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没有写很长的影评的习惯和定力。
可是,片子看完后,我现在还忍不住满眼的泪,我被打动了。
可究竟被什么打动了,我也说不清。
我只能说,从苏菲歇斯底里地哭的那一刻开始,我的心就一直痛……这部片子刚开始的调子很欢快,苏菲遇到一个童话编辑,而他本人就像是从童话里出来的,调皮却也笨拙,是一个完全本真的人。
苏菲之所以被他打动,除了他的赤裸裸的纯真,还有他说的那句话:“我为了钱要结婚了,但,我只是希望能有孩子,一群可爱的孩子。。。
”这跟苏菲母亲所说的话多么相似。
人就是这么可悲,永远被自己的出生时的家或者家人影响永远背负着过去的影子。
于是,她跟着他。
她以为她爱上了他。
那时的她,只是爱一种真实。
那时的她,单纯,活力四射……她以为生活是美的,纯粹美的。
就像她自己一样,鲜活,美的不可一世,摄人心魄。
她灵气十足,一个年轻的女摄影师,初出茅庐竟被寄予可以提高一个杂志社的形象这样的厚望,可以说明很多。
她不该遇到他,爱情有时候也是毁灭。
她爱上莫内,就像是爱上了自己另一个灵魂--而那个虽然灿烂,却其实是黑暗的灵魂,会把她引向毁灭。
母亲死之前只说:你正站在深渊,离开那儿,答应我。
可能会有人觉得,苏菲一直没有和莫内在一起,是想守住忠诚。
相信我,她不是那种循规蹈矩的道德殉葬者。
其实,是对母亲的承诺,还有她曾经以为的爱,把她死死地捆住了。
其实她也知道,莫内会把她指引到她所抗拒的生活里。
她拒绝了。
可是她知道,这是她内心最真的爱。
她可以伤害自己,可是克列夫纯真的爱情,也是她无法背叛、无法允许自己伤害的。
当她不再爱曾经的爱人,她比丈夫更痛苦,因为她的感觉和她想守护的爱情的美在她心中纠缠着,嘶吼着,她想掩盖,想让丈夫用更多的爱把她的灵魂灌醉,无视其他,她想要忽视自己内心的感觉……可都无济于事。
她对美有一种异常的珍视。
这才是她灵魂里的东西。
莫内懂。
莫内也一样的痛苦无助。
因为爱,最初的、最真的、互相的、奇迹般的爱,就是你我本是灵魂想通的整体。。。
可能因此我的心很痛,因为美好如此的一对人,在现实里,依然无法拥有自己的另一半,依然是一份残缺的、割裂的爱情的殉葬品。
导演给的伏笔是,马奎斯的女儿继承了杂志社以后,宣布杂志社将永远坚持堕落、污秽的风格。
谁也拯救不了这一切,即使是苏菲这样的人。
生活本就是这样,至少,生活本就有一片领土,是这样黑暗腐朽的质地。
看着剪了短发的苏菲,失去了曾经的活力,像是被吸走了灵魂一样,很难过。
即便如此,她仍然在寻找,美好的生命,美好的细节。
她坚持的摄影就是她寻找美的见证。
但美,给予不了她所有。
更填补不了她残缺的灵魂,失去爱的痛楚。。。
笔拙,无法表达所有感触。
只表示最高的敬意,对真正在爱里游荡过的人。
最近很腻歪法国的东西,从音乐到电影.这么长的评论里,大多数都是四星以上,我可不可以坚持的只给个三星?我想对自己诚实而已.影片一如既往地继承苏菲玛索式的鲜花插牛粪配对,也一如法国电影惯有的冗长沉闷以及不知所谓故作高深.中间无处不在的法式对裸体的迷恋,不具美感及任何意义.这个女人对爱情的躲闪,看起来如同神经质的抽风.拿着相机好像机枪扫射一样对着房间乱按,一路冲到在床上休息的男人身边做爱,就为了躲避窗外那个自己心爱男人的窥视?两人的婚姻本身就是可笑的结合,而她对婚姻的坚持幼稚无理的可怕.给三星,是因为苏菲玛索和片子里可爱的尼莫,完美的男女主角支撑不了一个空虚的情节,电影里那句"所有东西都是狗屎,我想跟你上床"是对电影最好的总结.
La fidélité ,一部法国的电影。
不同于好莱坞电影的快节奏,或是拯救世界英雄主义,或是从卑微出身的成功亿万富峰。
不切“实际”的欲望,疯狂的举动,激烈的情感.....让人开始怀疑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存在”。
是事业成就,走向人生巅峰,还是情感上的绽放,和打破对自身一次又一次的认识?
法文la fedelite 直译就是《忠贞》。
我认为《情欲写真》这个译名非常好:整部电影都建立在拍摄写真的基调上,剧中的男女按下快门记录一张又一张充斥着欲望的写真。
是谁预定要忠贞于婚姻?
是身体的忠贞,还是情感的忠贞?
身体的忠贞尚能靠理性来束缚,谁又能随时掌控住情感变幻。
为何要遵守这样的约定?
是因为现代律法,当代社会习俗,还是源自于圣经中的经文?
那为何不再去溯源循证,去遵循古人类时代的群居生活和母系社会条例?
我无法断言,这部电影能传达多少当代法国社会的生活基调。
但我相信,质疑婚姻,质疑忠贞的人已经存在。
这样的人在法国不太少罢?
多数美国的影视作品总能给感官带来刺激,欧洲的一些剧情看似波澜不惊,却总能给我带来思想上的冲击。
忍不住去思索,去质疑,那些约定俗成的存在是否合理,打破这些束缚,我,作为一个人,还是些什么。
听老一辈的话,找一个体面的家族结婚,我不爱任何人。
可以控制自己的感情与他调情,但诱惑激情却又悄然而至,为什么是婚后已许下誓言,必须忠于自己的荣誉,才能成为真正自由的人。
似乎克莱尔就是活在她妈妈口中一样,她完成女儿的责任,妻子的责任(能够抵挡诱惑,但不被信任),并忠于自己内心所追求的事业,不受世事浮华,诱惑胁迫,自由而活。
无法用言语形容,肉体的苦行者的感觉,隐忍。。
为什么???
一个人她确实动心了,就象是同一个灵魂的撞击相遇,根本就是让人晕头转向,心脉膨胀但是一直在肉体上没有对好怕丈夫进行背叛,想知道这算是什么?
一种形式的苛守???
但是灵魂上却无法控制背叛,反而是在肉体上可以??
结婚前可以和任何不认识或者刚认识的人在不同的场所做爱,从她结婚后如此苛求自己,就象同志二个,灵魂的撞击已经够他们俩受得了。。
也许我们失去一场期待已久的白花花肉体的撞击,象《背叛》就如是演了,激情地一塌糊涂但是现在想来我还是更对这样的电影感到更大的满足,好象一张弦绷紧了,但是没有拉圆,它却渐渐松弛了,这个过程慢慢让人回想起来,那些撞击已经表达得淋漓尽致了,眼神和泪水,手,照片。。
这些都是而肉体上的表现已经不再需要,只是狗尾续貂的败笔,幸好没有为什么她的丈夫不能相信她没有背叛,因为我想他一开始就应该明白了克莱丽和尼莫是完整得如一个刚分裂的半圆而又刚好相聚,是完全相同性质的人,只要他们相遇了就意味着他的世界到了尽头他一下子看清了距离,无论她做什么,她遇到了尼莫就意味着他已经失去她了但是克莱丽更是一个奇怪的女人,我感觉她前世是个中世纪的殉道者,但是她是我所见过的最让人动心的女人,写到现在我似乎有点理解她的行为巨大龙舌兰叶尖在清晨吐出的一滴玉露,就是她的写照,最后一句原谅我,是指心灵上的背叛,这谁也无法控制和避免,虽然整部影片是个视觉感官的饕餮大餐,无数的照片模糊地一闪而过却艳丽夺目,拍照竟然也可这样地随意,如同行走于高山草甸信手拈来的一朵朵花瓣似的简单清晰在这里显得弥足珍贵或者说卑微低劣,模糊、快速、连续起了主导作用。
而肉体在这里在后半部觉得好渺小,它不再起刺激感官的作用了。
尽管还是不连贯 的感想,但这是一部好片子,就象狠狠撞击,余晕还在,原地挖掘。
看了以后觉得挺不错的,女主首先遇到了克里夫,然后相爱并结婚,克里夫是那种老实稳重类型的,也确实很爱 克莱丽 ,但是婚后克莱丽又遇到了内莫,内莫是另外一张类型的男人,风流潇洒,他给了克莱丽不一样的感觉,克莱丽也喜欢上了他,他也一直在追求克莱丽,但是由于道德的约束,克莱丽拒绝了他,结果还是被老公克里夫知道了,虽然克莱丽什么都没做,但是克里夫并不相信她,最后去世了。
我认为女主克莱丽虽然喜欢内莫,但还是守住了底线,没有发生实质的什么事情。
我觉得内莫的眼界还是小了,因为他如果真的爱克莱丽的话,真的能为她着想的话,是不会继续去追求她的,而是应该远离她,不去打扰她,这样她才能幸福的生活下去,而内莫并没有做到,所以内莫的这种喜欢和爱也是狭隘的自私的爱。
旧年的戏了,三年前看的..?记得最深是迈进妈妈的病房,“喀嚓”一声,好像从已经形容憔悴的母亲身上又吸走些许生命的气息,一下好冷...之后很长的时间,都放部底片机在随身的包中
10年前大热的时候,我和大多数观众一样,观看这部漫长电影的方法是,快进...床戏或裸戏的时候正常速度播放,然后再快进。
10年后以正常速度完整看完,感触如同小s在美食专题里吃到期待值不高的食品,发出一声,咦,不难吃耶。
波兰佬(其实是乌克兰人)和伍迪艾伦的相似处是,他们都像哲学教授一样一次又一次不厌倦的重复讨论两性关系的话题,当然,波兰佬走的更远,不仅男人和女人,还有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双性恋,异装癖。
犹太佬拍电影像说单口相声,永不沉闷,不冷场;波兰佬像个躁狂症写人类学论文,繁琐冗长唠叨,什么都要说到,挑战观众的耐心。
不罕见,陈凯歌有时候不也是这样。
但是,我承认他拍出的画面真的太养眼(不仅是那些裸露的肉体),神经兮兮一惊一乍的配乐很好听。
苏菲在和这位爱人合作的每一部电影里,都像一个女运动员,使足吃奶的力气,观众看着都累。
可是,没有一部成了她的代表作。
《忠贞》绝对女主角的戏份,对比《夜盲症》里戏份不多且更苍老的罗密施奈德,不难发现,美貌真的不是最重要的。
老女人浓浓眼影下的双眼,那种神经质,是苏菲没有的;那种存在感,也不是演技这种技术活可以取代的。
只能说,亲爱的,你不够疯。
这是波兰佬和苏菲的最后一部电影,他要谈谈婚姻里的忠贞。
电影拍完后,他们的婚姻也结束了(他已经60岁了),10年来他也没再拍片。
我几乎要给这部电影4颗星了,可是160分钟,实在太长了。
撇开其他的不谈。
摄影作为影片一个无处不再的道具也罢,手法也罢,底蕴也罢,存在也罢,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对生命的关注与体验!
记录。
这是一部有关记录的影片。
撕开勾心斗角的面具,生命的原神态呈现得淋漓尽致!
像是纪实,而非纯粹意义上的电影!
我喜欢这种记录的视角和色调。
我喜欢影片人物赤裸裸的煽情和难分难舍。
喜欢欧洲对人性开放的姿态和悠久的人性斗争史!
这是我第三次认真看这部影片。
一感到空虚的时候,我就会想到它,很急迫地想要看它。
我觉得这部电影带给我一种生命力。
对于传统的伤感的挑战,以及对于忠贞庄严的探索。
(2007年12月23日)
此片我看过3遍。
都是同样几个地方没有看明白。
苏菲马索和他老公的爸爸是什么关系?她妈妈死前怎么莫名其妙犯了歇斯底里症?
她在上火车前看到妈妈和他老公的爸爸的影子,同样的影子出现在她在修道院时也看到了他老公的影子。
这个影子处理得如此诡秘,要说些什么?
此片摄影和音乐很有诗意。
片中的某些情绪很对立,艺术气息浓烈,涉及社会边缘题材的片断和三人情感纠葛的部分,很纠结,身心颇感非常不适。
但这一切都不妨害此片是一部上乘文艺片。
第一次看是在蚊虫狂多的海南,因为烦躁因为蚊虫的叮咬,了了地结束了整部电影。直到流苏在某日问及我的感受时,我含糊地说,没有泪没有微笑没有感叹。还说这个电影的主题根本就跟柏拉图的爱情论一样无从考究。她很简短地回了一句,我没有联想到爱情。于是我再看了一遍,可仍旧看到他们的痛苦的精神苦恋。或许我太肤浅。影片中一闪而过的那些照片,随意的让我惊喜。我喜欢那个女人的笑。
这帮人按快门都不看取景器的
神奇的是,我处在这样的交叉路口之后..回过头来看这部讨论忠贞的影片..不知道是不是很讽刺??不知道我参透了这些晦涩的意义没,但我的原则在黑木出现后完全被打破了.也许就是这时,我与LiG...才会如此开始.可笑的忠贞啊,多么让人痛苦/爱情有好多路口.可是终点应该是一条直道吧.?
大约20年前看的无字幕版,一句法语不懂,竟然看了下来,竟然记得大概。今天在B站看到,再过一遍。那些重要镜头被剪了,也是,否则如何过审,于是人物也因此单薄很多很多。
在这个自由的社会,我们有权做各种选择,但是过多的自由却让人们迷失了自己。在这无人约束的社会中,除非自己有深厚的信念,否则选自己要走的路并不容易。
又是一部飞机上看的文艺片。也是苏菲玛索年轻时(真美啊)的文艺作品之一。观影是个个人体验,好久没看七八十年代的法国文艺电影了,对这种结构和叙事不太习惯,是我的问题,也可能影片本身也有问题,总之打不了3星以上。然而法国电影对情感欲望的探讨尺度还是牛逼的。本片核心即片名:忠贞。全程展现剧中人们至死的煎熬和拧巴。只有一个私奔的教皇的故事线昙花一现的舒展开来,似乎导演在借角色之口道出一些感叹:人无法忠于一个建立在外的东西,而只会忠于自己的内心。
初见苏菲玛索
当时网吧里的色情电影吧~~~
天蝎座的苏菲·玛索太美丽,眼神中带着一种清澈、忧郁,是许多男性的梦中情人。但理智与情感上的予盾,始终忠于自己的选择和原则,让我们看到了现实中她和祖拉斯基的分手。太有个性的女人往往没有好婚姻,电影中如此,生活也如此。
女神啊,咱少点儿激情戏可以么..
最后一段让我想起看过的一部国产电影落山风。女主角的人设很难让人相信是法国的
真不敢相信女神接这种片子
情色被剪掉,偏子仍然较长,这点表演的真tm夸张,有点剧场的感觉,而且切换很快,虽然没有过渡,但是仍然不觉得生硬,如果20岁出头的时候去看,肯定很难接受。
看第一遍,喜欢得要死。他们相互的摄影集情书,她母亲知道真相后的反应,跳踢踏舞的死去的人,非洲公主,被音乐完全倾覆的枪战,美丽的苏菲·玛索。看第二遍,完全失望。发现导演试图塞太多东西进去了。
美女啊……
我不理解甚至是很费解。不止不理解起初莫名荒唐的随意,更不理解后来谨慎小心的忠贞……最费解的是这人到底是在拍啥啊???为什么静物也要杵那儿完全不换角度地疯狂连拍啊?????神经病啊尼康快门没寿命的吗?
不被理解的时候,真的很痛苦
又看了部艺术大片,你妈乱七八糟不伦不类的,还有枪战。
美,因为执着。
事情发展的太快~于是有点恍惚。玛索抱个相机到处乱拍也挺令我无语。但是最后我亦是难过起来了~她坚持的忠贞是我所达不到的境界。