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充满了创造力与遐想的电影,乐高世界和现实交错的设定也很有趣。
如同乐高积木一般,也是电影所表达的:相信自己的创造力,激发灵感,创造力是一切的源泉。
每个人都蕴含着无限的想象力。
希望孩子们更尽情的按照自己的想法玩乐高,而不只会按照说明书摆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乐高能经久不衰吧。
不仅仅因为它能把触不可及的事物展现在我们眼前,更重要的是它能让我们脑海中浮现的想法具像化。
从我记事起就开始玩乐高了,拼搭自己想象中的机器人、飞机、船...不满意也可以拆掉再拼,直到自己满意的样子,百来个零件也能玩出很多不同的花样哈哈。
直到现在我仍热爱着乐高(虽然价格偏贵,好在也有很多授权过的国产品牌纷纷涌现,积木当然不只有乐高),只要充满想象力,它可以是任何样子。
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在我的心中值五星。
我弟弟也很喜欢乐高,虽然他总是趁我不注意拆我的零件555。
不过这正像电影中的小男孩,乐高不一定总是只有一个样子,他有兴趣,有自己的想法,那试着去接受并鼓励他又有什么不可呢。
不过老实说他拼的真厉害,完全不像个6岁的小孩,现在的小孩脑子太聪明了。。。
作为一名高龄乐高粉,我和儿子一起在第一时间看了TLM,我目前还觉得那是2014我最喜欢的电影。
当然,这是某种偏激的论断 —— TLM面向的观众群可能并不是所有人。
真正能全面appreciate这片的观众,多半自己是lego粉,当然, 如果家里还有同样迷乐高的父母/孩子,那就更美好了。
TLM之所以特别,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里面有很多只有资深粉才真正懂的梗。
首先,那个主角小人Emmet Brickowski,片子里就是个“generic” construction worker。
很多资深粉看到这个人物的出现,就开始乐了—— lego粉里有一族就是专门收藏trade各种小人(以及小人部件)的,不过哪个“小人粉”都不会对这个拥有一张最最大众的脸,最最最普通头发,最最最简单身体还不带任何配件的小人多看上一眼的。
这个小人的市场value也就1块钱左右吧(有些限量版小人,如:Mr.gold 要几百美元的)。
所以lego粉一看就知道Emmet是个MR. nobody.正是这个隐形梗和后面反复提到的“special one”不停地呼应,才显得特别可乐。
另一个有趣的隐形梗,是关于Master Builder的。
电影里,master builder (MB) 就是那些特牛X的lego玩家。
MB们可以随心所欲按自己的想法拼出各种东西。
(lego爱好者有很多自己的杂志,常常发表一些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8过,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和Emmet差不多,只能捣鼓出些不成器,乱78糟的东西,比方那个“double decker couch”。
看到那个傻乎乎的双层沙发,lego粉又笑了,不是因为那个沙发傻,而是因为我们都或多或少是那个平凡的傻瓜。
这个梗并没有完,TLM接下来假惺惺的安慰大家:没关系,这么傻的设计其实说不定哪天还会有用滴哦。。。
然后,这个梗还没有完,安慰完了普通创造力的粉,TML又开始假惺惺的说教起牛牛粉:完全freestyle也不一定好哦,有时候还是要看看instruction滴哦“ lego粉又笑了,是啊是啊,全部freestyle,lego的套系都卖不出去咧。。。
:)中间许多大家都看得明白的直白梗,我就不累述了。
最后说说片中最大的隐形梗:超级邪恶牛B无限的秘密武器Kragle!
整个TML里,Kragle显得老神秘了,被描绘成各种毁灭性的可怕。。。
猜了很久以后,Kragle终于浮出水面 —— 它就是等等。。。
一管胶水!
lego粉笑到肚子痛 —— 真的,如果你是个lego粉,那么你肯定会在某一瞬间有过这样的想法。
因为lego的模型其实都很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损坏,你还得把八百年前的instruction找出来修复,搞不好就要推到重来。
这种心痛,每个lego迷都会经历,所以你会像片中那个"the Man Upstairs"一样样的把所有成品都供起来,而且恨不能把它们都用胶水牢牢的固定——酱紫就永远不会坏不会坏不会坏了。。。。
啊哈哈哈。。。
TML这时候的重点终于来了:lego的生命力在你把它们永远固定下来的那一刻,就完全丧失了。
lego的真正魅力在于不断的翻新,不断的创造。
甭管你能创造出啥来。。。。
私下嘀咕一下:老爸仔细观看儿子的那些天马行空的lego设计的那段,我特别特别感动 一方面是家里的崽崽也经常造出些这样奇奇怪怪的东西,另一方面,也在缅怀自己快要失掉的创造力。
我个人觉得,一部电影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与结尾。
TML的这个结尾非常惊艳,没有任何丢到你脸上的大道理,但是你会意了。
总的来说,TML是一部看起来无厘头,甚至有点傻傻的儿童片,但其实里面的心机埋得很深。
Lego在用各种最体贴最温情的方式告诉自己的粉丝:我们懂你们。。。
:)
电影的理念蛮简单也蛮向上的,无论是生活还是乐高积木,没什么必要是一直追随手册的,你完全可以活出自己的样子,男主艾米特就是无意中没有看到自己的手册,才有机会成为救世主,但有趣的是,每个人都是救世主。
电影大部分时候是以诙谐调侃的态度用着老套路,整部电影风格轻松,但是到了关键的演讲部分依然扣人心弦。
看完了真想玩乐高,一个玩具带出了一部电影一个理念,这真的可以算是经典了。
电影一下子给了人三个人的乐高观,一是控制欲极强的成人、熊孩子,最后是主角的充满想象力的态度,显然这应该就是乐高精神吧,所有的一切都不是规定好的,一切都应该是随心所欲的。
小时候学校附近的玩具店里有盗版的乐高卖(我一直以为是正版的,直到长大后见到了真正乐高的价格。。。
),虽是盗版但也价格不菲,所以我一套都没有。
好在我有一个邻居和我关系很好,他有很多很多乐高,每天放学我都去他家去玩。
小孩子玩乐高其实就和电影里面那些不着调的剧情一样,就是捏着小人上天入地,房子拆了建建了拆,古今中外现实科幻各种混搭,想起来这都是快二十年前的事情了呢。
今天这个电影唤起了小时候的这段回忆,因为我看到威尔法瑞尔的真人现身的时候,才想起来我小时候玩乐高其实并不开心。
因为我就是那个大人的孩童版。
因为邻居的乐高毕竟是邻居的,每次去玩他都会拨一堆给我,然后自己拼,然后大家一起编故事。
但是我其实很希望他能分一整套给我让我当场拼个完整的。
他的乐高永远都是买了很多套然后全部混在一起,我都不知道他有没有按原本的说明书装过一次以后再拆散了和别的混在一起。
我看着那个乱七八糟的样子其实很心痛,感觉他们原本可以“正常一点”,而不是现在这样不伦不类的样子。
终于我鼓起勇气让我妈给我买了一套,因为之前几乎从来没有问过家里买玩具,所以这次买了个大的,好像是四十多块钱,是非洲原始部落主题的,还有两个西方殖民者。
买到以后第一件事当然是自己在家拼好了,第二件事就是拿去邻居家,因为我家毕竟玩具少,摆在家并没有意思,而摆在他家,有一种到人家家里开了个领事馆那样的意思。
之后我去他家,就是以非洲酋长的身份去的,和他手下那些各种混搭的小人和世界打交道。
对了忘说了一点,乐高的包装的侧面还会印有这一套玩具其他拼法的建议,但是我觉得只有封面那个才是正宗的,所以就真的只拼过那一个造型。。
我觉得我和主角唯一的差别,可能就是我没有那一把克里斯普拉特的性感声线。。
接连玩了几天,邻居觉得有点没意思了,就说你那个拆了吧我们一起拼个大的。
他当然没有要把我的东西占为己有的意思,我也没往那方面想,但是我拒绝了,理由就和生意总统一样:我这个挺好的,干嘛要改成乱七八糟的样子呢?
之后邻居有些不乐意了,就和我的“酋长国”宣战了,其实就是拿他的乐高砸我的乐高。
当然这么小的东西其实砸不散我的乐高造型,但是我还是很难过。
什么感觉?
虽然我那时候也是个孩子,那时候也没有“熊孩子”这种词,但是总结起来,就是遇到了熊孩子的感觉。
后来我有没有把我的“酋长国”抱回家?
时间过去实在太久了我真的不记得了。
也许没有这部电影我之前的事情也记不起来。
啊,想起来,自己好像小时候老得太快了。
所以到了现在反而长不大了。
威尔法瑞尔的真人出现以后,我是难过的,原来我的童年,连一点做改变的意愿都没有。
噢,我曾是多么标榜自己是个有创造力的人啊,原来在小时候,我就是一个只知道看说明书的人啊。
而且现在连说明书都看不懂了呢。。
虽然长大后,邻居去考了公务员,我在纠结了两年以后,也终归去考了公务员。
也许孩童时的很多事情并不会对未来有多大影响,但是我还是期望他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出色的贡献。
这是一部动画片,但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或是刻板的只知道说明书的(并且把胶水当作解决世界难题的神器的。。
),或是像我邻居那样,喜欢混搭充满想象力的。
如果你觉得这些都不像自己,那起码你有一点会和全世界共通,那就是你也很讨厌熊孩子,你觉得比你小的都是熊孩子。。
这也是这部动画片的高明之处,在途中你会自责自己的平庸,之后会自豪自己的平凡,然后会希望在日后的生活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一碗浓浓的鸡汤过后,一个小妹妹出现了,你发现其实这世上既不存在绝对的庸才,也不存在对创造的绝对容忍,每个人或多或少在争取合理化自己的创造性的同时,都会把别人的创造性当作是破坏性的。
既然如此,everything is awesome!
这歌真洗脑。。
还有一件事,我虽然没想出过双层沙发这种在我看来应该还是有一定可取性的发明,但是我确实在家里用自己家的上下铺和几个同学一起看过电影。
那时候是晚上,老爸老妈睡觉了所以我们没法在客厅看,所以就只能在房间看。
房间地方太小坐不下,我就相对“天才”地想到,把电脑放在上下铺前面,三个同学坐下铺看,我和另一个同学坐上铺看。
我记得很清楚看的是《一级恐惧》,观影效果如何?
嗯。。
他们都睡着了,而我至今对这部片子都是差评。。
因为我真的不愿意承认这个是个馊主意啊。。。。
其实每个小孩子都是讲故事的高手,每个小孩的脑子里都是另外一个世界。
这部片子也宣扬了美国人的基本理念:每个人都是特殊的,不同的,不要小看了自己。
所有大事都是从看起来不显眼的小事开始的。
很佩服把孩子玩玩具的过程拍成了一部电影。
每部美漫里,超级英雄都是special one。
不过这电影反转了:其实根本没有special one。
超级英雄站一堆,却要靠小人物潇洒走一回。
每个人都special。
结局的设计使影片变为了非常规的套层结构。
结尾回到好莱坞电影永恒的主题家庭与亲情这上面。
总的来说这部片子可圈可点的闪光点很多!
我是看完了《驯龙高手2》和《变形金刚》过来评价的,驯龙的影评那时候貌似没写,似乎也是没有太多印象, 可能是第一部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于是再看到成群结队的小龙在大屏幕前晃来晃去总会有点迷糊,对了,那里面的爹爹死的很好,恩,这个等我想起来的去那个电影页面说。
周末无聊翻出来的电影,没想到会给我这样的惊喜。
相比于保证很高期待看了的却从头到尾没笑出来一声的《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可爱的动画片竟能激发我的笑点四五次,片尾还有一丝丝感动,在那个不太快乐的2014年,这也算是又一大惊喜了。
画面:四星半现如今这动画电影的技术已经不用质疑了,毕竟连星星的表情都能做出来,做几个积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不同的是,影片中的所有一切一切完完全全由积木展现,这却是让人惊叹的。
我们看到了积木的浪花,积木的蒸汽,爆炸,彩虹,一切都是那么的可爱,颜色是那么的缤纷靓丽。
而在这一切之上,画面中的细节又是展现的那样细致入微,人物的表情,衣着,服饰,包括脸上的胡子,对于这种单位是方块的世界观,能够展现到这种程度,主创人员的想象力是可见一斑的。
人物:五星DC的正义联盟不知道我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了,不过现在这乐高的世界里一睹为快也是件开心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当这些英雄人物汇聚在一起说着自己应该说的话却在一个自己不应该生活的世界里的时候,带来的种种槽点和各种令人捧腹的笑话真的是一种深层次的幽默。
但是,这种层次又不会让没有看过这些电影的人们看不懂。
你可能不明白绿灯侠跟超人放在一起有什么好笑的,那么蝙蝠侠喜欢黑色总能让你噗嗤一下吧:你可能没有童年不知道两个米开朗基罗都是谁,邓布利多和甘道夫的梗看不明白,星际迷航的大飞船总能看懂吧。
这样一部电影里面的人物混杂到足足能够沾满一座墙,然而我们却还是感受到了每个人不同的内涵和个性,而当最后这一切揭开谜底的时候,我们有会同样动容。
剧情:五星好的,还是超级英雄,超级英雄依然是一个小人物,美国式的演讲,不过这么多这么多的老套的内容,为什么还是会让人记住呢?
原因就在于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我们的主人公们自己完成的。
这想必是这部电影最让人兴奋的地方吧。
(当然,这里我们也不难发现,美帝国的小孩子们也被超级英雄们的形象洗脑很深啊。
)所以我们才有幸看到了这么精彩的一个故事,这么有趣的一个又一个的积木造型,我们才看到了一个有一个的超级建筑师。
最最重要的是,这一切竟然都是真的,于是我们看到最后才会有跟片中人物一样的共鸣“这些都是你一个人做的吗?
”是啊,这些真的是一个两个导演,几个编剧完成的作品吗?
他没有教育却仍然深刻,没有刻意而流露出来的无比自然。
这部影片全篇节奏紧凑,内容丰富,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而最后当真相解密的时候又让人恍然大悟,伴随着音乐一起回味影片中的种种美好。
挺好的,当华纳拍完了《哈利波特》这下又玩完了《指环王》,我挺期待他下一部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动画片的!
贯穿始终的“you should believe",即便知道故事的走向,还是会跟着一起心潮澎湃。
说来也巧,看电影的前一天,看到吸引力法则,其主旨是先要相信自己已经拥有了自己想要的,再去影响自己的行为。
是啊,大家都期待自己被当做the special,来自别人的认可,和自己的相信,真的能改变很多事情的结局,这就是被说烂的心态吧,而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说下。
作为红色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理科生,一意孤行的拒绝一切唯心论,对世界是物质的这样的世界观深信不疑。
不是说我在动摇我的价值观,而是想已更开放的思维去接纳一些东西了。
在”believe“这件事上,意识决定物质就是说得通的。
和那些关于规则、创新、强权的设定融合在一起,去思考规则于人的双面性;和乐高宇宙、二次元的背景结合,看到人类父亲和总统、孩子和积木大师的映照,觉得格外有趣,看完只觉得喝下一大碗特别的鸡汤。
而,其实,我始终认为,涉及方法论的都不叫鸡汤。
那么鸡汤会不会变成方法论的起点,可能就因人而异了。
我从来都没有真正拥有过乐高,小的时候家里也有过类似的拼接模型,现在看来,无论从质量和做工上来看都那么惨不忍睹,但我依然和它们经历了大段快乐的时光。
相比乐高宏大的规模、丰富的主题而言,童年的那个玩具真的显得无比简陋:拼块的数量很少,你永远都没法拿这寥寥的碎片拼成一块摩天大楼,或者死亡行星;没有有规律的颜色以及种类,简单构建的汽车和飞机永远是毫无头绪的“撞色系”,甚无美感可言。
多少年后,当我在帝都的某大型卖场见到一家比我当年的家还要大的乐高门店的时候,我至今记得那时自己心中的惊叹与向往急剧发酵的化学反应,那是一个充满无尽可能的世界,包装得五光十色的纸壳和塑料桶中仿佛把整个世界缩微化、拆碎了倾倒其中,我认出了恐龙、中世纪的战士还有挖掘机,我认不得的还有日后才了解并迷恋的星战、美国英雄以及哈利波特。
依然记得那家门店用艳黄色的乐高砖块堆砌了一扇巨大的拱门,跨过它,当年那个无知的我仿佛来到了另一个外表方正、触感凹凸有秩的伊甸园。
但那时的我,早已经不是一个需要玩具陪伴的少年,即便依然有着一颗少年的玩乐心思,那纸盒或透明圆筒上贴着的标签依然会让我却步。
对那时的我而言,乐高就是这样一个通道:你付出现实中的真金白银,就能得到那把通向幻想乐园的钥匙,这是多么标准的美国标签。
就算我的生活和乐高的交集寥寥,但我依旧会对这个品牌感到无比亲切,因为它代表着的快乐与幻想世界,我们都有过或多或少的代替品曾经享用过,尽管我的那份可能会简陋许多——但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最大的乐趣并不在于每一个零散的拼块是多么精心浇塑,而在于他们飞越你的脑洞之后,构造出了怎样的或奇幻、或真实的各色世界。
如果放开乐高作为一家商人的价值不谈,他给无数童真的、满载笑容的儿童带来了这般充斥着无限可能的美丽世界,这是一个多么充斥着爱的行为——仅仅于此,我对这个陌生的、打着美国标签的品牌就充满了好感。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当我来到有小孩的亲戚朋友家时,我发现孩子房间里的玩具箱简直贫瘠得可怜——倒不是说如今的家庭经济压力大买不起孩子的玩具,或者孩子有太多的功课没时间玩玩具,而是大多时候当我看见孩子们的时候,他们都手捧着一台ipad在孜孜不倦地切西瓜、打僵尸,用还不灵巧的小手指操控着屏幕中的小人吃着金币,全然不顾身边大人们聊天或者注意。
我对于屏幕那闪烁着的光影是陌生的,对他们嘴里念叨着的怪物和英雄的名字也不甚了解,所以我也无从和它们有过多的交流。
想起自己小时候家里来了哥哥或者姐姐,我会将它们迎到自己的小小沙盘中,展开一场激烈的赛车追逐或者宇宙战争,我就会不自觉感到时光的荏苒。
后来我知道这其实是这个时代的大趋势,自从ipad问世以来,全世界的玩具销售业都遭遇到了空前的萧条,想想也能够明白,那些只会摆动手脚,闪烁着空洞led灯,不时发出各种单调声响的无趣玩具,又怎么能和栩栩如生,充斥着逼真而又令人入神的声光、伴着高度冲击特效炫酷的电子软件相比拟呢。
这时,我不禁想到乐高,我知道担心美国庞大玩具帝国的业绩无异于杞人忧天,我只是十分的惋惜,有多少孩子要被现代科技的高新娱乐所诱惑,与那个宝藏般的无限世界失之交臂,又有多少人要从自己的梦想世界中逃离,转而投身那个俯首即是、不费脑力的别人的世界。
如果没有主角从那个异世界的通道中掉到那个父子的世界,我想,这部电影不过是一个承载着“被选中者”的无名屌丝,经历狗血的翻身做主经历打败魔王、抱得佳人归的好莱坞童话,无非是套了个乐高的躯壳和笑料,如同乐高品牌下无数的电子游戏一样。
当我打算打着哈欠快进着看完最后的日常逆袭,然后去洗掉一天的疲劳和一个半小时无趣观感给我造成的更多的疲惫的时候,“The man upstairs”带着沉重的脚步和被光线拉长得无比阴沉的身影从楼梯上一步步走了下来,直到那时你才发现原来这一个小时的经历不过是少年的一场游戏,那些耳熟能详的神话英雄、恶棍以及分区别类的多重世界,不过是一个地下室的乐高沙盘,那瞬间我记忆中一部分尘封已久的桥段被释放了出来,仿佛是我自己拿着一个建筑工小人,站在高楼林立、“构思良久”的乐高世界中央,面对着来自Lord Business,也就是那个童心不再、抱着成人的固执、贫瘠和冷漠的父亲,接受着来自成人世界的质疑与扼杀。
“你知道的,这不是玩具。
”“可是……”“不!
这其实是一套非常复杂的、内置扣搭部件的建造系统。
”“可我们是在玩具店买到的呀。
”“是的,但我使用它的方法,是从成年人的角度来利用的。
”多么可笑的逻辑,却又是多么熟悉的场景。
我突然明白了故事里Lord Business的顽固、偏执和完美主义来自何方,他并不是那个为了被主人公打倒而被架空构建出的恶人,而不过是因为成长失去了童心,失去了幼时的美妙世界的我们所有人。
为什么Lord Business不再能够理解居民们的天马行空、奇幻构造,为什么他无法再容忍“创造大师”们继续在他的国度中解构他固有的、架构崭新的事物,甚至要用超级武器“克拉格”——强效万能胶将整个乐高沙盘固有化(按照乐高世界的居民们、甚至坏警察的原话——摧毁整个世界),答案一时间全部昭示在我们面前:曾经在父亲的心中,也有过一个成为“被选中者”的梦,有一个成为“特别”的人的梦想,但这梦想成长的路上被现实无情的磨平棱角,最终成为了一个“普通”人的绝望使我们成长成为一个社会人。
这里面的种种,Load Business的一段独白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嘿,你再也不是什么救世者了,哈?
你猜怎样,我这一辈子都没有被称作是什么特殊的救世者,我也从来没得到过什么特殊的对待,我甚至都不怎么特别……但既然,我是如此的不特别,你就比我要平庸千千万倍。
这一定很神奇,上一秒你还是整个宇宙最特别的人,接下来一秒,你就什么都不是了。
”在你了解真相之后,回头看看这一段话,是多么的辛酸与无奈。
感谢美妙的电影世界,恶人总是要失败的。
最后小男孩帮助主角找到了跌落桌下的反抗组件——万能胶的瓶塞,让父亲在某个角度看到了他所构造的“稀奇古怪毁灭了他完美的世界”的东西的美丽之处,或者是勾起了父亲自己身为孩子时对于古怪世界的美丽回忆,那一时间的沟通与理解,让我再也止不住眼角的泪水,抱着电脑失声痛哭。
随着反抗组件最终封印了超级武器的那瞬间,代表着成人固有的完美世界的顶层控制中心,也随着Lord Business,不,随着父亲的冰冷隔阂分崩离析。
我们终于敢于面对心中的那个不特殊的自我,敢于面对给了我们的无数挫败与打击的现实,即便是一个并不特殊的父亲,在孩子的眼中依然是那个“全宇宙中最有天赋、最有趣、最杰出的‘特别’的人”,谁又会不是某个他人眼中相同的存在呢?
我们永远都可以改变世界的一切,只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
看完这部电影,不知怎的总是会让我想到《玩具总动员3》的那个令人感伤唏嘘却又让人真正释怀的结局。
诚然,美好而又单纯的童年总会消逝,我们总要走向那个冰冷无情、让我们迷失自我的现实世界,这说不上是一件坏事。
但希望各位在走在更真实、更完满的自我之路上,不要忘却了自己曾经有过的那温本的初心,还有那个色彩缤纷,充满无限可能的梦。
这部电影看了几遍才提笔去写,不知道怎么说,去看完整部电影尤其是电影最后想说的很多可是每次想写的时候的又会戛然而止故事想表达的还是留给看过的人自己思考吧。
乐高积木构建的缤纷世界,马赛克的视觉感的画面看起来的很带感,我小的时候也玩过乐积木记得那个时候有消防队,警察,还有一些小车什么的,看到电影中这样的乐高世界感觉真的很震撼,好像像片尾父亲一样拥有这样的一个乐高世界。
这部电影其实带有DC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情节,剧情很是老套没有什么过多的新意,但是电影中俏皮的台词和不同以往电影的画面也很好的弥补剧情老套这个特点。
画面上面乐高构建了世界是丰富多彩,而且包罗万象,从繁华都市到荒野西部,美丽的彩云之上,奇幻的大型海盗船,电影画面在乐高积木的构建下给电影带来了与以往动画真人电影带来的不同视觉效果和化学反应。
电影我最喜欢的一个类型的桥段就是电影中用不同的积木构建新的东西,尤其是在几场逃跑的戏里面表现的最为突出,想象现实生活中真的能能这样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电影虽然是乐高积木构建的但是在人物特点构造和面部表情的表达上也是到达一个新的维度,这个与以往的动画片给人的感觉不同带有很强的乐高积木的表情气息的透露,对于人物诠释的很到位。
而且看片名是乐高大电影,里面穿插介绍不同的乐高宇宙可是好好地给乐高做了广告,试着想象一下拉高为画面演绎中世纪的欧洲或者超级英雄的电影或者热门的美剧,哈哈想想甚是有趣。
现在说说片尾剧情的反转真的让我很惊讶,这个我觉得也是整部电影的一个巨大的亮点所在,一方面的两代人的代沟,一方面是表现年轻的想象力的表达和年长人对于固有规则的遵循和保守的一个姿态,整个冲突在乐高电影中表现的淋淋尽致,从这个方面感觉到了中国动画和美国动画的一差距,什么叫寓教于乐我感觉乐高大电影给了我一个答案。
一句话说感受:给儿童快乐给成年人思考。
也是作为好玩、搞笑、放松类型的电影去看的;配合后面的情感片段,很不错。
前面一个多小时基本上都是让观众真真的开心,不恶搞,真正的有意思,在这一点上国产电影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啊,这才能够让人真真正正的开心。
这么多的版权真的在人物出场的那一刻惊到我了,人物做的很不错,配合版权的梗还是挺有意思的。
作为一部乐高公司的“宣传片”电影,做到这个高度让我觉得很赞啊,并不是打广告,甚至可以说全程都没有打广告的那种感觉,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让人向往。
电影打通了幻想与现实,我觉得这就是精华所在,幻想就是所有的小玩家在玩乐高的时候肯定都会幻想着的那种感情,在我们玩乐高的时候我们幻想着真的有一个这样的城市,一个虚拟的、美好的、我们所向往的城市。
但是这也只是存在于我们的幻想之中,生活、学习还有家庭里的一些事情,最终也让许多人慢慢的远离了乐高,慢慢的忘记了乐高...那个曾经我们最喜欢、平时最爱的乐高,慢慢的,远离了。
但是电影能够让我们产生共鸣,之前还笑得肚子疼,但是突然就这样一变,又让我们回想起了自己的当年,我真的很怀念当年的那个我,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都在想着什么时候能够再买一个?
真的超级开心.可是...那些都已经过去,现在的我,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那种心境了...电影让我又怀恋起了当时的那个我。
电影也十分有教育意义,在电影中的小孩与家长的镜头中我们慢慢地认识到了乐高的初衷以及最关心的,家长到底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的那些爱好?
首先,乐高就通过电影结尾时的对话告诉我们,乐高的初衷,就是想要让每一位玩家都能够发挥自己的脑洞,就像这个电影一样。
没有谁说一定要按照说明书上面的组装程序一步步的来,发挥自己的想象,自己静下心来想一想,我最希望搭建一个什么?
在不断的思考、设计以及拼装之中获得快乐以及满足,这就是乐高的初衷。
很好的是,这个想法自从它建立的那一刹那,就一直陪伴着我们,因为多种原因吧,很多人却还是中规中矩的、机械式的拼装。
乐高通过这个电影告诉我们,在乐高里,没有什么限制,你所需要的就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散发自己的想象力,我觉得这真的就是现在的我们最需要的啊!
多少人因为教育上的种种原因都没有什么主见了更何况创造力,悲乎,乐高希望每个人都有遵从自己想象力的想法,能不能够在我们这里实现呢?
有点难。
这个电影的那段对话最恰当的就是它不仅仅适合小孩子,同样也适合和他们一起观影的家长。
这是难得的教育啊,我真的被感到到了。
毕竟我也是从小就开始玩乐高的了,记得当时没有多少钱,就拆了又装,真的挺有意思的。
但是因为家长那边的原因,最终我还是早早的就没有玩了...现在再看到乐高其实也想着有时间可以买回来玩一玩,但是哪还有什么时间啊...我估计就连安装小时候的心态,都没有留下多少了...不过我始终坚信,乐高永远都是我们心中的那个乐高。
整个电影下来,很赞。
无论是配乐还是镜头,我挺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就是那种特别有意思、有脑洞并且充满活力的感觉,这在中国很难有啊...要说电影中的缺点,就是电影里面有一些煽情的片段稍多,这里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真的有一点不适,不过勉强也还能够忍受,虽然有一些小问题,但是最终的那一番话,对于我来说才是真正的精华。
现在这种类型的电影,很少了。
虽然第一眼看起来有一点幼稚,但是其实仔细看下来,也真的挺不错的。
美国人搞这套太纯熟了。熟练到没感觉了。
好无聊
硬广告嘛这是~!但又精彩又感动!u r special, and so am i and so is everyone.。。u can change everything.
...其实客观来讲还是挺差的....冷笑话堆从来都不是我理性能欣赏的类型... 人物形象立不起来,立意还是太过生硬(也许因为必须是广告?);真人的部分是一定要减分的,不然我这样的lego路人偏粉怎么说都会给到三星...
陪男朋友看的,很不错的商业广告电影,定格动画的效果简直了,笑点也不少,Everything Is Awesome!
不看片尾,你会以为这是部地道的英国动画。各种口音梗,电影梗和抠字眼的冷笑话,还有一堆可爱的深井冰。这部动画用乐高作为载体不仅仅是视觉噱头,它的确把乐高精神也完美地融入了进去。每一块积木,都能造出唯一。看到这部电影好想Minecraft出剧场版啊。。主题曲略洗脑。。
let it go打脸作—everything is awesome 听一句可以连唱八小时
可惜乐高没有自己的故事,纯粹恶搞只能沦为爆米花电影
虽然极尽恶搞,但在叙事上却不落俗套,尤其是结尾与真人世界相结合,档次和感动程度瞬间升级。
看了五分钟不好意思我真的喜欢不上....
赞一个!!!!
沒有定格動畫ParaNorman細膩精緻的畫面;沒有Wreck-It Ralph伏線滿地峰迴路轉的劇本;沒有好笑的段子只有玩剩的悶笑點;最後還來合家歡般的「立新」橋段!只想說這只適合乾燥無聊透頂的爛星期天才會瞄瞄的動畫片。
Awwwwwwwwwww 三次元部分赞!【其他的不说了吧...DC全员笑点都挺神烦的...不好的那种←_← 【特。别。cult。_(:з」∠)_【写作乐高大电影读作华纳年会= =|||
没有童心的人表示无感
完全没办法看得投入进去,就跟乐高的指环王游戏一样完全玩不进去
远超预期,温情可爱。
2014年度个人十佳候选!后半段给我的感动略弱于玩具总动员2,远强于玩具总动员3。大超和绿灯的“龙虎少年队1.5”手动点赞!
还不如看蜘蛛侠2
陪男票看的,小时候没玩过乐高,so......看完就记住了一首歌,EVERYTHING IS AWESOME!......
就这还八分?!幼儿园大班组团来打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