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跟所爱之人好好告别,那么死亡或许不那么可怕。
换个角度看,阿兹海默症是一场漫长的告别,对于患者与家人都会有肌体与心理的折磨,却也给了我们平静地好好告别的机会。
会咖喱蔬菜都想吃、答对汉字题后自豪、翻来倒去地琢磨小书、在说饼干干后被回应那你不要吃时故意凑前大口快吃,那么看似古板的爸爸竟是戴生日帽的倡导者就不足为怪了,紧抿下弯的嘴角真是倔强可爱又心酸不忍。
7年间,他逐渐忘记引以为傲的汉字,朝夕相伴的妻女,生活多年的家,混沌记忆却依旧让他在错位时空拿三把伞夺门而出去接游乐园的妻女。
虽然记忆会淡化,但家人间的熟悉感不会消失,芙美委屈心意无法相通时覆上额头的手、曜子抬头一眼立马低头的思念时抚摸脖颈的手、麻里痛哭家庭冷漠时面无表情的凝视、对小崇难言青春期以举手示意的回应,他或许淡忘无言,却依旧是家人们陷于情感泥淖时稳定与平复的支撑。
大洋彼岸的孝心会愧疚,同居一城的看望却也是在11个月以前,赡养与善终问题缠绕两代人。
(反感的一点:女性为何总以男性为中心,尤其是事事以丈夫为先的母亲,父亲在其实也是只顾工作不顾家庭的男人)
悠悠地来。
柚子糖和枫叶。
三把伞和四顶生日帽。
漫长的告别,总也觉得是完美的告别。
除此以外,还有漫长的等待,雄吾。
也许校长都会举起右手。
大师。
A long goodbye.漫长的告别,一点点的告别。
啊,捡到的可是一片绿叶呢。
因为是漫长的告别,所以都无需倍速呀。
感觉妹妹总差了点运气,明明还是很努力并且也没做错什么呀,当然了也没有那么失败。
感觉妹妹还是偏阴郁了点,也会想她要是更活泼一些,是否会运气更好些?
当然了芙美一直都还是很有情怀的呢 以及她还有一个很活泼的好朋友未央。
主线当然是围绕姐妹俩的,不过最后的镜头给了崇,毕竟这是年轻的,更有生机的,也会有更多的故事。
母亲一直都是个很有耐心又很单纯善良美好的角色啊。
父母会老去,会生病,包括我们自己,有时我们甚至就来不及去成家,关于芙美的事业以及婚事。
老年痴呆,这样一件严肃的事情,包括知识也都会连同忘却。
对于他的妻子,他并不知道她是谁,不过他还是认识她,需要她。
也因为是亚裔家庭吧,整个故事线以及家庭成员就会感觉比较近比较亲切有共鸣吧,想想其实姐姐挺难的,看起来她比起妹妹更活泼,然而主要也是当她在妹妹以及回到日本在爸妈面前才更显如此,但在加州的家里,在丈夫面前似乎就显得比较日本女性了,以及还有儿子要照顾,父母都在日本,爸爸开始健忘,甚至于我们有时都忘了她不会说英语,学校老师找崇爸妈谈话那次,她没听懂让翻译引人突然发笑,就像妹妹找她爸爸谈心,完了爸爸对他妻子说让门外的那个女人进来一样让人发笑后却倍感心酸,不过爸爸那次其实讲的也是很有违和感,是啊,哪里都一样的,所以悠悠。
爸爸参加大学同学中村的葬礼也真是叫人心疼他的记忆衰退程度。
当然了,他也终生都在看书。
上年纪了,有些毛病是必然的,不管是否患上老年痴呆。
事实上其实姐姐和她丈夫情感并没有出什么严重问题,看似有些像冷战一样,似乎波及到了儿子的青春期成长,崇他爸爸其实也只是很直男而已,不过也确实感觉麻里夫妇之间就是太客气了。
尽管崇后来的形象真的很日本呀,即使他身处美国还是给人一种很日本青少年的感觉,大家都在成长吧,包括姐妹俩其实也是,包括他们的妈妈,以及逐渐意识迷糊的爸爸他自己,一出真实的家庭剧,人生啊。
东京奥运会的这个故事线也觉得超棒。
不管愿意与否,这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从患老年痴呆到死亡,七年的时间,家人们见证了他变得越来越苍老、记忆越来越模糊的过程。
而对本人来说,也会感觉到与家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这真的是“漫长的告别”。
电影中途几度泣不成声,因为我的姥姥于年初去世了,所以现在对亲人离世比较敏感。
电影中的父亲,应该一直是可靠的存在吧,芙美和麻里生活中遇到过不去的坎儿,都喜欢找父亲谈心。
父亲也特别看重家庭,老年痴呆后,一直记得芙美感冒了,记得要去游乐场送伞。
电影中一直在下雨,与父亲手中总是拿着三把伞相呼应,同时给人一种悲伤的氛围。
一直出现的用作书签的黄色树叶,暗示着人将迟暮、暗示着别离,影片最后的绿色树叶,代表着未来。
我感觉电影的主题在说告别,但其实一直在讲“爱”。
爱让人脆弱(所爱之人的离开、所爱之人的“遥远”都让人心痛不已),爱让彼此亲密、幸福(东一家、麻美与丈夫),爱让人坚强和振作(母亲手术后仍去找父亲,麻里回国前与丈夫的对话)但是,芙美的事业线和小崇的故事让我有点没太看懂的感觉,所以打了四星。
平平淡淡,却代入感极强的一部电影树叶子书签,三把伞,柚子糖,回家的方向,挥手,游乐园.....我很感叹电影里两个女儿和母亲对阿尔茨海默症父亲的照顾,担忧和爱。
我很心痛我自己的爷爷没有接收到这样的爱与关怀我想以后我的父母和我也会老去,也会用漫长或者快速的方式跟我们告别。
然而人生本就是一场漫长的告别啊一边在和亲人、爱人、和自己告别,一边要继续往前走太好哭了这部电影,第一次被触动到,是开始忘事的父亲说“近些日子,感觉人和事都离得好远”,外孙说,离得远会寂寞吧。
会很寂寞吧?
当你开始忘记你曾经的经历,你身边的人,仿佛这些事情和人都不属于你的。
甚至是记忆,都是陌生的。
第二次哭了,是因为父亲说:”是时候了我想把曜子你正式介绍给我父母你会和我一起回去的吧“”好“哭的稀里哗啦的,即使在不断的忘记事情,我仍然记得踏上这趟列车,是为了带你去见我的父母。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第三次在游乐场的时候真的要爆哭,有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想起了以前去接妻子和女儿的事请带着三把伞来游乐园接她们。
笑得像个孩子,家人永远都是守护在身后的灯塔啊!
”人们把老年痴呆症成为 漫长的告别,病人的记忆会一点点消失,直到离我们越来越远,直到......”
好像最近接触的事物都是关于一些老年人的问题,可能也是经历着一些不得已的离别。
不管是(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还是(消失的名字)还是今天下午火车上的(漫长的告别)似乎都离不开这个话题。
人似乎永远没有办法逃避面对这类问题,而大概需要自己面对这些生老病死的时候,我们也人到中年了吧。
所谓活着并不是单纯地呼吸,心脏跳动,也不是脑电波,而是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痕迹,留下礼物。
我们无法避免的都会死去,问题是我们怎么证明自己来过这个世界。
像我们的父母,像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对于他们来说,子女的存在是证明他们来过这个世界最好的证据。
我们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梵高,贝多芬一类的人,不是金庸,古龙。
更不是给这个世界留下多么丰厚遗产的先人古辈。
死亡真的是人生的终极课题,那些失去亲人的人,真心能放下的又要多少,大概余生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回活在过去的回忆之中。
当我们第一次相见相识的时候就已经在告别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个世界很小,小到转身就能再遇见,这个世界很大,大到一别就是永别。
夏天也彻底告别了,响彻夜空的也从夏蝉变成了蝈蝈,还没来的及跟夏蝉说明年再见呀。
夏蝉也没来得及跟我说,来生再会,这个夏天结束的太突然了,就在一场雨之后。
当我们还在一起的时候,就要好好珍惜,每一次的离别都要好好的道别。
记忆是奇怪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也发现的小时候的记慢慢变得模糊,就像昨天晚上的梦,睡一觉,知道自己做了梦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完整的梦境,只剩下一堆碎片随意的拼凑着。
那些患有记忆缺失的人,活在了另一个他们自己拼凑的世界里,无论在哪一个世界里,他们都在慢慢老去。
我们这个时代,是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年轻的我们甚至都感觉到无法紧跟住这个时代飞速的变化,就是移动通讯2G到5G的变化,3G时代似乎只有短短几年就消失不见,按键机到智能机的变化,到如今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简直是加上了火箭推进器,对于老年人来说,无疑并不是友好,再加上遇上后疫情时代,这个去哪都要看健康码的特殊时期,不要说出远门了,就是本市内搭乘公交去走亲访友都做不到。
回到外公身边上班之后我也是愈发的感觉他们正在用我不能理解的速度老去,而子女都远在他乡,同村里似乎也看不见说有同龄人。
亲情不是每天一通电话一个视频就可以维护的,老年人的生活还是需要更多的陪伴,热闹。
每一个人都会老去,每一个人都会被世界遗忘。
我们能做的是记得那些出现在自己生命中的人,我们相拥或者握手,我们再见或者不见,其实都不重要。
因为我们在遇见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我们会离别。
因为我们在出生的时候就知道,我们只是这个世界的过客。
哪怕相聚时光很短,但我们依然会因为明天的再见感到开心。
最好的道别不是再见,而是明天见。
关于生死关于离别,看似离我们很远,但猝不及防的时候,很难让人接受,所以漫长的告别无疑是最体面,最优雅的方式。
如果我的人生进入倒计时,我会一一拜访老友,故交,大家聚一聚聊聊从前的辉煌,谈谈年轻的莽撞,然后再拥抱,挥手,像夏天的蝉,在雨来临前,唱响人生最后的乐章。
曲终,人散,茶未凉。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我而辉煌,但我也来过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他们凋零,至少还有人会去缅怀。
我们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并不重要,有人活在我的记忆和梦里,我也会用一样的方式存在于这个世界。
活着,为自己,为别人,为了道别。
给老年痴呆症起名漫长的告别,温情款款地治愈了家人各自跌跌撞撞生活里的难堪与低落的伤痛,是写给成年人的童话故事,是抵抗压抑残酷生活的幻想性药剂。
电影以日本电影中常见的舒缓、平和、抒情节奏,讲述了东升平确诊老年痴呆后到离世前的七年时光里与妻子、两位女儿的故事。
当老人患上老年痴呆,给其他家人造成怎么样的困扰和压力?
长期照顾失智老人,家人面临的精神、体力、经济的压力,又是怎么样的?
真的如电影里这般,家里永远干净、整洁、明亮?
女儿们可以随时丢下工作、丈夫、孩子,来到身边吗?
从来不用为金钱发愁吗?
从来不会有疲惫,不会有痛苦,不会有挣扎,不会有冲突,不会精神崩溃吗?
或者就算有那么一点点心理波动,也立刻被即使失忆了仍记得儿女的失痴老人的爱所打动,马上信心满满重整风帆?
真的就如电影里所展现的,只有浪漫,只有不变的优雅,只有永远的坚强,只要凭着对家人的爱就可以完胜一切吗?
绝没有一不留神就被抹了满墙的大便,没有满嘴饭一口喷出四射到满屋满地,没有走失数日能找到已是极幸运哪怕三分象人七分似鬼,没有每天收拾的粪便,没有堆积在盆桶里洗刷不尽的衣裤,更没有积年累月可能满屋尿骚味,还有人手不足时睡眠不足导致的体力消耗,银行存款不足以支付看病就医时的窘境,这些冷峻残酷的现实,太难看,太丑陋,太不美好,统统都被故意撇清了。
漫长的告别,是谁在和谁作一场长长的告别呢?
是失痴老人东升平在跟他的妻子、女儿们吧?
这是一个把各种不美好、不积极的因素都剔除出局的故事,最终只能是一个美丽的泡沫,实在禁不起生活现实的点戳。
所以,看看就好,过个眼瘾,打发时间,品评竹内结子与苍井优精致的五官,为山崎努准确扮演失痴老人形象喝彩,认真学习学习电影里美学构图、形象色彩设计,至于诸如失痴老人承担再凝聚家庭成员、治愈女儿们婚姻痛苦这类煽情梦幻,千万不能当真,尤其是家里真的有一位正在作“漫长的告别”的。
曾有人看了某个自闭症儿童记录片或者爱心宣传片,便信以为真自闭症孩子是“星星的孩子”,相信“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必定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在孤独症孩子父母面前大谈“另一扇窗”,鼓励孩子父母寻找这扇窗培养出优秀的翻译家、画家、音乐家等等。
不是说记录片造假,或者说自闭症患者不可能天赋异秉,而是天赋异秉这个事与自闭症根本毫无关联,只是人类基因极低概率性事件,不能与自闭症划上等号,更不可能凭“爱”或“坚持”这些单纯因素,就能创造所谓的神迹奇事。
如果非要这样认为,那就是故意对无法卸下照顾重任的家人的压力与痛苦视而不见,从某个角度或程度上看,这也是一种恶意。
韩国电影《马拉松》展现了一位坚定陪伴患自闭症儿子练习马拉松长跑的故事,在整个数年的坚韧坚持过程中,这位母亲要面对的压力何其沉重、复杂,其付出的有些代价可能是屏幕前你或我都无法承受得起的。
这才是“漫长”的客观现实,冰冷,严峻,绝不温情,更不可能似万金油抹一下就治愈心灵创伤。
浪漫温情的名字如“星星的孩子”“上帝另一扇窗”“漫长的告别”,就象给不堪面对的生活裹上炫目五彩的糖果纸,但除非你肯认真、虔诚、谦卑地剥开这层纸,否则你就只能停留在糖果纸阶段。
因为一定要穿过苦难与绝望,才能寻找到真正的美,因为美与苦难同在。
剧情似乎没有剧名那么浪漫,侦探悬疑的剧情带领观众一起找出真凶,看清事实真相。
剧情内容跌宕起伏,节奏紧凑有序,整个片子偏纪实风格,给观众真实感和冲击力。
演员张经纬在剧中饰演警察杜军,剧中演技可圈可点,凭借他多年警察敏锐的观察力,配合主角出色的判断案件方向,冲破重重迷雾,顺藤摸瓜,找出案件真凶。
从故事架构、故事发生的逻辑性以及剧情内容中不停出现的小反转,看出创作者得到扎实功底,一条线引出了连周对于自己未来人生的和解,以及对于犯罪的人的深层思考。
为爱追凶的题材也挺新颖,取景精准有力,画面也有电影的质感,整体呈现出的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称老年痴呆症为“漫长的告别”主要是因为这种疾病通常会逐渐剥夺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记忆,这一过程往往持续数年,甚至十多年。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患者的个性、记忆和认知能力逐渐退化,他们可能会渐渐失去对亲人、朋友甚至自我认识的能力。
这个称呼不仅描述了患者自身经历的逐步失去,也反映了他们亲人的心路历程。
对于照顾者和家庭成员来说,看着一个亲密的人逐渐变得陌生,这种经历常伴随着深刻的情感挑战和失落感。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地失去了曾经认识和爱着的那个人,尽管患者在身体上仍然在场,但他们的心智和情感联系可能已经不复存在。
于我而言,这种“告别”方式是极其痛苦的。
眼睁睁看着曾经亲密无间的家人与自己渐行渐远,自己除了适应再无其他选择;而病者自身也在记忆的闪现之中,无可奈何地接受亲密人事的渐渐远去。
这种无助感,这种对人生轨迹的失控感,如何能叫人不痛苦呢?
好在,家人的坚韧和善良,始终对病者保持着亲密和热情(虽然清晰的痛楚只能悄悄抚平)。
只是间隙想到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有多少家庭能保佑这种一如既往的坚韧和热情呢?
最终大都以痛苦收场罢了。
重温苍井优主演的《漫长的告别》是一次充满温润细腻的情绪体验的旅程。
电影中,优酱的笑容依旧灿烂如昔,带着一种不变的阳光气质。
随着时间的流逝,回头再看这部电影,我发现每当Yuko出现在屏幕上时,都会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
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似乎都在无声地提醒我她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能处境(实情实质上是我们无法了解的)。
作为一部家庭剧情片,电影的情节构架虽然显得传统老式,但几位资深演员的精湛表演让整部电影充满了深度和力量。
他们将角色的情感细腻地展现出来,使得这些可能被认为陈旧的剧情获得了新的生命。
鉴于此,本是想给这部电影满分好评。
但电影中处理海外情节的方式让人感觉有些不协调。
特别是电影一开始的家庭朋友聚餐场景,那些刻意安排的台词显得过于生硬且夹带着刻板意喻。
丈夫的泛自由主义思想被过分刻意强调,估计是想以此树立一种对立冲突意境,但表现手法缺乏真实感。
此外,儿子在学校的情节,尤其是老师、校长与家长之间的观念对立,显得过于刻意制造对比,带有强烈的非黑即白的倾向。
而中学时期儿子的选角问题也影响了剧情的连贯性。
最后从儿子走进办公室到电影结束,这部分剧情似乎在过分强调其寓意,缺乏微妙和细腻的处理。
虽然有这些缺点,但考虑到演员们的用心演绎,特别是优酱的情感投入,以及考虑到Yuuko在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我实在不忍心给出低分评价。
演员们的努力和电影中传达的情感深度,促使我给出了高于初衷的评分。
最后,我想对那些在网络上过度敏感和激动的人发出一点忠告。
在现实生活中去努力影响和改变周围人的偏见思维,比在网络上发表激烈评论更为重要。
从我周围发生的许多事情来看,那些只在网络上发声的人,实际上并未能有效地推动社会观念的进步。
如果真想促进性别平等,还需要在现实生活中积极行动,去改变人们的看法和态度。
毕竟,真正的变革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行动,而非仅仅是网络上的文字。
四月物语讲的是日本女孩松隆子离开家到大学求学的点滴经历,而考上武藏野大学也是她不断靠近爱的人的过程。
漫长的告别如果从字面理解意思就是这场告别花的时间比较长,患上老年痴呆症的父亲与家人的告别持续了7年之久。
这两部日本电影都有一种感觉,让人安静下来,沉浸下来,然后抛开外界一切沉浸在故事中。
那一刻,你仿佛融入故事当中,快速进入到心流时间。
四月物语与漫长的告别叙述手法都属于润物细无声,慢慢地把事情一件件呈现在你的面前,时不时展现细节,然后在你的心里泛起涟漪,一点点滋润着你。
四月物语与漫长告别的影片每一帧拉出来都像一幅画,都是那么唯美。
如果偏要说不同,四月物语是爱情线比较文艺,漫长的告别是家庭篇比较温馨美好。
人生就是一场盛大的漫长的告别与过去,记忆会回退,最终什么都不带的走了。
这部剧有很多很多温暖的回忆,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的记忆回退到遇到做旋转木马的一个小姐妹,在他的脑海里,他应该和他的女儿完成一场游戏乐园的玩耍。
回退到和坐火车时和妻子第一次决定人生最重大时刻的场景,虽然他忘记了他的妻子女儿,但是他却一直温暖沉默包容的去回应他们,父亲的形象很奇妙,他在他年轻时他是正正经经,一丝不苟的严肃的校长形象,而他换了老年痴呆后,回馈给他的回忆那些最本真的回忆,那些对家的眷恋与爱恋,让人为之动容。
电影里还有二女儿的那一条线,我也特别特别特别喜欢,年近30,想要为梦想奋斗一把,创业失败,回到家中决定兼职照顾年迈的父亲,也遇到了喜欢的男生,想要和他携手一生却敌不过他的家庭,觉得可以拥有他的时候,所目睹的却背叛了她,原来还是抵不过呀,所付出的却始终没有走到他心里。
得到了父亲的回应,那就慢慢的来吧,放下梦想的挫败感,慢慢的来吧。
等这一切结束了就慢慢的来吧。
我喜欢这个态度。
永不忘自己的梦想,一直奋斗在路上。
阿尔兹海默症,漫长的告别。看着至亲忘却过往,逐渐失去意识,很痛苦。结婚和未婚,无论选哪一种,都有无法兼顾的时候。苍老和死亡,残酷又无奈。
基底铺着温馨和幸福,就会特别催泪,又是我现时间最不能碰的题材,真是哭死我了
经历过父母生病确实能让人长大……然后就是漫长的长大
日系拿手题材被拍得支离破碎,靠卡司硬撑啊....
怀念竹内结子。
这种日本温情电影基本都非常的生活化和温馨细腻。整个故事看似是一个老年认知障碍的故事,但又是一个关于回归家庭美好时光的故事。感觉把曜子手术后低头看望丈夫的段落提前,在游乐场旋转木马三人欢呼父亲微笑处结束刚刚好。ps:苍井优的发际线让人出戏。
本以为是个五星种子,看下来还是比较平淡的。
避重就轻
误打误撞在#HKIFF43#看了全球首映。典型的日本温情电影,用含泪的微笑抚慰观众的心灵。认知障碍天生就是一个极度催泪的题材,“漫长的告别”是慢慢的遗忘,更是迷失在回忆里的老人奋力打捞宝贵瞬间的过程。山崎努爷爷那些很轻又很准的表演都有够动人,某些段落里影像和情绪确实流淌起来了。体量颇大,还容纳两个女儿的故事,回想起来略显冗长。不愿像《东京物语》般直面琐碎残酷的现实,而是温柔到没有叩问,用一双无形的手轻柔抚摸我们都曾有过的伤痕,编剧的痕迹之重则让电影失去了更进一步的力量。
好一般啊
能将家里有一个患有认知障碍症的父亲的生活拍得如此恬美,只有日本导演了吧?!
认知障碍是一种特别磨人的病,在日本这种慢节奏下却能焕发出属于这种病痛的动人之处,婚姻不易,却总有相互的包容体谅,在岁月里铭刻陪伴的美好,而亲情,在一种天然的精神约束下,平凡无奇,却又深沉无比,老人的健忘,将家人紧紧套牢,紧紧拥抱。
导演明显有刻意煽情的意思,明明知道还是被抓到了。之前和一个在日生活多年回来的朋友聊到日本的家庭问题,她说其实和电影不同,真正日本社会的家庭关系是非常淡薄的,电影往往以一种理想的方式提醒人们珍惜家庭成员之间的羁绊,强调家的美好。我算是特别喜欢家庭片的,主要我自己父母的家庭意识都很淡,他们与兄弟姐妹甚至与父母的关系都疏远甚至厌恶,从小时候开始每年过年我们家几乎就只是三个人坐一起冷清清吃顿饭,串门也几乎不会有。所以每当我看日式家庭片的时候,心中都特别渴望羡慕那样的温暖。然而事实是等我长大我也没有去改变什么,我只是小心的维持着我和父母的关系,和表亲们失去联系,奶奶和外婆大概三四年能见到一次,心里想的都是从我这里往下我要去改变这些事,我尚且认为自己是个懂得爱人的人,但也真怀疑自己能否做到。
诶同一个导演,【滚烫的爱】挺真诚变态有张力的,这啥呀这是,赝品是枝裕和?!
云淡风轻地讲了人生无可避免不得不面对的人老、病、死,这些问题未必像影片基调那么温情脉脉了,它们实际上非常残酷,设置的几个泪点非常刺痛。父母需要面对老、病、死,两个女儿除了必须分担外,她们也都有各自困境。真是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困境之中了。
很细腻,结尾有点程式化了。招行款待之四。德信和平广场。
75分。电影自始至终都在幽默的氛围之中写了一个家庭的7年生活,与许多电影的假克制不同,导演忍耐得住不煽情。重点也倾向于一家人陪伴老年痴呆的父亲度过的琐碎之事,大部分时间里没有面对生老病死都重大问题。旋转木马和楼下的病床一场戏都是很厉害的杰作,是只有这部电影才认真写得出的场景,充满了悲伤喜乐。它一直都在讲作为家人如何从父亲的身上体会到什么,不管他是否记得每一个个体。
细节有touch但大部分戏里的节奏把握不是很好……不太真诚,无法打高分。ps,最后父亲愿不愿意开呼吸机这件事上,家人的做法自私了,导演的处理幼稚了。
太套路了,假的让人看不下去,可惜了苍井优撑场子
确实够“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