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M”——“马内爱玛蒂尔德”。
教堂钟楼上的刻着的MMM, 灯塔上刻着的MMM, 硝烟弥漫中被刻在树上的MMM, 寻找马内时玛蒂尔德一次次在心里印刻着的MMM…… 残酷的战争可以毁掉一切,却永远毁不掉象征着马内和玛蒂尔德爱情的MMM. 有人说《漫长的婚约》说到底是在讲战争的真相,而非爱情。
对于这个说法,我实在不想认同。
幼年时候的信天翁与战场上飞驰而过的“信天翁”,前者是爱情,后者是战争。
一个代表着希望,一个代表着死亡。
玛蒂尔德坚守着心里的希望,于是,死亡在坚韧的信念面前终于显露出它的微不足道。
如果我在汽车之前到达弯道,那么马内就会活着回来; 如果在我数到7之前,火车进入遂道,或是列车员来检票,那么马内就没死; 如果大狗比舅舅先进房间叫我吃饭,那么马内就没死; 如果苹果皮没断,那马内就没死…… 这一次次的假设成了一个女人等待爱人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的希望。
她,不放弃。
在玛蒂尔德的对爱情的坚毅面前,这人类算计得最认真、结果又最荒谬的大工程--战争,又算得了什么。
丁娜,一个妓女,为了她在战场上死去的情人实施着复仇计划,她不怕死。
这又是因为什么。
这个世界丑陋么。
一场战争也许会浓缩人类所有的弱点:自私,贪婪,矛盾,虚伪,争夺,欺骗,阴险…… 而爱,却又可以容纳所有的苦难和脆弱,并最终成为这场争夺的最后赢家。
玛蒂尔德的扮演者是我深爱的“天使爱米丽”,如果说爱米丽是浮游在生活之上的天使,那玛蒂尔德就是沉淀在生活里的精灵,执著的永远满怀希望的精灵。
导演最终没有选择让马内死去,他选择了遗忘。
马内忘记了所有的苦难和离别,忘记了那场战争带给他的伤害,他回到了最初的快乐时光。
一个轮回。
美丽,从未消失。
1914年前的法国乡间,五岁时患小儿麻痹跛足的玛蒂尔达自由地奔跑在无边的麦浪和乡间街巷之间。
抬眼望去,天地是一片金黄,玛蒂尔达小鹿一般纯净的眸子映出的是收获的颜色,空气中似可传来海浪的湿咸与农家啤酒诱人的香气。
此刻她也许会想起,多年前还是同样的季节,小马涅克戴着帽子扎紧背带裤跟她后面,絮絮叨叨地看着她怪异的步伐追问:“你走路,痛不痛?
”
你走路痛不痛?
“你走路,不痛吗?
”漫天的海鸥环绕灯塔飞翔,站在灯塔顶端的孩子隔着窗户亲吻,背靠塔楼面向大海无比满足与快乐之时,玛蒂尔达不会想到,马涅克孩童般稚嫩的关切在若干年之后再次在耳畔响起响起,会是她泪水夺眶而出的最后一道崩塌的防线。
灯塔 漫长的婚约,有多漫长呢?
初次看到电影标题的人也许想当然地以为,这不过该是一对男女信守约定或厮守或分离而团圆的俗套情节。
的确,影片的主人公终获团圆,故事也难称得上惊心动魄。
它主要讲述了一战期间,法国一对青梅竹马的农村青年男女在订婚后因战争分离的故事。
男主角在索姆河战役中因自残被判处死刑而被丢到两军对峙的战壕之间,战争结束后所有人都认为男主角已死,然而女主角凭自己的感觉坚信他还活着,坚持寻找他并最终团圆。
然而让-皮埃尔·热内导演用尽浑身解数意在告诉我们的漫长,远不止时间的跨度。
等待的意义在于什么,或者,在何种状态下,一个普通人会坚持等待的信念?
常识或可告诉我们,等待的目的无外乎是坚信所等待之人或事物存在,并终将到来。
然而,当等待的目的生死缥缈不定,当众人在等待者面前叹息、哭泣、或是燃起复仇的火焰,当千般事实万种迹象告诉等待者:放下吧,去追寻新生。
在这种时刻,等待一个似乎无法实现的约定,去追求一个几无希望实现的青梅竹马的恋人的生的希望,该付出怎样的勇气与坚毅、隐忍?
玛蒂尔达给出了答案。
对生与爱的执着,构成了玛蒂尔达全部的等待的理由
海边的玛蒂尔达 “若马涅克死了,玛蒂尔达会知道,自从收到阵亡通知,她顽固地相信着自己的直觉,就像脆弱的电线,她从未气馁,更何况,玛蒂尔达生性乐观。
她自忖:若那条线不能把她带到爱人身边,不打紧,她随时可用之上吊”。
玛蒂尔达的直觉与等待,远非“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般的凄凉与无助。
而是对恋人生的渴望与对爱情主动而乐观的执着:送别马涅克之时,马涅克乘车扬起灰尘远去,灰尘中镜头给到玛蒂尔达的面部特写,含泪的眼中燃起坚毅,继而提起裙摆,拖着跛足取道近路,奔跑在原野之中,喃喃道:“若我比车先到弯道,马涅克就会活着回来”;“要是我数到七,火车还没开进山洞,或者检票员还没来,马涅克就死了”...... 影片中的信天翁,是玛蒂尔达执着于爱情的最佳注脚。
玛蒂尔达独自在房屋内吹号时回忆起与马涅克临行前的时光。
马涅克背着玛蒂尔达爬上教堂的钟楼。
望着迎风飞翔的信天翁,马涅克轻轻地对玛蒂尔达耳语道:“你看,信天翁很固执,它知道自己能战胜风”。
导演在这里赋予信天翁以强烈的象征意义,玛蒂尔达的坚守与固执,恰是如同与风浪抗争的信天翁,倔强而又美丽。
马涅克接连敲响教堂的钟声,刻下MMM(马涅克娶玛蒂尔达/玛蒂尔达嫁马涅克)的同时,镜头给到三个路人仰头虔诚的表情的面部特写,最后是教堂钟楼的远景的仰角镜头。
在钟声中,玛蒂尔达和马涅克的爱情被赋予了天神一般的尊严。
教堂
MMM 在每一次自我期待之中,在每一次期待的实现或未实现之中,去坚定一个不确切的结果,可称漫长。
找寻的过程中,所进入的故事的厚度,亦可谓漫长。
影片不是以玛蒂尔达寻找未婚夫这一情节单线叙事,而是以玛蒂尔达寻找的过程为主线,牵引出同与马涅克受难的战友的故事为支线而多线并进的,这些故事因玛蒂尔达的坚守与寻找被一一引出。
在这些支线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另一个等待者,妓女蒂娜隆巴蒂的故事。
蒂娜隆巴蒂的情人,名叫安琪,与马涅克一同被丢进黄昏宾果等死,贝当元帅的赦免令下达前线,却被昏聩的将军游戏般撕碎扔进浴池,安琪在两军战壕之间渴望求生而向德军投降的一瞬,被己方前线指挥官射杀。
战争结束后的蒂娜隆巴蒂知道了这一切,不惜一切代价复仇,杀尽了所有与害死安琪有关的军方人物,并化身妓女得以接近他们。
其中刺杀将军的一幕可称经典。
镜头首先给到唱片机,唱片在上面快速旋转,唱片机放的音乐急促、阴暗、有一丝压抑,夹杂着将军兴奋的声音。
镜头对准床上的两人时,女高音的声音响起,音调忽高忽低略显诡异,镜头中卧室的陈设虽豪华但灯光暗淡,房间侧边的窗户透进来的亮光形成自然光源,使得镜头分别以两人的视角看向对方时他们的脸都是半明半暗,暗示两人内心的差异和蒂娜隆巴蒂内心盘算的阴谋。
然后她走下床,掏出枪的一刻,音乐骤然变调,女声消失,转为更急促的变奏,准备开枪的时候女高音再次出现,这次更加高亢,逐渐增强,再增强,直到最大。
伴随着对将军惊恐眼神的特写,一声清脆的枪响,接着是吊灯玻璃破碎的声音,再接着是玻璃如利刃般插入将军身体的声音,将军惊恐的眼神过后,是蒂娜隆巴蒂复仇的快意,阴郁的眼神逐渐隐去消失在黑色之中——这时的蒂娜隆巴蒂,俨然是一个来自地狱的复仇的魔鬼。
地狱天使 但这个魔鬼所做的一切,为的是她的天使。
蒂娜隆巴蒂终因谋杀被执行死刑,临刑前玛蒂尔达找到了她,将自己搜寻到的安琪留给蒂娜隆巴蒂的遗物交给了她——一只怀表,蒂娜隆巴蒂打开怀表的一刻令人肝肠寸断,她发现了安琪藏在里面的字条:“复仇是毫无意义的,别为了我毁了你的一生——你的地狱天使安琪。
” 蒂娜隆巴蒂顿时泪流如注。
生、死、爱是永恒的主题,这部影片囊括了这三者全部。
战争自然关乎生死,而爱则在战争背后得以超越生死。
安琪的死让蒂娜失去了生的意义,在以死为最终归宿的信念之下,为见到自己的天使,美丽的科西嘉人,热烈而又勇敢的蒂娜隆巴蒂幻化成了复仇的魔鬼。
当情人迟来的劝慰送达自己手中之时,热泪中饱含的应已不是惋惜,而是快慰:“我并不后悔,也不害怕,除了我的头发,行刑前会被剪成短发,我会像圣女贞德一样去见我的安琪”
我并不后悔,也不害怕 何种反战的表现手法是高明的?
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但显而易见的是,愈从小的切入口与视角去探求,愈能触动人心。
战争的残酷不在于直面千军万马横尸荒野,山呼海啸地为着事业或主义视死如归,而是在于脆弱的、可怜的、弱小的个体,曾经在战前享受人间的温暖的个体,在战争面前如一团纸屑被卷入摧毁一切的机器之中。
这一个体在战后是否存留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从一个活生生的,有厚度的人,被碾为一张白纸,自此失去了颜色。
马涅克便是这样一个个体。
一个英俊、善良的农家男孩,爱上了跛足的青梅竹马的女孩。
第一次见面就会关心地问道:“你走路,不疼么”。
年幼时就会背着自己的伙伴爬上高高的灯塔,影片中鸟瞰镜头围绕灯塔急速旋转再逐渐远去,孩童般玩笑的话语在大海面前显得神圣而又荡气回肠。
成年后他会背着女友在教堂上眺望大海与信天翁,会在海岸上与钟面上刻下誓言,喜欢在睡觉时将手放在玛蒂尔达的胸部,举起自己的手,就能听到她的心跳就像摩斯电码...... 一切都随着战争的爆发而消逝。
在死亡机器面前,再英俊的少年也不过是献身其中的无谓的零件。
马涅克被战争摧残至丧失心智。
影片着力描写了马涅克走向崩溃的过程。
在战场上冲锋的马涅克为躲避炮火趴进弹坑,另一位同行的战友未及闪躲进来就在自己的面前被炸弹炸成碎片,导演在这里采用了十分写实的手法:灰尘散尽之后,战场归于寂静,镜头以俯角对准马涅克:马涅克的口鼻满是鲜血与碎肉,接着以鸟瞰镜头拉远:马涅克藏身的弹坑中满是血淋淋的碎尸,马涅克的脸上逐渐呈现出极度惊恐的眼神,四肢无助地摆动,最终发出一声绝望的长啸,自此精神崩溃,成为了一个疯子。
马涅克的崩溃 为躲避战争以早日回到家乡见到玛蒂尔达,马涅克选择了自残,故意在前线伸出的手被敌军狙击手打穿,不料被指挥官看见,军事法庭判处他死刑,在被扔进黄昏宾果战壕之前,这样一个片段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 战友问马涅克“你的未婚妻呢”,另外一个战友友善地补充道“玛蒂尔达,她的名字叫玛蒂尔达”,镜头进而转到对马涅克的特写,马涅克于是开始了一段与其说是对白不如说是独白的喃喃自语。
“玛蒂尔达”,通过这个长达5秒的特写镜头,可以看到,马涅克的在轻轻重复爱人的名字后,嘴角微微抽动,面部表情变得柔和,眼睛也仿佛注入了光芒,从茫然变得有神,像是从沉睡中被突然唤醒,接着是异乎寻常的轻柔语调,这样的语气仿佛是在和爱人说着悄悄话,但在所在的场合,又让人感到怪诞。
直到这段话的最后,马涅克说出了句让人错愕的话:“幸运的是,我们不用等到战争结束,处决后,我就可以马上回家了”,配合着特写,此时的马涅克脸上仍然有着微笑,但这微笑让人感觉冰冷,残酷,眼神也显得涣散。
一个正常的人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带着笑意认真地说出这样的话的,在这里导演实际上以次文本(潜台词)告诉我们:战争已经彻底摧毁了这个年轻人的心智。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话从一个疯子的口中说出,又是以如此怪异的语调,实际上导演在这里又有所象征,最大的荒诞又是最真的现实,一个被战争摧毁了的即将赴死的人,理论上已经没有任何生的希望,对于和未婚妻的重逢,便只能期盼是以这样的方式了。
而此刻这一番话又恰恰是一个濒临崩溃的疯子所言,因他说的是如此确切又虔诚,便又加深了一层讽刺意味。
对并置镜头的运用也是这个片段加强声音艺术的一个亮点,可以看到,这个片段虽近似于马涅克的一段独白,但是在马涅克每说完一句话,镜头都会给到周围战友表情的特写,共有三个这样的镜头。
随着马涅克的话语越来越怪异,战友的表情也在相应发生变化,显得愈发错愕,当所有人的神情都愈发凝重之时,马涅克一脸认真又轻松地继续蘸着巧克力吃他的面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导演的讽刺意味更加强烈。
战友们的反应 在这里,战友们的几次特写实际上就是并置镜头的运用,呈现了马涅克语言的效果,战友们的心情是作为正常人的反映,就如同观众一般,在听到这句话后,难免感到沉重和心碎,辅以整个话语过程中颂歌一般悲伤低吟的背景音乐,电影的主题在这里强烈地展现出来: 战争摧毁了人,摧毁了希望,但摧毁不了爱情,即使怀揣爱情的人经历残缺与绝望,团圆的一天终会到来,苦难的光芒不会被黑暗所掩盖。
但亦如之前所提到的,对“残缺”的运用与追求,似乎也是让-皮埃尔·热内导演的一贯风格,马涅克与玛蒂尔达最终团聚,可却都已不再是完整的、健全的人。
玛蒂尔达因患小儿麻痹失去了一条腿,而马涅克因战争的巨大创伤而丧失了记忆。
青梅竹马终获团圆的恋人在这个层面上的结局似乎并非圆满,可从另一角度上来看,也愈显真实的动人,希望从来就伴随着绝望,圆满只是残缺的异态,马涅克与玛蒂尔达的爱情自残缺与苦难中才愈显得神圣而可贵。
丧失记忆对于一个饱经战争摧残的少年而言,已是最好的结局. 色彩运用亦是本片中让-皮埃尔·热内导演的高明之处。
片头直接以战争场面切入,昏黄、惨白的底色贯穿战争场面始终,配合连绵的阴雨。
破碎的十字架与耶稣像,压抑、沉闷的气息直面而来,令人窒息。
战场 而当情节演进到玛蒂尔达当下的阶段与回忆往昔时光时,则满溢着金黄的色调,淡黄色的天空,金黄的麦田,柔和的阳光打在玛蒂尔达与马涅克发梢上时泛出的金色。
这样的技巧在一些经典的影片中也常见应用,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与《美丽人生》等,强烈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精致的布景与构图给人以高度的视觉享受,色彩灿烂而不失醇厚,赋予影片以油画质感与浪漫的底色。
马车与麦浪 这样的底色,最终延续到影片的结尾: 玛蒂尔达穿过黑暗的门廊走向马涅克所在的花园,穿过门廊时影片在声音的表现上十分低调,安静得只能听到玛蒂尔达的脚步声和花园里的鸟鸣声,玛蒂尔达走到门口时站住,前面是喧闹的花园,后面是寂静黑暗的长廊,实际上象征着长久以来玛蒂尔达在寻找过程中所忍受的压抑与孤苦,而前方的光明与喧闹则象征着生活的希望和爱情的希望。
长廊 玛蒂尔达即将走出门廊时,主题曲再次响起,在玛蒂尔达逐渐走向马涅克的过程中,曲调舒缓,节奏平和,似乎要爆发但始终有所压抑,就如同玛蒂尔达在这一过程中始终注视着马涅克眼中满含热泪却始终一言不发。
Why do you cry?
含泪不语的玛蒂尔达 马涅克问她:“你走路,不累吗”,她用点头摇头予以回应,眼眶中的泪水如同背景音乐一般,似乎随时都能倾泻出来,影片的情感厚度逐渐积累、加强。
终于,当马涅克问出:“你怎么哭了?
”
why are you crying? 玛蒂尔达的泪水终于伴着音乐夺眶而出,她还是没有说话,但是音乐的音调骤然加强,情感如同暴风般宣泄,已经替玛蒂尔达作出了回答: “你说我为什么哭了,你失忆了什么都不记得,可有谁知道我为了找你走过了多少路,吃过了多少苦,承受了多少心碎?
” 然而,玛蒂尔达什么也没有说:“玛蒂尔达靠在椅背,双手放在膝上并望着他于花园的光线下在甜蜜的空气中玛蒂尔达望着他,她望着他。
”原文载于微信个人公众号:Heathcliff 的写字台,欢迎关注。
扫描二维码关注Heathcliff 的写字台
战争让小女子失去了未婚夫,小女子倔强,人家说未婚夫死了她是不信的,拖着残腿东找西找,直到真相大白。
电影《漫长的婚约》改编自同名小说。
小说更好些,它有足够的篇幅去铺开滴滴沥沥的细节。
是的,这是一个漫长的故事,将故事拼接完整的,是那些滴沥不尽的细节。
电影只有两个多小时,不够安插这些,由此风味尽失。
贯穿故事首尾的主线是一宗未尽的婚约,而其实,那些小小约定才是耐人寻味的所在。
妓女在军营间穿梭寻找杀害情夫的凶手,而在一宗三角恋里,介入者都严守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承诺。
凡人间细小的约定给镶嵌在灰黑触心的战争幕布上,点点滴滴五彩斑澜,格外深入人心。
在它们面前,战争的壮丽陡然显得无趣,不由自主地,我开始痛恨那些伟大的战争。
如果读原著,请注意那几十封来往信件,太多值得回味的细节。
《漫长婚约》(A Very Long Engagement):硝烟弥漫里的爱情守望 (文:火神纪) 我知道幸福短暂,请不要因为我而无谓地等待。
我们在地狱里相见吧。
——题记。
1.BINGO CREPUSCULE。
我们是注定要当炮灰送命的,因为有钱人出卖了我们。
我们像上了桌的海鲜。
我们都逃不掉。
因为我们都被判了死刑。
我们都是牺牲品。
——题记。
暖黄色调的和平年代和暗灰色调的战争年代。
穿插和诙谐的幽默。
男人对女人说:我知道幸福短暂,请不要因为我而无谓地等待。
我们在地狱里相见吧。
可是女人永远不相信。
女人固执。
坚守自己的信念。
战争对于爱情,似乎永远只有生离死别和沉重的忧伤。
马内;马蒂尔;爱。
M;M;M。
MMM。
一个男人在德军和法军拉据的战壕中间的一个树上,用一只残疾的戴着红色手套的手不停地刻着这三个字母;似乎此来彼往的炮灰和子弹不关自己的事情。
我只是想告诉所有人,包括法军战壕里的战友和德军战壕里的敌人:马内爱玛蒂尔,马蒂尔爱马内。
MMM。
一个男人在海边的岩石上用锤子和铁锉凿出三个字母;吹掠过的海风,飞过的信天翁似乎也都不关自己的事。
我只是想大声喊着:马内爱玛蒂尔;玛蒂尔爱马内。
我要告诉全世界的人知道,我要告诉大海和岩石知道:我爱这个女人,这个女人爱我。
MMM。
一个男人在钟楼上的大钟上也凿出这三个字母;似乎那些消逝的时光会见证我们的爱情。
子孙后代也许有人会爬上这钟楼并发现已经长满了青苔的旧钟上有三个不知道缘故的字母。
没有人知道我是在说,马内爱玛蒂尔;玛蒂尔爱马内。
我们第一次做完爱,我抚摸着你的乳房入睡。
从此以后,每当我伤痛或者不安,我总能感觉你的心在我的手掌上跳动。
当然我还只是个孩子,战壕里的战友谁都这么说。
暗灰色调的年代,我常常用一种憧憬的心情去怀念那些暖黄色调的生活。
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我拉着你的手跑过我们住的那个农庄所有的小道和海岸。
我们爬上过灯塔在我的父亲旁边玩耍。
我们一起上学,一起回家。
年长一点的时候我们订婚。
之后我就被送到这个该死的暗灰色调的战壕中了。
BINGO CREPUSCULE;这个恶梦的所在。
BINGO CREPUSCULE;我想回家和你成婚自残之后被判死刑的受难之所。
BINGO CREPUSCULE;这个特赦令送不到的世界尽头。
BINGO CREPUSCULE;有人送我红手套的地方。
BINGO CREPUSCULE;我像一条狗一样被丢到两军拉据战场中间。
我是一个勇敢的人。
我总是像信天翁一样在海上划翔而过,从灯塔飞往即将靠岸的大船上。
有人说灯塔是海的陆地的尽头海的开始;而我,是连接这两者中间的那条路。
然而战争开始了。
我的一切在这场战争中显得微不足道。
包括我所谓的勇敢。
我在一个弹坑中看着战友被炸得血肉横飞,甚至战友的肠子可以飞着挂在我的身上。
我的所谓勇敢在那一役之后被彻底粉碎。
我害怕;害怕所有的炮弹声,枪声,硝烟的味道,鲜血和惨叫声。
我想逃,我要离开这个鬼地方。
于是我点燃一根香烟,夹在手指中间伸上去,一点的腥红把我的手葬送在这场战争中。
战友说,你可以回去和未婚妻结婚了。
BINGO CREPUSCULE;然而在特赦令被人撕碎的时候,我被送到这个地方来了。
BINGO CREPUSCULE;和我一起的还有四个人,自残或者不小心伤到自己的手的四个人:2124,穿德国军靴的巴士托,巴士底区的木匠;4077,巴尼奥勒区国家铁路局的一个焊工,西苏;1818,当朵尔的农民,诺特丹;7328,一个科西嘉恶棍,骗子或老千,安治。
安治向敌军投降;被战友开枪打死了。
他说自己不是法国人是科西嘉人,于是下士杜沃内说,注销了他的出生证明,开枪,像打死一条狗一样被打死了。
杜沃内开完枪轻描淡写地说,可怜虫。
西苏为了站着撒一泡尿,因为生存无望,他说死也要像一个男人一样倒下;被敌军的飞军上的枪手给杀了。
他一边撒尿一边唱歌:战友们,临死前,我有最后一个愿望,我要站着撒一泡尿,像个男人一样;凭着强烈的信念。
永别了生命,永别了爱情,永别了所有的女人。
就将结束,永远结束;这个该死的战争。
像上了桌的海鲜;我们都逃不掉,因为我们都被判了死刑,我们都是牺牲品……他真的像是一个男人一样地倒在战场上了。
巴斯托也死了,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死的。
五个人最后就剩下我和诺持丹没有死。
诺特丹背着我走过了整个战区,换去了死去的战的身上的军牌换了个身份在这场战争中活了下来。
诺特丹穿着巴斯托的德国军靴走出了战区。
2.固执或者希望。
“那是叫固执。
” “不,那叫做希望。
可是先生刚才无情地杀死了它。
” ——题记。
我总是相信马内如果死去的话我能感觉到。
我可以。
所以就算军区送来的死亡通知我也不会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
马内还活着,一定还活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
我知道。
我固执地相信这一切。
也许这不叫固执,这叫希望。
我所有的仅有的希望。
我的未婚夫,马内,那个为我刻上三个M的男人,一定还活着,在战场之外的某个角落。
也许被一个德国女人囚禁起来了,也许是被吓晕了头,躲了起来…… 不管什么原因,他活着,一定还活着。
战争过去了,可是他还没有回来。
我怀着我固有的希望去寻找一切可能的线索。
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找到他的。
每次有点关于BINGO CREPUSCULE的消息,我的双拳都会紧紧握着,顶在下巴,为阻止自己颤抖和哭出声来;因为那样太丢人了。
所有的东西都让我相信我的猜测。
马内还活着。
如果晚饭前门没有关上,马内就会活着回来;如果我比那辆汽车先到达那个转弯处,马内就会活着回来;如果我数到七火车进入邃道或者有查票员来查票,马内就可以活着回来…… 我只会吹大号,因为只有大号的声音才能模仿汽笛那种低沉和忧郁的声音。
父亲和母亲在那场车祸里丧生,我知道,有了这个声音,也许他们也就与我同在了。
他们可以听到这个声音。
我知道。
另一个女人,天娜·龙巴蒂。
科西嘉人安治的姘头,一个妓女。
她用她特有的本事报仇。
身体;女色;为了那些对我的宝贝安治折磨的人们,她全杀了。
她被判上断头台。
临死前她只见了我。
我给她带去了安治给她留下的那个怀表,里面有张字条,藏在只有他们才知道的地方。
安治说:“我知道幸福短暂,请不要因为我而无谓地等待。
我们在地狱里相见吧。
”可惜天娜看到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明天她就上断头台了。
她告诉我说,让那些折磨我们宝贝儿的那些人们都见鬼去吧。
也许她不会上天堂。
安治也也许知道,所以他们可以安祥而幸福地死去了。
因为很快他们就可以在地狱里相见了。
纵然他们只是恶棍,老千,骗子和妓女。
可是她杀了两个当权者。
正如她所说,送他们见鬼去吧。
那天。
我坐在海边的岩石上吹我的大号。
收养我的贝内蒂婶婶和皮尔告诉我说,马内还活着。
马内用一个死去的战友的军牌被送到了军区医院,之后被战友的母亲领了回去。
马内失忆,战友的母亲却是中年得子,于是认了马内为自己的儿子,相依为命过了三年。
战友的母亲终于还是悴死了。
也许因为忧思成疾,也许因为日渐衰老而死。
我坐在去看他的车上;马上就要见到他了。
这条路很长。
贝内蒂婶婶失声痛哭,因为她不曾相信过我的信念。
我轻轻地笑,多少有些紧张,但多少有点坦然。
因为我马上就要见到马内了。
马上就会把我所有的别人以为是臆想的东西都证实了。
我知道他还活着的时候,我忍着泪问他们,你们怎么了?
所有的人都知道我想号淘大哭。
但是我不能。
因为我就要见到他了,我要保持最好的面容让他看,纵然他已经不记得我了。
待会,就要进行重要的访问了。
阳光,蓝天;甚至整个大自然都为我而开怀。
我精心地梳妆打扮,扑粉,涂口红,描了眉毛。
但是我不能给睫毛涂黑;因为我知道如果一会情绪失控,那会变成另外一种效果。
从门口到院子里,那一条路很长很长。
长得比我一个人走了三年的时光还要更漫长更遥远一些。
我害怕,却焦急,我担忧,却希望走得更快一些。
三年了,我所有的希望和祈盼都在那长长的黑黑暗的走廊尽头。
那里有阳光,有花草树木,有鸟语有花香。
他就坐在那里。
我忍住眼泪。
慢慢地用我的跛脚走过去。
他问我,他像他第一次看到我的时候一样地问我:你这样走的时候脚会疼吗?
他说他在做事,还没做完,一会做完了再给我看。
他让我坐。
他的脸上有和熙的阳光照耀,他在笑。
笑得像个孩子一样的天真而柔美。
他问我为什么哭。
是呀,我为什么哭呢?
我就坐在那里,看着他。
树影深处,一个男孩子或是一个婴儿。
柔美而艳丽。
忙碌而忧闲。
3.悲凉的大号长鸣;最后。
这也许是我看得最认真的几部电影之一。
配乐,配色。
人物的刻画都让我惊叹。
战争。
没有像以前我看过的《大顺店》之类的那种大时代的味道。
只是一些女人,一些男人,一些情情爱爱的东西。
那些不关战争的东西,也只是关于战争的东西。
许多的人物只是短短的几个镜头就已经栩栩如生了。
不得不让人惊佩导演的功力。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那个穿德国军靴的巴士托的战友。
他娶过一个波兰裔的年轻寡妇给他带来了四个孩子,后来那个人死了,他又娶了另一个年轻寡妇,多了一个孩子。
军队的规定是只要有六个孩子就可以退伍了。
但是他自己是没有办法生孩子的。
于是他要求自己的妻子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巴士托交欢并生一个孩子。
他说,反正已经有五个孩子了,而且都不是我的,那样有第六个又有什么所谓。
他说他害怕那个地方,他说他看到过自己的战友像鞭炮一样被人炸得四分五裂,他说他曾用过战友的身体去挡子弹,只是为了自己活命……他说他害怕。
可是有了孩子也是九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也许九个月后战争已经结束了了呢。
这该死的战争是永远不会结束的。
有了这九个月,就意味着九个月的希望。
也许巴士托和那个女人已经分不清是为了朋友或者丈夫退伍,也许也分不清自己是不是喜欢上另外的那一个人。
战争,男人出征。
正常的生理需要都没有办法得到满足。
情欲,或者是别的,也许已经不再重要了。
最后那个女的依旧没有怀孕。
而那个男人很快的不再恐惧战争,而是被嫉妒占据了身心,“时间,地点,做了几次,什么体位,你满足了吗……” 这也许是对战争最大的讽刺和控诉了。
男人,最恐慌的戴绿帽的东西居然被对战场的恐惧所替代。
全剧在一种缓慢的声调中渐渐地推进。
一个旁述者。
没有一点主观意识。
也许只有这种超脱于战争之外的态度来叙述战争的无足轻重的几对男男女女的爱情。
才能更好地更彻底透彻地把整个战争的东西挖出来。
没有什么民族大仇,也没有什么国家大节。
只是男人和女人,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写到这里我又突然想到片子的开头法军发动总攻里的口号:“为了法国,冲啊……”掺杂着玛蒂尔的悲凉的大号;海风的声音;海浪敲打岩石的巨响;信天翁的叫声;炮声,枪声和惨叫…… 玛蒂尔的大号尤其刺耳。
低沉,悲凉,忧伤;像所有的汽笛声一样让人不得安宁。
战争的声音。
最后。
最后。
游离于战争之外。
爱情,在一种悲凉的淡黄色的镜头中加一点绿色。
马内最后那个婴儿般天真的笑脸。
也许,人性是不是在这里重生,战争,是不是也在这里结束。
最后。
最后。
低沉,悲凉,忧伤;像所有的汽笛声一样让人不得安宁。
乙酉年九月初五。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形容看这个电影的感受,那么就是又一部被盗版毁掉的电影,整段整段的没有字幕,以至于后只好去看英文字幕,结果虽然是不影响理解,但是却及其影响观感。
好在电影是不仅仅有台词的东西,好在导演还有镜头和音乐。
构思和讲故事的技巧不会被掩盖,建议大家千万别买佳美版的。
但是电影本身是真不错。
Jean-Piere Jeuner是我最喜欢的法国导演。
他导演的片子都非常个性,我是通过“天使爱美丽”认识他的。
他总是爱用淡黄色的滤色镜,这使他的影片时刻充满着一种温馨感。
最能概括他的影片特点的就是那种无处不在的法国人的浪漫,即使是拍这种一战为背景的电影,像影片一开始镜头给了雨中煤气灯的一个特写,这使得灯火后面泥泞的战场更加突出。
我觉得这部电影情节没有什么可特殊赞美的,还是读塞巴斯蒂安的原著好。
不过单凭这部电影的摄影技巧,就可以评为法国电影中的精品。
刚看了这部电影的幕后故事,被法国人的细致和认真感动到了。。。
每个镜头导演都仔细推敲,情节板画家用简笔画把镜头大致画下来,反复修改筹备阶段 演员的假发和胡子 先用保鲜膜贴住头 用笔在上面画的试 再戴n个胡子 拍下来然后比较哪个更适合服装都是设计师现场设计出来的 配角的衣服也是一一挑选拍街景——去掉第3个窗户 装饰栏杆 用商店代替修车厂 角落里放个宣传牌 把排水管和墙进行数码处理andrey演瘸子有医学顾问教她怎么样走的像瘸子,她吹大号也找指导教,不是假吹选狗 拍个狗导演都亲自去选。。。
还要把狗染深点。。。
拍战壕场景时他们还做了个模型,用小摄象机模拟拍邮递员某个骑车动作也是被指导了练了很久才学会的拍广场镜头时,导演告诉每个跑龙套的他们是什么工作要去干吗什么心情,由于广场很大,所以分了3块拍,再合在一起战壕里的烂泥巴都是用小型搅水泥的机器弄烂了灌下去的市场场景里,先用电脑模拟场景布置 拍摄角度 然后用真材实料堆了个真的市场 多少临时演员 蔬菜堆多高 筐子放哪里 叫卖声要喊多响 。。。
拍麦田场景时 还算好小麦什么时候开花过来拍 很美的麦浪是用直升飞机扇出来的。。。。
特地从法国跑到美国洛山矶录制电影配乐拍一个爆炸场景 3个演员被炸起来的土埋掉了。。。
最强的是最后一个花园相见的镜头。。。
下了雪,但要拍春天的景色 他们就用那种喷火的枪把雪融化了再拍。。。
从2003年6月一直拍摄到2004年6月 每一个小小的细节都不放过,才做到如此完美精致
〖"猫咪!
你除了吃,还知道纵火了。
"——《漫长的婚约》影片感想〗。
残酷的战争滋生了黑冷血色幽默,强烈反衬出爱情的执着可贵。
在无尽深秋暖黄底片下,外景显得更加舒畅温暖。
最后,玛蒂尔达哭着,她看着他,她一直看着他。
喜欢女主角玛蒂尔达(奥黛丽·塔图饰),喜欢她,她的自我占卜是因为心中的乞求和盼望,她内心的坚定。
2020.6.16
很可爱。
还是爱米丽风格的延续,玛蒂尔连爱米丽的姐妹都不是,她就是她本人。
奥黛丽.塔图倔强而执拗的小脸真是赏心悦目,可以爱她了--哈,这句话真魔羯,好象经历了一个入党预备期一样。
可本来就是嘛,对漫热迟疑戒备森严的魔羯来说,仅惊艳一回是远远不够的,她并非不相信一见钟情,只是不相信这种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即使发生了也不相信,不相信G点那么容易就能对上,对上了也要怀疑,谁知道是真对还是假对,谁知道能对多久啊?
(所以说这一区盛产冷淡真不冤枉,横)。
所以,虽然爱米丽就已经对上了点,但要说爱还真是要观察些日子的。
漫长的考察期啊。
她说:我不是和什么过不去,只是那样会更好。
能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真好。
执拗是一件多么需要勇气的事。
世界本来就是属于偏执狂的,只有她们才是真正的行动派。
想起亚飞唱卡门前说的话了:她身上有我所不具备的所有品质,我比较优柔寡断。
我们都一样。
学不会闭上眼,塞上耳,只遵从自己的内心,想做什么就不管不顾做到底。
百无禁忌者才所向披靡。
哈,百无禁忌?
不自己给自己画圈圈就不错了。
所以这样看来,她的爱卡门,我的爱玛蒂尔,都很有超我爱本我的嫌疑。
迪娜也是一个本我:我报了仇,我才不怕死,只是有一件事讨厌,行刑时他们会剪掉我的头发。
不过那样的话,我就会象圣女贞德一样去见我的情人了。
朱迪.福斯特,真是好久没见着她坚定的下巴了,没想到在这里遇到。
为了帮丈夫逃脱战争,违心地答应他的要求借腹生子,然后爱上了那个人,然后还要把一切埋葬在心底。
冷冰冰的近于木讷的脸孔,却有一双饱含痛楚和激情的眼睛。
坚忍,克制,压抑,闷骚。
她不是本我,她是魔羯。
还有被马奈尔顶包的那个阵亡士兵的母亲。
不但至死都没有戳穿他,还对失忆的他说:我是你妈妈。
还有脸蛋象红苹果一样,总是浮现着欣喜与神秘地笑容说“狗放屁,好运来”的胖舅妈。
她在那个妈妈对马奈尔说话时也和我一样哭了,却是对玛蒂尔说的:我不该不相信你。
男人们也可爱。
每个人都可爱。
还有整个画面的色彩,夏日傍晚明黄的太阳光,老马158年前就嚷着要撕碎的温情脉脉的面纱。
我承认是布尔乔亚的趣味。
可是所有那些美丽的细节,就是美丽啊。
如果狗狗先进来,如果跑到拐角时车还没有来,如果数到七。
还有MMM。
我不是一个专业的影评。
看过很多电影,不懂专业的东西,喜欢从电影中寻找一些东西。
《漫长的婚约》是我最喜欢的影片之一。
从战争中我们看到爱情的执着和伟大。
影片最后,男女主人公终于见面了。
一切都是暖暖的,包括泪水。
影片属于慢节奏,但又不同于一般的韩剧。
忽然了悟,爱情,原来也可以这个样子。
热内总是在自己的电影里展示自己对浪漫的理解——这部是「不抛弃,不放弃」,甚至他可能认为真爱总是带着点神经质的轴和执着的。反战的劝诫感(说教意味)很重:塔图凝结的眉毛和各种闪回几乎无处不在,「寻找」的比重小于「倾述残酷」。在苦哈哈的战争戏外,一切却都是那么美好:玛蒂的身世虽苦,她周围的一切都能包容她的轴,所有人都无条件无保留地帮助她,向她透露信息,向她倾诉,替她完成复仇,她眼里没别的,只有爱情,正如尼采说“爱,一种伟大的自私”。爱是希望,是只能看见彼此眼眸中倒影的星辰大海,但爱也是囚牢,多处视听语言其实都有对这种压迫感的表达。(奥黛丽塔图越看越像关之琳)
A.Very.Long.Engagement.LIMITED.SUBBED.DVDRip.XviD-DMT
战争是残酷的,但是在信念与质疑的战争中,如果自己选择了,就风雨兼程吧,哪怕最后的结果让人伤感,但是我们依然需要那个结果,来见证多年的等待,与无法泯灭的爱情
好久没看这么棒的片子了.... 特喜欢这种大背景下小人物的离奇故事.... 大家注意下法国1920的生活我们1980年也没过上吧!....
遗憾的是Gaspard Ulliel戏份太少;过程有点冗长;内容其实和cold mountain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为什么就觉得这部片少了一种感觉。不过还好,是信仰,是爱,让结局还不算太消极。
记不清了,电影确实挺长,不过不是很喜欢audry
困。。。死。。。爹。。。了。。。
虽然中间有很多地方看不明白,但是最后一幕让我感动了,为了寻回爱的人,而且是一个已被判定死亡的爱人,跛脚女孩历时7年终于找到了他。他失忆了,看着她一脸阳光的笑,此时此刻,受过的任何磨难都是值得的。
不喜欢这奔放油画风,想吐
是冲着女主角去看的,但后来我却困惑了,她的坚持是为了那个人还是仅仅为了坚持呢?
很吃不消热内的风格啊
乏味,冗长
真的是没完没了
乱七八糟,画面还是弄得那么黄不拉几的难看死了,玛丽昂·歌迪亚美!!!她的故事比女猪的故事感人多了好吗!!!
因为战争分开的两个恋人,因为坚信他不会抛开自己就踏上寻找真相的旅途。MMM``我就说嘛,这里有两小无猜的女主角,她真勇敢!
确实很长。。纯洁而动人的爱情 奥黛丽塔图好适合演这类电影啊 男女主都养眼 画面也养眼
终于,玛蒂尔德的背紧紧靠在椅子上,交叉着双手放在膝盖上,望着他,在温暖的空气里,在花园的柔光里,玛蒂尔德望着他,望着他,望着他
我拽着瘸腿一定一定不相信。就像白桦树下她以死守候的爱情诺言。
年代感上很下功夫,剧情实在无聊,塔图的棱角脸真心不舒服
作为艺术片看看导演手法还行(其实看爱美丽不就好了),其他没啥意思。主要这个设定我就看不下去:为了找男友啥也不干倾家荡产。而主流思想特别推崇这种“坚贞不渝”。在我看来很可笑:为什么推崇?无非是都意淫对方忠于自己,一旦自己遇到豪门/佳人,跑得比谁都快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