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向往“美国梦”的人,恐怕看了这部电影要失望了,因为这部电影明确的告诉你:美国梦,不是对于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明白这个道理当然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深刻之处在于,这种不平等所带的对于种族和肤色的歧视和杀戮是多么的惨无人道和蛮不讲理,我想请你们记住,这是发生在一个标榜自由和平等的国家,这是一件发生在1965年的新近故事,这是一个看似完结,其实永无终点的历程。
故事的开篇不是讲马丁路德金的斗争历程,这个时候的金已经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那篇震撼人心的演讲,他的人权运动也取得巨大的成功,为此,在电影开篇,他就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之后,他受到总统接见,在总统看来,金的事业已经差不多了,所以,不要让他从越战上再度分心,金听出了总统的深意,他想断然拒绝,却欲言又止,在他的心里,行动远比言语重要,他要回到黑人当中,忘记那些荣耀,再度的和那些黑人同胞一起,走向下一个胜利。
他将目标选在投票权上,地点是塞尔玛。
这座城市是美国黑人问题最严重的阿拉巴马州的一座小城,在这里,他遇到了故事的反派——乔治华莱士,这个人是种族主义者的坚定支持者,我觉得如果有可能,他的人生同样是一个精彩的电影故事,但在这部电影中,他只是个固执的成见者,一个凶狠的刽子手。
于是,双方开始爆发矛盾,在电影中,矛盾有三个:第一个矛盾,白人与黑人的矛盾,这个矛盾最终激化的结果是,一个黑人被白人警察无故打死,在这件事上,总统约翰逊保持了沉默,显然,它激怒了那些并未加入民权运动的黑人,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白人种族的同情。
第二个矛盾,美国情报局利用收集到的情报恶意攻击马丁路德金,破坏其领袖形象,在电影中,这主要涉及金的家庭矛盾,他的妻子坚定地支持金的事业,但却饱受各种恐吓与威胁,她想确信金是否还爱她,对于这份事业是否还坚定不移,他们的爱情在最终经受住了考验。
第三个矛盾,白人同情者遭到了塞尔玛当地警察的围殴,结果,致其死亡,在这里,多多少少涉及到了一点3K党的故事,但是电影并没有展开,这也是美国历史最为黑暗的一部分,也正是由于这位白人同情者的死亡,巨大的民愤在美国被激起,于是,约翰逊终于不能沉默,不能保持其中立立场(其实暗地里反对民权运动),站出来,承若会兑现黑人的投票权,马丁路德金终于达成了自己的胜利。
在影片最后,黑人从塞尔玛走向蒙哥马利的游行震撼人心,这是一场多么来之不易的胜利,在蒙哥马利的议会大厦,马丁路德金发表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演讲,我不知道这已经是第几次说“震撼人心的演讲”这个词了,但毫无疑问,这场压轴的演讲是精彩无比的,它让我们从压抑和悲观中解脱出来,呼吸到了自由和胜利的气息!
影片在此戛然而止,结束的干净利落,是的,作为传记片,它所传达的作用已经达到,但是,作为历史呢?
也就是在故事的三年后,即1968年4月,马丁·路德·金在前往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后,被人刺杀,那一年他年仅39岁,领导美国民权运动12载!
不是传统的传记片,它甚至不是一部传记片。
有人会埋怨,看罢此片,我们并没有对杰姬了解太多。
她甚至会显得更神秘,因为为她脱离了庸俗公共印象中的浅薄。
Jackie是一部室内心理剧而非特殊时期的史诗,是一出关于情感的印象派歌剧而不是从摇篮到坟墓的个人编年史。
由于它叙述的是一种极端的、在时间上狭窄的、悲恸的处境,由于它的影像蕴含一种碾压式的亲密感,我们其实很难窥见到杰姬的"全貌"。
电影只想讲述杰姬生命中的一个黑洞,表现这个处于情感漩涡的女人的稠密而游离的情感,然后表达一些关于人的情感的普遍主题和特殊的政治主题(如何保护逝者的遗产和美国政治神话的制造)。
它并不真的是一部关于杰姬的电影,它是关于杰姬的记忆,杰姬的悲伤,杰姬的内疚,杰姬的信仰,杰姬想把自己虚构的历史写进书面历史记载的企图。
Jackie整部电影的悲剧基调和葬礼氛围让人联想到«呼喊与细语»,同样的充满大特写的室内心理剧,同样关于死亡和后事。
和伯格曼其他一些电影一样,人物是疏远的,彼此间如此,对于观众亦是如此,大特写的亲密反而造成一种离间,他们的极端情感往往具有抽象的、象征的意味,揭示出深层的或分裂的自我。
观看Jackie时我也感到和杰姬的一种奇怪的疏远,并不是因为电影没有像一般化传记电影那样,让我们和她共同经历生活曲折所带来的大喜大悲,而是我无法用感同身受这个词。
如果说和伯格曼的人物的疏远是因为大特写下她们的极端情感的癫狂和不可理喻性,那杰姬和我的疏远则来自于她的痛苦超出了我的经验范围,所以我的观影情感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不仅是逐渐适应杰姬与众不同的仪态举止,更是逐渐融入她的痛苦和纠结的心理世界。
《塞尔玛游行》影片讲述了60年代,在塞尔玛市黑人受到的不公的待遇,这其实是全美国的问题,影片集中在黑人对待公交车上不公平的政策出现了大游行。
马丁-路德金博士身为民权运动的代表人物,自然成了黑人领袖,他一直致力于黑人受歧视的努力,他发表过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使他上了《时代周刊》,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他主张非暴力游行,不对抗,静坐的方式,深受甘地的影响。
他主张黑人具有投票权,只要有了投票权,有了公民权力,才能保护黑人的自由,不受不公平法案限制。
据说,在1955年,一位黑人妇女因在公交车上不给白人让座,被法庭判了两年监禁,一系列的事件,引起了马丁-路德金参与了黑人运动。
经过努力,最终,约翰逊总统通过了法案,至此,黑人才终于有了选举权,可惜,马丁-路德金在1968年遭暗杀,享年39岁,美国人也投桃送李,每年都有马丁-路德金纪念日,在2011年还给他在国会前做了雕塑,之前只有华盛顿,林肯,罗斯福等总统才有的规格。
得克萨斯州议会民主党议员以集体逃离首府奥斯汀的戏剧性方式抵制共和党力推的选举法改革,类似的举动在全美至少有十多个州已经或正在施行,其州议会全都由共和党人士掌控。
修改选举法的用意并不错,包括防止选举欺诈、保障选举过程的完整性与公正性,问题在于这些可能的差错都源自想象,美国联邦和州一级的实际选举运作中并未系统发生过欺诈。
按照目前多个州的方案,实际造成的结果是提高投票门槛,尤其在选民登记、身份证件、邮寄投票、提前投票等环节。
所有这些调整对我参与投票不太可能造成任何影响,但有少部分选民会因此受到阻碍,他们未必有灵活的工作时间、方便的交通工具、基本胜任的语言能力,他们也不一定生活在种族关系更为包容的东西两个海岸或者都市区。
电影《塞尔玛》(Selma, 2014)为了解美国公民履行投票权的抗争提供了历史样本,故事发生在1960年代初民权运动在南方逐渐展开的时候。
电影开头,欧普拉·温芙瑞扮演的黑人护士安妮到阿拉巴马州法庭完成选民登记,申请表格的“种族”栏里填写的是“Negro”,这个词因歧视意味现在已经不再使用。
她看上去需要深呼吸以后才能调集勇气,捧着表格走到登记窗口。
白人登记员通过心理暗示设置了第一道障碍,“你为老人院的杜恩先生工作,对吧?
”安妮:“对”。
白人登记员:“如果我告诉杜恩先生他的护士在这惹麻烦,不知道他会说什么。
”安妮:“我没有要惹任何麻烦,我只是要完成选民登记。
”接下来登记员要求安妮背诵美国宪法的序言。
我对美国政治和历史有一丁点了解,但只能说出序言的开头”我们合众国人民”(We 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其他内容可以大致讲出来,无法做到准确背诵。
在中国做学生时强记路线、方针、政策、计划的能力到了美国已经基本丧失,这里基本上“转述”(paraphrase)清楚就行,无需标准文本。
安妮可以,她一字一句背诵出完整的宪法序言,“我们合众国人民,为建立更完善的联盟,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
白人书记员此时已经知道安妮完整背诵不存在任何问题,所以立即打断她,并设置新的障碍,“阿拉巴马州有多少县一级的法官?
”安妮再次深呼吸以后回答,“67个。
”白人书记员紧接着要求,“他们的名字?
”谁能记住67个县级法官的名字?
安妮因此无法完成选民登记。
这种刁难在国内不容易见到,因为并不知道有谁实际参加过选民登记。
但想象一下,如果一对新人去民政局领结婚证,办事员冷不丁地发问,政治局有多少成员?
特别熟悉国家大事的少数年轻人或许知道“25”这个答案。
但如果办事员接着要求背诵所有成员的名字,否则无法领取结婚证呢?
中国一定会出现大面积的晚婚晚育。
安妮或许好几代都生长于美国,她完成选民登记需要经历爬雪山过草地般的艰辛,成年以后才移民过来的我做同样的事情却如同水桶里抓鱼一样手到擒来。
马里兰州的选民登记表格只有一页,填写内容非常简单,包括年龄、是否美国公民、性别、出生日期、家庭地址、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引起我注意的是表格的第九项“政党”,说明文字为“为了参加初选和政党大会,你必须完成登记。
”无需介绍人、漫长的考核期、一次又一次的思想汇报,我只需要在“民主党、共和党、面包与玫瑰党、独立身份和其他党派”5个选项中找一个划勾就算入了党。
表格寄出后就会收到马里兰选举委员会的确认信,自此以后我就成为登记选民,有权在联邦、州和地方的政治选举中投票,过程简单方便。
安妮的选民登记之难与新移民选民登记之易,最粗略地概括,几十年民权、平权、选举权运动的历史性努力起着关键作用。
地理因素也很重要,自由派聚集的都会区与南方偏乡有很大不同。
针对共和党在州一级开展的选举法改革,民主党人士以“开历史倒车”回应,包括拜登在内。
有的说这是要退至南方推行种族隔离的Jim Crow时代,更有语出惊人者说是要退回到1860年代的美国内战,电影《塞尔玛》中马丁·路德·金等人带着安妮们勇敢抗争获得的权力有可能略微缩水。
影片集中讲述的是在马丁路德金推动领导下的塞尔玛大游行及其后美国投票权法案的通过历程,有着满满的正能量,在如今种族矛盾仍比较尖锐的美国来说是有不少现实意义。
但从中看到的美国政法体制的改革与推动却是有多处值得借鉴及思考,政府允许什么形式的、什么程度的民主诉求,媒体如何可以做到在什么底线上的新闻自由,司法可以做到什么程度的独立,进而政客可以有多少程度的牵制与敬畏,从而促出符合民意及历史规律的条文,而这,几乎是环环相扣。
但是,却没有普遍性,只是时势造英雄,严厉点说,这事放在美国是有可推崇的进步意义,而放在其他国家就是需要借鉴而必须严防的,而这部《selma》,最终也只是美国文化的又一次失败侵袭。
总是把马丁路德跟马丁路德金搞混了,为了加深自己对这个美国著名民权人士的印象,很高兴的看了他的自传式电影。
有关美国黑人人权的电影也很多了,在这里也要提到一个人马克西姆X,也在本片中露脸。
关于马克西姆也有一部自传式电影《黑潮》,原名就叫马克西姆X。
马丁路德金是个温和派的领导者,虽然他们俩被暗杀的命运是一样的,但是我觉得马丁路德金是正确的。
仇恨和冲突并不能让彼此的关系变得更好,就像今日缺乏马丁路德金这种领袖的美国,也依然不断爆发出种族矛盾的骚乱。
在这里更要提到一部电影《美国X档案》爱德华诺顿主演的,就是对仇恨所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反省,就是因为白人和黑人之间没有真正的和解。
历史传记题材电影《塞尔玛》由阿娃·杜威内执导,蒂姆·罗斯、大卫·奥伊罗、小库珀·古丁、汤姆·威尔金森主演,影片聚焦美国民权斗士马丁·路德·金1965年组织的“由塞尔玛向蒙哥马利进军”行动。
导演: 艾娃·德约列主演: 蒂姆·罗斯 / 小库珀·古丁 / 汤姆·威尔金森 / 科曼 / 大卫·奥伊罗 / 卡门·艾乔戈 / 维德尔·皮尔斯 / 洛莱妮·图桑特 / 泰莎·汤普森 / Niecy Nash / 凯斯·斯坦菲尔德 / Jeremy Strong / 科瑞·雷诺兹 / Stephan James / Andre Holland类型: 剧情, 历史地区: 英国, 美国片长: 122分钟上映: 2014-12-25(美国)
最有学习价值的一部美国电影了解美国社会现在和过去的电影有《为奴十二年》《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荒野猎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塞尔玛》等,其中《塞尔玛》是最有学习价值的一部电影。
从这部电影,可以了解非暴力抵抗运动及其斗争谈判技巧,了解演讲的宣传鼓动技巧,还可以了解社会活动家的工作与生活,了解美国曾经的民权状况。
这个电影里有马丁路德金的几段演讲,可以和鲁迅的相关演讲来对比,其中一段演讲who murdered jimmy类似《纪念刘和珍君》。
还可以比较社会活动家和文学家对社会的影响力。
文学家大多是性情率直,可能更擅长指出问题,但缺少行动能力和方法,不擅长推动变革,所以呐喊之后会彷徨。
还可以比较五四运动和塞尔玛大游行。
还可以联想到另外一个著名人物《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都是小人物,因发起一场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而载入历史。
还想到为环保呼吁的柴静,质疑转基因的崔永元。
当然,这部电影纯粹是部塑造英雄的电影,有美化和丑化人物的成份。
黑人的主旋律电影。
美国种族问题神马的从来都不是新闻,而估计是由于某些问题的考量,马丁路德金从来也没有在中国的教科书上大书特书过。
这电影,好的地方,是没有死抓马丁路德金不放,而把视觉也放在了其他普通被人身上。
不过,由于是黑人主旋律电影,白人的角色就...大家懂的。
反正金博士已经死了,或许也是好事,死于壮年,死于名望的巅峰,才能封神。
F37:《塞尔玛》~导演:艾瓦.德约烈~从色调到化妆,电影一开始,你有点分不清,这部,应该是什么时期拍摄的电影,当配乐出来,你才抓到,只有现在的电影,音乐本身的录音以及与电影的贴合,才可以做得这样细腻,明显,导演是想让观众去掉时间的距离,回原到美国的60年代,体会黑人人权运动的艰辛与不懈~马丁.路德.金,这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在黑人人权运动中,时刻用着生命来努力,用生命来争取,以最大的能来追求人权所应有的平等与权力...~昨天刚看完日本编剧桥本忍的那本书《我与黑泽明》,今天电影,有了从未有过的体会,电影分成了段,段的由来以及形成,每一位的表情和台词,段与段的连接、推进,血与肉慢慢的丰满,支撑起一部感人的电影~音乐和电影,在这部里面,音乐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它直接跟那个时代连接了起来,我想,美国人应该更有体会。
似乎听到了鲍勃.迪伦的歌声,可能不是,类似,60年代初期,他也曾经为有色人群呼喊助威,他们的那个年代,年轻人需要分辨、可以分辨,有不同的选择,试想那个年代中国的情况,一代人被混绕意志、转变意志,消弱意志,最后磨灭意志,那隔空的一代文化,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空缺与遗憾...~说回音乐,影片里面黑人的音乐,你细细聆听,每一个字,都来自灵魂的申诉与渴求,代入电影,是电影的另一种语言。
有我经常听的贝拉方提卡耐基上的一首歌,这位歌手,也是黑人人权运动的积极者,虽然他们受着久远以来的不公平,但黑人音乐里面,着自由的韵律,音乐是平等的,人权,也应该是平等的~这部影片,配乐里面,我最不喜欢的,是那次游行过后,一位年轻黑人被枪杀,然后路德金去安慰这位80多岁的爷爷那个桥段,沉痛氛围里,钢琴中低的声音在那里连贯着,那个声音,这时候,过于的华丽,如果轻微的以点状方式配合对话出现,轻轻浮点,只要延续一点悲意与坚强,就足够了~最好的配乐,我也觉得,路德金在听她老婆放的电话录音那个桥段,只有对话,在静默中展现两人的无奈,深深地抓住你,完全空白的背景音,没有配乐,只有对白,有时候,少一点,比多一点更可贵,沉默,也是一种声音~导演艾瓦.德约烈,黑人女导演,她身上有我熟悉的影子,但是,我确实没有看过她的片子,非常不错,非常棒的导演!
才发现Tim Roth还蛮适合演政治片..整部片子一开始黑人小孩很欢快然后那一下超酷 然后几条线的展开和King的几番质疑都很inspiring 但是到后面就没什么珍惜 越来越无聊了 总体就中规中矩吧 但是歌曲真的好赞 硬加一星!
这种看完剧情就忘的,两分顶天了
Respect.
比较平淡,又了解了一段历史。
一星给勇气,一星给人权,一星给最后的歌!
全程冷漠脸
马丁路德金像神一样,sheriff则坏到之后的不幸都被暗示是命运的惩罚。这种题材本就不追求什么立体人物,要的就是正义战胜邪恶的崇高与澎湃。不过脸谱化也算是一种历史的审判
主旋律。和类似题材一样不可避免地用力过猛了。
看的乔州首映,女导演果真心思细腻,看似平凡却不乏动人之处,虽然中途几近睡倒,但是最后听着熟悉的金式演讲和着黑人rap的主题曲,还是忍不住感动得泪流满面。
行路难
说真的 每次看这人演讲 都让我有种邪教洗脑感 2星对人不对事
能把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最高潮拍的这么无聊也是奇葩 TR的南方口音学得真像
For the Voting Rights Act in 1965, marches from Selma to Montgomery. #Respect
这部片子很好的将塞尔玛运动的前前后后交代的清清楚楚,对于那段历史有了很深了解。
本着了解美国民权运动史上重要的塞尔玛游行,各方面都一般般,不够吸引人。
那次亞特蘭大之行簡直是一場人生觀的革命。
对这种政治片不是很感冒
太政治正确了,把马丁路德金美化得背离了现实,结合最近的黑人抗议奥斯卡提名事件只能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当然争取权利是没错的,但现在但凡拍个能看的黑人片必获奥斯卡提名也是醉了。这部里面熟面孔好多,Oprah、TGW里的Sweeney、马丁辛、Tim Roth…
A-
这不是一部个人传记片,却塑造了很多人的传奇。历史充满了灾难和伤痛,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却异常艰难和特殊的。同为国家的公民,却敢于发泄比敌人更多的怒火和暴力,为此牺牲了很多勇敢和善良的生命,这是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影片代表美国向先驱们致敬!偏见和执拗依然在今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