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拥有爱情,光有爱不够,你还需要努力。
01“奇怪”的她这个女人叫玛丽亚,是屠宰场新来的质量检测员。
她一来就成为大家的谈论对象,因为她足够“奇怪”。
吃饭时,在面对主动前来打招呼的男主安德,起立,整理衣服,握手,自我介绍,一气呵成。
在安德用开玩笑的语气问道,“这里只要有浓汤,我就会点,你知道为什么吗?
“她的回答是
嗯,该夸你观察能力强呢,还是诚实呢,还是……从不和屠宰场其他工人主动接触,“高冷”得连女工想要邀请她一起喝咖啡都要纠结一番。
在给屠宰场的肉判定等级时,会因为肥了“一点”而将其标为B级,而这“一点”是多少呢?
没错,毫米。
因为对她而言,规定就是准则。
记忆力超群,甚至记得自己得水痘的具体时间段。
当然,也能完整记住自己与安德的所有对话。
并能对安德和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
“看到我孤单,所以他过来了。
”“她一定很紧张,我得挑个日常点的话题。
”“这时候我要是说点什么,我们就能聊起来了。
”然而,为什么你没有说呢?
为什么又在不算愉快的聊天之后拿着两个杯子来场景再现呢?
02因“祸”得福屠宰场发生了一起事故,安德在警察的建议下请了心理医生前来协助调查。
在经过一番单独谈话之后,心理医生发现安德和玛丽亚做了同一个梦。
因为长时间工作而疲惫不堪的医生误以为这是一场两人串通好的闹剧而气愤不已。
在一轮调查后又将两人同时叫进了办公室。
她绝不会想到,这是上天赐给两人的缘分。
两人在此时才得知,原来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和我做一样的梦。
那是不是说明,我不再是一个人了?
安德因为此事开心不已,更加主动向玛丽亚示好。
后来的两人,每天都会对彼此的梦进行比对,发现一直是一样的。
感情逐步升温,但越多的接触,就越多问题暴露。
在安德想要和玛丽亚交换联系方式时,发现玛丽亚甚至没有手机。
当安德试图触碰玛丽亚时,玛丽亚条件反射一般地躲开了。
安德非常僵硬地缩回了手,伤心地说到
“我也交往过一些女人,每当我觉得差不多可以了的时候,我都被拒绝了。
”“以前我觉得无所谓,但现在我不这么想了。
你以为我愿意这样,在你面前丢人现眼吗?
”当然,事实是,玛丽亚只是害怕肢体触碰。
但误会让两人的关系陷入瓶颈。
03努力努力,再靠近一点点在黑暗里呆了太久,久到已经习以为常,以为这就是生活。
直到有一天,一缕阳光照进我的世界,我想,也许努努力,我也能抓住它吧。
于是玛丽亚开始尝试各种方法来改变,让自己可以接受肢体触碰。
一边吃糖果,一边面无表情地看色情片
听从心理医生的建议听音乐放松心情
来到户外观察
触摸
无疑,玛丽亚是个勇敢的姑娘,要从“奇怪”变得正常,没有想象中容易。
因为你要尝试许多之前没有做过的事。
这意味着你不但要克服自己内心的抵触,还要接受外界的“注目礼”。
毕竟有谁会去摸一头牛摸半天呢?
而玛丽亚能做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不是很好吗?
终于,玛丽亚做好了准备,热情地邀请安德
然而,安德却拒绝了。
“但是这样做没有什么意义,至少我们试过了,不算遗憾,还可以做好朋友。
”我买手机不是为了联系世界而是为了联系你,我去触碰这个世界也是为了触碰你。
如果这都没有意义,那我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吗?
心灰意冷的玛丽亚没有过多解释,而是采取了一个较为极端的方式。
选择一个好用的榔头来击碎玻璃,选择一块合适的玻璃,再……
山西晚报评:“整部电影观众笑得最欢快的一场戏,竟是女主角割腕时血淋淋的场面。
因为导演的处理手法实在很特别,故作正经地描绘了一幅搞笑荒诞的图景。
”至于为什么搞笑,大家就自己去看吧!
后来的后来呀,玛丽亚和安德相拥而眠。
贴心的玛丽亚甚至记得把安德残疾下垂的左手给轻轻拨上床。
两人一夜无梦,没错,梦消失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安德即使是在半夜,也要将“女友”送走,因为他不能接受与她们同眠。
也许正如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所写:“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几乎对立的感情。
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至于影片中这个一样的梦是什么,我就不剧透了。
其实说是一样的梦有点不准确,应该说是配套的。
(暗戳戳地说一句,梦的画面很美,附图一张)
如果说梦是“灵”的话,那肢体接触应该就是“肉”了吧,肉与灵缺一不可。
愿我们都能找到肉体与灵魂都契合的另一半。
本片拥有欧美爱情电影里难得的清新、淡雅、干净,这得益于女导演的细腻才能带来充满负氧离子的视听语言。
电影最大的惊喜来自于它的创意,一个渐老头的孤寡男人,一个有交流障碍症的年轻女孩,通过共享梦境,潜意识地走进对方的生命,最终灵肉合一后梦境便消失了,两只刺猬学会了拥抱彼此,同栖共眠,虽然过程中有过二选一的生死抉择,要不爱,要不死,但她可以坦然地面对和接受一切。
女主白得发光,跟电影一样,美得空灵,富有诗意,这就是典型的超现实主义,它对得起一座金熊奖。
我在夢裡是隻雄鹿,在冰冷雪地裡,看到同伴,我輕輕撥開葉片中的水露,讓她也靠了過來,我們一起覓食雪地的枯葉,那晚,我和她在夢裡相遇。
我在夢裡我是隻雌鹿,在寒冷森林,尋找覓食的機會,看見了我的同伴,他細心幫我褪去落葉上的水珠,我們依偎在一起,那晚,我和他在夢裡相遇。
安德烈是屠宰場老闆,因左手殘疾,始終沒有愛情的機會,每當快坦承相見,愛情就會消失,因此,慢慢封閉自己,沒有愛情的希望。
瑪麗亞是新來的食安檢測員,有極度社交障礙,生性孤僻的她,哪怕是一點點肢體接觸,都感到不舒服,所以,她的世界裡沒有愛情。
兩個沒有愛情的人,竟然在夢裡相遇,他們化身為鹿,在夢裡沒有殘疾,沒有交談障礙,他們一起奔跑,一起覓食,在夢裡,靈魂得到愛的滿足。
夢裡,他們靈魂相遇,夢醒,你有沒有勇氣打開自己。
人與人相遇,本身就是極度困難的。
因為穿著談吐,外表美貌,都會影響個人觀感。
何況是有著社交障礙的人與封閉自我的中年大叔呢,兩個寂寞的靈魂要怎麼走在一起呢?
在現實裡,我們都害怕受傷,或是受傷久了,也看淡了自己的感情。
可是,還是會渴望得到歸屬感。
至於,最後他們有沒有勇氣突破藩籬,走向現實中,就讓大家自己去觀賞了。
你有勇氣面對自己了嗎?
《肉与灵》。
9分。
伊尔蒂科·茵叶蒂编剧、导演,亚历山德拉·博尔贝伊、格扎·莫桑伊主演作品。
像黑夜一样漫长的孤独,习以为常的与世隔绝,两颗孤寂的心不会注定要走到一起,走到一起也并非源于缘分,而只是导演的安排。
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有这样的孤独。
《肉与灵》可能是我看过的所有影片中极其特殊的一部,它只有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格扎饰演的男主安德是一家屠宰场的老板,中年男性,左手残疾,常年独居;亚历山德拉饰演的女主玛利亚患有严重的交流障碍和强迫症,常年寡居。
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玛利亚成了屠宰场的质检员。
因为一次性质不算恶劣的偷盗事件,安德和玛利亚发现他们竟然每晚都做着同样的梦。
因这个离奇的原因,两人开始走近。
就像奇幻世界一样。
故事非常简单,但镜头非常丰富。
导演伊尔蒂科用十分考究的构图、色彩、光影把故事的氛围、节奏的推进以及两人的情感渲染得十分富有感染力;尤其是在梦境这种意象的选取上,用树林和鹿表现两人的孤独与靠近,看完令人十分感伤。
女主也很美,美得既让人生怜悯恻隐之心,又心生爱慕。
你想要的终将都会失去
上周去台北看了第54届金马影展。
出发前心心念念地一口气买了好几场票,除了有《春光乍泄》经典修复版,BL类型《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等热门场次外,最喜欢的就非《梦鹿情迷》这一部莫属了,电影曾拿下今年柏林金熊奖,内地又译为《肉与灵》。
其实个人觉得《肉与灵》这个名字比起《梦鹿情迷》更适合电影本身。
因为相比童话,它更像是对现实的寓言。
故事除了“情迷”,更是对自我和他人,拥有与失去,存在与意义的一种探寻或者说是反思。
电影的情节很简单,开头就发生在一家屠牛场里,直接被斩首的牛,伤口处还冒着鲜活的热气,那是关于肉体最直白的写照。
女主人公是新来的质检员,木讷而清冷的气质除了让她和周围格格不入,更吸引到了经理的注意。
一次心理测试中,男女主人公发现彼此一直出现在对方的梦中,但不是作为人类,而是森林中的一对雌鹿和雄鹿来进行交流。
冥冥之中的惺惺相惜,让他们尝试彼此靠近,却最终因此而愈发疏离。
就像是两块同属性的磁铁,因为是同类而遇见,也因为是同类而抗拒。
于是一方选择改变了自己的磁场,甚至不惜以摧毁肉体的方式,来换取精神里的“重生”。
当两个人最终获得结合之后,灵魂的共振却早已消失了。
在故事里,女主人公曾躺在浴缸中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她放了一首歌,歌词里唱道:“He cut out my tongue,there is nothing to say.”(他割下我的舌头,我却无言相对。
)看似迟钝笨拙的外表下包裹着一颗极度敏感丰富的心,这对她是极度痛苦的,如同关在狭小隔断间里等待被宰割的困畜,不断地冲撞和被压制。
当拥有矛盾的灵魂和身体,只有牺牲一方来解脱。
要如何选择?
而她没有死。
当她匆匆裹起失血的手臂,急切地跑去见对方的时候,她还活着,只是把过去的那个自己杀死了,连同那只梦里时常出没的灵鹿一并抹去。
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奋不顾身的追求之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他们终于在一起了。
我很喜欢电影在这一部分的细节处理。
直到这里女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什么,她终于不再对肢体接触怀有抗拒,她躺在爱人的怀里,以为已经拥有自己想追求的幸福,这一刻她是心满意足的。
她和爱人相拥而睡,那对雌鹿和雄鹿却再也没有出现在彼此的梦里。
梦醒了。
她是失去了,还是得到了?
电影戛然而止,没有答案。
一切因梦起,梦将他们推近,又将他们隔离,他们在一起是为了把这个梦紧紧攥在手心里,却不知道梦是最轻盈,最变幻无常的,经不起肉体的重压,执念的搓揉。
越只想攥在手里,越容易早早醒来,梦是狡猾的,无法解读,感情也是。
镜头最后定格在梦中一片空荡的水塘边。
可以理解为人去楼空的收场,或者也许可以当作是未完待续的开始。
想起辛波丝卡在《一见钟情》里的诗句,“他们彼此深信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缘分 将他们推近 分离 阻挡他们的去路有一些迹象和信号存在即使他们尚无法解读有一晚也许同样的梦到了早晨变得模糊每个开始毕竟都只是续篇而充满情节的书本总是从一半开始看起”从梦境掉入生活,开始躺在同一张床上,却再也不在梦中相见。
与其说是结束,不如当作一切才刚刚开始。
如果不是北影节,可能终其一生我甚至都不会去看这部“金熊奖”影片,就是这么阴差阳错的偶遇,没想到这部电影的竟然给了我如此意外的惊喜。
、这是一部用“血腥残忍”包装起来的纯爱电影。
故事中的男主是个怪人,外形放浪不羁一只胳膊坏掉了,经营着一家屠宰场,内心却文艺的不行。
如果说男主是个怪人,女主则不仅仅只是怪了,像神仙一般一尘不染,一切干净的如雪一般。
不仅外在行为的怪异,女主还有超越常人所能理解的记忆力,和对一切都不知所谓的态度。
开篇并没有交代太多的背景,女主去男主的屠宰场做质检员,故事开始于一个盗窃案,警方来给所有嫌疑人做心理侧写的时候男女主角惊讶的发现两个人每天做着同样的一个梦,在梦中,男主是一头公鹿,女主是一头母鹿,两头鹿一起在雪原上奔跑。
本就对女主有好感的男主蹩脚的跟女主搭讪、约会,但干净的如一张白纸一样的女主面对这样的第一次心动却不知该如何是好,一次次冷漠的表现吓退了男主。
甚至因为双方的信息不对等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误会,在激烈的心理斗争之后女主选择了接受男主的好感,但男主却以为这是女主对他的戏谑而拒绝了她。
于是第一次恋爱却无果的女主…自!
杀!
了!
本来这是个忧伤的故事,但在影院中观看这些情节却有着异常的反差萌,引发了一阵阵爆笑。
流淌着鲜血的手臂和纯白的身体强烈的色彩对比刺激着我们的感官,当然纯爱故事要有个美好的结局。
男主改变心意,女主紧急包扎后去找男主两人Happy Ending。
奇幻与现实交杂,屠宰场的鲜血淋漓与梦境中的纯净相互映射,这部导演用女性细腻的思维将这个玄幻的故事讲的很纯粹,当然也造成了意外的笑果。
男主女主最后会幸福么?
可能不会,两个人都太怪异了,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但是孤独的心需要相互抱团才能够取暖。
很喜欢女主的人生态度,一切都不重要,像是看透了一切一样,当感受到心动,迷茫不知,用心去感受。
听着一首喜欢的歌,脱光衣服,划破自己的手腕,看着鲜血如注,接到电话,从未慌张的女主第一次加快了语速,我还有一些事要做…那一天,女主第一次睡的这么安稳…那一天,那两只鹿没出现在雪原上…那一天,两个怪人成了茫茫苍生中,最普通的两个人…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平凡,何尝不是好事…
肉与灵,看完了。
男主长得像马修麦康纳。
我靠,我好像还真没在电影里看到过这种大型动物的屠宰,够血腥啊…虽然死亡那一刻没有直接拍,吊起来也有前景遮挡,但这个蓝色调真是够冷的,后续屠宰就是喷血了…本电影有动物受到伤害…屠宰是肌肉还是一动一动的,脑袋冒着热气,切面抽动,脖子还在流血,这可比各种杀人电影血腥多了…非常优雅精致的电影,但美学上又是简洁的,给我的感觉远好过维斯康蒂的美学。
骑在一匹蓝色马上这个笑点在哪里?
猜到是一样的梦了,但真说出来时好兴奋,那种磕cp的快乐…(虽然我也不磕任何cp)之前“编织袋里是肉”我就觉得这是送礼了?
没想到这回直接来要了…他女儿是想借钱吗?
这些配角,包括台词都很秒,很快就带出了人物前史,比如送礼时那句老样子,比如男主和他员工的妻子等等…这属于是梦友?
剧情写的好啊,前面提了一下撒谎的三个特征,就是为男主的撒谎做铺垫,但,作用不是为了让你意识到撒谎,否则为什么不把撒谎的三个特征都说出来,而且故事都拍给你看了,不说也知道他撒谎,所以这个铺垫其实是为了让你意识到心理师看出了男主撒谎,而且心理师肯定是知道撒谎的特征,就不必多说了。
前面铺垫人事主管夫妻婚姻不好则是为了这个小反转。
情节上故意设计了一些错位的东西,让整个故事非常有趣,比如说这个拖地太太去教女主怎样更有气质。
不是直接拍男主为了约会要修胡子了,而是购物时来一句“你们这有好一点的须后水吗?
”,这种很朦胧又很明显的,大量出现的情节写法,真是太抓人了。
这个片子好好笑啊…我操,我操,唉西,怎么变成这发展了,我操,我感觉幻痛了,啊,看着都疼卧槽…啊…快止血啊草…看的我惊叫连连,我操我真受不了看别人用这么痛苦的方法自杀,啊西我最怕疼了…而且姐你要不想死了先止血啊…不行,我完全回不过劲来,整场性爱戏我的脑子都停留在流血上,这是我看过最疼的电影片段了…5.5分。
虽然我严重被吓到,但还是很精巧的作品,否定不了,不过一会悲剧一会喜剧,一会发糖一会发刀,我心脏有点受不了…
本来我想感谢给我推荐这部片子的朋友,写一篇正经一些的影评,讨论一下其中的立意、象征、原理、观念方方面面的事情,可是发现这么写太,太不够直接了。
这里能够写好真正影评的,有学识与情怀的朋友们很多,我可以不用急着凑热闹,但还是想表达一下,该怎么办呢?
开场时候的肉制品厂,浸润在半透明橘子汁的阳光里,呈现毛巾、牛肚或者地毯的绒粒质地的一系列粉橙、粉红、粉灰与粉黄的颜色,静悄悄,性冷淡,和着清澈海风弥漫的尾巴,一切恍惚,这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可以称它为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的,或北欧民主社会主义的、女同性恋气质的、跨种族、跨物种、灵性的、治愈的、万物有灵的、后包豪斯生活方式的、环保的、非暴力的、白左的……种种类似的高度干净的环境里,才能存在的现实版爱情神话的舞台。
故事设定在屠宰场里,男主还特别对来应聘屠夫的年轻男人强调对动物的“悲悯之心”,我好像一下子就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又怕是一厢情愿的理解,只是自己吃肉的时候,的确永远想着它们原本的主人,也是一种有爱,有母爱,有情义的生命体,怀着假装视而不见的。
“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赫斯特的一件作品名)”的矛盾心情,一边享受美味,一边愧疚难安的心情,永远吃不踏实。
两个人在梦里彼此相通,彼此进入对方的梦,作为一个长期研究梦,画梦的观者来说,我当然是乐见的!
类似的,关于梦的题材电影越多越好。
不过,可能青春期的彼此勾引的恋人与准恋人们,可能更愿意相信这种事情的存在吧?
其实我也还是相信,但也认为它不会轻易发生,并且发生之后,也必须得到维护与理解,积极的行动,否则仍旧如白驹过隙,烟花易冷。
不得不说,这个设定,也像那个地方出产的设计制作精巧万分的某种活动木玩具,或有小鸟、仙人报时的机械自鸣钟,令人爱不释手。
多好啊,有梦的生活,像活了两遍的人生。
两个人的梦,再彼此交织,相乘,那2×2=4,岂不是经历了四倍浪漫的人生。
至于中间女主克服身体接触障碍的段落,我觉得就是花絮,花絮也很美,尤其是在开始深入反思殖民主义罪恶,倡导文化多元化的国度里。
至于最后,两人完事后说没做梦这个情节,我也宁愿相信那是暂时的。
怎么可能就这么做一下梦就没了呢?
后面肯定还会再有的,并且还有意想不到会发生。
电影的名字“肉与灵”,强调了两种肉,一种被人类屠割的动物的肉,一种人类自己的肉(其中也出现了人类屠割自身的情结,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最善良的?
)两种肉都与灵的体验有关,并且它刻意的将“灵与肉”的传统说法颠倒过来,看似粗俗,实则是一部对i人特别友好的电影。
就算现实中遇不到,也可以在116分钟的时间里做下梦。
i人们偷偷看,偷偷乐吧,某些e人是一定不会了解其中的妙处的,随他们去吧!
柏林电影节诞生于冷战中的西柏林,在美国占领当局支持下成立,多少有点儿展示联邦德国文化繁荣的意思,之后的选片也有很强的政治意识。
艺术之外,节会在社会政治议题上非常活跃,如1987设立LGBT电影泰迪熊奖,早了威尼斯的酷儿狮整整二十年,戛纳的酷儿棕榈就更晚了。
过去两年的金熊奖都被授予政治性极强的作品:2015年的《出租车》(تاکسی,又译《德黑兰出租》)是一部讽刺伊朗政府特别是其文化审查制度的伪纪录片,导演贾法·帕纳西(Jafar Panahi)曾因言获罪入狱服刑,该片送去柏林时他被禁止出境,由他片中出镜的小侄女代领金熊;去年的《海上火焰》(Fuocoammare)是一部难民题材的意大利纪录片,在欧洲难民危机最热门的时候问鼎柏林,政治意味十足。
但没有任何艺术电影节是纯粹的时政应声筒,同样是来自伊朗和意大利的金熊奖影片,2011年的《一次别离》(جدایی نادر از سیمین)和2012年的《凯撒必须死》(Cesare deve morire)就更多以艺术取胜。
如果说它们有什么“政治”的地方,那也是广义的政治,是对人性和社会中更为隽永的命题进行探讨——亚里士多德说,“政治”是人与人在城邦中共同生活的技艺。
有人类社群的地方就有“政治”。
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仍有大量政治、社会议题影片。
为芬兰大师阿基·考里斯马基(Aki Kaurismäki)赢得银熊奖最佳导演的《希望的另一面》(Toivon tuolla puolen)是对难民话题风格化、戏剧化的处理,评委会大奖给了法国、塞内加尔合拍的“黑人电影”《菲丽希缇》(Félicité),最佳剧本授予变性人题材片《普通女人》(Una mujer fantástica)。
阿尔弗雷德·鲍尔奖获奖片《糜骨之壤》(Pokot)十分露骨地宣扬女权主义和动物保护主义,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Agnieszka Holland)在记者会上毫不掩饰其政治意图,说她之所以选择这两个角度,是因为政治之恶一定会攻击社会上的进步观念(女权)和自然的和谐(动物),明指美国特朗普政府。
然而,在一阵热闹和群情激昂过后,由荷兰名导范霍文执掌的主竞赛国际评委会把最高奖项颁给了一部恬静内敛又震撼人心的佳作——匈牙利影片《肉与灵》(Testről és lélekről)。
影片没有宏大的叙事,故事围绕人过中年、右臂残疾的屠宰工厂老板安德烈(Géza Morcsányi饰演)和新来的质监员玛丽亚(Alexandra Borbély饰演)展开。
记忆力过人的玛丽亚在待人接物、社会交往上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强迫症,以至于完全无法融入任何群体,过着孤寂的生活(她的这些症状其实非常符合某些自闭症人士的情况,但我们不作专门意义上的精神病理分析)。
安德烈虽然是个成功的商人和管理者,却因为年龄、身体和家庭原因,也独自生活,他的孤独感似乎比玛丽亚更强烈。
导演用来展现两个人物的手法用尽了电影作为“整体艺术”的所有潜力,不仅以其他人物的聒噪来反衬两人的“静”,还用构图来制造隔离感、幽闭感,用光影和明暗来强调人物内心的阴影与孤立感。
作为视听艺术,电影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直接把人物心理用文字说出来(旁白是拙劣的电视剧手法),它必须把内心世界外化出来,比如世界上被用最多的桥段:主人公一伤心,天就下起雨来。
但《肉与灵》却把这种“外化”做得极其高明,比如在拍摄玛丽亚公寓时,布景和调度采取冷色调和极简搭配,高亮的灯光和白色陈设让人联想到医院,制造出强烈的病态环境和隔离感。
人物的塑造并不独是演员的责任,视听光影的一切元素都被调动起来,整体的氛围和风格慑住观众的感官,直接控制我们的思维和情绪。
推动剧情的矛盾有些超现实意味,在厂里养殖牲畜要用的催情药被盗后,警方建议对全体员工进行心理评测。
安德烈和玛丽亚也因此发现会做与对方同样的梦,并相互进入梦中进行互动,他们分别化作一雄一雌两只鹿,在冰天雪地中饮水、游走。
本来就互有好感的两人开始艰难地尝试交往,影片的哲学深度也由此再上一个层次:梦境与现实跟之前就铺陈好的物质(居所陈设等)与内心,两组二分法重叠在一起。
电影用实在的图像外化人物内心的手法已经消解了后一对二元对立,前一对也会随着剧情的推进合二为一。
不过消弭梦与醒的边界并不容易,玛丽亚的交往障碍包括肉体接触,更不用说性爱。
她内心的爱情与肉体的抗拒又形成一对矛盾,点出片中另一个主题——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
玛丽亚的抗拒是一种心理障碍,但安德烈将其理解为年轻女子的犹豫不决,以为玛丽亚对他的感情有所保留,或是嫌弃他衰老残缺的肉体。
人们相处时一切的语言和行为都是一种符号、一种信息,我们依照自己对社会交往规则的理解发出信息,也以这套规则去解读接收到的信息,于是误解时时产生。
最典型的情况就是安德烈这样一个心理成熟、经验丰富的人按照社会上最通行的规则去解读身边的一切信息,这种解读是正常的,但它是庸俗的,让我们错过生命中许多美好的东西。
影片相当一部分讲述玛丽亚怎样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来“学习”恋爱,她观察公园草地上的恋人,听情歌,抚摸绒毛玩具甚至屠宰场的动物来练习肉体接触。
不喜欢该片的评论者往往将这个过程视为“治疗性冷淡”,但《肉与灵》并不在于纠正任何心理状态,而是在于突破自缚的茧,重新拥抱“他人”,因为人性在人群中被定义,在交流中被塑造。
玛丽亚的努力就像是在学习一种语言,一套她爱的人能够接受的行事规则,以便释放出的信息能够抵达他的内心。
符号在一次次被翻译解读后往往面目全非,人类之间的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冒险,而我们都像玛利亚一样在练习,以期摆脱辞不达意的窘境。
这样的努力艰苦卓绝,很多人中途放弃,选择继续误解,于是有了冲突、仇恨、战争;而只有爱能够为我们提供足够的动力,继续在符号和意义的汪洋中航行,努力抵达另一个个体的内心。
选择误解和仇恨是容易的,选择爱和理解是困难的,为了让爱得到回报,我们需要时间,需要修炼。
在东欧影人近乎完美的构图和调度之下,《肉与灵》把针锋相对的二元矛盾调解开来,让它们融为一体。
物质与灵魂、图像与内心、意图与诠释,全部被捏合在一起,梦境与现实的边界变得模糊。
然而为了达到这样灵活、模糊、宽容的结合,导演选择了两个本就残缺不全的人,因为看上去健全的人很容易在遵循“正常”社交规则的同时,把这一系列二元认知的弊端掩盖起来,从而在个体之间保持安全而虚伪的距离。
她需要找到一个极端情况,来展现人之为人本身的残缺和孤独,而爱和修炼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片中激发起玛利亚情爱和欲望的歌曲是英国歌手劳拉·马琳(Laura Marling)2010年的单曲《他写给我的信》(What He Wrote),歌词灵感来自于战时一位女子写给前线丈夫的信。
其中有两段在片中不断复现:He wrote, I’m broke, please send for me. But I’m broken too, and spoken for,do not tempt me.他写道, 我一无所有,快来找我。
但我也是残缺的, 无法为自己言说, 别再诱惑我。
We write,that’s alright, I miss his smell.We speak when spoken to, and that suits us well.我们通信,这样挺好,我想念他的味道。
我们说话只为回应他人,这对我们都挺好。
每个人都是残缺的,渴望在他人和爱人身上找到救赎,但仅是凡人的对方亦自顾不暇。
人的终极孤独让我们思念爱人,但在信息不畅、符号沦陷、交流无法进行的时候,让我们能够牢牢抓住对方的是气味这样肉身的实在,它像锚一样把遥不可及的爱人拴在我们身上。
当灵魂与肉体同时陷于人类的终极痛苦中时,它们相互扶助来度过难关,它们融为一体来承担存在的重负。
同样,消解物质与意义的二元对立,也是抵抗物对人异化的一种方式。
整个人类历史都见证了我们的造物和我们的价值之间的厮杀,人赋予物件价值和意义,物却也能反过来规训我们的价值观和对意义的理解。
影片前半段不短叠加的工厂机器、动物尸体、房中陈设,把现代资本主义文明推到恋物癖的极端境地,而这一切冰冷的物件最后被两具欢愉的肉体摧毁。
在动物性的肉欲中,我们重新找到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快感成为一种人性意义的暗喻。
在柏林电影宫被这部杰作彻底征服后,我并没有跟同行说自己有多么喜欢《肉与灵》,因为作为一名影评人,我们总是想着形式风格上的细节、剧本和叙事的打磨以及影史意义这样的问题。
当这样一部完成度极高又看似很“轻”的作品出现在眼前,被它打动似乎是一件羞耻的事。
而这恰恰是影片要说的人类痛苦的一种,当我们掌握了评价电影的一套“规则”后,就失去了感知的能力,恋物癖般地在自己划地为牢的界限里寻找“意义”。
艺术创作固然有很多技艺和行规,但作为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存在,它也需要一种更为本能的感知。
而《肉与灵》让我们感动,是因为它不仅成功、风格化地讲述了一个具体的故事,也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讨论了人之为人最根本的那些痛苦和残缺。
作为一部“女性电影”,它揭开我们伤疤的同时,又在鲜血淋漓的肉体上充满爱恋地亲吻着。
当然,“女性电影”是一种本质主义的说法,可能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但像《肉与灵》这样似乎纯粹、纯净的艺术,并不像它看上去那样“非政治”。
对人类终极孤独和交流失效的讨论,是对人与人共同生活最深入的剖析,是哲学意义上的政治。
所以也许这部导演和主要制片人都是女性的影片在德国登顶并非偶然。
柏林是欧洲三大电影节中第一个把最高奖项颁给女性导演作品的,恰巧也是一部匈牙利片——玛尔塔·梅扎鲁斯(Márta Mészáros)的《领养》(Örökbefogadás,1975),此后又有前苏联导演拉莉萨·舍皮琴科(Larisa Shepitko)的《上升》(Восхождение,1977)、波斯尼亚导演亚斯米拉·茲巴尼克(Jasmila Žbanić)的《格巴维察》(Grbavica,2006)、秘鲁导演克劳迪雅·略萨(Claudia Llosa)的《伤心奶水》(La teta asustada,2009)。
威尼斯在八十年代赶了上来,五年内颁了两座金狮给女性导演的女权主义作品:玛格雷特·冯·特洛塔(Margarethe von Trotta)的《德国姐妹》(Die bleierne Zeit,1981)和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的《天涯沦落女》(Sans toit ni loi,1985),此后又有两位女导演获此殊荣。
而欧洲电影的最高荣誉戛纳金棕榈至今仅有新西兰导演简·坎皮恩(Jane Campion)一人染指(《钢琴课》The Piano,1993)。
从身份政治的意义上来说,哪怕是对女性创作者最友好的柏林电影节,在它67年的历史上也仅有五次将最高奖授予她们,所以电影产业的性别平等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今年柏林选片整体质量较差的情况下,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大奖和天主教评委会奖也都给了《肉与灵》这部主竞赛中完成度最高的作品。
但更重要的是范霍文和他的六位评委用2017年的这尊金熊告诉我们,一个看似纯粹、简单的爱情故事也可以是哲学上深刻的、政治上勇敢的。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在艺术上的精进。
(本文删节版发表于《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2月27日。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引用。
)文中提到的近几年金熊奖获奖片(按首映年份排序):
一次别离 (2011)8.82011 / 伊朗 法国 / 剧情 家庭 / 阿斯加·法哈蒂 / 佩曼·莫阿迪 蕾拉·哈塔米
凯撒必须死 (2012)7.82012 / 意大利 / 剧情 / 保罗·塔维亚尼 维托里奥·塔维亚尼 / 萨尔瓦多·斯特里亚诺 柯西莫·雷加
出租车 (2015)8.12015 / 伊朗 / 剧情 喜剧 / 贾法·帕纳西 / 贾法·帕纳西
海上火焰 (2016)6.72016 / 意大利 法国 / 纪录片 / 吉安弗兰科·罗西 / 吉安弗兰科·罗西文中提到的本届银熊奖获奖片(按奖项级别排):
菲丽希缇 (2017)6.82017 / 法国 比利时 塞内加尔 德国 黎巴嫩 / 剧情 音乐 / 阿兰·戈米斯 / 维罗·珊达·贝亚·姆普图 盖坦·克劳蒂亚
希望的另一面 (2017)7.92017 / 芬兰 德国 / 剧情 喜剧 / 阿基·考里斯马基 / 韦勒·维坦恩 卡蒂·奥廷宁
普通女人 (2017)7.32017 / 智利 德国 西班牙 美国 / 剧情 同性 / 塞巴斯蒂安·莱里奥 / 丹妮拉·维加 弗朗西斯科·雷耶斯
糜骨之壤 (2017)6.52017 / 波兰 德国 瑞典 斯洛伐克 法国 / 剧情 悬疑 惊悚 犯罪 / 阿格涅丝卡·霍兰 加西亚·阿达米克 / 阿格涅丝卡·玛多特-加巴卡 维克多·兹波罗夫斯基劳拉·马琳单曲《他写给我的信》收录于专辑:
I Speak Because I Can8.1Laura Marling / 2010伏柏林金熊的五部女导演作品(按首映年份排序):
领养 (1975)7.71975 / 匈牙利 / 剧情 / 玛塔·梅萨罗什 / 卡塔琳·拜赖克 Gyöngyvér Vigh
上升 (1977)8.11977 / 苏联 / 剧情 战争 / 拉莉萨·舍皮琴科 / Boris Plotnikov 安纳托利·索洛尼岑
格巴维察 (2006)7.72006 / 波黑 克罗地亚 德国 奥地利 / 剧情 / 亚斯米拉·日巴尼奇 / 米尔亚娜·卡拉诺维奇 Luna Mijovic
伤心的奶水 (2009)7.42009 / 秘鲁 西班牙 / 剧情 音乐 / 克劳迪亚·略萨 / 玛佳丽·索利埃 Susi Sánchez
肉与灵 (2017)7.62017 / 匈牙利 / 剧情 爱情 / 伊尔蒂科·茵叶蒂 / 亚历山德拉·博尔贝伊 格扎·莫桑伊擒威尼斯金狮的四部女导演作品(按首映年份排序):
德国姊妹 (1981)7.91981 / 西德 / 剧情 历史 / 玛加蕾特·冯·特罗塔 / 尤塔·兰佩 芭芭拉·苏科瓦
天涯沦落女 (1985)8.31985 / 法国 / 剧情 / 阿涅斯·瓦尔达 / 桑德里娜·博内尔 Setti Ramdane
季风婚宴 (2001)7.52001 / 印度 美国 法国 意大利 德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 米拉·奈尔 / 纳萨鲁丁·沙 莉蕾特·杜贝
在某处 (2010)6.52010 / 美国 英国 意大利 日本 / 剧情 / 索菲亚·科波拉 / 艾丽·范宁 斯蒂芬·多尔夫摘戛纳金棕榈的唯一一部女导演作品:
钢琴课 (1993)8.11993 / 新西兰 澳大利亚 法国 / 剧情 爱情 音乐 / 简·坎皮恩 / 霍利·亨特 哈威·凯特尔
个人微信公号PostCoitum
这是一部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匈牙利电影。
屠宰场来了一个新的质检员玛莉亚,沉默而孤独。
美丽而认真,她引起了包括财务总监恩德雷在内的所有人的兴趣。
表面上,玛莉亚和恩德雷是一对陌生人,毫无交集。
然而在他俩的梦境中,则成为了两头鹿,在冰天雪地中,两头鹿相依为命,相濡以沫。
这说明了在剥离了现实世界的潜意识中,俩人的灵魂其实是相互吸引彼此靠近的。
影片的片名是灵与肉,在灵魂和肉体之间,有一层隔膜。
这层隔膜其实就是被称之为现代文明的东西。
在动物世界里,灵魂和肉体是统一的,而现代文明中,灵魂和肉体是分裂的。
在充满血腥和文明色彩的屠宰场,这是不可思议的梦幻巧合。
在白天,他们是两个漠不关心的人类,在夜晚,他们是形影不离的动物。
影片的前半部分,讲得是玛莉亚和恩德雷的灵魂相吸,他俩写下了各自的梦境,彼此求证对方的心境。
他们是一对自由而美丽的鹿,在晦暗的人世间共同拥有美好轻盈的梦境。
屠宰场里充满着血腥的杀戮,浅薄的人性,低劣的欲望。
而在俩人美好的梦境里,这里生机勃勃,亲密和谐,充满着天堂般的高贵的神性。
影片通过现实和梦境的对比,通过人工饲养的被肆意屠宰的牛和林间觅食的自由美丽的鹿的对比,表达了欲望的低劣和灵魂的高贵,表达出一种对现实人性的批判和对灵性高贵的赞美。
在文明中,人可以屠杀动物,但在人类也控制不了的梦境中,人却依然是自然的一部分。
我们浸淫在现代文明之中,沾沾自喜,引以为傲,殊不知早已远离了那些高尚而美好的生活,丧失了神圣而纯洁的灵魂。
一边屠宰场里横流的欲望,一边是俩人秘密的交流。
梦境是人类愿望的达成,所以灵魂获得满足的恩德雷总显得风轻云淡。
而自然而然的,灵魂伴侣的关系还要进一步发展,从异地同梦,到同地同梦。
不仅灵魂靠近,肉体也进一步的靠近,影片的后半部描绘了俩人从灵魂的交融到肉体的交融。
虽然灵魂相通,但因为缺乏肉体的交融,玛莉亚和恩德雷逐渐走向委顿痛苦,女孩自杀,男人绝望。
在接近死亡的最后一刻,俩人终于融为一体。
当俩人在灵魂和肉体上都融为一体时,那片林中的鹿也消失不见了,现实和梦境中只剩下幸福满足的彼此。
文明令肉体和灵魂割裂,比如女孩的强迫症,男人的肢体僵硬。
一个是精神的残疾,一个是肉体的残疾,他们都渴望治愈,通过同一种梦,同一种渴望,他们慢慢接近,相互认同,到最终彼此相爱,水乳交融。
导演讲述了一个疗愈人心的现代童话,这个童话的主题就是爱,不同于文明的欲望,爱是自然的馈赠,爱是肉体和灵魂的完美交融,缺一不可。
机缘巧合被安利来看。抖机灵的、只靠一个点子走全片的文本完成度稍欠就会显得很浮躁很浅。我对这片子有点本能厌恶……
其实也不讨厌啦,就是“如果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嘛。有点像小女孩做了一个天马行空的梦,女性导演的视角还是很明显的。但是整体略显单薄、走向无奇了,撑不起两个小时。或许拍成短片就足够,也效果更好
#2017BJIFF# 除去血腥的那部分其实是非常隽永的爱情故事。描述了两个这样的人唯一相互靠近的可能。btw导演放映后说,人如果大部分时间忙于工作就像屠宰场的牛一样是不完整的…🤦♀️
枯燥沉闷
妈呀太喜欢这些设定了!干净清澈不讲废话和蠢话,冷静而又浪漫到不行。2017.12.3 重看。害羞强迫症患者的恋爱课程。梦是现实的镜子,两者相互观看和影响。(看这片子之前我每天做奇怪的梦,看过之后竟再也没有做梦了,第二次看完不知能不能恢复做梦的能力?)
俩小时就说了一个道理,俩人互相有意思的话,还是打个炮比较省事儿~别老磨磨唧唧
形同一个中年男人的悲哀意淫。(结尾,如果这两个人的梦境不再相同会更像一部爱情电影。
原来是一个讲述“心之壁”打开的过程,导演你听说过EVA么?神叨的配乐听的我几度差点睡着……
偏瘫的自我厌恶餐厅推荐,强迫症对生活的玩具重演或彩排。人与人的情感可以仿若工厂机械化血腥屠宰,又可以仿若荣格共梦林海雪原的两鹿徘徊。“我不喜欢音乐,只喜欢听一首歌,现在CD机坏了,我连这首歌都听不到了。”
很文艺很逼格!如此优美的梦境发生在如此血腥的屠宰场…我们永远可以相信生活和爱情的美好~女主演的真好…将木讷和聪明演绎的很贴切,高潮的浴室割腕在有了屠宰场的血腥铺垫后,还好啦…
早知道梦会消失的话他俩还会做吗
真不愧是金摄影机得主,光影和构图都很赞。大概是太了解沟通中费力讨好却词不达意的窘境,竟然觉得这样weirdo的故事浪漫得要死。割脉场景的情绪爆发,后挫力太强。
柏林严选果然是不让人失望;虽说神经病和装神弄鬼是近年来欧陆文艺片的两大法宝,但结合到一起还是有点超出了我的接受范围
Disappointed,大Berlinale你开心就好,肉体与人格有缺陷的人都这么谈恋爱吗?虽然梦境很美,但是soul≠dream,坚持看完映后见面会,发现女主简直是导演的翻版…鹿是有灵性的,但是这个片子丝毫没有
不记得当时看了多少遍看下去。女主角和林中的鹿,赏心悦目;男主角和屠宰场的各种,生理不适。女主连割脉都美,第一次知道割脉时血是这样出来:一下一下跟着脉搏的跳动,有节奏的小小的红色喷泉。如同生命最后的舞蹈。
金熊已廉价至此…人非人也,简直是一个小聪明出发,层层套路和公式搭建下工整学生作业,且导演品味还是宜家小清新卦……
为什么不拍胖子服兽用春药?超想看!女主角胸也不对称耶,好感。
由灵魂到肉体的爱情是什么样子?倒转了前提结论的[肉与灵]在小格局里找到了雄辩的力量,成就了近年来最美的爱情故事和今年欧洲电影的代表。茵叶蒂的画面就算在最哲学或最血腥的地方都有一种轻盈感,在细节里找到了诗意。天地间这个大屠宰场里,两只鹿最终在彼此身体上找到了爱,这就是肉与灵的大和谐。
视觉上的好看,白瓷片一样的姑娘有鹿的气质。共享梦境的结局不是soul mate,灵止于肉这件事想想还挺值得叹气的。
我觉得故弄玄虚~倒是和帕拉尼克挺搭的~像是把寓言、猎奇混合进去的某种平庸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