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莱昂那德走到桥边,跳进了刺骨冰冷的水里。
又一次的恋人离他而去,让他绝望了,他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可是,求生的本能让他重新浮出了水面,在路人的帮助下,他被救了上来,踉踉跄跄地自顾走了,连句感谢的话都没有,只留下诧异的人群。
他湿漉漉地回到了家,三十多岁的男人,和父母住在一起,可以看出家里并不富裕,很普通的一个家庭,全家靠着一家干洗店支撑着。
他和父母几乎没有什么交流,话少的可怜。
父亲邀请朋友一家来家里聚会,这次聚会其实是一次相亲。
朋友的女儿SANDRA对他有意思,而且他们家族也是做干洗生意,并且规模很大,双方父母还想进行合并,这对于莱昂那德一家来说尤其划算,生意扩大,以后的生活可以上一个档次。
莱昂那德不置可否,在半推半就中,算是默许了和SANDRA的关系。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楼上的一个漂亮女孩米雪儿,相比SANDRA,她年轻,性感,活泼,他疯狂地迷上了她。
一开始知道她有男朋友,他非常失望。
可是后来发觉米雪儿的男朋友是个有妇之夫,而且米雪儿向他透露想要分手的意思,他觉得有机可乘。
他一边若即若离地和SANDRA保持着模糊的关系,一边和米雪儿出入各种场合,这时我们发现,原来莱昂那德并不是那么地沉闷无聊,他讲笑话时神采飞扬,在舞池里魅力四射,成为全场的焦点,是米雪儿激发了他的各种优点。
可是当他向米雪儿表白时,米雪儿说他只是把他当成好朋友,并且那个男人说了,说会和他老婆离婚。
莱昂那德失望之极,于是下定了决心,要好好和SANDRA相处,他经常利用自己的专长,为SANDRA的家人拍摄聚会照片,渐渐地,米雪儿远离了他的视线,他已经融入了到了SANDRA的家庭生活中,尽管他是依旧的沉闷和机械。
然而,米雪儿的一个电话,又让他平静的心沸腾了起来。
当米雪儿告诉他,那个男人是永远不会离婚的,她已经彻底和他结束了,莱昂那德冲动地又一次表达了自己的爱,他说可以让米雪儿一辈子都幸福,他们可以远走高飞,彻底抛弃过去的一切。
于是他一面和自己的准老丈人虚与委蛇,并且答应家人留在家中参加双方类似定亲性质的晚宴,一面偷偷地去商场买了求婚的戒指,并订下了双飞的机票,等待在晚上的那一刻向米雪儿求婚,并和她远走高飞。
家中,人声鼎沸,充满了喜庆的氛围,谁也没有注意到他的离开。
知情的妈妈追到楼梯口,眼里都是不解和伤心,而他则是一脸的兴奋,他说,妈妈,我现在很幸福。
楼下约会的地点,楼道中缓缓映出的米雪儿的脸,她告诉他,那个男人为了她离婚了,她不能和莱昂那德走了。
“你是一个好人!
”她说。
其实,这句话彻底地击溃了他,我觉得莱昂那德应该是听过很多遍了,之前的女朋友分手时说的应该也就是这句话。
好人,可是好人为什么永远也得不到自己的幸福。
他来到了海边,把手中的戒指扔向了大海。
他想再一次结束自己的生命。
可是戒指偏偏又重新出现在他眼前。
他向命运屈服了,收起戒指,回到了家里,面对SADRA,把戒指套在了她的手上。
SADRA无比幸福的脸,让人觉得这个场面更加的伤感。
她永远不会知道这个戒指后面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故事到这里结束了,但是我觉得这只是一个开始。
结婚了,只是一个阶段的结束,米雪儿离开了莱昂那德的生活,可是在他以后的生活中,还会出现LILLY,ANGELA,ISSABELLA...就像童话故事的结尾,公主和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真的是这样吗?
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证明了“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那些大量的温馨的爱情电影只是用以抑制疼痛的鸦片而已,吸上几口,疼痛缓解了,等药力过后,疼痛依然无边蔓延。
主演杰昆菲尼克斯,在影片里,焦躁,眼神飘忽,手足无措,是因为这个人物是卑微的,永远没有安全感,缺乏勇气,既缺乏生的勇气,也缺乏死的勇气。
注定了,他只能一辈子就这样浑浑噩噩下去。
1979年,有一部苏联影片,叫《永远的马拉松》,说的是一个中年的大学教授,公认的好好先生,可是内心里一直很厌恶自己的现状,很想做真正的自己,终于有一天矛盾爆发了,他想极力维持,可是终归失败,他转念一想,也好,彻底放松了,和过去的日子告别吧,以后就要做自由自在的自己,但就在他为自己庆祝的时候,妻子回来了,情人打电话来要求原谅,同学仍然求他帮忙。。。
他颓然了,原来终究逃离不开自己的轨道。
这个电影更加的现实,更加的让人信服,什么样的性格,注定了什么样的命运。
命运就像是牢牢抓着缰绳的骑士,而我们就是他胯下的那匹马,偶尔他开了个小差,让你信马由缰了一会,可是马上又让你回到了原来的道上。
看美国电影的过程也是进一步熟悉美国社会的过程。
前段时间在圣路易斯见过一个被犹太家庭收养的广西孤儿爱丽,那个女孩告诉我说刚刚参加过犹太青少年的成人仪式bat mitzvah,正式成为华裔犹太姑娘。
学会一个新词以后,我就琢磨着以后应该找机会参加一次类似的活动,看看信仰比较保守的犹太人通过怎样的仪式让孩子成人,并承担起宗教责任。
从实际生活中找到机会以前,电影《两个情人》(Two Lovers)已经让我的愿望得以实现。
电影中,男主角伦纳德(Joaquin Phoenix)在女朋友桑德拉(Vinessa Shaw)弟弟的bat mitzvah上兼任摄影。
整个场景更像一次规模比较大的生日派对,祝福声此起彼伏,但看不出特别的宗教色彩。
伦纳德和桑德拉两家的父母同为居住在纽约布鲁克林的犹太人,同样经营干洗店。
子女的结合也意味着生意的整合壮大,对集体归属感极强的犹太人来说,这样两全其美的好事怎能放过?
四位长辈当然极力撮合。
伦纳德的父母说着带外国口音的英语,妈妈露丝看着极为眼熟,但我一下想不起来这个女演员是谁。
桑德拉属于主动进攻的一方,伦纳德显得犹犹豫豫。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安排?
电影中最直接的解释由桑德拉提供,她告诉伦纳德,有一次在洗衣店看见他邀请妈妈露丝一起跳舞,觉得特别可爱。
我不知道其他女孩见到此类情景后是否也会产生巨大好感,但桑德拉确实爱着伦纳德,她愿意照料他。
伦纳德需要照料,他患抑郁症。
电影一开头,他曾经投海自杀。
伦纳德的左胳膊上几道伤疤仍然清晰可见,那是割脉后留下的纪念。
导演安排桑德拉如此这般无条件地爱上伦纳德,等于在说,怎么着?
他有这样的运气,观众你还能有什么不服?
其实在我眼里,一个像桑德拉这样的女孩可以等着一个比伦纳德出色很多的小伙子来追求。
她在辉瑞公司工作,性感漂亮,绝非仅以心灵美见长。
伦纳德仍然和父母住在一起,干着份给干洗店送送货的工作。
虽说爱好拍照片,但从摄影作品中我看不出来他能藉此而别开生面。
不过,这无法阻止伦纳德心有旁骛。
两人刚做完爱,伦纳德就开小差,视线透过窗户只抵天井对过的房间。
米歇尔(Gwyneth Paltrow)住在那里。
金发美女米歇尔在曼哈顿的律师事务所做助理,她跟一个有家有口的律师罗纳德相好,他出钱帮她租下了伦纳德家对面的公寓。
两人互相能看到对方,格局跟希区柯克电影Rear Window相似。
不同之处在于,Rear Window充满悬念,《两个情人》中只有伦纳德无谓的来回振荡。
他对米歇尔一见钟情,只要有可能,永远都选择将桑德拉抛至脑后;每当从米歇尔那里失望而归的时候,桑德拉从来都是他寻找安慰的来源。
所有这一切都在妈妈露丝的注视中,但她没有任何生硬的干预,只有无尽的关爱。
很多电影描述过母亲和成年儿子的关系,在我的视野所及,露丝可能是最知道怎么爱护成年儿子的妈妈。
镜头推到特写的时候,她的那张脸终于让我想起来英格丽∙褒曼。
露丝长得特别象褒曼。
米歇尔对伦纳德特别有好感,愿意视其为知己和兄长,他却拼命要做情郎。
终于有一天,米歇尔意识到跟律师罗纳德不可能有前途,她决心离开纽约,到旧金山的朋友那里去,伦纳德立即跟进。
他们打算由我最喜欢的美国城市迁至我第二喜欢的美国城市,照说我不应该有太多意见,可这个私奔计划的破绽实在太明显。
伦纳德连用电脑订机票这种事情也逃不过父母的注视,他哪里有能力应付未来?
他可以取出压箱底的钱为米歇尔买戒指,但以后的生活怎么办?
他怎样才能满足米歇尔听歌剧、喝白兰地亚历山大这种高档鸡尾酒的需求?
伦纳德偷偷整理行李的时候,我特别注意着,哪些是他必须带走的物件。
值得一提的包括药瓶和照相机,那正好显示出伦纳德生活的两面:一个伦纳德需要靠药物维持基本正常的生活,另一个伦纳德仍然不愿放弃幻想。
电影的结尾,在拼命吹出的肥皂泡破灭以后,伦纳德被迫回到桑德拉身边。
以后他能好好过日子吗?
很难预测。
要知道,他连迷途知返也算不上,只因为无路可走才想着回家过日子,可怜的姑娘桑德拉对其中的变故毫不知情。
我只希望内疚感能驱使着他和桑德拉一路走好。
演员Joaquin Phoenix曾两次获得过奥斯卡提名,他曾扬言《两个情人》将是最后一次演电影,此后将投身音乐。
果真如此,那未免可惜了,虽说角色本身并不惹人喜爱,Phoenix的表演仍然很棒。
从电影的演职员名单中,我看到露丝的角色由Isabella Rossellini扮演,她是英格丽∙褒曼和意大利导演Roberto Rossellini的女儿。
FIFIB有James Gray的回顾展,并在周日安排了他的master class。
主持人用法语提问,格雷用英语回答,有法语翻译。
根据他的英语回答和我的理解,尝试做了些记录,及一些与《两个情人》有关的问答。
首先格雷说他觉得这不是什么master class,就简称class好了,或者叫idiot class也行。
他是个健谈而幽默的人。
又声明不想成为一个品牌,如果说他有某种风格,并不是他多么有原创性,多么刻意为之,而是因为他所喜爱的东西构成了他,而他又呈现了出来。
说道原创性,他提到我们都从别人那儿偷师,他在拍《星际探索》的时候看了很多科幻电影,并举了一个偷师的例子,是库布里克套用了一部冗长、无趣而又年代久远的默片的一个片段,人在太空舱里倒立行走。
他说尽管人们认为《2001太空漫游》多么地具有革命性和原创性,但库布里克还是会借鉴前人,只是从我们不知道的地方。
他认为真正的原创性是从个人内里生发出来的,inner of person。
并强调非常不喜欢fresh这个评价用语,fresh、 rotten,这些都是网络评论的用语,一部影片可能看上去形式上很fresh,但是故事和内在观念上可能rotten(老套)极了。
他认为形式没有那么(着重)重要(form is less important),而根据形式去评价作品往往是更容易的方式。
而他所看重的更多是个人的声音,电影的情感(personal voice, emotion of film)。
他又举了一个在形式上很简单却非常动人的例子,是卓别林的一部影片(他详细描述了场景,可惜我记不得了)。
他评价道,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镜头,完全没有炫技,so simple but so complex,so beautiful, so moving。
这个时候他还说道,如果用艺术(art)这个太大的词,他表现得有些”怯于“谈论艺术,艺术是来拥抱人的,我们用它来挖掘人的精神层面,并拓展我们的同情心(extention of our sympathy)(这儿我不确定自己完全理解了)。
中间有一段他谈到他来自一个可能不算快乐但依然联结在一起的家庭,父母、哥哥(or弟弟)及他四个人,但在他开始读大学的那年,他父亲有了些法务问题,他妈妈因为癌症去世,短短的两个月时间,这个family unit完全崩塌了,他当时没有处理这种创伤,但他最近发现,他将之都投射到了电影中。
这是种奇怪的感觉,convey yourself to others。
后来他提到拍有趣的电影当然也是好的,但是不能一直都处在浅层经验里,不能一直都是关于吃蛋糕或巧克力这种愉悦的味觉经验中,不然就太表面了,我们总要处理一些更深刻的个人经验。
但是市场是不允许个人存在的(market tries to destroy individual on everyday bases), 也让个人的声音消失,给人人带去同质化的东西。
主持人问了不少与他新片相关的问题,他说《星际探索》不是一个IP,而迪士尼给了他很多支持,几乎没有可以抱怨的,但他认为这个电影的一个缺点是他没有放入足够的愉悦(joy)在电影里,但生活中是有不少愉悦的。
谈到Two lovers的那场三人去高档饭店用餐的戏,格雷说Michelle问Leonard"Really?
You have a girlfriend?"的语气里是有愤怒的,其实他没有想到要在这句台词里加入愤怒,而是Gwyneth加入的,而他认为这种愤怒让他们的处境更复杂,说明Michelle是想利用他(use him)来”刺激“她男朋友,而这则让Leonard的处境更让人悲伤。
(我怎么把这段写得这么言情化)他提到美国电影的风格其实很多时候是由表演风格决定,Style of American film is mostly depended on the style of acting。
这儿他举了希区柯克的例子,讲了不少,没听懂啊。
他就表演讲了不少东西,其中一个细节是two lovers里的一场天台戏,他们拍了30多场,其实拍到14场的时候已经ok了,后面出来都很不错,但是他们就像做表演实验一样,又拍了好多场,惹得制片人不高兴了。
观众提问环节有个观众说去年和他在马拉喀什电影节上见过,他很喜欢two lovers,其中有很多向《后窗》致敬的地方。
问题问的是啥,没有听清。
格雷说,我确实喜欢希区柯克,也可以说有向《后窗》致敬之处,但是内核其实是受《爱情短篇》的启发,这是更密切的reference。
他发现关于欲望(desire),已经有很多浪漫喜剧型的影片,他想做不一样的,于是有了two lovers。
他认为欲望是一种幻想的投射,可以同时拥有肤浅和深刻两面。
还举了一个他和他夫人第一次在一个晚会上认识的例子,如果那天晚上她是穿着另一个风格的礼服,可能他就不会去搭讪,虽然仍然是同一个人,好像很肤浅,但事实往往就是这样。
Leonard最后为Sandra戴上婚戒。
他甚至没有细问她是否愿意,就为那枚打算送给旧情人的戒指匆匆找到无名指来安放,就如他的爱情。
他对她向来是简单粗暴,毫无节制。
在被爽约后,急忙打电话给她,约她看电影;在被冷落后,便要与她接吻做爱;甚至在表白遭拒的下一分钟内就打电话约她一起午餐。
移情之快之自然,看得我心惊。
男人啊,你怎么可以弱到只会在另一个女人的深情里寻找慰籍?
一点爱和希望就可以让他们一直等,一个等来了抛妻弃子的恋人,一个等到看着恋人与别人双双离场。
如果Ronald能早一点决定带Michelle离开,如果Michelle没有再联系Leonard,那么结局也不会让人太唏嘘。
许多事情都已注定,但中间的那些小波折仍然可以让我们纠结得死去活来。
他们都有标记着伤疤的过去,都没有勇气开始新生活,却又无比想逃离现状,一样fucked-up,在感情里一样的放肆贪婪,毫无节制。
一样都是低能儿,Sandra才会对他说,“我想照顾你。
” 而他又对Michelle说,“我会照顾你。
”Michelle之所以同意和他一起到旧金山,并不是因为爱。
他狂热的对她说着“我爱你”,她也是淡淡的说“okay”,并挂断电话。
她答应和他一起走,是因为她需要有一个爱她的男人,安慰她,照顾她。
Leonard回到了家庭和Sandra身边,并不是因为他选择,而是因为他别无选择。
前面是汪洋大海,而回头是爱他的家人与女友。
他惧怕死亡,曾多次为未婚妻的离开自杀,但每次都下不了决心。
这一次,当被抛弃,他甚至不愿意多花一点点时间变个花样示爱,就匆匆拾起落水的手套与埋在沙里的戒指,回家索要温暖与拥抱。
不知情的Sandra问他怎么了,为什么流泪,他说,“我只是高兴而已。
” 之后两人相拥,镜头拉远,音乐剧渐止,响起的却依旧是Michelle爱的歌剧。
下一次,希望在他们的床边听到的是Sandra爱的音乐剧。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Woody Allen的[Match Point]。
同样是并不奇崛的三角情事,同有一位让主人公神魂颠倒的金发尤物。
后者全篇由歌剧贯穿,前者中也有高亢的男声响起。
关于谎言与背叛的老生常谈,以一种到位而精湛的方式呈现。
是讽刺也是同情,James Gray的[Two Lovers]成了夜色中一曲忧伤的挽歌。
取景是我尤其喜欢的。
老式公寓和人声鼎沸的街区,两人约见的屋顶平台,那一晚的night club,还有一段城中心华丽夜景的描写。
甚至是Leonard父亲经营的洗衣店。
主人公的父母是外来移民,非母语口音浓重。
他对Michelle的男友这样说:我在我父亲的“公司”工作。
而影片的第二个镜头就给了“我们热爱顾客”字样一个特写。
父母的戏份犹如过场(除了Isabelle Rossillini扮演的母亲的最后一场戏),可主人公的家业背景却似乎不断被刻意突出。
卑微可想而知。
如果说摄影这个副业能给他多一些尊严的话。
Michelle在听说Leonard爱好摄影时,即表现出崇拜。
(不得不说其后的所有情节都让这位女主人公看来无比庸俗和肤浅,似乎正好从另一个角度将Leonard进一步悲剧化。
)向对窗的她举起相机之后,他说“我刚才是想要引起你的注意”,有些一语双关的意思。
而这台相机,在另一个女人Sandra这里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决心要和Michelle了断后,他打电话给Sandra,放下了相机。
相机的定格特写之后,是一组静止的黑白相片,呈现出两人的“幸福”岁月。
镜头从相片转接至又一场家庭聚会,Leonard在人群外微笑地举着相机。
还有两组镜头印象极为深刻。
前往赴约的途中,列车上的Leonard将目光从面前的一对情侣转到了车窗,这段情节在车窗内不知所措的表情中,划上了句号。
Leonard向睡着的Michelle俯身却没吻下去,我们在没有转变的对女人的特写中,听着他渐弱的鼻息和轻声地离开。
怎能不提Joaquin Phoenix的表演。
冷淡、卑微、伪装、无措。
倒数五分钟,从阴影处走出的女人告诉他,她不能跟他走了,因为另一个男人已经为她放弃了家庭。
“你真是个好人。
”一张渐渐被泪水扭曲了的脸,陷入了彻底的绝望。
这部电影和这个角色,未能给他带来任何与其相衬的荣誉,并不难理解。
而如此低调而华丽的谢幕演出,应该也已没有什么遗憾。
绝望过后的Leonard还是悄然地回到家,这个孤注一掷的局外人再次及时获救。
唯一知晓秘密的母亲,意味深长的转然一眼。
人群中的Sandra只见欣慰,她便还并不知情。
戒指,求婚,一切于是顺理成章。
美中不足的只是眼泪。
先说结局,michael是不会跟他走的,leonard说了那么多我爱你,但是michael一次也没有说过。
影片开头是leonard第二次跳下河寻求自杀,所以当他走向大海的时候我以为这次他选择的是大海,真正使第二次痛苦得到解脱。
但是。。。
我所想像的结局是:戒指放在手套上面,留在岸边,男主角走向大海深处。
为劈腿付出应有的代价。
是的,当leonard走回家后,龌龊二字顿时闪现。
4星的原因是影片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接近。
充满了太多我们熟悉的情节:两个年轻人订婚了,但是由于某种原因遭到女方父母的反对,然后女方什么都不说就失踪了;时刻渴望转正的二奶;有着家族利益的两个年轻人被双方父母撮合。
生活中,像michael那种面容姣好但却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女人太多了。
在楼顶上的第一个场景,michale极力想寻求leonard的帮助,去帮她看看这男人是否真适合她,真正值得他托付终生。
这种帮助是无意义的,当女人决定一件事后,再去征求别人意见,只是想要个yes,想要个支持者,而不是用来证明自己的决定是正确与否。
影片是否要告诉我们,人只需要个爱自己的人就够了,而不需要自己所爱的人?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脑子里一直在来回飘着这句话。
男主角叫Leonard,瞬间想到了生活大爆炸里那个衰仔,觉得轮廓上还真有些像,兀自觉得:原来叫Leonard的都长这样。
这是闲话。
这是一个劈来劈去你劈我我劈你的劈腿故事。
两个情人如果对于Leonard来说就是Michelle和Sandra,对于Michelle来说就是Leonard和Ronald。
这样的组合存在一个交集,就是Michelle和Leonard。
但大概就是因为在这个关于劈腿的故事中作为一个互劈行为的交集而存在,注定他们不可能修成正果。
L和M都有很严重的人格弱点。
L经历了一次无果的爱情,导致心理脆弱扭曲时常自我伤害,M依赖药物调节情绪,爱上有妇之夫生活在主流背面。
作为备胎,L算是姿态比较高的了,起码有一个为他crazy的S。
其实影片没有过多渲染每个人物的性格、条件等各方面,而是以“劈腿”的情感作为一以贯之的线索。
按照我所能理解和想见的生活,Leonard是一个遭遇过爱情失败,外表轻佻内心悲戚的人物,他有着种种矛盾挣扎,但也不失为现代大都市生活中普通男人的一个代表型。
Michelle是那种妩媚浪漫,面容靓丽身材姣好,让无数男人倾慕但迟迟没有归属的女人,从事的大约也是公关之类的行业。
Sandra是那一类未来有望成为公认的贤妻良母的女人,对于情感和另一半,她们依着天生的隐忍顺从而处处懂得分寸,细水长流。
Leonard这样的男人一方面可以拥有平实温暖的家庭,前提是他选择Sandra这样的女性,另一方面他们内心渴望的是激情澎湃,冲动浪漫的生活体验,这让他们在平平淡淡了太久之后初见Michelle这样的女人就会轻易沦陷。
Michelle这样的女人永远不缺少一个心甘情愿的备胎,但是她奉之为主为神的那一个往往缺少和她结合的现实条件。
由于缺乏安全感,她们容易爱上有家庭的男人,因为这样的男人比单身男人多了一种潜移默化养成的照顾他人的习惯,并且也具备一种能让人依靠的幻象。
Sandra这样的女人大约对于突发状况时常无能为力,如果结尾处L和M私奔成功,其实Sandra大概什么也做不了。
但一旦这种意外没有发生,她们的耐力和持久性是M无法比拟的。
说了一车的废话,其实不管谁跟谁,谁背弃了谁,从过程来讲,Sandra爱Leonard,Leonard爱Michelle,Michelle爱Ronald。
爱情,不过就是一物降一物。
精神上的平等不意味着现实中的平等,精神民主来自感性的广泛分配。
这分配不是说有部分人品行高尚、吟赏风雅,有部分人只能投身“现实生活”。
以前的界限模糊了,差别没有了。
新的感性分配让谁都可以有精神享受,随之而来的艺术平等性。
所产生的问题就是“混淆艺术和生活”。
一个农家女孩读了小说,结果变成了艾玛·包法利。
莱昂追求完美的爱情,却忽略自身的条件。
这些都属于“民主的疾病”。
是精神的民主破坏了他原有的生活。
使他偏离了本来的生活轨道。
驱使他追求一个跟自己不同层次的女孩。
所以导演要让他失恋。
并给了他一个现实主义的结局—符合他所处地位能碰到的最好结果—— 一个普通的姑娘
看了《Two lovers》(中文翻译成了《两个情人》或者《劈腿情缘》),失望是多少有点的。
同样是有关讨论一颗心的归属问题,它既没有《Closing》(《偷心》)那样的浪漫而令人揪心,又不及《Matching point》(《赛末点》)那样的性感和意味深长。
不仅如此,它还让我觉得很憋气。
简单点说,这个电影中的男主人公在解除一次婚约的阴影中过着平庸的生活,此时周围人有意撮合他和一位乖乖女,黑发姑娘(电影海报下半边这位),但是男主人公其实并不来电(除了他男性荷尔蒙爆发的时段);同时,他迷恋上了新来的女房客,由Gwyneth扮演的金发姑娘(电影海报上另一位),金发姑娘具备典型的令人沉醉的流浪气质和眼神,以及通常这类姑娘的通病——与他人的情感纠葛。
这并没有影响男主人公深度地沉醉在对她的迷恋之中,在甜蜜之中的男主人公用所有积蓄给金发姑娘买了钻戒却被告知她还是选择了别人。
而男主人公在短暂的失望过后索性非常环保地将戒指送给了还算倾慕于他的黑发姑娘,黑发姑娘如获至宝两眼泪光闪闪,由此展开一段后果不堪设想的婚姻…我想一定是男主角Joaquin Phoenix在经典电影《角斗士》中那个心狠手辣的太子形象塑造得太成功了,以至于他一出场我就觉得他不是好人,而他出现种种懦弱的迹象的时候,我又不大相信,总觉得这哥们儿心里应该还憋着一股狠劲儿。
很不幸,他没有。
被心爱的女人抛弃之后,他一点也没有重新振奋自己生活他日再重新寻求真爱的劲头,反到不负责任地将对很多女人有巨大杀伤力的钻戒貌似真诚地送给了他不爱的那个黑发姑娘,估计心里想的是,“好歹还有一个备用的”。
电影在黑发姑娘的感动情愫气氛中就结束了,用膝盖也想得出来这二位婚后的生活不会多么幸福美满,而酿成这样后果的就是男主人公和黑发姑娘本人,赖不到金发姑娘。
虽然并不是每件例如情感之类的事情都可以套用“游戏精神”这样冰冷的字眼,但规则总是有的,当然世间也总是有概率不低的不幸事件。
总的来说,让我觉得很不快的是男主人公破坏了我以为的规则:1. 具备最基本的游戏精神。
推广到生活中即来到人世便该好好活着,享受作为一个“人”的种种乐趣。
当然不好说人生有没有“通关”这一说,如果说人生中有一道道小小关卡,也许可以理解为诸如考试升学求职结婚生子这一系列“经典”人生课程的完成。
只是活完最后一天,可能大家就真的都“玩完了”。
我还是觉得每个人的关卡可以不同,不必都要搞定相似的迷局,但至少还应该尽力吧,也至少要本着在过程中销售乐趣的心态。
男主人公没什么大事,不缺胳膊断腿,但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我实在不理解,怎么看也不属于“文艺青年”的范畴,又不像在装什么,总之,难受。
2. 对自己扮演的游戏人物要负责。
游戏软件是会储存玩家历史记录的,不要以为每次都重新玩过,或者索性不设定玩家姓名就没人知道你做过什么——很明显,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帐,“掩耳盗铃”这招只适用于有记忆障碍的患者。
男主人公从一次取消婚约,跳入到偶遇的迷恋本来并不离谱,可他硬要把这样的迷恋纳入到他婚姻的游戏中,失分之后又转而借助戒指开始下一局婚约游戏,我很纳闷难道这样的游戏很好玩么?
当然,作为经常在游戏过程中推到重来的处女座成员之一,我“对玩不好就重来”这一套的体会是“下一次也未必就能玩好”,好在这只是在游戏中。
我们喜欢推到重来的因素,不仅是“不接受失败、追求完美”这么冠冕堂皇,更多时候还蕴含着“明知还有一下次机会,这次表现不好也没关系”的放任心态,加之每次出局之后都没有对上一次失败进行认真的总结分析,很难真正有所长进。
想想也是,除了人生之外,所有的游戏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玩家总是可以重头再来,如果真的有一款只能玩一次或者几次的游戏,大家都心里有数你能不能玩得转,就像心知肚明自己能不能活出个人样来一样。
3. 懂得“游戏只是游戏而已”这个终极原则。
谁也不必痴迷其中,了解这一点大概是不会出现那么多网瘾少年的,这也许才是游戏精神的高层次——拿得起,放得下。
玩的时候投入,不玩的时候就去你大爷吧,果真做不来的事情就不要强扭那个瓜了,死扛着就那么有意思么?
倒不如去寻找下其他游戏,或者干脆承认自己没有游戏细胞,这又有什么可丢人的?
反倒是男主人公这样将“需要身边有一个女人”这种游戏玩得如此之难看要好些,活着就没有其他乐趣了?
说了这么多,还是很舒畅的。
不过都是废话。
很多时候我们都很清楚,人生不是可以重来的游戏。
于是在开始之前生怕自己不认真,挫折之后又生怕自己太较真。
久而久之,一脸稚气的孩子们都被训练成久经沙场的玩家,每每彼此不期而遇都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对方“一颗平常心”的淡定眼神,而后转身迈步相忘于江湖。
他们的故事,埋藏在都市的每个角落,只是有些人不能认识到自己正处于一段三角恋情。
有的三角恋情是外露的,如火如荼;而有的三角恋情只有偷腥者自己心知肚明。
这部片子就是为小三而量身定制,必须当作功课一样来看,直至认识自己,认识对方,乃至情敌。
每个人都是自私的,没人不为自己着想,总想着给自己留一条光明的后路,情非得已,情有可原。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我一样明白事理,看了片子,就会明白,你可以把自己当作观众,或者剧中的每一个人去看待这件事,每个角度的观点和看法都不一样,但大致的对于错一目了然。
爱与被爱,并不是那么简单。
爱,像火焰,但不长久,因为激情只是一刹那,不能带给安全感;被爱,也许有些枯燥,有些强求,但可以接受的话,也可以培养一下细水长流的感情,被呵护着总归是一间幸事。
还好,他被抛弃了,至少还有下一位。
我喜欢那顶楼,虽然风很大,但是两人相拥的画面出现于镜头,那是美丽的极致,浪漫的极致。
我喜欢那公寓,旧旧的,很温暖。
我喜欢那酒吧,音乐,灯光,制度,很特别。
我喜欢那餐厅,格调很别致。
我喜欢《两个情人》,很写实。
可是我觉得他长得好恶心哦
Two.Lovers.2008.LIMITED.720p.BluRay.x264-BestHD
爱与被爱。放逐与回归。掌握主动权的永远是被爱的。最受伤的永远是主动去爱的
Joaquin Phoenix居然要息影了……
(9.2/10)啊又看哭了,太过迷人的作品。“爱我的与我爱的”,多么老套的剧作结构啊!但在格雷的导筒中:阴冷沉郁的怀旧影像;精妙绝伦的文本结构;细腻动人的二人空间调度;如同暴风雨一般不稳定的情感,令我完全沉浸。特别喜欢最后几场戏,华金的演出相当精湛:如此幼稚但又如此真诚的可爱boy,在被爱抛弃后面对汹涌的大海情绪失控,而后拾起手套与戒指回到家中,结束于定格的拥抱——一次向生活无可奈何的妥协。
Joaquin在鹅毛笔里面我就觉得很像小乔Jonathan Rhys Meyers,如今真是老了啊。最后那段音乐伴随着他的眼泪,让人觉得悲伤。我们爱的是一些人,与之结婚生子的是另一些人。
毫无亮点可言。除了苍蓝色的屋顶平台。
我就是不喜欢Gwyneth Paltrow 我从来也不觉得她好看 更没觉得她演的好
In some where, some couples would like to do as their heart wish.
爱情里我们最爱扮演犯贱角色,谁说这样伤害自己无数次还愿为爱疯狂。The movie tells us never trust in love or crazy for it. Love is bullshit.
如此拖沓就为了讲一个“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道理,其实有点没劲
格雷的两个情人,一个叫纽约,一个叫杰昆
Gwyneth Paltrow还是很美的……
太猥琐了
还挺现实,生活化的~有点虐,有点老套
节奏不对。人物刻画的太苍白。
看到结尾的时候~ 呃彻底疯咧。。。这个故事难道要教育我们人生随时要有备胎摸?
Realism killed the romance. 前四十分钟三人的关系是流动的、开放的,充满无限可能,每个人都那么神秘而含蓄,每个人的情感都是单向的,只是给予不求回报的爱是最浪漫也是最强劲的——但却没盼来《重庆森林》:她有现实的困扰,有纠缠的情感往事,而他也有现实的选择,需要真正长大。为何不将浪漫贯彻到底,哪怕它只是一出梦幻?最残忍莫过于先给你看浪漫的极致,再跌入现实的谷底。“bipolar”的指称是多余的,因为爱人是无条件的。爱是病的良药,而非肇因。
剧情老套,这个男人也真的很让人倒胃.不过买戒指不会浪费,红玫瑰送不成,转手送白玫瑰!鄙视。。。
一个备胎男被抛弃的故事,傻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