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部電影,卻有這樣一副難看的海報,這讓我恨不能理解。
===================================私は美を決める。
似乎聖誕節去看這樣一部電影都些不太合適,怎麼說都應該看快要下檔的《清須會議》 不是么。
對利休的歷史略知一二的人也知道這部影片不可能是個HE,所以我抱怨了一路不該站在聖誕節看。
我看完後執意認為,利休並非在年輕氣盛時愛上了一位自高麗而來的美麗女子,而是愛上了姣好面容下那一顆能水滴石穿的強大心臟,又或者說,只是愛上了“美”。
所以在正好的時候遇見了正好的人,而這位如白色木槿花一般的女子也在正好的時刻也如木槿花一般凋零了。
之所以說利休並非以男人的身份愛上了作為女人的高麗女子,是因為他最後將女子的指甲拔下來永久保留這一行為。
我突然想到他將師傅武野紹鴎的花瓶削去一塊的舉動,認為這似乎是異曲同工。
那時屬於千利休的美正在逐漸形成,而被他念了一輩子的女子的死,又正好成為某種契機合理地促成了他後來對美的完整的理解。
電影中木槿花是出鏡最多的花,這種花期短到不吉利的花也成為整部電影美意識的一個側面,將人世短暫的繁華與絢爛表現得淋漓盡致。
浮躁如我的人,看這部節奏緩慢的電影,卻不會覺得焦躁,反而可以沉下心來領略利休獨特的詫び茶、而從而感受日本所謂的わび·さび的美意識,在我看來這是一部無比精美的電影。
OST自不用說,畫面也精美無比,這部電影用了許多仰角拍攝,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對利休的手,高麗女的手,以及宗恩的手的長時間特寫,每一個畫面都美得讓人沉溺其中。
這雙手可以泡出舉世無雙的茶,可以握住愛人的手,也可以結束自己的生命。
暫不說電影,就說這種對究極美擁有如斯執念的人,最終也會死在美之下,因為這種人的美,可以殺人,也可以殺死自己。
值得稱讚的是這部電影得到了表千家・裏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的協助,並且所有的茶具都是真東西,利休使用的黒楽茶碗,赤楽茶碗,井戸茶碗,熊川茶碗全部都是當時流傳下來的東西,能做到這一點也可以看出這部電影的誠意。
而關於演員,ebi醬的一舉手一投足,讓我不得不感歎這果然是憑藉歌舞伎演員的質素才能完美呈現的畫面呀。
而傳聞原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心中就是想著ebi醬而寫出的這本小說。
再說中谷美紀,我常常能在電視上看到伊藤園的那個「お〜いお茶」的CM,算是廣告的本色演出了(笑)。
而最好笑的是中谷在《清須會議》中出演的是北政所(這次的北政所是檀麗),我和朋友笑稱,難怪最後豐臣秀吉要逼死利休了,因為老婆在另一部戲里被搶了啊。
讓人十分出戲的還有伊勢谷友介,在《清須會議》里出演的是信長的弟弟信包,而在這部戲里出演信長,在今年早些時候播出的《女信長》里出演了秀吉,這讓早就認定他應該出演織田家各種人物的我覺得,演秀吉的話,畫風有點不對啊(笑)這是一部十分有誠意的電影,畫面十分精美,雖然我有時覺得故事情節不夠豐滿,但已經是足夠好的一部影片了,所以給了五顆星。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清須會議》,他們兩部一起上映簡直就是一動一靜相得益彰,而兩部電影演員也有重合,這一定是約好了的!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美物的内在】世间所有的争斗,都是由最外层的碰撞开始的。
就如人与人之间的争执,分歧首先不会出自个体本身,而往往爆发在各自的坚持。
都是这样的人啊,可以包容对自身的攻击,但无论如何难以容忍的是对我所认同和坚持的否定。
世上存在这样一种东西,出自于自我,却又得到自我超过本身的爱意。
诞生于我的,会比我要珍贵,每一个自我如此行为。
如同孩子来自母亲,但是母亲对孩子的爱却超越自己。
如同人会爱惜自我的表达,而超越爱惜自身。
“世间正因这些宝物而改变!
”这是影片接下来的镜头,是利休的弟子宗二在库房之中对宗恩说出的话。
库房之中尽是茶器,而宗二一进入则表达各种赞叹茶器的价值,还提及了三岛茶碗。
三岛茶碗是朝鲜,当时称为高丽,流传入日本的器物。
当时陶瓷之技术,最顶尖的只在中国。
高丽因为是附属国,所以才得以流传一些烧造技巧。
而日本偏远,并无优良技术,需从中国和高丽进口。
如若知晓一段日本战国史,即知宗二说这句话之时,在小田原大战之前,也就是丰臣秀吉召集大名进攻北条之前。
彼时日本之战国发生的变化,是从大名混战渐趋一通于秀吉之手,社会渐得安定,万民得以安居乐业。
世间的确因宝物而发生了巨变!
宗二在此的台词暧昧,有所表达,不能只当他在谈论茶道和器物之美。
从宗二的话中可以察觉一点,诸位大名领主对于利休之崇拜,更提及了领主们愿出多少钱购买茶器,价值颇为不菲。
这不是闲话,而是体现了利休对许多大名的影响力,也就是利休的实力。
宗二还有一句话,“但是,美丽的东西也是可怕的,侍奉在师父身边的我,对此深有体会。
”争斗需要力量,而世间所有的争斗,都会牵连至个体的影响所及。
影响越广,牵连越大。
无论是情感的维度,亦或者是利益的同盟。
世间的争斗表明了,所谓的自我,并不只是一身,更在一身所及。
宗二的话,表示清楚了一个意思。
利休和秀吉的争斗虽然并未公开化,但是已经在各个维度表现出来了,蔓延到了各自能够影响的力量。
从影片本身来看,此处的安排并非闲笔,一个三岛茶碗也不是独立台词,关联到后续的情节的暗示与完整。
同时也是上一节利休和秀吉争斗的展开,承接剧情和节奏,慢慢地将铺展开一代茶人和一代枭雄的斗争。
物有初心难见,事成之后有歧,是世间的常态,何况来自两个强大的主体。
秀吉所理解的利休,最后落实在一个女人。
在男人面前提及女人,以此代表欲望。
身在欲望之人,只能以欲望理解,而所理解者,只是欲望,此所谓从自我到自我。
秀吉如此,但是利休究竟为何呢?
如果是为了平定天下,那么辅助秀吉不就可以了吗?
那么就如秀吉所理解的一般,大欲所存,只在取高位而代之。
因此下一个情节便是,就连老匠人也不理解他。
“都按你的要求做出来啦!
”伴随此语的黑色乐烧的完成。
这是和利休结合的最为紧密的力量,老匠人代表的来自天皇的部分。
在某种程度上,目的应该都完成了吧。
从支持秀吉的行为之中,将自己从被信长推翻的危险之中解脱出来。
得到的结果是秀吉向天皇献茶,接受赐封,这是对双方的认可,完成合作。
没有贵族身份的秀吉以此提升了地位,成为贵族,得到支撑;拥有地位,没有力量的天皇以此得到力量的保护,维持荣誉,得到秩序。
这已经是天皇一系的力量在其中获取的满意的利益了吧。
所以不由得连老匠人也疑惑,利休这是还要做什么呢?
因此抱怨利休“老是提一些苛刻的要求”。
看来不只是这一次,利休平时的作风绝对是强硬的,哪怕是同盟都会有微辞。
利休以无比珍惜之感,缓缓拿出了绿色小瓶,老匠人一眼看出了,这是高丽的瓶子吧!
入手之后,老匠人领悟:“原来如此啊,正好能握在手里!
”这是秀吉要看的绿色小瓶,利休拒绝没有向他交出。
而前文交代,这绿色小瓶也是象征了利休所有的坚持,并因此和秀吉分歧的原因。
但是此时利休却主动向老匠人展示,这是向自己结合最紧密的合作之方,展露了自己的本意。
千利休的心意!
关于他辅佐秀吉,以及他一切行为的真正目的!
利休主动将小瓶掀开,一片莹白光润的指甲赫然在目,不免让人感受一丝错愕和震惊。
向来展示一身寂美之态的茶人,怀中所藏,居然是一片指甲,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利休提出要求是,请老匠人完成一个,与此指甲相配的更坚固的容器,以来保存!
这就是怪话!
电影是表达的艺术,而高明的表达永远是含有引申,如诗之兴。
一枚指甲,藏在绿瓶,已入奇诡。
非要在此时让老匠人铸造一个更为坚固的容器来存放,更是滑稽,老匠人可是烧制陶瓷之器的。
世上器物,比陶瓷更为坚固的,大有之在。
为何要找脆弱如陶瓷的器物来实现坚固?
中国写史有一个习惯,遇上难言且不可言,就写怪话。
怪就是不正常,不正常的意思是有隐情。
所以这一段的表达,不是含蓄,而是别有寄托。
看来是那么回事,但实际上一想都不符合常理,就可以思索表达。
这样表达,或许是有难言,或许是表达者本身也不确定,以此表达思索。
如影片之名,是一次寻访。
之前曾经探索了,利休的茶室,其实是天下。
那么他的茶,正是用以驱策天下之人,如那些为他的茶所吸引的大名们,团结在他的身边,成为他的弟子。
利休的茶道只是表相,真正的内涵是通过茶,吸引了众人。
而绿色小瓶,却是传授他茶道的恩师所赠,那么也就是说,这小瓶正是他茶道的来源,是他为什么要进行一切行为的源头。
影片至此,利休的茶室,利休烧制的茶器,都已经完成。
但苛刻的利休却拿出了绿色小瓶,这才是他真正要完成的。
换言之,他和秀吉所形成的天下,已经完成,却并不是他要实现的天下。
利休要的,是一个足以能够保存这片指甲的容器!
一个能够保存这篇指甲的天下?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天下,那么疑问就在此处了,影片至此,才算显露了利休的心意,却转瞬进入迷雾之中,这片指甲意味着什么?
如果放开思绪,或者可以重新去发现老匠人与利休关于香瓶的话。
一是合手,二是更为坚固。
刚好能够握在手里,合手的东西,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合乎自身的感觉,与自己相配的合适。
引申一步,那就是自我可以完全的掌握,而不必会出现掌握不住的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利休是觉得秀吉的天下,有着无法掌握的部分,或者大胆的说,并不合乎自身!
这个自身,也许是秀吉本人,但从另一个维度,不妨觉得,即是日本。
甚至说到了坚固,以此类推,利休也认为了,目前秀吉的天下并不坚固,是怎么样的不坚固?
无法保存这片指甲!
从字面意思可知,所谓的不坚固,是无法容纳!
无法容纳洁白如玉的指甲!
女人的指甲?
这是老匠人的感触。
下一个镜头,是两双握住的双手,形成传递的动作,很明显一双属于男子,一双属于女子。
让人联想到指甲的主人,果然出现了女子。
秀吉没有猜错,但秀吉猜对了吗?
老匠人也没有说错,但老匠人也不明白这片指甲的女人的一切。
一片珍藏在胸口的指甲,意味着的是利休的内心啊!
而他这样的人,会有怎么样的内心呢?
那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指引了利休进行怎样的茶道!
利休将之展现给了老匠人,是向天皇一系表达了自己的内心。
从解读上,就可以表达为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和秀吉不一样的天下。
斗争是一个过程,总是从相互的试探开始,完成从合作到敌对的过度。
这不是保守,而是适应。
祸从口出,宗二被赶走,是秀吉的动作。
自古因言获罪,罪从来不在所言,肯定是在之前就有成见。
鼓声威严,透露争战的气息,石田三成向秀吉进言,表明了一个事实,利休身边有一大批支持他的大名,更有甚者,他们认为是利休促进了天下一统。
如果之前还单纯以为利休只是个茶头,追求的是茶道,那么至此也该明白。
让别人产生了是他促进天下一统的意识的人,此前究竟会做了些什么!
两段剧情,争斗从秀吉和利休转到了手下之人。
敌对的意识散步到了各自的团体,斗争的意识开始确立了。
但是秀吉却在做一个奇怪的事情,用金沙来喂鸟,口中喃喃念着,怎么回事,不够吗?
这一幕是象征着秀吉心中的自己和利休的关系。
为什么出现黄金养鸟的情节?
之前的解读之中,影片出现了两处鸟,一是利休用灯光造成的光影之鸟,二是秀吉在利休的茶室外只闻其声不见身影的鸟叫。
也就是说,双鸟一直都是在比喻秀吉和利休!
如今却是秀吉在用黄金喂养一只笼中鸟。
正是秀吉心中对利休的态度,他希望的是利休在他的牢笼之中、掌握之内,他不惜洒出大量的黄金,意味着他不介意给利休更大的利益,但前提是来自他的赐予,利休还在他的掌控。
怎么回事,不够吗?
秀吉是在问,为什么利休总是无法满足呢?
但是秀吉也向石田三成表达了,他还需要利休。
因为他还有很多想要的东西,而且是想要得快疯了的东西,权势不过其中之一。
这一切,需要利休的帮助,因此他还没有决定要对付利休。
秀吉想要什么?
权势只是其一,那么如秀吉还会想要些什么呢?
很简单,权势不过是力量,此时的秀吉已经是日本当时最为强大的力量,但是天下尚未一统。
比权势更高的,是地位。
比地位更高的是超越日本界限的领土的地位,比如占领高丽,继而进攻明朝!
欲望之大,在于得到期待之后会产生更大的期待!
秀吉还需要利休,所以不能让他死了!
这时候,鸟叫了,秀吉欣喜若狂。
为什么欣喜,因为一直不叫的鸟开口了,意味着是利休向他妥协了!
利休的妥协,并不是屈服,而是因为他有更大的目的。
这一切的变化,表现在镜头上,只是一支花的区别。
从茶花,变成了木槿花,是利休在插花!
茶花代表的是秀吉,木槿花则别有所属!
插花之下,是茶室之中武士和利休的对话,内容表达出了关于秀吉要进攻朝鲜的讨论。
显然武士并不同意,表示此举事关国运。
而所谓高丽瓷器流入日本,对日本茶道有所影响,这是一个事实。
因日本无技,高丽得中国之传,在日本战国时期曾流入大量瓷器。
之前宗二所谓的三岛茶碗即是其一。
正是因为这些瓷器的传入,日本的茶也从足利家时代的唐风华美,渐渐转入清寂,因此渐渐形成后来日本生活种种给人的整体印象。
但从另一点,讨论征战之事,为何提及高丽瓷器对茶道影响?
难道因此就不能进攻高丽吗?
一茶之事,如何事干国运,岂不荒唐?
并不荒唐,因为武士真正表达的意思是,秀吉这样的举措,违背了利休的茶道,也就是违背了利休对引领日本如何前行的道路。
利休没有直面回答,而是说了三个字,木槿花,用的是高丽语。
旁边的宗恩补白,利休并没有进攻高丽的意思!
利休为什么不支持进攻高丽?
鸟叫之声,表示妥协。
但转瞬矛盾分歧就又摆在了面前,终于说明,秀吉和利休的矛盾,并不是利益的分配问题,而是道不同!
因为道不同,所以目标不同,所以行事不同,所以处处不同。
利休为什么不支持高丽?
或许是因为,不合手吧!
(更多影评,关注订阅号,打破一担砂锅!
谢谢!
)
很久没有一部片子,能带给自己惊艳和叹服的感觉。
千利休有两个朋友,两个爱人,一个同道知己,半个敌人。
先说朋友,朋友者,未必懂你知你,却能容你处你,求其同而存其异。
在影片中能做到这一点的,分别是织田信长和利休的小徒弟。
当信长当着外商的面问利休,我可是定义美之价值的人时,利休淡然道,审美之义,由我决定。
时值巅峰的织田信长却并没有面露不快,只是无奈一笑的说,身边又添欲与我争夺天下的人啊。
信长和利休的同,在于对美的向往。
二人的交往颇有些像民国时期的军阀和学者。
用现在的话说,信长身为一代雄主,对于审美虽无特别造诣,但却有着简单的直感和认知(最初利休捧出一水明月时,信长二话不说,将所有的金子都倒在里利休面前)。
他对美的态度是虽不能达,心向往之。
自己没有,你有,就会忍不住亲近你,希望学习你,并用自己所能去帮助和维护你。
不存嫉恨,一心向好,所以信长对在审美能力上比自己强的利休,始终不吝尊敬,也甚为器重。
利休和修行归来的小徒弟坐而论道,以往对自己敬若神明的小徒弟言辞锐利的说利休的茶道一味求简,堪称滑稽。
其态度激烈的很有些要对师傅发难的意思。
然而就在下一刻,小徒弟却因为维护师傅给自己的茶碗而顶撞关白,一向淡定不屈的利休急的当即下跪为徒弟求情,而徒弟却说何必去求那种人,最后慷慨赴死。
徒弟和利休的关系,则是学者之间那种情谊,观点之争,可以视为死敌,但是心之所向,却终在一处。
所以利休可以为诘问自己的小徒弟屈膝,小徒弟则宁死也不肯师傅自降尊严。
都可以为了对方而牺牲自己,却不肯因为自己而折损对方。
这是利休的两个朋友。
两个爱人,一个是朝开暮落却刻骨铭心的高丽少女,一个是侍奉终身温暖人生的结发妻子。
初恋的生灭将利休引上了执著于美的人生道路,而妻子则尽心厮守的帮陪利休走了下去。
初恋的爱如流星飞曳,虽是刹那却闪彻夜空,妻子的爱如净月当头,不明不暗却芳华隽永。
而利休对两者的爱,其实也是没有偏倚的,他把前者化为心头的一团火,不容任何人轻慢夺取,最终也没有交出那个小小茶罐,最终以同样壮烈决绝的方式死于此。
而对后者则柔情似水温和相待,两人在相处时话语清淡却别有余韵,眼波流转而处处默契,当真也是羡煞旁人。
如果说在情感上初恋给了他一个因,那么他最后还了一个果。
而中间的路程,却是和妻子相敬相爱的执手缓行。
妻子到了最后,几次忍不住想把初恋留下的茶壶摔了,却中没能下去手,心中的不甘大概还是觉得自己输了,输在丈夫心里装了另一个女人一辈子,输在她赢不了一个死人。
其实换了初恋的角度来看,又何尝不是输了妻子,输在真有妻子这样的女人可以与利休心灵长契,静好一生,输在一段真实甘苦,淡看风云的人间岁月。
就算是利休自己,也称不上赢家,他对妻子说了一句,长久以来,一直让你受苦。
其实利休的日子并不差,这个苦从何而来,是否只是一人之苦,两人也不用多言了。
感情一事,三人行必有死伤,本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死去的失去了可能,活着的也只能带刺前行。
利休的同道知己,是戏份极少的制陶工匠。
工匠见到高丽的茶罐,立刻眼睛一亮,随即一改之前对利休不冷不热的态度,以一种恳求的语气声音发颤的说,让我看看吧。
利休也没有丝毫犹豫的就将其放在了工匠掌中,比起之前对丰臣秀吉要求看茶罐时的冷淡判若两人。
至天下议论毁谤利休时,工匠则不屑的说了一句,不过是欲加之罪。
影片中出现的各界名流之士,对利休或嫉妒,或崇敬,或视为异类,唯独没有一人如陶匠这般将其平等视之。
陶匠虽不懂茶,但对于美,却有着与利休共通的鉴赏力,利休是借茶求美,借美求道,陶匠则是同在道中,借道审美,所以能与利休互通。
而利休得此知己,大概也会觉得不那么孤单了。
最后这半个敌人,便是丰臣秀吉。
秀吉和信长相比,聪慧都是一等一的,然由于出身低微,导致秀吉身上总有种挥之不去的自卑。
这种自卑在他执掌大权后更是被放大的近乎极端。
比起信长的你有我学,秀吉则是你有我让你没有。
自卑症患者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物欲膨胀,需要大量的物质财富去填补内心的自卑空洞从而建立安全感和自信,而权力是攫取财富的最佳捷径,所以秀吉不容任何人有威胁自己权力的可能,而那时利休却为各界所推崇,这一点就让秀吉很是不安了。
二就是被看不起妄想症,心胸狭隘敏感自私,总觉别人话中有话是在针对自己,没有容人之量。
何况那时的秀吉已贵为人主,自然更需要大量形式上的称颂和臣服,他命令众人笑的时候,唯独利休不为所动,这自然让他杀心暗起。
甚至完全不顾利休曾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了。
其实利休并没有看不起秀吉的出身,当初秀吉来利休处求救,利休端给他的一碗稗子粥和梅干,秀吉说你也是觉得我的出身低微,就这种东西才配得上我吗?
利休笑而不语,秀吉不知道这稗子粥和梅干,恰恰是原来利休给被囚禁的初恋煮制的。
一直觉得利休其实是赏识秀吉的才华并对其寄予厚望的,所以明里暗里都在点化秀吉。
从秀吉险死时给他端上茶碗,说的那句请放下万般重担,享受这人生的片刻欢愉。
到秀吉后来急于出征时巧意劝其静待时机而送上的茶室名帖“待庵”,无不看出利休对秀吉的期望。
而真正对秀吉的绝望,应该是在秀吉取得天下后沉迷酒色,暴戾恣睢之时。
利休送上了自己的改名“利休”,宗师对秀吉的夫人说,利为锋利,利休此名应该是取收敛锋芒之意。
而在我看来,利休送上此帖,实则一语双关,是暗示丰臣秀吉已无大志,“锋芒休矣”的意思。
说难听点,就是你这种货色也就到此为止了。
利休所看不起的,不是秀吉低贱的出身,而是秀吉不修德行,不知节制,粗鄙自满,不求上进的人生态度。
是所谓朽木不可雕也。
而秀吉对利休,其实也并非是完全的不理解的,不然就算不上敌人了。
要做敌人,至少也要在同等层面。
之前利休送来待庵的名帖,秀吉一眼就看出了利休的意思,并且听从了利休的暗示。
包括后来建造黄金茶屋,给天皇冲茶之间的对话,都能看出秀吉对利休内心的矛盾态度。
一方面,他知道利休是高人是大师,有他所极想具备却不具备的才能和境界,这一点让他很是羡慕。
可另一方面,利休那种轻描淡写就能对他造成极大帮助的指点,总会提醒或加深他远不如人的自卑感。
所以秀吉更加渴望利休对自己的臣服,哪怕只是形式上的。
可惜秀吉不是信长,这种精神上的天人交战持续到了最后,秀吉还是败给了自己的自卑感,而由于他对利休所用的招数手段实在过于低端,所以只能算半个敌人。
丰臣秀吉下令利休交出自己怀中的茶罐,否则就将其赐死。
利休闻命后身着白衣,于茶室内从容切腹,享年70岁。
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其以千利休对美之执念为途引,呈现的却是如一代宗师中宫羽田所讲的三个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千利休的一生,见了自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人,走什么路,做什么事。
见众生,其中人物个性凝练,特征鲜明,富有代表性。
不过寥寥数人,却透过利休生平串点隐现,能窥人世。
见天地,则可从一点洞穿,就是美。
利休朋友的夫人见过利休,说利休好像在敬畏和害怕什么,他怕美好的东西。
小徒弟在茶具房翻看众多精美茶器,忍不住惊叹,同时又意识到了毁灭的危险。
利休说茶会杀人,秀吉说明知道可能会失去生命,还是要喝么。
要有这样的觉悟啊。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却没说见此大美的代价。
而影片中,却很好的诠释了美的某种特点,欲求大美,必有大毁之觉悟。
这似乎也暗合了文化里的天道天机不可谓凡人窥视的道理。
而其中蕴含的成败一心,生灭禅念,更让人回味无穷。
三见之中,有着难以言说的苦,也有着不为人知的甜,极致的幸福往往脱胎于极致的痛苦,二者或许本就是一体两面。
所以既来之则安之,固执于斯而有为于斯,就算前路茫然,结局难测,至少,还可以感受这人生的刹那欢愉。
至少,对这天地大美,幻化人生,曾在其中,终有所见。
PS:此片甚好,可做审美入门鉴定之用,虽然后三分之一处闪回略长稍扰节奏,却也只是白璧微瑕,值得那些自说自话故弄玄虚卖弄风格的所谓文艺片编导们庄重刷舌排队跪舔。
不得不说,日本电影虽已巅峰不再,但对于一些形而上题材的理解、把握和表现,依然是亚洲首屈一指的。
另有三处动人,一处为利休偷生后得知初恋说的是让自己好好活下去时于雨中的痛哭。
一处是妻子宗恩结尾时的简短独白。
一处是宗恩问利休妾身可否做你的妻子时,利休微微一笑,答,能为我妻者,非你莫属。
能见大美,乃是天命造化,而能有个默契相知的爱人厮守终老,与君长笑亦长嗟,方是人间幸福。
其实不是很好看的片子,却让我很震动。
这部电影试图解释了千利休美学思想的缘起,其逻辑的严谨,看到最后才豁然开朗。
一直藏在怀里的绿色小罐,藏着他无法释怀的,深感遗憾的一段人生。
诚然,利休是个对美很有灵性的人,但年轻的时候,也是穿红的蓝的各种鲜艳的衣服。
因为被朝鲜公主的美折服,要带她私奔却让她被追捕者逼死。
和公主约好了共赴黄泉,却在公主服药死后怯懦了,不敢喝下毒药。
毕竟,被逼到绝境的是朝鲜公主而不是她。
让他看到了自己的懦弱。
而最让他后来受到震动的是,追上来的朝鲜厨子,给他翻译,公主最后对他说的那句韩语,竟然是,请你好好活下去吧。
说明姑娘心里,早就明白了他们之间的情感,不至于让他跟着她去死,也更反映出她的善良,觉得自己是可以牺牲的,只是单纯希望自己喜欢的人能好好活下去就行。
这种美好的品行更进一步让利休对自己当时纨绔子弟的心态感到羞耻,他喜欢公主,是因为她很美,特别纯洁的那种美。
他约她私奔,可能并没有想到后面会重重困难,更没想到要出了人命。
这轻率的出发点和沉重的结局对比,让利休深深深深为自己感到羞耻,看到自己精神境界既软弱,又龌龊。
拿出那个小香囊,里面还装着自己取下来的想要留个念想的朝鲜公主的小手指的指甲,对比公主的纯净,这种念想是多么轻浮而不够真诚,所以他在大雨中突然撕心裂肺地崩溃了。
后来,他用了一生对美的解读,反复祭祀这段经历。
(1)那个狭小的,要弓下腰才能进入的小茶室,狭小,拥挤,低矮,却要有柱子,墙上糊着粗糙的泥巴,其实是重建了当时和公主逃亡在充满绝境体验的最后几个小时所呆的渔夫的小屋。
利休的妻子第一次来到茶室,说感觉像小时候做了错事在一个幽暗的小房间躲起来的感觉。
对利休来说,却是他对穷途末路下那种没有明天只剩美好的体验。
他在这个小茶室,可以一次又一次重温那个让他一生遗憾的晚上,把每一次泡茶,都当作对那晚的重温与忏悔。
最后赴死之前,他把一直贴身珍藏的公主的指甲烧了(罐子其实反而是身外之物),泡了一碗茶,递给对面不存在的人,然后自己喝了(这碗想象的毒药),还一寸一寸擦净茶室的席子(可以洁净赴死了),袍子也换了白色的,这些仪式完成后,最后那一刀,再无犹豫,干净利落。
为什么利休主动提出为犯了错即将被砍头的丰臣秀吉求情,因为他看到他那种仓皇的穷途末路的状态,想起了曾经那个当下的自己。
(2)在那晚经历后,利休的美学思想开始定型:残缺的美才是最永恒的。
因为缺憾会让你反复去琢磨,反反复复,无休无止,就像他那段残缺的感情,那晚朝鲜公主赴死后无法圆满的结局,可以让他一辈子反复怀念,反复琢磨那个惊心动魄的晚上的细节之美:踩过沙子的赤脚,隔了汗水模糊的姑娘的脸,那朵干了又活过来只绽放一日的木槿花,种种粗砺的美好细节的反复雕琢,成就了利休独有审美的理解与坚持。
(3)利休的茶碗。
他找了一个心无旁骛的瓦匠来制作他的茶碗。
瓦匠做了很多个版本利休也不满意,直到他看到了利休用手握着一个绿色小罐,他说,给我看看,然后恍然大悟,问,这个是女人用的吧?
利休理想的茶碗状态,是重现朝鲜公主握着这个绿色粗陶小罐,而他合上手握住了她的手那一瞬的温润,所以,无论是大小,质感,是有特定情景的。
瓦匠明白后,在利休女儿自杀那天,利休也拿到了自己能够认可的独特茶碗。
至于绿色小罐,丰臣秀吉在他绝望去找利休那天,也许他的状态打动了利休,利休居然把小罐取出来,并且让秀吉看到了,也知道了这个是他最珍重的物件。
因此秀吉要利休臣服的时候,是要他交出小罐。
其实,利休只是珍重那段指甲所代表的美好的感情与品行,他只把指甲给瓦匠看过,并且告诉瓦匠,希望能够做出替代小罐保存代表了美好的茶碗。
利休妻子在他死后,收起从他怀里滚落的香囊,看到小罐,心情激动,想毁掉又不忍,其实罐子不是利休在意的,他始终没让妻子走进他心里,女儿死了,他对妻子说的,是:委屈/辛苦你了。
他确实也不想对妻子无情,在朝鲜公主死后,他已经爱无能了,只为美的信念继续活下去。
(4)那晚过后,利休出了家,只穿黑衣,内涵是为那晚带孝,以那晚浓重的绝望的颜色为美。
直到决定赴死那天,才换上白色,无牵无挂地走。
(5)有一幕,利休妻子在家插了不同的花,利休和她一起穿过不同的房间,他也留意到了,但是不为所动,直到看到水池上的一朵木槿花,才伸出手取下来,包到纸里藏在怀中最里面。
利休妻子在整理衣服时发现了这个细节,就知道了他心里藏了一个人。
(6)后期利休有在怀里藏着白纸的习惯,因为在渔夫小屋那晚,他慌乱从行李中翻出纸币墨,和公主书写交流。
那晚以后,他在怀里总有白纸,进行各种表达,取出藏入再无慌乱。
比如秀吉绝望那天他从怀里取出白纸,打开白纸,裹着一个小封,递给秀吉。
秀吉打开,是一小粒茶。
各种后来,都从那一晚里找到对应的缘由。
这个对利休美学进行合理化溯源的逻辑,确实挺有意思的。
而利休居然因为这晚所形成的对特定美学的执念,产生比权力更大的影响,他有如此多的追随者,让大权在握的丰臣秀吉也嫉妒了。
人们都在乎他的看法,希望看着他的指引行动,从他为茶室起名为“待庵”,到改名为“利休”,他不同意进攻朝鲜竟然让秀吉左右为难,一个为美学修行的茶人,有影响了政治动向的能量,这美学执念的能量不可谓不大。
最后,想用剧中老主持的一句话结束此文:贪婪,愤怒,和愚蠢是扰乱世道的三种情绪,而大人您大概正是被贪婪左右了。
翠荷残,苍梧坠。
千山应瘦,万木皆稀。
蜗角名,蝇兴利。
输与渊明陶陶醉。
尽黄菊围绕东篱,良田数顷,黄牛一只,归去来兮。
这篇文章中我想说说我对电影中一些片段的理解。
首先,本片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
开篇就是利休被秀吉软禁、邀降;再按照时间顺序从利休切腹22年前说起,选取了几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进行故事的开展;在利休切腹当年的故事发展到利休被软禁时又进行了插叙,对其正式成为茶道大师之前的人生经历进行补充,并在此完善了利休携带一辈子的香炉的背景和利休心里执念之人的介绍。
作为一个艺术类电影,在剧情上,本片没有多大的跌宕起伏,最主要的冲突就是利休在按部就班地遵循本心生活的过程中逐渐的遭到秀吉的嫉妒而最终被迫切腹自尽。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剧情推进的过程中,导演刻意频繁地利用天气状况来暗示人物心理状态。
例如:妻子问道利休心里执念之人时突然有雷声、在利休被软禁和目睹心爱之人死亡时都是在下雨、在利休女儿上吊自杀后天空漫天雪花飞舞等。
在塑造利休人物形象的过程中,除了正面对其所作所为所言所语的展现,还通过次要人物的言语、行为等对人物形象进行侧面塑造。
比如:达官贵人们非常享受利休的茶、非常珍重利休的茶具、收到利休款待后都会流下真心的眼泪。
这些都解释了利休后来受万人敬仰的原因。
从利休最初将枯花复活到让完整的花瓶折断一角形成独特之美,再到水中映月、折花装饰朴素的茶室都能看出利休独特的审美能力。
这一切都可以看成对秀吉嫉妒利休原因的解释。
我想说下电影结尾秀吉的特写:在他知道利休死后他边放声大笑边流泪。
我认为这是秀吉与利休矛盾的最终总结。
秀吉征战四方最终统治了日本,但其终日放纵,百无聊懒,找不到能使他真正开心的事情,并且迷上权利的他始终不能让利休臣服于自己。
反观利休,他一直循着本心生活,有自己的精神寄托,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平凡日子中既有自己所珍重的,又能因为茶艺高超而受人敬仰。
出于对权利的贪婪,秀吉嫉妒利休受众人甚至于达官贵人的敬仰;在人生价值方面,秀吉看似得到了一切,却什么也没得到;利休看似一无所有,但心中却有着一切。
秀吉羡慕他甚至于嫉妒他。
因此,最后秀吉大笑是因为利休的死亡让秀吉在这场与利休的追逐中看似胜利;流泪是因为在他对利休用上了世间最大的惩罚——死亡后,秀吉意识到自己彻底地输给了利休,因为利休的死没能让秀吉得到他所羡慕的利休的生活境界,也没能夺走利休一生最珍视的东西。
他再也没有办法改变这种现状,于是秀吉对自己感到一种近乎绝望的悲伤。
秀吉的这一矛盾动作也是对利休人物形象塑造的神来之笔:导演利用这一出奇反常的行为反衬利休人格影响力之大。
这一片段通过演员高超的演技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情感上的双重享受,并能够引导观众在看完后主动去思考这一行为的原因从而让观众去领悟电影的主旨和感受利休的人格魅力。
还有一点:秀吉说要夺走利休所珍视的一切,虽说利休的亲人、生活、乃至他自己的生命都确实被夺走了,但利休怀中一直护着的香炉在他死亡后被妻子保存了下来。
香炉本就是利休毕生珍视之物,是他“本心”所在,香炉留了下来就代表着利休精神、品格的延续。
这里要注意下,利休妻子有把香炉摔碎的念头,但最终还是克制了自己。
我认为妻子想摔碎香炉是因为利休为了这香炉所代表的“信仰、理念、对美的追求”,被迫招来了不幸。
利休为了这不愿趋炎附势,甘为人奴而间接导致女儿和他自己的死亡,作为一个妻子,自己孤身一人难免会有对丈夫不圆滑的埋怨。
所以这举动是一个平凡人的正常情绪的发泄。
而她克制了自己是因为她太了解利休,理解他对美的追求,她也赞成利休对美的追求,理智便重新占据了上风盖过了情绪带来的冲动,最后她带着这香炉一人继续在茶室里生活。
从这点看,妻子又是非凡的。
我真的是太喜欢这里和上段的这种利用矛盾带来深刻含义的表现形式,分析过后总能让人酣畅淋漓。
影片中利休生活的地方都十分干净、朴素、简雅;秀吉生活的地方十分华丽、富丽堂皇。
皇宫周围的樱花林、利休庭院的几株花、井然有序的市井、日本民族乐器奏出的音乐……这些种种体现了电影视听上的独具匠心,这也是一个艺术电影最基本的要求。
无疑,电影中处理的都很完美。
电影还有个十分有艺术性的地方:台词中穿插的人生哲理。
这些句子总能在不经意间被说出,让观众在欣赏之余主动去思考。
但对于我而言,我可能还是太年轻,大多哲理的话语我还理解不了,不过,像这种艺术造诣极高的电影肯定值得我去反复观看,希望我以后每次观看时都能对这些句子有自己的理解、感悟;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朝一日能真正看懂这部电影吧!
寻访千利休 (2013)8.12013 / 日本 / 剧情 古装 / 田中光敏 / 市川海老藏 中谷美纪
谎言亦可以是美物下一个镜头,已经是利休切腹的九年之前,画面开始却是信长的葬礼,由秀吉亲捧灵位。
略知日本战国历史,便知道著名的本能寺之变。
一代英主,原本可以结束战国,统一日本的织田信长,为自己信任的部下明智光秀所出卖,堕马折剑,第六天魔王身陨本能寺。
离奇的是,信长身死之后,却无人能找到他的尸体,成为历史之迷。
对于本能寺之变,日本历史学家众说纷纭,尤其是对于信长所倚重的部下明智光秀的突然叛变,更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
但这是历史的问题,而在这本电影之中,自然也有电影的语言和表达。
影片出现的镜头是秀吉捧灵位,在中国的文化之中,人死之后负责捧灵位的应该是子嗣,代表着继承人的地位。
日本受到中国文化影响之深,这等寓意,自然不言自明。
秀吉继承信长的伟业,继而统一日本,这是日本历史的事实。
因此在日本史学界,有所谓“织田种稻,丰臣制饼”的说法,意思是织田信长为丰臣秀吉夺得天下打下了基础。
而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却是“德川吃饼”,指德川家康最终窃取了丰臣秀吉的成果,最终夺得天下。
这一节开头第一句话,就是秀吉在议事之所大喝,“天下唾手可得啊!
”一边的武士立即应和道:“为继承大业正名而举行的葬礼已经结束,现在正是一举歼灭柴田的最好时机。
”这就是电影语言,是台词,不是现实之中的对话,是导演的表达意图,而非再现真实。
秀吉的话直接,表露的是争夺天下之志。
丧礼之后,不言旧主之恩开口即说天下,表示早有天下之心。
而武士之言更是直白,葬礼不过是为了继承大业正名而已,并不是真的哀戚旧主。
秀吉急欲取得天下,此时却另有部将请见,是宗易新建茶室取名,以此征询秀吉的意见。
纸展名现,是待庵。
秀吉立即会意,是让他按捺等待的意思,他的意图已经被敌方看穿,对方早有准备。
秀吉于是定下出其不意之策,雪落出战。
到了此时,宗易的身份便再明白不过了,他是秀吉幕后的策师,是指导者。
这里倒是可以展开想象,当初在茶室之中,秀吉来向宗易求情,最后宗易答应帮助,为他消解烦恼,最后做了什么事。
这一点,在之后的情节之中有所暗示。
茶室新成,宗易带着宗恩前来参观,问及感受。
宗恩坦诚回答,说是如回到了小时候,做出了恶作剧而被父母发现,害怕父母斥责而屏住呼吸,慌忙躲藏似的。
茶室本求闲,是心意之所,自然求的是享受。
而诸般享受之中最先最要,莫过于心安。
为什么宗恩却是慌张、害怕、躲闪?
像是做出了恶作剧而被发现了。
宗恩说完这些之后,神色有一瞬之变,随后再度出现了她远望海滩小屋的镜头,这意味着一切源出于此。
她是最熟知宗易之人,自然有所联想。
那个宗易消失的地方,正是不可告人之所。
恶作剧是什么?
或许便是宗易和秀吉一起联手,实现了取信长而代之的过程。
而最后实现出来的秀吉掌握大权,天下平定即在眼前的局面。
仅仅只是宗易和秀吉的力量,便能做到这一点吗?
当然不是,不要忘记了茶室之中的那个闲字。
一个闲字,杀灭烦恼!
宗易为了烧制一个不是摆设的茶碗,去见老匠人的时候。
过于恭敬的态度已是让人怪异,而更需注意的是当时老匠人手中正在雕刻的泥兽,那不是别物,正是麒麟。
中华文化,麒麟应圣主而出。
因而麒麟若出,便表示太平之世降临。
传闻孔子晚年,鲁国出现了麒麟,引得夫子哭泣,因为当时世道尚乱,哪里是什么太平之世呢?
非时而出,所以夫子感叹!
麒麟可以象征的是帝王之族,与龙不同。
《诗经》之中有一篇《麟之趾》,以此赞美文王家族。
由此可以想见,那个老匠人的象征,究竟是什么样的意义,而宗易的神情又为何如此恭敬,为什么见面即说,终于见到您了!
那老匠人如果不是日本天皇,那也是雕琢麒麟之人!
本能寺之变的诸多猜测之中,就有关于是当时的正亲町天皇在背后运作的说法。
织田信长的理念是天下布武,不是要在天下兴起战争,而是要建立武人政治。
同时也有更进一步的大胆想法,那就是要取天皇而代之。
日本天皇传承不绝,至今有万世一系的说法。
天皇运作其后,并不奇怪。
而日本史学界,对于明智光秀叛变织田信长的原因,有一个很广泛的说法,就是为了保皇,解释明智光秀是因为反对织田信长欲取代天皇的野心,才反动叛变。
很有力的一点证据是,明智光秀叛变成功之后,并无进一步夺取权势的行为,反而逡巡京都之外,欲求正名。
当然,我不是历史学家,对日本历史也不熟悉,更无兴趣,只是从影片的线索推敲建立。
电影有电影的表达,这是我的兴趣所在。
每一个细节之间的相互串联,在直白和幽隐之间通透气息,引人遐思、追索,这是观影莫大的乐趣。
一切不过是假象,而假象竟如此迷人。
让人想起了宗易展现在织田信长面前的那一轮水月之景,是真,是幻?
重要的不是真幻,而是已经被引动的人心。
如之前所说的,真正的合乎心意,是唤起人的心意。
日本战国时代,大名征战,天皇被架空,此等情形倒是像极了中国的战国时代。
被架空了的天皇,不正是好似只是用来摆设,而无实用的茶碗吗?
宗易说,要烧制不只是摆设的茶碗,顿时引起老匠人的惊愕。
信长是要自己做天皇的,他的理想是天下布武;而宗易的心思是在捍卫天皇,这是宗易之所以舍却信长而选择秀吉的缘故。
在我看来,或许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相比信长,秀吉的出身更接近宗易的信念。
也许有人会觉得,电影之中并没有镜头表达这一切,但我想说的是,这不是情节表达,而是电影的主题表达。
主题表达和情节表达自有不同,选择历史演绎,本身就是一种与观众的默契。
当然,这一点将继续在后文展开,也将会是本文的重点。
宗恩的话,暗示了宗易的谋划。
只要是计谋,终究无法掩藏。
这间新成的茶室,又何止于仅仅只是一间茶室,更是他亲手谋划出来的,由秀吉主宰大势,即将平定天下的格局。
确如其前言,他所选出的珍宝,正逐步的孕育传奇。
阴谋之事,总有泄露之危。
背负阴谋才会让人慌张、害怕、躲闪;怕被父母知道而责怪,是因为做错了事,由此证明一切都是谋划。
其实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因为宗易此前所作所为的一切都是谋划。
无论是呈现在信长面前的美,还是展露出的茶人风姿,都因为带着被可以隐藏的目的而显得更接近谎言。
而这谎言所呈现的美态,又是如此的迷人,让人为之动心、倾倒。
这是一位追求茶事极境之人,但他的目的也许并不仅仅在完成一杯茶。
然而精美的茶事,具备吸引人心的效验。
这样的谋划是好的吗?
从结果来看,是茶室新成,天下将定,宗易自然也是欣喜,所以才会让最了解自己的人来欣赏、评判。
但宗恩之诚实吐露,让他心生疑惑和恐惧。
这一点是借由武士和妻子的对白来表现的。
这就是刻画,也如古人避讳的手法,避免人物太过刻露。
被宗易折服的武士在卧室之内赞叹师父比肩一切的伟人,这表示他是知道宗易的谋划的,甚至就是参与之人。
为什么要在卧室之内?
卧室之内是绝对私人之地,可以吐露真言。
让一个武士赞叹伟大,绝对不会只是一杯茶,而应该是平定天下的功业,所以才能足以比肩一切古今的伟人。
但女人的直觉总是可怕,她们的眼睛和男人不同。
武士的妻子看见了别样的宗易,一个内心充满恐惧的人!
宗易在害怕什么?
美好的事物!
为什么害怕美好的事物?
宗易所害怕的,是他亲手制作出来的一杯茶。
那个他一手调教出来的人,让他感到害怕了。
因为和他出现了分歧,秀吉显然是走上了一条和他预想的不一样的道路。
影片的台词很克制,表达这一分歧的话是:“秀吉大人在侯雪之战中大获全胜后,逐渐登上君临天下的顶峰!
”君临天下,登临顶峰之人,意味着他要走到最高之处。
最高之处,怎么可能会有两个人,甚至比他站的更高的人呢?
这种分歧,用宗恩的话来表达:“然而,我夫建造待庵的用意究竟是……”一语双关之句,茶室不就是一个喝茶之所吗,还会有什么真正的用意?
台词之中没有给出建造待庵的真正用意,但不管究竟用意如何。
有了这一句的疑问,就可以证明现在的这座茶室所呈现的意义,并不是宗易想要的意义。
也就是秀吉所走的路,已经离开了他所设定的方向。
挑选出的美物,的确孕育了传奇,但传奇却并非合乎他的本意。
人间之事,最不堪一厢情愿。
老子曾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名不是道,却可以指示道。
名是人一生的总和,里面有身家性命一切的联系,是自我面对众生,也是自我面对命运之际所坚持之道。
中国人讲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因为换了名字,就是换了活法,换了面对众生和命运的方式。
这一节末尾,是宗易亲手制茶,却捧在手心不饮。
茶为亲手所作,却难以入口,脸色愁苦之中带有无奈。
他说,自己改了名字。
然后将茶杯递出,奉于小小的绿色香瓶之前。
这一个瓶子,曾在秀吉前往茶室求助之时,被秀吉所见,要求一观!
那么这个绿色小香瓶象征什么?
宗易为何奉茶于此物之前?
#影# 2013《一代茶聖千利休》《利休にたずねよ》8/10第一次去京都的時候,坐車路過待庵,沒有察覺,後來在金閣寺茶室大紅傘下吃著利休饅頭就著茶翻著旅遊介紹才發現錯過了如此一寶。
兩年後路過京都,欲上門拜訪,才知道只接受提前預約。
從此記掛在心,也從此發現利休無處不在,利休扇子,利休柵欄,利休豆腐,利休木屐等等等等。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利休把茶道發揚光大,滲入到日本文化的骨子裡,他已經超越了了“朽”和“榮”。
這部電影通過時空剪影重點記錄了利休一生幾大轉折點,但分割跳躍過大,故事前後調換的手法處理不佳,對利休一生完全不了解的觀眾,很容易困惑故事發生的時間和邏輯。
另外電影畢竟需要戲劇性,和茶道禪意無法融合,經常在心剛剛要沉下來的時候突然跳開,很是不適。
雖然如此,導演在藝術上的表現力把握很好,傳奇的“水中月”,場景設置和茶具細節都美得讓人窒息。
男主角海老藏側身微推茶杯的姿勢和力度不緊不慢不卑不亢,配上“利休灰”的服飾和簡樸的茶室,意境完美再現。
但是豐臣秀吉太過呱噪,醜化得過頭了,沒有他的推廣,茶道和利休都不可能有今日的地位,這樣粗暴處理他的角色實在不公。
另外對利休的刻畫也過於不食人間煙火,削弱了人物的飽滿性。
想通過儘看這部電影了解茶聖一生的,還是算了。
先去了解時代背景,特別是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各自的豐功偉績,讀讀介紹利休的故事,再來看這部電影,才會不受敘事跳躍的干擾,完完全全投入享受茶道的“和敬静寂”。
“先把水燒開,再加進茶葉,然後用適當的方式喝茶,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除此之外,茶一無所有。
”這是利休對“茶道”最高的領悟。
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人生能過得如一張白紙,才是最炫彩啊……
好安静的电影啊因为之前了解过很多日本战国相关的背景,对于有着茶神称号的千利休有所耳闻,他留下了大量经典的珍品,是日本茶人时代的开创者。
我觉得这是部好作品,自己喜欢,所以给了很高的分数。
当电影里分为两个部分来讲述他的故事时,前半部分平和的叙事,突然到后半部分开始倒叙,真正开始打动了我。
后面开始,就突然精彩起来。
关于茶道,一定要注意细节。
到现代其实对于古代中国茶艺有传承的,只剩日本了。
国内的传统早就遗失。
真正的茶艺其实是抹茶,而不是现代的功夫茶。
整部电影都是在细节、细节、细节里面不断重复,仔细去看茶室里设计的细节,茶花、茶具、茶勺、茶屋的设计,全是有讲究的。
不同礼仪对应的不同动作,不同对象的不同对待方式,以及人和人之间的情感。
这部电影真的不像屁都不懂的人在那胡乱瞎喷的那么肤浅。
而且,对于这种初恋赴死的爱情故事,我总是不能免疫,对不起!
而且朝鲜姑娘太美了!!!!!!!
立即动心!
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谁又能抗拒呢……亲手赐死这种事情,也正是千利休落发为僧,对茶道大彻大悟的开始吧。
其实直到最后,千利休妻子的那段独白,才真正打动了我。
君臣不屈,决绝的爱情,已经被赞美过太多次;而千利休妻子那种超脱爱恨的平凡感情,其实才是伴随主角一生的守护。
我以为自己能够忍住,结果到了最后这一幕,眼泪还是不争气的掉了下来。
年纪渐长,对于人生情感有着不同的理解,才会对里面的段落产生共鸣吧。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过多评论这部电影拍摄得好与坏,所谓技巧在对待“美”的执着面前已经黯然失色,为什么不跟着电影一起安静下来去品味历史?
能喝上一杯好茶本身不就是一件幸福的事吗?
片中几次提到茶神对待茶的那份超然领悟——悟道之后是宁静、简单、不屈、与放下。
当年轻的那个故事出现,一切皆可解释,一切也可以放下了——在狭小的茶室里,我也可以自己切腹。
我们这个已经丢失传统、连报刊亭都没有的国度,应该好好安静下来,去喝一杯用心的茶。
P.S. 刚看了一篇别人的影评,原来里面用的茶碗都是真品:“黒楽茶碗,赤楽茶碗,井戸茶碗,熊川茶碗全部都是當時流傳下來的東西”,真的,这电影够意思了。
1591年4月某日,风雨飘摇、阴云翻涌的清晨,70岁的茶人千利休坐在自家房子的廊檐下,看雨水如瀑布般朝院落中倾泻。
屋外的三千兵马,已经奉丰臣秀吉之命在雨中围守多时。
千利休的老妻端来一盏油灯,和丈夫一起静坐,等待那一时刻来临。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闲话,平常得与以往并无二致。
使者冒雨而入,带来了秀吉的旨意:“如果将怀中的小壶交出,便可赦免死罪。
”千利休为其点茶,说了一句话:“这世上,只有美的事物能让我低头。
”此后便从容切腹自戕。
坐拥天下、呼风唤雨的一代枭雄丰臣秀吉,最后还是输了,输给了一个手无寸铁、两袖清风的茶人,曾经英雄相惜的情谊佳话,最终以血腥和决绝划上句号。
千利休至死也没有交出那个墨绿色的、小巧的茶壶,那本是用泥胚随意烧成之物,与秀吉黄金茶室中的种种昂贵赏玩相比,不值一文。
这个壶,在利休眼中,因着一段年轻时海誓山盟的情缘,成为至善至美的象征;在秀吉眼中,却意味着耗尽天下之财也买不到的高贵尊严。
千利休是幸运的,他一生中连得两名雄主赏识,如果说织田信长发掘了他,那么最终是丰臣秀吉成就了他。
千利休又是不幸的,晚年声望满天下,甚至威胁到丰臣秀吉的地位,他的才华和骄傲,注定了他的毁灭。
丰臣秀吉将本属于武士的“切腹”待遇赐予千利休,可见他的复杂情感。
许多年前,在丰臣秀吉还是织田信长的家臣之际,因触怒了主上,失魂落魄地跑到利休的茶室来,请求在临死前能喝上一碗他亲手泡的茶。
彼时日本,唐风佛教兴盛,饮茶更为上流社会所推崇的风雅之事,成为享乐主义的代名词。
千利休自幼师从武野绍欧学习茶道,他的茶道理念与贵族相悖,提倡素雅拙朴的饮茶态度,暗合了当时百姓深受战乱疾苦、追求恬淡生活的普世理想,备受推崇。
对于饮茶,他曾写过一首诗:先把水烧开, 再加进茶叶, 然后用适当的方式喝茶, 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除此之外,茶一无所有。
大美的境界就是至简。
饮茶,在千利休的观念里,既是寻常之事,又是超然物外的精神享受。
千利休用知行合一的态度贯穿此种人生哲学,恰逢织田信长有饮茶嗜好,四处搜罗珍奇古玩,别人献上的都是名贵刁钻器物,他则端上一平常漆盒,用竹筒注入清水,置于月夜之下。
圆月倒影水中,与漆盒上的远山飞鸟一起波光鳞动。
慧眼如信长者,深受触动,将其招致麾下,给予重用。
利休很快擢升为茶头,代替国家行使茶礼,尊贵无两。
然而,利休眼中,众生平等,不论武士、商贩、百姓,皆可参与他开设的茶席活动,在等级森严的时代,堪称特立独行、惊世骇俗之举。
如今想来,也只有织田信长那般雄才大略的豪杰,才能容忍这匹桀骜不驯的千里马在他的地盘上肆意驰骋。
《寻访千利休》中,面对死罪加身、垂头丧气的丰臣秀吉,利休为他亲手做了一碗抹茶,并说“请您享受这生命中的片刻欢愉”,这用粗陋茶碗盛着的茶,即是充满哲理的抚慰,又是对生命的悲悯。
当利休表态会在信长面前为其说情之后,秀吉得寸进尺的本性露了出来,他提出,要看一看利休怀中深藏多年的绿色小泥壶,那一定是无价之宝。
利休自然没有交出,这便成了两人心里无法拔除的一块老梗。
织田信长死后,丰臣秀吉“接手”千利休。
在电影中,为了与前一位做比较,刻意将丰臣秀吉塑造成一个有些自卑、有些贪婪的土豪,但纵观历史,丰臣秀吉自有过人之处,因为千利休的茶道就是在他的时代发扬光大、达到巅峰的。
在此期间,千利休创造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侘寂美学”,即简朴化,极致化。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日,丰臣秀吉听说千利休院子里开满了美丽的“朝颜(牵牛花)”,便兴致勃勃前去饮茶赏花。
到达后,却发现满院的牵牛花被利休拔得干净。
丰臣秀吉强忍怒火,携下佩刀,弯腰钻入窄小的茶室,却发现茶席边的黝黑粗糙花瓶里,仅有一支牵牛花带着露水微微抖动。
茶室由利休亲手建造,极尽拙朴之能事,在粗糙的墙壁、阴暗的光线下,一朵生命的顽强绽放,怎不令人震撼。
“侘寂”二字,可见一斑。
今日所见的日本建筑、衣食住行乃至思想,都多多少少体现着这种观念。
电影中,将这个故事偷梁换柱,改为以一朵蓓蕾出现在冰冷森然的兵器库,打动葡萄牙传教士,实在不如直接沿用历史典故来得妥帖自然。
千利休的茶室逐渐成为贵族、武士们拜师、修行的场所,他们来此,学习的不仅是“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还有做人道理和行使准则。
如果说丰臣秀吉是至高无上的大和领袖,那千利休就是他们的精神导师。
丰臣秀吉自诩为“天下第一人”,千利休则是“天下第一茶人”。
草寇出身的丰臣秀吉实则骨子里好大喜功、骄泰奢侈,他用黄金建造灿灿生辉的茶室,里面摆满了昂贵的茶具;千里休修建草庵茶室,因过于清减,被他下令整改;他打心眼里不喜欢千利休用粗糙的黑陶碗点茶,如果不是为了摆场面、顺应民意,也许他不会容忍千利休这么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千利休和丰臣秀吉最终的决裂,历史上有诸多说法,一说秀吉强行要纳利休之女为侧室,一说有人在京都大德寺里修建了一尊千利休木像,日夜膜拜。
电影中,利休的女儿为了反抗暴权,上吊自尽;而由众僧为感谢其恩德而修建的木像,也被下令烧毁。
不论哪一条,千里休总归是触怒了秀吉,都是死罪。
其实都是借口。
看破世事的千利休,或许早就预见了这一天的到来。
一个追求至高权力的军阀,一个主张和平无为的茶人,若不曾相识,倒也相安无事。
一旦相遇,能彼此合作那么久,已是世间奇迹。
丰臣秀吉终归是属于世俗的,他幻想着最后用人情去逼迫对方求饶,在他的价值观中,用一次低头认错换回生命,难道不是再划算不过?
毕竟,他要的只是对权力的臣服。
可是千利休早就超脱了世俗,在他的价值观里,为了美的事物,连命也可以舍弃。
影片末尾,千利休死后,他的老妻默默走过来,将一席白布盖上尸身。
她终于看到那个丈夫生前从不轻易示人的小茶壶。
那是一个美丽的高丽少女留下的,她被拐来作为准备献给大王的礼物,在为奴和死亡之间,她选择了后者,饮药而亡。
平心而论,这段杜撰的故事试图把美具象化,显然刻意了,但是我很喜欢妻子的戏。
她默默侍奉他数十年,也察觉丈夫心里有另外一个女人,每逢出场,她的身边总是有象征高丽少女的木槿花摇曳,但她百般隐忍,从不追问。
丈夫死后,她终于有权利处置那把小壶,她几次想摔碎它,一了百了,终于还是含泪忍住了。
与其说,她恨的是那个从未谋面、早已死去的女人,毋宁说她恨的是对“美的事物”执着了一生的丈夫。
因为这种执着,她失去了所有的亲人。
美也是有代价的,她和她的爱情,也是陪葬品的一部分。
公元1591年,完成日本统一的重要人物——丰臣秀吉,派兵三千多人包围了天下第一茶匠——千利休的住宅,随即下达切腹赐死的命令。
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留下“人生七十力圄希。
咄!
吾之宝剑,祖佛共杀,劈开去路”的临终偈语后,切腹自尽,享年70 岁。
千利休最后的茶,将永远占据悲剧的最高点,只有与美同生的人,才能与美同死。
电影「寻访千利休」,从被赐死到青春的流传,用倒叙的手法,还原了山本兼一的小说《寻访千利休》,增加了爱情、亲情、夫妻情、师徒情等系列的情感,丰富了一个茶水师傅的一生。
影片中千利休被织田信长召见表演点茶之技,千利休带来一个盒子。
在众人对此表现出认为这是雕虫小技持不屑态度时候,他打开盒盖,注入一杯清水于盒盖上,天上一轮圆月映照在水面上,风起时,吹皱水面,利休的“映月于水”胜于意境。
樱花盛开,千利休的茶会,剪下一枝干樱花的挂在屋顶上,点茶过后,客人们手捧着茶碗正欲品茶。
弟子推开木门,一阵风吹进来,吹落片片花瓣,花瓣轻轻飘在茶碗的茶汤上。
秉烛夜游,白纸上剪出飞鸟,让摇曳的烛火照在飞鸟上,飞鸟映在墙上一幅画着桃花枝的卷轴上,光影中飞鸟灵动。
千利休创建茶室的窄,追求的是绝对的孤寂,匍匐进入低矮的茶室,客人无论尊卑,无一例外,皆要低下头去,以谦虚的心情吃茶。
窄,才能心静,窄才能敞开肚皮说话。
茶器需要的质朴,除了洁白、簇新的竹制茶席和麻布茶巾,其余的用的皆是旧物,茶具褪色甚至残破,但一概一尘不染。
就连身上穿的也是素雅的色调,以至于出现“千利灰”的色调。
利休对于美的追求到极致,一件逸事:利休儿子打扫庭院,利休看了后觉得不够干净,命令儿子接着打扫,当儿子把庭院打扫的一尘不染时,利休责备儿子,庭院不应该这么打扫的,说着他走入庭院中,摇动树木,金色和深红色的叶子散落地上,利休需要的不仅仅是清洁,还有美和自然。
千利休提出“和、敬、清、寂”的茶道理念,这样一种去繁华与修饰,甘于简单和清贫,和追求禅宗枯淡的、“本来无一物”的审美境界达到一致。
他建立的茶道审美风格,一面学习中国文化,一面又抛弃这个榜样,目的为了寻找日本茶道自己的答案,从修草庵的简朴,到用器的原始,再到修茶行为的禅意,不断内心质感的变化,茶道确立之时,已然是日本侘寂美学的确立:以接受短暂和不完美为核心,接受无常,一个事物,在我们内心带来“宁静的伤感”和“精神向往”的感觉。
作为丰臣秀吉茶头的千利休,已经侍奉了其十几年的时间,并在丰臣秀吉的资助下,创立了日本茶道礼仪,丰臣秀吉爱茶,收集一切跟茶道相关的唐物,千利休侍奉秀吉的时期,是其茶道艺术的形成独特美学风格的时期。
可是,一代名人为什么会跟一位茶水师傅过不去?
非得将他赐死?
关于千利休真正被处死的历史原因,实在难以探寻,但是可以想见的是,丰臣秀吉作为手握权力的人,秉承了中国几千年的帝王统治“器以载道”的思想,即通过器物的使用,确立和传承其统治的思想和社会秩序,跟千利休所追求的朴素就是南辕北辙。
两人艺术追求上分歧越来越大,终于在丰臣秀吉在京都举办茶会上爆发,丰臣秀吉用一座真金贴满内部的黄金茶室和黄金茶具,将奢靡庸俗的茶风表露到了极致。
天地之间存在的绝对美,淡光悄移,人生的孤独与寂寥会蓦然浮上心头,是秀吉这等蠢物绝对体味不到的。
千利休的时代、人生,宛如一片无涯苦海,喧嚣骚动着,充满着愚昧,千利休之死,篇章的流转,是日本美学的确定,是融于他们血液中的禅宗美学。
千利休喜欢的引用的一首古诗:“世人只盼着花儿,我在大雪深山的枝头,看到了春意盎然的希望。
”他是「侘寂」茶道的开创者,是一种思想,一种美学,一种世界观,更是一种直观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只有自美,才有权利接近他美。
才能在干枯的草庵中,创造出孕育生命力的美。
千利休脱下茶服,漏出洁白的和服,决绝凝望,利落下的短刀,通向“寂”的异世界。
回望历史,不是万众狂欢,是一个人有没有勇气义无反顾的去踏上那条未知的道路,千利休不管是面对死亡的从容,还是宁可牺牲生命也要维护的美,从小我的决绝,到大我的伫立,也许也只有千利休这样的文化大师,才能行为的如此利落。
木槿花期如此短暂 却叫“无穷花” 真乃禅意非凡也啊 难怪那剪下的一枝花 不必续在水中 藏在胸口 不也“一日自为荣”吗
自我呻吟
后半部简直是不知所云。
后半闪回内容违和感太强...
节奏拖沓,三观不正
2.5,後段閃回是敗筆,2014.04.17@光點
循书而看的电影,节奏缓慢,格调高雅,寓意深远。日本的茶道令我叹为观止,何况西人!
美,但不是电影,美也是靠东映几十年的老底子。戏曲演员出身演电影的问题就是男主这种,功底架子十足,可表演两极分化,沉着演挺好,可这里都是剃头造型,花栗鼠的脸型、坑坑洼洼的头骨衬得凶光毕露,而演少年怀春就太浮夸,像吴尊,内外都像,也是朵奇葩。看评论有点想笑,都是粉粉的爱美丽级别,压根不理解日本美学,卡哇伊嘚死耐,千利休不是光把李公主的指甲拔下来,他把整个小指尖都咬掉了,所以电影里他的第一个作品就是敲掉双耳瓷瓶的一只耳。这是这电影唯一好的地方,还当真解释了千利休的美,残缺美,不是遗憾,是真下得了手(口)。最想不通的是,克拉拉如何会沦为国产网大女演员。
东瀛关于“美”的趣味的集中展示。暗含茶器由唐风经高丽风格向日本本土化转变的过程。
看得出来想讲“美”,画面摄影还不错,但是整体过于刻意就显得矫揉造作了。最后千利休的爱情故事没有拔高美感和人物,反而落入了俗套。
醒醒,别意淫了。
日本美学大师、茶道大师千利休千利休的美学和茶道,茶室“待庵”织田信长死后,丰臣秀吉嫉妒逼死千利休。
美术刻意了点,没有山田洋次自然。
选市川海老藏真是非常合适了。高丽人和日本人最后是用白居易来交流…
关于“美”的一些探讨:仿如花蕾,无用亦无价。
他的感知力来自于爱与美的极致 也来自于怯懦与逃避深渊 拥有这样异于常人的感知 太过沉溺于纯粹的追求 最终无法自拔死于太明白太清晰的理想——美!!电影本身很不怎么样 男主很帅 高丽妹子很漂亮
不过是一个蛮有创意的产品设计师吧...对这些器具真是有点过度欣赏...嫉妒这种欣赏
历史只在别的国家进步。另外,看到汉字联系起来的日韩情缘,感叹世界错过了多少可以变得美好的机会。
后半段实在没法接受。另外作为日本古典文化题材,个人觉得摄影还可以脱俗干净些。
这个电影到底有多扯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