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北极熊

Infinitely Polar Bear,亲亲躁爸爸(港)

主演:佐伊·索尔达娜,马克·鲁法洛,凯尔·杜拉,华莱士·沃洛达斯基,玛丽·奥罗克,布瑞安·西尔多,伊莫金·沃洛达斯基,阿什莉·奥夫德海德,威廉·泽法尔茨,乔治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永远的北极熊》剧照

永远的北极熊 剧照 NO.1永远的北极熊 剧照 NO.2永远的北极熊 剧照 NO.3永远的北极熊 剧照 NO.4永远的北极熊 剧照 NO.5永远的北极熊 剧照 NO.6永远的北极熊 剧照 NO.13永远的北极熊 剧照 NO.14永远的北极熊 剧照 NO.15永远的北极熊 剧照 NO.16永远的北极熊 剧照 NO.17永远的北极熊 剧照 NO.18永远的北极熊 剧照 NO.19永远的北极熊 剧照 NO.20

《永远的北极熊》剧情介绍

永远的北极熊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卡姆(马克·鲁法洛 Mark Ruffalo 饰)爱上了充满了异域风情的女子玛姬(佐伊·索尔达娜 Zoe Saldana 饰),两人顺利的走到了一起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没过多久,玛姬就生下了两个可爱的孩子菲斯(阿什莉·奥夫德海德 Ashley Aufderheide 饰)与穆瑞(凯尔·杜拉 Keir Dullea 饰),然而,此时卡姆却因为患上了躁郁症而无法外出工作,家里的经济状况一落千丈。 某日,玛姬得到了一个赚取奖学金的机会,她决定前往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以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学位,这个学位能够给她的家庭带来一笔不菲的收入,但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玛姬必须离家学习18个月,在此期间,照顾两个孩子的重担就都落在了卡姆的肩上。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捍卫家园邻家新男孩枪口塔楼上2班李喜舒帝女花寻宝假期孤女梦痕寂静计划第五节肇事逃逸过失第三季金刚狼寂静人生破坏之日原来这就是爱啊唯一的爱悬崖上的小号曼德拉效应最后一个女神猎心之迷毒之罪原谅的方式黑塔利亚第3季我的土地我的家朝鲜神枪手古墓凶铃朋友圈儿里的男朋友移植前方错爱请掉头破裂

《永远的北极熊》长篇影评

 1 ) 有爱就有希望

有爱就有希望Infinitely Polar Bear7/31/2021《Infinitely Polar Bear》直译成《永远的北极熊》,没有给出电影的主题。

它来自孩子们嘴中的一句台词“my dad is totally a polar bear”,有点孩子气地、浪漫主义地、又有点忧伤地交待了父亲的bipolar depression。

那一瞬的紧张和尴尬很快被小朋友的一句“my uncle has it too”而轻轻打破,让人有点松一口气,又更揪一点心——生活在这样的疾病阴影下的个人和家庭,又岂止电影中心的这一家人。

阳光一面的父亲什么都会,浪漫、好奇、孩子气、热心、也不羁世俗,给孩子们很多欢笑和惊喜,老挂在脖子上的那台相机记录了很多这样的片段。

而黑暗一面的他情绪会陡然失控,满嘴飚脏字,不管是谁、哪怕是惊慌失措的妻女,都可能会被被其所伤。

他靠吃药和喝酒保持着某种难以预测的平衡,没有工作,一家人挣扎在贫困线上,靠有old money的祖祖母接济。

但这绝不是轻易认输的一家子,他们为孩子教育倾尽所有,母亲为了给家庭带来经济稳定狠心离开一双小女儿去上学,而自己尚且不能照顾的父亲勉为其难地承担了照顾女儿的责任。

这18个月,有欢笑,有泪水,父亲自己和孩子们的成长和对彼此的依恋就像客厅从乱糟糟不能下脚到井然有序有几分charming的客厅的一样肉眼可见。

好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方,关于sponge的拌嘴,大摇大摆去看祖上房子的堂而皇之,和孩子们盯着没有地板的车的委屈。

电影里也有一些关于对女性和黑人的歧视的反应,着墨不多,但恰到好处。

母亲说混得不好住廉租房的白人会被社会认为是eccentric,而对同样境况的黑人则没有任何理解和宽容,确实会是如此,想象一下不管是《Into the Wild》里的Chris McCandless、还是《Nomadland》里的那些vandwellers这些比较社会边缘的人物,如果是黑人将会遇到多大的阻力、少多少记者报道里的同情角度。

最后的结局让人想到《Kramer vs Kramer》,母亲两难全的决定和两人的抱头痛哭让人难过。

虽然艰难的日子还要继续,虽然疾病的阴影依然没有散去,但我们能够体会到孩子们懂事,感受到这个家庭有爱、有希望。

 2 ) 竟然很感动

很早就下载的一部电影,但是一直未看,以为又是像平时常看的家庭伦理剧的情节,但是看完之后,会觉得是惊喜。

电影中父亲的妥协,母亲的让步,孩子的成长,就像我自己的人生,或者说我渴望的人生。

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孩子,孩子爱爸爸,这部电影不像其他电影那样loser最终成功,父亲依旧是父亲,母亲依旧是母亲,孩子依旧是孩子,没有180度的大逆转,但是这个过程中的美好却让人忍不住落泪,看到waiter要求爸爸戴领结时,爸爸从口袋中掏出领结,娴熟的戴上,母亲无可奈何的选择去纽约,看到孩子们争论不能只留下爸爸一个人,看到母亲看着孩子,最终决定一个人去纽约,留下孩子们和爸爸在一起,他们的每一个让步都是因为爱,不刻意不做作,一切都是那样自然。

 3 ) 波士顿没有北极熊

这是我第一次在豆瓣写长评,而我其实不是一个喜欢写影评的人,或许生怕自己不恰当的评论亵渎了一部好片。

然而这一次却忽然真的想为这部电影写下些什么。

首先这部片子与北极熊无关。

也许有人在瞌睡之中看完整部影片,还在纳闷一个躁郁症患者和两个熊孩子的故事能和北极熊扯上什么关系——就像故事中的小女儿不明白Biopolar Disorder的含义,以为和Polar Bear有什么关系。

影片的标题不过在影射Biopolar Disorder双向障碍,也即片中反复提到的躁郁症。

然而除了鲁法洛的表演,影片并没有向你反复强调躁郁症的概念。

它就像Cam在一开始的那场“发疯”,让人在每次看到男人那张天真无邪的傻脸时仍心有戚戚。

当Cam穿着本命年裤衩在天寒地冻的郊外拍打着车窗时,一定有人和我一样吓得不轻。

可这终究是喜剧,还不至于演得像惊悚片里的变态杀人狂让人看完电影依然背脊发凉。

随着影片的推进,这位父亲温情的一面渐渐展露在观众眼前。

春夏秋冬,锂药,卷烟,公园,啤酒。

精神病患者依旧是人,依旧在生活。

这个爱和孩子一起玩耍、待人总是过分热情、有时甚至embarrassing的Cam简直再正常不过,甚至像我自己的那个老爸。

就算发病,Cam在狂躁中的绝望与无助也会让人想到某位正经历中年危机的普通欧吉桑。

但他确实不同。

当Cam被生活琐事几乎逼疯之时,他的妻子为了生计在外奔波,而年幼孩子们尚不懂事,无法给予这个他们不能理解的父亲一点安慰。

有一个场景是在夏天,Cam倚在冰箱上,任由冷气拍打在他的胸脯,眼神里充满呆滞和麻木,仿佛在等待生活能出现什么新的意义。

他看起来那么狼狈,因为自己,因为家人,又或是因为周遭的异样目光。

但我们知道他不是天生落魄至此的一个人。

他才华横溢,有贵族血统,家族里的其他人都过着上等人的生活。

他也本来应该从哈佛毕业,站在波士顿这个充满种族和性别歧视的城市食物链的顶端。

但他没有。

这是我欣赏这部影片的地方。

有人看见父爱亲情,有人看见抑郁挣扎,也有人会看见一个离经叛道的人,把生活的每天都过成一场冒险。

其实到了最后,我们依然分不清独具艺术家式神经质的Cam是否有所好转——天才和疯子可能根本就是同义词——他知道有人对自己心怀期待,希望他能和其他“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

可他不,他不是现实主义者,不会英雄般地为背负整个家庭而放弃自己、放弃原则。

他拒绝说谎,拒绝服用锂药和其他不知好坏的化学物质,拒绝孩子们曾祖母施舍给他的金钱和豪车,拒绝向比他体面的亲戚妥协并朝他“扔了一整个办公室”。

他只想做自己,即使这个自己并不完美,甚至并不“好”。

但是“对”的。

“你们怎么生活有什么大不了的,又不是你们的错!

告诉他们你们的爸爸是个躁郁症患者或双向障碍,或者就像他们这些天说的一样,不要因为我而交不到朋友!

”而一个人得怀有多大的爱与自信,才会无视整个世界对他的评价(and say "fuck it, never mind")。

  他知道人应该为自己活着,应该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管它波士顿有没有北极熊。

 4 ) 温情版的先锋“北极熊”老爸

豆瓣上第一篇影评,献给这一部了。

自从疫情困在家里以来,封锁独居加上PhD的工作,双重的孤独感和压力,让我终于开始看therapists,于是也更关注心理健康相关的书籍和作品。

以前好像总是在逃避自己真实的感受和痛苦,现在直面这些,反而感觉更有力量了。

因为在这些讨论精神健康的作品之中,体会到了与他人的链接和共情,知道世界上不是只有自己在经历这些困难,在理解他人的过程中好像也更接纳自己。

回到这部片子,Ruffalo 一直是我很喜欢的演员,感觉他的片子很接地气,讲述各种各样会遇到问题和挑战的普通人,然后或与之搏斗,或躺平生活,在平淡中坚持自己想要守护的东西。

这部片子里,他把 Cam 塑造的也很有魅力,艺术眼光和动手能力满分,性情也很真诚可爱。

可能是这部片子的目标受众或者意图吧,感觉是把躁郁症的症状和与周围人相处中的问题简单和轻松化了。

片子里的 Cam 好像变成了一个不被周围人理解的孤独且可爱的天才,有两个很爱的女儿,还有一个富足的原生家庭。

而且在几十年前就成为了女权运动中的先锋奶爸角色,支持妻子进修和争取事业。

那个年代,就像Maggie说的,每个人都不那么正常却也不以为然。

那个呼唤花和爱的年代,那群年轻人所抱持的生活态度,对他人的开放和友好,可能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可疑恐怖,只有小朋友们可以与之愉快相处。

但内心深处,真的很希望未来可以达到一个平衡,人与人之间能够在尊重彼此边界的前提下,也有更多信任和关爱。

当然,台词里也涉及到临床上精神疾病的困境,比如治疗的相关药物并不能确保疗效,患者就仿佛实验室的小白鼠,要面对治疗的不确定性和可能的副作用。

而 Cam 作为奶爸遇到的问题,看的时候也真心觉得,那就是生活压力吧,任何一个人要独立抚养两个孩子,也都是会遇到很多要崩溃的瞬间的。

后来他的两个女儿在他的一些引导下变得更勇敢和敞开心扉,也让人觉得,父母的性情对孩子的影响真的很大,而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可能就是最大程度的接纳、欣赏和爱了吧。

看完片子,很想爸爸妈妈。

xx

 5 ) 给暴躁的熊爸爸一个温暖的抱抱

《永远的北极熊》是一个非常温暖的家庭故事,男女主角来自漫威宇宙里两个非常知名的角色:饰演爸爸的“绿巨人”马克·鲁弗洛和饰演妈妈的“卡魔拉”左伊·索尔达娜。

故事的剧情很简单,饱受患狂躁症煎熬的父亲喜怒无常,时常给家庭和身边的人带来伤害,甚至无法正常工作,忍无可忍的母亲不得不离开父亲,独自在波士顿抚养两个女儿长大。

但生活的压力令母女三人倍感艰辛,因此母亲争取到了一个哥伦比亚大学MBA的进修机会,以期改变职业生涯,为女儿们带来更好的生活。

不得已的情况下,母亲将两个女儿交给从精神康复医院出院的父亲照顾18个月,直到自己毕业归来。

在父女相处的这段时间里,故事用四季作为分割线,讲述了父女关系从互相嫌弃到依依不舍的转变,在磕磕绊绊和拙荆见肘的生活中,父亲用有点迟钝但伟大的爱赢回的两个女儿的信任,嬉笑怒骂中展现了家庭的温暖。

影片来自导演Maya Forbes真实的童年经历。

但显然叙述中蒙上了一层喜剧而温情的色彩,滤掉了很多更加冰冷、残酷的现实,选择了以轻松的视角来解读很多家庭问题。

比如这个家庭里常年脏话连篇,父亲躁郁的性格随时在孩子面前从嘴里蹦出十分不恰当的脏话,而两个小女孩耳濡目染之下小小年纪也已经出口成脏,几场吵架戏份两个女儿和父亲对骂颇具喜剧效果,是片子里主要的笑点来源,然而所有的争吵都无伤大雅,在一次次的对骂中最终要么父亲作出让步,要么女儿们做出妥协,双方的关系以此更进一步。

这部影片对父亲的形象打造无疑是成功的。

马克·鲁弗洛(Mark Ruffalo)很适合诠释这种颓废、神经质、在逆境中自娱自乐的角色。

相似的角色在《再次出发》中也有亮眼的表现,他饰演一位失意的音乐制作人在,穷困潦倒的追梦路上找回自我并修复父女关系,影片中他的搭档也是一位清新而个性的女明星——凯拉·奈特利。

马克·鲁弗洛还自带一种憨傻的专牛角尖的但是充满担当的男性魅力,在《永远的北极熊》中,他通宵替女儿做了一件弗朗明戈舞蹈裙,手艺不精做到一半狂躁症发作把裙子丢出窗外,但想到对女儿的承诺,又不得不灰溜溜的跑到楼下捡回裙子,继续制作。

隔天小女儿穿着造型怪异的裙子从房间里走出来,说这是自己见过世界上最棒的裙子,那一刻,强大的父爱之力溢出屏幕,让人感觉无比温情。

片子中的父亲动手能力也特别强,能做饭,会裁缝,能修车,会修锁。

节俭,啥都舍不得扔,喜欢修修补补鼓捣旧东西。

像极了我们这辈人的父母,从艰苦年代走过来的,啥都得靠自己,啥都特别珍惜。

电影的最后一幕,两个女孩拒绝了父亲泛舟野餐的计划,要跑去朋友家玩耍。

分别的时候,父亲有意无意卖惨式的站在原地目送两个孩子走远,大女儿生气的回头说,不要这样做,不要让我们感到愧疚。

可是第二次走远时,大女儿还还是忍不住流下眼泪,然后慢慢回头。

父亲还坚定的站在远方看着姑娘们走远,然后比出了一个加油打气的姿势,烈日当空,树影斑驳,明明只是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却拍出了悲壮感,令人动容。

电影中间还穿插着带上了一些职场性别歧视的议题。

从哥伦比亚大学MBA课程毕业之后的母亲带着优秀的简历和无可挑剔的推荐信想要在波士顿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但只要一提起自己家里有两个女儿,马上遭到礼貌的拒绝,吃上闭门羹。

最后母亲不得不选择跑到职场氛围更包容的纽约找工作,将两个女儿继续交给丈夫照看,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但为了供得起女儿们上更好的私人学校,母亲不得不咽下泪水承受这一切。

电影中描述的美国70年代晚期的这种职场歧视到了今天仍在世界上的很多角落重复上演,只能感叹现实的无奈。

片名叫做《永远的北极熊(Infinitely Polar Bear)》,源自于小女儿在朋友面前对父亲的一句评语:Our dad is totallypolar bear,而这个polar bear是从父亲的精神病症名称Bipolar Disorder中演化出来的一个昵称,可以看作是小女儿对残酷现实的童话式解读,这和整部片子所做的事情一样,导演在用温柔的,梦幻般的眼光回忆自己凄苦夹杂着温馨的童年。

也许很多人都有一个不太完美的父亲,时而温暖得像一只大熊,时而暴躁得像一只野兽,但父母终会老去,愿所有人都能给自己的父亲一个温暖的熊抱。

 6 ) 我以为是日本导演

电影看了一半也没等来北极熊🐻‍❄️,结果是讲躁郁症的,电影的叙事方式让我有一种在看日本电影的错觉。

后来得知是金球奖获奖影片,可能是我的鉴赏水平不够,怎么字数还不够啊,到底多少字才可以呀,为什么还是不够140字啊,再不行我就不发了,还真是不行,不然就算了吧我为什么还在尝试呢,为什么非要发出去不可呢

 7 ) 这里的北极熊

家庭条件好 教育程度高物质享受是一方面 更多的是它们小时候所读的文学作品 所学会欣赏大自然和艺术作品的角度 这带来的不仅是视野和思想的开阔更是一种思维认知的不同面对低落 面对真实生活依然能够不为短暂的经济状况而屈服烦恼依然保持着乐观 热爱 的赤子之心根本不在乎别人看到自己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为什么要隐藏和伪装呢依然想要去探索和创造它们深深的接受自己 认知自己 从不去伪装自己 想要为自己换一张面具这是那些寒门苦读 背负着沉重期盼 渴望出人头地 摇身一变上层的人们所不具备的能力 即使后来有钱了 依然会害怕

 8 ) 精神疾患病人的家属是苦逼的。

精神疾患病人的家属是苦逼的。

但是亲情可以和病魔搏击。

本片讲述一个有躁郁症的父亲和他的女儿们的故事,温情是治愈情绪病的良药之一,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是与生俱来的,一家人的互助友爱真的很温暖人心。

本片的片尾曲比较给力。

玛雅·福布斯 2014年 第30届圣丹斯电影节 评审团大奖 剧情片(提名) , 2014年 第39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观众选择奖(提名) 。

按照这个成绩,她还是很有潜力的。

 9 ) 献给逆境中互相支撑的人们——《永远的北极熊》影评

1967年,卡姆被诊断出患有狂躁阴郁症,当我查看网上关于狂躁症的定义时,作为一个同样患有某种慢性病的人,我看到的只有无奈,“它有遗传性,但我们不确定是什么导致的遗传,我们更愿意将其和某种诱因联系在一起。。。

”简单说,这是一种情绪起伏不定的精神疾病,不言而喻,生活在他周围的正常人将痛苦万分,这种痛苦更多的,不在于你要如何面对他的狂躁情绪,而在于如何去适应他的起起伏伏。

好吧,这并不是一篇关于“如何与躁狂阴郁症病人相处”的文章,所以我们回到电影本身。

《永远的北极熊》,是导演玛雅·福布斯根据自身经历拍摄的第一部长篇电影,篇中多次出现的老式摄像机镜头,向我们反复强调着这部电影的纪实属性,极具年代感的音乐,仿佛想将我们拉回到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很抱歉我没有彼时彼地的任何记忆,仅通过互联网去查询,仿佛对于美国人来说,六七十年代并不是一个多么愉快的时间段,对卡姆一家更是如此。

回顾整部影片,感动我们的并不是坚强母亲如何对身患疾病的父亲不离不弃,相反,对于玛姬离开家去求学的选择,作为观众,一开始不免觉得有些残忍,然后这也实属无奈之举,也许沐浴在爱情中的两人不会受到疾病的阻挡,而在漫长的生活中,在正常人与精神病患者不可调和的矛盾面前,在促襟见肘的贫困生活面前,玛姬对丈夫的失望与及恼火,餐桌上玛姬的抱怨——希望自己可以做个女人而不是像男人一样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即使作为男人我也可以感同身受。

话说回来,感动我们的,正是在这些种种不如意之后,在人们表达了自己种种不满之后,剩下的仍是对彼此的爱意,对玛姬如此,对卡姆和两个姑娘亦然,当卡姆情绪失控,撤掉汽车部件,对躲在车里的玛姬和孩子们咆哮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他后悔的眼神,而抱着孩子们的玛姬则对姑娘们说,我们都知道爸爸是好人,我们也知道他不会伤害我们;当卡姆和姑娘们争吵,不堪重负,摔门而去,在走廊的尽头发现从远处望着自己的孩子们后,依然选择了留在家里,收拾自己失控时弄脏的地板以及撞坏的门,而姑娘们也给予了父亲拥抱,这种彼此带有愧疚的拥抱,与因为兴奋而抱在一起所带来的温暖,不可同日而语,这种拥抱真正温暖人心,相信曾经和伴侣吵架并最终相拥而涕的你,一定能感同身受。

影片的大部分笔墨围绕着父亲和孩子展开,我们看到这些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也许都有些归于沉重的负担,压在了卡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身上,他一点一点,像收拾那些因搬家而缠在一起的各种线一样,将生活的线渐渐缕直,不断挑战着自己的精神力,并试图向孩子们传递、示范着种种正能量,虽然这种传递有时候显得喋喋不休,另街坊四邻避之唯恐不及。

影片没有过多描写玛姬的求学生活,但仅从纽约到波士顿每周往返都需要花将近10小时的车程当中,我们不难想象,玛姬的生活同样不易。

影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家庭一年的生活,和很多略带文艺的片子一样,不温不火,并没有太多的爆点。

在影片即将结束时,面对生活的艰难,母亲不得不选择再次离开,老式摄像机的画面又一次出现,这一次,画面的内容反映了母亲心里的不忍,不忍心留卡姆孤单一人,当她艰难的决定独自前往异地工作时,这对患难夫妻痛哭流涕,而与眼泪同时出现的并不是给予彼此的拥抱,而是相互搭肩的支撑。

我们并不知道影片里有多少成分是真实的,也不知道现实生活中会出现的困难比影片中多多少,但身兼导演与编剧的福布斯以这种平淡甚至带有些喜剧成分的调调来呈现自己的童年经历,应该是可以令我们感到欣慰了,影片原型在结尾的出现,也如同扉页上常会出现的文字——“献给我的父亲和母亲”。

我想,这正是电影的主旨,献给那些在逆境中仍然互相支撑的人们。

 10 ) 当绿巨人和卡魔拉相拥而泣——北美新片《永远的北极熊》漫谈

当绿巨人和卡魔拉相拥而泣 想象一下,那一刻,《复仇者联盟》的绿巨人和《银河护卫队》的卡魔拉相拥在一起,双双颤抖着,埋头哭泣,将会是怎样的情景。

而这部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展映的独立电影《永远的北极熊》,就是由绿巨人的饰演者:马克·鲁法洛和卡魔拉的饰演者:佐伊·索尔达娜,一起共同主演的温馨家庭喜剧片。

首先让我们抛开,两位男女主角是否擦出花火,影片叙事手法是否戏剧化,等等干扰因素。

从独立电影的角度出发, 这部由从事编剧工作15年的女导演:Maya Forbes 自编自导的第一部长篇作品,在去年的美国圣丹斯电影得到关注,还是有充足理由的。

论叙事的平淡,这部以大女儿的回忆为主线的电影,绝对算不上之最。

反而导演通过很多8mm胶片素材的穿插,让整部电影的层次和观感变得丰富。

开篇,父母的相遇与结合,想必都是大女儿听来的故事,均以闪动的8mm胶片素材呈现,也正符合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代背景。

同时,影片中很多过场,与父亲相处的时光,也都是通过泛黄的家庭录影带素材的方式展现。

让每个人心中对童年的回忆,与父母相处的欢乐时光,在零星微弱的画面中随之浮现。

影片导演在自述中提到,她这一次将自己童年相似的经历搬上大荧幕,是想展现更真实生活情景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有关于坚强的爱与艰难的抉择。

当一位家庭成员被精神疾病患所困扰,对整个家庭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当生活中充满了感动与感伤,诙谐与尴尬,温情是她最想要表达的主题,她想要捕捉并呈现的是家庭成员之间,尤其是孩子们,最自然真实的反应。

影片命名为《Infinitely Polar Bear》,中文译名为《永远的北极熊》,看过影片会发现,来源于大女儿对父亲的一句评价,爸爸就是那只永远都呆在那里的玩具熊,总是傻呆呆的,但是,他一直都在,是童年里永远的陪伴。

而整部影片的叙事开始,也是先从爸爸的失控展开,患有狂躁抑郁症的父亲,无法从事正常的工作,无法维持婚姻的关系,最后被送进了疗养院接受药物治疗,一段时间过后,才恢复出院观察的日常生活。

而工作中屡屡受挫的母亲,也在这时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为了将来可以给孩子们更好的教育和生活,准备独自前往纽约,完成自己的MBA学业。

这个几近崩盘的家庭,就这样走到了命悬一线的岔路口。

于是,还在康复期的父亲,有了更多的日常工作,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车夫,一日三餐的煮夫,放学后的陪玩,收拾房间的清洁工。

十八个月的时光,大女儿Amalia和小女儿Faith,两个人从抗拒,抱怨,害怕,到接受,感激,不舍。

每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因为父亲的躁郁症而被无限放大,也让一个家庭的责任,父女之间的关系,变的更加沉重和曲折。

家庭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整理房间,收拾碗筷,邻里相处,在这部电影中,都被另类的演绎。

爸爸既是那个可以自己制作书架的能工巧匠,又是那个将旧物堆满房间的邋遢鬼。

收拾碗筷可以是件让父亲崩溃的家务,也可以是父女三人欢唱游戏的娱乐项目。

与邻居的相处,可以是父亲令人尴尬的热心帮助,也可以是邻里孩子对父亲厨艺的称赞。

在这部电影中,除了家庭关系中,孩子的本真表现,借由精神疾病的父亲,撒开了父爱表面的伟大和无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男人对父亲角色的呈现。

一个会跟孩子顶嘴,甚至对骂的父亲。

一个会为孩子缝补衣服,但是却不爱刷碗收拾房间的父亲。

一个会忍受不了孩子任性,摔门而去的父亲。

在这样的冲撞中,孩子们会看到父亲真实的一面,即便是有些令人失望的,甚至有时是可怕的。

但是这样的父亲,让孩子们学会了如何体谅并照顾大人的情绪,而不是一味的索求。

在无数次的争吵,抱怨和谅解中,让我们体会到了那份永恒的亲情联系。

父亲为了照顾两个女儿,也是在拼命的完成自己的日常任务,虽然偶尔崩溃一下,偶尔任性的成为孩子们的拖累。

而孩子们也学会了照顾父亲,安慰父亲的失落。

当父亲埋怨孩子们不带他玩儿,只拿他当保姆的时候。

当孩子们认为有这样的父亲,住在这样的公寓里,难以启齿的时候。

双方里总会有一方妥协,这样的道歉和让步,正是亲情中最可贵的地方。

于是影片中,女儿们和邻居孩子们的游戏中,总是有爸爸的乱入。

爸爸会毫不避讳的说出:“你们不可以因为我这样的爸爸而交不到朋友,家里的境遇和你们没有任何关系。

”影片中,还特意交代了父亲显赫的家庭出身,富有的奶奶和良好的教育,都是这位父亲本应拥有的炫耀标签,而却因为精神疾病的困扰,让这一切付之东流。

奶奶尽了最大限度的义务,帮助支付房屋租金,而父亲也不会轻易的向母亲要钱,只是会偶尔带女儿们来看望奶奶,顺便享受下短暂的奢侈生活。

这样的故事中,每个家庭成员都在尽力的付出,只为了维系一个家庭的完整,父亲对母亲的极力挽回,母亲对孩子良好教育和更好未来的执着,孩子们对父母的体谅包容。

这一切都是凝聚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因素,缺一不可。

影片中将这些复杂的人物情感,通过父亲夜里给母亲温柔的捏脚,对于孩子必然延续母亲血统的谄媚;母亲被孩子们埋怨做饭难吃,面试工作的缕缕受挫,每一个决定前的艰难与忧郁;大女儿敏锐的察觉父亲的孤独和伤感,并允许父亲加入小伙伴游戏的让步。

这些现实生活中拼凑起来的细节,让整部电影充满了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受,对于父女之间的情谊,更是给出了最动情的一面,争吵让谅解变得更有分量,分离让团聚变得更加珍贵。

影片最后,母亲虽然对父亲感到失望,为自己找不到工作而气馁,但是看着女儿们开心的过着每一天,感受到了这一切都是父亲的付出和努力换来的,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的生活不由得开始怀疑。

最终让步,没有做出独自带孩子们搬去纽约的决定,而是看着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与身边的丈夫相拥而泣,这里面有感激也嫉妒,有气愤也有不甘。

每一个微小的家庭,在时代背景和社会动荡的影响下,总躲不过疾病和生活的重压,而能抵抗这一切外来冲击的,只有坚固的亲情和互相扶持的信念。

外界的影响有多强烈,每个家庭成员,就需要用多坚强的内心去承受。

导演用自己童年的亲身经历,为我们讲述了一段,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戏剧故事,而是一段,真切平实,冲撞不断,用温情化解伤痛的家长里短。

影片结尾,停留在孩子们终于进入了私立学校,在父母的付出和努力下,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在最后,即将赴约新朋友的约会前,与父亲告别的场景。

父亲依然是一副长官的腔调,好像孩子没从未长大,从未厌倦他的游戏一样,他精心筹备了放学后的划船出游,殷切的希望孩子们为他的安排欢呼雀跃,却得知了孩子们各有安排,并且每一项活动中,都没有安放他的位置。

于是,他意识到,孩子们长大了,交到了新的朋友。

所以他只好嘴硬的说着违心的话语:“祝你们玩的愉快,记得按时回家,不用担心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后悔的。

”,之后就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站在原地不动,让孩子们反而心生愧疚。

这样的父女角色颠倒,父亲像孩子一样渴望女儿们的陪伴,女儿们像大人一样对父亲的举动充满无奈和妥协,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这样的家庭虽然因为有病的父亲而看起来的不太正常,但是也正因为有着一位这样的父亲,而让这份特殊的父女情,变得无比难得和弥足珍贵。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要比我们想象的多。

2015年8月3日 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永远的北极熊》短评

男人带孩子本来就很热闹了,患躁郁症的爸爸带孩子就更热闹了。看得人又哭又笑,感动孩子对爸爸的包容,也感动爸爸对孩子的包容。最后,孩子终会长大离开,爸爸也是。

6分钟前
  • 我不是女王
  • 推荐

争吵让谅解变得更有分量,分离让团聚显得更加珍贵。2015年最好的家庭剧,笑中带泪,温馨的不得了。马克鲁弗洛演技爆棚,最后和佐伊抱头痛哭太戳泪点,狂躁中见真情,抑郁中显父爱。ps:轻快的原声点亮了整部电影。

10分钟前
  • 约翰迈克莱恩
  • 力荐

喜欢所有的音乐,所有的呐喊,所有的坚持和 满满的爱

11分钟前
  • ws515s
  • 力荐

根据导演自己的故事改编的温情小品,无功无过,适合全家人一起看。

12分钟前
  • NIC爱西瓜
  • 还行

有爱啊,一切都只是为了呈现最后那一段。

15分钟前
  • Junda阿肥
  • 还行

很喜欢。喜剧化地表达问题家庭。可怜巴巴的抑郁,让人心疼地情绪化,用尽全力得付出。

16分钟前
  • 不要不开心哦
  • 还行

下面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片名叫永远的北极熊?因为那是影片中大女儿对其父亲,神经兮兮的举止,的一个形容词。我刚开始看也以为会有俄罗斯人出现,误解了片名,不过片子我一点不喜欢看,不符合东方家庭价值观。

21分钟前
  • rockzoo
  • 较差

很多泪点

22分钟前
  • ivanjob2008
  • 推荐

马克叔演技真好2023.11.22马克·鲁弗洛56岁生日

24分钟前
  • 红蓝之魂
  • 还行

都是些生活中小片段,躁郁症也变得这么可爱,有时候发狂掀桌摔东西,有时候又会用孤独的眼神可怜兮兮的看着女儿们,马克叔全程实力卖萌,又甜又暖~~

27分钟前
  • 维恩B
  • 推荐

虽然我一直不太喜欢绿巨人这种舞台老艺术家风格的演法 后半部看习惯了也还成 大女儿的小演员太棒了竟然是导演的女儿 虽然不懂那些执意要繁殖的夫妻 但也觉得能把小孩养大的所有父母都挺伟大的 最后一幕加一星

30分钟前
  • 抖啊抖
  • 推荐

don't look back, don't...

33分钟前
  • Ejour
  • 推荐

Mark Ruffalo演的bipolar粑粑还挺萌的,时而grumpy时而tender。吵吵闹闹,温馨可爱的家庭剧。这是一个Hulk和Gamora在某个平行时空结婚生子的故事。

36分钟前
  • 叉叉
  • 还行

一个人在ifc哭了整个后半场 真实得直接让我想到我抑郁的老妈 看似再一团糟的父母 都在尽其所能地为了子女奉献他们能给的一切 一个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正常进行的父亲 困在躁郁的情绪和脏乱的房间里 强迫自己打起精神 除了照顾儿女再无自己的生活 无奈 分离 牺牲 困难与心酸 这就是生活

38分钟前
  • phoebe
  • 推荐

8/9/2017 MSP

42分钟前
  • 離。
  • 较差

马克不属于那种很闪光的男演员,近两年看他的狐狸猎手,歌曲改变人生,平常的心再到躁爸爸,还真是慢慢给加分了,演技看的到,这部片子挺Classic的。

47分钟前
  • 梅梅七七小发发
  • 还行

感觉家庭剧是不是拍不出新花样了,只好安一个新奇的病症给男主角,但故事整个是在太蹩脚。作为一个贫穷家庭的母亲,佐伊·索尔达娜每次出现都更像是模特登场,与周遭格格不入,只有鲁弗洛在拼命入戏,努力让一切看起来像那么回事。

51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较差

改编自导演的亲身经历,从女孩的视角看去,生活的苦涩也变得充满温馨。幸福的家庭大多相似,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同,患有躁郁症的父亲努力客服自己的疾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笨拙的关爱着家人,能有这样的父亲,不幸之中又是多么幸福。

55分钟前
  • tangerine
  • 推荐

男神演技爆棚!最后那段太感动了!

60分钟前
  • L'automne
  • 推荐

倒挺温情,就是叙述的太平淡了,冲突和矛盾力度也弱,除了一些躁郁症引发的滑稽和尴尬以外,大部分情节都很细碎,情节与情节之间联系不强韧。不知道是剧本还是马克鲁弗洛发挥失常,角色感觉一般,毕竟躁郁症不是傻阿。

1小时前
  • SSRIEV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