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成绩优等,高中参加过辩论赛,曾是棒球校队队员,业余在图书馆兼职补贴,将来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律师,也是一个母亲能够拥有的最优秀的儿子。
这个大男孩近乎完美,只是有些敏感和偏执,不信仰宗教,不善亦或不愿进行多余的社交活动,喜欢上一个似乎不该喜欢的女生——Olivia,家庭不幸福,处在离经叛道的青春期,用刀片割腕来宣泄某种不安和愤怒。
Marcus本该通过努力学习考上法学院,为了有一天能出人头地,为了不再像他的父亲那样在屠肉店度过下半辈子。
母亲要他保证和Olivia结束交往,他保证了。
Olivia回家了。
最后,Marcus选择二度去找院长。
在谈话过程中,刻板的院长咄咄逼人,生生撕开了Marcus的修养和素质。
他在难堪和愤怒之中得知了Olivia因为精神失控而被带走,接受精神病院的康复治疗。
Olivia可能是怀孕了,但肯定不是Marcus的。
Marcus找人替上礼拜的事情败露,最坏的结果是退学。
Olivia或许终生未再精神康复出院,但是Marcus确实爱过这么一个姑娘,为了她欢喜过、茫然过、担忧过、难堪过、愤怒过、悲伤过,也为此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Marcus只要Olivia记住,他确实爱过她。
这就像是在绵绵雪地里喷涌而出的岩浆。
“我在你楼下就是想确保你没事”。
压抑敏感到绝望,Marcus只想要Olivia知道,他爱过她。
非常文学性的电影。
剧情若有若无,两场高潮戏的台词非常扎实,表演层次感丰富,一场是Logan与院长的谈话辩论,一场母亲以不离婚要求儿子与女孩分手。
最感到震动的是,如果没有与外界的互动,没有良性的人际关系,我们其实无法获得对他人的认知,无法接近人、了解人,更无法爱人。
这场毁灭之路太痛了。
不瘟不火又压抑的片子。
看过太多这样的故事,年轻时一个小小的决定可能会像蝴蝶效应一样影响你的一生,也许是短暂的一生,而我们却无法避免。
是命运的无力感,是懦弱卑微的宿命论。
病态的压抑 压抑的病态
IndignationSimply, indignation can be defined as anger that is caused by something that is unfair or wrong.这是维基百科上对indignation简单定义的节选。
既是口耳相传的荡妇,也是晃动小腿的少女;既是衣冠楚楚的校长,亦是令人作呕的怪物。
用绝美的温柔意象洗濯眼耳口鼻,爱意无定,孤独长存。
这大概是豆瓣上对indignation短评里最到位又很优美的一句评价吧。
在写这篇文章前我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朝鲜战争,但对于美国当年的时代背景还是不能很清楚地感受。
1951年的美国,在恋爱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道德准则和上世纪的中国的很像,包括现在仍然存在。
其实我有些难以想象思想如此封闭的美国人的存在,毕竟这个国家现在在世人的眼里是极度崇尚自由的。
首先是对衣冠楚楚的禽兽校长的介绍。
男主刚上大学换了个寝室被叫到校长室谈话,询问他的宗教信仰、社交关系、处理问题的方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对他的信仰和人格进行了人身攻击。
好吧,简单地说,就是认为男主换寝室是由于他错误的社交方式,和室友闹矛盾选择逃避,并且没有宗教信仰,信仰一个在当时被人唾弃的哲学家,而其实这位哲学家和男主一样,只是在当时的时代里思想太超前了而已,先进的思想总是不被理解且遭人唾弃。
我很难想象美国当年是这么个样子,现在放在中国,你换寝室了校长根本不知道,你可以说一个大学那么多人他干嘛要关心你呢,也对,这种置之不理和对你行为的包容与对自由的宽容还是不一样的。
那么,我想说说我高中发生的事情。
和很多高中一样,我们干了什么基本上都在学校的眼皮子底下,如果你在作文里写了些可能变成零分作文的话,是一定会被叫去谈话的。
当年我在走廊上玩魔方结果一下撞见了我的班主任,然后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
当然班主任对我还是很温柔的语气的,像我这么懦弱的人也不敢违抗,只能在心里暗暗诋毁。。
玩魔方明明是开拓思维的游戏,多玩玩说不定我还能多做出几个题好吗?
我们班主任曾经对我们说的话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我的班里你不要有自己的思想。
这已经是对思想自由赤裸裸的攻击了,然后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这样的约束被认为是当下最好的教育方法。
当年的美国教育在这一点上和现在的中国高中非常相似,当然他们并不是为了学生有多么好的成绩,而是打心眼里觉得你们就应该遵守这样的规定。
影片中男主和校长的这一段对话几乎是全篇的最大亮点,新思想对迂腐和控制的顽强抵抗。
其中,男主谈到自己非常厌恶学校的一个规定——每年必须参加40次每周基督教传教。
最后谈话以男主被阑尾炎折磨昏迷结束。
后来在另一位学霸的眼里,和校长的相处方式应该是这样的——校长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人,你看他并没有让你搬回原来的寝室。
但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你和他争论这件事是个大错误。
关于传教,我们通常都是花钱雇别人上的。
这为学霸俨然是另一幅姿态,他对思想上的控制早已习惯,选择不当面抵抗,而是暗地里想办法解决,这似乎是一个有情商的做法,我不得罪学校,也让自己舒服。
而看待事情也是更多地看中结果,即校长并没有让男主搬回原来的寝室。
而男主更在意的是校长对他无形的压迫和侮辱。
显然我是和男主一样的性格,但是由于我从小被灌输不要轻易惹事的思想,比起男主,我是个很懦弱的人,我会在背后默默诅咒他 :)但必要时,是需要牺牲一些来换取自尊的。
第一句话,口耳相传的荡妇,晃动小腿的少女。
说得隐晦一点,女主其实是一个非常理解男主并且愿意倾听他讲述自己经历和他一起携手的这么一个女孩子,喜欢看书,喜欢文学。
然而她对情爱之事毫不避讳,这便成为了当时时代里他们爱情的阻碍。
男主的母亲第一次见到女主,看到了她手臂上的疤,母亲说,自杀过的人经历过很多很多你想象不到的事情,而通常都是和他们的家庭有关的。
于是母亲拿不和父亲离婚这件事威胁男主离开那个女孩,并且要求男主发誓。
这时,先前勇于和校长反抗的男主瞬间无力,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父亲变成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也许也有别的原因,他非常痛苦地答应了母亲。
这种桥段,在中国电视剧里见过太多了,很多人说这很老套,但这是在任何时代都在发生的事情——父母干涉孩子的恋爱交友,并且施加压力加以威胁。
这件事如果换做我,我实在想象不到我会怎样处理,但是,比起男主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我很自私,所以我会选择反抗母亲,那你们离婚吧。
感情这种事情,我始终认为只有恋爱双方的当事人才能最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外人以任何理由的破坏在我眼里都是没有道理且应该自我反省的。
我记得男主在答应前说过数次,you don't understand.最后的影片的结局,没有过多的意义,这样一个背景下的爱情,不可能像青春偶像剧里那样美好。
下面说说李米的猜想。
这是一部我看过了很久的电影。
相同点,都是大时代下的悲剧爱情故事。
这个片子关于剧情我就不说了,作为生活在中国的我们,能更好的感受到电影传达的悲情。
而时代和道德准则带给现在年轻人或者老一辈敢于反抗的人感情上依旧是存在着很多压迫和束缚,想起一个真人的故事,一对夫妻结婚好几年,三十多岁的没有要孩子,女生便被邻里说闲话,生不出孩子?
这个男的真可怜,在外面上班这么辛苦,老婆还生不出孩子。
世界上就是有这种爱管闲事的傻逼,认为结了婚就应该生孩子,就和你老公家暴你依然理所当然一样。
在这个时代里,无论你像男主一样活着或者是像另一个圆滑的学霸一样活着,都是一种生活态度。
但我会始终站在男主这边,我认为这是时代进步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反抗之人必须的牺牲。
想起男票昨天和我说,长辈说他很善良,他觉得这是认为他幼稚。
我始终对长辈们对我的嗤之以鼻表示嗤之以鼻,并且希望多年以后,我还可以坚定地这么说,这么做。
2016年美国电影
首尾男主在战场回忆的段落更是拍的非常小气……不过,作为李安的御用编剧,首次执导筒的詹姆斯夏慕斯对剧本台词的把握真的是不错,以至于那些超多的对话都能支撑人把电影看完不嫌烦。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青春片之一。
制作精美,剧情不俗,颇有深度。
唯一有点不那么的地方。。。。
就是男主角好像死于朝鲜,但亚洲面孔的军人的军服,绝非志愿军的,朝鲜人民军的似乎也不大象。
手操的武器是苏式步枪。
再,结局非常感伤。
男女主角都很喜欢,表演真切,符合年轻人的特征。
其他人的表演也非常精彩,尤其dean,极为精彩!
菲利普罗斯的这部小说有点非常明显,但依旧没有摆脱一种缺点。
我十分同意小说的多样性。
我认为不同的表达方法和形式使用于不同的情况。
无论是平淡叙述的小说故事还是鲜明表达的小说理念,都是优秀而出彩的。
但是可惜愤怒没有完全达到前者,管中窥豹,因此他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作为现在美国最好的作家,我希望他可以意识并更正这一点,并衷心期待他获得最高奖项。
此外,罗素“不齿”的人生事例并不能被他的卓越成就所掩盖。
我鄙视并欣赏他,包括上述两者。
看完这部电影,听到的大多思考是时代对于小小个体的夹击和摧残,弥漫着一种压抑情绪。
当然,包括演员造型和整体色调等等,都会给人这种感觉。
但我认为,小到微型个体,大到国家和民族,都是正义与反叛的矛盾体,没有什么过多的抑郁。
片中男女主人公似乎都有着社会所不容的特质,都仿佛经历了时代的摧残和精神折磨,在这样的叙事体系之下,好像男女主人公变成了绝对正义的存在。
这里首先应注意的是,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角色问题,其次是人们都喜欢动辄用“时代”、“社会”这样宏大的板块去表达内心强烈的压抑,一味被牵制被扼杀,其实不然,再大的时代都是由人本构成的,那一时期的乱象若追根溯源可能每个人都有责任。
就像男主借了室友的车而在其车内的行为一样,如果这车是你的,你会怎么想?
当然在本片中这一细节可能微不足道,不适宜放到这里来讲,回到男主与校长的博弈,实则校长除了“犹太屠夫”这一略显刺耳的说法以外,他本初的心是好的,不论是劝说他的忍耐,还是建议他加入棒球队,都有身为长者教导的合理性,而男主除了受赞赏的“年轻一代对于时代的反击”之外,未免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孤僻反抗”,起码校长的建议多数合情合理,当然在战争年代自带的神经紧绷也是一大原因,但我想说的是不必要先入为主,开始同情和怜悯。
从古到今掌权者和革命者无止尽的博弈。
种族的歧视等问题若放到远古和历史当中,一定是有其原因的,放到自然中讲甚至回归到了动物性的本性行为。
回归本性,无关对错,或许像“缸中之脑”阐述的假象一样,也或许时代就该这样运转而达到某种均衡。
而发动某一次大规模战争的掌权者,可能也是一个在儿时饱受“世人与时代”欺凌的弱者。
我知道,在看电影时并不该把原著挂在嘴边,毕竟两种艺术载体必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
但我忍不住,我可以接受在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中的一些调整和删减,却无法接受将原著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大刀阔斧地劈成简单空洞的东西,比如说把Marcus的命运悲剧变成了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
原著中的Marcus自始自终都为自己的身份处在焦虑之中。
他如此勤奋地学习,是因为只有取得优秀的成绩,才在可以预见将要参与的战争中取得一个officer的位置,最大概率地避免死亡的威胁。
而电影中最可怕的改动是斩去了整个结尾,那在我看来恰恰是整本书的精华。
原著的最后出现了一场极具讽刺意义的校园骚乱,搭配一场激情昂扬的校长演讲,而Marcus,不,他没有直接卷入这场骚乱,本来和Marcus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而最为荒谬,最让人惋惜,最感到菲利普罗丝之残忍的是,就是因为Marcus听了Sunny的意见,找了个教堂打卡人,而那个打卡人在骚乱中被抓,暴露了Marcus没去教堂一事。
这一串又一串看上去无关紧要的伏笔,连起了Marcus最后的悲剧,他不得不前往战场当一个小兵,不得不迎接死亡,这是他从一开始就极度抗拒,力争避免的。
另外一个比较大的改动是,在原著中Marcus搬过两次寝室,分别遇到了两位以不同方式令他头痛的室友,而电影将这两次合并成了一次。
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让还原地相对完整和贴切的Marcus与Dean Caudwell的办公室对峙显得缺少说服力。
一方面是对Dean Caudwell的质疑,只不过换了一次寝室,何必质问地咄咄逼人呢?
另一方面是对Marcus内心世界刻画的缺失,如果不了解Marcus心中一直以来的积累的憋屈和斗争,又如何能体会他在说那些话的时候的真正情绪呢(当时他的内心可是一直在哼着《义勇军进行曲》的呢)?
更有趣的一点,当然是在电影中更加无暇顾及的是,Marcus的第一位头痛室友,Flusser是gay。
而第二位室友,命运也是相当的惨。
在我看来,Marcus与Olivia的“爱情故事”只是悲剧中的一环,相对于整个故事的完整枝节来说,不是值得单独挑出来、大肆渲染的部分。
电影中最为完整地展现了这一段故事,而这么做的代价自然就是,大幅删去了其他情节,让主题陷入了令人失望的肤浅。
令人困扰的家庭,固步自封的校园,难伺候的室友,时代、战争、宗教、政治的各种挣扎投掷在Marcus身上,才是让人不禁对这样一个饱满鲜活的人物扼腕痛惜的。
最后,片名《Indignation》可不是随便起起的。
虽然在电影中只有惊鸿一瞥,Marcus在第一次搬进寝室时,室友Flusser放了一小段《义勇军进行曲》的唱片。
然而在书中,这首歌可是从头到尾活跃在Marcus的内心世界里的,Indignation一词,也正是来源于歌中呢。
Arise, ye who refuse to be bondslaves!With our very flesh and bloodWe will build a new Great Wall!China's masses have met the day of danger.Indignation fills the hearts of all of ourcountrymen,Arise! Arise! Arise!Every heart with one mind,Brave the enemy's gunfire,March on!Brave the enemy's gunfire,March on! March on! March on!另外想提一下的是,今年另一部改编自菲利普·罗斯的《American Pastoral》虽然明星云集,看评论也已经扑街了 :)
这部电影是在美国二战后,而反主流文化尚未崛起的夹缝中的一代青春骊歌,在新世界打开的大门面前,遭遇旧势力的埋伏。
不懂美国那一时期的文化背景,很难看懂这样一部影片,里面没有正义与否,只有男主人公的对抗,即使是对抗也是很曲折的从校长办公室的一次谈话,而谈话本身,长达十几分钟的时间,除了让人惊叹男主的演技以及清晰的逻辑,敏感的智性之外,关于这篇电影主题揭示实在太隐晦了。
对于外国人而言,理解这部影片有相当难度。
需要明白校长嘴里的“洁食屠夫”的意义,也要明白男主父亲的紧张,更需要明白历经二战首迫害最严重的犹太民族如何处理安放个人与时代的方式,还有美国二战后保守派与新生派之间的暗暗对抗。
整场电影最精彩之处无疑是男主在院长办公室和院长针锋相对的十几分钟。
男主从紧张,不停地拿出手绢擦拭额头渗出的细密的汗,到后来实在无法忍受院长对其无神论、没有宗教信仰的质疑时,其激动地站起来,斩钉截铁地盯着院长说:“我不赞同在毕业之前要参加40次礼拜才能拿到学位,这是谁允诺给学校的权利,强迫我去听任何信仰的神职人员的布道......因为我是个无神论者 ,这些有组织的宗教行为严重冒犯了我,我完全能够在无信仰的状态下,维持自己的道德存在......”"先生,您是否了解罗素的这篇文章?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但是我对这篇文章非常熟悉,先生。
因为我在高中担任辩论队队长时,记住了其中的大部分内容。
我现在建议你能够读一读,而且不带任何偏见。
你会发现,罗素提出了以下逻辑:第一因论证、自然论证、设计论证、神的道德论证、伸张正义的论证,我学习了这些论证,并且想按照这些论证来过自己的生活。
我确定,先生,我有权利这么做。
"看到这里,瞬间被洗脑,成为罗根.勒曼帅铁粉。
这是一个在智力上早熟,而且深具思考能力的年轻人。
但最终的命运是,年轻人两条路,要么战争,要么上大学。
在大学里以抗争者姿态斗争的男主,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
这是年轻人对旧时代的愤怒,带来的惨重代价,也是时代对群体的裹挟下,人人道貌岸然生活的悲哀,更是一种更为辽阔的愤怒。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一场校长和男主的聊天,这种看似对等的交谈,真是堪称我国学校的典范了。
一是,院长从学业、关系相处、宗教谈到家庭关系、情感问题,而这种事在我国,院长一般都太忙,没有时间和耐心去与学生做心智开导的。
二是,尽管院长在自我框架下的追问,push 的男主勇敢、直率的对抗,听起来就是一场颇为精彩的成人礼自主选择的辩论。
这种对抗并没有遭致院长的当面斥责,最起码是一种鼓励:彼此观点的碰撞,尽管双方没能达成一致的意见。
这太不像中国的传统文化了。
中国自古鼓励的是和为贵,不鼓励冲突与对抗,认为冲突和对抗本身没有意义,而是现寻求调和与折中,实在达不成共识,再想办法。
死板的校规看似关切学生实则十分强势、压迫学生的校长情绪不稳定的女友世俗急躁的父亲咄咄逼人的母亲霸凌他人的室友为什么标题是“愤怒”?
我觉得更多的是无力因为主角有着大学生的身份,尚未完全独立,前有森严校规,后有世俗功利的家庭,他无法完全逃离,但他内心又向往自由,于是便有受缚的窒息他有着严密的逻辑,却碰上一个诡辩的校长他有对爱情的憧憬,却碰上一个热情却又情绪不稳定的女孩他有对家人的在意,家人却以亲情来胁迫他做他不想做的事在家时,受急躁的父亲压迫,在校时,受校规束缚,最后上战场送死。
他这一生好像也没有彻底舒坦过,最终在迷茫和些许不甘中死去,让人叹息
为什么会不理解你的做法呢 ,因为无法从你的角度思考,没有办法从你的角度思考,因为对我来说,不存在这种角度 。
A
马科斯的愤怒既和他的家庭有关,也和学校生活有关,父母给他的压力来自于冗长的反复说教,让他压抑的无法喘息,母亲给他的爱的道德绑架,让他放弃了对olivia的感情;而学校则是宿舍室友的放任和校长的教条束缚,本以为逃出父母掌控的马科斯在学校也找不到他所期盼的自由,生活的自由,信仰的自由,Olivia这个特别的女孩让他在夹缝中找到了快乐,但同时也带给他一些彷徨和烦恼,保守的他被Olivia的开放和大胆震惊,当听到同学对她的评价让他一度怀疑自己对这个女孩的感情。第一次校长对于他信仰的质疑和第二次对他人格的质疑让他逐渐奔溃失去希望,放下所有奔赴战场而牺牲,那个时代让他内心的渴望无法实现让他备受社会的打击也束缚了他的内心和肢体,Olivia去了精神病院,而无所适从的孤独的他最终走向了战场…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绝佳例子,看到最后我都想揍男主一顿了
那个时代没有青春,被时代压抑的怒火无处可泄,最终只能随着肉体的殒灭而消亡。
主旨太不明了。太散了。女主真的一看就是婊脸啊。
从Olivia身上看到自己迷茫时候的影子,幸运自己生活的年代
勉强及格。李安长期的合作者詹姆斯·夏慕斯编导。原著小说存在感很强,尤其男主和校长对峙的大段戏码,男主性格塑造与时代感的渲染亦有不着痕迹的特征,想来有原小说作者的经历在里面。剧情主线是质优大学生与早熟、敏感的精神病女生的恋爱,同时花了大量篇幅注解男主“愤怒”的多重来源:韩战期间压抑的战时体制(考不上大学要去前线)、反犹主义的阴云(男主对宗教的抵触、父亲的突然失衡)、作为独生子的压力(母亲逼分手)……板结成男主在人际关系中的PTSD(和校长、室友的冲突)。全片气质压抑,泛出一种古墓似的沉静腐败,渲染男主只凭好成绩为武器对抗一切的徒劳无力。兄弟会的犹太小开戳破女主乱性的过往后,男主意外克服了男权社会对女主的荡妇羞辱,这一笔很有趣,因为你虽然不清楚男主究竟在心里把女主摆在什么位置上,但显然已有了恰当定位
剪接很突兀,男主哪里像体育生了,亮点是妈妈演得好,整个片就是俩字,难看。
把几场戏拆开打乱时间顺序来叙述实在没什么必要。因为配乐太美,作为主线的两个被主流价值所遗弃的灵魂反而没有展现出与之相匹配的感情力度,“愤怒”也仅止于与校长的两场对峙;而与时代的对峙、命运流转下生命无疾而终所引发的悲伤——真正值得愤怒的这些幽暗细节,却没有仔细推敲。
不怎么好看
简单的爱情,渲染的太过了!
这剧情比周星驰的还无厘头,男主愤怒什么?就因为这些鸡皮蒜毛的事愤怒?太鸡婆了吧?一个大男人连解决人际关系的基本能力都没有?如果这样,中国大学宿舍每个人都要搬宿舍了!
我只想说中间好几段的剪辑错乱是怎么回事!?!?!?
可能看了删减版。很喜欢这部片子,虽然时代不同,但却能和主角产生共鸣。
既复古又有一种纯粹的先锋感,很难得,建议杨永信看此片100遍。
罗斯毕竟当代美国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夏姆斯文学水平没问题,导演上稍微常规保守一些。
1951年,自由主义小白左被保守主义老白男压迫得喘不过气,奋起反抗,几番交锋后,败下阵来,被送到朝鲜战场去当炮灰。但不要灰心哦,过个十几年,你们会翻身闹一场,虽然风头没几年,但沉寂上二十年,又会东山再起,打压对方二十年!再之后呢?🤔再之后小白左和老白男就各自占住一个山头,都只跟自己人说话,不理对方了呢😝这电影,这小说,就是当下的一切尚未发生,却已现端倪的时候啊。小哥儿和老白男校长第一场对话戏,演得真是好啊!
这个片子真的巨奇怪?????!?故事角色镜头剪辑一个比一个奇怪 奇怪到甚至挺有趣hhhhh 小公主接这片一定是为了炫技吧?!跟校长长对话那段演得太tm好了
看起来竟然很有趣 愤怒和压抑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