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斯特雷姆

Ouistreham,世界之间,两个世界之间,失业风暴(台),两个世界,Between Two Worlds,Le quai de Ouistreham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路易莎·波切卡,史蒂夫·帕帕吉安尼斯,奥黛·鲁伊特,海伦·兰伯特,杰瑞米·勒切瓦利尔,凯文·马斯皮姆比,Faïçal Zoua,Arnaud Duval,Didier Pupin,蕾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英语,德语年份:2021

《乌斯特雷姆》剧照

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2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3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4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5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6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3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4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5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6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7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8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9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20

《乌斯特雷姆》剧情介绍

乌斯特雷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弗洛伦斯·奥贝纳斯撰写的小说《乌斯特雷姆的码头》改编,比诺什饰演一位知名作家,她想要通过亲身体验去撰写一部有关工作状态中不安感的书。她化身成清洁女工,在工作中发现每一元钱对生活都很重要,而这是社会上很多阶级看不见的层面。当她经历过这场考验,她与一些不幸的同伴结下了真正的友谊,温暖而且快乐的关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贫乏神来了!龙门驿站之狼武士夏加尔与马列维奇不死恋人墓中无人战栗迷宫3D怪物女孩你永远比那些家伙年轻痞子殿下东北喜事之山炮扶上墙安妮:纽约奇缘汽车旅馆疯劫案爱情呼叫转移Ⅱ:爱情左右移情高手熄灯追缉令小饭桌的故事脑波小姐秦岭密窟变形金刚之汽车人战记索莱OOO·电王·全体骑士Let'sGo假面骑士凤凰四重奏志气小女不听将军令东方的承诺火车爱的剖析家族纽带第一季纸钞屋第四季昆仑境

《乌斯特雷姆》长篇影评

 1 ) 阶层的隔阂应该如何打破?

作家伪装成清洁工人去体验他们的真实生活,从而写出更加真实和动人的底层人故事。

作家这种选择说真的其实无可厚非,且更应该佩服作家的勇气和专业程度。

这样真实的作品一旦得到更多社会群体的关注,对于清洁工们而言绝对是有益,所以最早发现真相的那个人并没有拆穿,反而帮助她,其他大部分工友最后也依然把她当成朋友。

克莉丝汀知道那个曾经和自己一起打扫卫生的普通女人摇身一变就成了高大上的上层阶级,她无法释怀,更觉得自己被羞辱了一样,于是最后她也想羞辱一次作家。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也表现出了克莉丝汀的无知和狭隘,但可悲的是这就是普遍的人性,人性就存在着一种对不平等的仇恨。

但导致不平等的不是作家,而和整个社会体制以及个人的综合结果。

所以克莉丝汀的不满对象其实指向错了。

这让我想起来了历史上戊戌七君子在菜市口殉难时遭到了周围的百姓在向他们扔鸡蛋的场景。

七君子所做的不就是为了让所有百姓都得到更好的生活吗?

可以他们无法被底下的他们理解,反而被误解了。

阶层的隔阂如何破?

至少肯定不是通过两个阶层之间的孤立和仇恨。

 2 ) 《乌斯特雷姆》:如果作家真的一落千丈做了清洁工呢?

因为主演是朱丽叶·比诺什,才会去欣赏法国电影《乌斯特雷姆》,原因嘛,导演埃玛努埃莱·卡雷尔为什么要给电影安排一个我们读起来特别费劲的片名?

电影好看,就去按图索骥——原来,这是根据弗洛伦斯·奥贝纳斯的小说《乌斯特雷姆的码头》改编而成的电影。

那么,将片名意译成“两个世界之间”或者“失业风暴”,都辜负的原著作者特意将地名标注在封面的一片苦心,因为弗洛伦斯·奥贝纳斯的愿望是,非常客观地再现发生在乌斯特雷姆码头的故事。

而当埃玛努埃莱·卡雷尔决定将《乌斯特雷姆的码头》影视化,他不想放弃弗洛伦斯·奥贝纳斯这样的良心作家隐藏在文字里的社会责任,写作者因此来到了台前,她就是由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作家玛丽昂。

因此,我为我看完第一遍电影后在笔记本上留下的那句话,感到不好意思。

那句话说:索性让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角色真的丧失了经济来源,不得不充当清洁女工来维持生计呢?

倒不是因为《英国情人》、《蓝》、《布拉格之恋》等著名电影的女主角,成为清洁女工后不肯放弃优雅、高贵的扮相,从而显得与清洁女工的形象格格不入。

就像年近花甲的朱丽叶·比诺什从来不肯操心自己脸上的皱纹又多了几许一样,她也不为角色的背景而刻意改变自己的举手投足,奇怪的是,朱丽叶·比诺什还是那个朱丽叶·比诺什,一踏进《乌斯特雷姆》成为马里昂以后,除了拿起清洁工具打扫卫生时因角色设定动作故意显得特别笨拙外,这个女演员俨然已是一名生活在法国社会底层的女性。

索性让马里昂成为失败作家、不得不去做清洁女工来养活自己——倒是生出这样念头的观影者,非常不愿意接受这样一种事实:清洁女工竭尽全力也换不来衣食无忧的生活,是一种社会常态,而非偶发事件。

假如不相信《乌斯特雷姆》所呈现的清洁女工的生活现状真实不虚的观影者,大概也不能接受电影的结局:马里昂充当清洁女工期间所经历的一切成为一本书后,把与之同甘共苦过的姐妹请到了新书发布现场。

然而,最应该出现的克里斯丁却没有现身。

失望并且倍感失落的马里昂不甘心地将目光投向了远处,她看见了自己与克里斯丁共同的朋友路易斯。

马里昂起身向前,被告知克里斯丁正在乌斯特雷姆等她。

这可就叫马里昂犯了难,哪怕放弃新书发布会后循例会有的酒会,她也不能抛下特意赶来的那些清洁工姐妹吧?

但马里昂还是跟随路易斯来到了码头。

问题来了:在马里昂下沉到清洁女工这一职业的过程中,克里斯丁究竟给过马里昂什么样的帮助,才能让作家放下酒会和其他朋友?

将《乌斯特雷姆》看到这里的影迷心知肚明,在电影中与其说是克里斯丁帮助了马里昂,不如说是马里昂给了克里斯丁很大的便利。

克里斯丁是个单亲妈妈,且是3个孩子的母亲。

为了养活3个孩子和自己,克里斯丁必须选择小时工资最高的活儿,那就是去停靠在乌斯特雷姆码头的游轮上清洁客房。

对克里斯丁这样的清洁女工而言,豪华游轮就是地狱,每晚,豪华游轮停靠在码头,清洁工们就得赶紧上船,在有限的停靠时间内,完成打扫工作,为此,他们平均每4分钟就得打扫完一个房间,具体事项包括换好四个铺位的床单、被套、枕套,还得擦干净马桶、洗手台。

从天色擦黑干到东方既白,下班后他们一个个都累到抬不起手来……而克里斯丁还有另一个难题。

实在是囊中羞涩,克里斯丁只能每天步行去码头上班,单程需要1个小时。

想象一下,步行1个小时将耗费掉克里斯丁本就不够用的体力?

所以,当好心人借给马里昂一辆虽破旧不堪但能正常行驶的汽车后,她又心甘情愿地让克里斯丁搭车,马里昂给了克里斯丁什么的帮助,显而易见。

那么,意外获知马里昂的真实身份后从此避而不见亲密相伴了一段日子的“同事”,克里斯丁究竟在作何感想?

要付房租,要替3个孩子挣学费,克里斯丁的日子的确难过。

无论单亲妈妈的身份设定暗示着什么,但克里斯丁从不没有为自己的过往汗颜过,所以,她丝毫也没有觉得,趁马里昂不在车里偷偷翻检她包里的钱夹确认马里昂的生日,会引起旁人的怀疑。

她也不会因为马里昂在回家路上看见大海自然而然跃入其中畅游一番的闲情逸致,而疑惑马里昂从作家到清洁女工之中有没有隐情。

接过克里斯丁为她准备的生日礼物之后,马里昂说那句“到死也要戴着它”的誓言时纵然激动之情已经溢出了银幕,克里斯丁都没有想过要去破解暗藏在其中的马里昂真实身份的草蛇灰线,为什么?

克里斯丁的生活逻辑非常简单,真实地活着,所以,她才那么痛恨怀假装跨越了两人之间社会距离的马里昂。

倒是抱持“索性让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角色真的丧失了经济来源,不得不充当清洁女工来维持生计”观点的我们,明明知道作家与清洁女工之间有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却还幻想意外会弥合两者之间的鸿沟。

所以,《乌斯特雷姆》的结尾是点睛之笔。

跟随路易斯见到克里斯丁以后,马里昂问两人的关系还能不能回到从前?

克里斯丁拿出一件橘色的马甲示意马里昂:穿上它,再跟我们去游轮上做一晚清洁工,我们就还是好姐妹。

看到这里,我故意按下暂停键,设想接下来马里昂会怎么办?

她当然会接过克里斯丁递过来的橘色马甲,跟着克里斯丁和路易斯上了船……这是一个多么好的电影结局?

生活尽管苦涩,总有不期而来的意外会给生活加点糖。

只是,《乌斯特雷姆》的创作者更相信,令人惊喜的意外很少光顾这个世界失意的人群,完成了一本关于清洁女工真实生活状况书籍的马里昂,再踏足游轮只能是豪华客房的客人,而克里斯丁注定只能继续做她的清洁工。

那条作为生日礼物的项链,虽然还挂在马里昂的脖子上,且很有可能永远在那儿,但马里昂与克里斯丁的生活轨迹因为一本书而重叠后将再无相交的可能,这就是《乌斯特雷姆》表述的那个社会的常态,虽令人痛恨也却叫人无可奈何。

 3 ) 你永远是别人生活的旁观者,自己生活的亲历者。

——20230712天堂电影院观影之《乌斯特雷姆》(又名《失业风暴》)《乌斯特雷姆》是军军今年到电影院观赏的第88部电影,也是我到天堂电影院观看的第130部电影,同时也是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观看的第665部电影。

本片吸引了六男一女共七位影迷在天堂电影院观赏。

一本好莱坞关于编剧的书说到:“几乎所有的电影故事都可以简化为一句话:某人要做某事,成或没成。

”所以这部电影就是“中年女作家为找到写作灵感和素材,不惜亲身体验底层清洁女工工作和生活,她成功了吗?

为避免剧透,暂且不表。

”不老女神朱丽叶•比诺什年近六旬,依旧魅力不减,她作为女作家,已经是中产阶层,但为了写作需要,她化身失业女性,来到残酷的就业市场找工作,最后终于找到了几乎是最底层的工作:清洁女工。

影片的细节十分精准到位,几句对白就把就业市场的残酷刻画得淋漓尽致!

失业简直太可怕了,是压倒普通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清洁女工们虽然工作脏累苦,但是却有着劳动人民朴素真实的情感,女作家和她们朝夕相处,被她们说朴实率真和对生活的不屈不饶所感染,收获了宝贵的友谊。

但是女作家体验生活的时间是有限的,该摊牌还是得摊牌,和女作家关系最好的两个女工会有什么反应?

清洁工团队里一个高个子身材好容貌好的女孩,找到了另一个工作,即将离开这里,大家都为她感到开心,即使只是好了一点点。

欢送会寒酸但情真意切,大家畅所欲言后,坐班车离开,高个儿女孩不再同乘,她一个人在路中央翩翩起舞,送别朋友,送别曾经的生活,镜头跟着班车渐行渐远,女孩的身影越来越模糊。

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才会懂得星光的珍贵。

这个长镜头是电影对她们最温情的凝视和祝福,好令人感动。

当一切真相大白,曾经的好友再次邀请她和她们一起去“乌斯特雷姆”地狱,女作家的回答令人心碎。

两个不同阶层的人能有真诚的友谊吗?

这部电影给了我们答案。

精彩台词:凭什么要我冷静?

一群废物!

清洁女工需求量大,不会被取代。

你的优点?

活力充沛,做事井井有条,有团队精神。

缺点?

比较追求完美主义。

你的主要的优缺点?

优点是诚实,缺点也是诚实。

清洁玻璃有两种方式,法式和美式,法式是直来直去,美式是绕来绕去。

我比较喜欢美式。

你是那个作家?

我看过你的书。

我是想写的更深刻些,所以来体验失业和找工作的感觉。

那你有没有想到你找到一份工作而剥夺了别人找到这份文件的机会?

没有试用期,做不来就走。

看命运把我带向何方。

不要带你去墓地就好了。

这没有任何意义。

豆瓣评分7.8,我给8.0分。

本片毫无疑问入选军军2023年观影三十大佳片之一。

 4 ) 女神新片,残忍又真实

前段时间,一位叫做王柳云的清洁女工火了。

来自湖南农村的她,在北京打工。

因为喜欢在工作的女厕所里画油画,她成了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

但是让王柳云觉得别扭的是,这些媒体,要不就是带着俯视的眼光给她贴标签。

例如,尽管她已经在城市工作多年,但依然被很多媒体称为“老农妇”。

要不就是用同情的目光,怜悯她的境遇。

这些都让王柳云觉得不舒服。

王柳云的故事,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清洁工人”这个群体的讨论。

他们是城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群,但在大众媒体上,又仿佛隐身一般,很少被公众看见。

这是为什么呢?

最近,法国电影《乌斯特雷姆》,就将镜头对准了这个群体——这部电影由法国国宝级女演员朱丽叶·比诺什主演。

在片中,许多人心中的女神比诺什放下身段,亲手体验清洁女工的生活,洗厕所、擦马桶,还有一幕全裸出境。

很多评论都说,没想到导演敢这么“糟蹋”女神。

但比诺什这么演,也是必须。

因为在片中,她饰演法国女作家玛利安,为了感受经济萧条下底层工作者的不稳定感,化身为清洁女工,体验生活。

为了找到清洁工的工作,玛利安伪造了自己的遭遇。

她谎称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做家庭主妇,被老公抛弃后,才不得不来当清洁工。

电影一开场,我们就见证了清洁工人的就业环境。

就业中心的人告诉她,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她必须和雇主说:自己随时都能工作,包括周日,可以接受法定最低薪资。

因为到处都是失业的人,你不做,有的是人愿意做。

但清洁工的工作,显然比玛利安预想的还要辛苦一万倍。

第一天工作,她就要负责清扫公共厕所。

平时在家从来不做家务的她,必须戴着橡胶手套,用海绵布擦洗充满污渍的马桶。

一天忙活下来,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还得接受雇主的挑剔:这里有水渍,那里没擦干净,速度还不够快……从没受过这种委屈的玛利安,一个没忍住,就顶嘴反驳回去了。

结果可想而知:第一天上班,她就被老板骂又蠢又懒,给辞退了。

但让玛利安感到欣慰的是,在底层劳动者中,大家都非常热情地互相帮助。

听说她失业了,有人替她找工作;听说她没有通勤车,有人替她借车子。

很快玛利安认识了一个好朋友——三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克里斯丁。

克里斯丁为她介绍了一份在游轮上的工作。

作为报答,玛利安每天载她上下班,并以此为契机,深入地了解这个人。

这份游轮清洁工作,被克里斯丁称为“地狱”。

每晚,豪华游轮停靠在码头,清洁工们就得赶紧上船,在有限的停靠时间内,完成打扫工作。

平均每4分钟,他们就得打扫完一个房间:换好四个铺位的床单、被套、枕套,还得擦干净马桶、洗手台。

这样十几个小时地工作下来,却只能拿到最低工资。

从天黑干到东方将白,常常是下班后累到手都抬不起来。

回家路上,他们路过一片大海,玛利安兴奋地脱掉衣服,下海游泳。

克里斯丁说:你知道吗,我每天上下班路过这片海,可我从没想过要停下来欣赏。

在这里,我们就能看出玛利安和真正的清洁工人之间的差距。

对玛利安来说,体验清洁工的生活是主动的选择。

她本可以不这么累,但为了积累写作素材,她主动为之。

所以,在劳累了一天之后,她还有心情可以下海游泳。

因为这样的日子对她来说,是有一个头的,只要积累的素材够了,她马上可以辞职不干。

但对克里斯丁来说,这份活,却是她不得不做,并且望不到尽头的。

为了支付房租、三个孩子的学费,她即使再累,也没有任何选择。

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之后,她只想尽快回到家中,躺上几个小时,再接着出门工作。

正如就业中心的工作人员,发现了玛利安是作家之后所说:你受不了时可以不干,回到原来的生活,但来这的人可没有选择的权利,这就是最大的区别,不是吗?

但我们也必须说,玛利安不只是把这次经历当作猎奇。

她的出发点,是体验底层劳动者的生活,写书反映出他们的困境,希望引起重视,解决他们的问题。

但那道阶层之间深深的鸿沟,仍然是横亘在她和其他清洁女工之间。

有一次,玛利安无意间发现克里斯丁在翻她的钱包。

她下意识的反应就是,克里斯丁是不是在偷她的钱?

但没过多久我们就发现,原来,克里斯丁不过是在看她的身份证件,想要为她准备生日惊喜。

尽管自己很穷,克里斯丁还为玛利安买了一条四叶草幸运项链。

知道真相后,玛利安感动不已,发誓到死都要戴着它。

这里尤其让人感慨的是,即使是和清洁女工们已经打成一片的玛利安,在遇到那种情况时,第一反应也仍然是怀疑。

这不是玛利安有意看低朋友,但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反应,才更能说明不同阶层之间的鸿沟,是多么难以弥合。

而这样的鸿沟,在克里斯丁意外发现玛利安是作家之后,就再也无法愈合了。

克里斯丁斥责玛利安,羞辱了她,也羞辱了信赖她的大家。

因为在她看来,玛利安只是把他们的生活,当成了一道景观。

她接近他们,不过是为了把他们的生活,当成猎奇的对象,展现给那些工作之余,仍有闲暇看看书的有钱有闲阶层,来展示自己的同情、博爱,获得一些道德上的安慰。

但对于克里斯丁和那些清洁工人们来说,他们的生活会有什么改变吗?

或许一时之间,他们会得到许多媒体的关注,甚至成为热门话题。

但热闹之后呢?

他们仍然必须在这没有太多选择的人生中,咬牙坚持下去。

在电影最后,玛利安的书还是发表了,并大获成功。

她也获得了她欺骗过的绝大多数清洁工人们的谅解,但她当初最要好的朋友克里斯丁,仍然不能释怀。

最后,克里斯丁把玛利安请到两人当初一起工作的码头,邀请她再次换上工作服,和他们一起上船打扫一次卫生。

虽然玛利安仍然戴着克里斯丁送的那条项链,但她仍然强忍着眼泪,拒绝了这次邀请。

正如玛利安所说,这没有意义。

因为她清楚地知道,即使她愿意再次和克里斯丁一起打扫卫生,他们的友情,也仍然是建立在伪装的基础之上。

下了船,她还是会做回一个作家,享受着中产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誉。

而克里斯丁,却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很可能一辈子都要被困在这如同地狱一般的工作环境里。

也许,还会像那些年老的清洁工一样,为了最低工资,长年累月地过度劳累,终于变得肥胖、臃肿、迟钝,直到耗尽自己的生命。

玛利安的书写,好像让大众注意到了清洁工人的处境,却又好像无法根本改变那些具体的人遇到的具体的问题。

正如我们现实中,很多媒体对王柳云的报道一样。

或许,当人们带着好奇、同情的目光来围观她时,她的生活会收获一些热闹,曝光带来的名气,也能帮她多卖一些画。

但当热闹散去,她依然需要在那小小的女厕所里画画。

未来,她也依然没有太多职业选择的机会。

这也正是《乌斯特雷姆》(另一个译名《两个世界之间》或许更为合适)这部电影最深刻的地方。

它带有批判性地让我们看到了底层劳动者的艰难处境,却同时也十分谦卑、自觉地意识到了,自己这种至上而下的目光的局限性。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

 5 ) 不需要你的怜悯

作家隐瞒身份求职打工,为了写一本反映清洁工的书,与一个三孩母亲名叫克里斯蒂的清洁工交上了朋友,隐瞒的身份被作家的朋友无意揭穿了,克里斯蒂大为震惊并与作家反目。

作家书出版了,克里斯蒂也理解作家为了工作,但影片结尾她希望作家与她一起再一次走入地狱般的游轮做一个半小时的清洁工作,作家拒绝了,作家认为没意义了,而克里斯蒂认为很有意义,随即彻底与作家断交。

再次证明作家所有的同情都是建立在功利的基础上,委身作清洁工就是要把穷人的不堪展现出来作为自己名利双收的工具,克里斯蒂就是想考察作家是否真诚,因为在此之前作家为了写书欺骗了她,书出版了,你还能与我这个低贱之人一起共患难吗?

克里斯蒂不需要同情和怜悯,她需要看看这个朋友是否是真心,结局大失所望,两种阶级的人之间确实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

有人的伪善,他们的同情心、怜悯心总是挂在嘴上、写在文章里,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审视一切,清洁工不容易、清洁工需要尊重........但底层民众不需要这种虚无缥缈的可怜,他们需要具体措施的改善,需要真心实意的共情。

 6 ) 不写题目

结尾太震撼。

难以跨越的阶层鸿沟。

作家的本意是卧底底层失业女工的生活,揭露失业带给她们的冲击,这本是一个工作任务,但是你要深入了解生活就要跟调查对象打成一片,好在这并不难,只要你能跟他们一起干活就可以了,能到一起干这种活儿的人基本就是同一个阶层差不多的境遇盖章画押的,都是苦命的兄弟姐妹。

劳动人民说话直接感情淳朴真挚,玛丽安必须尽快适应,她努力扮演这个角色,扮演就意味着要不停地撒谎欺骗,为了获得第一手的真实素材,她又不得不这么做,但是与这些“工具人”接触越多,相互感情的投入也就越多,对玛丽安就意味着良心和职业的纠结。

新书出版签售,作为作家的玛丽安风光无限,这些底层女工的故事会给她带来名利,但书中的人物,她们的生活和命运会因此而发生改变吗?

那段时期相处最好的“朋友”对她提出苛刻的要求:现在,马上,穿上工作服,跟我们一起再工作一次,仿佛这样就抹平了我们之间的障碍,我们就还可以像以前一样在一起喝酒、聊天,开心地笑或者疲惫地抽烟,这真是太质朴天真的想法,玛丽安能理解,但是她做不到,她做不到一切都大白天下了她还要去扮演。

“这么做没有任何意义,”玛丽安说。

女工转身踏上开往工作地点的大巴,不再看玛丽安一眼。

(这一段情绪张力爆满) 作家和清洁女工就此回归到各自原来的生活。

 7 ) 对比是件有趣的事

关于大萧条,英国拍了一部《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法国拍了一部《乌斯特雷姆》。

像极了这次英法两国在🦢污战争中的表演,保守刻板的那个,关键时刻冲在了最前面,浪漫随性的那个,反而不露声色蓄势待变,甚至首鼠两端。

关于共情,还是需要设身处地,而非角色扮演。

建议两部片子连起来看。

比诺什永远的女神。

 8 ) 写书,出电影,但议题接着下一个议题

大龄空白期找工作以及刚开始工作的一段,演的很真实,似乎真的离重新融入社会还需要点适应。

(写书,描写真实,而有人认为她不应占工作名额(即使她自己说一旦长期合同就立即停止),而且也理解不了(因为她有她原本的生活,而那些在这里工作的人再厌倦这里也不可能离开这里的生活))早上5点半就得起床,苏丹难民为了不被驱逐,不然床单被套都被收走船舱客房整洁,4分钟一间房,没有试用期干不好就走人,随时等着渡轮开始工作,干不完的话船也会启航就下不来船了,大多是底层或者移民来的底层从事这种大量缺口大量流动的工作,服务质量是一回事,就业人群的生存状态也是一回事,每天身心俱惫后一根烟就已经是赛神仙,而且他们有时剩下的唯一娱乐愉悦需求就是一根烟你写我们的生活,却没有帮助我们什么,现在我让你陪我们再刷一次厕所,你说这没有意义?

那说好的四月四号聚会?

又为什么要了解我们呢?

就为了你的工作?

你的女清洁工的书?

 9 ) 央视六公主用“两个世界”做电影名,把结尾的用笔刻画得太到位了。

难得的一部没有大团圆的结局的电影,但这真的就是真实所在。

电影频道看的,央视六公主用“两个世界”做电影名,把结尾的用笔刻画得太到位了。

虽说是一部电影,但活脱脱所展现的真实让人五味杂陈,更像一部纪录片,据介绍朱丽叶比诺什在这部电影中不仅作为主演,更兼制片人,她让观众看到了底层劳动者的艰难处境,“卧底”底层生活的这段经历也同时意识到我们自身无法避免的目光局限性。

法国文学还是带着那股子先锋劲儿。

 10 ) 《乌斯特雷姆》影评:朱丽叶·比诺什主演的社会现实主义戏剧

这部法国电影讲述了一名记者卧底调查最低工资清洁工的生活。

戛纳电影节的一个奇特之处在于,它经常在浮华中找到冷酷的社会现实主义。

去年上映的《乌斯特雷姆》(Between Two Worlds)再次证明了这一点,该片向肯·洛奇(Ken Loach)致敬。

故事发生在法国西北部的卡昂,远离克鲁瓦塞特,记者玛丽安·温克勒(Marianne Winckler)在这里卧底调查最低工资清洁工的生活。

(这个角色的原型是弗洛伦斯·奥贝纳斯(Florence Aubenas),她在2010年出版了《Ouistreham Quai de Ouistreham》一书。

)温克勒由朱丽叶·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饰演,这位女演员直接踏入了《我是丹尼尔·布莱克》(I, Daniel Blake)的开场。

会面地点是一家职业介绍所,而不是福利办公室,但同样充满了消极进取的官僚作风。

她的第一课将是,清洁厕所需要让雇主相信你对这份工作的热情。

幽默需要时间来磨炼出来。

一个熟人模仿现代就业市场上光鲜亮丽的语言,在他的简历上写满了“绿色空间氛围代理人”的字样。

当他们到达附近Ouistreham的跨海峡渡轮时,无论工作多么艰难,他们的同志情谊也在茁壮成长。

在这里,总是有一辆小货车在90分钟内铺60张床,不断重复,直到手臂麻木和颤抖。

温克勒对周围的困难感到震惊。

这部电影(由伊曼纽尔·卡罗雷执导)没有那么天真,也很愤怒,但并不是没有意识到玛丽安计划的讽刺意味,一个中产阶级巴黎人的限时婚约。

如果说这部电影的问题多于答案,那么它对没有钱意味着什么缺乏很好的把握:在港口工作一整夜,第二天早上没有精力看海。

《乌斯特雷姆》短评

朱丽叶看得我快哭了 还有故事本身也是(CCTV6这么烂的配音 都吸住我 法国电影的纪实式叙事底子 还有朱丽叶 都太厉害了

3分钟前
  • xlL
  • 力荐

感谢越哥。

8分钟前
  • 拖拉机宝宝
  • 还行

看似在谈阶层的区隔,但呈现的性别问题更有真意

11分钟前
  • junepig
  • 还行

比姨好好哦,这么有知识分子气质的....清洁工

14分钟前
  • 野原DQ
  • 推荐

没有意外的结局,阶级之下友谊不存在

17分钟前
  • 花的新世纪
  • 还行

关于田野调查的道德考量,揭穿身份后收尾有些太急了,还可以多展开一下。比诺什的演技真的没话说了

20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最期待的romanti部分没出现 大多重复在表面的现实呈现上了 最喜欢三个人在床上聊起朱丽叶角色的过去那个beat以及在餐馆听中年大叔荒诞的告别还想着自己的朋友,以及结尾跟朋友说这很nonsense。

25分钟前
  • Francis
  • 还行

无法理解

26分钟前
  • 不求蓝🍪
  • 较差

很细腻。但但但但是,太难共情太难共情,因为我还太年轻?

29分钟前
  • 胡象
  • 还行

一个洗厕所是以写书为使命,一个洗厕所是为了生存下去,所以才是两个世界。

34分钟前
  • 芳草斜晖
  • 力荐

无聊悬浮。。就设定视角还行

36分钟前
  • 人脉刺客
  • 较差

就像是有些短评里说的,这个片子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中产自嗨,确实号称深入生活,但是又能做什么?有什么作用?连最后女主也知道,这没有意义。当然,放大到社会没有意义。但对于个人呢?你把这个友谊又当做什么?酒后的每年都要在一起,的信誓旦旦和流下的眼泪又算什么?还能更虚伪吗?也许这样的虚伪才真实吧?

37分钟前
  • likefox
  • 还行

田野调查也要讲伦理的对吧(。

41分钟前
  • 皮皮一号
  • 还行

为了建立冲突,突然翻身份证有点牵强。清洁工的辛苦和压力刻画的也不够,就靠说了。但是同阶级朋友间的真诚感情刻画得非常好,所以对遭到背叛有深深的共情。

44分钟前
  • 我的童话
  • 还行

拍的蛮好,最后大家还是回归了各自的生活轨道,没有互相资助。真的,谁也不能帮你改变你的生活。看到开头我是严重怀疑的,比诺什太有中产气质,感觉很难落魄😂

49分钟前
  • 独孤一鱼
  • 推荐

绝大多数豆友果真是小布尔乔亚,文青幼稚又矫情。他们对真正的底层没有任何了解!

52分钟前
  • 淡云远
  • 较差

一部关于清洁工的影片,包装于女作家沉浸式体验的故事中。影片拍得挺真实,也给观众呈现了身处底层人的真实生活。在失业风潮之下,许多人失去工作,只能靠当清洁工赚最低工资养家糊口。朱丽叶特·比诺什所饰演的女作家很拚,她化身清洁工得到了第一手资料与体验。当然,她的清洁工朋友与她决裂也可理解。别人与她裸裎相见,而她却紧紧包裹在自己精心构造的外套之下。当清洁工只是她的一次体验,一段经历,却是别人的整个人生。她认为这种关系就是友谊,而别人却感觉受到利用与欺骗。

57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社会如此的真实,就算你深入去体验,永远跨越不了那一道鸿沟

59分钟前
  • 陶陶蒂诺
  • 还行

SFM又名《失业风暴》#主题很好,然而最精华的结尾太短了,如果主题确定落在阶级差距不可调和、阶级矛盾不可跨越,那前面花这么多篇幅描绘友情貌似可贵,可能导演是想形成一种反差,但是太过头重脚轻了。

1小时前
  • 荞锹
  • 还行

故事流畅自然,开场戏其实就是整个故事。故事本身就具有双重社会议题,一是底层清洁女工,二是去体验底层清洁女工的生活。结局的拒绝让第二重议题显得更为深刻,上流社会只有在“议题”时,才会愿意成为一份子。

1小时前
  • 花花圈圈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