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一开始觉得编剧一般,也就一个权钱勾结的公司阴谋典型电影。
这个老记者原来也和当事人纠缠不清,所以才搞到事情那么复杂。
最后真相大白,我觉得还是不错的,虽然还是那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路子,还是要赞一下。
也许是因为太多的权商勾结阴谋论的故事太多,才会这样否定再否定,玩出了新花样!
不过心里还是有些遗憾,觉得并没有帅锅议员的杀人直接证据,那个枪手已经死了...........也许自己遗漏了什么?
其实这个片子根本犯不着写的,沉闷得让人无心点评,不过看也看了,还是写两句好了。
政治惊悚片虽然并非起源于好莱坞,却是被好莱坞发扬光大的一个片种。
其中的卖点,既不是特效,也不靠爱情,更鲜见动作,依仗的全是西方民主社会中民众对政府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和对官商勾结的忌惮,即所谓的黑幕。
这种信任和忌惮全球都有,只是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电影行业可以把这种黑幕表现出来,纾解民众的焦虑而已。
所以对这种类型而言,一个好剧本就特别重要。
要找准民众关心的切入点,锁定打击的对象,营造曲折复杂的情节,最好还要有适度的人物纠葛,说起来是很考编剧的功力。
《国家要案》糟糕就糟糕在,这个剧本写得实在不怎么样。
影片前面90分钟基本上还不让人觉得有太大问题,剧情还算紧凑,配上好莱坞的常规声画表现而已,从柯林斯议员夫妇来报社“自首”开始,剧力完全崩溃。
在这种各方角力陷入僵局的这种关键时刻,让上一分钟还怒骂主人公出卖朋友的议员出面来自我牺牲,摆平矛盾,多少有点“戏不够神仙凑”的嫌疑。
当然,看完全片后,你可以在脑子里绕一个大弯,为他的动机找到解释,但并不能挽回当时我的失望。
最后的大翻盘,看似“加量不加价”的意外惊喜,可仔细琢磨一下,这条“豹尾”留下的疑点甚多。
首先是那位雇佣兵的身份,既然是柯林斯的手下,那安点调查公司的那位主管是如何得到他的详细资料的?
可以辩解说其实他是柯林斯安插在安点中的棋子,可是卡尔是在知道他上司的地址之后,才意外在那里发现他的,这位上司的资料,安点的主管又如何得知,总不至于在杀人之后,这位雇佣兵还继续留在安点供职?
其次是卡尔是如何抓住柯林斯的马脚的?
从他夫人知道索尼亚每月薪水两万六到发现报纸上柯林斯当兵时的照片,中间有什么联系么?
最后的情节跳跃的未免太离谱。
第三是那位雇佣兵最后是怎么福至心灵地赶到议会门外狙击卡尔的?
从时间上看,他出发之时,他的上司也就是克林斯还不知道卡尔已经发现了自己的阴谋。
影片运用交叉剪辑,而且一直拒绝透露详细的背景信息,无非就是为了在开始造成他要去杀克林斯的假悬念而已,可是最终真相大白之后,我不禁在想,一开始到底是谁给他的命令?
第四,结尾翻盘之后,再回过头去想想开始克林斯的表现,我不禁产生疑惑。
得知索尼亚的死讯后他为什么要哭?
如果只是想无声无息地干掉她的话,何必多此一举地爆出这段绯闻来呢?
不要跟我说他其实有动于衷,从他的计划的周详来看,他是立定决心要索尼亚死的。
有那心思哭,他早哭了!
我估计还是编剧为了一开头的戏剧效果而设计的桥段,想一想,放在原来的电视系列剧中,是多好的一个扣子呀?
其实这片子要是不自作聪明,工工整整地收尾也就完了。
又想大反转,情节上又照应不过来,反而弄巧成拙。
大概是电视系列剧漫长的播放时间造成了剧本“广撒线、懒收官”的弊病,吸引观众看下去就好,至于最后圆不圆满谁在乎啊?
可惜电影时间紧凑,这些照应不到的破绽观众只要稍想想,立刻就能发现了。
如果用赛跑打比方的话,这片子就像一个资质平庸的选手,人家好的运动员跑得快,而且步伐灵活有力,先过终点了。
这片子跑不快,但本来还是可以慢慢走完全程的,可惜最后不甘心,决心起个飞脚亮亮身手,结果只是自己绊倒了自己,最后连冲刺的机会都没捞到,直接被人抬下场去了!
就这样。
和Russell Crowe主演的另一部同类型经典《惊爆内幕》相比,《国家要案》剧情的推进并不出彩,中规中矩但算不上这类型的经典,但是《国家要案》把报业没落和网络兴起作为一条隐藏的线索埋伏在电影里,在我看来是本片最大的亮点。
2000年左右推出的《惊爆内幕》以电视新闻人为主角,而且那时候正值IT股在纳斯达克上集体泡沫破碎的时候,网络只是报纸和电视新闻的转载媒介,博客尚未兴起,YOUTUBE还没出世......而到了2009年的今天,正值整个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爆发危机的时候,传统传媒业遭受重创,《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芝加哥太阳时报》纷纷申请破产保护,就连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西方人的心灵鸡汤《读者文摘》也申请了破产保护,相比之下,此时的网络已成为大多数人的首选媒介,BBS和BLOG使得人人可以是记者,YOUTUBE让真相更加形象,Twitter实现了现场直播......总之,网络改变了媒体的格局,甚至改变了媒体的生态系统,传统传媒,尤其是报纸的没落,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网络和传统媒体的竞争,在电影里只是作为暗线,并没有直接表现,但是导演还是通过剧情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Russell Crowe扮演的报社记者,一开始给观众的感受就和他那台用了16年的老电脑一样,让人觉得他out了,而配合他共同调查这起政治阴谋的女搭档,报社网络部的Rachel McAdams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随着二人共同调查案件的一步步深入,Rachel McAdams越来越感觉到Russell Crowe作为一个老记者的职业素质,他的新闻敏感性、逻辑思考能力,以及到最关键时刻,对于新闻真相的尊重都给了这个年轻的网络记者深刻的印象。
影片快结尾的时候,所有人,包括网络部的Rachel McAdams都在对Russell Crowe说:干得好。
也许报纸最终是会被网络所取代的,也许网络会取代一切,可无论媒体介质怎么变,对内容的探取、对真相的追寻永远不会变。
影片结束的时候,展现了报纸印刷的全过程,比起上世纪中期和以前的技术来讲,已经先进了很多,可是依然让人怀念和向往那个美国新闻业的黄金时代。
所谓向往,是因为无法拥有,就好像中国的记者往往都很YY美国记者可以拥有水门事件的荣光一样。
1974年8月8日晚,当时的美国总统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在家人的陪伴下,向全国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去总统职务,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因丑闻而中途下台的美国总统。
而将这位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拉下马的,是两位《华盛顿邮报》的记者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以及直到2005年5月31日才露出庐山真面目的“深喉”---前联邦调查局副局长马克.费尔特(W. Mark Felt)。
那是传统纸媒无限风光的时代。
对“水门事件”真相的揭发震惊了全美,也震惊了世界,在世界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两位勇敢的记者更成为业界的标杆,令人敬仰。
新闻记者也因此被冠以“无冕之王”,为世人所尊重。
本片所讲述的正是新闻记者揭露政治黑幕的故事。
可以明显看出导演在通过此片,向那些禀承新闻伦理和新闻责任的优秀新闻工作者致敬。
使得关于新闻界特别是传统报业的运作、现状与危机的描写一度掩盖了电影的主旨,更夺人眼球而显得有些喧宾夺主。
特别是电影结束后的字幕部分,对一张报纸从排版到包装运输全过程的真实记录更是独具匠心,配上片尾曲“Long as I see the Light”,让人印象深刻。
在美国文化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政治和权力的警惕。
不要忘记,在独立宣言发表的年代,欧洲大陆仍是君主制盛行,资产阶级民主只不过还是一株幼苗而已。
正是出于对绝对权力的高度不信任,美国的开国元勋们确立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运作体制。
并于1789年通过宪法第一修正案,明确宣示保护言论和新闻自由。
实际上,在美国,媒体始终扮演着第四权的角色。
正是通过无孔不入的新闻记者,才使得老百姓能洞悉权力机关运作的内幕,并对政治人物的一言一行了若指掌。
从而对那些位居权力金字塔塔尖的少数人形成有效的制衡和监督。
但这种看似完美的制度也并非无懈可击,正如本片所揭示的那样。
作为一部政治悬疑片,本片无论从剧情设置、演员的表演还是背景音乐,都堪称上乘。
而剧中的顶点集团会让人很自然联想到黑水公司,颇有些现实的意味。
而美国国土安全部,也确实将部分任务外包给私人保安公司,一如电影所展示的那样。
片子的主角是正主持调查私人保安公司黑幕的联邦参议员斯蒂芬•柯林斯(本•阿弗莱克饰)。
是出于对国家的忠诚?
还是个人政治野心?
柯林斯对顶点集团调查的动机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不同的解读。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显然柯林斯低估了被调查者的能量,就像奥巴马低估了华尔街的能量一样。
电影中的柯林斯无疑是一个高明的政客,其手腕之精妙令人称绝,虽然他的自私、冷酷与无情也让人侧目。
电影也有一个典型的好莱坞式的结局,正直的记者成为英雄,而无良的政客则最终被揪出。
但:顶点集团呢?
当在真实的世界里,奥巴马高高举起惩罚华尔街的大棒,最后也只能轻轻放下,你也就对这个结果释然了。
这就引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美国到底是普通美国人的美国,还是少数精英的美国?
不错,行政、立法和司法的三权分立,以及媒体的监督,是对权力强大的制衡。
但,当1位联邦总统,100名联邦参议员,435名联邦众议员,9名联邦最高法院终身法官,和少数几个传媒大亨,他们之间形成某种共识和默契,彼此达成交换和妥协,谁能保证他们的决策就一定会出于维护普罗大众利益的目的呢?
更何况那些站在他们身后,掌控着国家经济命脉的金融和经济大亨们。
在金融危机之下,当美国政府动用巨额资金拯救华尔街,而普通老百姓也在危机之中承受着生存与失业的巨大压力之时,华尔街的银行依旧在发放着令人咋舌的高额奖金,其嚣张与无所顾忌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到底是谁的美国?
但终究民主选举和新闻与言论自由,提供了一种可能与途径,虽然未见得就一定能揪出最大的坏蛋,就像电影中对顶点集团的调查最后不了了之一样。
而在我们的国家,连起码的新闻与言论自由都没有,讨论这些问题就恰如几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正研究载人航天一样,很是荒诞了。
在前行的路上我们依旧处于开始的阶段。
就用那首主题曲来结束我浅薄的感慨吧,这也正是我由衷的期待!
Put a candle in the window, 点一只烛光在窗前Because I feel I've got to move. 因为我知道自己要远行Though I'm going, going, 虽然我要走了,要离开I'll be coming home soon, 有一天我会重归故里Long as I can see the light. 就在我看到那片生命之光Pack my bag and let's get moving, 打点行囊 让我们出发Because I'm bound to drift a while. 这注定的短暂漂流When I'm gone, gone, 当我离开之后you don't have to worry long, 你不必为我心忧Long as I can see the light. 就在我看到那片生命之光Guess I've got that old trav'lin' bone, 或许我已获得古老的漂泊之骨Because this feeling won't leave me alone. 这感觉不曾远离我片刻But I won't, won't be losing my way, 但我将不会失去我的方向Long as I can see the light. 就在我看到那片生命之光Yeah! Yeah! Yeah! Oh, Yeah! 耶,耶,耶,哦 耶Put a candle in the window, 点一只烛光在窗前Because I feel I've got to move. 因为我知道自己要远行Though I'm going, going, 虽然我要走了,要离开I'll be coming home soon, 有一天我会重归故里Long as I can see the light. 就在我看到那片生命之光.……
还不错Russell Crowe有点戏骨的味道渐渐透露Helen Mirren戏份不多 但塑造的形象很鲜明Ben affleck比起过去的花瓶 稍许进步
坦桑姐姐去培训的时候,做了一次有关职业道德的测试。
其中有一题,你的好朋友做了市长,正好是你跑的线,你该怎么办?
《STATE OF PLAY》就是这样一道选择题。
不过是把市长换成议员。
题目的标准答案是申请换岗。
影片中的拉塞尔克劳却不能这样全身而退,尽管他已经很有意识地回避了。
也许是之前的经历,居然很多地方能会心一笑。
比如,传统纸媒如何应对网络冲击,不少人连基本事实都没有搞清楚就开始在博客里发表评论了比如,公共人物如何应对公共危机,久经检验的72小时理论比如,你知道某些独家的未经证实的细枝末节会引起轰动,但在整个事件中毫无价值,写不写?
你不写,结果同行报道引起轰动,虽然不后悔,但总是懊恼的,因为你认为真正核心的部分总是缺乏铁板钉钉的消息来源和证据,编辑又挥舞大棒限期交稿,纠结啊纠结不过最有用的是向拉塞尔克劳学习了一下威逼利诱以及单刀直入的贴身心理战术。
哈哈且第一次看到报纸从制版到打包的现代化流水线过程。
在我有生之年,它会消失么?
可惜真相未必美好,不让你那么舒服。
往往会在开始就让你猜到结局,而在一半的时候忽悠的你认为自己猜错了。
感叹一句:原来是这样啊。
然后编剧就又逮住个细节给你灌输,其实你被骗了。
关系网大了的记者可真好办事,不过在碍于情面及怕打击报复的情况下,您还能说真话多久?
所以,写八卦于己无关的明星吧,写小说别人爱怎么对号入座就坐吧。
这个company都能发展成越狱里的幕后公司了,接手所有情报公司拥有武装的情况下,起义吧。
女上司抱怨斯蒂芬的军中好友的报道时,是对后面发现照片上的纹身埋伏笔。
最后的署名,Cal McAffrey 做了第二作者,这是seasoned对inexperienced多大的提携和锻炼啊。
顺便记一下: MO=modus operandi ph.【拉】 1. 做法,工作方法 2. (罪犯的)惯技,一贯手法另,罗素·克劳也太胖了吧。
军人穿军装的过程多飒爽。
开头音乐和最后的音乐真不错,已下载。
第一次见识了印报纸的过程,结尾多为观众着想!
去年因为想看JM,下过2003年BBC的版本,无字幕,碍于无法理解的繁复剧情台词而放弃。
6个小时提供的容量要压缩成为这部2个小时的电影,必然放弃了不少人物关系,而精简的效果还不错,满满当当的电影版还算精彩。
再次看到了托尼·吉尔罗伊 Tony Gilroy出现在编剧名单中。
几乎没有闷场的剧情加上众多知名演员的演出,让人还是有满足感的,只是那不算新鲜的政治脏事也对有着“不同一般承受能力”的我们国人来说,权当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又一“反面教材”了。
2009-08-18
索然无味,虽然题材很好。
但事实举证的完全不够力度,原意应该是从情报收集过程中来展现整个事件的全貌,结果细节处理实在不敢恭维,很多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能自己脱开故事本身来做一个解释,这点不太好。
没有冲突和表演,粗糙啊。
议员、杀手、议员的妻子、集团公司的高层有太多可以强化的概念,每个行为的出发点,都是浑浑沌沌的一笔带过,实话,这个故事讲得有点烂......题外话如果我们国家如果有一些好的代言机构来保护弱势群体,或许才能达到所谓真正的和谐。
两个好莱坞老男人,一个FBI的老桥段,小人物赶把巨头拉下马,作为一部电影,乏善可呈,写得必要也只是因为更新闻有关。
我所喜欢的媒体人,流氓原被革职,官方报道是因为考核不达标。
无所谓,只是有些悲凉,广州大道中289号有太多这样的故事。
沃尔特·克朗凯特去世的时候,奥巴马、克林顿说美国最值得信赖的人走了,在中国我们信赖谁?
政治家办报是中国的规则,要有理想还有睿智。
新闻采编资格证培训的时候,一个教授说,光有理想,那么就下海去开公司吧。
中国人民的“好记者”甘志远死在了工作岗位上,其他记者们被组织去观看。
百度介绍甘志远的作品皆宏大:海南百年铁路梦·历史篇、中国海上第一井。
我相信甘志远没有像克洛·罗素饰演的记者一样吸大麻、搞朋友的老婆,我相信他情操高尚没有收过红包。
可惜甘志远没有发现“国家要案”,他也许让人感动,但永不会让人振奋。
社会主义新的价值观已经否定了赖宁,孔繁森、王进喜也开始被人怀疑,我们不但要会工作的人,也要更懂得和热爱生活的人,包括记者。
中国有没有“国家要案”?
陈 良 宇算不算?
陈 绍 基算不算?
许 宗 衡算不算?
记者去哪里了?
中国记者不如人?
没有“国家要案”中国也有改变法律的“平民冤 案孙 志 刚”,报道此事的记者去哪里了?
签片的总编去哪里了?
《国家要案》的结尾是我最喜欢的。
新闻从写到被印成报纸摆在报摊的上的过程缓缓流淌,像一宗深度调查。
这是事实的陈述,也是新闻报道的要旨,没有高大全的颂扬,也没有受人钱财的打压对手。
也许这样的东西会被不 明 真 相地和谐掉,但我还是希望能看到一部中国的《国家要案》,或者《平 民 冤 案》,甚至一部纪录广州大道中289号的纪录片。
但是看到这篇东西的人怕是没有希望了,如果有这一天,相信那些流浪的“孤魂野鬼”记者们“死”也瞑目。
虽然悬疑和合理性欠奉。不过拍得很发人深省啊,关于民主,关于真相,关于美国的政治,男主角演技很牛
虽然有两大男主,整部片子悬疑音乐渲染很紧,但配角群演众多叙事乱,让人云里雾里看不懂!
我十分后悔没去看MONSTER VS ALLIENS,去看了此片.观片过程中,几度想要睡觉,完全无法理解为何此片的介绍中会有惊悚一词...呃...没能坚持到最后,90分钟的时候,我走人了.
看到一半没看懂,于是回头重看……
对政治和新闻感兴趣的人必看。
金钱是万能的,政治是混蛋的,所以,当金钱加上政治,就产生了万能的混蛋。
情节其实在好莱坞的电影中,也算比较老套了,政治游戏在老美的片子里面似乎已经快成了America style的主旋律了。不过结尾最后的真相也算是令人感到意外,至少没有流于烂尾。其实想说的是,单从故事本身来看,最多三颗星,但是因为拉塞尔.克罗这个华丽老男人的闪亮出现,那就成五颗星了。
结尾并没有那种令人畅快淋漓的感觉,以至于等影院里的人都散场了,我还是固执地看完了那个报纸印刷过程的片尾。
全程既不紧张也不刺激,很无趣庸俗的电影,我云演一个刻板印象的龙套。
喜欢记者调查案件的这种题材~
不错,看了头,看了尾,没看中间。
故事情节不是我的口味,但是总体看来却不乏味,你在这片子里能看到多少熟悉的面孔和大腕呢?BEN真的很NICE呵呵!
从剧情上看,实在很一般,但从新闻从业者的角度来看,又觉得很振奋,这部电影唯一的成绩就是丰富了克劳那个记者角色,其他实在是很狗血。
看了前面还是蛮赞的,到最后有点迷茫了,究竟说的是什么呢?!貌似之前还有个短剧的,貌似那个评价也挺高的。为什么最后议员老婆说陪他睡一个月两万六美元,最后得知议员的情况呢?这点没看懂
其实最后一次剧情反转有点画蛇添足 没有这层反转还勉强可以算个政治惊悚片 结果最后因为反转故事又回到了个人恩怨维度 格局越写越小
说的事情很值得人琢磨 但剧情的安排枉费了这个好题材 剧情安排一环扣一环的相当松散 快睡着了这么来一下 最后的结尾是一大败笔
去电影院之前就知道不会太好看
演员阵容太强大,还不错的美国政治丑闻的电影
看的过程中恍惚了好一会儿~~~前半截线索和后半截线索脱离~~那个精神病军官的动机和科林总觉没交代清楚~
大牌雲集,蠻好看的.Helen好有氣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