢风格
底层群众的失语状态,没有身份,无认同感,金马影帝的片子往往评分都很低,大陆退出以后竞争力明显变小。
看到一半想骂街 什么b玩意儿 故事要是这么编的话应该判零分
拖沓,生硬,观念先置。但非常工整,完成度很高。
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电影本身就是本科生作业的水平,但是营销宣传的水平堪比美日大片,生生把这么平庸的电影捧成了经典级。宣传点是兄弟情,实则在讲lgbt平权。女社工与哥哥有朦胧的好感,才是弟弟拒绝女社工建议他联系生父并愤而杀人的真正原因。哥哥也是因为知晓这点才独自去杀死女社工,兄弟二人联手杀死异性的“诱惑“,互证“相依为命”的盟誓。哥哥伏法后,弟弟去找生父,暗示他皈依父权规则,不再与lgbt人群为伍(他们有个紫砂的朋友,其实是变性老人)
表面上是在关注马来西亚无身份人群的生活,暗搓搓又让兄弟同床互搏好似基片,唯二两位女性角色早早领了便当,面目也塑造得很模糊。看看表演还可以,剧本不大行,吴慷仁监狱戏稍显用力过猛。
刚刚去过马来西亚,但几天的讲学很难真正了解该国的实际。此片让我知道了在马来的人要获得公民权的困难所在:“根据马来西亚法律规定,未婚状态下出生的子女,国籍随母亲,因此造就了一大批大马男性与外籍女性在未进行结婚注册下的出生的子女无法取得马来西亚国籍,他们可能终其一生都不是任何国家的公民,无法办银行卡,无法考驾照,无法正常出境,只能靠打零工为生。”本片就是讲述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一对兄弟的悲剧。长期做制片人转行做导演之处女作,也算不错了,只是煽情手法用得有点过多,缺少节制;台湾男演员吴慷仁的表演很棒,值得金马奖的最佳男主角桂冠。
8分。为吴慷仁的封帝演技加一分!阿邦是多么善良多么勤劳的一个人啊,但因为是黑户,又是聋哑人,被生活折磨得多难受…不过他从来都是积极向上,给周围人以阳光,和他做朋友多开心呀!却因为弟弟阿迪的一时冲动酿成悲剧……他对生活的全部委屈在面对神父时崩溃,让我不住地落泪,为什么生活总是不公,对待好人那么苛刻?阿邦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活着却看不到希望。
前面还挺喜欢的 看到女的被扇一巴掌就死了 瞬间不想看了
李心洁监制,光良出品。吴慷仁金马封帝作品。
无论是人物设定还是核心反转,从头到尾处处落入窠臼,围绕身份问题,没有描摹出任何丰富可信的底层图景,故事的悲剧性被情节的不合理稀释殆尽。第三幕的狱中段落有些冗长了,但吴慷仁一段长镜头表演实在细腻,闻者伤心见者流泪,是货真价实的影帝级演出。想起来有次旁听影展的评奖会议,刁亦男说烂片更见好表演,诚不我欺。
哥哥杀鸡,弟弟做鸭。俩兄弟跳舞对视着,我以为他们会吻上去,还有社工的意外死亡。一部完全让人无法预料的电影,就像当下这个世界一样。所有的情绪只能凝聚成最后那句“我想死”。
马来西亚版野孩子
摄影不错,故事太弱了(¯へ¯),不懂马来的政策,这咋跟上个世纪的事儿似的,兄弟情拍得也太暧昧了吧•ᴗ•💧
元素过载,情节突兀,冗长且不加节制,人物动机跟情绪铺的也不够,观感不是特别好。个人感觉吴慷仁最后一场戏有点用力过猛,难民/移民以及LGBT等现实社会议题沦为陪衬,比较可惜,各方面都差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