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开头,德江在阳光下散步,微笑地看着樱花的满开,我以为这一定是一个心里装满了一辈子的幸福回忆的老妇人。
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老人充满不幸的一生渐渐清晰了起来。
德江女士十几岁就患上了麻风病,被亲人抛弃在了养老院。
她有过孩子,但没能获得让这个挚爱的小生命降生的许可。
人们对麻风病的恐惧剥夺了她走进这个社会的机会。
到了风烛残年,爱人也先她一步离去,不得不在这个世界上孤单地活了十几年。
到底是什么样的一股力量在支撑着她,如此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呢?
“我们想要远离是非,过自己的生活,但有时会被这个社会的愚昧所伤害,有的时候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智慧。
”温柔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但有智慧的人一定是温柔的。
从德江制作红豆馅和她写给店长的信里,不难看出她是一个相信万物有灵的“泛灵论”者。
“当我制作红豆馅时,总会倾听豆子们讲述的故事,想象豆子们见过的晴天和雨天,微风把豆子们谈话的内容吹拂过来......我认为这个世间的一切,都有可以诉说的故事。
”在德江到来之前,铜锣烧店所用的红豆馅都是工厂批量生产后运送过来的,快捷方便,不需要手作人天没亮就起床做准备,也不需要守在锅边好几个小时只为了熬制出恰到好处的红豆沙。
但是这样的铜锣烧是没有灵魂的,机械化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所使用的各种添加剂和过度的研磨,红豆早就面目全非了。
所有的店铺都使用批量生产的红豆沙的结果就是,一种粗糙、人工的味道会逐渐垄断了人们的味蕾,人们失去了对食材的原本味道的感受力——他们错以为甜蜜素的味道就是红豆的甜味。
所以,当手作的红豆馅在食客的舌尖化开时,他们会惊艳地说:“这红豆馅咬起来更加紧实,让你能感到在吃着豆子。
” 红豆馅里吃不到豆子,蓝莓果酱里吃不到蓝莓,橙汁不是用橙子榨取的。
这些早已成为现代人彼此心照不宣的事实。
人类所掌握的技术已经如此发达,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都可以用人工来模仿,但即便再怎么以假乱真,也毕竟不是真。
甚至这种人工的滥用,使人类自信地以为,所谓的自然也不过如此。
于是人们不屑于倾听自然的声音,不关心阳光、微风、花朵,吃着精加工的食物,离自然越来越远。
当食材从土地到餐桌的过程被精简,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获取食材和料理上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对食物的珍惜和生命的敬畏。
倒掉吃剩的饭菜,追求辛辣刺激或过分甜腻的滋味,不同的食材被调味料调教成千篇一律的姿态,食物原本的味道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不用心对待食物的人,又怎么能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呢?
万物有情,小到一粒红豆,都有自己的故事,值得耐心倾听。
既是故事,不幸的遭遇也好,温暖的相遇也罢,又何必介怀呢?
所以即便生活残暴,也不要暴躁,吃到好吃的东西,就微笑吧。
2024年,继续我的1000部电影计划!
大家好,我是亿亿!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47部:《澄沙之味》一个因为欠债而不得不为铜锣烧小店打工的男子,一个来自单亲家庭,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的女中学生,一个是很年轻时就患麻风病而长期与世隔绝的奶奶,三个人因为铜锣烧店而结识,并互相治愈和救赎彼此。
二刷《澄沙之味》,首先非常喜欢树木希林奶奶,她演的电影我都喜欢看。
这次看,又给我看的爆哭。
《澄沙之味》讲述了一个由苦难的生活、三代人的友情和甜甜的美食融合而成的治愈系故事。
在樱花盛开的时节,有一家铜锣烧店吸引了众多食客。
店主千太朗总是一副提不起劲的样子,日复一日地制作着铜锣烧。
然而,小店却因为几位特殊的客人而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名叫德江的奶奶走进了这家小店,她向千太郎提出了打工的请求。
尽管千太郎一开始并不愿意接受这位老太太,但在品尝了她的豆沙馅后,他决定让她留下来。
在德江奶奶没有来小店之前,铜锣烧只是店长生活所迫下谋生的“工具”,而德江的到来,铜锣烧才算有了灵魂,她的豆沙馅让铜锣烧的味道更加独特。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关于德江的传言却越来越多,大家都知道她是一个麻风病患者,都躲着她。
店里的生意也越来越差,德江奶奶知道了原因后主动离开了小店,又默默地回到了疗养院,并在疗养院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
因为得病而被家人抛弃,有了孩子也不允许生下,一辈子被隔离在疗养院不得自由,终生被排斥。
这个病让德江奶奶一生受苦受难,但是她不抱怨,一直柔和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这一点真的很打动人。
影片中德江奶奶细心熬制红豆沙的过程也十分治愈人。
浸泡、蒸煮、搅拌、倒糖蜜渍,再耐心等待三小时后,带糖渍完全进入豆沙里,再进行慢火熬煮,就这样一锅热气腾腾地红豆沙就制作成功了。
让人看的真的特别有食欲,连我这种不喜甜食的人都好想来一口。
德江奶奶说:“我煮红豆馅的时候,会仔细倾听红豆的低语,就是想象着红豆所经历的晴天、雨天,又是怎样的风将红豆带到了这里呢?
我会一一听它们诉说旅途中的故事。
”谁能想到如此热爱生活的人,竟然是一个被隔离了大半辈子的麻风病人呢。
“店长,你知道的,我们被生到这个世界上,去看、去听,我们自己有自己生存的意义,因为如此,我们不用去成为某个人。
”“那是在樱花开始盛开的时候,那棵樱花树非常美丽,所以,我被吸引过去了。
我站在店面前想,如果我的孩子生下来,大概就是店长你这么大吧。
店长,那一天,满月悄悄对我说,我想要你能看得到,所以我在发光。
”
不管是德江奶奶,还是店长,那是那个单亲家庭的女中学生,各人都有各人的苦难。
此刻,不管生活是否如意,我们都可以刷刷这部电影!
人生啊,就是这样,总是有各式各样的困难,但是不管什么样的,都好好体验,好好活下去吧!
我们每个人都有生存在这个世上的意义。
愿这部电影可以治愈你我!
电影:《澄沙之味》国家:日本上映:2015年(日本)导演:河濑直美上映时间:2015年主演:树木希林、永濑正敏豆瓣评分:8.3-over-
三八节的下午,一个人看了一场电影,放在list里很久了。
我猜澄沙就是豆沙的意思。
但如果翻译成豆沙的味道,可能会被误归类为陈晓卿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
日本电影很有意思,总是从很小的事务上悟出人生哲理,所谓的由艺入道吧。
这次是从铜锣烧的豆沙馅来品味人生。
三个主角都是被社会边缘化的人,奶奶是年轻时得过麻风病手上落下残疾的人,被当时的社会嫌弃,被认为是会可怕的丑陋的瘟疫,被隔离生活在偏僻的独立区域内,初中女学生有个不负责任妈妈,只管自己谈恋爱不管女儿,甚至不做饭给她,她偶尔去拿铜锣烧店做坏了的饼回家当冲击,店长是个没有笑容对生活失去热情的男人,几年前因为一次酒吧打架过失伤人,进过监狱,出狱时没能见到母亲,从此对生活一蹶不振。
三个人三个不同又相似的命运,因为这家铜锣烧相遇。
男主虽然经营这家店很多年,但从来不爱他做的铜锣烧,他没有完整吃下过一块,他说他讨厌甜食。
豆沙馅也是在外面买的。
奶奶发现了这件事,发现了这个男人脸上对生活的漠然,她把自己秘制多年的豆沙做法教给了店长,店长完全不顾老板娘对麻风病人的偏见雇佣奶奶到店里上班,奶奶一步一步,对豆子充满感激,闻蒸汽的香味,对锅里的红豆说你们辛苦啦,每次煮豆沙要四五个小时,店长起初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奶奶说要对得起他们大老远来到这里。
要对得起他们吹过的每一阵风,晒过的每一寸阳光啊。
用了新的配方的铜锣烧大受好评,男人和奶奶都好开心,奶奶看到男人脸上露出了笑,她在他身后,拍拍他说,真是太棒了。
还是没能扛过这个社会的偏见,麻风病的谣言依然有力,没有多久,本来都要排队的小店,门可罗雀。
奶奶也回到了她住了几十年的麻风病人的专属社区,不再来上班。
女孩终于逃家出来,带着她的一直金丝雀,来到店里,发现奶奶不在,她提议去看看奶奶。
店长和女孩第一次来到那个社区,看到麻风病人们在阳光下聊着天。
他们感觉到自由。
看到奶奶收留了金丝雀,答应帮女孩养他。
铜锣烧店被老板娘改造,强行做起了铁板烧,刚刚对生活有点希望的男人,再一次被打击,这似乎是他对奶奶牵绊,他跟女孩再次千万社区时,被告知奶奶已经离世了。
留下一些有些岁月痕迹的熬制豆沙的工具,还有一盘录音。
她说她想要生活在阳光下,她看到男人生活在阴影中不快乐,很像之前的自己,才决定想要试着帮助他找到快乐和阳光。
每个人活在世上,是有自己的意义的,每个人都有。
樱花又盛开了,是奶奶最爱的树,女孩重新穿上了校服,决定继续读高中,她的脚步很坚定,樱花树下,很多小朋友跟家长在野餐,男人摆着他的一个小摊位,用奶奶留下的工具,耐心的作着铜锣烧,他笑着喊:铜锣烧,来尝一尝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75岁的奶奶活了很久终于走出了自己的困境,她看到女孩和男人都有自己的牢笼,都在世界阴暗的角落里挣扎和逃避,她用熬制豆沙的过程治愈了他们。
她用自己对生活的爱,对命运的不屈叫醒了两颗原本暗淡的灵魂。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有点情绪化,因为我被电影感动到稀里哗啦,看完以后久久不能平静,和先森分享的时候,说着说着就哽咽了,最后不得不中断谈话,眼泪再度决堤......我所谓的沙子是现在国内出产的电影产品,因为都在大谈电影工业,所以可以把一部部上映的电影看作是工业化流水线打造的产品,在我看来就是成堆的沙子,而这部就是埋在沙子里的宝石。
刚开始的时候我也犯了个错误,我也是外貌协会的会员。
因为电影的海报上,主演是中年不帅的男人和一位老太太,根本不养眼呀。
尽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越来越喜欢日本这种慢节奏的电影,但是我还是有自己所喜爱的看点,比如:去年非常喜爱的《小森林》夏秋篇和冬春篇和《海街日记》,但其实更对我口味的电影里的是美女、美食、美景......如果有其他的感动和收获那就是意外之喜。
这部电影的美女没有(尽管有一位小姑娘,但是还是够不上日剧中美女的标准),美食是铜锣烧,但和其他主打美食的剧来说简直太单调,更加没有美轮美奂的餐具和布景,美景就是一些樱花和几棵树......本来是我以前非常在乎的东西,但是因为这部电影,我完全不care......(但全部看完后,才发现是我先前的偏见和误解)观影的过程中,对照我自己的生活,心里不断冒出各种各样的想法:让时间慢下来吧;好像给心脏做了一个按摩,内心好柔软呀;我也想当一个手艺人;能做出美味的食物,让吃到的人开心,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人生不一定伟大,但是需要活的扎扎实实;要珍惜时间呀,还有生活里的点点滴滴......看一部好电影=看一部好书,可以收获很多对人生有益的思考,在某些方面改变了我和塑造了我。
好电影和好书也许有很多,但是碰到能打动自己心灵的却不常有。
至于女主演老太太的扮演者树木希林的演技我也不想瞎评论了。
我这个外行的普通观众,在老奶奶第三次出场以后,每次看到老奶奶一次,眼眶就湿润一次,应该还没到导演设计的泪点,就已经泪水决堤了......导演河濑直美也是大名鼎鼎,有人拿她和是枝裕和做比较。
其实我也了解不多,总觉得虽然拍的是差不多类型的影片,女导演的感情更细腻充沛些,男导演更冷静克制吧。
前两天才读了是枝裕和的随笔《有如走路的速度》,知道他是拍记录片出身,可能电影的风格也受到影响吧。
世上的职业有千千万,每个人认为重要的事情也各不同,但是只要是人类,都是有情感,有家人,要吃饭和活着吧。
我不想再灌什么鸡汤了 ,如果本身无感说再多都是老生常谈。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很多,但是下笔变成文字的时候却塞住了,就如同我在给先森转述时哽咽了,可能这也是电影影像的魅力吧,语言有时候是多余的,也不能准确传达。
所以忍不住又想推荐朋友们去看看,但想想还是算了。
如果看不下去也不用勉强。
暂且就说这么多吧。
下面的内容可能略微有写剧透,只是我非常喜欢的桥段中的一部分。
(都整理出来就不美妙了,有的就留在大脑里吧)之前有寿司之神,德江老奶奶应该算是豆沙女神吧。
德江老奶奶说,“豆沙是铜锣烧的灵魂”,那么就看看老太太做豆沙的过程吧。
第一步:泡红豆。
泡之前要仔细把豆壳剥干净。
(泡豆子的水,因为泡出很多杂质,会变浑浊)第二步:蒸红豆。
把笼屉里蒸过的红豆,小心地倒入漏斗里,仔细地慢慢地用凉水冲洗。
“必须全部要浇上水,因为豆子还有一点涩味”老奶奶强调说。
第三步:第二次蒸红豆。
把红豆再次放入笼屉中,慢慢地注入水,继续蒸。
德江老奶奶说:“灵魂的香味开始有变化了。
” 铜锣烧店长说:“真是麻烦啊!
” 德江老奶奶说:“可不是嘛,因为要盛情款待啊。
” 铜锣烧店长说: “盛情款待啊,对客人吗?
” 德江老奶奶说:“对豆子。
” 铜锣烧店长说:“豆子?
” 德江老奶奶说:“好不容易从地里长出来的呢。
”第四步:再次洗红豆。
把锅里蒸好的红豆,放在水笼头下冲,水流要细细地、慢慢地...... 德江老奶奶说:“热腾腾的豆子容易碎,所以要静静地静静地、静静地静静地、静静地静静地......” 慢慢地把豆子上的杂质和气泡冲下去,直到豆子里的水变清澈透明。
第五步:加入糖,开始蜜渍,加入水第三次倒入锅中。
德江老奶奶说:“要等下再开始煮,一倒进去就要煮它也太失敬了吧。
首先必须要让它好好地吸足水 份,就像是去相亲,接下就是两个年强人相互熟悉。
” 所以接下来要静静地蜜渍两个小时 第六步:加热。
把蜜渍好的豆沙,小心地从锅边开始搅拌,循序渐进地,尽量不让豆子碎掉,慢慢地将汤汁熬干。
老奶奶说:“豆沙不是揉出来的,要一点点熬干”第七步:放琼脂。
放一大捧晶莹的琼脂,熬煮一下,就好了。
这样珍惜豆子,舍得花费时间做出来的豆沙,味道特别好,店里来买铜锣烧的客人渐渐多了起来。
(我自己也做过豆沙,完全就是反例,非常着急,在熬干汤汁的时候,不停的用力搅拌,有的部分都碎了,还有几颗本身就没泡好,还发硬的完整的豆子,当时还自以为不错。
)后来,因为曾经得过麻风病,不被世人所接受的老奶奶离开了小店,本来就处于失意状态的店长,心情越发的低落,后来收到了老奶奶的一封信。
我很喜欢这封信的内容,感谢猪猪日剧字幕组的翻译。
因为电影是因为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很喜欢台词的我觉得原著一定也很好看,可惜没有找到中译本,可能还没有引入过吧,期待有一天能拜读。
小说的作者叫明川哲也。
信的内容要开始啦。。。。。。
店长: 这之后的春天会怎样呢?
或许会让店长更加郁郁寡欢吗?
我在煮红豆馅的时候,会仔细地倾听红豆的低语,就是想着,红豆所经历的雨天,晴天。
又是怎样的风将红豆带到了这里呢?
我会一一听它们诉说旅途中的故事。
是的,仔细听啊!
因为我相信世上存在着的东西,都能说话,所以侧耳倾听话语,连照射的阳光,刮过的风,都会和你说话呢。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每当傍晚,风呼啸而过,卷起棟树的叶子筑成一道墙,我都会觉得它好像是在说,去跟店长打声招呼吧“店长先生”。
虽然我是抱着活一天少一天的心态过活,但有时还是会被这世界的逼迫给压垮,所以不时地还得运用智慧去生活,这些话我觉得我必须得告诉你,我一直都认为,店长你啊,迟早有一天能够制作出属于表达自己想法的铜锣烧。
那么,请按照自己的选择的路走下去吧。
店长的话,一定可以做到的。
德江我是在情绪稳定的第二天整理完和写下这段内容的。
豆沙真好吃啊,不要急啊,慢一点啊,好好生活,珍惜我们自己的一切呀。。。。。。
感谢还有这样的导演不在乎赚钱的事情,能温暖像我这样的小人物,这就是人文关怀呀。
感谢这部像宝石的电影,闪亮了我的眼睛和心灵。
谢谢,在这个一切向钱看的时代,还有人将这些珍贵的情感分享给我呀,不说啦,又该稀里哗啦啦。。。。。。
这奶奶真是太可爱了。
最喜欢煮豆沙这一段了,像养育生命一样的对待。
<图片1><图片2><图片3><图片4>
<图片7><图片8>
<图片10><图片11><图片12><图片13>
心浮气躁或者郁郁寡欢的时候适合看一看这样的作品。
光很温柔,仿佛能看见它们的各式形状。
配乐不突兀,随气氛缓缓而来。
镜头自然而灵动,很喜欢通过窗户玻璃反射,同时让店长和老奶奶同框的那个。
画面有的会美到让我截图保存。
喜欢那些自然景物的空镜。
原来樱花最美的,是看满树纷纷落下的固定镜头,“落英缤纷”当如是吧。
看着老奶奶做豆沙的过程,觉得认真对待与被认真对待,都何其幸运,而真正的美味一定与之相关。
老板娘的市侩,流言的伤人,患麻风病的遭遇。。。
是现实社会的阴云。
如果没有这些,这个小店与它的周围就是个美丽的乌托邦了。
“我们被生到这个世界上,去看,去听,因为如此,我们不用去成为某个人,我们有自己存在的意义”这句话像是在轻轻抚摸一个绝望之人的背脊。
想起以前一个同学说他不喜欢坐地铁,因为“不喜欢看那些人的表情”。
可能现在很多人的“眼神”都像店长那般,而不自知,也极少会遇见老奶奶这样有过经历而能看懂的人。
也许,和植物对话,感受会比与丧失“人味”的所谓高等动物交流好得多。
前半段挺温暖治愈的,看到奶奶一个人远去的背影就很悲伤了,她真的能读懂一切。
当她那封信来的时候,就开始嚎啕大哭了。
有时候,社会的愚昧会伤害到自己,但是还是要让自己开心。
红豆会说话,我在制作红豆的时候会倾听他们的旅途,想象他们遇到过的晴天和雨天,月亮会说话,我会和月亮做个约定,鸟会说话。
当我看到你眼里的悲伤时,不禁在想,你到底经历了什么。
因为我也有过这么悲伤的表情,在我以为我会被关一辈子的时候。
(好感动,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要给别人撑伞。
)我们生到这个世上去听去看去感受,因为我们不用去成为某个人,我们自己有自己生存的意义。
一部安静的电影,却有让人深思的力量。
又一年春天,阴郁沉默寡言的店长在樱花树下叫卖起了铜锣烧,脸上带着平静的微笑。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只要努力生活就好了。
樱花、阳光、风声,摇曳穿梭于耳眼之间,孤独、哀伤、宁静、慈悲流淌在这个充满偏见的世界里。
德江生前无法被外界接纳,死后以樱花树的形式立于人间。
不,不止人间,她已融入万物。
德江想要拥有有尊严的活着的自由,店长和女孩想要拥有自在生活的自由,笼中的鸟也想要自由。
就像德江说的那样,自由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吧,快乐就好了。
再怎么和煦、梦幻的樱花也掩盖不了某些人生活的苍白、残酷和艰难,男主店长、女主都有着艰难的过去,有时是因为自己的过失影响了整个人生轨迹,有时是不幸的遭遇,当生活给你重击,有的人因此一蹶不振,女主有着好的手艺,做得一手好吃的红豆陷,凭这个手艺她可以自己开店,而她却因为麻风病饱受误解和歧视,这么大年纪还帮别人打工,女主对于美食的尊重,达到一种拟人化的境界,透露出职人精神以及对于生命的热爱,红豆的甜以及美食的抚慰多多少少治愈了女主和对于生命无情地反抗和乐观,美食的甜稀释了生活的苦,而男主是个不幸又幸运的人,他遇到了女主来治愈他,一个人因为过失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压抑、颓废、沉闷,没有希望,到最后重拾生活的勇气。
看过很多日本导演的作品,有些凌冽致死,比如今村昌平,有些唯美缱绻,比如沟口健二。
可是,看河濑直美,却让我感觉到一种困惑。
河濑直美的镜头总是在寻找,寻找一些有关生命本质的东西,而这种寻找似乎似曾相识,比如是枝裕和、比如小津安二郎、比如岩井俊二。
可是,没有一位导演能像河濑直美这样,有一种迷茫和怅然若失之感。
河濑直美的镜头始终关注着那些精神流亡的个体,关注他们如何在人类森林中流离失所,关注着他们如何彼此拯救再一次回归到生命的本真。
在《澄沙之味》这部电影中,河濑直美将曾经被强制隔离的麻风病患者和曾经入狱服刑的丧母男子放在一起,在樱花盛开的接到,他们融入彼此的生命,分享着彼此的秘密,相互撑持,将社会的残酷,生命的坚毅描述的淋漓尽致。
关于最后的死亡,河濑直美并没有用很直观的镜头去表示,而是用树木的生长。
死者生存的印记用树的生长来代替,将生命的形式用繁盛的数目来表示,打破了生命的有限性,将人和自然紧密的接连在一起,构设出一则生命流转不息的美丽故事。
《澄沙之味》中的美好来源于德江婆婆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尊崇,在熬制红豆馅儿的时候,她会细细的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簌簌的风声、滴答滴答的雨声、沙沙的树叶声,这些声音让红豆拥有着饱满的生命。
透过画面,仿佛我们可以闻见那红豆沙软糯的香味。
当德江望着樱花的时候,我们似乎感受到了微微的香味和暖风吹过身体的颤动。
河濑直美的镜头太过美好,美好的让人忘记了这是一个悲戚的故事。
其实,生活的真相是一种监禁。
河濑直美说,“我想传达的就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友谊,让人感动的平凡幸福。
”随着故事的继续,生活的真相终将会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德江婆婆的疗养院叫做“全生园”院子里种了很多不同的数目,因为这里的园民去世之后不能下葬,只能种一棵树。
所以,院子里的每一棵树,代表了一个死者,代表了一段消失的记忆。
在河濑直美的镜头中,树木替代了死者,继续生长替代了生命的终止。
或许,在河濑直美的眼中,死亡其实就是另一个开始。
河濑直美的电影是有伤痕存在的,这些伤痕是人类的负疚和恐惧,他们排斥着和自己不同的人,他们拒绝生命有残缺的人。
而河濑直美用镜头将这些残忍的排斥表现出来,德江太太觉得店长继承了自己的悲伤和绝望,通过熬制红豆,她想让店长将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
所以,她熬制红豆沙,将所有的美好和期望都融入进那些温暖而美好的东西中去。
在这部电影中,河濑直美最残忍的地方就在于,她并没有避讳老人生病的身子和人们对麻风病的恐惧。
她没有回避老人因为生病而扭曲的手指,没有回避老人曾经患病的身份,也没有回避那个特殊的生活环境。
她让老人无法躲避人群的注视,她用最残忍的方式来表达德江太太的善意和坚决。
同时,她也用自己的镜头谴责社会,谴责社会的漠然。
作为女性导演,河濑直美的电影美而细腻,从《萌之朱雀》开始,河濑直美就一直探寻一种专属的影响美学风格,她从大自然的观照中,悟出了生和死的意义,在镜头中,她用传承取代了消亡。
所以,在河濑直美的电影中,你总是可以发现很多特定的元素,比如树、风、光等等。
这些来源于自然的元素,让河濑直美的电影有着一种温润的美感。
这里要说的是“全生园”,全生园是日本最大的麻风病疗养院,这里隔离了很多被历史所遗忘的人。
河濑直美讲述他们的故事,是不希望他们被封闭在历史中。
河濑直美到底还是一个善良的导演,她用樱花坠落的残忍来隐喻强韧而美好的生命。
年复一年,它们盛开,落叶,只要凝视着它们,就可以看见它们强劲的生命力,就像每一个不完整的生命。
这是一个关于善意的故事。
不年轻的男人因为3年前在工作的小酒馆和调节吵架的人打了起来,把其中一个打成重伤,还因此欠下巨额债务。
服刑期间,母亲离他而去。
为了还清债务,出狱后的男人到债务人留下的铜锣烧店里做店长,不喜欢甜食,但只能勉强为之。
樱花开满整条街的某一天,75岁的德江夫人出现在店门口,要求极低的时薪到店里帮忙。
男人拒绝了。
店里做出的食物里出现异物被顾客吐槽,铜锣烧用的馅料是买现成的,垂头丧气地进店,无精打采地结束,这样的工作状态,不需要帮工。
何况还是一个如此高龄的老奶奶。
德江夫人再次出现时拿着自己制作的红豆馅。
男人迟疑半天后还是品尝了一点,后来他告诉经常来店里的一个初中生味道“惊艳”。
当德江夫人第三次出现时,男人雇佣了德江夫人。
德江夫人的手指严重变形,所以制作过程大多时候是德江夫人指挥,男子操作。
在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就要开始制作铜锣烧的灵魂——红豆沙馅。
浸泡一夜,然后煮,煮完之后用细水静静地冲洗红豆,去除涩味后放进白砂糖静置两小时,用德江夫人的话说,就像让相亲的双方充分了解,最后用小火慢慢熬,并小心搅拌,直到把水熬干变成酱。
这一切做完,刚好到十一点开门做生意的时间。
有了这样精心熬制的红豆沙馅,做出来的铜锣烧大受欢迎。
男子意外得到赞扬,暗淡绝望的神情渐渐明媚起来。
最后,店里的生意好到没有开门就有顾客在店外排队。
可是,德江夫人变形的手指引来了顾客的询问,那是麻风病的后遗症,这件事不胫而走。
铜锣烧店门口罗雀。
麻风病可怕的不仅因为那是曾经无法治愈的传染病,还有让人一眼就能看到的后遗症,比如手指、关节弯曲,之后脸部变形甚至鼻子都会掉下来等。
所以麻风病人被隔离起来,哪怕已经治愈,可是恐惧会滋生偏见,所以大家近而远之。
德江夫人再也没有来。
但寄来了信。
告诉男人要振作。
男人也将自己入狱的事情回信告诉了德江夫人。
至此,终于明白,男人的郁郁寡欢是有原因的。
也只有经历过区别对待的人,才知道偏见的伤人。
这天,店里常来的初中生因为养的金丝雀要被母亲处理掉,便带着金丝雀来到店里找之前答应她会帮她养金丝雀的德江夫人,这才知道德江夫人被辞退了。
男人神情落寞地道歉,觉得比起那些抱有偏见的人们的冷漠和残忍,自己更过分,因为是自己没有保护好德江夫人。
初中生提议,去找德江夫人。
他们一起坐上公交车,来到疗养院。
在这里,他们见到了已经食欲不佳的德江夫人,德江夫人和自己的病友吉子端出两人的拿手甜点。
男人和初中生毫无顾忌地吃起来,并大赞好吃。
春去秋来,老板娘准备重新装修铜锣烧店,并且让自己的侄子来店里帮忙。
男人萌生出的生活热情就这样被浇灭了,整天以酒度日。
还是那个初中生再次找男子去看看德江夫人。
在疗养院,吉子告诉他们,德江夫人三天前已经离开人世,除了把自己的厨具留给男子之外,还有一段录音。
“我第一次看见店长,就是在我每周一次散步的日子,被甜甜的气味吸引着,然后就看见了你。
一双忧郁的眼睛。
是什么让他如此痛苦呢?
很想问问你,如鬼使神差般。
那也是我曾经的眼神,常年困在笼中不得自由的我的眼神。
因此,我想我会站在店前,应该也是受到命运的指引吧。
要是我当年的孩子活下来了,可能也就是店长你这个年纪吧。
”电影最后,开满樱花的树下,面有笑意的男人站在自己的铜锣烧路边摊前,一声高过一声地吆喝:“铜锣烧,来一份吧。
”正如在德江夫人辞职后写给男子的第一封信中写道:“这之后的春天将会怎样呢?
或许会让店长更加郁郁寡欢吗?
”结尾给了最好的答复:男人终于在德江夫人离开之后,也像德江夫人一样学着去倾听红豆的低语,也一样想象着红豆经历的雨天、晴天……用最朴素的感情去热爱这个好不容易才来到的世界。
因为人与人之间毫无功利心的善意,彼此都获得了人生中美妙的经历和启发。
当德江夫人在散步时看到精神萎靡不振的男子时,带着善意走近男子,通过帮厨,帮助男子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心,同时也获得了被普通人接受,融入普通人的机会,虽然时间很短,但是那就就像照进裂隙里的光亮,足以照亮德江夫人从十几岁开始就被关进隔离区之后漫长孤寂的人生。
这段经历被病友吉子羡慕,也让德江夫人不断道谢感激。
男子同样释放着最大的善意,在老板娘已经下了逐客令的情况下,擅自做主留下德江夫人,后来毫无嫌隙之心地让德江夫人迎接客人,当然后来也因为这样才被大家知道,德江夫人自己不再来,男子深深的自责。
男人的这份善意让德江夫人有机会不断走近男人,而当他真正明白德江夫人对自己的帮助后,也振作精神,开始好好面对生活。
就像德江夫人所期待的那样:“我一直都认为,店长你啊,迟早有一天能够制作出属于表达自己想法的铜锣烧,那么,请按着自己选择的路走下去吧,店长的话,一定可以做到的。
”这个电影让我动容的还有就是德江夫人对生活的热爱,在她眼里一切都是充满着最饱满的热情,哪怕只是在做豆沙馅:我在煮红豆馅的时候,会仔细地倾听红豆的低语,就是想象着红豆经历的雨天、晴天,又是怎样的风将红豆带到了这里呢?
我会一一听它们诉说旅途中的故事,是的,仔细聆听,因为我相信世上存在着的东西,都能说话,侧耳倾听的话,连照射的阳光,刮过的风都会和你说话呢。
德江夫人看着开花的樱花树时,那喜悦的表情,好像每一次都是初见。
正是因为这份赤子般的热情,让德江夫人做任何事情都抱持着敬畏和虔诚。
让红豆和砂糖在搅拌之前静置两小时,这让男人起初觉得奇怪,可后来做出好吃到惊艳的豆沙馅时,认可并接受。
这份接受不仅是制作豆沙馅的匠人精神,还有对生活的态度。
同样是在生活中“被世间的逼迫所压垮”过的人,德江夫人没有选择怨恨或者自暴自弃,包括疗养院里的吉子,麻风病让她们手指关节完全变形,但她们乐此不疲、不断地去做出美味的食物。
男人为自己的经历和毫无前途的未来一蹶不振,看到德江夫人的不屈,他认识到自己的懦弱。
正因为经历过无法想象的苦难,才更应该倍加珍惜。
樱花、月亮、清风吹过的树枝,这一切都让德江夫人觉得美得惊人,亟待分享。
这份热爱让男人自惭形秽,进而改变。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依旧热爱生活。
”是德江夫人的勇敢唤醒了男人。
被偏见蒙蔽了双眼,用冷漠去划出清晰的界限,实属不应该。
但是更可悲的是,固执地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却忘了只要认真地见识这个世界,去倾听这个世界,活着就充满最真切的意义。
樱花飘落时,你有没有仰起头惊讶?
有没有想过是谁种下了这些可爱的树?
后半段突然对病人的社会关切有点过了,结尾段也有点泄气了。喜欢前半段,不管是摄影还是镜头语言,典型的日本电影,有心有力,我很吃这一套,看到如此的树木奶奶真是泪目不已!
看到千太郎卖的铜锣烧因德江的红豆沙馅而生意变好时:观看这样温情的电影让自己的心情也跟着好起来;看到后续揭露德江患有麻风病、千太郎负债累累、若菜亦生活不如意…乃至结尾时:哎,不同的人生各有各的难处。|时光网 → 饰演初中生若菜的女孩内田伽罗,是树木希林的外孙女,她的母亲是歌手兼演员内田也哉子,父亲是演员本木雅弘(电影《入殓师》的男主角),爷爷则是摇滚歌手及演员内田裕也。|内田伽罗、树木希林也一起出演过是枝裕和的《奇迹》。
太平庸了..........
树木希林奶奶在今年春天教授的一堂日式美学课,淡淡旋律之下书写着的是对有灵万物的聆听和感受。德江身上的少女情怀令人动容,但却倒映着残酷的诗意,就像电影中寂寂盛放的樱花。很喜欢前半段的叙事,虽然知晓德江女士肯定背负着巨大的痛苦,但后半段她的溘然长逝还是处理得刻意了。
三星半。麻风一条线太像社会纪实探索了,为何不在铜锣烧店就将这个故事完成呢,如果以此来增强男主角的主动性,那女孩的意义又是什么?好看的,感动的,但是好像明信片,寄过来的温暖的伤心。
有点散了,不够丰满不要老想着讲人生,太生硬了
樱花真好看。
河濑直美实在不对胃口,太矫情,不喜欢树木希林的表演,内田伽罗很好。
是各方面都非常经典、理所应当,以至于过于模式化的预制菜,作为公益片那当然已经很好了,只是换任何有一定从业经验的商业片导演来拍和现在差别都不会很大,甚至可能因为更熟悉戏剧化的创作而做的更好
矫情,感性,煽
河濑直美阿姨拿了是枝裕和的本子,结果拍得就像关爱麻风病人的公益片一样。食物中的旦旦人情味?
不知为何总觉得充满了电视剧的气息,缺乏电影语言的干脆利落。老太太演得真好,大叔掉眼泪的片段也相当动人。然而全部的ingredients放到一起,就是不够自然,非常得日式用力过度。
好无聊的铜锣烧制作电影啊
来去如风。结尾减分。
日式小清新,然而题材略沉重。结尾泪目。想吃红豆派和豆沙包。做自己喜欢的事。结尾处看到男主卖铜锣烧的样子,觉得很幸福。
牵引话题-07/13/16 at MoMA
从做食物落脚展开卖铜锣烧故事(越卖越好),单是看老太太做着美食看着孩子开心地笑就觉得很美好安详,以出场老太太过去经历为转折点(麻风病导致不能继续来打工了),慢慢变成人物经历后续描述(去看望老太太,老太太讲述过去故事),回到卖铜锣烧(身不由己店被改一起卖大阪烧了),再看老太太(老太太去世,录音带讲述她对世界的理解),哭了,老太太对世界真是友好而天真
恋恋铜锣烧,这个译名倒是很有人情味
太煽情就很不好了
树木希林演得真好 美食美景风光片 在遥远的寒冷国度看这个电影 一点铜锣烧的影子都没有 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