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国产大片,我们都来看《太行山上》。
我可不会写什么影评,就谈几点感想。
(像不像领导讲话,呵呵。
)一、朱老总会千里传音。
平型关战后,赶到战场的朱老总当场发表即席演讲,对全军将士的表现给予充分肯定,对此战胜利的意义给予高度评价,真是好口才。
更奇的是老总不依靠任何扩音设备,也不用提音八度,纯靠玄牝吞吐之气,语速平缓,娓娓道来,连绵站满几个山谷的战士居然都能听得见,还能跟着齐呼口号,不由佩服朱老总功力深厚,千里传音之术炉火纯青啊。
二、日军头子识见不凡。
平型关战斗中,日军头子绞尽脑汁,也搞不懂是哪个中国军队的兵这么厉害,后来一转身,非常肯定地说:“八路军,是八路军”。
MM的,这不是八路军和日军打的第一仗么?
未战即如此了解八路军的战力,厉害。
(BTW,几个日本军官都是日本特型演员,据说每天开工前还集体向中国演职员鞠躬,他们在片中的精神气真的是很足,佩服!
)三、港台演员擅演武侠片。
本片名为战争片,但因有港台明星的加盟,也融入了武侠片的因素,一张票看二种片,你丫还不赚了吗?
一是香港大腕梁家辉(饰贺炳炎),独臂独刀,杀敌须以百计,武功实在是高。
更奇的是,一旦他停下来或对话或思考或对镜头作特写时,日军竟也畏惧不前,没人敢上来打扰他,其威慑力如斯,真大侠也!
二是台湾小生刘德凯(饰郝梦龄),身为“军座”,居然如个敢死队长般亲自率兵“冲锋”,居然是走直线,居然是慢步向前“一步一个脚印”,典型的整个冷兵器时代作战思维,绝倒。
三、狗仔队从来惹人讨厌。
那个女记者(史沫特莱吧)真是讨厌,不就是分配来盯朱老总的狗仔队(要写朱德传)吗,却总在转移啊、行军啊等等关键时刻,冒出来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拖延战机,惹人讨厌。
不过朱老总可比明星们强多啦,三言两语就把她打发到延安去了,后半部再也不出来烦人啦,哈哈。
(这个记者在片中根本就是画蛇添足)四、只懂一门英语是不够的。
那早是大路货啦,懂日语也不保险(以后跟倭寇开战可能最大),所心最好再懂一门外国语言,越少人懂越好,关键时候可保命呢。
你看八路军之间用俄语明语通话,日军愣听不懂,不是密码胜似密码。
五、外国人说得对:中国人的脸真难认,个个都长得差不多。
别说他们,连我这正牌中国人也迷糊啦,片后边出来个长胡子国军军官,咦,没见过呀,搞半天才知道是阎锡山,MM的,制片的时候在人头旁边显示个人名,观众不至于认为闹鬼了吧?
六、革命军队永远洋溢着浓厚的革命浪漫主义气息。
你看国共两军高层见面,还有个勇敢的游击队长在场,一声不吭地走出来,打死马屁股上的苍蝇,吐出三个字“游击队”,国共军官于是齐声大笑。
这种革命正剧与诙谐喜剧相融的手法,在国产影片中屡见不鲜,令人叫绝呐。
你要让我用一句话来评价“国产大片”《太行山上》,我会告诉你:“大”就不算“大”,“国产”倒真的是“国产”。
我是看不懂片子的音效以及灯光,也不懂那些专业的电影理论。
总之我认真的看了这部片子,它一度让我热血沸腾,让我有想为祖国而战的冲动。
我仔细看了很多微小的镜头,就觉得导演无不例外的告诉着人们,革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不是伟大的英雄一个人在作战,它是革命者每个人的义务与追求。
镜头一:115路军队与坂垣军队抗衡时,当一个共产党被日本人刺杀时,从刺枪穿过身体的镜头到下一个镜头他坚毅的脸,然后他决心用最后一股力量与日本人同归于尽。
对于一个共产党来说,他的死并不重要,重要的事是否能让对手也有所损伤,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目标与最终的目的,他们要让日本人离开自己的土地,不能让他们再继续迫害自己的兄弟姐妹。
战场上,硝烟弥漫,战士们还喊着冲啊。
镜头二:林彪团队打败坂垣军队时,战士们回到队营,站好军姿,林彪在上面讲话,此时并没有觉得林彪讲话时有多么伟岸与英姿,反而是镜头略过战士们的脸庞,有的沾满血迹,有的缠着纱布,那坚毅而刚强的脸庞,更让人觉得战争是多么令人痛心。
这些留下的战士是可以继续,但那些死去的却要长眠,但战士是愿意为祖国而死的,因为他们不是为自己而活,是为了国家,是为了兄弟姐妹以及自己的家人。
镜头三:为了找到日本俘虏,共产党派人找活口,并带人去为其包扎。
刚找到一个残余的活口,正在为他包扎的霎那,日本人拿起刺刀将其刺死。
她的帽子掉了下来,飘逸的长发令我震惊,原来是个女孩子。
是的,性别是上帝赐予的,但并不代表女孩子就不能为祖国尽一份力。
女孩子也是可以上战场的,也是可以在祖国需要的时候献出生命的。
历史的名册总是记录伟人的名字。
但是,没有一场斗争是革命领导者一个人完成的,每一场战争,都是无数条生命做好为祖国献身的勇气而换来的。
真的不是他一个人在战斗。
烟火流云亦纷飞,刀枪壕站壮士危。
我心勿为黄尘染,魂留太行至此回。
一直觉得现在彩色的国产战争电影反而没有以前黑白电影拍的好看,一是场面不够宏大,二是不够真实(把自己拍的过于英勇\敌人拍的过于白痴了).不过这部<太行山上>算是有很大的改观了,宏大的战争场面很好的的体现出了战争的血腥和残酷,而敌人的凶狠则更能体现出中国军人的英勇."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
从wikipedia以及西方主流的历史教科书,以及国外一些出版的历史史料来看,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期间付出了极大的损失,当然,也是正面抗战的绝对主力。
中国方面的史料相当隐晦,主旋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显然有失公允。
但由于对国家信任的透支,非常容易出现另一个极端,也就是对中共完全不信任,把中共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作用贬低得的无是处,有一段时间我几乎同意这类观点。
但是,这无疑是自欺欺人的一种历史观,如果国军战力显著,那么中共在抗日战争之后的解放战争中的表现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一般的观点如下:一、中共以抗日为名,和日军和平相处,借以发展壮大自己。
我认为是否和平相处需要史料佐证,但是发展壮大是一种必然,这也是敌后游击战侵袭战术的成功之处。
关于和平共处一般引用毛接见日本政界所谓的感谢论,这也许只是政界间一句玩笑,一个政治手段,是否可以冠冕堂皇的诟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国军精英抗日战争损失殆尽,难以为继。
正面战场阵地战,中国军队伤亡惨重,但完全采用中共游击战似乎也不现实,这样一个此消彼涨的过程,也是一种无奈的必然。
三、失败的财政政策,激起民愤。
按照一些民运人士的资料,中共在边区的财政政策如匪,更不得人心。
历史是人书写的历史,观点不尽相同,史料的断章取义即可为己所用。
但是,中共的信息隐瞒和夸大史实的做法往往得不偿失,从而信任透支,被部分史界人士矫枉过正,批驳的一无是处。
这部电影不能完全纠正以前的观点,也有些粗鄙的败笔,但是,还是推荐矫枉过正的人士看一看,换个角度思考。
主旋律影片是应该有主旋律影片的样子的。
宣传分为几步走,最高领导人的光辉形象一定要照顾到,中层领导上令下达的优异指挥一定要顾及到,底层群众的淳朴配合一定要嘉奖到。
关于电影语言上形而上的宣传工作,观众还是可以予以理解和不太苛求的,趣味性历史性公正性拍出来其他的一切元素可以忽略不计。
本片非常中规中矩的用巍峨的群山作为开场,朱德和他的坐骑小分队也相应踏风而来,仰拍的权威感不置可否的立刻跟上,这个开头具有我党特色具有政府情怀,是一个很好很正面的开篇。
很快,战争开始。
站在心理意识的角度,这时的大场景再大也只是一套暖场运动,后半段的战争部分一定会更加精彩并且电影高潮也一定会在后半段激昂出现。
这就是导演给群众的惊喜,最高潮的部分在观众没有入戏的情况下悄然消逝了。
这还是一个电影节奏问题。
撇开节奏和架构,本片还是有些非常可圈可点的地方,首屈一指就是声音。
演员的声音很不错,游击队就有游击队的憨劲,山西人还带有一丝丝地道口音,朱德的英语也很实际化;音效也不错,日本人的日本音,单独蹦出来对于整体场景的背景说明无疑是有帮助的;最佳配乐,该上扬的时刻绝不手软,该悲伤的时候立刻悲伤,只不过音乐可以带动观众的情绪只可以做到50%,另外的50%差到导演那里。
开篇的一场绝地站,到了最后出现近身肉搏现象。
作为一名对于中国近代被侵略史严重缺乏的老百姓,我非常好奇为什么要拍到日本军人主动卸下枪子的镜头并毫无解释。
在杨顾问的帮助下我了解到当年之所以日本人肯和我军近身肉搏是因为他们的步枪穿透力很强,近身射击有可能会伤害到自己方军人,所以才会在近身搏斗中放弃枪支。
可是这场肉搏战的拍摄目的是什么呢?
为了宣扬我方战士英勇奋战不畏艰险?
感情基调还没有培养出来,立刻和日本军厮杀并且双方状况都很惨烈,你伤一十我伤半百大家平分秋色都是一样的努力和一样的浴血奋战,这个时候国别的问题有些隐隐下降取而代之的人类大同意识有些上涌。
每一个人都是人每一个人都是家庭培养而又需要有家庭承担,无意义的牺牲抑或有意义的牺牲都显示出人生命的脆弱和毫无把握。
这样的安排不会激起人们的愤慨,只会带来无休止的疑问。
关于请到明星就会大特写这点,还是要以整体电影节奏为基准。
先说那位值得佩服的虎将“刘德凯”,这位先生也不知道要为了冲破什么封锁线也不知道冲破之后会怎样只管冲破就好了,于是亲自上阵并且发表了一个临别感言,最后的倒地姿势也很艺术与永恒,因为分镜头给时间过长了。
其实关于刘德凯这里还好,毕竟是为了展示国民党也不是只有卖国贼国民党也有爱国之士,卖命就卖命好了,给个特写花点时间在喊口号和被枪击上也算说得过去。
可是关于那位耍大刀的,就让人耐人寻味了。
依然杨顾问赞助了我无知的历史空白,此君是参照原型塑造并且在耍大刀之后还被封为将军。
当然,我军也需要这样奋战的典型出来展示我八路军风采,可是厮杀的太久左一刀右一刀又太神化,最后那柄带有红布的大刀当然就是一个著名的电影代表符号,红色革命在我心。
可是请梁家辉这么一个大角来演这么一个小战士,就要思考了,给的镜头多但是决不能破坏整体进展,像此片这样又是脸部特写又是肉搏精神最后还有一个雾蒙蒙展示坚毅表情的中景别10秒持续,功用之一就是立刻带领人们走出电影来到梁家辉的演绎世界。
影片后半部都在无数的决策中,中外交流中,小打小闹中渡过,由无数的小故事小情节独立完成。
2个小时的电影就这样提前在前45分钟中结束了。
节奏的失调,以及脱离常理的电影叙述结构,使得再棒的音乐也没了用武之地。
当然除却节奏,几个插播有些小小的不解。
关于那位外国友人,为什么拍到最后硬生生拍出暗恋与被暗恋的猥琐情怀?
关于那段非常有表现力值得扩散的纳鞋底部分,可是为什么要找来美国朋友作为旁观者然后在中西对答不顺畅时终止了这场本应该很有感染力的片段,留下美国朋友好像理解可是却又不可信的笑容?
还有若干,总体来讲,细碎的东西太多可又串不起来,像一套自助晚餐,观众喜欢什么就自己去取好了。
其实本片的战斗场面投入不少,可是除却第一场大规模之后,剩下的都是小面积短时间灯光极暗下草草了事。
我们拍电影一定要以小见大,从细节出发。
有的时候大家非常鄙视好莱坞那一套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圆满收场的思维定式。
可是拍摄一些主旋律影片时,不添加这些模块是打动不了观看者之心的。
开场的大调度换为小战争,着重刻画几位英雄并先后牺牲,花时间刻画老百姓平静生活继而被打断,讲结尾处的展示朱德爱护将领的小故事都搬到影片中部,形成一个坚厚的腰椎。
一切准备妥当,当英雄牺牲生活不再人心满满的时候,铺天盖地的战斗就请来吧,因为观众已经做好准备已经可以和导演共情了。
于是这将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刻画我军将领生猛无比却又智慧无边的纪念佳作。
可惜的事,瘦小的小半截经不起肥大的上半截的考验,有形的倒了下去。
节奏的问题,是个永恒的问题,是个需要严重思考的问题,是个生死存亡的问题。
有的时候会思考,什么是电影,电影可以给人们带来什么,中国电影充满教化寓意的功用又是什么。
电影应该不只是一个拿来娱乐的手段,当然也应该不是枪毙掉人们无聊生活的一种有力工具,那么电影究竟是什么,是一个复杂体吗?
但是电影是可以唤起人们意识,并且改变人们思想的无形中的武器,在保证了上座率之后,形成一个又一个关于电影本身故事的话题,于是电影的导向性以及电影的基准成为一个问题,我们需要被引导的知道些什么,我们需要被电影感染的立场又是什么?
无论如何,电影终究是为了群众服务的一种以娱乐为手段的商业行为,可是电影也是一种可以改变思想判断的辅佐工具,这种强烈的导向性需要肩负起社会责任也需要为自己选择好社会角色。
如果电影本身没有那么的知名也没有那么的震撼,还好,市场的快速流动可以慢慢抹杀不正确性,可是如果又是一部好片子又是一部立场很模糊导向很迷茫的片子呢?
需要负责的不仅仅是制作人了。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观看这部影片了,可是在现在这个对中国来说特殊的时刻来观看它,心中的滋味却非比寻常,复杂更甚。
5月12日下午2时许,当时的我们正挤在白城,烈日烤着柏油路,也考验着我们期待迎接圣火的心,两个小时后,迎来的是奥林匹克带来的激情,来去得太快,我还来不及按下快门定格它。
可是也正是在那时,四川的中国同胞,所遭受的,天灾亲人分离的惨剧,却让我们的心一紧,悲痛却又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我看《太行山上》,有的部分要不自觉捂嘴捂眼才能应对的。
献血四溅,肉沫横飞,生命这么轻易,只要一秒一枪,就炸得粉碎,夺去所有人的盼望。
我看他把插在自己身体里的刀向前一推给鬼子,只剩下了的左手继续做的事就是拿枪再战。
我看到了满山遍野,尸首横躺,有的我看不清脸,我叫不上名字。
可是我知道,将他们联系到一起的,就是一颗中国心。
我知道今年对我们祖国来说,是承受太多的时刻。
天灾地难人祸疾疫,所有类别的惨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所有的中国人,一同承受。
可是我们又不约而同地选择坚强,因为一战一战我们都顶过去了,还要用最美的笑容来迎接8月的奥林匹克之光。
我在看1937年9月始太行山上的种种战役,这些中国人坚毅的脸,智慧的勇气扑面而来。
70年前的这场困难,中国人身体铸成的城墙不倒。
70年后我看我们的总理不眠不休的前线指导,紧紧拉住的孤儿的手,还有日夜兼程疏通道路的士兵,一双双在瓦砾中流血寻找生命的手。
我明白,中国这颗团结在一起的心,日久弥新,岁月风霜,不曾改变。
每到灾难的时候总是提醒自己更要坚强。
而对于我自己来说,这种坚强,是可以一代一代,很诚恳地延续下去的。
70年前也是日本人的手枪对着我外公,威胁做为船长的他开那辆满载日军军火的轮船驶进中国的心脏。
我外公坚毅地说不,整艘船上的中国人坚毅地说不,没有一个人低头,没有一个人妥协。
纵使生命对于一颗子弹来说,弹指一挥间。
70年过去,这种感动与精神同在,生生不息。
虽然我外公已离去,可是当我觉得软弱的时候,总有一个声音提醒我坚强勇敢执着,再坚持下去,就是崭新的未来。
一轮红日初升,漫山阳光鲜红,血的颜色,就是我们未曾改变的,中国心。
《太行山上》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我对《太行山上》电影的热爱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太行山上》这首歌,真的每次听到就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奋斗为国家做点什么,虽然我只是平平无奇一个废柴😂电影看过好多好多遍了,我是真的很喜欢。
喜欢演员的演绎,其实也是喜欢那个时候伟大的人们。
是他们用热血铸就出了今日的和平。
他们的付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虽然看过很多遍,还是被许多细节震撼,或是感染。
宰割板垣反被日机宰割时林彪说的“让部队冲下去,与敌人混到一起”、日本小队长在我军弹尽后下令“退子弹”、郝梦龄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朱老总与朱怀冰的对答、Smedley表白未果、左权与小平的明语通信、……,以及最后“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那时群众还叫“老乡”,那时泥薨还没有梦醒,那时哪怕拿着老炮筒、汉阳造也敢死磕日本王牌师团……
剧情松散了些,主旋律还是不错的。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
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
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
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
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
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
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
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
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 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
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本科某年某奇葩的公选课上看过~
刚上大学军训时就集体在北操看这部电影,辉哥一只独袖飘荡荡啊
家辉的独臂神刀…
新时代八股文,烟火特技有进步。
震撼我的并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号角齐鸣的壮丽场景,更是共产党人那种勇于面对,坚忍不拔的精神。
传统官方电影
场景特效略有进步。
这就不错啊,比后来的强啊
这部电影看了五六遍了,以前真的挺讨厌战争片的,但是这部影片让我改变了想法。太好看了。五星电影。。。
只记得郝梦龄和贺炳炎
除了梁家辉别的都是屎
记得之前有人跟我说,宁愿看100遍《小时代》也不愿意看两遍《一条安达鲁的狗》,如今我终于能够理解她的心情。最讨厌这种表面的宏观叙事,只是单纯的在讲大事件,大抗战,却是忘了人和故事才是电影中最重要的啊。
讲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 挺进抗日前线 开辟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程 重温了这段震惊中外的战斗历史 在那段历史过程中 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抛头颅 撒热血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一切的抗战精神 八路军和太行儿女同仇敌忾 浴血奋战 谱写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光辉篇章
晕,这是初中去长乐军训时,晚上的娱乐节目,看的就是这本
我是结过婚的人九曲十八弯 我逃婚了意不意外 惊不惊喜 无语 为什么抗争片子非要这种剧情结过婚的女人会被看不起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臆想中革命的女人也是这种态度吧编剧去认识认识真正革命的女性吧
国内战争片要是这个鸟水平还拿华表奖,金鸡奖,说明这两个奖都是假的。
高中组织大家去礼堂看的,还挺好看的,胜利来之不易
最后一次党课看的,氛围很好,相比于近年来主旋律的微叙事,这部很大气,开头航拍,结尾收束在名将之花葬在太行山上缺点是情节太散,PPT式的走马观花串了一遍大小战役,作为历史教育片是够的。
剧组找梁家辉来演断臂将军贺炳炎,耍了三分钟大刀,拍完发现造型设定错了,原来贺将军断的是右臂;剧组欲请梁返工重拍,梁婉拒,并建议把这段胶片反转过来用,最后视效用此法得以蒙混过关。梁的戏份在第42、45、47分钟。以上为本片唯一看点。
我才知道八路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